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海棠
『壹』 春似酒杯浓,醉得海棠无力 解释
春意浓得似一杯醇酒,海棠花饮了这杯美酒,醉得无力支持。
采用比喻的手法将内春意比作美酒,容用拟人手法将海棠比成美女。美女不敌美酒的醇香,醉态初露,腮若含羞。既表明了春天海棠花开的娇媚,也表达了如霞似粉的好颜色。
原文:
好事近(海棠)宋 周紫芝
春似酒杯浓,醉得海棠无力。谁染玉肌丰脸,做燕支颜色。
送春风雨最无情,吹残也堪惜。何似且留花住,唤小鬟催拍。
『贰』 求写海棠的诗词,越多越好
1、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开到荼縻花事了,丝丝夭棘出莓墙。出自宋代王淇的《春暮游小园》。
译文:梅花零落,像少女卸去妆一样时,海棠花开了,它就像少女刚刚涂抹了新红一样艳丽。不多久,待荼縻开花以后,一春的花事已告终结,惟有丝丝天棘又长出于莓墙之上了。
2、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霏霏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出自宋代苏轼的《海棠》
译文:袅袅的东风吹动了淡淡的云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运判穗淡淡的。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
3、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
译文: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旁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4、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燕方回。出自宋代杨万里的《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
译文:今天天气晴朗,春风和暖,正是家乡海棠开花的时候;我在梦中回到江西吉州吉水老家,看到了海棠一朵一朵都开了,这繁花就像美丽的锦绣堆起来似的。
5、春阴漠漠。海棠花底东风恶。人情不似春情薄。守定花枝,不放花零落。出自宋代管鉴的《醉落魄·正月二十日张园赏海棠作》
译文:阴阴的春日春情漠漠,在海棠花的下面,东风在不停地吹着。可我们赏花的人不像那春天情意淡薄,守在海棠花枝旁,不让东风把海棠花吹落。
(2)宋人海棠扩展阅读:
海棠是苹果属多种植物和木瓜属(几种植物的通称与俗称。代表植物海棠花冲迟和木瓜都是蔷薇科的灌木或小乔木,为中国著名观赏树种,各地习见栽培。园艺变种有粉红色重瓣者和白色重瓣者,海棠类多为用于城市绿化、美化的观赏花木。
『叁』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读《黄州寒食帖》(下)
“海棠花”与“燕支雪”比夹在中间的“泥污”二字,显得精神硬朗,这是苏轼心中无意识的对美的偏爱:凋落的海棠花也是香花,泥污的燕支雪也是白雪,而泥污永远是泥污。
这一点不明显的小心思,我觉得与明末洪承畴狱中拂衣异曲同工。——洪承畴被俘后立志不降,范文程出马,谈话之间梁上落下一片灰尘,洪承畴"屡拂拭之"。范文程回奏清太宗:“承畴不死矣。承畴对敝袍犹爱惜若此,况其身耶?"——一个人心中惦记着美,残存着爱,就能咬着牙挺过去,活下来。
第六行脱一“病”字,用小字补,第七行错字“子”,还有第九行错一“雨”字,都用四个小点标示。饱经沧桑的东坡居士连同他的书、他的文已经洗尽铅华,返璞归真。
第二首诗更加平铺直叙,书写却恣肆奔放跌宕起伏起来,大小粗细的对比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比如粗浓的“裏”与紧随其后细小的“空”,大字“墓”与“在万里也拟”几个小字,体量之比差了好几倍,而瘦骨伶仃的“衔纸”二字遗世独立于两行笔酣墨饱的字中间,大大缓解了整篇的粗重笨拙不透气之感,最意味深长的是“纸”字用了一个异体字,最后一笔长竖要算全帖的点睛之笔,它象一把凌厉的长剑,高悬于下面小小的“君”字头上,以苏轼的个性,未必不象小孩子挨了父母的训斥,无力反抗,只好狠踢一脚家里的狗,或者拿笔使劲在作业本上戳个洞,暗暗地泄个愤。
曾经吃穿不愁的富家子,曾经春风得意的少年郎,曾经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倾城追随的苏太守……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打入人生谷底,生活无着,无人问津,而且不知道前途还有多少凶险等着自己,他怎能不怕?怎能不恨?
更惊心动魄的是傻大黑粗丑的“破灶”与“涂穷”,简直一看就一副砸锅倒灶的样子,令人绝望。
最后只落“右黄州寒食二首”,没有署名押款。
我猜苏夫子写完掷笔,该是长长叹了一口气吧!后世纷纷传颂东坡先生的乐观旷达,其实他在被从湖州押解回京途中,差点在太湖跳水自杀。我要说:一个人经历的磨难多了,就坚强了;遭受的无奈多了,就豁达了;命运多舛还要活下去,就乐观了!
