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香国里
Ⅰ 海棠香国的郭沫若与海棠香国
郭沫若对有馨来香的嘉州自海棠也情有独钟。他在1939年回到故乡重游乐山草堂寺(今草堂高级中学校址)时,写有《重游乐山草堂寺》诗一首,“何处海棠香讯在,草堂寺内几徘徊”。可以看出,在当时,嘉州海棠已经日渐稀少。
1928年郭沫若写《我的童年》时,一开头就说乐山:“在乡土志上是号称为‘海棠香国’的地方。”颇有几分自豪。“海棠香国荔枝湾,苏子当年寓此间。”这是郭沫若对家乡乐山的歌咏。
Ⅱ 那个遥远的西南小城,就是我的家乡
文/雨天
1.海棠香国
那个遥远的西南小城,就是我的家乡_重庆荣昌。它位于重庆的西部。有一个雅称“海棠香国”。
据史料记载,“海棠香国”一词最早出自南宋著名地理学家王象之《舆地纪胜》里的《静南志》。《静南志》里有这样的记载:“昌居万山间,地独宜海棠,邦人以其有香,颇敬重之,号‘海棠香国’”。
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卷九中有一个典故,说的是宋朝彭渊材富可敌国,平生无所恨,所恨者仅五事,其四便是“恨海棠无香”。后来他得知四川昌州海棠独香,喜不自禁:“海棠无香,唯昌州海棠独香,非佳郡乎?”
“昌州海棠独香”的记载见于唐代《百花谱》。《百花谱》记载:海棠为花中神仙,色艳丽,但花无香无实。西蜀昌州产者,有香有实,士人珍为佳果。”
“海棠香国”文化在现在的永川,大足,荣昌三个区得到共识,成为渝西文化的代表。
春天,正是家乡的海棠花,开得正艳的时节。
在濑溪河和荣峰河畔,在县城的主干道以及公园,区市政园林部门大量种植了海棠树,有贴梗海棠、西府海棠、木瓜海棠、垂丝海棠等10万株左右。
海棠大道两旁的贴梗海棠开得格外鲜艳,红色的花瓣,黄色的花蕊,吸引着蜜蜂在花间嬉戏,在春风的吹拂下,红红的海棠花摇曳着娇嫩的身姿,就像害羞的小姑娘一样默默不语、逗人喜欢。
明代《群芳谱》中,称贴梗海棠花朵鲜润丰腴,绚烂耀目,是庭园中主要春季花木之一。
金代诗人元好问有《赋未开海棠》诗:“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经过一个冬季,海棠芳菲的季节到来了。满树的红颜,开在春日的季节,那么的热情、浪漫和洒脱。
2.昌州故里
《静南志》“昌居万山间,地独宜海棠。”里提到的“昌”就是昌州。
在唐宋时期,昌州辖永川、大足、昌元(今荣昌)、静南四县,后静南撤县并入永川、大足、荣昌。
考古发现,唐昌州府州治衙门,在荣昌区盘龙镇,故号称“昌州故里。”
明洪武七年,因昌元县系置荣州、昌州之地,而更名为荣昌县,寓“繁荣昌盛”之意。
荣昌区政府所在地昌元镇,名称就来源于唐宋时期的“昌元”,一直沿用至今。
荣昌区濑溪河畔、海棠公园旁,名为“昌州故里”的一大片唐宋风貌古建筑群,依山傍水、拔地而起。
白日里,濑溪河两岸绿树成荫。
一棵棵海棠迎着春光傲然怒放。林荫道上一排排休闲伞,伞下是露天茶馆,有友人轻松的畅谈;也有家人间的亲密交谈;那种悠闲自在羡煞了多少的外地游客和来荣洽谈业务的客商。吸引了他们也加入到喝茶聊天观河景的人群中。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濑溪河两岸呈现出一片“华灯璀璨映水,流光异彩纷呈”的景象。
未来的几年,荣昌将沿着濑溪河打造一个连接城区至万灵古镇,总长达十公里的荣昌版的“清明上河图”。
3.家乡的美食
荣昌人习惯称自己是“好吃狗”,就是“吃货”的意思。
