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园百科 » 海棠课文

海棠课文

发布时间: 2020-12-30 03:23:36

① 季羡林写的10篇文章

我们认为有必要为真正的重写中国当代文学史来一次思想观念和方法的清理与正名。我们倡扬在冷峻、客观、平静的历史叙述中,去追求人性化评判的最大值;反对“混合主义”、“新左派”和“后现代”的治史态度,反对庸俗的技术主义。在文学史的分期上既不硬套政治文件的结论,也不忽视政治变迁对文学的制约;应尽量在历史的叙述中穿插对同时期世界先进文学的概括性叙写,以求获取更广阔的视阈和更有效的发言权;对一系列的关键词重新清理和厘定。我们将大陆文学、台湾文学、港澳文学统一纳入评述视野,从文化、语言、民族等角度综合考察这一历史时段的文学现象。
"八年艰苦卓越的抗战,迎来的中国人对外敌侵略最后的胜利."这样的宣传在中国教科书,新闻,报纸上泛滥成灾.
如果看到这样的宣传,那就说明日本当年对中国的侵略就应该是八年,中国人也只打了八年的抗日战争.可真实的历史是自于吗?不是.
六十多年前或者更加远一点的时间里伟大的抗日战争,无论是中国人民还是世界人民都难以忘记,它是近代中华民族解放斗争史上的里程碑。
如果要记录日本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人的抗战历史,那应该从一八九四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算起.
什么是侵略?那就是赤裸裸的把军队强行驻扎在别国领土上,把自己意愿强加在他国人民头上的行为.如果按八年抗战计算,.难道日本人是1937年7月7日才把军队驻扎在中国领土上,才开始侵略中国吗?答案肯定不是.
自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从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在此阶段中,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鸭绿江防之战开始于10月24日,是清军抗击日军入侵中国国土的首次保卫战。到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入侵东北,“一二八”事变...中国人就已经真实的进入的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不是宣传的什么1937年7月7日才开始抗战;
如果说东北抗日联军,相信很多人一下就想到杨靖宇,赵尚志..等等民族英雄.可他们是什么时候就带领中国人抗击日本侵略呢.1931年;,以东北抗日联军为代表的中国人民同日本侵略者所展开的浴血奋战,无疑是极为艰苦、极为惨烈、也极为悲壮的一幕。难道可以说东北抗日联军的抗战行为不是中国人抗击日本侵略的行为.难道他们不是中国人.如果是,那抗战的历史就不应该是现在宣传的八年,也不是十年.........................
历史是真实的,没有人可以伪造历史.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年限的错误那就必须重新修改重新记录.还原一个真实的中国人抗击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1945年8月15日那个历史岁月只能是中国人坚持数十年前赴后继流血牺牲抗战取得最后胜利的日子.
抗日战争,它将永远是一种警钟.记录真实的历史,教育后人是我们的责任,也是让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牢记那些曾经的屈辱历史。抗击日本侵略我中华民族,也不是现在记录那样简单的八年抗战.

什么叫成功?顺手拿来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上面写道:“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言简意赅,明白之至。

但是,谈到“预期”,则错综复杂,纷纭混乱。人人每时每刻每日每月都有大小不同的预期,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总之是无法界定,也无法分类,我们不去谈它。

我在这里只谈成功,特别是成功之道。这又是一个极大的题目,我却只是小做。积七八十年之经验,我得到了下面这个公式:

天资+勤奋+机遇=成功

“天资”,我本来想用“天才”;但天才是个稀见现象,其中不少是“偏才”,所以我弃而不用,改用“天资”,大家一看就明白。这个公式实在是过分简单化了,但其中的含义是清楚的。搞得太烦琐,反而不容易说清楚。

谈到天资,首先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天资是不相同的,这是一个事实,谁也否定不掉。十年浩劫中,自命天才的人居然号召大批天才,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至今不解。到了今天,学术界和文艺界自命天才的人颇不稀见,我除了羡慕这些人“自我感觉过分良好”外,不敢赞一词。对于自己的天资,我看,还是客观一点好,实事求是一点好。

至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家喻户晓。韩文公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事理至明,无待饶舌。

谈到机遇,往往为人所忽视。它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极大。就以我自己为例,如果清华不派我到德国去留学,则我的一生完全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

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工夫。在这里,古人的教导也多得很。还是先举韩文公。他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两句话是大家都熟悉的。

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网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静安先生第一境写的是预期。第二境写的是勤奋。第三境写的是成功。其中没有写天资和机遇。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但是,我认为,补上天资与机遇,似更为全面。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2000年1月7日

季羡林 《成功》

② 桂林山水甲天下 原文

一、原文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观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船桨激起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古诗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

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

二、出处

选自现代作家陈淼《春雨集》,此文后被选为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教科书第2课课文。

(2)海棠课文扩展阅读

一、创作背景

此文写于1962年5月,文题是课本编者所加。桂林,位于广西东北部,典型的喀斯特地形构成了别具一格的桂林山水,其一向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而享有“山水甲天下”的美誉。此文即是作者与友人慕名而游之后写的游记散文。

