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与兰花
㈠ 哪个名人喜爱兰花(最好是诗人)
古往今来孔子、屈原、李世民、李白、苏轼、李清照、郑板桥、鲁迅、朱德、陈毅、张学良等众多的文人墨客咏兰、画兰、写兰、诗兰,兰花已成为人们用来修身养性、寄情寓志、标明心迹、铸塑人格的象征,升华为意蕴深远的兰文化。
1、爱国诗人屈原不仅种兰,身佩兰花,而且以兰蕙高洁自比。
他在《离骚》中就多次写到兰花:“绿叶兮素枝,芳菲菲兮袭余”、“秋兰兮青表,绿叶兮紫茎”、“余既滋兰之九豌兮,又树蕙之百亩”。
这些名句被广泛传播,使“兰”这个词成为“君子”、“德人”、“美人”、“佳人”的代称,并由此使“兰”离开了它本身的植物性成为一种色彩绚烂的文化符号。
2、东晋诗人陶渊明喜爱兰花,他弃官归里,采菊养兰,写有咏兰诗:“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消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丛”。
3、慎键唐代诗人王维养兰成癖,并且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汗漫录》说:“王维以黄磁斗贮兰蕙,养以绮石,累年弥盛”。
开创了瓷盆养兰先例。
4、唐代诗人杜牧亮睁喜爱兰花,相传他花不少银两养植兰花,建有相当规模的兰圃,在当时写了不少咏兰佳作,苏辙《次韵答人幽兰》诗云:“兰花耿耿意羞春,纫佩何人香满身。
一寸芳心须自保,长松百尺有为新”,咏兰诗中寄托自己的理想。
5、宋代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擅于盆栽兰花,发明沙石养兰法,他说:“兰蕙丛出,莳以沙石则茂,沃以汤茗则芳”。
他的《幽芳亭》首先对兰蕙作了分类:“一干一花,香有余者;一干五七花,香不足者蕙”他所称的"蕙"也为当代植物界所采用。
6、宋代哲学家、诗人朱熹酷爱兰花,他写过不少咏兰诗,其《秋兰》诗去:“秋兰递初馥,芳意满冲襟。
想子空斋里,凄凉楚客心”,又在《兰》诗中咏道:“漫种秋兰四五茎,疏帘底事太关情。
可能不作凉风计,宽键巧护得幽香到晚清”。
他长期养兰对兰花很有研究,他在《楚辞辨证》中说:“大抵古之所谓香草,必其花叶皆香而燥湿不变,故可刈而为佩。
若今之所谓兰蕙,则其花香,而叶乃无气;其气虽美,而质弱易萎,皆非可刈而佩者也”,并作诗日:“今花得古名,旖旎香更好”,作为不谙植物的文人,能得出这样结论,的确难能可贵。
7、唐末八大家中的“二苏”也是兰花爱好者,兄弟诗:“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
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借咏兰赞颂郑思肖坚贞不屈精神。
近代大画家吴昌硕在一幅兰花画中也题有一首赞扬郑思肖的诗:“怪石与丛棘,留之伴香祖。
可叹所南翁,画兰不画土”。
8、清代诗人,书画家郑板桥是历史上有名的兰痴,“自谓平生惟兰与竹为吾友也”。
他在《种兰》一文说:“余种兰数十盆,三春告莫,皆有憔悴思归之色。
因移植于太湖石、黄石之间,山水之阴,石之缝,既已避日,又就燥,对吾堂亦各有本性。
赠以诗日:‘兰草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
尘世纷纷植盆盎,不如留与伴烟霞’。
又云:‘山中兰草乱如蓬,叶暖花酣气候浓。
出谷送香非不远,哪能送到俗尘中?此假山耳,尚如此,况真山乎!余画此幅,花皆出叶上,极肥而劲,盖山中之兰,非盆中之兰也“,郑板桥:”七十三岁人,五十年画兰,任他雷雨风,终久不凋残“,他的题兰花诗有七八首,兰画也应有这么多,完全可以出一本《板桥兰集》。
他画兰潇洒清劲,名噪一时。
他的咏兰诗也脍炙人口,如”深山绝壁见幽兰,竹影萧萧几片寒。
一顶乌纱早须脱,好来高枕卧其间“。
郑板桥晚年辞官回乡,还养了几盆兰花。
有天夜里上床未入眠,却来了一个小偷人,他想了一计退小偷,便吟诗道:“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
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
小偷听见,知道暗示自己,赶紧出门想越墙溜走,这时屋里的郑板桥又说:“越墙莫损兰花盆”,小偷于是小心避开逃走。