早上,一碗小面麻辣鲜香,不论你是穿着周正的西装,还是普通的衣着,大家都聚在一起。面馆环境看起来可能不是那么的光鲜漂亮,但大家认的是面条的味道。
面馆里的座位永远是不够的,老板会准备许多的塑料方凳,有高有低。如果老板忙的没有时间,客人自己会搬出方凳放在面馆的门口。
早上吃小面的时间,就会看到这样的一副场景:面馆里客人坐的满满的,门口的凳子上也坐满了,人坐在小凳上,面条碗放在高凳上。都低着头呼、呼、呼的吃得香。还有那站着的,那是来的太晚,也不会在意有没有坐的地方,只管朝着店里喊一声:“老板,来二两小面。”
在荣昌,还有一种特色面食“铺盖面”,在重庆市区和各区县,声名远播。店主将事先揉好的面,揪下一小块,麻利而熟练的拉成一张薄薄的面片,抛入沸水中煮上一两分钟捞起,一碗面也就四五块面片,冲上熬制的骨头汤,舀一勺闷的软软的白豌豆,再舀几勺炸酱,撒几颗葱花。面滑爽细腻,有咬劲。喝一口汤鲜美无比。
临近中午,肚子开始咕咕叫,那就到卤鹅店,买一个鹅翅膀或鹅脚,香香嘴,解解馋。
中午时分,好吃的东西就更多了。热的有回锅肉、鱼香肉丝、水煮肉片、水煮鱼、宫保鸡丁、旱蒸牛肉、鱼香茄子等,凉的有蒜泥白肉、白切鸡、荣昌卤鹅、卤猪脸、猪耳、猪嘴、猪心、猪肚、猪肠,一应俱全。
记住,这些都是家常菜。
不要担心肉类太多,我们区有著名的世界八大名猪、中国三大名猪之一“荣昌猪”。源源不断、供不应求。
如果你想吃蔬菜,那更不在话下。荣昌区地处丘陵地带,地势起伏平缓,水系发达,适宜蔬菜生长,蔬菜和荣昌猪的供应都是常年不断。
到了重庆的地界,不吃火锅那就等于没有到重庆。
重庆火锅,起源于明末清初的重庆嘉陵江边、朝天门码头的船工和纤夫的粗放餐饮方式。原料主要是牛毛肚、猪黄喉、鸭肠、牛血旺等。
重庆人调侃自己:北方人吃饺子,重庆人说拿来烫火锅;蒙古人吃羊肉,重庆人说拿来烫火锅;海滨的人吃海鲜,重庆人说拿来烫火锅。什么食材在重庆都是可以烫火锅的。
这是重庆人的一绝。
荣昌的“好吃狗”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巴的,黄凉粉,红苕水粉、猪油泡粑、艾粑、猪儿粑是一年四季都离不开的小吃。
荣昌卤鹅已有百年历史,是重庆地区的美食一绝。荣昌人有句顺口溜:“卤鹅,卤鹅盯一眼就走不脱”。卤鹅肉、卤鹅翅、卤鹅肝、卤鹅脚,金黄发亮、五香味浓,再配上特制的佐料,鲜香美味令人垂涎。是男人的下酒菜,女人的零嘴和下饭菜。
你如果来荣昌,在街上看见荣昌人边走边啃卤鹅翅膀或是卤鹅脚,千万不要大惊小怪,那是他们的零嘴时间。
天气转凉,羊肉汤就成了荣昌人的最爱。荣昌羊肉汤汤汁乳白,咸鲜味正,香味浓郁,肉质细嫩,无腥膻味。是秋冬季进补的上佳饮食。
有名店专做全羊宴,蒸炒煎焖炖,十八般武艺,最后给你送上满满的一桌。客人点击最多的是粉蒸羊肉,还有蚂蚁上树、炒羊肝、爆炒羊肚、孜然羊排、红烧带皮羊肉、返沙胡豆等,最爱的还是羊肉汤锅,白白的羊汤,在汤里煮羊杂、羊肉、羊肉水饺和各种蔬菜。
写到这里,我饿了,也有了回荣昌的冲动。
我爱荣昌,我爱我的家乡。
注:本文中有关历史部分的知识在网络摘取,感谢原作者。
Ⅲ 海棠花是哪里的市花
1989年4月28日,乐山市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决议通过了海棠花为乐山市市花。
乐山海棠受到历代文人名士的推崇和喜爱,他们争相咏赞,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篇,成了乐山特有的珍贵文化遗产。
