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匠荷花酒
1. 八大山人、吴昌硕、齐白石笔下的千年寿桃大比拼,看谁的更写意!
“寿桃”原指神话中可使人延年益寿的桃子。汉代东方朔《神异经》记:“东北有树焉,高五十丈,其叶长八尺,方四五尺,名曰桃。其子径三尺二寸,小狭核,食之令人知寿。”后来人们以鲜桃、面制桃或画的桃子祝寿,亦称为“寿桃”。
一、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桃实千秋图》 1699年作
此图为八大作品中比较少见的题材,八大花鸟画的题材多为鱼、鸟、荷花,而桃实图在后来的海派作品中至为常见,因为桃实寓意多为祝寿之用,而八大作品多为“缘物抒情”之功用,所以桃实图很少见。
《桃实千秋图》比较充分地体现了八大山人花鸟画的特色,首先此画构图简练,以一石和二枝桃为主体,物象并不复杂,但能做到少而又厚实得趣,画史上少有人能得此造诣。而石头和桃枝的结构与八大山人书法的习惯结构几乎一致,这也是书法与绘画相通之又一例。
构图造型之奇亦可在此图中略见一斑,八大山人常常出奇制胜,在我们通常的印象中,白眼鱼、独脚鸟,兀立之石是八大的专利。此图虽非常见之鱼、鸟、荷花,而奇崛之势仍令人惊叹,石块斜出于右上角,二桃枝从石之中横空而出,其中一枝更是伸向右下角,与右上角呼应,中间的大块留空既让右上方保持充实之感,又使下方的桃枝更加有舒展之态。
二、吴昌硕
吴昌硕 桃实图 上海博物馆藏
中国古代有千年寿桃之说,亦即说天上仙桃“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是世间凡人梦寐以求的长寿之果。以千年桃食来表现献寿内容,吴昌硕是首创,后来愿为吴昌硕“门下走狗”的齐白石也这么画。
海派名家吴昌硕画桃特色鲜明,绝少甜俗,笔力强悍,风动劲健,更具寿而康的精神内涵。
此幅《桃实图》绘两棵壮实的桃树,树上硕果丰实,树下一块巨石矗立,而树上的一枝连同桃实垂直倒偃在地。桃叶用浓墨写出,枝叶穿插。图中自题:"灼灼桃之华,赪颜如中酒,一开三千年,结实大于斗。丙辰冬吴昌硕。"钤"俊卿之印"、"昌硕"白文印。丙辰为公元1916年,吴昌硕时年七十二岁。
吴昌硕 桃实图
吴昌硕 仙木桃实
《仙木桃实图》笔墨劲爽老辣,设色浓艶沉着,吴昌硕敢于用色,反俗为雅,乃大师手段。更为突出的是这幅作品在构图上的疏密呼应,桃树主干从画幅左侧呈斜势擎天而上,上幅密枝繁叶,下幅一枝垂实,与主干构成三角的视觉界面,密与疏的交织让人一目了然,那是硕果压枝,鸿寿满树。
吴昌硕 三千年结实之桃图 1918年作
吴昌硕作画时大胆迅疾.不多加修饰,具有自然浑朴古拙之趣。他以篆籀之法入画,作画如写书,笔势奔腾,苍劲雄浑,不拘成法,往往能自出新意,形成独特风格。
《三千年结实之桃》表现的是寓意福寿千年的寿桃。画家只撷取桃树的局部,用笔凝练遒劲。寿桃设红黄二色,以没骨画法表现.鲜嫩娇艳:桃叶以大笔泼洒,浓淡相间,层次分明,枝干竖写两枝,各有不同,又一侧枝呈孤形垂下,伸展生动,使画面富有变化。题款。三千年结实之桃”不但与桃干、桃枝形成浓淡变化之趣,而且与寿桃两相照应.让全图神气内敛。
吴昌硕 千年桃实图
三、齐白石
齐白石 1926年作 寿桃
齐白石何时开始画寿桃,尚不清楚。通常所见齐白石画桃,以晚年为多,桃子或画于篮中,或画于树上。白石老人喜欢把桃与桃叶、桃与竹篮的比例加以夸张。如竹篮只能盛下两个桃子,可见仙桃之非同一般!这样的夸张手法,是从民间艺术借鉴来的——雕花艺匠出身的齐白石,对民间艺术的熟悉和大胆借鉴,是成就其艺术的一大根源。文人艺术与民间艺术天衣无缝的融会,在一个桃子形象中也有突出的体现。
齐白石衰年变法,多取法老缶吴昌硕;但这取法又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笔墨精神。他自己说:“我是学习人家,不是摹仿人家,学的是笔墨精神,不管外形像不像。”其中尤以画桃极为神似。
