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爷荷花
1. 荷花的文言文别称
1. 荷花的古文有什么
“荷花”在古文中常出现的其它名称如下:
荷
菡萏[hàn dàn]:荷花的别称,古人又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
菡
芙蓉
芙蕖
莲花
莲
带有修饰色彩的名称为:
碧荷
青莲
●关于荷花的古文:
◇芙蕖
〔明末清初〕李渔
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爱莲说
〔北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迎骄阳而不惧,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关于荷花的诗词
◇采莲曲
〔南朝·梁〕刘孝威
金桨木兰船,戏采江南莲。莲香隔浦渡,荷叶满江鲜。
房垂易入手,柄曲自临盘。露花时湿钏,风茎乍拂钿。
◇折荷有赠
〔唐〕李 白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弄轻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词·荷花媚
〔宋·苏轼〕
霞苞电荷碧,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重重青盖下,千娇照水,好红红白白。
每怅望、明月清风夜,甚低不语。妖邪无力,终须放、船儿去。清香深处住,看伊颜色。
2. 关于莲的文言文
> █ 周敦枝历颐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或陆地凯做上的草木及花,受人喜欢者特别的繁多。东晋陶渊明偏爱于菊猛孙搜;自李唐王朝以来,世上的人都特别的喜欢牡丹;可是我独独喜爱莲花的出自于淤泥而不沾染污秽的高洁,它经过清水的洗涤,显得纯净而不妖媚。
它内心通达而外形刚直,不像藤蔓四处蔓延,也不像枝干四处纵横。香气远而清纯芬芳,亭亭玉立如在水佳人,只可以远远的欣赏而不可以肆意的亵玩也。
我比喻菊,是花中的隐居避世之人也。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之人也。
而莲花呢?是花中的君子也。噫!(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爱菊之人,陶渊明死后很少听到。
爱莲之人,与我同样所好的又有几人?(几人又作何人)而爱牡丹之人呢,适合于大多数人也。 (叶依青) 【赏析】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
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
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一年以后,周敦颐由于年迈体弱辞官而去,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讲学。他留下的莲池和那篇《爱莲说》,一直为后来者珍视。
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调任南康知军,满怀对周敦颐的仰慕之情,重修爱莲池,建立爱莲堂,并从周的曾孙周直卿那儿得到周敦颐《爱莲说》的墨迹,请人刻之于石立在池边。朱熹作诗道: 闻道移根玉井旁,花开十里不寻常; 月明露冷无人见, 独为先生引兴长。
赏析《爱莲说》,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这是全文的中心题意。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
同样,“出淤泥而染,濯清莲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
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已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
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
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已的一份志节。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众”。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罢了。
这为他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了顺理成章的伏笔。如此开篇,出笔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
接下去周敦颐并没在甚蕃里纠缠,只是直接缩景,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接下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
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
