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锡拔兰花
『壹』 可以给我锡剧珍珠塔、玉蜻蜓、双珠凤、拔兰花、西厢记、碧玉簪、金玉奴还有庵堂相会的mp3格式资源吗~谢啦
先用QQ邮箱发一些全剧mp3,包括锡剧、越剧、楚剧、豫剧、黄梅戏全剧。
QQ邮箱中还有一个TXT文档,给你发我网盘上的戏曲目录,包括锡剧、越剧、楚剧、豫剧、黄梅戏全剧和选段。
由于邮箱容量有限、网友众口难调,而且邮箱文件需要不断更新上传才能保证网友顺利下载,所以不提倡通过邮箱接收我的戏曲。如要求不高,建议接收我邮箱中的近2G戏曲。
如需超多戏曲,建议注册网盘,并加我为网盘好友,才能传给你。我在115网盘上的名字叫拉尔修,注册网盘并加我为好友后,在网盘上给我发个消息,将你的网络提问链接复制到给我的网盘消息里,我就可以给你分享权,你接收文件只需一分钟就能把我的戏曲变成你的。整出的打包的全剧mp3和选段近20G。
邮箱方式和网盘方式,希望大家只选一种,因为我邮箱中的文件都是我网盘上的,希望大家和我都不要做重复劳动。要求不高用邮箱,要求高用网盘。用网盘的就不要让我再用邮箱发了。(如果发现你要的资料邮箱中没有,你又非要不可,建议用网盘方式,一定在网盘上。)
请大家仔细阅读,认真理解。由于工作量大,不希望总是回答一些无厘头的追问。
衷心祝愿大家听戏愉快,天天开心,事事如意!
『贰』 锡剧的著名人物及剧目
锡 剧 (Xī Jù)
锡剧 戏曲剧种。流行于江苏南部和上海一带。发源于太湖之滨的无锡,常州农村,初为乡民用当地的民歌小曲说唱故事以自娱,称为“东乡调”,后逐渐发展成曲艺形式的“滩簧”。由于语音唱腔略异,分“无锡滩簧”和“常州滩簧”。之后,滩簧吸收了江南民间舞蹈“采茶灯”的身段动作,开始演唱生活中的小故事。多为二人一档,在农村中活动,所演节目只有一旦、一生(或一丑)两个脚色,如《双落发》、《磨豆腐》、《拔兰花》、《庵堂相会》,称为“对子戏”。进入城市后,又发展为多至几十人同场演出的“大同场戏”,剧目也增加了《珍珠塔》、《玉蜻蜓》、《孟姜女》、《孟丽君》、《玉连环》等大戏。辛亥革命前后,无锡、常州的滩簧戏,正式搬上舞台,并先后进入上海,不久逐渐合班演出,改称“常锡文戏”,1952年定名为锡剧。现江、浙、沪、皖共有锡剧团32个。
锡剧是一个长于抒情,具有江南水乡情趣和特色的戏曲剧种,它的唱腔曲调基本上是上下句的版式变化体结构,常在上下句之间插入一段或长或短的清板。主要曲调为簧调。20世纪30年代,又吸收了杭州武林班的大陆板,苏州文书调(由苏滩和评弹衍变出来的一种说唱曲调)的“玲玲调”,苏滩和申曲的“迷魂调”与“三角板”,京剧的“高拔子”以及[春调]、[紫竹调]、[九连环]、[绣荷包]等江南民歌小调,使唱腔更加丰富多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音乐工作者与演员密切合作,对锡剧音乐风格进行统一加工,并分清主次,先后改编和创作了多种板式唱腔。改革后的锡剧音乐,面貌一新,曲调柔和、流畅、轻快,具有“江南丝竹”特色。伴奏乐器以正、副二胡为主,琵琶、三弦、扬琴为辅,箫、笛等管乐器也开始伴奏唱腔。
锡 剧
锡剧是江苏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它是在太平天
国前后由无锡滩簧和常州滩簧合并发展而逐步形成的。解放前叫“常锡文剧”
,解放后才改成“常锡剧”,简称为“锡剧”。
锡剧的音乐,抒情优美、悦耳动听,具有秀丽的江南水乡风格。锡剧音乐