齐白石画桃,先以没骨大写意法直接用洋红泼写硕大桃实,渗以少许柠檬黄,再以花青、赭墨写出叶子和枝干,后用浓墨勾勒叶筋,设色浓重艳丽。与其画荷花所创的红花墨叶恰成强烈对照。不仅桃实的分布颇具匠心,极臻疏与密、藏与露之妙,即寿桃的向背光都以颜色的变化来确切地表现出来。
齐白石 1930年作 长寿图
齐白石 1939年作 寿桃
齐白石 1940年作 寿酒
齐白石 1947年作 大寿
齐白石 1947年作 寿桃
【浦君艺术专注名人字画15年,带您从作者手中取画,让您的字画藏品放心传世!欢迎添加浦君艺术专业顾问:15801007123,更多捡漏作品尽在浦君艺术官方网站】
浦君艺术董事长胡桂忠与当代艺术家合影
浦君国际艺术中心15年专注名人字画,逾100位一线大家,
带您直接从作者手中取画,让您的投资藏品放心传世!
· 国画家:
何家英、史国良、范 曾、黄永玉、刘文西、王成喜、
冯大中、范扬、贾广健、苗再新、林容生、南海岩、
范迪安、王明明、冯远、尼玛泽仁、陈佩秋、程振国、
张复兴、唐勇力、田黎明等等。
· 油画家:
靳尚谊、杨飞云、冷军、陈丹青、王沂东、詹建俊、
肖峰、许江、徐里等等。
· 书法家:
欧阳中石、沈鹏、张海、苏士澍、王镛、李铎、韩天衡等等。
( 编辑:萌萌)
2. 关于剪纸的艺术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纪,甚至更早。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
剪纸不是用机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刀剪。顾名思义,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剪完后再把几张(一般不超过8张剪纸粘贴起来,最后再用锋利的剪刀对图案进行加工。刀剪则是先把纸张折成数叠,放在由灰和动物脂肪组成的松软的混和体上,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划。剪纸艺人一般是竖直握刀,根据一定的模型将纸加工成所要的图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个优势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个剪纸图案。
剪纸的题材
民间剪纸的题材是很广泛的,它既反映现实生活中群众喜闻乐见的事物,也表现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剪纸艺术的题材中,我们可以看出劳动人民那种朴实、纯真的思想感情。
剪纸题材的范围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实际生活题材 因为剪纸的作者大多来自农村,所以她们的作品题材大部是取材自己的实际生活,如喂鸡、养猪、牧羊、放牛、骑驴赶车走娘家和抱胖娃娃,搞家庭副业,参加田间劳动,有的直接表现自己伺养的家禽、家畜,如鸡、鸭、鹅、牛、马、羊、骆驼、狗。猫等。也有的表现生活中常常见到的植物,如:梅、兰、竹、菊、牡丹、荷花、水仙,还有各种瓜果、蔬菜等。因为这些题材都来自生活,所以剪纸作品表现的内容生活气息就十分浓厚。
2.吉庆寓意的题材
民间剪纸在题材上的一大特点是采用托物寄情的寓意手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谐音法——以音象形的表现手法。比如花公鸡,就在公鸡身上刻儿朵花;梅花鹿,就在鹿身上刻几朵梅花;刻上莲花和鲤鱼就寓意“连年有余”,这里以莲谐“连”,以鱼谐“余”。
谐形法——将某一形象进行简化作为代表。比如:刻上一朵云彩,就表示是天空,刻上一朵雪花,就表示是冬天下雪了。
象征法——借某一物象来表示一个概念,使人产生联想。如桃子象征长寿、石榴象征多子、鸳鸯象征爱情、松树象征长青不老、牡丹象征富贵、喜鹊登梅象征喜事临门……
3.戏曲人物和传说故事
