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连荷花剪纸
A. 剪纸的历史,流派,创作,装裱,象征意义
民间剪纸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深受国内外人士所喜爱。
剪纸的主要材料是纸。纸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过去一直公认造纸术是蔡伦于公元105年前后发明的。后来陕西省扶风县出土了西汉时期的纸,专家们认为纸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要提前到汉平帝之前,可能在宣帝时期(公元前73一前49年)。不管结论最后怎么定,在纸发明之前,不会有真正的剪纸。但用其它薄片材料用于剪刻镂花,却在有纸之前。让我们查看一下有关文物和史料记载:
战国(公元前476一前221年)
① 1950一1952年在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用银箔镂空刻花的弧形装饰物。
② 湖南长沙黄泥圹出土的晋代金片装饰物。 这些用银箔镂空而成的装饰物,虽然不能说就是剪纸,但在刻制技术和艺术风格上,可以说是已经形成了剪纸艺术的前身。
北朝(公元386一534年)
用纸剪成美丽的图案花纹,目前最早发现而且有据可查的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先后出土了五幅团花剪纸。三大流派:
山东民间剪纸:
山东民间剪纸从造型风格上大致可分两类。
一类是渤海湾区域粗犷豪放的风格,与黄河流域其他省份的剪纸一脉相承。一类则是更有特点的山东胶东沿海地区以线为主,线面结合的精巧型剪纸,它似乎与山东汉代画像石细微繁缛的风格一脉相承,以其花样密集的装饰手段,使单纯爽快的外型更饱满丰富。
山东胶东称手巧的女子为“伎俩人”,“伎俩人”不管出在哪个村,都是人们引以为荣的事。她们的花样子常常用烟火熏在土纸上到处流传,成为远近乡村剪花的样子。剪纸用途最多的是打扮窗户。胶东的窗户多是细长条形的格子,一般只能贴一些小的花,妇女们开发自己的创意,运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把大的构图分割成条形剪出,再贴到窗上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画面。这种称为“窗越”的剪纸一般贴在“窗心”。另有“窗角花”、“窗旁花”以及悬挂在窗前会活动的“斗鸡花”等,构成了系列性的“棂间文化”。与节庆的居室布置相适应,剪纸还用于墙围及天顶仰棚的装饰,以及器皿的贴花。
山东剪纸从古发展到今,越来越多地显示出它独具有审美功能,因此,民间的“伎俩人”也就更加注重技巧的精熟。那若断若连的线条和细如蚊足的毛刺,往往叫人感到一种凡人难以达到的绝妙。
安徽民间剪纸:
安徽的民间剪纸较早地形成了行业性的艺人队伍,以其艺术商业的雏形状态替代了民众普遍的审美创造。
但是,我向来以为匠人型剪纸作品的民间与否主要在于所面向服务的对象。如果是基于劳动者集体审美意识的普遍水准,又依附于民间美术的范畴。反之如果已在迎合贵族阶层的闲情逸趣而卖弄绝技的工艺之作,则是与皇宫中雇佣的御用匠人雕龙刻凤为他人做嫁衣裳的没什么两样。安徽的“花匠”多属于前者,而阜阳的程建礼人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
程建礼从小喜欢剪花,并跟祖母勤学,灵性极好,起初为村人义务剪花,后来把技艺作为谋生手段,挑起花担周游江湖,练出一身好手艺,口中唱着花歌,手中剪着妇女们点的花样。对于他来说,已不需要冥思苦想的经营构图,达到胸有成竹才开始动手。任何形状的纸片之中都已蕴藏着形象,只需要用手中的剪刀轻叩它的灵性之门。
“三叉口”一幅尤其如此。概括的外形轮廊像是天然而成的几笔正在浸化着有浓墨,而略用心计剪出两只相对灼灼的眼睛,恰如其分地剪出“画眼”,也点准“戏眼”——黑暗中,两个互相搜寻着的人警觉的眼睛。
扬州民间剪纸:
扬州是剪纸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隋唐时期,人们就把剪纸作为一种乐趣,点缀和美化生活。说起来,这和隋炀帝杨广有一定关系。杨广当皇帝后,从大业元年(605年)开始营建扬州,至邗沟修竣,运河通航,便在这里大兴土木,广筑离宫别馆。他三下扬州,恣意游乐。
在扬州城西的上林苑中,有全国各地的奇花异卉,宝兽珍禽,他每当夜间和宫女们游园,不张灯火,令人捕捉许多萤火虫送来,萤光漫山遍谷,照耀如同白昼。到了冬天,园苑中花树凋零,池水结冰,炀帝游兴不减,却令宫女们仿照民间剪纸,用彩锦剪为花、叶点缀枝条,挂于树上,并剪成荷花、菱芰、藕芡等物,去掉池中冰块、逐一布置水上,如同春夏之交艳丽景色,以赏心悦目。这种“萤苑”、“剪乐”,同那“迷楼”、“龙舟”一样,反映了隋炀帝奢侈荒唐的罪恶生活,但从剪彩为花这个侧面来看,却说明扬州剪纸的源远流长。
