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园百科 » 荷花淀诗情语

荷花淀诗情语

发布时间: 2024-07-08 05:30:05

『壹』 《荷花淀》是怎样的意境

追求意境之美是孙犁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

孙犁非常强调散文作家的时代责任感,认为散文创作应当热切参与和推动现实生活前进。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带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美好境界。他的前期散文,如《织席记》、《采蒲台的苇》、《服装的故事》等,就是现实生活的美好意境的提炼和反映。对孙犁来说,冀中平原上的一片荷花,一根芦苇都深深地浸润着作者的情愫。《采蒲台的苇》写的是白洋淀人民同敌人一次斗争的故事,它把苇的“骨性”和人民的斗争性紧密地融合在一起。白洋淀里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的是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我渐渐知道,苇也因为性质的软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其中,大白皮和大头栽因为色白、高大,多用来织小花边的炕席;正草因为有骨性,则多用来铺房、填房碱。”因此,“在战争的炮声还不断传来,人民的创伤并没有完全平复时候。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经过作者的铺排描写,“采蒲台的苇”就有了不同寻常的意境。在《服装的故事》中,作者记叙了一段他从延安到冀中途中的故事,他的任务是给女同志赶毛驴。“那些婴儿们,装在两个荆条筐里,挂在母亲们的两边。小毛驴一走一颠,母亲们的身体一摇一摆,孩子们象雏燕一样,从筐里探出头来,呼喊着,玩闹着,和母亲们爱抚的声音混在一起,震荡着漫长的欢乐的旅途。”在这种情景中赶路,虽有旅途的劳累,也自有悠然舒畅的乐趣。

孙犁还从对往事的回忆中勾画出乡村风俗的隽永意境。《度春荒》一文,在写了家乡父老乡亲挖野草度春荒的艰难情景之后,又写下了充满生趣的美好情景:“在春天,田野里跑着无数的孩子们,是为饥饿驱使,也为新的生机驱使,他们漫天漫野地跑着,寻视着,欢笑并打闹,追赶和竞争”。“春风吹来,大地苏醒,河水解冻,万物孽生,土地是松软的,把孩子们的脚埋进去,他们仍然快乐地跑着,并不感到跋涉。” 这位经历过战争硝烟洗礼、经历过人生大悲大喜的老人,以一种返朴归真的深沉心境,把目光重新投向身边那些平凡的事物,那些记忆深处偏僻的角落,凝神思索,并从中发现某种朴实而永恒的意蕴。他写花、写果、写河、写自己曾有过的书的梦与画的梦,写钢笔的故事、牲口的故事、报纸的故事,写晚秋的白蜡树、故居的老屋,也写自己的病期经历、亡妻无比珍爱的一块包袱皮。他曾这样描写身旁一株普普通通的白菜花心:
“……一过清明节,有些菜头就会膨胀起来,俗话叫做菜怀胎。慢慢把菜帮剥掉,里面就露出一株连在菜根上的嫩黄菜花,顶上已经布满像一堆小米粒的花蕊。把根部铲平,放在水盆里,安置在书案上,是我书房中的一种开春景观。”“菜花,亭亭玉立,明丽自然,淡雅清净。它没有香味,因此也就没有什么异味。色彩单调,因此也就没有斑驳。平常得很,就是这种黄色。但普天之下,除去菜花,再也见不到这种黄色了。”(《菜花》)

杨朔本质上是一个诗人。早期的钻研古典诗词、酷爱诗歌创作,是他个性和气质最真实、最自然的流露与显现。他自己曾悦过:“我该是个诗人!”但革命战争把他推向了小说和通讯。他在他创作的前三个阶段里一直是交叉并进地写作着这两种文体,基本上抑制着他的“诗魂”。从《香山红叶》等文章的创作开始,他才找到了自己诗情的喷吐口,一发而不可收地酿制了一篇篇贮满诗意的散文,使作家和作品、为人和为文、气质和风格得到了比较的一致,相对的统一,使他的创作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杨朔散文的突出贡献,在于他创造了一种杨朔式的“诗体散文”。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以诗为文”的艺术主张,这在散文写作上是独树一帜的。他说:“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动笔写时,我也不以为自己是写散文,就可以放肆笔墨,总要象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后写成文章。”这不啻是他在散文艺术王国里的勇敢宣言!散文,历来就是“直说”,所谓“直陈其事”,“直抒其情”,只是讲究“情文并茂”而已;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虽写出了不少情境交融的佳作,相当注重炼意和锤句,开始使散又贮满了诗意,但他并没有提出明确的艺术主张,也没有把这种倾询贯彻于他的全部作品。杨朔则不同,他努力标新,大胆走自己的路,揭出了“以诗为文”的大旗,并以自己丰厚的艺术实践证明了它的可行与成功——这正是他比他的前辈们高明、出新的地方。

