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园百科 » 苏轼赏海棠

苏轼赏海棠

发布时间: 2024-06-16 14:21:46

1. 苏东坡赞海棠的诗句

1. 苏东坡关于海棠的诗句
苏东坡关于海棠的诗句 1. 苏轼的海棠诗
海棠

作者: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按】这是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一作“东风…,香雾霏霏月转廊。只…,高烧银烛照红妆”

【海棠】昔明皇召贵妃同宴,而妃宿酒未醒,帝曰:“海棠睡未足也”,此诗戏之。

【袅袅】风细貌

【崇光】月光或花光

【霏霏】迷蒙状

【红妆】用美女比海棠

写出了海棠昏昏欲睡的特点。

使用了拟人的手法。

表达了诗人爱花,惜花。
2. 苏东坡写的古诗—海棠(简析)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 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

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

诗人首先刻画微风中的海棠,着意表现海棠的色彩。 “东风”就是春风,“袅袅”,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崇光”指高贵华美的光泽。这句诗的意思是:微风轻拂着海棠,海棠泛出华美的光泽。一个“泛”字,写出了在月光的照耀下,在微风的吹拂中,海棠花朵闪烁不定的情景。

第二句描写月下的海棠的清香。 “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月转廊”的意思是说,明月转过了回廊,照不到海棠花。既然这样,海棠花就只能在孤寂黑暗的夜幕里,散发幽香了。显然,此时的海棠花就如同诗人本人,有才能,有理想,却得不到重用,真是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啊!所以,这里的空蒙幽寂的夜景描写,暗示的是诗人幽寂孤独的心理。

最妙的是三四两句。句中“恐”是担心的意思,它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爱花的心理活动和依依不舍赏玩的情态;“故”照应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为的意思,表现了诗人对海棠的情有独钟。这两句诗被后人誉为“造语之奇,构思之巧”。“奇”在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作者却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在诗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因此,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痴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诗人爱花更惜花的感情。“巧”在诗人又以花喻己,海棠如此芳华灿烂,怎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呢?这蓄积了一季的努力而悄然盛放的花儿,居然无人欣赏,岂不让她太伤心失望了吗?显然,海棠其实就是诗人本人,得不到月光照射而只能屈身于黑暗中的海棠的遭遇就是诗人自己的遭遇的写照。“只恐夜深花睡去”隐含顾影自怜的意思。但诗人并不因此而颓唐萎靡,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我们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豁观、洒脱的胸襟。

综观全诗,前两句点出诗人赏花的时间是春天的月夜,并描绘了海棠在东风月色中的光彩和芬芳,是实写,后两句诗写海棠的神态,是虚写。虚实结合,既表现了海棠优雅脱俗的美,也抒发了诗人爱花惜花的感情,更书写了怀才不遇的人生感慨。全诗语言浅近,含而不露,感而不伤,情意深永,耐人寻味。
3. 苏轼写的诗《海棠》
起笔却对海棠不做描绘,这是一处曲笔。“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之句。“崇光”是指正在增长的春光,着一“泛”字,活写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次句侧写海棠,“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当然你也可从中读出一层隐喻: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

在“玩物”(赏花)中获得对痛苦的超脱,哪怕这只是片刻的超脱也好。虽然花儿盛开了,就向衰败迈进了一步,尽管高蹈的精神之花毕竟远离了现实的土壤,但他想过这种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的生活的积极心态,又有谁可以阻挠呢?
4. 关于海棠的诗句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宋·苏轼《海棠》

只恐夜深花睡去。火照红妆,满意留宾住 宋·葛胜仲《蝶恋花》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宋·苏轼《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士人不知贵也》

春似酒杯浓,醉得海棠无力 宋·周紫芝《好事近》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宋·陈与义《春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宋·李清照《如梦令》

海棠开后春谁主,日日催花雨 宋·李弥逊《虞美人》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金·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金·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

给点分吧。。。。坐的我脖子疼。
5. 关于海棠的诗句有哪些
“东风袅袅泛崇来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宋·苏轼 《海棠》

“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饷、胭脂尽吐。老去惜花心,相对花无语。”--宋·吴潜 《海棠春·已未清明对海棠有赋》

“枝间新绿一重重, 小蕾深藏数点红。”源--金·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清·曹雪芹 《咏白海棠》

“海棠何事忽摧隤?今日繁花为底开?”--清·高鹗 《赏海棠花妖诗》

古诗全文: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海棠春·已未清明对海棠有赋》 宋代·吴潜

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饷、胭脂尽吐。老去惜花心,相对花无语。

羽书万里飞来处。报扫荡、狐嗥兔舞。濯锦古江头,飞景还如许。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 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 且教桃李闹春风。

《咏白海棠》 清·曹雪芹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赏海棠花妖诗》 清·高鹗

海棠何事忽摧隤?今日繁花为底开?