是属于曲牌板腔综合体,它并有男、女分腔的显著特点。锡剧的乐队原来只有
一把二胡,现在除二胡外,还有琵琶、三弦、提琴、笛、箫、中胡和小提琴、
大提琴参加伴奏。打击乐以四大件为主。
著名剧目有传统戏《双推磨》、《庵堂认母》、《庵堂相会》、《孟丽
君》、《珍珠塔》、《双珠凤》和现代戏《红花曲》《海岛女民兵》等。
当代锡剧有很多著名演员如姚澄、王影影、梅兰珍、王兰英、汪韵芝、王
汉清、杨企雯、吴雅童、薛静珍等。
『叁』 锡剧是地方剧种,发展至今有多少年了
锡剧是在辛亥革命前后由无锡滩簧和常州滩簧合并发展而成的。在滩簧阶段,一般以它经历的三个重大演变过程来划分的。清乾隆以后,吴语滩簧已盛行。在常、锡一带乡村传唱的男女叙事对唱山歌,逐步与道情、唱春、宣卷相融合而形成的滩簧调,系吴语滩簧的一支,后来又吸收苏南一带“采茶灯”中的舞蹈,逐渐发展成为滩簧小戏,先有小旦、小丑,后又有小生,并从坐唱变为在田头广场作简单动作表演的走唱,化妆极为简单,男角色身穿长衫或短衫,头戴瓜皮小帽或毡帽,手拿折扇(短衫者不拿);女角色身穿短袄、长裙,脸上略施脂粉,头戴假发髻,插绢花,手持方帕,都以“小生、小丑”、“小生、小旦”、“小旦、小丑”为主的“对子戏”,也叫“三小戏”。
演出剧目以反映农村日常生活中的故事为主,反抗封建婚姻和旧礼教的居多,也有一部分是对地主阶级进行嘲讽的,表现朴实、真挚,生活气息浓厚,语言生动风趣,女角色均由男子扮演。声腔仅有[簧调],一把二胡伴奏(有时是扮演者自拉自唱)。此时既无班社,也无班主和职业艺人,纯属农民及乡镇小手工业者自演自娱活动。艺人们称这时期为“对子戏”阶段。
道光年间,开始出现了半职业或职业滩簧艺人,也开始出现女职业艺人。少数艺人进入常州、无锡等城内演出,由于演出繁忙,需增添人手,艺人们开始收徒传艺,组织班社,至光绪年间,逐步形成常帮、锡帮、江阴帮和宜兴帮。“对子戏”阶段持续了近百年,流传越广,一些农村知识分子也加入滩簧队伍,加以班社间的竞争,首先使剧目内容丰富,情节复杂起来,出现了除三小外又有老生、老旦、滑稽等三至五个角色的剧目--《借黄糠》、《陆雅臣卖妻》、《珠花记》等。在原单一的[簧调]的基础上,派生出了[长三调]、[行路调]等曲调。在吸收民间小调上又增加了[紫竹调]、[春调]等。由于“对子戏”剧目的发展,曲调的丰富,加上内容的增多,故事情节的复杂,也就突破了原有的形式,使剧种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同场戏阶段中的“小同场”。同场戏可分为“小同场”和“大同场”两个阶段,“小同场”是在农村演出时的产物,而“大同场”则是进入城市以后的产物,这是锡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小同场”大约在辛亥革命前后的二十余年间。辛亥革命后的国民政府有关当局,视滩簧“伤风败俗”“俚俗淫秽”,也多次下令取缔。滩簧艺人被迫走街串巷或向外地流动,大多数艺人流落在乡土僻壤,送艺卖唱,养家糊口。
『肆』 姚澄的个人简介
姚澄,江阴人,著名锡剧表演艺术家,姚派艺术的创始人。1926年出生,1938年随父投入顾家班学唱常锡文戏,以后在江苏、上海一带乡镇演出,受到观众喜爱。解放后参加苏南文工团,后来滑仿答加入江苏省锡剧团。