杨朔散文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是其境界优美、诗意盎然。

他是造“境”的能手。场面、对话、景观、氛围,他只消精练的几笔白描就能使意境全出,神情毕肖。如在《海市》中,他写奇异的海上幻景,把个海市蜃楼写得影影绰绰、飘飘缈缈,使人读之大有仙风扑面之感;在《泰山极顶》中,他写山是“眉目分明”,写古松是颜色“浓得好象要流下来”,在他的笔下,天光山色,流水松涛,“整个山河都在欢腾着”;在《雪浪花》中,姑娘们嬉戏海边观赏浪花击打礁石、“老泰山”妙语解疑的场面,是那般欢快、奇警,富有境界;而在《荔枝蜜》中,“我”沉吟地望着远方,辛劳的农民们正在水田里俯身插秧,画面又是那般开阔、静谧,令人逻想,杨朔的散文,篇篇都有它独异的艺术天地,而且往往是开篇即能引人入胜,这是很不容易的。在当代散文家里,象他这样具有很强造“境”腕力的作者似难寻觅。

由于他的散文是“当诗一样写”的,所以很自然地它们就诗意盎然。这个“诗意”,主要表现在作品的整体构思上。象《泰山极顶》里,以“倒展”开来的“一幅规模惊人的青绿山水画”为贯穿线索,当它“露出画卷最精彩的部分”时,文势突然翻跌,点出“我们分明看见另一场更加辉煌的日出”的主题,首尾圆合,浑然一体,在思想升腾中溢满了浓郁的诗意;在《香山红叶》里,“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的双关写法,使香山“红叶”和“老向导”随着文章内容的渐次展开而逐步靠拢、贴近,终于相互沟通,融为一体,在象征的巧用中漾出了新清的诗意;《茶花赋》中,一句“童子面茶花开了”象诗眼一样,使画出“祖国”面貌特色的“难题”迎刃而解,全文诗意顿生;《樱花雨》中,君子“忍不住”悄声所说的“敢情是罢工吧”一句话,以及她柔和眼神中跳出来的”两点火花”,使“我”深感“错看”了她,“想不到在这个怯生生的心灵里,也隐藏着日本人民火一样的愿望”,在一“抑”一“扬”中使思想升华为动人的诗章。其它,象一只蜜蜂,一堆蚁山,一颗宝石,一盏小灯,一簇浪花,一弯夜月,一尊“鹤首”,一泓泉水,在杨朔笔下也都抹上了“诗”的色彩。他曾这样说过:“你在斗争中,劳动中,时常会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深思,这不是诗又是什么?凡是遇到这样动情的事,我就要反复思索,到后来往往形成我文章里的思想意境。”杨朔总是这样在生活中寻觅“诗意”的:他一旦动情就苦苦思索内里的“底蕴”,并凭着他“自有诗心如火烈”的气质、意匠,把它“化”为作品的诗思、境界,这样,自然就“散文亦是好诗篇”了,”

除了上述特点之外,杨朔的散文多写得往复三折,布局精巧。他的文章讲究“起笔”,一般总是先声夺人,起势不凡;然后就波澜跌宕,往复三折,极尽“转弯”之能事,以收“曲径通幽”之妙;最后,多是“卒章显志”,认识骤然升华,顺势翻出新意,从容“点睛”,含蓄止笔。他的这种严谨的结撰功夫,使他的散文作品酷似精心修剪的盆景艺术。

另外,他的散文的语言是清新俊逸、雅俗共赏的。他写惯了小说,所以“口语”是其文章的底色;他又精通古典,擅长外语,因而又不时地糅入一些颇为雅致的书面词语。这样,就形成了他作品可读、耐读的特有语言风格。

但杨朔散文也是有其明显缺点的。这个缺点我们可以从更高的美学的层次上来认识它。他的散文除了人们常常说到的具有“诗魂”之外,实际上,它还同时具有通讯性和小说化倾向。这是和他由写通讯、小说(而且写了那样长时间)走向写散文分不开的。艺术散文的题村多为往事回忆(或“回忆”与“现实”的交织),杨朔则不然,他的散文的题材都是相当“现实”的,不是“忆旧”而是“追新”,是未经沉淀的新生活的掠影。早先的《滇池边上的报春花》、《石油城》是这样,后来的《香山红叶》、《雪浪花》还是这样。这一方面固然增强了艺术散文的现实感,使它保持了和生活同步的“新”面貌(这是非常可贵的,是杨朔散文的一大优长);但另一方面却留下了报道气的痕迹。如《海市》,总感到它是报道长山列岛今昔巨变的。《雪浪花》,总感到它是记写“老泰山”遭际、性情的。这样,文章的客观性就会挤压主观性,“它”或“他”就势必会排斥“自我”。这种残存的通讯性,不能不影响艺术散文个性和感情的充分发挥。小说化倾向也是如此。《雪浪花》最典型,它发表后曹禺最早评论这篇作品,就说它是一篇“好小说”①。象这样刻画人物、讲究故事的文章还有《香山红叶》、《海天苍苍》、《百花山》、《黄海日出处》等。即使是象《茶花赋》、《荔枝蜜》这样的作品,那里面也有“普之仁”、“老梁”这样的人物(其实,他们是完全何以更加“淡化”、“虚化”的)。多出现人物,多使用对话,这几乎成了他散文的一个特点。这些,和诗化倾向结合起来,就较多、较重地偏离了艺术散文的内在轨迹。可以说:杨朔散文是独特的、新颖的、有创造的;但它并没有全面体现、充分发挥艺术散文的美学特质。表现“自我”的不足(他几乎没有一篇写“主体”,写“内宇宙”的作品),这是通讯性所造成的:作品人工气的存在,这是小说化的必然影响;文章雕凿痕迹较重、失之太“做”,这又是诗化主张带来的结果——看来,他在进行大胆艺术探索的同时,也付出了相当昂贵的代价。