应是北堂增寿考,一阳旋复占先梅。
6. 苏轼海棠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
前两句从视觉(颜色)、嗅觉(香味) 的角度写出了海棠高洁与柔美的特点。

【原文】

《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译文】

袅袅的东风吹动了淡淡的云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由于只是害怕在这深夜时分,花儿就会睡去,因此燃着高高的蜡烛,不肯错过欣赏这海棠盛开的时机。

【赏析】

综观全诗,前两句点出诗人赏花的时间是春天的月夜,并描绘了海棠在东风月色中的光彩和芬芳,是实写,后两句诗写海棠的神态,是虚写。虚实结合,既表现了海棠优雅脱俗的美,也抒发了诗人爱花惜花的感情,更书写了怀才不遇的人生感慨。全诗语言浅近,含而不露,感而不伤,情意深永,耐人寻味。

2. 苏东坡写海棠花的诗

海棠

宋代: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内烧高烛照红妆。

译文

袅袅的东风吹动了容淡淡的云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
由于只是害怕在这深夜时分,花儿就会睡去,因此燃着高高的蜡烛,不肯错过欣赏这海棠盛开的时机。
希望能帮助到你

3. 苏轼海棠五首赏析:嫣然一笑竹篱间,海棠虽好不吟诗

解读苏轼海棠诗五首,更烧高烛照红妆,不是轻薄,是知己和爱惜

海棠花处处常见,每年仲春春分到清明时节,是海棠的盛花期。海棠开在仲春,恰值桃李初谢,春寒春雨大面积落花季节,此时,却是海棠佳期,一分风雨,十分茂盛,开得旖旎绚烂,姿态多情。

海棠原本产自四川山地,中唐和晚唐之后,去四川 旅游 做官的人增多,发现了山野海棠独特的美。中唐薛涛,非常喜欢这种本土花树,大量种植浣花溪上,也使得这种花木很快名扬四海。

到了晚唐,几乎处处都有移植的海棠。

这种花树适合温润多雨的气候,生长迅速,补充了春分时节的花事空挡。在五代和北宋早期,在京城或者附近,已经形成了规模种植,是二三月踏青时候,最美丽的花朵。

海棠繁盛,因为属于伞状花序,花开垂悬且繁茂,婀娜动人,更适合古代人赏花插鬓的风俗。海棠未开时是红色的,花开后,红粉娇艳,且花叶扶苏,富丽优雅,花开如潮,所以北宋早年就有去城外赏花的狂潮,且宋朝取消宵禁,昼夜笙歌,兴起夜赏海棠的风雅活动。

海棠被誉为富丽美人,好事者杜撰前朝故事,说唐明皇曾经说杨贵妃醉酒,如同海棠花一样娇慵富丽。”海棠春睡“因此得名,有用以形容海棠花垂悬开花之美,有类比美女。

宋朝诗词中的海棠,或因为这样的风气,诗词很多显示一种闺阁女性的姿态,流于庸俗。

实际让海棠扬名的也有苏轼的功劳。因为他写海棠诗虽然不多,但其中一首,看起来香丽,惹人狂想。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烧高烛照红妆。 “ 北宋 · 苏轼海棠(1084年)

说春风柔和袅袅,吹上了天空,让春天的月亮,也有了更美丽的光泽。

海棠花成片开放,隐约在月光下,如同一片红色的云雾,而月亮也要西沉了。

我担心海棠花在这样的夜晚沉沉睡去,特地点上蜡烛,去惊醒她,去看她在月光烛火下的动人风采。

这首诗写出了海棠花那种垂悬繁盛之美。因为海棠花的花朵蓓蕾是不同时期开花,呈现深深浅浅远近高低层次多样的美,摇曳的海棠,在蜡烛的热度里,可以缓慢绽开,这就使得秉烛夜游,更有乐趣。