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通过戏剧等形式在全国各地广泛地流传着,人们不仅相互传诵着,而且还用剪纸这一形式来表达自己对这些故事中的人物的爱与憎。如越剧之乡的江浙一带,民间剪纸在题材上大部分取材于当地流传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红搂梦”、“西厢记”等故事的情节。京剧的发源地在北京,冈此,京剧险谱剪纸就以临近北京的蔚县最为著称。此外诸如“八仙过海”、“上八讪”,”下八仙”。“嫦娥奔月”、”天女散花”。“老鼠嫁女”等民间传说故事更是剪纸普遍表现的题材。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纪,甚至更早。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 字
福
喜
寿
其他
十二生肖
窗花
在农村,剪纸通常是由妇女、姑娘们来做。在过去,这可是每个女孩所必须掌握的手工艺术,并且还被人们来品评新娘的一个标准。而职业的剪纸艺人则常常是男人,因为只有男人才能在作坊里一起劳作并挣工钱。
剪纸的文化背景
据考证,从商代始(公元前1600—1100年)就有人用金银箔、皮革或丝织品进行接空刻花制作装饰品。西汉时,人们用麻纤维造纸,传说汉武帝的宠妃李氏去世后,帝思念不已,卧不安度,食不甘味,于是请术士用麻纸剪了李妃的影象为其招魂,这大概是最早的剪纸。公元105年,蔡伦改进和推广前人的经验开始大量造纸,这种镂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从而诞生了剪纸艺术,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唐宋时期,流行“镂金作胜”的风俗。“胜”,就是用纸或金银箔、丝帛剪刻而成的花样,剪成套方几何形者,称为“方胜”;剪 成花草形者,称为“华胜”,剪成人形者,就称之为“人胜”。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七日为人日,(《东方朔传·岁时节》:天地初开,一日鸡,二日狗,三日猪, 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晴所主之物盛,阴则灾。 八日之中,尤以人日为重,又称“人胜节”)以七种菜为羹;剪彩 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于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
唐代大诗人杜甫以《人日》为题作诗:“此 日此时人共得,一谈一笑俗相看。尊前柏叶休随 酒,胜里金花巧耐寒。”另一位唐代著名诗人李 商隐也作有《人日》诗,诗中说:“镂金作胜传 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唐代李远《剪彩》诗写 道:“剪彩赠相亲,银 缀凤真,双双御绥 鸟,两两度桥人,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愿 君千万岁,无处不逢春。” 六十年代在新疆出土的文物中,还有一件唐代的人胜剪纸,七个女子人形排列成行,此胜用于围饰发髻。
在日本的正仓院,保藏有两枚唐代华胜,据日本齐衡三年(公元856年)《杂财物实录》载:“人胜二枚……天平宝字元年闰八月二十四日献物”,日本天平宝字元年即为唐代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其中一枚为罗地金箔字,上面剪祝颂吉语:“令节佳辰,福庆惟新,曼和万载,寿保千春。另一枚则用金箔刻了复杂的边饰,并饰以红绿罗的花叶,中心是一儿童在竹林下戏犬。