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下句周敦颐就直接进入了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之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是对莲的直观描写,其实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像倾诉心衷也。
此运笔之老到,实让人叹为观止。可说通篇读者都无一丝喘息之机。
语言超凡脱俗,而回味却是隽永绵长,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颐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让人读来也别有一番滋味。
“予谓菊,花之隐者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此平淡之句接上节“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可谓浑然一体,不着丝毫痕迹。
而更重要的是,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而无一言直接指责。 周敦颐通过这样的对比,将自已比喻为君子。
君子难为,犹胜于避世也。从这一点来看,周敦颐有些孤芳自赏的意思。
不过周敦颐也有些自知之明,接下去他发出了深沉的感叹“菊之爱,陶之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的,滚滚红尘,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晋有陶渊明,可现在却听都没听到还有人会这样做的。
或是像我一样的,在尘。
3. 荷在古文中的意思
荷hé hè 中文解释 - 英文翻译 荷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荷hé 部首笔画 部首:艹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0 五笔86:AWSK 五笔98:AWSK 仓颉:TOMR 笔顺编号:1223212512 四角号码:44221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8377 基本字义 1. 〔~包〕a.佩戴的小囊;b.食品名。
2. 〔~尔蒙〕“激素”的旧称。 3. 即“莲”。
详细字义 〈名〉 1. (形声。从艹,何声。
本义:植物名。也称莲,别称芙蕖、芙蓉。
地下茎称藕,子实称莲,花叶供观赏) 2. 植物名。即莲 [Indian lotus] 荷,芙蕖叶。
——《说文》 隰有荷华。——《诗·郑风·山有扶苏》 有蒲与荷。
——《诗·陈风·泽陂》 荷叶之清香。——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3. 又如:荷月(指农历六月,以荷花盛开,故名荷月);荷衣(荷叶);荷芰(莲与菱);荷花(莲花。
也作“莲华”、“荷华”);荷扇(荷叶形圆似团扇,故雅称为荷扇) 4. 荷叶 [lotus leaf]。如:荷钱(初生的荷叶。
因其形似小钱,故称);荷衣(用荷叶编成的衣服);荷杯(荷叶做的杯子);荷裳(用荷叶做的衣服);荷衣蕙带(荷叶为衣,蕙草作带。指仙人的衣服) 5. 古代酒器荷叶杯的代称 [lotus-leaf cup] 明画烛,洗金荷,主人起舞客齐歌。
——宋· 辛弃疾《鹧鸪天》 6. 另见 hè 常用词组 1. 荷包 hébāo (1) [pouch]∶钱袋 张公接过银子,看一看,将来放在荷包里。——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 (2) [pocket]∶衣服上的兜儿 2. 荷包蛋 hébāodàn [fried eggs] 去壳后在滚油里煎熟的整个儿的鸡蛋 3. 荷尔蒙 hé'ěrméng [hormone] 激素的旧称。
为英文音译 4. 荷花 héhuā (1) [lotus] (2) 多年生草本,生于水中,叶圆大,花红或白,种子称莲,地下茎为藕 (3) 莲的花 映日荷花别样红。——宋·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荷花之异馥。
——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5. 荷兰 Hélán [the Netherlands] 在欧洲西部,面积41863平方公里,人口1493.4万(1990),首都阿姆斯特丹。荷兰王国 *** 所在地海牙 6. 荷马 Hémǎ [Homer] 相传是希腊公元前九世纪到前八世纪的盲人诗人,著名的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是他所作,口传于世,后经民间流浪歌手整理加工而成书 7. 荷钱 héqián [ *** all lotus leaf which seems copper coin] 状如铜钱的初生的小荷叶 荷钱出水之日。
——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荷hè 详细字义 〈动〉 1. 用肩扛或担;背负 [carry on the shoulder or back] 荷担者三夫。——《列子·汤问》 以杖荷蓧。
