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园百科 » 海棠潘金莲

海棠潘金莲

发布时间: 2024-10-19 20:50:14

⑴ 你所知道的历史上最好的爱情是谁和谁

张自忠和李敏慧

秦邦宪和刘群先

何孟雄和缪伯英

李富春和蔡畅

周文雍和陈铁军

彭述之和陈碧兰

陈觉和赵云霄

彭咏梧和江竹筠

周恩来和邓颖超

李达和王会悟

陈潭秋和徐全直

赵世炎和夏之栩

陆沉和庄有义

历史 上最好的爱情是谁和谁 ?我认为,应首推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 ,他俩虽然是 才子配佳人 ,但因门不当户不对,两人私奔后被老丈人折磨到推死。司马相如进京求得功名后,又心生变意,虽致信一封与卓文君: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卓文君一看,全部是数字,知道司马相如的意思是 我们的“数”已到尽头 ,分手吧。

卓文君无限悲痛,提笔回信:“一别之后,二地相思,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子不可转,九连环从中折断, 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倚栏,九九重阳登高处, 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 ,七月秉烛烧香问苍天, 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榴花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 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 ,噫!郎呀郎! 也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司马相如收到信后,回想起当初的遭遇,后悔不迭、羞愧难当。立马安排人员将卓文君接到京城。 从此,夫妻二人朝夕相处、相敬如宾,直到白头终老。

周总理爷爷与邓颖超奶奶的爱情故事。

历史 上的爱情故事非常多,也有很多爱情故事传说,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孔雀东南飞等等,但是毕竟中国古代的封建礼数严格,对女性不平等,所以大多数爱情都是悲剧的结局。

进入近代后,中国知识分子的爱情逐渐开放,周总理与邓颖超同志的爱情可谓是一个时代楷模。

周总理与邓颖超同志相识于“五四”运动,当时从日本留学归国的周总理风度翩翩、意气风发,在天津学生界已很有名气;而邓颖超同志是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学生,并且是“女界爱国同志会”的讲演队长,就是在一次演讲中,周总理第一次认识到了邓颖超。

此次相识邓颖超给周总理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很多年后有一次在西花厅,邓奶奶问周总理为什么会追求自己,周总理说到:“还记得当年在天津开大会吗?你第一个登台发言,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两只炯炯有神的大眼睛。”

两人相识后不久周总理就赴法勤工俭学,邓奶奶则到北京师大附小当了教员,两人鸿雁往来,直到1923年,邓突然收到周总理从法国寄来的一张明信片,在这张印有李卜克内棚橡西和卢森堡画像的明信片上,周总理写道:“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一样,一同上断吵和轿头台。”

1925年,周总理与邓奶奶在广东结婚。当时周总理正好担任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得知此事后,大家纷纷嚷着要他们请客,于是他们请了两桌,其中包括张治中、何应钦、邓演达、陈赓、李富春与蔡畅等人。酒席间张治中将军要邓奶奶介绍恋爱经过,因为邓奶奶个子矮,他们还让邓奶奶站在板凳上讲述,邓奶奶就站在板凳上把她和周总理相识、相爱的经过从头到尾讲了一遍,还把周总理写在明信片上的一首诗背了出来。”

1925年结婚后不久,邓奶奶发现自己怀孕了,她当时是何香凝的秘书,她为了一心一意要把工作做好,所以自己跑到街上买了一些中成药,把孩子偷偷打掉,结果一个人痛得在床上直打滚。周总理后来知道此事后,发了很大的火,对邓奶奶说:“你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孩子不是你一个人的,是我们两个人的后代,你应该跟我商量,这是我们两个的大事,你为什么不跟我商量?”这是邓奶奶是第一次看到周总理发那么大的火。没多久,邓又怀上了第二个孩子,预产期在1927年3月,之前周总理已赴上海工作, 3月21日邓颖超同志生产,但因为胎儿过大又是难产,生了三天三夜升肆也没生下来。最后医生动用了产钳把孩子夹了出来,婴儿的头颅受了伤,刚生下来就夭折了。此后,邓奶奶同志再没有怀上过孩子,但邓奶奶的内心仍有做母亲的渴望。

此后不久邓奶奶就到上海同周总理会面,好景不长,相聚甚短,不久周总理便根据党的决定去了武汉。虽然6月间邓奶奶也奉命调武汉工作,他们又得以短暂聚首,但6月间周总理又根据党中央的决定去领导、指挥南昌起义。周总理仅在要离开武汉之时,才简单地告诉邓奶奶他将去九江,其他什么都没有讲。邓奶奶也什么都没有问,他们自觉严格遵守党的保密纪律,即便在死别生离之际也是如此。