苏轼的美诗当然契合那个时代观赏海棠的热情,所以广泛流传。高烛夜赏,花下笙歌,本来就是常态,只是因为苏轼,更强化了这种美。

但是许多人并不清楚苏轼写这首诗并非是在他安逸的京城岁月,而是最为落魄的黄州几年。

黄州对于苏轼没有锦衣玉食,没有高堂夜宴,他不过是在贫寒的茅舍外,感喟这海棠不分富贵贫贱的摇曳春风,陪伴他的落魄。

所以秉烛夜照的背景,不是因为他有多富贵闲情,而是这一树海棠带给他的如梦温馨和感动。更烧高烛照红妆,不是轻薄,是知己和爱惜。

只是很多人觉得这首诗,实在带着浓情和香丽,根本忽略了苏轼创作这首诗的真实背景。

但是,也好,海棠至少因为苏轼更多人喜欢追捧。

”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

忽逢绝艳照衰朽,叹息无言揩病目。

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

寸根千里不易致,衔子飞来定鸿鹄。

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那忍触。“ (1080年) 北宋 · 苏轼《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节录

那么苏轼和海棠的结缘是在什么时候呢?他之前多年的官宦生涯里,京城不乏海棠花海,他都没有写过。因为那是富丽之花。

44岁,他因为乌台诗案贬谪到黄州,心情寥落,且贫困,一行人住在一座废弃的定慧院中,这里虽然是官方的住所,但是既然废弃,也就条件不好,苏轼有个住处而已。到处是荆棘荒草。且他元月份还在路上看到路上的雨中梅花,可以知道停留在这里,刚刚是二三月间。

死里逃生,刀下幸存的苏轼心情落魄,出来四面走走。

他居然看到了山中杂树中间一树他以前不待见的海棠。这棵海棠天真浪漫的长在山野里,垂丝摇曳,自然有一种嫣然如笑的美,而这种美,苏轼在京城,在各地都看过。

但是这个时候看,他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海棠在京城已经是名花,何以在这里出现?一树寂寞的海棠雨中带泪,月下清幽,摇曳多姿,出处风韵,相比之下,肯定比桃李美观。因为海棠的花是垂悬摇曳的。

苏轼观察了地形,确定了这不是人工移植的海棠,他想来想去,只有一种可能,就是飞鸟衔着海棠的种子,从四川飞过这里,种子落了下来,就这样在自然的风雨中,长成了这样美丽的花树。

我相信苏轼的判断,因为他做官期间一直注重农业,亲自下基层,对于植物和树种的判断还是非常客观现实的。根据他的描述,这是一棵野生的海棠,因为枝干裘曲,落在山地缝隙杂草之间,绝非人工种植,而且花树已经长大,至少有一人多高,证明在这山野存活,已经有了年头。

苏轼当然面对这么美而茂盛的花开,有着此时落魄心情的照应。

本来应该是在京城和四川的名花,如此荒草之中开在苏轼面前,对于苏轼来讲,是一种上天给予的邂逅,让他最落魄时看到这棵花树。提升着他生活向前的信心。

海棠是名花,至少在北宋已经是,苏轼是落魄的罪官。明艳山花对落魄情怀,苏轼想到的是,这本来应该是千娇百媚被呵护的花木啊,居然沦落到荒山野岭,如同他自己的处境。

所以以前对海棠无感的苏轼,爱上了海棠。

海棠是名花,但是对于苏轼来讲,这是上天给他的陪伴之花,幸运之花。

”雨过浮萍合,蛙声满四邻。

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

拄杖闲挑菜,秋千不见人。

殷勤木芍药,独自殿馀春。 “宋 · 苏轼《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二首 其一 》(1080年2月26日)

苏轼心情大好,有理由相信这首诗就是写在上首诗当天和不久。

因为时间标注是农历二月二十六日。而他看到的海棠也正在盛花期。

盛开的一树海棠如梦如幻,或者落魄的苏轼震惊这里居然有海棠,心情那是如梦如幻。

”海棠真如梦“这五个字简单,但我喜欢。看一个人写的诗,不要选择他富贵平顺期,而要选择他低谷期。所以这里说海棠真如梦,那是发自内心的真实的感受。

这感受让他轻快明丽起来。他开始主动接受这种类似改造的生活。因为知府的官奉停了,家里为他出狱,也基本花空了家底,这里所谓团练副使的薪水,简直不够塞牙缝,还有跟着他来照顾的朝云,还有些一路前来的弟子,此时都面临生活的困境。