她不但应工青衣,还能兼演花旦及反串小生。她的咬字准确清晰,嗓音圆润清脆,唱腔婉转华彩,表演真实感人,擅于刻画情感复杂、性格多变的人物形象。她还创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精彩唱段,为广大锡剧观众所熟悉喜爱。有“锡剧皇后”之美称。代表作品有《庵堂认母》、《双珠凤》、《拔兰花》、《女巡按》和《红色的种子》等。大并她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剧协理事、江苏信慧剧协副主席和江苏省锡剧团副团长等职。
她长期巡回于上海、苏州、无锡等地演出,为广大锡剧观众所熟悉喜爱和推崇,有“锡剧皇后”之美称。她早年加入苏南文工团,后转入江苏省锡剧团,并与著名编剧叶至诚(叶圣陶小儿子)结为夫妇,两人同风雨共患难,相濡以沫半个世纪;其子叶兆言(取姚、诚字各一半)为当代著名作家。叶至诚生前曾自我调侃说“我的名字不响,每次在会议等公开场合介绍我时,主持人都喜欢添加些分量。在我婚前人家介绍我时说,叶至诚是叶圣陶老的小公子;婚后又往往说,叶至诚是锡剧皇后姚澄的爱人;等儿子成名后,介绍方式又换成,叶至诚是叶兆言的父亲”。
『伍』 江苏省锡剧团的作品
建团以来,创作、整理、改编和移植了大、中、小型剧目200余个,其中有现代戏《走上新路》、《妇女代表》、《红色的种子》、《海岛女民兵》等,古装戏《红楼梦》、《珍珠塔》、《三看御妹》、《玉蜻蜓》、《孟丽君》、《嫦娥奔月》、《救风尘》、《玲珑女》、《三夫人》、《双推磨》、《拔兰花》、《水泼大红袍》、《嫁媳》、《三访桑园》、《小过关》、《三请樊梨花》等。众多剧目受到省内外观众的欢迎,并为兄弟省、市剧(曲)种所移植或改编;《双推磨》、《庵堂认母》、《庵堂相会》、《双珠凤》和《三亲家》(与江宁县锡剧团合作)先后拍摄成电影,并对《寻儿记》等进行舞台录像;10多个剧目灌制成唱片,20多个剧目由江苏、北京、上海的出版部门出版单行本或收入戏曲集成;全国20多家报刊登载了数以百计的评论文章。
『陆』 梅兰珍的介绍
梅兰抄珍(1927.1-2012.3),女,著名锡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梅兰珍自幼随父母学艺,5岁登台,十三岁挑大梁,建国后为无锡市锡剧团的主要演员, 梅兰珍先后主演了《珍珠塔》《孟丽君》《红花曲》《摘石榴》《拔兰花》等名曲。1996年获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特殊津贴。
『柒』 王彬彬的档案
王彬彬,1962年11月生,安徽望江县人。1982年毕业于解放军外语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化批评研究。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在功利与唯美之间》、《鲁迅晚年情怀》、《为批评正名》、《文坛三户》、《城墙下的夜游者》、《风高放火与振翅洒水》等著作多部。
锡剧泰斗、宗师,最顶级的锡剧小生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周恩来总理称赞其唱腔抒情优美、柔中带刚、琅琅上口、字字清晰。
其主演的锡剧《珍珠塔》历演几十年不衰,乃锡剧最精华之代表作。他很多脍炙人口的优美唱段尤其是《珍珠塔》、《双推磨》和《拔兰花》在20世纪下叶风靡东南地区,其唱片和录音带一直统领市场,销售非常火爆,基本上每户人家都有其《珍珠塔》、《双推磨》和《拔兰花》音带。他和梅兰珍演唱的中唱版《珍珠塔》,1989年10月12日由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全国首届“金唱片奖”。他的很多经典唱段被编进了《中国戏曲艺术家唱腔选》。