当时,还流行着一种用双丝绢帛剪成的小幡,叫做春幡, 或称幡胜、春胜,在立春那天,作为节日礼物,或簪于头上,或挂在柳枝上,亦或贴于屏风。李商隐在《骄儿诗》中写:“请爷书春胜,春胜宜春日。”意为骄儿衮师请父亲在剪彩制成的春幡上写“宜春”二字。因为立春之日为春天的首日,象征万物复苏欣欣向荣,所以唐宋时期,人日剪彩这一民俗活动渐渐集中到立春这天,人们剪制各种幡胜、春幡、春燕、春蝶等等,作为节日礼物。皇帝在这一天也接见群臣,并分别赐以金银幡胜或者罗幡胜。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一首“菩萨蛮”中写道:“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有一种鸟,因头项长有金黄色大羽冠很像插着一枝幡胜,而被命名为戴胜鸟,韦应物《听莺曲》中“伯劳飞过声局促,戴胜下时桑田绿”,胜成为春归大地的象征。
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载:“元旦以鸦青纸或青绢剪四十九幡,围一大幡,或以家长年龄载之,或贴于门媚。
在宋代,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许多工艺美术应运而生,并出现了专业剪纸艺术家。周密《志雅堂杂钞》载:当时京城沛梁“向旧天都街,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随所欲而成。又中瓦有余敬之者,每剪诸家书字皆专门。其后,忽有少年能于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更精于二人,于是独擅一时之誉。
明清人的笔记和地方志中也有记载剪纸名家的。如《苏州府志》载:“赵萼,嘉靖中制夹纱灯,以料纸刻成花竹禽鸟之状,随轻浓晕色。溶蜡涂染,用轻绡夹之。映日则光明莹彻,芬菲翔舞,恍在轻烟之中,与真者莫辨。”
《严州建德县志》载:“林文耀,字纲斋,幼即工书,中年失明,乃剪纸为字,势飞动若龙蛇,点画不差毫发。室人装璜成轴,……人称之日“林剪。”《保定府志》载:“名女,张蔡公之女也。有巧思,与人接谈,袖中 细剪春花秋菊、细草垂杨.罔不入神;其剪制香(大+区),绝巧夺目,得之者珍藏焉。
清代陈云伯《画林新咏》说:“剪画,南宋时有人能于袖中剪字,与古人名迹无异。近年扬州包钧最工此,尤之山水、人物、花鸟、草虫,无不入妙。”并有诗曰:“剪画聪明胜剪书,飞翔花鸟泳濒鱼;任他二月春风好,剪出垂杨恐不如。”清康熙时,有位宫廷画家邹元斗,画有一幅祝福新年伊始的风俗画《岁朝图轴》画的上端绘有垂挂着的五枚彩色剪纸“门笼”。门笺的形式即是由春幡演变而来。在清代,因满族人有剪纸的习俗,致使剪纸进入宫廷。在故宫,历代皇帝举行婚礼作洞房的神宁宫,墙壁按满族习俗裱纸,四角贴着黑色的双喜字剪纸角花,顶棚中心贴着龙凤团花的黑色剪纸;在宫殿两旁的过道壁上也贴有角花。据说有人用纸剪成有鹿。鹤、松的“六合春”图案,加以彩绘,贴于朝服上,连西太后都以为是绣出来的。
可以说剪纸艺术自诞生以来,就没有中断过。她流传面之广、数量之大、样式之多、基础之深比任何一种艺术都更加突出。在各种民俗活动中,她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附丽于生活,充实了生活,以她特有的方式默默地唤起人们对生命的追求,对生活的信念,对国富民康的企盼;她将人们平凡的生活点缀得如此瑰丽多姿,充分寄托和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她为满足人们更高的社会性的精神需要而茁壮成长。
如今,剪纸的天地更为广阔了,它早已走出了庄户人的小院,走入现代设计的广阔天地,在产品包装设计、商标广告、室内装演、服装设计、书籍装帧、邮票设计、报刊题花、连环画、舞台美术、动画、影视等各个方面都有她的清影;她也走向世界,名扬四海,成为全人类的文化财富与艺术瑰宝。随着历史的进程,许多民族的、传统的东西被渐渐淡化、湮没了。然而,真正文明的标志应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并存,共同发展。愿这棵古老的艺术之树常绿常新。
3. 中国古代不同的朝代的都城和皇宫分别是什么
1、秦咸阳宫——阿房宫
