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咏白海棠赏析
㈠ 如何理解 “偷来梨蕊三分白 借得梅花一缕魂”
1:这是林黛玉的一首诗,原文奉上: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回。
偷来答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2:具体解释:这两句,意思为海棠的白净如同梨花,风韵可比梅花.但说的巧妙别致.
借白海棠花自比,歌颂白海棠的冰清玉洁
表现了林黛玉志向上的高洁和超凡脱俗的境界
㈡ 红楼·诗词鉴赏(四)黛玉咏白海棠
文/南城以南hong
湘帘:湘竹制成的门帘。
月窟:月中仙境。因仙人多居洞窟之中,故名。
缟袂:苏轼曾用“缟袂”喻花,有《梅花》诗说:“月黑林间逢缟袂。”这里借喻白海棠。
怨女:已到结婚年龄而无合适配偶的女子。
【译文】
半卷着竹帘半闭着屋门,碾碎冰霜当作泥土又用白玉做成花盆。偷来了梨花花蕊的三分洁白,又借来梅花的一缕芳魂。既像是月宫的仙子在缝制白色缟衣,又像是秋天闺房里的幽怨女子在擦拭泪痕。娇弱羞怯默默无言不知道心事同谁诉说,疲倦地倚在窗前看天色渐晚西风渐起。
【背景】
这首诗出自《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 。宝玉刚刚挨打,其父“假正经” 又点了学差,择于八月二十日起身 。贾政走后, 宝玉每日在园中任意纵性的旷荡,真把光阴虚度,岁月空添 。这一天宝玉的“儿子”贾芸给宝玉送了两盆“ 不可多得 ”的白海棠,同日探春诗兴大发,写信给宝玉说明要办诗社。“寡妇”李纨提议:“ 方才我来时,看见他们抬进两盆白海棠来,倒是好花。你们何不就咏起他来? ”于是他们便借此成立了海棠社。
别人都交卷了,黛玉还没作。李纨催她,她提笔一挥而就,掷给李纨等人。李纨道:“ 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 ”李纨的评价未必公允,但她的评论确也指出了林、薛二人诗的特点。所谓“风流别致”,就是构思新巧,潇洒通脱;所谓“含蓄浑厚”,就是温柔敦厚,哀而不伤。李纨从“大家闺秀”的标准来衡量,自然要把四平八稳的宝钗的诗评为第一了。
【赏析】
与宝钗的“ 珍重芳姿昼掩门 ”相反,黛玉是“ 半卷湘帘半掩门 ”,任性任情,并不特别珍视贵族小姐的身份,“半卷”、“半掩”与末联的娇羞倦态相呼应。比起来宝钗的稳重端方,黛玉性格中更多的是眼高于顶、目无下尘。
“ 碾冰为土玉为盆 ”,表明她玉洁冰清,目下无尘。因花的高洁白净而想象到栽培它的也不该是一般的泥土和瓦盆,所以用冰清玉洁来侧面烘染。
“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她以白海棠自比,有梨花的洁白,有梅花的馨香,说得巧妙别致。
“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这里的“月窟仙人”不就是“绛珠仙子”吗?在清冷的月窟里缝白色的缟衣,多么颓丧;在秋天的深闺里悄悄哭泣,又多么可怜。
“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满腹的心事不能向任何人倾诉,只好在西风落叶的季节,凄凄凉凉地送走一个又一个寂寞的黄昏。
㈢ 红楼·诗词鉴赏(三)宝钗咏白海棠
文/南城以南hong
珍重:爱惜,保重
手瓮:大概是同花洒差不多的一种用来盛水浇花的器具
洗出:洗掉所涂抹的而显出本色