——《论语·微子》 2. 又如:荷锄;荷蓧丈人(担着耘田竹杖的老人;隐士);荷校(以肩荷枷。即颈上带枷。
校,枷);荷担(肩挑东西) 3. 肩负,担负 [shoulder] 子击磬于 卫,有荷蒉而过 孔氏门者。——《论语·宪问》 4. 又如:荷累(负累;牵累);荷担(承担生活、工作、责任、事业等) 5. 承受;承蒙 [bear] 荷天下之重任。
——张衡《东京赋》 6. 又如:荷佩(承受);荷得(承蒙;亏得);荷护(保佑,佑护);荷蒙(承蒙;承受) 7. 用于书信中表示感谢或客气 [be grateful;be obliged]。如∶感荷;拜荷;荷佩(荷佩。
感荷;感激);荷恩(蒙受恩惠);荷眷(荷睠。承受恩宠;承蒙关注) 8. 拿,持 [hold]。
如:荷杖(拄着拐杖) 〈名〉 1. 担子。道德上、法律上或精神上的责任 [burden;responsibility]。
如:肩负重荷 2. 电荷的简称 [charge]。如:荷质比 3. 古泽名。
又水名。也作“菏” [the He River] 菏,泽名,见《夏书》。
古本亦作荷。——《五经文字》 4. 另见 hé 常用词组 1. 荷负 hèfù [burden] 担负 2. 荷枪实弹 hèqiāng-shídàn (1) [carry loaded rifle]∶带着上了膛的枪 (2) [be on the alert]∶形容高度戒备,随时准备战斗的情况 3. 荷载 hèzǎi [load] 承受的重量或压力 隐藏更多释义。
4. 写莲的诗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莲花除了称荷花外,历代古书中还有很多的别名。如:
荷华(周·《诗经》);
芙蓉、芰荷(《楚辞》);
夫容(汉·《子虚赋》;
芙蕖、夫渠、扶蕖(西汉·《毛诗古训传》);
容华(汉·《淮南子》);
菡萏(汉·《尔雅》);
水芝、水目、水华、水花(西晋·《古今注》);
水宫仙子(宋·《鸡川子·荷花》);
蕖仙(宋·《鸡川子·荷花》);
藕花(宋·《如梦令》);
玉环(元·《说郛》);
水旦、水芸、泽芝、水芙蓉、出水芙蓉(明·《群芳谱》);
草芙蓉(《采芳随笔》);
嘉莲、瑞莲、并头莲、并蒂莲、一品莲、四面莲(南朝·《宋书符瑞志》);
凌波女(宋·《蝶恋花·秋莲》);
凌波仙子(宋·《咏荷》);
君子花(宋·《爱莲说》);
溪客(宋·《西溪丛语》);
净客(明·《三柳轩杂识》);
净友(明·《三余赘笔》);
浮友、静客(清·《广群芳谱》);
六月春(《类腋辑览》);
孰辇(清·《小知录》),等等。
5. 莲花用古文怎么说
莲花、芙蕖、水芝、水芸、水目、泽芝、水华、菡萏(hàndàn)(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水旦草、芙蓉、水芙蓉、玉环、六月春、中国莲、六月花神、藕花、灵草、玉芝、水中芙蓉、水宫仙子、君子花,天仙花、红蕖、溪客、碧环鞭蓉、鞭蕖、金芙蓉、草芙蓉、静客、翠钱、红衣、宫莲、佛座须等。
一、以其外形特征命名:荷花:李时珍《本草纲目》解释说:“莲茎上负荷叶,叶上负荷花,故名。”芙蓉:亦称“夫蓉”。汉辞典《尔雅》解释道:“芙蓉之含敷蒲也。”另《说文解字》云:“未发为菡萏,已发为芙蓉。”李时珍也说,芙蓉就是“敷布容艳之意”,难怪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把他的妻子卓文君比作是出水的芙蓉。
二、以其生长习性命名:水芝、水花、水芸、水旦、水目、泽芝:由于荷花是多年生宿根水生植物,故古人将其归为水草类,取名多为“水”字起头。三国文学家曹植在他的《芙蓉赋》中称赞到“览百卉之英茂,无斯华之独灵”,把荷花比喻为水中的灵芝。
三、以荷花圣洁高雅的气质命名:君子花、凌波仙子、水宫仙子、玉环等。据《北梦琐言》记载:唐代元和年间(806-820年)苏昌远居吴中(今苏州),邂逅一位素衣粉脸女郎,赠给他一枚玉环,不久,他发现自己庭院的水池中有荷花盛开,花蕊中也有一枚同样的玉环,但“折之乃绝”,后人由此又称荷花为玉环。
四、古时江南风俗,阴历六月二十四日为荷花生日,荷花因而又有“六月花神”的雅号。
五、为了表达对荷花高洁形态的赞赏,以金芙蓉和草芙蓉比喻荷花品性的难得。
六、溪客、静客都是强调荷花的生长环境和安静娴雅的状态。而翠钱则是新荷的雅称,红衣是荷花瓣的别称,宫莲是莲花瓣的美称,佛座须是莲花蕊的别名。
6. 荷花的别称有哪些
芙蓉原是荷花的别称,生于水中的是为草芙蓉,生于陆地的是为木芙蓉。
芙蓉、芙蕖、水芝、莲等,古为荷花的别称 荷花又名莲花、芙蓉、芙渠,别称“菡萏”,是百花之中名称最多的花之一。 荷花的品种也不少,据老师介绍,有千叶荷、重台荷、四面荷、并头荷,还有奇特的四季荷和夜舒荷。
夜舒荷就是其叶子入夜舒展,白天反而卷合。 有关诗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帛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1.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落上头。 4.红白莲花开共塘,两般颜色一般香。
恰如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艳妆。 这些诗句都是描写荷花的,从古至今,荷花就是文人喜爱、描写的对象。
周敦颐曾称荷花为“出淤泥而不染,涤清莲而不妖。”,誉其为花之君子。