在革命战争的岁月里,别离,对周总理与邓奶奶象是家常事,在上海、在苏区,都是如此,即便是长征途中,他们也分别编在各自的队伍里。有几回毛主席和周总理走过干部休养连,周围的同志看到了叫唤:“毛主席和胡公来了!”(“胡公”是大家对胡须既长且黑的周总理的美称)周总理走到邓身边,只能谈上三言两语又走了。处于当时的境地,周总理和邓奶奶互相能看上几眼就心满意足了。

在长征的日子里,周总理常常整夜不睡,到毛尔盖后,粮食缺乏,周总理同大家一起吃野菜,身体终于支持不住了,一连几天发高烧,不能进食,肝部肿大。邓奶奶也赶到了总理身边,仔细端详着自己的爱人,只见他昏迷不醒,皮肤蜡黄,躺在木板床上,邓奶奶禁不住潸然泪下。此后三天三夜,邓奶奶一直守护在周总理身边,本来苍白的脸更见瘦削,眼窝深深陷了进去。周总理在医生的抢救和自己顽强的生命力下,三天后终于清醒过来,睁开眼睛,这才发现憔悴的邓奶奶在他身边,周总理满含深情地看她,怜惜地叹了口气。

1954年,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周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了在瑞士举行的日内瓦会议。这时国内家中的庭院里,娇艳的海棠花正值盛开,海棠是周总理最喜欢的花。邓奶奶赶紧压了一枝,连同原来医好的一片红叶,一同装在信封里寄去,信里还写道:"红叶一片,寄上想念",表示了真挚的思念之情。周总理则托人带回了压制好的日内瓦出名的芍药花与玫瑰花,作为回很亲人的礼物。

1969年,越南共和国主席胡志明逝世,周总理率代表团前往吊唁。当时的越南正处于战火之中,邓奶奶在家中一直非常担心周总理。周总理回来后,刚进门邓奶奶就走上前跟他说:“我在电视上看到你和好多越南的女孩子拥抱,你得抱抱我,亲亲我!”周总理就非常自然地把她搂入怀里,在她脸上留下一个甜蜜的吻。

1976年周总理病危时对邓奶奶说:“我肚子里有很多很多话没给你讲。”邓奶奶看看他说:“我也有很多话没给你讲。”两人只是心有灵犀地深情对视着。最后,还是邓奶奶说:“只好都带走嘛!”周总理沉默无言。16年后,邓奶奶也追随周总理而去,骨灰如愿地放在了周总理曾用过的骨灰盒里,并且被抛洒到了同一个地方。

周总理与邓奶奶的爱情是不是 历史 上最好的爱情,我说不了,但是他们的爱情正如邓奶奶曾经说过的那样“是深长的,是永恒的”。

周恩来和邓颖超

我所知道的 历史 上最好的爱情就是杨绛和钱钟书的爱情。

相逢于韶华正好时,你爱的人恰好也爱你,不早不晚,先生找到了爱情,收获了今生最大的幸福。

杨绛是幸福的。只因在人群中多看了钱钟书一眼,这一眼就是万年。一生只爱这一次,一次就是这个人。 难怪连杨绛的家人都慨叹:阿季的脚下拴着月老的红丝呢? 的确幸福得让人羡慕,就连女儿钱瑗的到来都那么合夫妻二人的心意,真的是锦上添花。 拒绝暧昧,没有绯闻。杨绛和钱钟书的世界里除了创作,只容彼此。单纯、直接得活成了世人羡慕的神仙眷侣。 感情浓醇,志趣相投,相互理解,彼此成就。 这是我神往一生的最好的爱情,也是最美的爱情。 你中有我,我中生你,我们又是我们自己!

武大郎和潘金莲原本是一对恩爱夫妻并非小说上的那么入目不堪。武大郎在史上的相关资料是一位非常英俊的少年郎,而且身高达到一米八几。 历史 上的潘金莲是一位秀外慧中的大家闺秀。

历史 上的武大郎和潘金莲是一对恩爱夫妻。

经过诸多的 历史 学者和相关的专家研究考证。武大郎并非是卖烧饼的,武大郎在明朝初期作过阳谷县的知县。而潘金莲是富家的小姐,她家住在清河县黄金庄人士。潘金莲和武大郎两人所居住的地点仅相差一点五公里。原本武大郎在潘金莲家中只是一位任职的陪读生而已。

武大郎在潘金莲家中勤奋刻苦的学习和工作,让潘金莲家中的长辈对武大郎的行为和作风很是看好,所以潘家的长辈们觉得武大郎是有一个有责任感又有上进心的大男孩,就把家中的潘金莲许配给了武大郎,武大郎也非常努力刻苦地学习并考取了功名。然后两人双双对对,过上了恩爱美满的生活。