散文虽然与诗毗邻,但它永远是散文而不是诗。把散文写成诗(杨朔散文实际上是以“诗”为主导的“多声部”大合唱,交响乐),并不是散文的坦途。但杨朔毕竟是大手笔,所以他还是大致把握住了作品的“火候”、“度量”,做到了独辟蹊径、自成一体;那些学步者也走此“途”(这本非“正道”),则“东施效颦”,了无成就,这是杨朔不能负责的。至于指斥杨朔“粉饰”,更加离谱,既乏“知人”,又未“论世”。评价这样一位有才华、有创新而又有勇气、有操守的优秀艺术家,是应该更严谨、科学,实事求是的。

秦牧是一位当代杰出的散文大家,他的文章摇曳多姿,光彩照人。艺术特征鲜明,风格独具,与众不同。

秦牧散文特点之一,是言近旨远,哲理性强。赞颂新中国,新生活,鞭挞丑恶现象是贯穿他散文作品的一条主线,在阐述观点,讲明道理时,绝不枯燥。

秦牧的散文格调高昂,立意深刻,寓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于闲谈趣闻之中,赞美祖国和人民,歌颂社会主义,用高尚的思想和高雅的格调统帅作品,使读者在字里行间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宣传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充满了对一切腐朽、污秽、丑陋事物的憎恶之情。他的作品充分调动联想和想像的艺术手段,用清新流畅的语言在讲古论今中阐述主题。
秦牧的作品取材广泛,大到大千世界,小到一粒种子,容量大,几乎无所不包,能够精心地运用材料,各个题材都充满诗情画意,艳丽缤纷,多种表达方式的巧妙运用,写景抒情,叙事议论巧妙融合,景中有情,景中生议,议中升华,叙中产议,叙中融情,秦牧的散文运用表达方式独具匠心。譬喻、警句精彩纷呈,许多内容知识性、趣味性十足,满足了广大读者的求知欲望,获得新鲜的美感,他的散文给予读者的教育、影响是独树一帜的。

刘白羽的散文创作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他曾说过:“一个报告文学作家应该是一个最富有时代感的人”。①他正是一个热烈地追寻着“时代感”的作家。他常常是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从中国革命的广阔背景之上,去观察生活、反映现实,力求节奏清晰地勾勒出中国革命的足迹。这样,祖国由“黑暗”而“黎明”,而“日升”,而“大放光明”的历史性巨变,就成了他全部作品的主旋律。他说:“从英雄的战争到沸腾的建设生活,我的心随同时代脉搏而跃动,我也就一直继续写下来。现在收集在这里的一些篇只是我写的一部分,不过从中还略微看得出中国血的战斗的一点历史脉络、火热建设的一点闪光。”②刘白羽是一个不倦的战士。他不仅亲眼目睹了“一个旧世界的崩溃,一个新世界的壮大”的过程,而且亲身投入了这场震撼大地的血与火的战斗。因此,他和这战斗的时代是声息相通、结为一体的。时代铸就了刘白羽的创作。他创作中的全部优长及缺憾,都是时代的准确反映和真实记录——了解这一点,是了解刘白羽创作“奥秘”的一把钥匙。

他的散文的突出特色之一,是他总是以斗争的生活取材,善于表现生活的壮美。

他喜欢我们这个充满了新与旧、美与丑、光明与黑暗、方生与垂死的尖锐斗争的“革命大时代”,认为只有“勇敢,搏斗,急流勇进才是我们的生活”(《怒海》)。因此,他在选取写作题材时,总是爱剪取那能以振奋人心、鼓舞斗志的“大时代”的一角。这样,炽热的战斗,勇猛的进军,沸腾的工地,雄壮的欢歌,差不多成了他作品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对于革命战争,他更是充满了难以抑止的亲近感情。他有相当一部分作品都是革命战争的热情礼赞,《灯火》就是其中写得最浓烈的一篇。即使是写景,他最喜欢写的也是高山、大海,日出、黎明,不灭的灯光、奔泻的江河,以及那在风狂浪险中拚搏奋进的一叶扁舟。他之所以喜爱这种阳刚之美,雄壮之美,自然不是偶然的。他说:

当我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潮影响,投入革命的激流,冲入战斗的搏斗,我有了崇高的理想与信仰,我受到血与火的锻炼,我的情感思想变了,美的观点也变了。自然,不是旧的一切都抛弃了,而是经过了扬弃,我所爱的,我所写的,就不同了。于是,我的经历、我的修养、我的人格、精神、气魄,熔而为一,成为我的风格。一道万里长江,古今诵咏者何止万千,“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一境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又是一境界,我写长江自不敢跟人比,但我写长江激流勇进之美,这是我所得之长江,我所爱的长江,我的长江之美。①

这段话不仅是对他力作《长江三日》的一个极好的说明,更是对他全部散文创作风格的一个最好的概括——赞颂“激流勇进之美。——这,就是他心中的人生,笔下的主题!

