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荷花包
1. 佛帘上绣荷花什么意思
荷花就是莲花,是佛教的圣花。佛教认为荷花从淤泥中长出,不被淤泥污内染,又非常香洁,容表喻佛菩萨在生死烦恼中出生。又从生死烦恼中开脱,故有“莲花藏世界”之义。按佛教的解释,莲花是“报身佛所居之“净土”。可见莲花已成为佛教的象征。所以菩萨要垫以莲花为座。佛教中的莲花,包括了荷花和睡莲的不同种类。只有大乘佛教的佛像座用荷花。
——所以既然是佛帘上绣荷花,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2. 两世欢第几集陈琪钰小姐把自己绣的荷花苞用刀分成了好几片
第25集,王泽则笙来冤枉原源清离,景辞为保全清离未出言袒护,清离伤心斩断定情荷包,与景辞恩断义绝。
王则笙被救上岸后,对雍帝说是原清离把她推下的湖,知夏姑姑也表示她亲眼看见。原清离表示王则笙故意掉入水中,是王则笙诬陷她,于是问景辞是相信她,还是相信王则笙和知夏姑姑,景辞却让原清离住口。
原清离再次吻景辞信不信她,景辞表示不信。原清离十分伤心。原清离还原现场,便让长乐公主推她一下。原清离被救上岸后,景辞赶紧过去看看,原清离拿走景辞怀中的荷包。随后原清离根据脚印,说王则笙是自己跳入湖中,王则笙表示背原清离推入湖中。长乐公主说有证人可以证明原清离的清白,雍帝便把证人传上来。证人对雍帝说汪则说自己跳入湖水。
雍帝问原清离早有辩解,为何不早说出来,原清离表示想看在双方都口说无凭下,帮她的是谁,害她的是谁,信她的是谁,疑她,将她推向万劫不复的人是谁。
原清离转身对景辞说,她曾想过这世间的人都不信她,只有一个人信她,就像她无论何时相信他一样,景辞向原清离说对不起,原清离表示她再也不相信景辞说的话,愿景辞跟王则笙永结同心,随后她把荷包削得粉碎,还说前世今生一刀两断,再无瓜葛,景辞听后很难过。
3. 文绣的简介
亦称“纹绣”。古代在丝帛上刺绣,称为“文绣”。以区别于文锦。至汉代在布帛上绣花,才通称为“刺绣”。绣画的锦帛,用作衣服。《孟子·告子上》:“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赵岐注:“文绣,绣衣服也。”《汉书·贾谊传》:“且帝之身自衣阜绨,而富民墙屋被文绣。”
古代在丝帛上刺绣,称为“文绣”。刺绣,是用绣针引彩线,将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古代称“黹”、“针黹”。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又名女红。刺绣是中国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中国的手工刺绣工艺,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了。据《尚书》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至周代,有“绣缋共职”的记载。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战国、两汉的绣品,水平都很高。唐宋刺绣施针匀细,设色丰富,盛行用刺绣作书画,饰件等。明清时封建王朝的宫廷绣工规模很大,民间刺绣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先后产了苏绣、粤绣、湘绣、蜀绣,号称“四大名绣”。此外还有顾绣,京绣、瓯绣、鲁绣、闽绣、汴绣、汉绣、麻绣和苗绣等,都各具风格,沿传迄今,历久不衰。刺绣的针法有:齐针、套针、扎针、长短针、打子针、平金、戳沙等几十种,丰富多彩,各有特色。