结语:

其实 历史 上的潘金莲和小说上的潘金莲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联系。而《水浒传》中的文学创作主要来源于武大郎的一个拜把兄弟对于武大郎的误会,然后将误会扩大化以讹传讹成为了坊间的一种笑谈,最后被写进了小说里面,也让后世的很多人误以为水浒传中的文学形象是真实的。其实《水浒传》中的武大郎和潘金莲,只是坊间传闻的艺术再加工。

我认为最好的爱情,是来自三千年前,商王武丁和王后妇好的爱情。

妇好原本是商朝周边一个部落的公主,在一次聚会上和商王武丁相遇,就是这一面之缘,她成了王的女人,他们婚后的生活非常幸福,柔情蜜意,如胶似漆。如果仅仅是这样,这也不过是个俗套的故事。

妇好不想仅仅做王的红颜。

武丁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君主,连年征战自然是少不了的。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了大规模的入侵,派出去的将领一个一个都以失败告终,武丁决心亲自出征,妇好却极力反对,并央求夫君让自己代为征战,武丁十分不乐意爱妻出征,然而在卜卦的指引下,不得不同意这一请求,结果妇好大胜而归。这一战震惊朝野,骁勇的妇好被任命为最高军事统帅,所有将领都听她指挥。从此后,她率领将士南征北战,先后击败了北土方、南夷国、南巴方、鬼方等等20多个部族,让他们乖乖归顺,为商朝的稳定与壮大立下了赫赫战功,也赢得了战神的美名。

他们经常并肩作战,一起面见部落首领,他还任命她为主祭司与占卜官,让她拥有自己的封地和军队。她把封地管理得井井有条,抓生产,抓经济,不仅自己成了女富豪,还定期向丈夫纳税。这样一个女人,没有把结婚作为不再前进的理由,而是借助婚姻完成了军事家、政治家、女富翁的蜕变,在家柔顺,在外英武,放到现代,肯怕也没有几个女人能做到。于是,在武丁的心中,她不仅是他的王后,更是他倾心的爱人,她生病,她生育,她出征,都牵动着他的心,甲骨文上记载,这样的时候,他总是不停地占卜问卦,担心她的安危。

什么是爱情?

蔡垒磊在《爱情的逻辑》里说,最好的 爱情 ,是有“利”可图

首先得对对方有好感。这种好感可能是外貌上、气质上的一见钟情,可能是性格上的吸引,也可能是某个让你心动的瞬间……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切都可以归结为一个点,那就是你不反对跟眼前的人至少就这个好感部分有进一步的接触。再挖得深一点,为什么你不反对就这个好感部分有进一步的接触?答案是 “必定有利可图” ——或许是荷尔蒙带来的冲动,或许是物质上的收益,或许是能有面子,又或许是单纯心里感到舒服——凡吸引,必有利。

爱情始于“利益”,这才是爱情的本质,这种利益是广义上的利益,不仅是金钱,就像做慈善也是获得了受人尊敬或遵从内心道德感的心理利益一样,它还有情绪上的价值。然而,这还是爱情的初级阶段,就像武丁和妇好的一见钟情,仅仅是关系能获得发展的前提,一段关系要牢不可破,得始终让对方有“利”可图。

多数人的爱 情感 觉会随着相处时间的拉长而逐渐减弱,这是因为利益渐渐消失了,无论是性欲减退还是审美疲劳,又或者是物质上“你的成了我的,我的成了你的”,两个人在一起时,如果对对方的“企图”慢慢减少,爱情的感觉就必然会慢慢减弱。

保持双方的企图非常重要,就像武丁和妇好一样,妇好能征战,能外交,能主祭,能管理封地,这些既是创造自我价值,也是替商王朝,也就是武丁带来利益,与此同时,武丁能给妇好职位、封地,让她更好地发展自我。 最终,他们因为互相成就而拥有了共同利益,那就是商王朝的繁荣富强,这个利益将他们捆绑在一起,密不可分,感情自然也就坚不可摧。这就是“双赢”,一段关系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必然能走得很远。

也因此,妇好走后,武丁痛彻心扉,非要把她的墓室修在自己的办公室下面,能得到这样的爱情,夫复何求?

感谢您阅读,我是 @沂溪风 ,您的关注和点赞评论是我最大的动力!