原锡剧研究所所长钱惠荣说:“称王彬彬为锡剧界的泰斗一点不为过,锡剧只有一个王彬彬。王彬彬非常镇得住场子,只要他一上台,闹哄哄的剧场会突然间静下来,他一亮嗓子,尽管没有扩音设施,但剧场内最后一排的观众都能听清楚他唱的每一个字。这就是彬彬腔的独特魅力。”
1921年8月王彬彬出生于常州市金坛西阳王巷村。7岁读私塾,两年后辍学。15岁学艺。先后拜何荣官、朱仲明为师,专攻小生。后又向锡剧老艺人韩源生、周宝祥、李如祥等学艺。19岁崭露头角。在上海、常州、无锡等地搭班演出。25岁自带戏班,后与锡剧名演员杨企雯、王兰英合作演出,名声大震。1947年参加无锡首先锡剧团。1951年参加无锡市文联首先实验锡剧团(后改为无锡市锡剧团)任演员。1953年曾进全国戏曲讲习会学习。1953年参加华东地区戏曲会演,在锡剧《拔兰花》中饰蔡旭斋,获演员二等奖。1956年参加江苏省第一届戏曲会演,在《珍珠塔》中饰方卿,获演员一等奖。1960年曾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1961年锡剧流派会演及1964年江苏省第二届戏曲会演中,均以主演《珍珠塔》而获一等演员奖。擅演小生戏,兼演老生、花脸。勤奋好学,刻苦实践,博采众长,功底深厚,以唱功见长,逐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彬彬腔”。
他演出的主要剧目和扮演的角色有《珍珠塔》中的方卿,《双推磨》中的何宜度,《拔兰花》中的蔡旭斋,《孟丽君》中的皇甫少华,《西厢记》中的张生,《信陵公子》中的信陵君,《梁祝》中的梁山伯,《白蛇传》中的许仙,《金玉奴》中的莫稽,《小刀会》中的刘丽川,《碧血扬州》中的李芝庭,《红花曲》中的杨厂长,《罗汉钱》中的张木匠,《西安事变》中的张学良等。其中《珍珠塔》、《孟丽君》、《红花曲》均拍成戏曲艺术片,其中《珍珠塔》、《孟丽君》早在60年代初就被香港华文公司拍成电影。
王彬彬多次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叶剑英、李鹏、乔石、李瑞环、荣毅仁等献唱并被亲切接见和盛赞。1959年6月,文化部调地方戏进京汇演,锡剧《珍珠塔》就在其中。演出结束后,周总理拉王彬彬坐下,“我也是江苏人呐,锡剧我从小就听过,也爱听,你的演唱字正腔圆,别具一格。”不久,《人民日报》的记者张贞发表文章《锡剧“珍珠塔”在京打响第一炮》,向全国介绍锡剧,并引用周恩来的话夸奖王彬彬,称赞其唱腔抒情优美、柔中带刚、琅琅上口、字字清晰,并首次提出“彬彬腔”的说法。从此,“彬彬腔”自成一派,成为锡剧艺术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有“唱煞的王彬彬”之评论。
王彬彬曾任江苏省人大代表、江苏省政协委员,为中国剧协会员、江苏省文联委员、无锡市政协常委。1984年评选为江苏省建国以来文体“十佳”人物。1986年由江苏人民广播电台、上海电视台等六单位,为他举办了《彬彬腔演唱会》。1996年获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特殊津贴。
2008年7月26日凌晨,一代锡剧泰斗王彬彬因肾脏衰竭在无锡逝世,享年89岁。“一生长歌凝精华,人间传唱彬彬腔,八九豪情铸神韵,艺坛留吟锡剧人”,挂于追悼告别大厅两侧的这几句文字是对王彬彬艺术生涯最真实的写照!他是当之无愧的人民艺术家!!