2. 朱自清荷花课文全文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2)文老爷荷花扩展阅读:
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
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
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参考资料:网络-荷塘月色
3. 叶圣陶的文章《荷花》
课文:
清早,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了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过了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拓展资料
从《荷花》学联想
《荷花》属于传统名篇,现在编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课文的结构、条理非常清楚、简单:先写“我”清早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被荷花的香气说吸引,就“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接着写看到“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各有各的姿势,都美得如画;
然后写“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展开了联想;最后写自己从联想回到现实世界。
如果一定要问课文最出彩的是哪部分?只能说是“见闻和联想”,也就是说,“我”看到荷花美如画,沉醉其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了联想。这就触及到要讲的第一个问题了:联想一定要建立在观察之上。
大家知道,任何想象都不可能天马行空,无中生有,一定都有“依托”。这个“依托”就是作者的所见、所闻。在《荷花》中,叶圣陶爷爷开篇就说被一阵荷花清香所吸引,但他并没有具体写“清香”。说起来,“用鼻闻”也属于观察,观察并不是只是“用眼看”,“用手摸”“用耳听”“用舌尝”等都属于观察,
“用眼看”是最主要的观察,如果能和“用鼻闻”“用手摸”“用耳听”“用舌尝”等结合起来,特别是与“用心想”结合起来,进行全方位观察,那就能更加细致入微,惟妙惟肖。
叶圣陶爷爷一眼看到荷花池中的荷叶“挨挨挤挤”,马上想到“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他看到白荷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感觉到“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叶圣陶爷爷写“见闻”,始终与“联想”紧密结合起来。前半句写“看到的”,后半句写由此产生的“心里想”——有时是“比喻”,有时是“感觉”,有时是“想象”,形式多样,灵活使用。
4. 荷花一文的作者是谁
《荷花》一文的作者是叶圣陶。
《荷花》是著名作家叶圣陶所作的一篇散文,出版自《荷花:叶圣陶专集》权,收录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科书中,描写了夏日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展现了一幅各具姿态、色彩明艳、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画面,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文老爷荷花扩展阅读
叶圣陶(1894—1988),男,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5. 文人墨客写荷花的诗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
孤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苏轼《夜泛西湖五绝》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底。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唐白居易 《春题湖上》
伟人谋议不求多,事定纷纭自唯阿。 尽放龟鱼还绿净,肯容萧苇障前坡。 一朝美事谁能继,百尺苍崖尚可磨。 天上列星当亦喜,月明时下浴金波。—— 苏轼《开西湖》
春江花月夜(好美的意境)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指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荫浓烟柳藏莺语,香散风花逐马蹄。——明代王瀛《苏公堤》
杨柳满长堤,花明路不迷。画船人未起,侧枕听莺啼。——明代张宁《苏堤春晓》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南宋吴唯信《苏堤清明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