在唐代,扬州已有剪纸迎春的风俗。立春之日,民间剪纸为花,又剪为春蝶、春钱、春胜,“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相观以为乐。唐诗人李商隐所写“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之句,称赞了剪纸之美为人们所喜爱。那时的剪纸还是具有迷信色彩。扬州民间剪纸人、纸马及纸钱等,就是用于祭奠鬼神的。大诗人杜甫在《彭衙行》诗中写有“暖汤濯我足,剪纸招吾魂”之句,就是这种民情风俗的反映。1980年春,扬州各界迎接“鉴真大师像”回故乡“探亲”,扬州艺人作了一套《鉴真大和尚》剪纸,赵朴初先生为之写“忆江南”词一首,中有“明月满城歌过海,神工剪纸与招魂”之句,爱引了千年风俗,以神来之笔,表达了故乡故国亲人对鉴真大师怀念之情。
唐代造纸业兴盛,扬州有较大的造纸作坊,唐宋时已大量生产质量很高的贡纸。作为雄厚的物质条件,也促进了剪纸艺术的发展。扬州自古多奇花异卉,唐宋以来历代扬州的文章太守、诗人墨客,莫不寄情花木,装饰风雅,演出许多的事,写下多少名篇。这对剪纸表现的题材,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扬州剪纸向以花卉为主,确是千年传统的一个重要体现。
民间艺术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扬州的民间刺绣就和剪纸有不解之缘。刺绣的图案先画出底样,剪成纸型,再粘贴在面料上,进行刺绣。这种方法在扬州延续了很久,直到现在民间刺绣还有沿用此法的。刺绣又叫绣花,以前扬州人一直称剪纸艺人为“剪花样子的”,就缘于这两种艺术的密切关系。
清代扬州,由于江淮盐业的发展,带来城市的繁荣。盐商巨贾固然生活奢靡,市井民家也还讲究穿戴。居室之内大至门帘帐沿、被服枕套,小至镜袱香囊、绢帕笔袋,都以绣花为美。至于结婚做寿、年节喜庆,所用绣品花样更多。这些绣品以剪纸为底样。剪纸艺人用一把剪刀,几张素纸,凭着心灵手巧,剪出生动活泼、寓意吉祥的各式花样,因而扬州城内赖剪纸为生的民间艺人颇多。据传,嘉、道年间,著名艺人包钧就以一剪之巧而声名远扬。在包钧的剪下,花、鸟、鱼、蝶无不神形兼备,引人入胜,因有“神剪”之誉。时人对他的剪艺甚为赞赏,给以“任他二月春风好,剪出垂杨恐不如”的高度评价。
方法:1、起稿:
构思确定后,起稿布局,对画面进行具体的描绘,画出黑白效果。修改部分可用白粉。对初学者来说,稿子越细,刻起来越省事。若刻对称的稿子,画一半即可。
2、剪、刻:
如用刀子刻.须将画面和纸用订书机订好,将四角固定在蜡盘上,为了保证形象的准确,人物先刻五官部分,花鸟先刻细部或紧要处,再由中心慢慢向四周刻,刀的顺序如同写字一样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小到大,由细到粗,由局部到整体。尽量避免重复刀,不要的部位必须刻断,不能用手来撕,否则,剪纸会带毛边而影响美观。
3、揭离:
剪刻完毕后需要把剪纸一张张揭开,电光纸、绒面纸,因纸面光滑,比较容易揭开,单宣纸和粉连纸,因纸质轻薄,又经闷潮和上色,容易互相粘连,较难揭开,所以在揭离之前,必须先将刻好的纸板轻轻揉动,使纸张互相脱离,然后先将第一张纸角轻轻揭起,一边揭一边用嘴吹,帮助揭开。
4、粘贴:
揭离完毕后还需把成品粘贴起来,便于保存。方法有两种,第一是把剪纸平放在托纸上,用毛笔或细木条蘸浆糊由里向外一点点粘住,这种方法不能使剪纸全部粘平,速度也比较慢,优点是比较简便;第二是把剪纸反过来平放在纸上,然后用排笔蘸调稀了的浆糊,轻轻地平刷在要托的纸上,注意不要把纸刷皱起来,刷子上的浆糊一定要少,然后很快地把刷好浆糊的这一面扣合在剪纸的背面,用手轻轻压平,使剪纸全部平粘在托纸上。轻轻揭起晾干夹平保存。粘剂除浆糊外,白乳胶也可以。
5、成品修改:
在剪刻时有时会走刀剪坏,特别是刻纸。如果属大面积刻坏,就不易修好,如小面积刻坏,可把局部刻去,补上一块重新刻。彩色剪纸染错了是不能覆盖的,所以也只好将染坏部位刻去,重新补上一块再染。修改时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后再下刀。
6、复制——薰样——晒样
复制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将剪纸样放在白纸上,一起平放在水中,待水浸透纸面,而又不含水珠时,将刻纸和白纸同时拉出水面,贴在木版上,然后将纸朝下放在油灯上蒸,但不要离灯头太近以免烧焦。如果需要多量制作,可采取晒蓝图的方法:把原槁和刷好一层药液(赤血盐和水的溶液)的白纸,粘合在一起,用两块玻璃夹紧,放在阳光下晒3一4个小时,待显影后用清水洗净纸上的药液,即可复制。
B. 中国剪纸
下面是剪纸的来历和资料 还有参考资料里地址是很详细的民间艺术介绍 希望对你有用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纪,但人们认为它的实际开始时间比这还要早几百年。剪纸常用于宗教仪式,装饰和造型艺术等方面。