他的散文的另一突出特色,是其作品里充溢着作者的革命激情。

他认为:“如果作者不把血、感情流注到文章里,文章又怎能有燃烧的热情,有光彩呢?”①这是一个很深刻的创作体会。他的散文既不象杨朔的巧借人、事,“以诗为文”,也不象秦牧的谈天说地、“知识”密集,他看重的是感情与体验的倾吐。他的作品,一般以感情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以亲闻亲历的事实的联想作为全文的内容,在纵横开阖之中流注以激情的议论,从而使其“燃烧”着一种哲理的光彩。就写法而言,刘白羽的散文是比较道地、比较纯正的。譬如他的《平明小札》中有一篇《急流》,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今天,当我静静的望着深远的夜空和灿烂的星群时,我理解到:那江流上有一条平安的道路,这道路是属于勇士的。勇士乘那奔腾澎湃之势,追风逐电,翱翔自如,转瞬千里;而懦夫还没有进入激流,早已为那显赫的声势所威慑,丢魂丧胆,低头徘徊,而结果也只能使自己和自己所驾驶的船只一道击沉撞碎。

……是急流勇进,还是急流勇退?是知难而进,还是知难而退?生活在革命斗争浪涛中的人,应当作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能手,因为急流是永远奔腾前进的。

这里有的只是激情、感受。其中的“热度”,读之可见。一些论者所说的他作品的“政论”色彩,其实,很多时候、很大程度上就是由这种激情所引出的思想的光芒,是“血”和“感情”在注入事实叙述中的一种燃烧。象这样的激情议论,在他的作品中随处能见。他的文章,总是荡漾着这种“战士的豪情”。

最后,和上述两点相适应,他为文的笔触粗放、雄健,善于以铺排的句式来造成磅礴的气势,长于以绚丽的词汇来显示文采的焕发。他在遣词造句时,往往是笔酣墨饱,任情挥洒,以求其能纵横恣肆、淋漓尽致。在他看来,这壮美的时代正应该配以这壮美的文风。

作为“进军的号角”、“嘹亮的战歌”,刘白羽的散文自有它的价值、地位;但毋庸讳言,他的散文的缺点也是相当明显的:取材的相近使文章的思想主旨较为单调、重复;激情的奔放使作品显得直露、散长;壮美的文风有时又带来了内容的空泛、虚夸。特别是这一切在当时严重“左”倾的整体氛围影响下,他因未能分清跟形势与跟时代、空洞的豪言壮语与科学的求实精神的区别而变得较为严重了。

『贰』 荷花淀为何诗情画意的手法来表达血雨腥风的战争

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此派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语言,清新朴素,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孙犁小说的独特艺术风格就是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追求诗歌般的意境《荷花淀》是一篇特殊文体的诗化小说,它重在创造一种绘画之美,在一种纯粹美的极致中,蕴涵着一种健旺明净的人的精神,一种民族精神。《荷花淀》不是为写景而写景,不只描绘出了一副副美丽的风景画,而是通过写景来烘托人物,做到了情景相生,或寓意深刻,或暗示象征。小说之所以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孙犁先生终生追求的就是真善美的极致,他的艺术所极力表现的也是真善美的极致。他力图以真善美去自然抗击邪恶,这是比直接说教更有力量和恒性的,因而,《荷花淀》并未直接贯注进多少既成的观念化的理性内容,而只是尽力地去创造一种艺术之美。此种写法正是这篇小说的艺术魅力所在,具有更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叁』 荷花淀佳句并赏析5句

1.《荷花淀》美句 赏析

细节一: 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

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聚在水生家里,大家商量。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

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水生的女人说:“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猜拍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于是这几个女人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马庄去了。

在这一小小的细节中,孙犁老先生巧妙地运用了衬托和对比,几个女人的性格相映成趣,各有理由,各具千秋,令人忍俊不禁。其中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水生的女人,她显然是最聪明的。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这里有担心,有深思熟虑,作为水生的女人,她掌握有更多的一手情报,所以更有发言权。但是,这里是否也有一些小阴谋、小手腕?你们不就是想自己的丈夫吗?我也想。

你们不是都在找冠冕堂皇的理由吗?我也需要找一个理由。但我不会像你们那么没心没肺,不知羞耻,今天落下话柄,被人取笑。

我只说出我的担心,我和你们这些拴在男人裤腰上的没出息婆娘不同,我不赞成去,是你们非去不可的。这种含糊其辞的担心,莫置可否的深思熟虑,不同于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