当代文豪郭沫若是乐山人,他在《我的童年》里自豪地说,乐山是号称“海棠香国”的地方。
他还为家乡题写了“海棠香国”四个大字,现已被刻成石碑置放在乐山海棠园中。
海棠园位于凌云山峰祖师洞外,在集凤楼前的斜坡上因遍植一坡海棠树,蔚然成景,故名海棠园。
乐山人自古以来就喜欢海棠,“海棠香园”已成为乐山人的骄傲。这也是乐山选海棠为市花的原因之一。
Ⅳ 海棠香国的乐山的海棠情结
乐山人心目中的“海棠情结”散发馨香的海棠今已不复存在,“海棠情结”在乐山人的心中却根深蒂固,至今乐山尚有种植海棠欣赏海棠的习俗。
《乐山报》在1980年创刊时,其文艺副刊即以“海棠”命名,希冀嘉州海棠能以另一种生命形式,“深深地植根于嘉州膏腴的土地中,沐浴着社会主义的雨露阳光,四时竞秀,缕缕喷馨,用她绚丽的色彩和沁脾的异香,辉映时代的风貌,陶冶人民的情操。”在乐山人民的呵护下,这个刊名一直沿用至今。
为开掘“海棠香国”的历史文化,乐山报海棠副刊在创刊不久就开展了有关嘉州海棠的讨论,引起了乐山市民的广泛关注,有识者热切参与。两年后的《乐山市志资料》在全文辑载其讨论文章时,还在各文的标题下加了副题。计有:李又林《海棠香国觅海棠——嘉州海棠是绿叶球根状海棠》(乐山报1980年9月19日第4版),孟汀《也谈“海棠香国”的海棠——兼与李又林同志商榷》(乐山报1980年10月24日第4版),毛西旁《嘉州海棠是贴梗海棠——与李又林、孟汀二同志商榷》(乐山报1980年11月7日第4版),孟汀《嘉州海棠是垂丝海棠——与毛西旁同志商榷》(乐山报1980年11月28日第4版),李又林《愿为海棠谱新曲——为“嘉州海棠”与孟汀、毛西旁二同志商榷》(乐山报1981年1月16日第4版)。这个讨论因故暂停的情况下,又在其他出版物继继续续地延继着。文章引经据典,各抒己见,一时成为街头巷尾茶房酒店的热门话题。
嘉州海棠被法定为“市花”,是经过乐山市民长时间酝酿、广泛地讨论后一致选出后,市人民代表在大会上一致通过的。
旧时乐山府衙内悬有两道匾额:“汉嘉古治”“海棠香国”,这正是对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高度概括。
“海棠香国”凝聚着乐山人对这块热土的挚爱,吸引着天下人对这方土地的关注。寻迹开发“海棠香国”对于建设文化强市有着积极的作用。让历史文化名城大放异彩,让“海棠香国”从历史的记忆中“走”出来成为这座城市的精神指引,成为新时代的一张城市名片,已迫在眉睫。
Ⅳ 海棠香国的历史典故
民国《乐山县志抄》也明确记载:“旧府署,海棠山麓。其樵楼在府署头门东南楼,额二:外曰‘汉嘉古治’,内曰‘海棠香国’。”因此,清代诗人诗歌中便常常把“海棠香国”拿来吟咏,如邹学山《从郡守游凌云寺》道:“漏天仿佛垂三岛,香国依稀现十洲。”刘濖《嘉定舟中杂咏》道:“身坐海棠香国里,胜游何必羡江南。”
Ⅵ 昌州是哪个省 昌州是哪里的
1、昌州在直辖市重庆市的永川区内。昌州还有海棠香国的别称,因为在昌州它们的海棠是有香味的,关于这点唐朝的《百花谱》中就有记载。
2、昌州位于隶属于直辖市重庆市的永川区,它在重庆市的西南部分,也是长江上游地区。
3、昌州的名气早在唐代就已经有了,它最具名气的就是它们的海棠花。我们都知道海棠花是没有香味的,但是昌州的海棠花却不同,是有香味的,因此它也有“海棠香国”的别称。
4、《百花谱》中就对昌州的海棠花有过记载:“海棠为花中神仙,色甚丽,但花无香无实。西蜀昌州产者,有香有实,土人珍为佳果。”
Ⅶ 乐山为什么古称海棠香国