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这一习俗在中国境外有时仍可见到。剪纸艺术一般都有象征意义,也是这种仪式的一部分;此外剪纸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
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人们以前还常把剪纸作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
C. 幼儿手工剪纸花朵的教程最简单
幼儿手工剪纸花朵的材料
剪刀、卡纸
幼儿手工剪纸花朵的方法
从角对折,
右边的一个角向左折135度,
左边的角向后折,
折完之后的效果,
在上面用笔画上形状,
用剪刀剪下画完的形状,
7打开,就变成了小花。
描写花的优美句子
1. 那红色的花瓣微张着,大部分藏在绿色的花苞中。细看才发现一丝丝红色的花蕊,顶着黄色的尖探出头来。远远看去,一朵朵小花就像一颗颗珍珠撤在雕刻着花边的红盘中,一只只小蜜蜂飞落在花蕊中。
2. 我在那矗立着的石碑下面发现了一丛鸡冠花。它是从墓道中间那一个手指宽的泥缝里长出来的,也像是谁特意在这里栽种供奉似的。它那粗大的茎子已经胀满了整个泥缝,几乎把两旁的混凝土也给挤裂了。
3. 玫瑰树篱笆上有一朵花,一朵所有的鲜花中最美丽的花。夜莺对它唱出他的爱情的悲愁。但是这朵玫瑰一句话也不讲,它的叶子上连一颗作为同情的眼泪的露珠都没有。它只是面对着几块大石头垂下枝子。
4. 昔日的小小牵牛花蔓,如今已爬满了旁边一株花的枝头,绿得是那样的繁茂,那样的生机勃勃。它们互相簇拥着,紧挨着,微风轻轻拂过,叶子就像一群群的蝴蝶扑打着翅膀,漾起一阵阵的波纹。煞是好看。
5. 小小的油菜花中,还散发着一种迷人的.,淡淡的清香。那清香虽不如玫瑰芬芳扑鼻,但它的香味淳朴沁人心脾,令人闻后十分舒适。如果早晨能在这片美丽的清香迷人的油菜花地旁读书,可真是一种享受!
6. 白白的栀子花像一颗颗银亮银亮的星星挂满了栀子树的枝头。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躲在绿叶哥哥身后,像一位位羞羞答答的小姑娘;有的花瓣全展开了,像一位美丽的少女;有的还是花骨朵儿,像熟睡的婴儿。。
7.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美的花。只见其顶端是粉红的,而越到里面越淡,花蕊处几乎是泛白了。花心笔挺笔挺的,呈现黄色,就如一根旗杆,高高耸立在人们心中。每一朵花都如一只小船,扬起了大帆,在向远方行进。
8. 荷花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象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含苞待放,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9. 只见花盆里的八朵昙花,原先柔软下垂的筒型花托向上翘升,像白天鹅徐徐抬头。花瓣缓缓展开,如玉女提裙起舞,这八朵昙花正在竟争开放,还有十几朵花蕾也在迎风摆动。盛开的昙花送来缕缕清香,真是沁人心脾。
10. 啊!开了,五朵昙花都开了!花瓣那么多,分为两层,一片片重叠地围在一起,毫无缝隙,花心中众多的雌蕊簇拥着一枝挺拔特长的雄蕊,从这里看绒绒的富有毛感,站在那边看似乎十分光洁,莹莹欲滴地显得格外鲜嫩。
D. 沔阳雕花剪纸的剪纸分类
沔阳是水乡泽国,民谣曰:“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若有一年收,狗子不吃糯米粥”。这既是水患频仍的悲歌,又是湖乡富饶的写照。在这里剪纸艺术根生叶茂。其民俗剪纸可分为婚俗、丧俗、服饰、宅居装饰、岁时节令五类。
1、婚俗剪纸
自古人生重礼仪,对婚俗尤为重视。结婚被人们视为终身大事,剪纸在其中应用也最为广泛。结婚时,男方要举行告祖仪式(俗称行大礼),向列祖列宗禀告,祈求祖上保佑。在大堂八仙桌上摆10碗荤菜,每碗菜上覆盖红双喜字剪纸,再插柏树枝于菜碗之中,意即:松柏长青,祝夫妻百(柏)年合好,家庭百事顺遂。堂屋正中墙壁上悬挂巨幅夺目的鲜红双喜字,配以寓意吉祥和瑞庆图案的剪纸,如龙凤呈祥、鸳鸯戏水、喜鹊登梅、金鱼闹莲、凤穿牡丹、连(莲)生贵子等等,分别贴于大门、洞房门及玻璃窗户上。此外,男方过礼的猪肉、鱼、酒等一切礼品上和女方陪嫁品上均盖有红喜字。还有衣箱封口和彩轿封门用的红喜花。
传说彩轿(又名花轿),古时候是不封门的。自从《梁山伯与祝英台》悲剧故事出台后,为防止类似事情发生,沔阳民间就兴起彩轿封门来。不仅贴喜花剪纸,还要上铜锁,以保新娘的绝对平安。新娘在娘家办嫁妆时,绣的垱枕、围裙、袜底、云肩、花鞋等绣品。都少不了剪纸花样的装饰。一般来说,绣花办嫁妆,姑娘们特别重视,因为它是姑娘们心灵手巧的见证。结婚新人入洞房后,亲友们特别是那些大嫂小姑在闹房时,要翻箱拿出新娘自作的绣品,评议欣赏,有如新娘举办的一次个人剪纸和刺绣展览,使参观者大饱眼福。2、丧俗剪纸