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的牵强托词,也不同于“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的直奔主题;不同于“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的迫不及待,也不同于“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的此地无银。水生女人,话说半句就被打断,但她却没有再坚持,显然也是非常想去,可谓一慎态拍即合,但她技高一筹,来了个顺水推舟。

半句话,一个省略号,水生女人细腻沉稳、含而不露的个性特点就跃然纸上。 这就是荷花淀的女人们: 那样勤劳。

在公公和儿子入睡后,一个人在院子里编苇席。 那样贤惠。

在丈夫回来之前不会关大门,丈夫一回来就要站起来去端饭。 那样柔顺。

丈夫参军了,留下老人和孩子,把千斤的担子交到妻子柔弱的肩上,并且没有和妻子商量。而女人只是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有抱怨,藏在认可和称许中;有不满,隐在理解和支持中。 那样情深意重。

为了去看望小别的丈夫,不怕被别人嘲笑,找了那么弱智的理由;更不惜冒了风险,穿越鬼子的封锁区;几个女人好不容易凑齐了理由,冒着危险去看丈夫,却扑了一场空,羞红着脸出来,归途中说的是失望和遗憾,流露的却是对丈夫的爱恋和思念。 那样好强争胜。

“谁比谁落后多少呢?”然后就学会了射击,参加警戒和战斗。这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女性身上自古以来流淌着的好强、豪爽、无畏和牺牲精神,从花木兰到穆桂英,从秋瑾到赵一曼,从红色娘子军到中国女排。

多么勤劳、贤良、温顺、情深意重的妻子,这样的妻子岂容野兽侵扰、蹂躏? 这样,我们就能理解水生们为什么要舍弃小家,拼着性命,参加这场保卫祖国,保卫家园的战争了。 相比之下,丈夫们的形象似乎就要单薄些。

所以有些论者说:孙犁更善于塑造女性形象。这话有几分道理。

请看,在《荷花淀》中,这些多彩穗孝羡多姿的女子的丈夫们,只有作为代表的水生一个人在表现,他所展现的,则更多的是受党教育多年,有相当的政治觉悟的战士形象。和妻子谈话时,他说: “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

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 当妻子问家里怎么办时,他说: “家里,自然有别人照顾。

可是咱的庄子小,这一次参军的就有七个。庄上青年人少了,也不能全靠别人,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爹老了,小华还不顶事。”

晓之以理。 安慰妻子,也只说了一句:“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动之以情。 但这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语言,相比妻子的情深意重,都太空洞、生硬了些。

这些丈夫们的形象,显得缺乏立体感。可敬,但不可爱。

这样一群不懂风情、不解人意的须眉蠢物、鲁莽汉子,又怎么会让那些妻子们如此迷恋呢? 我们在读这篇小说时,一方面看到妻子们情深意重,一方面看到丈夫们板着生铁脸,真是无情之甚。尤其是在伏击战结束后: 小队长回头对水生说:“都是你村的?” “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说完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一泅,又沉到水底下去了,到很远的地方才钻出来。

没有安慰,没有爱抚也就算了,还讥她们为“一群落后分子”!这样的冷血动物,可惜了这些女人! 但是且慢。可不要小看了这个年轻的农(渔)民。

他在说出“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的同时,还有一个不引人注意的小动作: 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一泅,又沉到水底下去了,到很远的地方才钻出来。 呵呵。

这就露出尾巴来了。 原来,白洋淀的丈夫们也有关注和深情,只不过不太爱表露罢了,或者说,只不过我们不了解他们的表达方式罢了。

这些男人们也许不善于在人前表达爱情,但不等于他们心中缺乏爱;他们也许不善于对妻子甜言蜜语,但不等于他们缺乏表达爱的手段。一个小小的动作,一盒精致的日本饼干,似一枚小小的石子,足以在妻子们的心中激起爱的涟漪,在。

2.《荷花淀》好词佳句有哪些

荷花淀好词

1 . 洁白:指品行清白纯正;纯净的白色。

2 . 薄薄:犹稍稍;略微。

3 . 藕断丝连:藕已折断,但还有许多丝连接着未断开。比喻没有彻底断绝关系。多指男女之间情思难断。

4 . 烟波: 烟雾笼罩的水面。

5 . 安安稳稳:形容十分安定稳当。

6 . 密密层层:比喻满布得没有空隙。

7 . 舒展:伸展;不卷缩。

8 . 铜墙铁壁:原比喻防御十分坚固,不可摧毁。也比喻团结一致。

9 . 震荡:震动。

10. 羞红:脸上因羞愧而泛出的红晕。

佳句

1 . 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2 . 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3 . 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4 . 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

5 . 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选自《白洋淀纪事》,与《芦花荡》是姊妹篇,是“白洋淀纪事之一”,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品。全文充满诗意,被称为“诗体小说”。在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这样一个关系着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小说选取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表现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在战火硝烟中,夫妻之情、家国之爱,纯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像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灿烂。

孙犁的作品中不仅有战争与枪声,还有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和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是值得在这个时代我们换个角度去重读的经典。

