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画的荷花
⑴ 元代花鸟画家王冕是怎样创作荷花的
元代,有个著名的花鸟画家名叫王冕。小时候,家里很贫困,他白天替人放牛回,晚上自己学习。答据说,有一天,他在湖边放牛时,忽然下起雨来,雨过天晴后,湖里荷花和荷叶被雨水冲洗得非常干净,在太阳光下,荷叶上滚动的水滴一闪一闪,漂亮极了。
王冕看了非常喜爱,他便想:“如果把它画下来,我就能天天见到这幅美景了,该多好啊!”
于是,王冕赶紧用身上一点零用钱买了纸和笔,他开始画荷花。王冕起初画得不怎么好,有人见了还讥讽他说:“不要浪费纸和笔了,你画得太糟糕!”
可是王冕并不气馁,他仍然不停地画,最后终于画得就跟真的一样。王冕便把荷花画拿去卖,卖画的钱拿回家孝敬母亲。
王冕因为荷花画得很好,许多人争着来买,他的家境便因此渐渐好转,不再替人放牛了。同时王冕名气也渐渐地大了起来,终于成为有名的花鸟画家。
⑵ 清代画家朱耷的《荷花》表现了什么情感
《荷花水鸟图》是清代杰出画家朱耷的作品。
该作品描述的意境是:孤石倒立,疏荷斜挂,一只翻着白眼的缩脖水鸟独立于小头朝下的怪石之上。
⑶ 《荷花》这幅作品是现代画家( )的作品
《荷花》是一幅大众喜欢的题材画,也是一幅大众画家喜欢画的画,画过《荷花》的画家很回多,例如近答代现代大画家:齐白石、黄泽金、张大千、徐悲鸿、李可染、李苦禅、潘天寿、吴作人、黄胄、黄永玉、范曾、何家英、史国良等都画过。
荷花的象征意义:
清白、高尚而谦虚(高风亮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表示坚贞、纯洁、无邪、清正的品质。低调中显现出了高雅。 荷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花。
荷花是中国的传统名花。花叶清秀,花香四溢,沁人肺腑。有迎骄阳而不惧,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质。所以荷花在人们心目中是真善美的化身,吉祥丰兴的预兆,是佛教中神圣净洁的名物,也是友谊的种子。此外,它在埃及也被称作代表和平的友谊之花。
⑷ 画荷花的著名画家有哪些
1、张大千
张大千(Chang Dai-Chien,1899年5月10日—1983年4月2日),原名正权,后改名爰,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下里港人,斋名大风堂。四川内江人,祖籍广东省番禺,1899年5月10日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城郊安良里(现市中区公园湾半坡井“芭蕉井”)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国泼墨画家,书法家。
张大千的荷花素净纯美,亭亭玉立又不失潇洒飘逸,将“静若处子,动若脱兔”两种对立之美糅合其中,远观之仙气十足,与周敦颐莲之“不可亵玩”的高洁性情甚符。
⑸ 古人画画的时候都爱画荷花的,究竟有什么原因
自公元前11世纪起,中国从漫长的奴隶制社会进入了封建制时代---西周。荷花也在这时期里从湖畔沼泽的野生状态走进了人们的田间池塘。《周书》载有“薮泽已竭,既莲掘藕。”可见,当时的野生荷花已经开始作为食用蔬菜了。
秦汉之前,诸侯割据,战争频繁,劳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结束了混战局面。在这个统一大帝国里,荷花文化得到了全面发展,逐步渗透到农业、经济、医学、宗教、艺术等各个领域。
汉朝是中国农业空前发展的一个时期,也是对荷花的栽培发展发生了重要的作用。汉以前,我国的荷化品种均是单瓣型的红莲。到了魏晋,出现了重瓣荷花。
西汉开始,中国的官私营商业迅速发展,丰富了各地区的商品种类,对荷花的传播分布有着重要意义。江陵、合肥、成都等地的特产——莲藕均通过这些中心商市进入北方,从根本上扩大了荷花的分布区域,使北方人民进一步认识荷花,了解荷花,从而极大的提高了荷花的栽培技艺。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记有“种藕法”:“春初掘藕根节,头着鱼池泥中种之,当年即有莲花。”;又有“种莲子法”:“八月九日取莲子坚黑者,于瓦上磨莲头令皮薄,取墐土作熟泥封之,如三指大,长二寸,使莲头平重磨去尖锐,泥干掷于池中重头泥下,自然周皮,皮薄易生,少时即出,其不磨者,皮即坚厚,仓卒不能也。”可见,当时南北两岸的中原地区荷花的栽培技术已是相当高超了。
⑹ 古代著名画荷名家有哪些
黄居寀 933-993 五代
郭索图
