水墨画兰花图片
㈠ 谁能详细解释一下中国画焦、浓、重、淡、清的画法。
1、焦墨
将研磨后的墨汁放在砚池内,经过半日的挥发,用焦墨来画颜色深重而又突出的部分。焦墨是在全幅画中特别黝黑的部分,黑而有光亮。
2、浓墨
浓墨的黑度仅次于焦墨。在墨里掺入水分,所以焦墨会更有光泽,虽黑而无亮光。
3、重墨
重墨是相对于淡墨的概念。在墨里掺入更多的水分,它比浓墨水分更多些,比淡墨则又显出黑一些。
4、淡墨
在墨里掺入更多水分,成了灰色的叫淡墨。最好把握住不走向过淡这个极端,因淡墨水太多,字就无力。
5、清墨
这在墨彩上则是仅仅有一些淡灰色的影子,这影子去表现朝雾夕烟似的模糊形象。
(1)水墨画兰花图片扩展阅读
墨的分类
墨是寒色,由五墨构成的画应该有寒感,它的调子应该是灰暗的。但好的“水墨画”会使人有温感而不感觉它的调子灰暗。这是因为好画善于利用白地(空白)来与黑的寒色相对比、相调和,因而使人有介于寒热之间的温感。
而且,好的烟墨并不是暗墨。古代徽州所 产之墨,历来为文人所喜爱,徽墨有金不换之美称。
凡光滑受光而反射强者都叫做明物,好墨的黑光泽如漆,故可叫做明黑,因而是不会让人有灰暗感的。
1、根据墨的深浅层次,可分为作墨、淡墨、浓墨、极淡墨和焦墨五墨,即焦墨(原墨)一浓墨一重墨一淡墨一清墨五层次;
2、根据墨的材料,可分为油烟、松烟和漆烟三种。油烟墨用桐油或添烧烟加工制成;
松烟墨用松枝烧烟加工制成,漆烟是用国漆作燃料,燃烧后的烟垢加胶加工而制作成的。
㈡ 兰花怎么画
兰花的画法种类多种多样,下面我介绍两种比较好看的兰花画法:
1、亩带水墨兰花的画法:
先用毛笔蘸取三绿色,笔尖再蘸赭石色,色勿厚勿脏,一笔连贯画完整朵花头。花托部分亦同样处理。花心用胭脂加墨点出。叶可用纯墨或者花青加墨来处理。用颜色画兰花时,色彩差哪的多少搭配亦要分清楚。整幅画面要明确何种颜色为主、何种颜色为辅。
㈢ 如何画国画兰花
一、画凤眼二、破凤眼三、叶子、长短、浓淡、粗细的变化。但是根一定要汇集在一块,成鲫头形。第二种一、白描。勾花和茎要用淡墨,线条细而柔。重墨勾叶,兰叶较长,勾线时要流畅,有弧度和转折的地方也应保持中锋用笔(见图一)。二、上底色。用调稀的折色罩染花和茎,须染得薄而匀。用较重墨晕染正叶,淡墨染反叶。三、细部刻画。芽绿色染花头,由花瓣尖向根部晕染。花苞和茎都用芽绿色罩染。绿色罩染叶子正面,淡绿染反叶(见图二)。四、调整。用白色提染花瓣根部,染得薄一些。白色和黄色分别染花蕊撇长叶、折叶难度更大些,主要在于要掌握好行笔的提按与腕力的灵活,要站着画,以腕运指,力来自臂、肘、腕然后到指,充分运用好腕力,行笔才能灵活。每一叶片无论长短都要送出而不能甩出。笔断意连这在撇长叶中是经常遇到的,折笔既要体现兰叶的轻柔,又要折得有力度,要柔中有刚。在叶的组合上,长短、粗细与疏密要有变化,穿插交错有致。对画一丛兰叶或分布在画面上下的多株兰叶,在墨色上要有浓淡层次变化,不可不分远近地一律黑色。在叶子的分布上切忌杂乱无章,漫无秩序,要宁少勿多。画法如下:花的画法:兰有梅瓣、荷瓣和尖瓣之分。梅瓣,是说它的花片形圆近似于梅,点法上起笔也同于点梅瓣,行笔至末端向里出锋收笔;荷瓣,其形短肥而头尖近似荷花瓣,点法是用露锋笔尖朝上,先朝左点再向右折笔,后拖然后出锋;尖瓣,其形瘦长而尖,点法是露锋点入然后下按,再轻轻提笔至末端收笔出锋。兰的结构是花五瓣,当中的两瓣较短朝内侧抱芯,另外三大瓣伸向外侧。花芯是由鼻和舌所构成,茎是由几片●叶包裹而成连接花蒂,兰的花芯实际是一个瓣。兰花也有兰开或全开的状态,舌上有的有红斑,有的没有红斑,没有红斑的称“素心”。