要解读苏轼《寒食帖》,就不得不说其后旗鼓相当珠联璧合的黄山谷跋文:"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黄山谷与苏轼同属旧党,遭遇类似。在宋四家中仅次于苏轼,却对苏轼极为推崇,以学生自称,见到《寒食帖》后,定是感慨良多,欣然写下这段跋文。
先是夸赞苏轼的诗:"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这话说得未免真是谬奖,你自夸苏夫子,只不许贬吾家太白(我平生最爱太白诗)。
再夸书法:“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此所谓集大成也。
“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这句说的是艺术的独创性,偶然性,不可复制性。
最后一句,谦卑的自嘲,是对朋友的敬重,也是亦师亦友的二人之间轻松诙谐的相处模式。二人流传下来许多互相打趣的逸事,比如黄庭坚说苏轼的字如石压蛤蟆,苏轼说黄庭坚的字是死蛇挂树,敢大胆互损是因为心无嫌隙,夸起来毫不脸红是因为由衷欣赏。
不信你看,苏东坡夸起黄山谷来也是毫不吝啬:鲁直以平等观作欹侧字,以真实相出游戏法,以磊落人书细碎事,可谓“三反”。又赞:其诗超轶绝尘 ,独立万物之表。
一对挚友在寒食帖里相遇,黄山谷长枪大戟的英挺俊拔,遇上苏轼石压蛤蟆的率性随意,一取纵势,一取横势,却毫无违和感,反而如《红楼梦》中秦可卿的乳名——兼美,真要人见人爱的。
所以后来董其昌得了,赶紧题两行小字标示所有权:“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馀卷。必以此为甲观。已摹刻戏鸿堂帖中。董其昌观并题。”
董香光清和蕴藉,也算大家,不过位高权重的他遇上洒落不羁的苏大才子和力敌千钧的黄大将军(我封的,因为黄书如长枪大戟,被称将军武库)两位,那是吃大亏了。两行小字憋屈地紧挨黄山谷的长枪大戟,就象威风凛凛的将军旁边,瑟瑟缩缩立了个小妾,而且还是丫头收房的小妾,怯怯地脱不了丫头相。
我要是董香光,就打死也不题。
宋人尚意,“在宋人中,苏轼是最好的代表,黄庭坚和米芾已嫌做作。”(熊秉明语)这大概是黄山谷自甘屈居苏轼之下的原因,他达不到苏轼天真烂漫的境界。苏轼自己所言“天真烂漫是吾师”,“浩然中笔之所之”,“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很好地诠释了他自己的艺术追求和《寒食帖》的风格情调。
想当年,他这个无法意造、点画信手的《寒食帖》,还真是烦我推求了不少时候,我就喜欢这种浑然天成不刻意的美。记得第一次通临,我把帖中那个本来就大的“破灶”的“灶”写得格外大,因为它不但难写,还长得难看,让我很是不爽,我想苏东坡都这么抒情了,我也小小地抒它一下,恶狠狠地把它写得又大了一圈,结果老师揶揄我:“我的妈呀,你就垒这么大个‘灶’哩?”
我为自己这小小的任性与抒情,羞得满脸通红。心里却暗暗想:要是苏轼再写大点,必定也是好的,还有后世一大帮子人出来给他打圆场呢!