[编辑本段]官员
王彬彬,男,汉族,1967年1月出生,湖北安陆人,1988年1月入党,1988年7月参加工作,武汉理工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毕业,管理学博士,高级经济师,现任襄樊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
1984.09--1988.07 武汉工学院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学习;
1988.07--1996.03 第二汽车制造厂钢板弹簧厂办公室秘书、团委书记、集管科副科长(挂职),热处理车间副主任(挂职);
1996.03--1997.01 东风汽车悬架弹簧有限公司质量科副科长;
1997.01--1998.12 东风汽车悬架弹簧有限公司质量部部长;
1998.12--1999.08 东风汽车悬架弹簧有限公司组织部部长;
1999.08--2002.01 东风汽车悬架弹簧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东风钟祥公司总经理;
2002.01--2002.09 东风汽车悬架弹簧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销售公司经理(其间:1999.09--2002.04武汉理工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在职学习,获管理学硕士学位);
2002.09--2005.03 东风汽车悬架弹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2005.03--2006.02 东风活塞轴瓦有限公司总经理兼党委书记;
2006.02--2008.03 东风活塞轴瓦有限公司总经理(其间:2002.09--2007.12武汉理工大学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在职学习,获管理学博士);
2008.03--2009.04 东风汽车公司乘用车公司综合管理部副部长。
2009.04-- 襄樊市人民政府(科技)副市长、党组成员。
『捌』 我想要锡剧<拔兰花>的唱词
王凤霞:忽觉头上带一带,顿时不见素兰花。屋里四角寻勿着,难道风吹落窗下?只有顺风吹进窗盘里,哪有逆风吹朝外?见一人手拿素兰花,就是我日思夜想的蔡旭斋。我时刻欲想见他面,想了三年为见着。今日他忽来拔兰花,叫我怎能不见他?待我开窗叫应他,在夫家不比在娘家。谢家宅东邻西舍眼睛快,要说我大姐不正派。给丈夫晓得要活打煞,公婆要骂败家规来风气坏。
蔡旭斋:刚才明明王大姐,因何见我不说话?内中必有缘故在,莫非她公婆管教丈夫压?我不免权且等在南场角,定会前来会旭斋。
王凤霞:顾不得公婆丈夫打和骂;顾不得东邻西舍说闲话。要叙一叙三年来的知心话,打定主意身出外。
王凤霞:你一人在此独自语,对这兰花叫大姐。若被我丈夫来碰着,他定然不说你来拔兰花。说你在我头上偷金钗,你白吃苦头犯不着。
蔡旭斋:提起这朵素兰花,今朝我特来问明白。想当初你我对天立过宏誓愿,说道是男不讨来女不嫁。三年前言语你想一想,还是我先讨来你先嫁?你若要另攀高门心来变,理该早早说明白。大红帖子备一张,叫人送给我蔡旭斋。喜酒不吃倒还罢,我人情一份送大姐。
王凤霞:兄弟啊!我受你埋怨受你怪,我的好兄弟啊!想想泪交加。兄弟啊!想当初我把年庚八字交给你,指望你早挽媒妁到我家。谁知你一去无消息,象风筝断线飘天外。三年来我象织女在银河盼牛郎,只盼鹊报喜讯到我家。早也盼来夜也盼,望穿双眼望勿着。谁知平地风波起,爹娘逼我配夫家。兄弟呀!你三年耽搁在何方地?为啥勿来娶大姐?
蔡旭斋:大姐哎!你若问我为啥三年勿来娶大姐?我好有一比,好比犯仔旱灾、久旱不雨,架起了长车短车,千错万错,错尽错绝错到底,只错堂前爹和妈。爹爹说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婚嫁。先请瞎子把八字排,说你命里有破败。再请娘舅把媒人做,拣好了三月十八,另讨妻子女娇娃。我定要与大姐夫妻做,逃到苏州过日脚。小本生意我一人做,想赚点铜钿来娶大姐。
王凤霞:听罢兄弟一番话,我的心中方明白。顾不得东邻西舍闲话多;顾不得公婆丈夫打和骂。打定主意把门开,要叙一叙三年来的知心话。
王凤霞:东方日出照窗纱,房内走出我王凤霞。树上鸦雀闹喳喳,叫得我心中乱如麻。我好比胸前压块千斤石,难忘情人蔡旭斋。我与他初相识时情深重,都说是男不讨来女不嫁。他赠我一朵素兰花,说央媒求亲到我家。谁知那日分别后,他是一去至今三年外。爹娘做主婚来配,逼我嫁到谢家宅。谢家宅,谢老大,方圆十里势力大。嫁到谢家非我愿,夫妻好象活冤家。丈夫打,公婆骂,我的心中常想他。兰花呀!他在何处把身寄?你、你为何默默无语不说话?我恨不得把你来扯碎,对不起赠花的蔡旭斋。
王凤霞:饭后灶前收拾罢,抽空又来绣花鞋。公婆丈夫都出外,我带做针线带看家。西风吹乱青丝发,戴歪一朵素兰花。拔下兰花重新插,看见兰花想起他。三年前我在娘家,相识后生蔡根发。郎有心来姐有意,交换标记订婚约。我赠他一条湖色香罗带,他送我雪白一朵、雪白一朵素呀素兰花。为了这朵素兰花,我尝尽甜酸与苦辣。我几次要想丢了它,几次又往头上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