我国古代差不多都将儒家思想作正统思想,男女之间的交往颇受限制。所谓的“青梅竹马”也止于童稚时代的七岁以前,此后“男女七岁不同席”。婚姻则奉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若有违背,千夫所指。

但是,另一方面,对于爱情人们又充满向往。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西厢记》(讲张生和崔莺莺)等等爱情主题的传说和戏剧流传市井乡村,就是证明。

或者可以说,正如德国作家歌德在其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诗所吟唱:

“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郎哪个不善怀春?/这是人世间的至洁致纯,/为什么此中有惨痛飞迸?……”

歌德的诗是对是书主题的总结,也是对天下爱情悲剧的惋叹。在中国,爱情有更多的“惨痛飞迸”。但是仍有许多爱情之花在暗地里屏放,虽然悲剧也接蹱而至。

在青史留下记载,虽然着墨不多,却足够震撼人心的爱情故事,当是楚霸王项羽和虞姬的故事——霸王别姬。

话说公元前203年,发生在刘邦和项羽之间的楚汉之争,刘邦几乎以绝对优势掌控了局面。项羽屯兵垓下,刘邦的军事指挥韩信布下十面埋伏,让土兵高喊:“人人都背楚,天下已属刘,韩信围垓下,要斩霸王头。”项羽心生恼火,带着兵马左拼右拼,仍不能撕破包围圈,只好退回帐营。妃子虞姬安慰他:“胜败乃兵家之常事,何必烦恼?”项羽不由拥着虞姬的双肩:“你跟我在军中这么多年,没享过福,唉!”虞姬打断他的话:“大王别说这些,喝几杯,休息吧。”项羽喝了几杯酒,休息了,虞姬却听见帐外阵阵楚歌,忙叫醒项羽同听。原来是汉兵唱楚歌,目的是牵动项羽手下楚国士兵的乡愁。不少士兵听得热泪盈眶,悄悄开小差离开了营地。

看来不拼命突围,将有更多的士兵走掉,更没有与刘邦相争的资本,自己多年奋斗来的基业也会毁于一旦,但突围,却不能保护虞姬。

项羽用最伤心的调子唱起歌来:

“力拨山河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可奈何?”(林汉达先生译文:“力气拨得起一座山,气魄压倒了天下好汉,时运不利乌骓不走,可叹哪,可叹!乌骓不走由他去,虞姬呀虞姬,你可怎么办?”)

左右将士都哭得抬不起头,虞姬更哭成泪人,项羽不愿离开虞姬。虞姬指指项羽身后说:“大王快走吧,看,那是谁?”项羽回头看,虞姬很快拨出佩剑,自刎而死。

处理了虞姬后事,项羽带八百兵士杀退汉兵,他本可以坐船渡过乌江,回江东,重振旗鼓,但想自己当年带八千子弟离开江东打天下,如今却非但没打下天下,形单影只落败而归,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于是,自刎乌江边上。

项羽同虞姬,他们的魂魄又归一体。

项羽同虞姬的爱情,是最悲壮的爱情,却不是最好的爱情。最好的爱情,只不过是相濡以沫过一生。

我所知道 历史 上最好的爱情是邓颖超和周恩来。

遥念海棠花

在朋友圈里,看到了祝姐姐的微信动态,她发了一组九张海棠 艳丽无比的图片,还在旁边提醒:海棠,有“花中神仙”之称,苏轼“只恐深夜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写尽对海棠花的喜爱。

很欣喜地想起那句“春天到了,百花 竞放,西花厅的海棠花又盛开了",特别想重读邓颖超同志为纪念周恩来总理而写的有关美丽海棠花的优美散文《从西花厅海棠花忆起》,就赶紧上网猛搜。

盛开在北京中南海西花厅里的海棠花曾经是周恩来总理最喜爱的花,邓颖超同志深情倾吐“你喜欢海棠花,我也喜欢海棠花”,重情回忆他们并肩欣赏共同喜爱的花棠花,让我忍不住潸然泪下,他们的爱岂只是身形上的相依相伴,根本就是精神灵魂上的相亲相爱!仿佛看到了“它结的果实味美,又甜又酸,开白花的结红海棠,开红花的结黄海棠,果实累累,挂满枝头,真像花果山……”

谈爱很容易,说爱也很简单,可惜游刃有余地相处、当金当宝地珍惜爱太难。怎样爱?最重要的还是得要学会准确的表达。怎样才能心有灵犀地心领神会?真的也是一门学问,邓颖超同志在周恩来总理因参加日内瓦会议未能亲见家里盛放的海棠花,很用心地剪下、极用情地寄往的那一枝,多么深切的表达!真挚的爱,跨越了千山万水……

我知道的 历史 上最好的爱情(不扯近代),是 唐太宗李世民和长孙皇后。

两人从相识、相知到相互扶持, 一路走来共同养育了七个孩子 ,平凡中透露出来的是让人羡慕的爱情。

公元前613年, 年仅13岁的长孙皇后就嫁给了当时16岁的李世民。 两人之间是标准的古代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是两人自幼订婚,也称得上青梅竹马。