乐山古称嘉州,地处四川盆地西南部,距成都一百六十余公里,面积二万平方公里,人口六百二十万,辖区、县十七个。乐山建治的历史可上溯两千多年。西汉称南安,北周至隋唐又名嘉州,宋以后叫嘉定,因城南有至乐山,清初更名乐山。((乐山古代盛产色香俱佳的海棠,又有“海棠香国”之称)). 乐山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地灵人杰的文化之乡,眉山“三苏”和当代文豪郭沫若,均为乐山地区人,同时,乐山又是一个旅游景点众多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其著名景点有“小西湖”、五通桥、“寺出飞鸟外,青峰载朱楼”的凌云寺、乌尤寺;建筑奇特的船形古镇罗城,以及夹江千佛岩,青神牛岩寺,眉山三苏祠、仁寿黑龙滩等,千山万景,尽收来,风情万种,姿态万千,近年来新发现的沉睡千年的巨型睡佛,又是令人眼界大开,惊奇慨叹。 气候温和,风光绮丽,经济繁荣,物产丰富,是山青水秀的著名风景旅游胜地。“雄秀天下”的峨眉山和世界驰名的石刻弥勒佛造像--乐山大佛,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旅游者。 地貌复杂,气候多样的乐山,在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里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群落,生物资源极其丰富,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Ⅷ 昌州(重庆市辖古地名)详细资料大全
“昌”指昌州,古昌州辖永川、大足、昌元(今荣昌县)、静南四县。被称为海棠香国,最早出自南宋著名地理学家王象之《舆地纪胜》里的《静南志》:昌居万山间,地独宜海棠,邦人以其有香,颇敬重之,号海棠香国。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 :昌州
- 所属地区 :中国西南
- 地理位置 :四川盆地东南部,重庆市西南部,长江上游北岸
- 方言 :西南官话
- 著名景点 :桂山秋月、竹溪夜雨、铁岭夏莲等昌州八景
- 享誉 :海棠香国
- 设立时间 :乾元二年正月(758年)
历史沿革
唐乾元二年正月(758年),始设昌州,下辖昌元、静南、大足三县,“昌”指昌州,古昌州辖永川、大足、昌元(今荣昌区)、静南四县。唐昌州治所首设昌元(荣昌区南部),后因泸水蛮反叛迁静南(今天荣昌区北部),。 昌州 公元885年(唐光启元年),昌州由静南县迁治大足。至公元1279年(南宋末年),大足一直是昌州州治所在县。北宋初,昌州撤静南县,其地并入大足、昌元、永川等县。 公元1001年(宋真宗咸平四年),四川分益、利、梓、夔州路。昌州归梓州路。 公元1283年(南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年),昌州废,永川、昌元、大足等县辖地并合州。 史载:海棠香国一词最早出自南宋著名地理学家王象之《舆地纪胜》里的《静南志》:昌居万山间,地独宜海棠,邦人以其有香,颇敬重之,号海棠香国。自然环境
地理位置
位物腊扮于四川盆地东南部,重庆市西南部,长江上游北岸。旅游景区