二、赏析

这篇课文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水:静、清、绿山:奇、秀、险),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作者自己的所见所闻,与联想巧妙地结合起来,将形象贴切的比喻跟严密排比融为一体。

对桂林山水进行正面描绘,生动逼真地再现桂林山水的千姿百态和色彩明丽,展现了山的静态美、水的动态美……犹如一幅绝妙的山水画,给人美的享受。

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带着读者观赏了风景秀丽的桂林山水。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同时引起了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

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是一段优美的抒情文字,它既是一幅描绘桂林动人的山水画,也是一支和谐的乐曲。人们读着它,辄令人神驰。作者柔毫上蘸着山水的瑰丽色彩,好像桂林山水本身就是一幅幅变幻无穷的能动的画廊。

③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 课文是从哪些角度写作者与周恩来交往的

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邓颖超,周恩来总理的妻子。
第一部分概括:从西花厅前的版海棠花写起你不权是喜爱海棠花吗?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这个海棠花盛开的院落,就爱上了海棠花,也爱上了这个院落,选定这个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你住了整整二十六年,我比你住得还长,到现在已经是三十八年了。

【这些文字可以说是邓颖超与相依相伴数十年的周恩来的在天之灵的心灵对话,表达“你”对“我”的深情,“我”对“你”的怀念,亲切而感人,获得了采用其他人称所无法获得的表达效果。这是直接抒情。】
第二部分:回忆在中南海西花厅共同生活的日子。
第三部分概括:追忆与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
第四部分概括:再次表达对周恩来的一片深情一个“又”字,饱含着无限深意,触发了作者对已经“走了十二年”的看花人的深情追忆。
这篇散文由西花厅开放的海棠花引出了对周恩来的深切怀念。作者通过回忆与周恩来相知、相识、相爱的过程,表达了对周恩来的崇敬与赞美,表达了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的情怀,也展示了革命者的精神与品质。

④ 语文阅读《海棠花》!!!

22..(示例1)这句话里的“远”是指时间和空间上的遥远,“近”是指心理上的时时思念和牵挂;作者对“距离”的体验就是遥远的时空距离反而能拉近心理距离,强化了思念之情。这种距离体验,我在高中住宿时经历过。起初离家住进学校宿舍,对一切都感到新鲜。最惬意的是再也不用忍受父亲唠叨我多学习少上网,母亲唠叨我少跟异性同学交往。吃不吃早饭,加不加件衣服,看多长时间课外书……通通自己做主,我肆意享受着“我的地盘我做主”的畅快。可是当自己用凉水洗衣服时,当食堂的饭菜不合口味时,当不小心冻得感冒时……我最初的惬意渐渐消散了,代之以理解了父母的辛苦和不易。他们既要起早贪黑地为我的衣、食、学、行操劳,又要为防止我“学坏”而时时警惕,还要忍受我的种种不满。他们活得很辛苦,却毫无怨言。高中的住宿生活拉开了我与父母的时空距离,却拉近了我与他们的心理距离。我把他们深情地装在心里,用勤学和温顺来回报他们,使一家人更亲密更幸福。
(示例2)这句话里的“远”是指时间和空间上的遥远,“近”是指心理上的时时思念和牵挂;作者对“距离”的体验就是遥远的时空距离反而能拉近心理距离,强化了思念之情。这种距离体验在许多文学作品里出现过。比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广为传诵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也浸透着季羡林式的距离体验,相知的友情可以“藐视”时空距离的无情阻隔,心灵的高度契合消解了时空距离存在的意义。再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爱情故事,也是两颗心碰撞在一起超越时空、超越生死距离的悲壮颂歌。当痴情的梁山伯因为与祝英台的时空距离忧郁而终时,勇敢的祝英台毅然用死亡去弥合这生死的距离,留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烈女形象。文学作品中,遥远而无情的时空距离彰显了美丽的心灵距离,人的美好情感在时空距离中得到了净化甚至神圣化。文学作品中的“远”与“近”的距离体验,使我们窥见了人心的高贵。

望采纳

⑤ 假如你要为大鱼海棠影片的拍摄选镜头你会选课文中哪个场景呈现给观众请用文字

假如你要为大鱼海棠影片的拍摄选镜头你会选课文中哪个场景呈现给观众请用文字?
阿涩会有

⑥ 六年级课文荔枝原文

荔枝

作者:肖复兴

我第一次吃荔枝,是 28 岁的时候。那是十几年前,我刚从北大荒回到北京,家中只有孤零零的老母。站在荔枝摊前,脚挪不动步。

那时,北京很少见到这种南国水果,时令一过,不消几日,再想买就买不到了。想想活到 28 岁,居然没有尝过荔枝的滋味,再想想母亲快 70 岁的人了,也从来没有吃过荔枝呢!虽然一斤要好几元,挺贵的,咬咬牙,还是掏出钱买上一斤。