这两人之间的爱情,我无论是写出来还是说出来,总是感觉太过平淡,独自思考时,又觉得这才是爱情该有的样子。

只能通过一些冲击力比较强的事情,来说一下两人之间的感情。

武德九年,唐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当时还是秦王的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两人为了皇位,矛盾越来越深。

在太子李建成的步步紧逼之下,李世民决定带着秦王府八百勇士埋伏在玄武门,发动兵变。

长孙皇后这位从来都是站在李世民身后,默默付出的女人,第一次走到了李世民身边。 她从容的鼓励将士,看不出一点紧张或者迫切,就是平平淡淡。

但是其中透露出的却是与丈夫生死与共,不离不弃的决心!

李世民当皇帝之后,曾有一次病重,很长时间都是在床上躺着。

长孙皇后不仅每天悉心照顾,不离左右。 还时刻带着一份毒药在自己身上,这是她给自己准备的。若是李世民有什么不测,她就准备服毒跟随。

贞观八年,李世民和长孙皇后一起在九成宫避暑,当时长孙皇后身体已经不太好。一天半夜,柴绍突然扣门觐见告急。

李世民顶盔带甲而出,做好要战斗的准备。当时和李世民同寝的长孙皇后, 不顾身体不听劝阻,毅然站在李世民身边,亦是要共同面对。

李世民对长孙皇后的感情,虽没有惊心动魄,却表现的也很直接。

1、李世民登基后,对长孙皇后的家族是爱屋及乌,无论是对长孙皇后的舅舅高士廉,还是哥哥长孙无忌,都是信任有加,一用再用。

并且还把最喜欢的女儿,嫁给了长孙无忌的儿子长孙冲。

长孙皇后同父异母的哥哥长孙安业,曾在贞观初年参与谋反,在长孙皇后的求情下,不仅免除了死罪,甚至最后还官拜兵部尚书。

2、贞观十年,长孙皇后病重,已经到了药石无法压制的地步。

李世民这位英明的帝王,为了救妻子,竟然把希望寄托在了佛家, 下令修复天下名胜古寺392座为皇后祈福。

3、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不仅亲自为她写了碑文, 还开创性的让人在元宫外栈道上修建了宅舍,让宫人居住其中,如同伺候活人一样伺候去世的长孙。

4、长孙皇后入葬昭陵后,李世民对她的思念也没有停止,甚至为了缓解思忆之苦, 让人在宫中建起了楼台,终日眺望妻子的陵墓,还让大臣陪同悼念。

古代有“夫不祭妻”的规矩,李世民不顾别人看法,以一位帝王的身份祭奠长孙皇后,这番表现可见感情深厚。

别的朝代都是母凭子贵,可是到了长孙皇后这,却是子以母贵。 长孙皇后的儿女,尤其是李承乾、李泰、李治,均非常受李世民的喜爱,甚至李承乾造反都没被杀。

最后选择李治继承皇位,还是因为李治性格软弱,不会杀掉被贬的李承乾和李泰两人。

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对长孙皇后表达思念的方式还有很多,包括造像、谱曲等等, 最重要是自贞观十年长孙皇后去世之后,李世民再没有立皇后。

这些都是两人感情升华之后才有的爆发,能握住一位皇帝的心其实并不容易, 如果你有兴趣,可以了解一下长孙皇后这个人,或者回忆一下你了解的长孙皇后。那些她平时的表现,才更能体现感情,只是没有这种来的有冲击力。

我认为这就是最好的爱情,对长孙皇后来说,能一起面对危险,不离不弃,你需要的我都知道。对李世民来说,时间越久思念越浓,你在乎的就是我所在意的。

⑵ 白玉霜:“评剧皇后”的多舛人生

在旧社会,艺人的地位很低,女艺人尤甚,在台上她们袖舞当空,顾盼神飞,台下却要寄人篱下,委曲求全。很多女艺人为了寻求庇护,不得不向权势低头,沦为达官贵人的玩物。享有“评剧皇后”美誉的白玉霜,虽然终其一生都在追求自由和独立,却仍然逃不脱这丑恶的规则。在世道摧残之下,年仅35岁的白玉霜便香消玉殒,不但让新兴的评剧艺术凭添一段无奈的遗憾,其人生的坎坷多舛,也印证了旧社会艺人的悲惨命运。

——《白玉霜:评剧皇后的多舛人生》

白玉霜——评剧表演艺术家

艺术特色 :白玉霜是评剧史上的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女演员,她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在艰苦的条件下,大胆革新,创造了低弦低唱的演唱方法,把过去口语化的唱腔,发展成为歌唱性、抒情性的音乐,传神真挚的白派艺术纯蚂咐。她的唱腔平稳中蕴含着激情和力量,给人一种深沉悲怆的感受。白玉霜被赞誉为“评剧皇后”,也有报纸称她为“评剧坤角泰斗”。