3.荷花淀中描写景物的句子并分析

一、故事的优美 《荷花淀》虽然取材于战争题材,是以战争为总体背景,并以一次激烈的枪战作为故事的中心事件,但孙犁的审美趣味并不在于表现战争的残酷性,而在于表现荷花淀的人民在生活和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优美,诸如儿女情长、农家欢乐等等。

我们知道,小说三要素包括情节、环境、人物三个方面,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之。 1、情节的淡化 一般战争题材的小说,往往重点在于刻画人物,凸现人物个性。

展现错综复杂的矛盾,叙述复杂的故事情节等,而《荷花淀》从自身的审美原则出发。为了更好表现优美,小说极大的抽离了战争的残酷性元素,淡化了战争中的各种矛盾,从而大大的淡化了故事情节。

首先,小说简化了战争场面。一场激烈的枪战在《荷花淀》中变得非常简洁而流畅。

没有过细地描绘战争场面。试看以下两段文字: “但是那些隐藏在大荷叶下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

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 “手榴弹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水面上只剩下一团烟硝火药味。”

这就是小说中激烈枪战的全过程,可谓惜墨如金,相当轻描淡写。战争场景的简化,使作品更多地关注或凸现人性之美,更好地体现了作者的审美趣味。

其次,小说以很大的篇幅描绘了“夫妻话别”、“探夫遇敌”以及“战后打扫战场”等场景,从而以细腻的笔触写出了荷花淀人的质朴和纯洁,勇敢和乐观等等品质。 正因为如此的详略安排,如此的匠心独运,所以小说大大淡化了故事情节,从而在这纯美的诗话的情节中去呈现优美的审美原则。

2、环境的优美 虽然是在战争年代,但是作者给小说中第一个出场的人物“水生嫂”设置了一个非常的诗意的出场环境:月亮、女人、苇眉子。这些美的意象建构成一个和谐、优美的乡村风情环境。

接着,作者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白洋淀迷人的景象: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洁白世界。

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这段优美的文字,为人物活动设定了一个特定的氛围。

小说以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替代了哀鸿声声、狼烟烽起的战争环境的描写。纵观小说各个部分,都是以美丽的白洋淀水乡作为背景,芦苇、芦席、薄雾、清风、荷花、菱角、湖水、野鸭..这些意象构成了白洋淀的绮丽的风光,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醉人的诗情画意。

小说的几个主要情节都安排在白洋淀旁,都穿插着这份美丽。而这些“美的极致”正好可以去反衬践踏这份美丽的日本侵略者的“邪恶的极致”。

这是作者独特的审美观下所描绘出来的战争环境。 3、人物的人性美 小说对人物的刻画并不因为情节的淡化而使人物形象模糊。

作品通过对话、细节设置等手段充分挖掘了人物的人性美。 如小说开头“夫妻话别”的场景,其中对白精彩。

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当水生说他第一个报名去部队时,女人有两句话,第一句是“你总是很积极的。”

第二句是“你走,我不拉你,家里怎么办?”很简单的话语,却很形象地写出了水生嫂既留恋丈夫,有点不舍,有点怨艾,又深明大义,有点自傲的复杂心态。接下去水生嫂一连串的“嗯”字也令读者想象思考,更好地凸现水生嫂是个有血有肉、生气盎然的女人。

通过简短的对话,展示水生嫂的心理矛盾,不仅能从中观照出她的心灵美,折射出崇高的人性美,而且,这个人物也更丰满,令人信服,产生阅读审美。 小说中设置的一些细节描写,也同样折射出人性美。

如战争结束后,有这么个细节:小队长回头对水生说:“都是你村的?” “不是他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水生)说完,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一泅,又沉到水底去了,到很远的地方才钻出来。

这个细节内蕴丰富。它很好地表明了水生怨中有爱的微妙心理,但更多的是展现温情,从而更好的地展示了水生们的人性美。

二、叙述的优美`8 很多小说的故事的不寻常也许是因为叙述的不寻常所致。相反,如果叙述得很平庸,可能令原本精彩的故事变得寻常。

1、行文的散文化 读完《荷花淀》后的一个感觉即是行文的散文化。首先,小说结构的散文化。

小说采用纵剖面的方法,沿着时间的顺序娓娓道来。叙述时围绕着中心疏密有致的安排材料,“夫妻话别”、“探夫遇敌”、“助夫杀敌”等场景采用工笔描绘。

另外,荷花淀风光也采用工笔描绘,十分详尽。而其它内容则采用粗线条的勾勒或侧面暗示,给人以内在的节奏感。

这种节奏感打破了叙述的平铺直叙,产生阅读美感。 其次,小说结构的流畅性。

小说行文简洁,尤其写战争场面十分简略,自不必多说。这里说一下小说对人物的刻划。

小说的几个人物都表现他们的人性美,所以冲突不明显,大多靠对话凸现。几种刻划人物性格的手段中,最少用及的恐怕是肖像描写了。

小说中只有一处提及水生肖像:“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而且面部描写不着一字。

而对水生嫂们的肖像描写更。

4.《荷花淀》 摘录并赏析环境描写 分析人物言行描写

1,语言特色

这篇小说的语言质朴、简明,但又内涵丰富。

如水生告诉水生嫂自己参军那一段:

水生小声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水生没有和妻子商量就报名参军,怕妻子责怪,心里有些忐忑不安,所以“小声”地说话。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没有直接说水生嫂听到丈夫要去参军的心理反应,但是从她“叫苇眉子划破了手”这个细微的动作,可以窥见她内心的波动。

再如妇女商量去探望丈夫的一段: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了一件衣裳。”——表明自己不是想拖丈夫的后腿,但是有去探望丈夫的“充足理由”。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没有理由的理由,很“要紧的话”,当然必须当面嘱咐。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知道前两位的话不能“自圆其说”,只好另想办法,搬出“婆婆”做理由,最后还不忘加一句“有什么看头啊!”表白自己,有些“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

作者就是通过这样生活化的人物语言,含蓄而又委婉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2,这篇小说的语言很有特色。通过具体的语言分析,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

1.(1)水生说:“……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低着头”表现水生嫂的性格,她是一个传统的,很贤惠的农村妇女。她对丈夫是很顺从的。她说:“你总是很积极的。”有一丝嗔怪,但并没有反对丈夫第一个举手报名的意思。

(2)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首先表明不反对丈夫参军,但是“家里怎么办?”表明她对丈夫的依恋。

(3)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水生嫂虽然舍不得丈夫离开自己,但她对丈夫的行为是支持的。水生表明自己知道她的“难处”(实际是她丈夫的依恋),她“鼻子里有些酸”,对丈夫体贴自己的心意感到宽慰。

(4)鸡叫的时候,水生才回来。女人还是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她说:“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呆呆地”表明水生嫂对丈夫离开自己参军感到一时还难以承受。

5.荷花淀环境描写语句赏析

荷花淀>>的作者是孙犁,他的主要风格是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语言,清新朴素,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

从艰难的战争岁月中发现生活的美和人性之美。这篇小说主要写,在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这样一个关系着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小说选取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表现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

在战火硝烟中,夫妻之情、家国之爱,纯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像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灿烂。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是:渲染一种氛围,突出人物形象和性格做铺垫“这女人编着席。

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这几段描写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其一,作者选取的描写对象本身的自然美感:月亮、女人、身下的苇席、远处的荷花淀……其二,将描写对象的特殊组合又进一步升华和丰富了美:月亮底下,女人编席,远处一片飘着荷花荷叶香的白洋淀……其三,话语的修辞、装饰更增加和扩充了无限的美感:凉爽得很、干净得很、湿润润的、柔滑修长、“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再加上中间两个自然段几个设问引发的对白洋淀广阔浩淼、物产丰美的联想……这所有的文字中,哪里有一点点战争的味道?又哪里有一点点尘世的纷扰?作者正是要通过这种绝美的画面,把读者带入一种纯美的境界。

一般来说,小说的开头都是为全篇确定基调的部分,《荷花淀》这样的极富美感力度的开头,显然已把读者带入了一种特定氛围,对全篇的阅读笼罩性极强。与此类似的这种诗情画意般的描写,除了中间部分有段关于白洋淀水面的正面描写,然后就是末尾处的对于荷花淀的直接描绘。

对荷花淀的描绘其动感更强一些,而且也有意将人与荷花荷叶融为一体。使人在领略荷花淀的无限美感的同时,更能深入把握其内在精魂。

人们都知道,画家徐悲鸿画马,并不简单地是为画那些马的形体,而是为贯注进一种人的精神,借以表现一种民族精神。小说《荷花淀》这种画面感极强的作品,其最终意味也正是为了体现一种民族的气节,如同那满淀的荷花荷叶一样,蓬蓬勃勃、亭亭净植、充满生机,这也就是《荷花淀》所创造的全部纯美境界的深层内涵。

实际上,这篇小说的每一幅主体画面,都潜隐着这样的一条基本指向,隐含着这样一种内在精神,作品开篇的关于女人编席的画面描写,基本色调就是“洁白”“银白”“透明”,有意把月色与淀水紧密关联,虽然还没能直接展示荷花淀的正面景色,却通过女人的“眼光”,作了必要的引示,“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写到女人们寻夫的一段,又特别突出地写了正午阳光下的白洋淀“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使其与开头的色调保持着一致并逐步向荷花淀推进,最后终于直接展现了“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

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到此,全部画面融为一体,由朦胧逐渐完全清晰,由暗示而至直接展现,前后画面递进具有流动感,又层次分明,显得意境深邃而高远。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

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她们向荷花淀里摇,最后,努力的一摇,小船窜进了荷花淀。几只野鸭扑楞楞飞起,尖声惊叫,掠着水面飞走了。

就在她们的耳边响起一排枪声! ”这里只有两句话,一句写荷叶,一句写荷花,不但形象逼真,而且寄托着作者强烈的感情。这里是荷叶荷花,也是铜墙铁壁,是监视敌人的哨兵,也就是埋葬敌人的战场。