㈡ 有哪些名人喜欢兰花
陈毅有诗为证:幽抄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周总理赠日本友人兰花连称好花。朱德1962年跟绍兴兰农诸有仁交流养兰经验(有照片),在中南海也养兰。鲁迅爱兰。他家是养兰世家,经常山上采兰。有一叶兰的故事。孔子咏兰闻芳赏节。屈原佩兰忠贞不屈。郑思肖画无根兰,抒亡国悲。郑板桥写兰鄙视权贵寄托清高。
㈢ 听古人赞美兰花
兰花以其独特的形态、优雅的风姿,以及四溢的幽香,从而赢得“天下第一香”、“花中君子”称号,历代不少名人仁士养兰爱兰,也为我们留下不少的有趣故事。
《乐府》上说,孔子见山谷之中的兰花,不禁感叹“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于是作了《漪兰妇》。孔于把兰花的品格用到处世上来:“与善人处,如人芝兰之室。”
屈原种兰,佩兰,且以兰自比。他的诗歌《离骚》多次提到兰花,并广为传播,使“兰”成为君子、佳人的代称,从而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陶渊明爱兰,并弃官归故,采菊养兰,并写有咏兰诗:“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消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丛”。
北宋诗人苏轼爱兰,他的咏兰诗别具一格:“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时闻风露香,篷艾深不见”,诗人把兰花比喻成美人,散发清香。
清代诗人、书画家郑板桥是有名的兰痴。他的文章《种兰》中说,他种了10多盆兰花,把它们移植于太湖石、黄石之间,是一个避免阳光直晒,又阴凉干爽的地方,第二年就开了10多朵花,香气飘到很远的地方。他给这些兰花题诗:“兰草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尘世纷纷植盆盎,不如留与伴烟霞”。
郑板桥还自称:“七十三岁人,五十年画兰,任他雷雨风,终久不凋残”,他的题兰花诗有七八十首,兰画也应有这么多。他画兰名噪一时,咏兰诗也是脍炙人口,如“深山绝壁见幽兰,竹影萧萧几片寒。一顶乌纱早须脱,好来高枕卧其间”。
郑板桥晚年回乡,在家里还不忘养兰花。一天夜里来了小偷,他还未睡,想了一计,便吟诗道:“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小偷听见,知道暗示自己,赶紧溜走,这时郑板桥又提醒说:“不要损坏兰花盆”,小偷于是小心避开逃走了。
孔子咏兰、屈原佩兰、勾践种兰、鲁迅采兰,国人似乎一直都在续写着自己与兰花的传情故事。历代文人骚客更是用着自己独特的方式,袒露着对于兰花的挚爱,将所有华丽的辞藻、惊艳的色彩一一堆砌在了繁华似锦里。
㈣ 兰花的爱好者有哪些
当代名人朱德与陈毅、张学良都是兰花爱好者,都写过咏兰诗。朱德元帅酷爱兰花,且很有研究。把采集的井冈山兰花命名为井冈兰带回中南海栽种并赋了诗:“井冈山上产幽兰,乔木林中共草蟠。漫道林深知遇少,寻芳万里几回看。”据知朱德咏兰诗很多,可惜大多没有发表。陈毅有诗云:“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颤简毕识;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张学良视咐毕兰花为花中君子,他写过一首《咏兰诗》:“芳名誉四海,落户到万家。叶立含正气,花娇不浮华。常绿丰严寒,含笑度盛夏茄芹。花中真君子,丰姿寄高雅。”1993年,张学良还将他的“爱国号”名贵兰花在中国第三届花卉博览会期间赠送给江泽民主席,也传为佳话。这都道出了爱兰者的心声。中国画家画兰甚多,自宋至今,不乏其名画佳作,也成为兰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他们画兰,表现出兰花淡泊、高雅之神韵,画如其人,以追求画品的人格化。
㈤ 具有兰花品格的名人的事例
(竹子)苏武 北海牧羊,宁死不降;鲁迅横眉冷对千夫 指.
(兰花)陶渊明隐居田园,不媚世俗;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