点花,一种是纯墨色的浓淡点法,另一种是草绿蘸淡花青或草绿蘸淡胭脂的色瓣点法。先点内瓣两笔,再点外侧瓣三笔,行笔起伏较大,要点得飘逸潇洒。要用行书的笔法,三笔间互有引带。兰花的美全在外侧这三瓣笔法的变化。茎部的●以浓草绿蘸胭脂左、右两笔下行,形成包裹的样子。用勾、写结合的方法画亦可,笔法要简洁。点斑用浓胭脂色,大的斑点一般两点比较明显,细碎的斑点有的露得不明显,可酌情适当地点入。蕙一茎多花,五至十朵之间,花从下而上开。尖瓣居多,在一串花之中藏、露、含、放、俯、仰、●、侧颇具姿致。花六瓣,分内、外层,外层三大瓣是主瓣,内层三瓣,两瓣对称,当中一瓣向外翻卷。传统画法一般把这三瓣概括成两瓣,共五瓣,内层紧束,外层开张,先点内层瓣,再点外层瓣。花苞左右两笔相包。行笔要笔笔衔接贯气,笔断意连。具体笔法和用色与兰花相同,而在外侧三七瓣的点法上更需注意一串花之间造型上的变化,笔意上更需灵活多变。花芯用浓墨点在花瓣的相合处,花苞点在瓣的合缝间,半干时点入。花的三点呈草书的“●”字型或两点呈“●”字型,苞的两点上下连接呈“●”型。叶的画法:画叶称撇叶,意味其用笔同于楷书的“撇”法。撇叶一般用浓墨,与淡色花相互映衬,但有时考虑到层次也用淡墨。每株兰叶在五笔至七八笔之间,先从简单入手练习右撇式和左撇式。第一笔长,自下而上随行笔的提按间粗间细;第二笔仍朝右撇,较短;第三笔朝左撇,与第一笔相交呈“凤眼”状。另一种形式是第一笔长,粗细变化自如,要粗若螳螂肚,细若鼠尾;第二笔朝相反方向撇,与第一笔相交,亦成所谓的“交凤眼”;第三笔短,穿过第一、第二笔形成“破凤眼”。从一株进而两株、三株反复练习。撇长叶、折叶难度更大些,主要在于要掌握好行笔的提按与腕力的灵活,要站着画,以腕运指,力来自臂、肘、腕然后到指,充分运用好腕力,行笔才能灵活。每一叶片无论长短都要送出而不能甩出。笔断意连这在撇长叶中是经常遇到的,折笔既要体现兰叶的轻柔,又要折得有力度,要柔中有刚。在叶的组合上,长短、粗细与疏密要有变化,穿插交错有致。对画一丛兰叶或分布在画面上下的多株兰叶,在墨色上要有浓淡层次变化,不可不分远近地一律黑色。在叶子的分布上切忌杂乱无章,漫无秩序,要宁少勿多。
㈣ 兰花素描图片越简单越好,要有花盆
兰花素描带盆,如下图所示:
(4)水墨画兰花图片扩展阅读:
素描分类:
一、素描从目的和功能上说;一般可分为创作素描和习作素描两大类。
二、写生素描在表现内容上分为静物、动物、风景、人像及人体素描等。
三、素描从绘画传统的角度说,素描又可分为中国写意传统的素描和西方写实传统的素描两种。
四、素描从作画时间概念上说,素描可分为长期素描、速写、默写等。
五、 素描从使用工具上分为铅笔、炭笔、钢笔、毛笔、水墨、粉笔、纸笔或两种工具穿插使用的素描。
㈤ 元郑思肖墨兰图的作品赏析
兰生深谷,不畏风雨,清雅幽香,质朴无华,被中国文人喻为孤傲、超凡脱俗的高尚品格,与梅、竹、菊并称花中“四君子”。兰花体态较小,单独作为画幅主体在绘画史上出现较晚。郑思肖的《墨兰图》卷,是画兰史上影响最大、最早的作品。诗人屈原对兰花极为赞美,诗曰:“秋兰兮清清,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故画兰亦称写“离骚”。
《墨兰图》卷是郑思肖留下的唯一传世作品,也是反映他创作思想和艺术造诣的代表作。《墨兰图》卷画面几片兰叶,两朵兰花,构图简洁、舒展,兰花饱满,兰叶互不交叉,用笔沉稳流畅,挺拔刚劲,婉转富有变化,表现了兰叶挺拔、富有韧性、刚柔相兼之质。这是一幅非常抒情的文人写意水墨画,描绘出兰的野逸、不畏风霜,孤高自傲,无人花自馨的高尚品格。作者借笔墨抒发胸中逸气,是自我思想品格的写照。