那时,我刚在郊区谋上中学老师的职,衣袋里正有当月 42 元半的工资,硬邦邦的,鼓起几分胆气。我想让母亲尝尝鲜,她一定会高兴的。

回到家,还没容我从书包里掏出荔枝,母亲先端出一盘沙果。这是一种比海棠大不了多少的小果子,居然每个都长着疤,有的还烂了皮,只是让母亲一一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净净。

每个沙果都显得晶光透亮,沾着晶莹的水珠,果皮上红的纹络显得格外清晰。不知老人家洗了几遍才洗成这般模样。

我知道这一定是母亲买的处理水果,每斤顶多 5 分或者 1 角。居家过日子,老人就这样一辈子过来了。不知怎么搞的,我一时竟不敢掏出荔枝,生怕母亲骂我大手大脚,毕竟这是那一年里我买的最昂贵的东西了。

我拿了一个沙果塞进嘴里,连声说真好吃,又明知故问多少钱一斤,然后不住口说真便宜——其实,母亲知道那是我在安慰她而已,但这样的把戏每次依然让她高兴。

趁着她高兴的劲儿,我掏出荔枝:“妈!今儿我给您也买了好东西。”母亲一见荔枝,脸立刻沉了下来:“你财主了怎么着?这么贵的东西,你……”我打断母亲的话:“这么贵的东西,不兴咱们尝尝鲜!”

母亲扑哧一声笑了,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嘴里不住地对我说:“你说它是怎么长的?怎么红皮里就长着这么白的肉?”毕竟是第一次吃,毕竟是好吃!母亲竟像孩子一样高兴。

那一晚,正巧有位老师带着几个学生突然到我家做客,望着桌上这两盘水果有些奇怪。也是,一盘沙果伤痕累累,一盘荔枝玲珑剔透,对比过于鲜明。

说实话,自尊心与虚荣心齐头并进,我觉得自己仿佛是那盘丑小鸭般的沙果,真恨不得变戏法一样把它一下子变走。母亲端上茶来,笑吟吟顺手把沙果端走,那般不经意,然后回过头对客人说:“快尝尝荔枝吧!”说得那般自然、妥帖。

母亲很喜欢吃荔枝,但是她舍不得吃,每次都把大个的荔枝给我吃。以后每年的夏天,不管荔枝多贵,我总要买上一两斤,让母亲尝尝鲜。荔枝成了我家一年一度的保留节目,一直延续到三年前母亲去世。

母亲去世前是夏天,正赶上荔枝刚上市。我买了好多新鲜的荔枝,皮薄核小,鲜红的皮一剥掉,白中泛青的肉蒙着一层细细的水珠,仿佛跑了多远的路,累得张着一张张汗津津的小脸。

是啊,它们整整跑了一年的长路,才又和我们阔别重逢。我感到慰藉的是,母亲临终前一天还吃到了水灵灵的荔枝,我一直认为是天命,是母亲善良忠厚一生的报偿。如果荔枝晚几天上市,我迟几天才买,那该是何等的遗憾,会让我产生多少无法弥补的痛楚。

其实,我错了。自从家里添了小孙子,母亲便把原来给儿子的爱分给孙子一部分。我忽略了身旁小馋猫的存在,他再不用熬到 28 岁才能尝到荔枝,他还不懂得什么叫珍贵,什么叫舍不得,只知道想吃便张开嘴巴。母亲去世很久,我才知道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了她心爱的太馋嘴的小孙子吃了。

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

拓展资料:

肖复兴,1947年出生,中国著名作家,原籍河北沧州,现居北京,1968年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共团,插队知青。

人教社修订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新当选了当代作家肖复兴的散文《荔枝》。文章围绕荔枝写了几件小事,于细微处体现了作者与母亲深厚的母子亲情,文笔清新、质朴、平实、动人,是一篇感悟亲情,陶冶情怀的好教材。

⑦ 读老海棠树这篇课文你学到了什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所有绞尽脑汁的奇思妙想都山穷水尽的时候,追求本性而顺其自然是最佳选择。人生也是如此,当你无任怎么努力也无法走出困境的时候,顺其自然,放松心态,换个视角,你就会发现一片海阔天空

热点内容
花卉有季节 发布:2024-09-20 00:31:25 浏览:81
红牡丹333多少钱一条 发布:2024-09-20 00:17:26 浏览:796
杨万里荷花诗 发布:2024-09-20 00:15:36 浏览:274
大鱼海棠q版 发布:2024-09-19 23:46:38 浏览:691
蜡梅花花期 发布:2024-09-19 23:42:24 浏览:32
鲜花染发剂 发布:2024-09-19 23:30:36 浏览:216
格力红玫瑰 发布:2024-09-19 23:01:41 浏览:448
兰花差 发布:2024-09-19 23:00:08 浏览:965
室内鲜花锦簇 发布:2024-09-19 23:00:06 浏览:904
漂泊花语 发布:2024-09-19 23:00:00 浏览: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