昔日,沔阳流行请道士为亡人做道场的陋俗,即为死人超度亡魂。道士身着法衣,手执引路幡,有节奏地摆动,口里念念有辞,扬言为死人招魂、引路。在道土的法衣上绣有寿字和浮云、莲花、万字格等花样;引路幡全系缕空的长条形素色纸剪贴而成,上有三角形纹样,下有二方连续花边及篦齿纹的垂须。中段有宝相花。妇女死后,家人要给她穿绣花鞋。鞋上绣一蟾一鹤,或者是双狗喝血。据说,只有如此。才能让死者顺利抵达阴曹地府。
3、服饰剪纸
俗话说三分人材,七分打扮,可见服饰之重要。沔阳人尤其是妇女、儿童在丰收之年特别重视服饰的美化,因此绣花用的花样需求量很大。据载,解放初期,全县卖花样的货郎就有一百几十人。剪纸内容丰富多彩,如老妪头带的勒子,脚穿的花鞋;中青年妇女用的围裙、绣花鞋、包被堂心、袜底、手帕;儿童的狮子帽、虎头鞋、长命锁、涎兜、香包(又称香囊)、绣花衣裤;青壮年男子的布草鞋、拖鞋、鞋垫、箍带等均有绣花。花样子多系祈福、添寿、发财、喜庆、爱情、多子、辟邪、消灾等吉祥内容,如富贵有余、多福多寿、松鹤延年、长命百岁、荷花鲤鱼、金玉连发、一本万利、百事如意、丹凤朝阳、麒麟送子、狮子滚绣球、鲤鱼跳龙门等。还有一帆风顺、二龙戏珠、三羊(阳)开泰、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六合同春、七夕相会、八仙上寿、九路来财、十全齐美等。人们特别重视儿童服饰,花样品种甚多,如狮子帽、虎头鞋、荷花涎兜、五毒香包等,寓意希望孩子象狮于那样勇猛;象老虎那样虎虎有生气;象荷花那样出污泥而不染;愿五毒化为香包,叫长命锁保平安,让孩子长命百岁,足见慈母爱子之心。服饰绣花剪纸,根据着衣者的年龄、身份和用途不同而异。计有嫁衣、寿衣、婴儿服等,其表现手法趋于程式化、常见的花样有团花、角花、领花、胸花、袖口花、鞋头花、鞋边花、帽头花等。妇女们剪纸以技艺高超为荣,男家也以新媳妇的精巧刺绣和善长剪纸引以为骄傲。
4、宅居装饰剪纸
它是人民群众凭藉自我生活感受经验和对美的追求,创造出的朴素大方的民间剪纸艺术。剪纸在宅居装饰的运用,体现了民俗生活中平民百姓的审美心理。沔阳除窗花剪纸外,还有门帘花、门鼓花、帐檐花、帐飘花、垱枕花、顶棚花等等。5、岁时节令剪纸
每年春节,除旧布新,换上新的剪纸,其图案内容大都由吉祥词语或图案组成。常用谐音、象征、寓意等手法表现民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企盼,从而使其审美情趣得到满足。除了常见的“年年有余”、“四季平安”、“万事如意”、“鹿鹤同春”之外,亦在神柜四扇门上贴“福”、“禄”、“寿”、“喜”(或配以图案)。也有的在神柜两旁贴“福”、“寿”或“五福捧寿”剪纸。元宵节俗话说“年小月半大”,沔阳南部有吃“元宵”,北部有吃“团子”的风俗,最热闹的是赛花灯。彼时是剪纸艺人们大显身手的极好时机。花灯上多有剪纸吉祥图案,尤其是走马灯上,四季花鸟、各种人物故事,如刘海砍擦、八仙过海、文王访贤等,百看不厌。三月清明节俗称“踏青”,家家上祖坟。在坟上插吊钱(用白纸剪成镂空的长条形状,近似引路幡,中间剪有内方外圆的铜钱图案),表示对先辈亡人的怀念。在时人心目中,凡是坟上插有吊钱的,说明死者家里有后人,且讲孝心。否则即是后人无孝心或绝了后尘。民间曾流传道:“养儿不祭祖,犹如喂猪狗”。可以说,除文化革命时期之外,沔阳清明节祭祖一贯盛行。四月二十八城隍菩萨的生日。沔阳县城一带民众做城隍会。前面抬城隍菩萨游街,后面紧跟狮子、龙灯、高跷、采莲船以及各店铺扎出的“故事”人物和不戴面盔的“急脚子”。最引人注目的是“举天星”,即用一丈五尺长的竹竿,底部用棍捧扎成架子,以防止倾斜。竹竿顶部置一小座椅,上面坐有不足一岁的婴儿两名,穿古戏服装,扮演戏剧和“故事”角色等。多雇佣贫穷人家的小孩装扮,由人们抬着出游。坐在上面的婴儿穿的古戏服以及踩高跷的人物服装上均有绣花,采莲船及各种故事中均有剪纸图样。五月端阳节农历初五为小端阳,十五为大端阳,二十五为末端阳。民间有五月端阳,诸神下凡带来灾难,毒气大的传说,必须高度重视驱邪避灾,因此给孩子们额上擦雄黄,家里门角落竖艾草,煮棕子的锅里放蒜坨,以之解毒、消灾、去疾。还给孩子们胸前挂香包(囊)。香包上绣有五毒。意在以毒攻毒,可以抵御一切毒气。表达了家长愿孩子清吉平安的审美意识。鬼节七月初一鬼门开,十五鬼门关。各家各户都要给亡人烧纸钱和“袱包”,“叫饭”。据说那些孤魂野鬼若无人管,就会在四乡害人。为保一方平安,那些有钱人家出钱,请道土做斋。煮稀饭泼洒在野外,供野鬼们吃。夜里,还要放路灯与河灯,将扎的纸船和蜡烛、纸钱在河边一起烧掉。“纸船明烛照天烧”,意即为孤魂野鬼照路,送他们回阴曹。道土穿的法衣上有绣花用的剪纸宝香花、万字格、寿字等图案;河灯、路灯,也是剪成荷花瓣形状,中间点的油灯;扎的纸船上也少不了剪纸花样。
E. 剪纸资料