刺绣按照材料又可分为丝绣和发绣。绣品的用途包括:生活服装,歌舞或戏曲服饰,台布、枕套、靠垫等生活日用品及屏风、壁挂等陈设品。明代刺绣中最著名的是顾绣。
刺绣在渭南世代相传,遍及全市。花色品种达上百个。主要有枕、童帽、裹肚、门帘、鞋垫、床围、针线包、荷包、动物玩具等,其内容多为花鸟虫鱼和风俗画面,潼关一带的妇女,将象征富贵的牡丹和素雅的荷花绣于布马镫两端,做工精巧,十分耐看,人称“东府刺绣一绝”。随着时代的变化,乡品内容有所更新。同时一些传统绣品已进入外贸市场。
4. 关于荷花的习俗有哪些
首先说下“莲”的寓意:莲又叫荷花、水芙蓉、芙蓉、水华、水芸、水旦等等。 莲花是佛教的标志,我想这个大家都知道;同时它又被誉为“花中君子”,用以赞美“出淤泥不染”的君子品格;《群芳谱》也有说过“凡物先华而后实,独此华实齐生。”即自然界中的花唯独莲的果实与花同在,加之莲谐
音“廉”(洁)、“连”(生),民俗便有有“一品清廉”,“连生贵子”等谐音取意;莲有一蒂二花者,称并蒂莲,以象男女好合,所以又比喻夫妻恩爱等等。
莲有关的文化习俗与莲的寓意是分不开的,有如下一些:
1、采莲习俗
江南有旧俗就是采莲、爱莲、赏莲,这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有提及:“到了采莲季节,青年男女打扮得整整齐齐,泛着一叶叶小舟,在湖面边采边唱,这也是情人约会,谈情说爱的大好时机,那又是一个多么热闹的场面!这可以从梁元帝《采莲赋》中得到印证。”当然,这儿的“江南”在六朝或是更早远的时期指的是长江以南,尤其指“两湖”地区,后来在江浙之地也有此风俗。
在采莲季节,古人还有泛舟游赏的习俗。采莲时还会唱采莲歌,大都是以莲比兴的情歌。因为莲和它的地下茎有诸多生态特征如“莲开并蒂,藕贯七心”,“藕断丝连”等,此外“莲”、“芙蓉”等名称又关顾着表示爱情的特定用语。
至今在泉州晋江安海一代还有端午节采莲的习俗。午后,阖家老幼穿新衣,上街游赏,登白塔。俗曰:“投悌”。各境扛木刻龙头,举大旗,提鲜花篮,敲锣鼓,奏管弦,唱采莲歌(俗名“苏鲁连”)。迎于各户。执旗者舞于各家厅堂,呼吉祥语,提篮者送户主鲜花,人家以红包劳之。是谓‘采莲’。
2、放莲花灯
这是端午的传统习俗。又叫“放河灯”。放了莲花灯,象征借着河神的力量,祈求当年风调雨顺,水陆平安。
此外在北京等地七月十五中元节也有夜放河灯和点莲花灯的习俗,也是继正月十五元宵灯节后,老北京的又一个传统灯节。
放河灯亦做放荷灯,是自古以来流传下来超度亡人的一种习俗。荷花灯都是用天然的荷叶插上点好的蜡烛做成荷花灯。那时也有用西瓜、南瓜和紫茄子等,将其中心掏空,当中插上点好的蜡烛,将这些灯往河里一送,排成一队“水灯”。
七月十五前后的晚上,各家的孩子均呼伴结群,游逛街市胡同,小孩们众口一词地喊道:“莲花灯、莲花灯,今儿个点了明儿个扔!”那时的孩子们要在夜晚相互比谁的灯更美更亮,当年谓此举为“斗灯会”。
3、挂“莲花灯”的习俗
元宵佳节,有挂“莲花灯”的习俗,元宵节挂‘莲花灯’寓意旺丁旺财。“莲藕代表‘财运连连不断’、莲蓬里面的莲子和茨菰寓意‘早生贵子’,而红白两色花代表男孩和女孩,刚好凑成一个‘好’字,代表儿孙满堂!”