代表剧目 :《秦香莲》、《秦雪梅吊孝》、《桃花庵》等。


挑起大梁

白玉霜唱红后,她母亲就拉班成立了玉顺评剧团,挑大轴的自然是白玉霜。1928年白玉霜利用旧有剧团组建成华北戏社,活动于京、津一带达数年之久。

驱逐出境

白玉霜戏唱红了,人出名了,麻烦也接踵而至。1934年北平市长袁良请白玉霜吃饭,白玉霜则婉言谢绝了,市长觉的没物含面子,便借口白玉霜的戏内容不健康,有伤风化,而把她驱逐出境。

“评剧皇后”

白玉霜便来到上海,这一时期她的艺术才华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1934年白玉霜在上海与钰灵芝、爱莲君合演《花为媒》、《空谷兰》、《桃花庵》、《马震华哀史》、《珍珠衫》,与京剧演员赵如泉合演京评两腔的《潘金莲》及电影《海棠红》等剧,受到上海文化界重视,白玉霜也声誉日隆。白玉霜的演唱艺术不仅折服了上海的观众,也使文艺界对她刮目相看。《时事新报》上刊登了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洪深、田汉的文章,赞誉白玉霜为评剧皇后,也有报纸称她为评剧坤角泰斗。

“电影明星”

1936年,明星公司推出了白玉霜主演的电影《海棠红》轰动了大江南北,不仅提高了白玉霜知名度,也扩大了评剧的影响。

日臻成熟

1937年后长期在北平演出,使年轻的评剧日臻成熟。

艺术特色

在评剧历史上,同时拥有“电影明星”和“评剧皇后”头衔的大概只有白玉霜一个,说她是电影明星可能有些牵强,但评剧皇后之说却是名副其实,她所创立的“白派”艺术已成为评剧表演的重要流派之一。

白玉霜唱腔低回婉转,音色纯正,鼻音共鸣好,中底音宽厚圆润,富于抒情性。同时创造了低弦低唱的演唱方法,并不以高音高嗓去迎合观众,而是通过表演来打动观众,细腻地传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初步形成评剧的“白派”表演艺术。

代表剧目:《秦香莲》、《秦雪梅吊孝》、《桃花庵》、《空谷兰》、《珍珠衫》、《李香莲卖画》、《花魁从良》、《马寡妇开店》、《双蝴蝶》、《玉堂春》、《潇湘夜雨》、《老妈开磅》、《豆汁记》、《赵芸娘》、《花为媒》、《马震华哀史》等,她还与京剧演员赵如泉合演过京评两腔的《潘金莲》及电影《海棠红》等。

白玉霜珍贵剧照

当时京戏因为进过宫廷被称为大戏,而评剧则被人称为"蹦蹦戏",人们还常管看评戏叫"看玩艺儿去"。为了振兴评剧艺术,白玉霜首先引进了导演制度。以前评剧界对导演不大重视,唱念做打全凭演员自己揣摩,白玉霜借鉴京剧的经验,配置做纯了自己的导演人员,甚至曾经聘请过一位富连成毕业的人员来当导演。

那时评剧的台词很"水",基本没有固定的台词儿,演员在戏台上可随意发挥。白玉霜对此坚决反对。她要求排戏一定要有准词儿,演员背词要一丝不差。为了给别人做个表率,她带头读剧本、背台词儿,不懂就问。白玉霜不仅台词背得准确,而且连演戏得彩的地方都是固定的,上次唱这出戏在哪个地方得到观众叫好,这次还是那几处地方。她演《秦香莲》,唱到"手拉儿女进衙门"时,因为感情真挚、气口也好,每到此处一定得彩。她演《红娘》,唱到"倒叫我小红娘无计奈何",也准有彩。演《玉堂春》,唱到"苏三此去好有一比"时,也是掌声不绝。

白玉霜主演《玉堂春》

白玉霜主演《玉堂春》

为了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白玉霜打破门户之见,博采百家之长。她喜欢看电影,中外影片全看,为的是从中学习电影演员的表演方法。每逢名演员们演戏,尤其是京剧四大名旦演戏,她一有时间就和团里的主要演员们同去看戏"偷艺",并灵活运用到演出中。她在演评剧时,加入一些快书、大鼓、坠子、河北梆子等形式、内容,深受观众喜爱。

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当时剧本里有好多"粉"词,这也是其难登大雅之堂的关键地方。为此,白玉霜不断删改原有剧本里的黄色、庸俗东西,从而使评剧的格调高雅、健康起来。