『肆』 张镃《念奴娇·宜雨亭咏千叶海棠》原文及翻译赏析
念奴娇·宜雨亭咏千叶海棠原文:
绿云影里,把明霞织就,千重文绣。紫腻红娇扶不起,好是未开时候。半怯春寒,半便晴色,养得胭脂透。小亭人静,嫩莺啼破清昼。 犹记携手芳阴,一枝斜戴,娇艳波双秀。小语轻怜花总见,争得似花长久。醉浅休归,夜深同睡,明日还相守。免教春去,断肠空叹诗瘦。
念奴娇·宜雨亭咏千叶海棠鉴赏
南宋 的咏物词讲究工巧尖新,富于文人化的情趣,集中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士大夫阶层的审美趣向和生活情调。这在张镃的《念奴娇》词中体现地尤为鲜明。
张镃这首词,作于南湖别墅的宜雨亭上。在宋人海棠词中虽非冠冕之作,却也写得清丽秀逸,婉转有致,富有文人化的情趣。
上片,首起三句「绿云影里,把明霞织就,千重文绣」,总写海棠花叶之美。在这三句中,词人连用三个比喻,渲染出红花绿叶交相辉映的秀美景色。「绿云」喻写其枝叶之密,绿阴之浓,点出千叶海棠枝叶茂盛的特征。「明霞」二字,极喻海棠花红艳亮丽之色。「文绣」则形容花叶色前闭族彩组合之美。前面加上「千重」二字,又描绘出绿叶红花重重叠叠,色彩斑斓的画面。同时,绿云与明霞,又是明暗亮度的对比,还是冷暖色调的对比,实写与虚想结合,构思立意,显出词人的匠心独运。接下去的两句,「紫腻红娇扶不起,好是未开时候」,写海棠花娇嫩慵懒之态。因花开有迟早之分,故色泽有深浅之别。深者紫而含光,浅者红而娇艳。后面以「扶不起」三字承接,以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海棠花娇而无力的情态,使人联想到睡美人和醉美人的韵致。「好是未开时候」,是由郑谷《海棠》诗的「娇娆全在欲开时」变化而来。
诗人都爱欲开未开的海棠花,是因为那深红的蓓蕾,在青枝绿叶的映衬中显得格外娇美。含苞未放的花朵蕴藉含蓄,生机无限,有一种蓬蓬勃勃的青春活力,最易引发人们美好的情思。「半怯春寒,半宜晴色,养得胭脂透」三句,解释了海棠含苞未放的原因,具体而细腻地形容出海棠花欲开未开时的特殊美感。那点点蓓蕾,一半因春寒而不肯芳心轻吐,一半因映晴色而展露秀容,羞怯娇嫩,直养得蕾尖红透,艳丽动人。当此际,词人完全沉浸在美的追索中,为花的幽姿秀色而陶醉。「小亭人静,嫩莺啼破清昼」两句,笔波一折,而且一转即收,转得好也收得好,恰到好处。这歇拍处的一转一收,使整片词灵气活泛,不仅很好地兜住了上片,而且为下片另辟词境作好了过渡。
下片由写花转而写人。在咏物词中,人就是龙的眼睛,缺少了人的点缀,就会缺乏生气和灵动感。换头以「犹记」逆入,连写五句,记昔日与情慧弊人赏花情景开拓出一片新的境界。前三句「犹记携手芳阴,一枝斜戴,娇艳双波秀」,回忆芳阴下携手同游,她鬓边斜插著一枝娇艳欲滴的海棠花,双眸明秀,秋波含情。后两句「小语轻怜花总见,争得似花长久」,写两人在花前小语,轻怜密爱,此情当日,海棠花正是我们海誓山盟的见证人。如今花开依旧,而伊人何处?深觉情缘之事,「争(怎)得似花长久」!这是词人的感伤,一句又转回现在。「醉浅休归,夜深同睡,明日还相守」三句,词人又爱屋及乌,把对情人的眷恋移情到海棠花上。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高烧银烛照红妆。」「夜深」句,字面用苏诗,而又另创新意。「同睡」,连下句言相伴守而睡。这几句写得缠绵悱恻,婉曲细腻,词人眷恋的是花?是人?还是兼而有之?估计词人此刻也迷离难辨了吧?末两句,「免教春去,断肠空叹诗瘦」,紧承上三句写出解释词人与花「同睡」、「相守」的原因。乃在于深恐韶光倏逝,花与春同去。这样就在爱花情中又加上惜春之情,感情份量更重,词意也随之打进了一层。意谓若教春去,就要为之断肠,就要作诗遣怀,就要因诗而瘦。「诗瘦」本于李白戏赠杜甫诗:「借问何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若。」(见唐孟棨《本事诗·高逸》)
这两句机杼自出,翻出新意,技巧亦高,深刻而细腻地揭示了一位词人不能辜负韶光的心理活动。读来真挚恳切,直语感人。
诗词作品: 念奴娇·宜雨亭咏千叶海棠 诗词作者:【 宋代 】 张镃态悔 诗词归类: 【咏物】、【写花】、【怀人】