苏轼根本不能躺平,但是好在,这里的梅花,尤其是海棠奠定了他重新开始的信心。

他观察这里的山村和山居,也有美好,这里长江流域,地气丰足,池塘中已经长了浮萍,居然还有蛙声。而路过的山间,梅子正在打着果实。

原野平地上有挑野菜的人们,一路上还有芍药花开。

海棠能存活,苏轼也能存活,无非是做个农民。

所以当这年大旱,粮食不济时,苏轼是主动欣然接受了一块荒地,和家人随从身体力行的开荒种地。

关于海棠花,那是他心中的一个坐标,一个安慰,一个类似佳人和家人的存在,他爱惜。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 北宋 · 苏轼《寒食雨二首 其一 》(1082年3月4日)节录

这是在黄州的第三年,苏轼已经拥有了东坡田园和在那里的草堂。

这年春分到寒食期间,下了很长时间的春雨。他自己也生病着。正在东坡的茅房里躺病。

但是他心里有事,因为海棠不是他的幸运之花吗?他居然就在这夜晚记起,又或者是回来的人告诉他海棠在风雨中快凋落了。

他居然就做了一个决定,夜晚要将那颗他的幸运之花海棠给挖回来,在他的领地东坡种着。

那么寒食节是古代纪念隐士介子推的节日,苏轼此时已经放弃了仕途上升的念想,思想趋于淳朴豁达,爱惜山水花木如敬惜神灵,大爱之下,他居然半夜要把风吹雨打的海棠挖回来。

”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里的木瓜木桃就是指的海棠。海棠带给苏轼以人生的启示,他回报海棠的就是全力的呵护。

于是在东坡的院子里,你就可以看到这树一直过来的海棠。

而苏轼之后的秉烛夜游,不是豪门深院,恰恰是那农村一样简单的院落,杂木栏杆。但是这已经是他最大的虔诚了。

也就有了夜烧红烛照红妆。

这依然是落魄阶段的苏轼,然而就像一个贫困的情郎,用尽心力去呵护这棵风雨海棠,海棠的存在是他灵魂的爱人,妻子,美女。

我想此时他真正的爱人朝云也是不会反对是,这位女孩,陪伴过苏轼的富贵,心甘情愿陪着苏轼来到黄州,以弹丝弦的守操持家务,这树海棠同时也给她带来了春之亮色吧,

苏轼是在黄州这人生最低谷的时候,认识的海棠花,对于海棠,他别有深情,但是非常节制歌咏。

”东坡五载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宜。

却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 “ 北宋 · 苏轼《赠黄州官妓(补编)(1084年)》


苏轼在黄州呆了五年,时来运转,要调任汝州。这里的官员仰慕他的文名,还有在这里苏轼的达观简朴,没有给他们增加负担,所以临走之时,是热情欢送。

大家求诗求笔墨的比比皆是。其中有一位歌女,经常被州官安排出席有苏轼的宴请,想来也算当地 娱乐 圈的红人。

她应该是对苏轼有同情心,并且有交集的。

大家都有诗和礼物,唯独她没有。

苏轼将最好的海棠诗,留给她。

因为你代表着黄州地方善良朴实而又有才气的女性,苏轼对于黄州,对于黄州的一切是感恩的。这里并没有开始做贬官那种预设的人间磨难,生活是清贫的,但是官员和人,都厚道得让人感动。

苏轼不会对歌舞女子,尤其是这种官方的乐户女性有歧视,因为她们歌舞助兴,是一种工作。而且宋朝也明确规定了各个地方需要有一定数量的此类人员,用于祭祀表演,节日活动的仪式和宴饮。这是官场标配。

苏轼不轻薄,但是最终他要走了,告别这里的人们和这里的一草一木。

他写给这位歌女的。

我在这里住了五年,为什么没有什么话,也没有什么诗要写给你。

因为我像唐朝的杜甫,他住在浣花溪边海棠花里,却没有写关于海棠的诗。

因为有个传说,杜甫的母亲名讳是海棠,所以杜甫不写,是对母亲的敬重和爱戴。这虽然是一种杜撰,因为据我所知,杜甫时代,他住的地方是没有海棠花的。

另一种说法,就是最喜欢最尊重的人,就像亲人,留在心底,那是对她最好的保护。

苏轼应该是哪一种呢?苏轼的母亲程氏,且这首诗里有李宜两字,可见不是和母亲重名。

那就是第二种,是这里的淳朴善良的人情,让他感动,是这样一位女子代表了这里好客善良的一切女性,他愿意像保护那颗海棠花一样保护她,不因他的盛名,而使她丧失相对淳朴的生活氛围。