2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先进知识分子蔡元培、鲁迅、刘半农、周作人等倡导下,建立了中国民俗学的雏形。
他们广泛收集民间文学资料,同时也努力收集民间美术作品,其中就有民间剪纸这一项。30年代,艺术家陈志农在北京开始了民间剪纸的研究与创作。他用速写和剪影的形式描绘了老北京大量的风俗民情,串街小贩、作坊工匠、食摊茶挑、集市庙会、市井闲人等。
20世纪40年代,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剪纸开始出现。1942年,毛泽东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针。
此后,延安鲁艺的艺术家陈叔亮、张仃、力群、古元、夏风等人开始学习当地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民间剪纸,对民间剪纸进行了搜集、发掘、整理和研究,并创作出了一大批反映边区人民生产、生活、战斗的新剪纸。
(5)五连荷花剪纸扩展阅读:
单色剪纸是剪纸中最基本的形式,由红色、绿色、褐色、黑色、金色等各种颜色剪成,主要用于窗花装饰和刺绣的底样。主要有阴刻、阳刻、阴阳结合三种表现手法。
用于刺绣底样的剪纸,常用剪刺结合的手法。刺是以针尖在花纹的细部刺出小型圆点,在一些部位留出“暗刀”,可以作为刺绣时套针换线的依据。折叠剪纸、剪影、撕纸等都是单色剪纸的表现形式。
F. 关于剪纸的艺术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纪,甚至更早。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
剪纸不是用机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刀剪。顾名思义,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剪完后再把几张(一般不超过8张剪纸粘贴起来,最后再用锋利的剪刀对图案进行加工。刀剪则是先把纸张折成数叠,放在由灰和动物脂肪组成的松软的混和体上,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划。剪纸艺人一般是竖直握刀,根据一定的模型将纸加工成所要的图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个优势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个剪纸图案。
剪纸的题材
民间剪纸的题材是很广泛的,它既反映现实生活中群众喜闻乐见的事物,也表现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剪纸艺术的题材中,我们可以看出劳动人民那种朴实、纯真的思想感情。
剪纸题材的范围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实际生活题材 因为剪纸的作者大多来自农村,所以她们的作品题材大部是取材自己的实际生活,如喂鸡、养猪、牧羊、放牛、骑驴赶车走娘家和抱胖娃娃,搞家庭副业,参加田间劳动,有的直接表现自己伺养的家禽、家畜,如鸡、鸭、鹅、牛、马、羊、骆驼、狗。猫等。也有的表现生活中常常见到的植物,如:梅、兰、竹、菊、牡丹、荷花、水仙,还有各种瓜果、蔬菜等。因为这些题材都来自生活,所以剪纸作品表现的内容生活气息就十分浓厚。
2.吉庆寓意的题材
民间剪纸在题材上的一大特点是采用托物寄情的寓意手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谐音法——以音象形的表现手法。比如花公鸡,就在公鸡身上刻儿朵花;梅花鹿,就在鹿身上刻几朵梅花;刻上莲花和鲤鱼就寓意“连年有余”,这里以莲谐“连”,以鱼谐“余”。
谐形法——将某一形象进行简化作为代表。比如:刻上一朵云彩,就表示是天空,刻上一朵雪花,就表示是冬天下雪了。
象征法——借某一物象来表示一个概念,使人产生联想。如桃子象征长寿、石榴象征多子、鸳鸯象征爱情、松树象征长青不老、牡丹象征富贵、喜鹊登梅象征喜事临门……
3.戏曲人物和传说故事
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通过戏剧等形式在全国各地广泛地流传着,人们不仅相互传诵着,而且还用剪纸这一形式来表达自己对这些故事中的人物的爱与憎。如越剧之乡的江浙一带,民间剪纸在题材上大部分取材于当地流传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红搂梦”、“西厢记”等故事的情节。京剧的发源地在北京,冈此,京剧险谱剪纸就以临近北京的蔚县最为著称。此外诸如“八仙过海”、“上八讪”,”下八仙”。“嫦娥奔月”、”天女散花”。“老鼠嫁女”等民间传说故事更是剪纸普遍表现的题材。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纪,甚至更早。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 字