白玉霜便装照

真正使年轻的评剧艺术走向成熟,还是在白玉霜来到上海演出之后。一九三四年,白玉霜带领华北剧社来到上海,白玉霜先是与到底钰灵芝、爱莲君合作,演出《花为媒》、《空谷兰》、《桃花庵》、《马震华》、《珍珠衫》等。后又与京剧名角赵如泉合演京、评两腔的《潘金莲》。

白玉霜与赵如泉会串潘金莲纪念合影

白玉霜的扮相漂亮,表演火辣、细腻、真切、传神。她改革了传统的评剧唱法,讲究共鸣和韵味,利用她宽厚甜润的好嗓子,把过去口语化的唱腔,发展成为歌唱性、抒情性的音乐。平稳的唱腔中蕴含着激情和力量,给人一种深沉悲怆的感受,成功地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白派唱腔。同时在伴奏器乐中加进二胡,在化妆、服装上也有许多创新,因而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白玉霜的演唱不仅折服了上海的观众,也使文艺界对她刮目相看。《时事新报》上刊登了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洪深、田汉的文章,赞誉白玉霜为评剧皇后。一九三六年,明星公司还推出了白玉霜主演的电影《海棠红》,不仅轰动了大江南北,也扩大了评剧的知名度。

白玉霜主演的电影《海棠红》

提起评剧《海棠红》,大家就能想到白玉霜,要了解和学习评剧“白派”艺术,《海棠红》则是怎么都绕不过去的一部优秀作品。《海棠红》是白玉霜从艺生涯的巅峰之作,也是评剧史上第一出拍成电影的剧目。这出《海棠 红》使白玉霜达到了登峰造极地步,评剧白派艺术得到广泛传播,推动了评剧的进步与发展。


多舛人生路

现实中的“苏三起解”

为了招揽观众,当时的评戏多在剧本和表演中加一些“花”的内容,如《枪毙小老妈》、《马寡妇开店》等就有不少荤戏,这在当时的地方戏中是个比较普遍的现象,白玉霜自然也不能免俗,但此举却招来了风骚、淫荡之名。其实这倒有点冤枉她,白玉霜也常想改革太“粉”的唱词。她把庸俗的“粉词儿”删改了,并且改得还颇有水平,但是社会风气不支持她的改进,所以不久在舞台上她又恢复了旧唱词。

白玉霜——《珍珠衫》

即便如此,社会上的一些所谓“正人君子”却仍然对她百般刁难,最轰动的是1934年被北平市长袁良驱逐出京一事。那时白玉霜正在演出《贫女泪》,忽然来了几名背枪的警察,说是市长不让白玉霜在北平演戏了,因为她的戏演得“有伤风化”,不容分说就把白玉霜等人押上火车,赶出京城。她在戏里经常饰演女犯人,不料在现实生活中又真正体验了一回。

"恨"戏不过白玉霜

搭过白玉霜戏班的评剧演员都知道,白玉霜最"恨"戏不过——就是"恨"演戏不认真。以致有人说"要进白家班演戏可不容易,先得把头削尖了"。有时有的演员误了场,白玉霜就按规定"罚香",让这个人向祖师爷牌位点香认错。

白玉霜、安冠英——《杜十娘》

真情不过梦一场

白玉霜的母亲卞氏见她越唱越红,就害怕她结婚嫁人,常常说:“你可别结婚,一个唱戏的嫁了人,就没有人来捧场了。”她把女儿当成了摇钱树。但白玉霜也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她也渴望一份真情,也需要爱情的滋润,为了这份真情,她就像戏里的杜十娘一样,与心爱的男人李长生一起离开了剧团,跑到李长生的老家过起了无拘无束、无忧无虑的世外桃源生活。半年后,白玉霜被卞氏找回,重返评剧舞台。这六个月的时光大概是白玉霜一生中最愉快的日子了。为了生存,白玉霜曾经和许多男人打过交道,但真正让她动情的却只有李长生一个,从此以后白玉霜再未谈及婚嫁。

白玉霜与小白玉霜

1927年的夏天,一个叫孙六的人贩子领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子儿进了天桥胡同里李卞氏人称李大奶奶的家门。这个小女孩叫小德子,山东人,就是后来的李再雯——小白玉霜。她进了李家大门以后,起先由李卞氏的婆婆带着,后来,李卞氏让她管白玉霜叫娘,算是白玉霜的闺女。她是偷偷跟白玉霜学的戏,十四岁正式登台。她陪着白玉霜唱戏,处处学着娘的样子,再加上娘儿俩的眉眼长得还真有点像,不知内情的人还真以为她是白玉霜的亲闺女呢!