昌州八景,今又称作永川八景,是位于中国重庆永川市境内的八个著名景点,包括桂山秋月、竹溪夜雨、铁岭夏莲、八角攒青、石松百尺、圣水双清、龙洞朝霞、梳妆台(另一说法,没有梳台,加上三河汇碧),此八景自古即为游览当地的文人所记述,而永川市旧名昌州,故称作昌州八景。 大足昌州古城,海棠香国距东关转盘,往铜梁方向约1.1公里处。距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宝顶山约12公里,北山石刻2公里局州,处于北环东路、佛都大道、大铜路之间,北侧紧邻近200亩的“海棠森林公园”,地块内濑溪河自西向东穿越而过,水面宽30米以上(河道最宽处达42米),河流沿线长约1.2公里。项目总占地面积963亩,总建筑面积135万平方米。 大足昌州古城昌州概貌
昌州。唐 乾元二年正月(758年),始设昌州,下辖昌元、静南、大足三县,大致在重庆的永川,大足,荣昌和四川隆昌一带,此地曾遍植罩灶海棠,古人常恨海棠无香,但昌州一带海棠却是有香的。说以这一代称海棠香国,永川,大足,荣昌都以棠城自称。昌州静南县(和昌元县合并成今天的重庆市荣昌区) 是其原产地,后广泛栽种于四川的昌州嘉州等地.现在据说明后已经灭绝.不过如果是以前广泛栽种,或许在其发源地无法找到在移栽地的山中会有所发现。昌州治所首设昌元(荣昌区南部),后因泸水蛮反叛迁静南(今天荣昌区北部),公元885年(唐光启元年),昌州由静南县迁治大足。至公元1279年(南宋末年),大足一直是昌州州治所在县。宋时在大足城也广植香海棠,并建有香霏阁。据史料所记,元末明玉珍据蜀,其子明升曾用香霏阁前的香海棠来焙花茶,所以,大足也无愧号“海棠香国”。不过这是后来的事,而不是出产香海棠的源头,故地。因此,真正的“海棠香国”之故地,当为古之静南,今之荣昌也。” 大足石刻 昌州 古昌州海棠独香,在唐代已经盛名远播。其记载最早见于唐朝的《百花谱》:“海棠为花中神仙,色甚丽,但花无香无实。西蜀昌州产者,有香有实,土人珍为佳果。”说的是昌州海棠不但独具异香,还有美味“佳果”。《百花谱》作者贾耽(729-805),是唐代政治家,居相位十三年,政绩卓著。他更是地理学家、地图制图学家,著述彼丰,其功绩令人称颂。这个1200多年前昌州海棠“独香实”的记载虽然没有用“海棠香国”这个词,但它确立了昌州香海棠的“最早历史地位”。可以推定,在贾耽著书以前,昌州早已“二千里地佳山水,无数海棠官道旁”。宰相著书立说,为昌州香海棠作了极好的宣传。因此,到了宋代,还有钟爱海棠的人“恨海棠无香”。这里有个有趣的典故:受范仲淹器重的才子彭乘在《墨客挥犀》中收录了其堂弟彭渊材的一个“笑话”:“彭渊材闻李丹辞昌州,议者吐饭,往询弃之之故。李惊问之,彭曰:‘昌州海棠独香。’闻者传笑。”彭渊材是北宋音乐家。博通群书,尤工乐律,曾献书于朝廷,而征为协律郎。他曾说,平生无所恨,所恨者仅五事:一恨鲥鱼多骨、二恨金桔带酸、三恨莼菜性冷、四恨海棠无香、五恨曾子固不能诗。后来得知昌州海棠独香,他一生憾事少了一件,喜不自禁,对昌州充满无限向往之情。值得回味的是彭渊材《海棠》诗:“雨过温泉浴妃子,露浓汤饼试何郎。”诗人用杨贵妃出浴之艳丽,喻其娇美动人;用美男子何晏食汤饼汗出,面色更洁白,喻其色白靓丽。用两个典故兼比海棠姿色,栩栩生。这种同时用美女、俊男“喻花”手法很少有,足见昌州香海棠之可爱。《海棠百韵》诗云:“峨蜀地千里,海棠花独妍。万株佳丽国,二月艳阳天。”佳丽国即“美女国”、“海棠香国”,昌州海棠香国已经成为人间仙境。 “海棠香国”给人无限遐想,与湖南省因自古盛产湘莲被称为“芙蓉国”有异曲同工之妙。“海棠香国”一词最早从何而来呢? “海棠香国”较早出自宋人沈立的《海棠记》:“大足治中,旧有香霏阁,号曰海棠香国。”