福
喜
寿
其他
十二生肖
窗花
在农村,剪纸通常是由妇女、姑娘们来做。在过去,这可是每个女孩所必须掌握的手工艺术,并且还被人们来品评新娘的一个标准。而职业的剪纸艺人则常常是男人,因为只有男人才能在作坊里一起劳作并挣工钱。
剪纸的文化背景
据考证,从商代始(公元前1600—1100年)就有人用金银箔、皮革或丝织品进行接空刻花制作装饰品。西汉时,人们用麻纤维造纸,传说汉武帝的宠妃李氏去世后,帝思念不已,卧不安度,食不甘味,于是请术士用麻纸剪了李妃的影象为其招魂,这大概是最早的剪纸。公元105年,蔡伦改进和推广前人的经验开始大量造纸,这种镂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从而诞生了剪纸艺术,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唐宋时期,流行“镂金作胜”的风俗。“胜”,就是用纸或金银箔、丝帛剪刻而成的花样,剪成套方几何形者,称为“方胜”;剪 成花草形者,称为“华胜”,剪成人形者,就称之为“人胜”。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七日为人日,(《东方朔传·岁时节》:天地初开,一日鸡,二日狗,三日猪, 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晴所主之物盛,阴则灾。 八日之中,尤以人日为重,又称“人胜节”)以七种菜为羹;剪彩 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于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
唐代大诗人杜甫以《人日》为题作诗:“此 日此时人共得,一谈一笑俗相看。尊前柏叶休随 酒,胜里金花巧耐寒。”另一位唐代著名诗人李 商隐也作有《人日》诗,诗中说:“镂金作胜传 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唐代李远《剪彩》诗写 道:“剪彩赠相亲,银 缀凤真,双双御绥 鸟,两两度桥人,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愿 君千万岁,无处不逢春。” 六十年代在新疆出土的文物中,还有一件唐代的人胜剪纸,七个女子人形排列成行,此胜用于围饰发髻。
在日本的正仓院,保藏有两枚唐代华胜,据日本齐衡三年(公元856年)《杂财物实录》载:“人胜二枚……天平宝字元年闰八月二十四日献物”,日本天平宝字元年即为唐代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其中一枚为罗地金箔字,上面剪祝颂吉语:“令节佳辰,福庆惟新,曼和万载,寿保千春。另一枚则用金箔刻了复杂的边饰,并饰以红绿罗的花叶,中心是一儿童在竹林下戏犬。
当时,还流行着一种用双丝绢帛剪成的小幡,叫做春幡, 或称幡胜、春胜,在立春那天,作为节日礼物,或簪于头上,或挂在柳枝上,亦或贴于屏风。李商隐在《骄儿诗》中写:“请爷书春胜,春胜宜春日。”意为骄儿衮师请父亲在剪彩制成的春幡上写“宜春”二字。因为立春之日为春天的首日,象征万物复苏欣欣向荣,所以唐宋时期,人日剪彩这一民俗活动渐渐集中到立春这天,人们剪制各种幡胜、春幡、春燕、春蝶等等,作为节日礼物。皇帝在这一天也接见群臣,并分别赐以金银幡胜或者罗幡胜。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一首“菩萨蛮”中写道:“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有一种鸟,因头项长有金黄色大羽冠很像插着一枝幡胜,而被命名为戴胜鸟,韦应物《听莺曲》中“伯劳飞过声局促,戴胜下时桑田绿”,胜成为春归大地的象征。
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载:“元旦以鸦青纸或青绢剪四十九幡,围一大幡,或以家长年龄载之,或贴于门媚。
在宋代,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许多工艺美术应运而生,并出现了专业剪纸艺术家。周密《志雅堂杂钞》载:当时京城沛梁“向旧天都街,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随所欲而成。又中瓦有余敬之者,每剪诸家书字皆专门。其后,忽有少年能于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更精于二人,于是独擅一时之誉。
明清人的笔记和地方志中也有记载剪纸名家的。如《苏州府志》载:“赵萼,嘉靖中制夹纱灯,以料纸刻成花竹禽鸟之状,随轻浓晕色。溶蜡涂染,用轻绡夹之。映日则光明莹彻,芬菲翔舞,恍在轻烟之中,与真者莫辨。”