4、年画、荷包
一些民间绘画中,一头龙首、狮尾、鹿身,身披鳞甲、马蹄细腿的麟麟,背上有的驮着一年轻女子,手中抱个胖娃娃,以示送子;有的背上骑个童子,怀抱莲蓬和笙,取“莲(连)笙(生)贵子”的谐音;画面的背景“天宫”隐约展现,以示天赐贵子。
刺绣荷包的纹样中常见有"莲(连)生贵子"、"莲里生子"、"鱼戏莲"、等。传说这其中"鱼"比喻男,"莲"比喻女。"莲"与"子"的关系就是母子关系。还有“连(莲)年有余(鱼)”等。
5、祈莲神
江西省广昌县是国家命名的“中国白莲之乡”。该县赤水镇太和村一带素有“祈莲神”的民间习俗。
相传隋末唐初某年春,世代种莲的广昌县白水寨西溪村(今名赤水镇太和村)村民们正值抢季栽莲之际,却遇社会动乱,村民们被迫弃莲外逃,避难于山林。当避难村民贫病交困的之际,七莲童领王母之诣从天而降,几经酣战,除暴安良,解众生于劫难。此日正是六月二十四日。全体村民决定将这一难忘的经历以一种形式铭记下来,世代相传,以感戴七莲童恩德。于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定为“莲花生日”(习惯简称为“莲花节” ),寓连生贵子之兆。
从此,每年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太和村的莲农们便举行“祈莲神”活动。
6、佛教习俗
莲花,又称荷花。它是佛教经典和佛教艺术经常提到和见到的象征物。莲花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因为它与释迦牟尼的许多传说联系在一起。佛祖一出世,便站在莲花上,这天正是四月八日,以后就成了佛教的“浴佛节”。释迦牟尼觉悟成道后,起座向北,绕树而行,“观树经行”,当时就是一步一莲花,共18莲花。每当他传教说法时,坐的是“莲花座”,坐姿也成“莲花坐姿”,就是两腿交叠,足心向上。
另外,按照佛教的说法:莲花代表佛祖清净的法身,庄严的报身,于是便成了佛教吉祥物。
藏传佛教中更是有很多与莲有关的习俗。
7、“食荷”习俗
用荷配兑其它食物制作节日食品进餐,称之“食荷”。“食荷”的传统食谱为莲糕、莲子粥、荷蒸饭、花瓣酒。
鹤庆白族的荷花节,人们观莲花、唱莲歌、尝莲馔,堪算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花卉饮食文化。此外在南京也有“食荷”习俗,品种很多,荷花粥、荷叶粥、荷叶粉蒸肉等等、济南等地也有食荷花瓣的习俗。
8、“碧筒饮”
荷花在济南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利用荷花方面,济南还有一些特殊的习俗。其中最有意思的,要算碧筒饮。
据唐代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一书中记载:在古代,大明湖的荷花盛开之际,一些官吏、文人,常到湖边避暑,他们把湖中的大莲叶割下来,盛上美酒,然后用簪了将莲叶的中心部分刺开,使之与空心的荷茎相通。人们从荷茎的末端吸酒喝,那滋味,用当时亲身体验过的文人的话说,就是“酒味杂莲香,香冷胜于水”。这就是被唐宋文士传为美谈的“碧筒饮”。
在济南荷叶矗盛酒外,用它还可以做成许多独具风味的食品。如将鲜嫩碧绿的荷叶,用热水略烫一下,煮粥时盖在粥上,等煮好的粥凉后再加糖,色碧味香,名曰:“荷叶粥”,是济南夏令著名的小食品;按做“米粉肉”或“粉蒸肉”的 做法,先切好猪肉,炒好米,拌上酱油,然后选用大明湖产的只有碗口大的嫩荷叶,洗净,一张荷叶包起一块猪肉和适量的炒米,摊放在碗里,再上蒸笼,蒸熟后即成“荷叶肉”。吃是连肉带荷叶一起吃,即有猪肉的美味,又有荷叶的清香,特别鲜美。用同样的方法,还可以做成荷叶鸡、荷叶鱼等上等佳肴。此外,用荷叶包装食品,也是济南特有的风俗。以前食品店里卖的蒸包、锅贴、熟肉以及腌菜等,许多都是用荷叶包装,这样即不透油、透水,又别有一番清香滋味很受人们欢迎。