可见,“海棠香国”这一美誉较早属于昌州,而非嘉州(乐山)。乐山号“海棠香国”最早见于明万历39年(1611年)编成的《嘉定州志》:“州治枕海棠山,接高标之脉。甘棠楼,知州钟振题‘海棠香国’于此。”比大足晚了五百多年。 重庆大足龙岗山北塔脚下,高耸的石崖上,刻着四个斗大的字:“海棠香国”。当地传说是唐代昌州府官张颜所题,不过笔者未见文字记载。还有山门楹联云:“海棠香国,海啸山呼……最是渊材风雅处,劝人典郡意悠悠。”诗中“渊材”,即宋代学者彭渊材。典出宋人释惠洪(1071-1128年)的《昌州海棠独香》,作者释惠洪即彭渊材之侄。 叶子奇著《草木子》又云:“海棠惟昌州者香,故号昌为海棠香国。州治前有香霏阁。”按:叶子奇约公元1327-1390年在世,元末明初大学者。后来明人郎锳(1487-1566年)撰《七修类稿》卷四十四《事物类·香海棠》还对叶 *** 过引用。 再后来,明末清初的张岱(1597-约1689年),在其《夜航船》中也有“海棠香国”条云:“昔有调昌州守者,求易便地。彭渊闻而止之,曰:‘昌,佳郡守也!’守问故,曰:‘海棠患,患无香,独昌地产者香,故号海棠香国,非佳郡乎?’” 前面说的沈立《海棠记》所载“海棠香国”是不是最早的呢?应该不是。南宋历史地理学家王象之载:“《静南志》《昌元县序》:昌居万山间,地独宜海棠,邦人以其有香,颇敬重之,号‘海棠香国’”。静南县属古昌州,唐代758年设立,792年撤销,从其县志可以推定,在公元792年前,昌州已经美名为“海棠香国”,这又比嘉州号“海棠香国”早约800年之久。 以上证据足以表明,“海棠香国”这一美誉最早属于昌州地区,古昌州大致就是现在重庆永川区、大足县、荣昌区、双桥区。古昌州海棠独香,在唐代已经盛名远播。其记载最早于见唐朝的《百花谱》 “海棠为花中神仙,色甚丽,但花无香无实。西蜀昌州产者,有香有实,士人珍为佳果。”说的是昌州海棠不但独具异香,还有美味“佳果”。 何止是古昌州和嘉州美称“海棠香国”,凉山州甘洛县海棠镇也有此雅号。据何万敏先生《古城:历史的散笺》说:“海棠是进入凉山的第一重镇,古代第一关隘,彝语称‘嘎达铺’,唐《蛮书》称‘达士驿’。明代时,因都司署后园中有株巨大而奇艳的海棠花树,称此地为‘海棠香国’,镇名由此而得。”(载《中国西部》2005年第11期)史料记载
昌州,昌化。中。元和户一千一百九。乡七。 本汉资中县之东境,垫江县之西境,江阳县之北境。皇朝乾元元年,左拾遗李鼎祚奏以山川阔远,请割沪、普、渝、合、资、荣等六州,界置昌州,寻为狂贼张朝等所焚,州遂罢废。大历十年,本道使崔宁又奏复置,以镇押夷獠。其城南凭赤水,北倚长?,极为险固。 州境:东西南北八到:北至上都取普州、遂州路二千五百四十里。东北至东都三千四百里。 正南至沪州取合江县路三百八十里。正北微西至普州三百八十里。西北至资州三百里。东北至合州三百九十里。 贡、赋:(开元)〔元和〕贡:筒布。 管县四:静南,昌元,永川,大足。 静南县,中。郭下。乾元元年与州同置。 铜鼓山,在县北八十里。 赤水溪,经县南,去县九十步。 始龙溪,在县东,南流屈曲五十里合赤水溪流也。 昌元县,中。东至州一百二十里。乾元元年与州同置。东接濑皮溪,西临耶水。 葛仙山,在县南一百五十里。 濑波溪,在县南五十步。 永川县,下。西至州九十里。大历十一年置。东西北三面并枕侯溪水,南面接延陵英山。 大铁山,在县东南八十里。 大足县,下。西南至州六十五里。乾元元年与州同置。东临赤水,西枕荣山。 牛斗山,在县东南八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