《严州建德县志》载:“林文耀,字纲斋,幼即工书,中年失明,乃剪纸为字,势飞动若龙蛇,点画不差毫发。室人装璜成轴,……人称之日“林剪。”《保定府志》载:“名女,张蔡公之女也。有巧思,与人接谈,袖中 细剪春花秋菊、细草垂杨.罔不入神;其剪制香(大+区),绝巧夺目,得之者珍藏焉。
清代陈云伯《画林新咏》说:“剪画,南宋时有人能于袖中剪字,与古人名迹无异。近年扬州包钧最工此,尤之山水、人物、花鸟、草虫,无不入妙。”并有诗曰:“剪画聪明胜剪书,飞翔花鸟泳濒鱼;任他二月春风好,剪出垂杨恐不如。”清康熙时,有位宫廷画家邹元斗,画有一幅祝福新年伊始的风俗画《岁朝图轴》画的上端绘有垂挂着的五枚彩色剪纸“门笼”。门笺的形式即是由春幡演变而来。在清代,因满族人有剪纸的习俗,致使剪纸进入宫廷。在故宫,历代皇帝举行婚礼作洞房的神宁宫,墙壁按满族习俗裱纸,四角贴着黑色的双喜字剪纸角花,顶棚中心贴着龙凤团花的黑色剪纸;在宫殿两旁的过道壁上也贴有角花。据说有人用纸剪成有鹿。鹤、松的“六合春”图案,加以彩绘,贴于朝服上,连西太后都以为是绣出来的。
可以说剪纸艺术自诞生以来,就没有中断过。她流传面之广、数量之大、样式之多、基础之深比任何一种艺术都更加突出。在各种民俗活动中,她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附丽于生活,充实了生活,以她特有的方式默默地唤起人们对生命的追求,对生活的信念,对国富民康的企盼;她将人们平凡的生活点缀得如此瑰丽多姿,充分寄托和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她为满足人们更高的社会性的精神需要而茁壮成长。
如今,剪纸的天地更为广阔了,它早已走出了庄户人的小院,走入现代设计的广阔天地,在产品包装设计、商标广告、室内装演、服装设计、书籍装帧、邮票设计、报刊题花、连环画、舞台美术、动画、影视等各个方面都有她的清影;她也走向世界,名扬四海,成为全人类的文化财富与艺术瑰宝。随着历史的进程,许多民族的、传统的东西被渐渐淡化、湮没了。然而,真正文明的标志应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并存,共同发展。愿这棵古老的艺术之树常绿常新。
G. 曲池荷花剪纸作品创作思路是什么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剪纸的方法和步骤;提高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运用不同的手法剪出窗花。
3、情感与态度目标:败厅唤起并激发学生对民族剪纸艺术的热爱,继承并发扬民族艺术,让学生从小培养对民族剪纸的了解和兴趣,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提高对形式美的认识和感知、创造美的能力培养。
教学重点:通过练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剪纸的剪、刻的基本技能技巧。
教学难点:对剪纸艺术的信心与兴趣,剪纸外形设计 。
教具准备:示范作品、各种规格的彩色纸、剪刀、刻刀,订书钉。
教学过程:
提问导入:大家知道我手里拿的是什么吗? (剪纸) 剪纸:剪纸是我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 你能说说我国的民间艺术还有哪些吗?让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我国民间艺术工艺品历史悠久,内容丰桥裂富多彩。有陶瓷、泥塑、布艺、风筝、剪纸、麦杆画、年画、灯彩、吊饰、木刻 、漆器工艺、 兽皮工艺、 砚石工艺、竹编工艺、漆器陶具、玉器工艺、大理石工艺、铅笔屑画、唐卡、拓真画、银饰、纸编画、苏绣、鱼皮衣等。 这些民间艺术品,内容大都是精神活泼向上、吉祥如意、长命健康、富贵有余、儿孙满堂等。用于民间传统节日、传统宗教和民族饰品用等。这些民间工艺品流传广泛,生动有趣,代表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日常活动。 今天我们就学习这其中的一种民间传统艺术:《剪纸》
一、 情境创设:
(挂图)出示红“双喜”字。
师:这个字,大家熟悉吗?(熟悉)太熟悉了!这个“喜”字,也是老师带给你们的祝福:愿你们每一天都喜笑颜开!这个字谁会剪?(总结学生的方法)现在请用大家用最短的时间,最巧的手, 把这双喜剪下来,好吗? (学生剪,老师巡视指导)
(创设剪“双喜"这样一个情境,激起学生活动兴趣,让他们对课堂感兴趣,都跃跃欲试,渴望自己动手,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师:剪好的同学,请把双喜举起.(看一下)很多同学都已剪好,而且很漂亮!谁愿意说说你是怎么剪的?