黄居寀字伯鸾,成都(今属四川)人,黄筌季子。擅绘花竹禽鸟,精于勾勒,用笔劲挺工稳,填彩浓厚华丽,其园竹翎毛形象逼真,妙得自然;怪石山水超过乃父,与父同仕后蜀,为翰林待诏。尝合作殿廷墙壁,宫闱屏幛,不可胜记。入宋仍任翰林待诏,尤得太宗看重,授光禄丞,委以搜访名画,鉴定品目,一时侪辈莫不敛袵。居寀与其父画格均富丽浓艳,适合宫廷需要,故黄氏在画院居于主持地位,其他画家要入画院,一时俱以黄氏画风为优劣取舍标准。淳化四年(993)出使成都府,时年六十一,在圣兴寺画有《龙水》《天台山》《水石》等壁画。《宣和画谱》著录其作品有《春山图》《春岸飞花图》《桃花山鹧图》等332件。传世作品有《竹石锦鸠图》册页,《山鹧棘雀图》轴,绢本,设色,纵99厘米,横53.6厘米,上方有宋赵佶题“黄居寀山鹧棘雀图”8字,横书,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其兄居实、居宝都有画名,但英年早逝,名声不及居寀大。
南宋
图
无款,绢本设色 纵23.8厘米,横25.1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此图绘出水荷花一朵,淡红色晕染,花下亲以绿叶,叶下荷梗三枝。作者用俯视特写手法,描绘出荷花的雍容外貌和出污泥而不染的特质。全图笔法精工,设色艳丽,不见墨笔勾痕,是南宋院体画中的精品。画面无款印,传为吴炳作。《虚齐名画录》著录。》
李安忠 12世纪 南宋沙鸟图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卒年不详。宋徽宗宣和(1119-1125)时为画院祗候,历官成忠郎。南渡后绍兴(1131-1162)间复职画院,赐金带。工画花鸟、走兽,尤长于“捉勒”(鹰鹘之类),《画继补遗》谓其“工画捉勒,得其鸷攫及畏避之状”。亦间作山水。马臻题其《雪岸寒鸦图》诗云:“北风万里吹石裂,古树槎桠摧朽铁,群乌哑哑如苦饥,倦飞还向空林歇。孤村荒寒得食远,日暮沙边啄残雪,回情诉意各有态,羡杀画师心更切。我尝记得天随诗,至今读之心激越,妇女衣襟便佞态,始得金笼日提挈。老乌,老乌,尔身毛羽黑离离,况复人间厌尔啼,何不飞鸣丈人屋,丈人屋头春柳绿。”画迹有《牧羊图》,著录于《书画记》;《宜春苑训狮图》著录于《绘事备考》。传世作品有《晴春蝶戏图》,现藏故宫博物院《野菊秋鹑图》册页,绢本,设色,纵24.1厘米,横40.5厘米,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鹑图》团扇相传为其所绘,藏日本东京根津美术馆。
沈周 1427-1509 明
明代杰出画家。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居竹居主人等,与文征明、唐寅、仇英合称为“明四家”,人称江南“吴门画派”的班首,在画史上影响深远。沈家世代隐居吴门,居苏州相城,故里和墓在今相城区阳澄湖镇。沈周的曾祖父是王蒙的好友,父亲恒吉,又是杜琼的学生,书画乃家学渊源。父亲、伯父都以诗文书画闻名乡里。沈周一生家居读书,吟诗作画,优游林泉,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蔑视恶浊的政治现实,一生未应科举,始终从事书画创作。他学识渊博,富于收藏。交游甚广,极受众望,平时平和近人,要书求画者“屦满户外”,“贩夫牧竖”向他求画,从不拒绝。甚至有人作他的赝品,求为题款,他也欣然应允。沈周的书画流传很广,真伪混杂,较难分辨。文征明因此称他为飘然世外的“神仙中人”。重要作品有《仿董巨山水图》轴(作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沧州趣图》卷、《卒夷图》、《墨菜图》(这两幅原为册页,后合装成卷)、《卧游图》等。
陈淳 1483-1544
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道复,后以字行,更字复甫,号白阳,又号白阳山人。陈淳少年作画以元人为法,深受水墨写意的影响。他的写生画,一花半叶,淡墨欹毫,自有疏斜历乱之致。他的有些作品,所画质朴,可以看出受沈周画法的影响, 从他现存作品中即可见风格和用笔,既能放得开,又能收得住。他能诗文,擅书法,尤精绘画。陈淳与徐渭并称白阳、青藤。陈氏少年作画工细,中年后笔法放纵,自立门户。陈淳从师文徵明,在其门下声誉最高。擅长写意花卉,其作品虽表现一花半叶,却淋漓疏爽,深受当时文人士大夫的赞赏;他是继沈周、唐寅之后对水墨写意花鸟画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的画家。陈淳中年以后间作山水,技法学米友仁、高克恭,多以江南风景为题材,手法简练,极具文人生活情趣,文徵明曾微笑着说:“吾道复举业师耳,渠书、画自有门径,非吾徒也。”存世作品有《红梨诗画图》、《山茶水仙图》、《葵石图》、《罨画图》等。其子陈括继承父风、擅花卉。秋江清光图,立轴,设色,纸本,纵157.8厘米,横43.5厘米。南京博物院藏。此图紧扣“秋江”二字,撷取枯荷、芙蓉、芦苇等具有季节特征的折枝花草为主要题材,辅以翠鸟、家鸭,写出一派秋天的气象。荷叶用藤黄带墨点拓,表现枯的质感;芙蓉用花青点叶,淡墨写枝,花用淡墨双钩填以淡红;鸭子用破笔皴擦,毛羽蓬松。笔法秀劲,色调清淡,构图疏朗,深得秋天的神韵。
