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梨花压海棠
① 有谁知道一树梨花压海棠的由来
简单的说,梨花象征白发丈夫,海棠指的是红颜少妇,典自宋代苏东坡嘲笑好友词人张先版
“一树梨花压海棠”典自宋代权苏东坡嘲笑好友词人张先(990-1078,字子野)的调侃之作
。据说张先在80岁时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东坡就调侃道: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梨花指的是白发的丈夫,海棠指的是红颜少妇,一个“压”道尽无数未说之语!
清朝刘廷玑在《在园杂志》里写道,有年春天他到淮北巡视部属,“过宿迁民家”,见
到“茅舍土阶,花木参差,径颇幽僻”,尤其发现“小园梨花最盛,纷纭如雪,其下海棠一
株,红艳绝伦”,此情此景,令他“不禁为之失笑”地想起了一首关于老人纳妾的绝句:
“二八佳人七九郎,萧萧白发伴红妆。
扶鸠笑入鸳帏里,一树梨花压海棠。”
这与苏轼意思相同。
原来,“一树梨花压海棠”是老夫少妻,也即“老牛吃嫩草”的委婉的说法。
② 梨花压海棠是什么意思
“梨花”指“复白头制老人”,“海棠”是“红颜少妇”。梨花压海棠是老夫少妻,也即“老牛吃嫩草”的委婉的说法。
“一树梨花压海棠”典自宋代苏东坡嘲笑好友词人张先(990-1078,字子野)的调侃之作。原来,“一树梨花压海棠”是老夫少妻,也即“老牛吃嫩草”的委婉的说法。梨花是白色的,海棠是红色。
③ “一树梨花压海棠”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
春天要到了,很多人出去外面踏青,看到万物复苏,满眼春花的时候,不禁都会吟起这句诗:一树梨花压海棠。有时候如果不懂得诗词的含义,用错场合也是会闹出笑话的。
看来张先是很享受自己的这番功绩,真是没想到这位80岁的老翁才是真正的风流才子啊,哈哈。
后来张先与这位小妾一共生活了8年,小妾为他生了2儿2女,后来因为张先去世之后,小妾悲伤过度,不久之后,也郁郁而终了。
④ 关于“一树梨花压海棠”的出处和典故
“一树梨花压海棠”典出自宋代词人张先(990—1078,字子野)和苏东坡之间的一次文人间的调侃。原因是张先在80岁时娶了18岁的女子为妾,一次聚会上,作为好朋友的苏轼做了一首诗来开玩笑调侃他:“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梨花是白色的,而海棠鲜红娇嫩,暗指一个白发老者娶一少女为妻,是“老牛吃嫩草”的一种委婉雅致的说法。其中“压”字用得巧妙暧昧,别有韵味。怎奈 “雨打梨花深闭门”,梨通“离”,注定了只是驿路梨花。
(4)为什么梨花压海棠扩展阅读:
相关背景
“一树梨花压海棠”是广见于明代迄今笔记小说的民间段子,目前发现的最早版本出自明代蒋一葵的《尧山堂外纪》。
之后如《北华月刊》、《寄庐茶座》、《拾慧篇》等书都收录有类似的段子,故事主人公和诗句各有不同,但都没说作者是苏轼,只说是民间“某翁”“浙江定海徐某”或者“沪上诗翁陈某”等所作。
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出现苏轼写“一树梨花压海棠”调侃张先的说法。此说法系把民间故事与历史事实混为一谈。
苏轼的确曾因张先纳妾而相互和诗,苏轼写的是《张子野年八十五尚闻买妾述古令作诗》,张先的诗没流传下来,宋代叶梦得《石林诗话》里收录了两残句:愁似鳏鱼知夜永,懒同蝴蝶为春忙。
⑤ 一树梨花压海棠是什么意思
一树梨花压海棠的词义是:“老牛吃嫩草”的委婉说法。
《一树梨花压海棠》是民间故事里的一句诗,化用自元稹诗《白衣裳》的最后一句“一朵梨花压象床”,用来调侃老年丈夫娶年轻妻子。
该诗有多种版本,其中流传最广的如下: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梨花指的是白发的丈夫,海棠指的是红颜少妇。
清朝刘廷玑在《在园杂志》里写道,有年春天他到淮北巡视部属,“过宿迁民家”,见到“茅舍土阶,花木参差,径颇幽僻”,尤其发现“小园梨花最盛,纷纭如雪,其下海棠一株,红艳绝伦”,此情此景,令他“不禁为之失笑”地想起了一首关于老人纳妾的绝句:
“二八佳人七九郎,萧萧白发伴红妆。扶鸠笑入鸳帏里,一树梨花压海棠。”
(5)为什么梨花压海棠扩展阅读:
网上有人把“一树梨花压海棠”当作是苏轼调侃张先纳妾的作品,这种说法是错的。
“一树梨花压海棠”是广见于明代迄今笔记小说的民间段子,目前发现的最早版本出自明代蒋一葵的《尧山堂外纪》 。
之后如《北华月刊》、《寄庐茶座》、《拾慧篇》等书都收录有类似的段子,故事主人公和诗句各有不同,但都没说作者是苏轼,只说是民间“某翁”“浙江定海徐某”或者“沪上诗翁陈某”等所作。
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出现苏轼写“一树梨花压海棠”调侃张先的说法。此说法系把民间故事与历史事实混为一谈。
苏轼的确曾因张先纳妾而相互和诗,苏轼写的是《张子野年八十五,尚闻买妾,述古令作诗》,张先的诗没流传下来,宋代叶梦得《石林诗话》里收录了两残句:愁似鳏鱼知夜永,懒同蝴蝶为春忙。
因为都是写诗调侃老年丈夫娶妻,所以在流传过程中,典雅的原诗被更通俗、更直白的民间段子所取代,以至于造成很多人误以为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