另外,过去济南人还有吃荷花瓣的习俗。其中“炸荷花瓣”就是济南夏季特有的名菜。将新鲜、完整、干净的荷花瓣洗净之后,挂上一层薄薄的鸡蛋糊,再放到油锅里炸,炸好后撒上白糖,吃到嘴里,清香可口,回味无穷,很为人们所喜爱。
8、“放河(荷)灯”
从上游向下游放荷灯
夏历七月初七,是民间鹊桥会节日,又叫情人节、女儿节,人们怕牛郎看不清夜暗的鹊桥,便在人间河流放灯,让牛郎认路快步与织女相会。宋代以后不少文人诗文中有此记载。
“牛郎织女天河配,水上荷花灯传情”
唐代有扬一益二之说,游赏之风冠于西南,闻名天下。后蜀孟昶的花蕊夫人百首宫词中,有“法云寺里中元节,又是官家降诞辰”记载,可见盛行中元节之早。“河灯亮,河灯明,牛郎织女喜盈盈”、“河灯一放三千里,妾身岁月甜如蜜”、“放河灯,今日放了明日扔”等民谣、竹枝词,可证习俗的久远。
5. 发一个自己刺绣说说
1、刺绣的美不是那种表面的繁华,是一种渗入骨髓的妖娆。用针用线刺出的绝妙,我相信是有感情的。一个女子寄予最深的爱在这荷包上,每一根线都是一丝情意,只交付于自己最心爱的男人,这种情透过绣品传递出来,最深也最含蓄。会绣花的女子,她低眉捻线的姿态恍若云端仙子,千百种的情绪都化为指尖的一缕缕芬芳,无语胜似千万语。懂她,便懂她的银针下的心事。
2、回族妇女的刺绣,不仅表现自然美、生活辈,而且还艺术地表现其宗教信仰。当回族姑娘或媳妇买回一块干净的布料后,洗完大小净便请阿訇书写上阿文中堂,然后便不分昼夜,千针万线地刺绣。绣完字,一般还用传统的阿拉伯几何图形或云纹样绣上花边,挂在墙上,颇受人们的喜爱与好评,充分体现了回族妇女的审美心理。
3、十字绣风靡的时候,曾经一度陷入痴迷的程度。这样的痴迷缘于身边的含笑带回的一块绣布开始,各色艳丽的线花,随着掂在指尖上的绣针在纯白色的绣布上穿来绕去,从最初的苍白,到朦胧显现,直至于完美地呈现出绝妙的图案。于是彻底被诱惑,被迷恋。
4、刺绣,一如和女子对话,用心去感知,用心去理喻,轻轻的,细细的,到最后,就会拥有一份超乎寻常欣喜。
5、十字绣是一种古老的民族刺绣,具有悠久的历史。是用专用的绣线和十字格布,利用经纬交织搭十字的方法,对照专用的坐标图案进行刺绣的一种刺绣方法。一幅十字绣是由最基本的点、线、面组成的,越是色彩艳丽的图案,越是需要更多的色彩来搭配,才能显示出不同层次、不同色段的色彩,绣出来的效果才会越生动逼真。
6、女人,如花,绽放。刺绣,如诗,高雅,美丽。她妖娆于花边世界,缠绕于美感中的触摸,感受于劳动中的质感,从流年逝水的季节里,缓缓走来,轻轻地低吟浅唱。因为,针、线,穿梭的不只是布匹,织进去的不仅仅是美丽的图案,更多的是劳动,是行业,是时尚,是人生,更是人类牵绊的情感,或多或少,或真或诚的思想。
7、刺绣,初识它的时候,一脸惊喜,半卷讶然的样子,盯着这些丝丝缕缕,千般袅绕的脉络像是缠绕着纠葛的人生。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是绣娘,或合格,或不合格,但凭人生这块绣布展现优劣之差。
8、随着刺绣的技艺越来越娴熟,家里各种成品图案的绣布就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能享受到蕴含其中一份恬适,淡然的心态。有时候,我会把那些精美的刺绣图案摆放在一起,近乎贪婪地摸着那精致的图案,好像摸着久远的故事、失落的年华,好像从嘈杂喧嚣的繁华中一下子回到宁静与最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