《墨兰图》卷有题诗一首:“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作者借兰花的自叙,表达自己超凡脱俗、清高自傲的襟怀。这种以诗配画的表现手法,缘物抒情,深化了题意,也是郑思肖常用的手法。画的左下角有一隶书印“求则不得,不求或与,老眼空阔,清风万古”。表示他的画不轻易送人,尤其是对前来索画的元朝官员,更是“头可断,兰不可得也”。至于平民百姓,也许自愿奉送。左上角的题词则是:“芳香渺无寻处,梦隔湘江风雨,翁是闲作楚花,我亦为翁楚舞”。楚花指的是兰花,楚舞是指为兰花而舞笔弄墨。也就是说看了这幅兰花画卷,不禁要题上几个字。他曾在一幅菊花图上题诗:“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北风指元朝统治),以表示自己不屈的爱国情怀。
郑恩肖将满腔悲愤化作了一股力量转入他的绘画里,在创作时款款写出,笔端不露丝毫霸悍之气,从而尽得清逸儒雅的君子风范。《墨兰图》卷是无声的诗,平淡中蕴含着无限的情思,飘逸中流露出力量的内蕴。郑思肖在元代画坛上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元代大画家倪云林在《清閟阁集》卷八《题郑所南兰》中评说:“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郑思肖的墨兰在中国绘画史上散发出千古不灭的馨香。
㈥ 水墨画中谁画的兰草最好
朱耷的兰花画得好。抄 朱耷在创作上他取法自然,笔墨简练,大气磅礴,独具新意,创造了高旷纵横的风格。三百年来,凡大笔写意画派都或多或少受了他的影响。清代张庚评他的画达到了“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的境界。他作画主张“省”,有时满幅大纸只画一鸟或一石,寥寥数笔,神情毕具。他的书法具有劲健秀畅的气格。篆刻形体古朴,独成格局。
朱耷在形成自己风格的发展过程中,继承了前代的优良传统,又自辟蹊径。他的花鸟画,远宗五代徐熙的野逸画风和宋文人画家的兰竹墨梅,也受明林良、吕纪、陆治的技法影响,尤致意青藤白阳的粗放画风。
㈦ 被中国古代文人画家誉为四君子的是
“四君子”,是我国古代绘画中的一个传统题材,也是古代画家对梅、兰、竹、菊四种花木的总称。
据有关资料载,自唐宋起,特别是元代,一些画家常以这些题材来描绘。起初,将这四种花木描绘在一起,称“四友图”。明万历年间,黄凤池把这四种题材辑成为一本画谱《梅兰竹菊四谱》,后来被人誉之为“四君”。从此,这个称谓便传开了。何谓“四君子”?梅花的高洁、兰花的幽香、竹子的挺拔、菊花的傲霜等自然属性,象征着人格高尚,学识渊博,举止文雅的品德。
石涛《竹菊图》
菊花在国画题材中出现较晚,也涌现出许多画菊名家。如清代画家石涛、吴昌硕、近代画家齐白石等。当代也有不少画家以菊花为题材,赞美菊花傲雪迎霜的品格。欣赏着精彩的菊花图,便会使我们想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著名诗句。
总之,在国画中以梅、兰、竹、菊来象征人们的高贵品质,并将这些花木誉为“四君子”,是中国画独特的一种审美观和表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