用这样两句话,作为这一部分的收尾,也就暗示最后部分将是一场消灭敌人的战斗。

6.荷花淀好词好句

好词:

缠绞 柔滑修长 又薄又细 飘飞 银白雪亮 洁白 薄薄 红胀 划破 羞红 跳荡 安安稳稳 密密层层

一望无边际 舒展 铜墙铁壁 震荡 宽厚肥大 噘着

好句:

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

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冬天,打冰夹鱼的时候,她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的冰船上,来回警戒。

7.荷花淀好词好句有哪些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其实只要有感觉,每句话都是好词佳句

8.荷花淀好句点评

这篇小说的语言质朴、简明,但又内涵丰富。

如水生告诉水生嫂自己参军那一段: 水生小声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水生没有和妻子商量就报名参军,怕妻子责怪,心里有些忐忑不安,所以“小声”地说话。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这里是个细节描写,作者通过这个细微的地方来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丈夫要去大部队,女人肯定是不舍和不愿的,他的话给她的内心带来了震动。

可是她心里知道,丈夫是为了保卫这美丽的家乡,因此他不得不去。所以她没有表现出她的不愿,而是掩饰了自己的内心,把“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从这一个小细节就可以看出她的深明大义和她对丈夫的理解 再如妇女商量去探望丈夫的一段: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了一件衣裳。”

——表明自己不是想拖丈夫的后腿,但是有去探望丈夫的“充足理由”。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没有理由的理由,很“要紧的话”,当然必须当面嘱咐。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知道前两位的话不能“自圆其说”,只好另想办法,搬出“婆婆”做理由,最后还不忘加一句“有什么看头啊!”表白自己,有些“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

作者就是通过这样生活化的人物语言,含蓄而又委婉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肆』 浠ユ墦娌硅瘲鐨勬柟寮忔敼鍐欒嵎鑺辨穩

鑽峰彾钄芥棩鎯呬緷渚濓紝
鑽疯姳鐐圭紑姘翠腑澶銆
娣涓婅交椋庡緪寰愯捣锛
鎽囨洺鐢熷Э鎰忔湭澶銆
缈犵考浣庨炴槧纰ф尝锛
鑽疯姳鍊╁奖鑸炲﹩濞戙
娓呴庡惞杩囪嵎鍙剁晹锛
鐣欎笅娓呰姮棣欐弧婀栥
鑺﹁媷涓涗腑姘撮笩鍟硷紝
鑽峰彾钄芥棩鎯呬緷渚濄
鑽疯姳鐩涘紑杩庡惧锛
娓镐汉璧忔櫙涔愭棤杈广
椋庤嵎鑽℃季鏄犳櫄闇烇紝
姘翠埂椋庢儏鍒鏍蜂匠銆
鑻ラ棶鏁呬汉浣曞勫幓锛
鍙鍦ㄨ嵎鑺辨穩涓瀵汇

『伍』 《荷花淀》好词佳句有哪些

荷花淀好词

1 . 洁白:指品行清白纯正;纯净的白色。

2 . 薄薄:犹稍稍;略微。

3 . 藕断丝连:藕已折断,但还有许多丝连接着未断开。比喻没有彻底断绝关系。多指男女之间情思难断。

4 . 烟波: 烟雾笼罩的水面。

5 . 安安稳稳:形容十分安定稳当。

6 . 密密层层:比喻满布得没有空隙。

7 . 舒展:伸展;不卷缩。

8 . 铜墙铁壁:原比喻防御十分坚固,不可摧毁。也比喻团结一致。

9 . 震荡:震动。

10. 羞红:脸上因羞愧而泛出的红晕。

佳句

1 . 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2 . 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3 . 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4 . 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

5 . 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选自《白洋淀纪事》,与《芦花荡》是姊妹篇,是“白洋淀纪事之一”,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品。全文充满诗意,被称为“诗体小说”。在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这样一个关系着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小说选取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表现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在战火硝烟中,夫妻之情、家国之爱,纯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像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灿烂。


孙犁的作品中不仅有战争与枪声,还有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和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是值得在这个时代我们换个角度去重读的经典。

热点内容
潮州梅花酥 发布:2024-11-26 10:16:59 浏览:761
韩国玫瑰花 发布:2024-11-26 10:07:49 浏览:106
插花黑板保 发布:2024-11-26 10:02:28 浏览:507
牡丹江海浪机场大巴 发布:2024-11-26 10:01:36 浏览:136
云杉盆景养殖 发布:2024-11-26 09:57:55 浏览:825
阿联酋玫瑰 发布:2024-11-26 09:56:59 浏览:148
玫瑰红的配色 发布:2024-11-26 09:56:55 浏览:560
情人节女友一个短信都没有 发布:2024-11-26 09:35:49 浏览:423
whisper花店 发布:2024-11-26 09:23:05 浏览:564
泛美花卉 发布:2024-11-26 09:09:23 浏览: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