冰雪:用来形容海棠花的质地和颜色
露砌:带着露水的阶台边沿
痕:指泪痕,其实就是指花的怯弱姿态或含露的样子
白帝:传说中西方之神,掌管秋事
婷婷:人或草木袅娜的姿态
【译文】
珍惜自己的美好姿容在白天也要关上院门,亲自提着手瓮来浇灌满是青苔的花盆。摆在秋阶前的海棠好像洗去胭脂的美人般洁净,冰雪一样的品质招引来露水堆砌成你(海棠花)的精魂。淡雅到极点才知道本色分外娇艳,无限的愁思怎能不使美玉落下斑痕。要想报答秋神(的恩赐)就应当保持自己的纯洁,亭亭玉立默默无语地又到了黄昏。
【背景】
这首诗出自《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 。宝玉刚刚挨打,其父“假正经” 又点了学差,择于八月二十日起身 。贾政走后, 宝玉每日在园中任意纵性的旷荡,真把光阴虚度,岁月空添 。这一天宝玉的“儿子”贾芸给宝玉送了两盆“ 不可多得 ”的白海棠,同日探春诗兴大发,写信给宝玉说明要办诗社。“寡妇”李纨提议:“ 方才我来时,看见他们抬进两盆白海棠来,倒是好花。你们何不就咏起他来? ”于是他们便借此成立了海棠社。
【赏析】
这首诗是蘅芜君——薛宝钗所作。宝钗是封建阶级典型的大家闺秀,几乎到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地步。虽然小时也偷读过《西厢记》一类的书,但在人前绝不流露;听到黛玉行酒令时说出《西厢记》中的词语,立即在背后提出善意的告诫;大观园出了“绣春囊”事件,她立即借口母亲有病搬出大观园,等等,都是她“珍重芳姿”的表现。她笔下的白海棠显然不同于探春的自负和英爽,而是凝重端庄、洁身自好的淑女的化身。诗的首联完全是宝钗恪守封建妇德的自我表白,珍重“芳姿”到了白天也掩着门的程度,其人可想而知。她平日不爱花儿粉儿的,穿着的也是半新不旧的衣服,这是她“洗出胭脂”的注脚。“淡极始知花更艳”,表明她对自己内在和外在的美都充满了矜持和自信。
“愁多焉得玉无痕”这句诗表面上是说海棠带露像是因愁而落泪,暗中讥讽宝黛二玉,以其多愁善感,好像美玉微瑕一样。
宝钗的诗深意尤为明显,“珍重芳姿昼掩门”,可以看出她恪守封建妇德、对自己豪门千金的身份十分矜持的态度。“洗出胭脂影”、“招来冰雪魂”,都与她的结局有关:前者通常是丈夫不归、妇女不再修饰容貌的话,后者则说冷落孤寂。“淡极始知花更艳”,宝钗之“罕言寡语”、“安分随时”能笼络人心,得到上下的夸赞。“愁多焉得玉无痕”,话里有刺,是对林黛玉爱哭的讥讽。全诗充分表达了薛宝钗作为豪门望族的千金大小姐的高贵矜持的态度。
㈣ 如何赏析林黛玉的咏白海棠
这首诗节奏明快,气韵生动,感情较为直白。诗的首联交待了季节、场景。开头的“斜阳”二字,与诗尾的“黄昏”二字遥相呼应,定下了全篇萧瑟、感伤的基调。“寒草”点明季节是在秋天。“苔翠盈铺”形容年深月久,生长海棠的花盆表面已经布满了青苔。
而一番新雨的洗刷,使景色在焕然一新的同时,又多了几分凄凉,为写海棠之“白”作了铺垫。总的来看,这一联描写由远及近,由大到小,从“斜阳寒草”写到“重门”,再对生长海棠的花盆加以细致描写,虽然没有直接描写海棠,但海棠已经呼之欲出了。
同时,这一联也暗示出贾府这个大家族已经日薄西山的命运。
颔联写海棠之白,以白玉、冰雪比喻花的颜色的素白和品格的纯洁。它的精神如玉,但是用玉来形容仍嫌不足,难以比拟其高洁;它的肌骨如雪,使人迷恋陶醉。这其实是探春的自我写照。生长在日趋没落的家族中,探春依然不屈不挠,极想有一番作为。
颈联用比喻,透过环境,写出花的娇美无力的身姿和月下映出的丽影,写出了海棠之柔。海棠虽然生机勃勃,但是终究娇柔无力,它那下垂的细小花蕊仿佛正在叹息。