『伍』 苏轼海棠诗卷的评论
玉局翁海棠诗长句渔阳纵观书法史,缘于对宋人“尚意”书风的“反拨”,元代书坛重现复古尊法趋势,鲜于枢和赵孟頫一样,成为“元初回归传统的古典主义书法潮流的先导者”(黄敦语)。
据《鲜于府君墓志铭》记载,鲜于家族累世均为读书之人,鲜于枢幼时从祖母墨迹中得到沾溉,后又向金代书家张天赐请教。元人刘致述其书学经历:“鲜于困学(鲜于枢号“困学山民”)之书,始学奥敦周卿竹轩,后学姚鲁公雪斋,为湖南宪司经历,见李北海《岳麓寺碑》,乃有所得。至江浙与承旨赵公子昂游处,其书乃大进,以之名世,行草第一。”在与时彦请益与交流的同时,鲜于枢又直逼唐宋,上溯魏晋,“刻意学古书,池水欲尽黑”(赵孟頫诗)。他藏有名帖多种,特别是对颜真卿《祭侄稿》更为宝爱,称为“天下行书第二,吾家法书第一”。《石渠宝笈》、《大观录》等书著录了他临摹王羲之《十七帖》、王献之《群鹅帖》、颜真卿《鹿脯帖》和怀素《自叙帖》等多种墨迹。许多法帖还有他的精彩题跋,如“书家之有钟王,犹儒家之有周孔,今之学者出口推云‘二王’,而不言钟,犹称孔子、孟子,而不言周公也”。据明丰坊《书诀》载,鲜于枢小楷即取法钟繇。同时,他还善于师法自然,据记载,他“早岁学书,愧未能若古人,偶适野见二人挽车行淖泥中,遂悟笔法……”这与张旭观剑舞、黄庭坚见荡桨悟出笔法同出一理。
鲜于枢性格直率,同时代书家陈绎曾云:“今代惟鲜于郎中(指鲜于枢)善悬腕书,余问之,嗔目伸臂曰:‘胆!胆!胆!’”这种傲视世俗的奇崛个性尤其表现在行、草创作上——雄浑恣肆,洒脱不羁。赵孟頫对此极为推重,他曾说:“余与伯机(鲜于枢字伯机)同学草书,伯机过余远甚,极力追之而不能及……”
在鲜于枢存世墨迹中,所书《苏轼海棠诗卷》堪称代表作之一。这一行草纸本纵34.5厘米,横584厘米,系书录苏轼咏海棠七言长古,卷后有元、明以来诸多书家题跋和收藏印记。元秋桂跋曰:“鲜于翁草书修‘六义’(笔者注:“六艺”即指《易》、《书》、《诗》、《礼》、《乐》、《春秋》“六经”),无一笔苟置。人皆知其豪健遒劲,而不知其备六义于中也。”明董其昌云:“盖东坡先生屡书《海棠诗》,不下十本,伯机意欲附名贤之诗以传其书,故当全力付之也。”
此卷系鲜于枢运用极富弹性的硬毫写成,以行书为主,兼用草法。其用笔多取法唐人,正如元人袁袖所言:“善回腕,故书圆劲,或者议其多用唐法。”而清人阮元亦谓鲜于枢“字迹活泼而有力,在孙过庭、李北海(邕)之间”。细察此卷,与颜氏《祭侄稿》、《刘中使帖》及《争坐位帖》多有契合之处,笔法纵肆,欹态横生。通篇约二百余字,“全力以付”,“无一笔苟置”。从用笔力上看,锋敛墨聚,圆劲有力,每一笔画的起收、顿挫、使转……均从容不迫,却又变化万千。比如聚墨成“点”,有正点、侧点、挑点、连势排点等,或大或小,或轻或重,结体妥帖,浑然无间。举凡横、竖、撇、捺各种构字“元素”,均能曲尽其妙,如“瘴”、“荐”、“华”、“长”诸字,横画虽多,却“燕不双飞”,因势生形;“瘴”、“草”、“华”、“晕”、“中”字中的竖画,多取“悬针”状,行笔劲利,挺拔有力……结体略呈右上取势,宽博宏肆,纵敛有度;行书中间杂草书,规整中有变化,益增活泼生动之趣。此卷章法近乎上下齐平,行距均匀,不激不厉,自然畅达。而字与字之间起承转合偶以“牵丝”相属,更多是以内在笔势使上下呼应自如、左右揖让相得。通观全卷,正如刘欣耕先生所言:“结字严谨而纵肆,点线爽健而富有立体感,挥运之中意气雄豪而出入规矩。他以深厚的功力表现出了对书法形式美的追求和创造力,从而也表现了自己的气质、人格。”
尽管同侪称誉鲜于枢“笔笔皆有古法,足为至宝”(赵孟頫语),但因其泥守唐法,排斥宋人,明潘之淙《书法离钩》批评道:“元人自赵吴兴(孟頫)外,鲜于伯机声价几与之齐,极圆健而不能去俗。”明人方逊志亦直指其“姿体充伟而少韵度”。以“回归”传统为主流的元代书坛之所以在书史上较为“寂寞”,就是因为继承多而创新少。鲜于枢也未能免“俗”,这是他的书法为后人所诟病的主要原因。
鲜于枢于书法“用工极深,时人鲜有知者”(元人邓文原语),晚年更是闭门谢客,不问世事,以调琴作书为乐。1989年在杭州发现鲜于枢墓,随葬品还有印章、端砚和笔端饰件及其他鲜于氏生前把玩之物。 困学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