徐渭 1521—1593
图
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民间也普遍流传他的故事传说,关于他年轻时如何聪明,后来如何捉弄官宦等。
徐文长曾说:“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这大概是文人惯用的诡计,即把自己最受人重视的艺术放在最末的位置,以抬高其它。其实,他是我国大写意画的宗师,影响及于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直至吴昌硕、齐白石,在美术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他最擅长花卉画,用笔放纵,水墨淋漓,气格刚健而风韵妩媚,具有诗一般的抒情性和韵律感,极为人们所珍视。其书法则长于行草,徐文长虽自列为第一,但成就似乎逊于绘画。
陈栝 明代
字子正,号沱江,江苏苏州人。陈淳的儿子。善画花卉,笔似其父。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作《海棠图》,二十八年作《湖山明丽图》,三十二年(1553年)作《墨笔花鸟图卷》,由此可知其生活年代。作品有《为肯山作山水图轴》,《花石图轴》。
陈洪绶 1598—1652
绶莲石图册页
字章侯,号老莲,别号老迟。他少年是便有奇才,能诗善书,尤爱绘画。4岁时就曾作过八九尺长的《关壮(关羽)像》壁画。陈洪绶12岁是便在街市卖画。但是陈洪绶虽少负奇才,却屡试不中。陈洪绶对明末政治腐败深怀不满,明亡后他心情十分沉痛,常常纵酒狂呼。因心怀有亡国之痛,改号“悔迟”。当清军攻入浙江时,曾逼他作画,把刀搁在他的头上,他仍坚决不动笔。《荷花鸳鸯图》是陈洪绶中年的作品。画中,几茎荷叶,或侧或正;几夺荷花,或怒放或含苞。一块形状奇古的太湖石,立在荷花叶丛中。叶的姿态多姿,花的娇艳欲滴,与石的瘦硬层叠构成鲜明对比,而有结合得十分自然。两只彩蝶,一只正从画的左上方向被莲叶遮挡了一半的一朵荷花飞去,而另一只,早已停留在花心。一动一静,互为呼应。水面上的两只鸳鸯,没有画成通常并排而卧的样子,而是左右相向。一只在石与叶的中间休息,另一只则在戏水,但是它的头侧向爱侣,眼中更像有脉脉的情意。正幅画的构图十分完美,用色也非常协调。
八大山人 1626-1705
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原为明朝王孙,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朱耷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
石涛 1630一1724
图
明末清初的“清初四僧”之一。中国清代画家。僧人。作画构图新奇。无论是黄山云烟,江南水墨,还是悬崖峭壁,枯树寒鸦,或平远、深远、高远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他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写之景传达深邃之境。石涛还讲求气势。他笔情恣肆,淋漓洒脱,不拘小处瑕疵,作品具有一种豪放郁勃的气势,以奔放之势见胜。
他是明宗室靖江王赞仪之十世孙,原籍广西桂林,为广西全州人。其生年有明崇祯九年、十四年、十五年(1636、1641、1642年)诸说,卒年有清康熙四十四年、四十九年、约五十七年(1705、1710、约1718年)诸说。明亡后,朱亨嘉自称监国,被唐王朱聿键处死于福州。时石涛年幼,由太监带走,出家,法名原济,字石涛,别号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等。曾拜名僧旅庵本月为师,性喜漫游,曾屡次游敬亭山、黄山及南京、扬州等地,晚年居扬州。他既有国破家亡之痛,又两次跪迎康熙皇帝,并与清王朝上层人物多有往来,内心充满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