他有多么喜欢这里的海棠,就有多么尊重和爱惜这里的女性。

他不愿意因为自己的盛名,而使得这样一个女子,陷入名利狂潮,失去自我。

这首诗也同时写出了他对于海棠的厚爱。

他的爱不同于京城看花的那种轻薄狂潮,他的爱,在心底。

苏轼的确很少写海棠花,如果你曲解更烧高烛照红妆,如何风流艳冶。那也不是苏轼的本意。因为他的本意,就是海棠虽好不需诗。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4. 苏轼《海棠》的赏析

赏析:

首句是起。诗人写道:“东风袅袅泛崇光。” “东风”即春风。“袅袅”形容烟气缭绕升腾。“东风袅袅”这里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泛”即弥漫。“崇光”是指正在增长的春光。

“崇”推崇,引申为“增长”。其中,诗人在此用一“泛”字,活化出了春意浓浓的景象,也为海棠的盛开营造氛围。

次句是承句。诗人写道:“香雾空蒙月转廊。”这一句侧写海棠。“香雾”指的是氤氲的雾气中的海棠花香。“空蒙”即细雨(烟雾)迷茫的样子。这里,“香雾空蒙”描写了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的景象。

诗人从嗅觉的角度来写,香飘四溢,不但扩大了诗歌的空间,也提高诗歌的审美境界。“月转廊”即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其中的“转”字,不但表明了月光动态性,给诗歌增添空间感,也暗示夜已深而人难以入眠的寂寞之感。

后两句写爱花心事。第三句转句。诗人首先写道:“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紧承第二句而转,担心“夜深花睡去”。这一句是全诗的关键句,是从上面描写环境进入到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中,表现了赏花者的心态。

上面写 “月转廊”,月光再也照不到海棠了。其中,一个“只”,可以说虚词表意,深化了爱花人的痴情。一个“恐”字,不但强调了诗人对海棠的痴情,更暗示了自己的孤寂、冷清。最后是合句。

诗人接着写道:“故烧高烛照红妆。”这一句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一个极点。“故”即所以之意,含有“特意而为”之意。同时,这一句运用了唐玄宗以杨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

据宋释惠洪在《冷斋夜话》中记载,唐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日:“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这里,“红妆”表面指海棠,实则诗人在此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明了自己对心上人的思念。

可以说,诗人以花喻人,不但含蓄,而且给人以审美想象。“烧高烛”遥承上文的“月转廊”,这是一处精彩的对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于这怒放的海棠的明艳了,那般刻薄寡恩,竟然不肯给她一方展现姿色的舞台。

于是作者用高烧的红烛,为她驱除这长夜的黑暗。此处隐约可见诗人的侠义与厚道。“照红妆”呼应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极写海棠的娇艳妩媚。“烧”“照”两字表面上都写作者对花的喜爱与呵护,其实也不禁流露出些许贬居生活的郁郁寡欢。

他想在“玩物”(赏花)中获得对痛苦的超脱,哪怕这只是片刻的超脱也好。虽然花儿盛开了,就向衰败迈进了一步,尽管高蹈的精神之花毕竟远离了现实的土壤,但他想过这种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的生活的积极心态,没有谁可以阻挠。

全诗语言浅近而情意深永。写此诗时,诗人虽已过不惑之年,但此诗却没有给人以颓唐、萎靡之气,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的达观、潇洒的胸襟。

(4)苏轼赏海棠扩展阅读:

《海棠》原文:

宋代: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译文:袅袅的东风吹拂暖意融融,春色更浓。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只害怕夜深人静花儿独自开放无人欣赏,特意点燃蜡烛来照亮海棠的美丽姿容。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作于公元1084年(宋神宗元丰七年),当时已是作者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已经五个年头。

热点内容
教师节鲜花送几只 发布:2025-01-17 15:29:36 浏览:399
玻珞海棠花 发布:2025-01-17 15:26:47 浏览:324
蝶恋花花卉 发布:2025-01-17 15:23:55 浏览:947
竹节海棠叶子干枯 发布:2025-01-17 15:10:51 浏览:883
荷花好开吗 发布:2025-01-17 15:05:52 浏览:360
七夕女歌手 发布:2025-01-17 15:02:53 浏览:303
如意兰花展 发布:2025-01-17 14:56:31 浏览:100
初中插花教案 发布:2025-01-17 14:56:30 浏览:779
石瓣兰花图片 发布:2025-01-17 14:42:36 浏览:479
樱花祭少女 发布:2025-01-17 14:37:03 浏览: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