那美丽的身姿在深夜的月光中,投下心事重重的阴影。这一联暗含着探春的伤感。探春身为女儿之身,无力扭转家族的命运,只能在暗中担忧。
尾联中,是说但得白海棠多情相伴,就不必理会飞升远去的事了,“多情”的海棠与忧患的诗人融为一体。“缟仙”是将海棠形容为白衣仙子,它本有羽化成仙的可能,却不愿离去,而是留下来倍伴在黄昏中吟咏的诗人。
(4)林黛玉咏白海棠赏析扩展阅读:
林黛玉的《咏白海棠》诗中也有借海棠花来表明自己清新高洁的品质,她有梨花的三分洁白,也有梅花的一段香魂。她的“秋闺怨女拭啼痕”之句,表明无限心事难以诉说。
她的感情就如“半卷半掩”的窗门,那打开的半扇门代表着她想追求爱情,那关闭的半扇门就是世俗礼法的条条框框,在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里,她上无父母做主,下无媒人牵线。
林黛玉是最后交稿的,而且是在看了薛宝钗和贾宝玉的诗作后提笔写诗的,这或许是她故意与薛宝钗唱反调,又或者这本来就是她内心的真实情感。关键还是看首句,薛宝钗是“珍重芳姿昼掩门”,她把大门关严实,而林黛玉稍有不同,她是“半卷湘帘半掩门”。
她把窗帘卷起一半,把门开掉一半。林黛玉对窗外新奇的世界有些向往的,对美好的爱情还是满怀憧憬的,况且这个想叩开她心扉的人是她最心爱的贾宝玉,这个更符合少女的真实性情。
㈤ 林黛玉: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探春向宝玉提议说园内应当结个诗社。
正好这时候贾芸来向宝玉请安,带来了两盆白海棠。
物尽其用,他们咏起白海棠来。
黛玉的这首“咏白海棠”诗作还是等大家都展示完自己的作品之后提笔一挥成的:
李纨论这首诗是“风流别致”为上。
在黛玉的眼里,白海棠就像是被贬谪到人间的仙子,不食人间烟火,不沾染半分俗世尘埃。
在《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湘云抽到的花签就是“海棠花”。
只是这“海棠花”虽然令湘云香梦沉酣,但却是寓意着“春光短促”、“好景难留”的。
而湘云最终的结局也是“春光短促、好景难留”,还没当上新嫁娘多久,丈夫就一病死了。
题词“只恐夜深花睡去”出自苏轼的《海棠》诗:
这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写的,夜长也是梦多,表达了文人的失意伤怀。
海棠花开得如此娇艳美丽,我又怎么舍得让它睡去?可是孤寂冷清无人欣赏,只有和我自己相伴。
惜花也是在怜惜自己的处境遭遇。
而黛玉笔下“仙化”的海棠花同样也是她自我心境的真实写照。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半卷湘帘半掩门”,这应该是指人的动作。
(人们)半卷着湘竹制成的帘子半关着门。
这时候的那些海棠花在帘子和门后面,是看不着全貌的。
就像看带着面纱的美丽女子,雾里看花。因为有距离感,所以也有朦胧美。
而且往往这样子出场的也是尊贵的事物,所以不让人一下子看真切,而是要引起人们的好奇心。
“碾冰为土玉为盆”,(海棠花盆子里)是用碾碎的冰块做的泥土,而且花盆还是用玉石做成的。
玉石做的花盆,碎冰做的泥土,感觉上就不是一盆普通的盆栽了,就像一件艺术品一样金贵了。
那么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长成的海棠花也就不是普通的海棠花了。
“冰”、“玉”总给人带来“冰清玉洁”、“冰魂雪魄”之感,也比喻人品高尚纯洁。