白玉霜与小白玉霜合照

她成名还是在1937年2月10日,阴历大年二十九的晚上,白玉霜私奔之后,戏班子一下在大上海晾了台,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戏班子有人出主意,让在挂牌的白玉霜仨字前头加上小字,借着白玉霜的仙气推出个小白玉霜来挑大梁。没想到小白玉霜这次“钻锅”(旧戏班里把临时学戏赶场应急的叫钻锅)还真成功了,小白玉霜的艺名就从此叫出来了。

小白玉霜——《秦香莲》

《回忆母亲白玉霜》——李再雯(小白玉霜)

白玉霜是1942年阴历六月二十九日死在天津的,患子宫癌,两次入北平德国医院烤电,终于不治。临死前不久,她还在上演《闺房劝婿》,是因禁演《纺棉花》而修改的一出戏。演戏下来,因癌破污水一直流到腿上。据和她同台演出的李义芬、花小仙夫妇说,来戏院演出时都是由别人搀她下车,愁眉苦脸地上装;但是一到出台,她又是精神抖擞,该是唱、该是笑、该是哭,她又深入剧中人的化境了。我见报回家奔丧,只有同行同团的演员们给她送殡。在戏曲舞台上劳累了20多年的白玉霜就这样与观众、同行和我们家人永别了。姥姥于1960年才病故。她活着的时候,总和家里人惋惜地说:假如玉霜活到解放后,她该多么欢喜……

生命如昙花一现

搭过白玉霜戏班的评剧演员都知道,白玉霜最“恨”戏,就是这种对戏的“恨”,使她丢掉了人间的真情——亲情、友情、爱情,甘愿受养母的欺凌,甘愿放弃自己的爱情,也不要丢弃舞台。

成名之后,她活得艰辛孤独,为了与养女“小白玉霜”争挑大台,她不惜结束掉短暂的与心爱的人李长生的“田园式的隐居”生活,重返舞台,后来在得知自己得了子宫癌之后,她又以顽强的毅力,抓紧一切时间,排演新戏。当人们知道她的生命所剩的时间不多的时候,劝她休息,她说,她是唱戏的,死也要死在舞台上。

白玉霜

最后白玉霜真的死在了舞台上,那天同台女演员随白玉霜跑圆场,忽然,她发现白玉霜的戏衣红了,台毯红了,白玉霜已经用鲜血在台上画了一个歪歪扭扭的大圆圈。一声惊叫还未出口,白玉霜猝然倒在台上,再也没有站起来。


永远的“评剧皇后”

评剧《评剧皇后》

该剧由中国评剧院创排,首演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编剧郭启宏,由著名话剧导演金犁担任导演,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刘萍、马泰、刘淑萍主演,刘萍因此戏斩获第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北京市新剧目调演优秀表演奖及中北京市青年调演特别奖并赢得“白派第三代传人”的美誉。

这出戏描写了有着“评剧皇后”美誉的著名演员、白派创始人白玉霜坎坷的人生道路。 白玉霜是平津一带有名的落子坤角。到上海后,她以独特的唱腔,泼辣的表演以及散发着泥土气息的剧目,赢得了观众。在进步文化人的鼓励和支持下主演新戏《海棠红》,一举轰动,遂成“评剧皇后”。 然而,奉承与谩骂、虚假与轻狂也接踵而来。白玉霜猛然发现自己的难堪处境,为争得做人的权利,她毅然与戏班内打铙钹的李长生私奔。但是,白玉霜无法息影赋闲,她既不屈从于恶势力,又难耐艺术上的寂寞,未几,复出津门,重施粉墨。 白玉霜一直处在唱戏与做人的矛盾和痛苦之中,终于在盛壮之年怀着一个凄凉的梦离开了人世。


本帖为“戏曲宝”微信公众号独家,更多精彩请关注“戏曲宝”官方微信哦~

热点内容
中国结铁艺花 发布:2025-01-12 09:55:47 浏览:147
新疆乌鲁木齐花店招聘 发布:2025-01-12 09:55:40 浏览:354
七夕恩爱图 发布:2025-01-12 09:51:56 浏览:907
换一朵朵 发布:2025-01-12 09:51:56 浏览:462
盆景古名 发布:2025-01-12 09:51:55 浏览:347
起情人节快乐 发布:2025-01-12 09:51:11 浏览:685
关于盆栽素描 发布:2025-01-12 09:15:11 浏览:139
鲜花与美女的诗句 发布:2025-01-12 09:09:10 浏览:675
送妈妈康乃馨寄语 发布:2025-01-12 08:59:20 浏览:653
小乔过七夕 发布:2025-01-12 08:39:18 浏览: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