老师归纳步骤::对!可以先把纸对折,画上线,再剪. (折叠、画线、剪裁)。因为喜也是轴对称图形, 对折一次,画上一个喜再剪下;对折两次只要剪喜的一半就可以了 。(生答师演示折叠双喜,以及喜字的其它形式。 板书:剪纸的折法:1.对称折)
(通过教师演示双喜的折叠过程,形象生动,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
探索活动: 仿例制作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另一张纸,看下一幅图(蝴蝶),按照刚才的三个步骤,动手在自己的红纸上剪剪看,能不能得到这个蝴蝶的图形.老师将取优秀的作品展示. (师巡视指导学生制作)。
作品展示:老师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评析,将优秀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并在黑板上画出各作品对称轴.(很好!这是对折两次剪出的两只蝴蝶:这是对折这一次得出的一只蝴蝶。)
二、 体会设计思路:、
师:人的智慧是无尽的,简单的事物里往往蕴涵着不平凡.我教同学们几种折法:(板书:2.三角折 :3.四角折 4.五角折 5.六角折)(如:五角折 ①将方形色纸对角或对边对折,要折整齐。②把折好的纸再平均分五等分折。要注意这样折好很重要。 ③在折好的纸上画上简单的花纹,花纹的线条要接连。把要剪去的地方画上记号④按敏枯闭照纹样剪出,小心揭开,美妙的图案出来了)。
小结:窗花剪法的步骤;特别要注意什么,看图讲述。
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试试在这张基础上,你能剪出什么图案?比比看,哪位同学的思路更独特、更有创意! (生剪师巡视)
(生上讲台讲述并展示自己的作品)
师:没想到同学们有这么多种不同的剪法!真了不起!剪纸可以有多种剪法,折叠的次数多,要画的线、要剪的线就会少一点.但不管哪种剪法,能创作出好作品就是好方法。
剪纸的分类 :
1.剪纸从地域上分:可分为北方剪纸和南方剪纸。因此,各地区,各民族的剪纸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出示挂图 北方剪纸:以粗犷豪放,造型简练著称。南方剪纸:以构图繁茂,精巧秀美闻名。)
2.剪纸按制作方法分类:主要有剪纸和刻纸(出示工具剪子、刀子。)
3.剪纸按色彩表现分类:主要有单色剪纸和套色剪纸(图片)
三、了解“窗花“
很久以前,人们就用一张薄纸,一把剪刀。剪出精美的图案点缀和美化着生活。咱们总是到过年时,家家窗户上都贴出用彩纸剪出的图案,贴到窗户上,俗称“贴窗花“。这就是剪纸迎春的风俗,它寄托着对生活的美好愿望。“窗花”的图案花样很多,有花卉、鸟兽、虫鱼及图案纹样等。它既有画意,又有装饰趣味,很受群众喜欢。
(挂图:这些剪纸还都有它独特的意蕴在里面如:连年有余、喜鹊登梅、喜上眉梢、富贵吉祥、花开富贵、花好月圆、吉庆有余等等、、、、、、)
这些窗花都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以来智慧的结晶,充分表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增添了节日喜庆气氛。
四、创作设计:(刻纸练习)
师:用剪子剪纸我们都尝试了,那么,咱们用刀子练习一下刻纸好不好! 下面同学们自己用刀子刻一幅剪纸作品吧。(事先准备好刻纸样稿工具)
师:好!老师期待着更多精彩的作品!每位同学还要给作品起个名称!开始!(生操作,师放音乐,巡视指导。)
师讲评:刻完的同学把作品举起来,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同学们创作的喜悦!(略停)大家最喜欢哪一幅作品?老师都喜欢!我们有请xx作品的主人谈一谈,你的作品名称是什么?
师总结:艺术是博大精深的,在简单中呈现了美,更多的是呈现了美的深度,让我们一起走进剪纸世界!来感受美!(展示老师收集的漂亮剪纸)
五、课堂拓展 :
同学们用这一节课,就掌握了剪纸的基本技法。很好!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谁来告诉大家,剪纸为什么能成为民间广为流传的艺术?
(学生答:
1、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
2、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3、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所以剪纸能成为民间广为流传的艺术。 4、需要的材料和工具简单,容易搞到;产品有实用性;传授和学习具有随时性;不耗费体力。 5、因为那是传统的手工艺术。) 老师总结:
关于剪纸的历史,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汉代(西汉)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
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诗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
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如成为民间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或用于灯彩、茶盏的装饰。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成再加工的。而更多的是我国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门栈、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剪纸。以至最后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信手剪出新的花样来。
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犹如一株常春藤,古老而长青,它特有的普及性、实用性、审美性成为了符合民众心理需要的象征意义。
剪纸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吉祥幸福的期盼。
这些极普通的剪纸作品,虽不象珍珠翡翠那样华贵辉煌,却牵连着每个人的心灵,伴随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具有牵心动魄的艺术魅力。
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我国传统民间艺术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并把我国的民间艺术继续发扬光大。
课后反思:
一、从课堂引入:我用直观的剪纸作品引入,由此让学生们了解我国民间艺术有哪些种类。(师生有互动,用参观法,以直接感知的方法,引入本课)。
二、情境创设:我创设剪“双喜"字这样一个情境,是为了激起学生活动兴趣,让他们对课堂感兴趣,都跃跃欲试,渴望自己动手,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师生也有互动,生生有互动)
三、探索活动:仿例制作“蝴蝶”图案(这个环节是对上个知识点的巩固,和延伸)(这里运用了练习法)
四、体会设计思路:学生根据老师讲的几种剪纸折法,自己创作一幅剪纸作品。(培养了创作能力,让思路独特、有创意的作品就出来了,)(这里运用了发现法、探究法:以引导探究为主)
五、 了解窗花:这个环节,让学生再次知道了,原来窗花还有这么多独特的、意蕴深长的含义。(用陶冶法:以欣赏为主的教学方法)
六、 刻纸练习:让学生了解剪纸制作方法有两种:剪纸和刻纸(并对刻纸亲自动手尝试)(这里运用了练习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
七、课堂拓展:剪纸为什么能成为民间广为流传的艺术?原因是什么?(师生互动)(这运用了讲授法、讨论法: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让学生对剪纸的历史演变有了更深的了解)
我把剪纸教学引入课堂,是为了唤起并激发学生对民族剪纸艺术的热爱,继承并发扬民族艺术,让学生从小培养对民族剪纸的了解和兴趣,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提高对形式美的认识和感知、创造美的能力培养。
剪纸可以使学生们安静下来,专心致志的干一件事,剪纸进课堂不仅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美的熏陶,而且还发展了同学们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保护并继承了我国的传统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