那也就是黛玉追求的高洁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用“偷来”和“借得”显得有几分俏皮。
(它的白色)是从梨花的花蕊那里偷来的三分白色,(它的神韵)是从梅花那里借来的一缕香魂。
这样写也是从侧面写出了海棠花的神韵和形态。
这样写不落窠臼,如果改成“恰似梨蕊三分白,又得梅花一缕魂”就不如“偷”和“借”来得好。(换词比较法赏析)
而且,看似是赞美“梨花的洁白”和“梅花的神韵”,实际上是用它们的优点来赞美了海棠花。
“梨花”洁白,“梅花”傲骨,往往也是诗人们用来抒发自己追求高尚不屈人格的意象。
所以,黛玉就很巧妙地把这些优点赋予给了她笔下的海棠花。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这就开始点明了将海棠花拟人化了,直接就把它们写成了从天上下凡而来的仙女。前面的“冰”、“玉”描写也是为了在后面写它们的不同凡俗做的铺垫。
仿佛来了一阵轻烟,花神化为了人形。
黛玉原本也是天上的绛珠仙子,是得了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惠,才由草木之身修炼成的人形。
“月窟”就是指“月宫中仙人居住的仙境”,“缟袂”就是指“白色的衣服”,也用来借喻白色花卉。
黛玉平时穿的衣服一般也都是淡雅素净的。
这白海棠就像在月宫中缝补衣物的仙女,也像深秋在闺中擦拭泪痕的幽怨女子。(伤春悲秋)
一个在天,一个在地;一个出尘,一个入世。
就像是她自己身在尘世之中,在深闺中暗自垂泪。
身在沧海心在青山外,她的来处也是从仙阁之中而来,可是却要在尘世中受尽相思离别之愁和世态炎凉之苦。
在黛玉的诗作里这“海棠花”是“仙神”,只是在《红楼梦》第九十四回《宴海棠贾母赏花妖 失宝玉通灵知奇祸》中,海棠花却是成了“花妖”。
因为海棠这花儿应在三月里开的,却在十月十一月这应着小阳春的时候开了。(小阳春:中国在较长时间里使用的“夏历” 是把十月作为一年之开始,叫“阳”。习惯上把农历十月叫“十月小阳春”,时长一个月)。
众人都觉得是天气和暖,花开报喜事来了。
甚至连黛玉听到“喜事”都心内一动,还以为自己和宝玉的事情可能会有个着落了。
这时候只有探春虽不言语,心内却想:“此花必非好兆。大凡顺者昌,逆者亡。草木知运,不时而发,必是妖孽。”
只不好说出来。
而探春是大观园里为数不多的清醒明白人,她总是能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本质,是一个厉害的角色。
所以说这“海棠花”美丽归美丽,但它有时候却是“报忧不报喜”啊,它的“不时而发”不就是预示着贾府走向衰败的征兆嘛。
同样也是证明了花儿是通人性的。
或许也是因为花儿通人性,所以黛玉才把自己的满腔哀怨寄托在它上面,希望它能懂自己,理解自己吧。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海棠花儿啊),你妩媚娇羞的话语要悄悄地跟谁诉说呢?(怕是无人可以说得,所以你就)在这昏昏沉沉的夜色中倦怠地倚靠着西风(任凭它吹去了)。
黛玉自比这冰清玉洁的海棠花儿,我的心事,“脉脉此情谁诉?”
没人可以说得的时候,我就一个人在这昏昏沉沉的夜里倚楼也好,倚栏杆也罢,默默放在心上。
倒有些“独自莫凭栏”的意味。
只是纵使有万种风情,最终也不过落得个风流云散的结局。
死的死,走的走。
惜花也好,自比也罢,终究还是只能“顾影自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