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个皇帝,他的都城位于现在西安市的西北部。咸阳背靠大山,南临渭河。秦始皇的宫殿几乎铺满了整座城市。气吞山河的始皇帝动用了数百万的劳工为他修建宫室,包括为他修建死后的陵墓,耗费了二十多年时间,直到他死在巡游的路上,庞大的建筑工程仍然没有结束。
(3)艺匠荷花酒扩展阅读:
古代的五大城市。所指不一。
(1)西汉以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为五都。《前汉书·食货志下》:“遂於长安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长安 东西市令及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
(2)三国魏以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改许县为许昌县” 裴松之 注引《魏略》:“改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
(3)唐代五都指的是唐代的五大都城。分别为上都长安,东都洛阳,西都凤翔,南都成都,北都太原。
宫殿建筑,又称宫廷建筑,为传统建筑之精华。古代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突出皇权的威严,满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规模巨大、气势雄伟的建筑物。这些建筑大都金玉交辉、巍峨壮观。
万象神宫即武则天明堂,于垂拱四年(688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建成,号“万象神宫”,高300尺(今90余米)。富丽堂皇,准许民众入内参观。武太后又令于明堂之北起天堂,以贮夹像,颁《亲享明堂制》。后来武则天称帝,万象神宫成为武周王朝的政治中心,每年举行祭天地的仪式,同时迎接各地使节。
咸阳宫是秦帝国的皇宫,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和西安市部分重叠。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迁都咸阳,开始营建宫室,至迟到秦昭王时,咸阳宫已建成。
最初咸阳宫位于秦都咸阳城的北部阶地上,在秦始皇统一六国过程中,不断进行扩建。据记载,该宫“因北陵营殿”,为秦始皇执政“听事”的所在。
公元前202,汉高祖在秦朝兴乐宫的基础上建成的长乐宫,是为汉三宫之一,两年之后建成未央宫于是才把汉朝的都城从栎阳迁都长安。长乐宫是西汉的政治中心,其总体上是由四组宫殿组成:长信殿、长秋殿、永寿殿、永宁殿。长乐宫是汉高祖刘邦处理政务的地方。
在历史上,长乐宫又叫“东宫”。淮阴侯韩信就是被刘邦的老婆吕雉和萧何诱杀在长乐宫的钟室只内。刘邦死后,皇帝移住未央宫。长乐宫就专供太后居住,遂得名。
未央宫在长安城的西南部,是皇帝朝会的地方。始建于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自高祖九年迁朝廷于此,以后一直是西汉王朝政治统治中心。未央宫宫内的主要建筑物有前殿、宣室殿、温室殿、清凉殿、麒麟殿、金华殿、承明殿、高门殿、白虎殿、玉堂殿、宣德殿、椒房殿、昭阳殿、柏梁台、天禄阁、石渠阁等。
大兴宫,是古代传统宫殿建筑,属于隋朝皇宫。隋朝及唐朝初年称为大兴宫,唐睿宗以后称为太极宫,为隋高祖杨坚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兴建,开皇三年建成,由建筑师宇文恺主持修建,为隋朝皇宫。唐睿宗景元元年(公元710年),改称太极宫。宫城坐落在大兴城中轴线北端、大明宫之西。
唐大明宫初建於公元634年,当时,李世民在城东北角禁苑内的龙首塬上修“永安宫”让其父李渊在那里临时消暑,但还未完工,李渊就死去,于是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更名为“大明宫”。龙朔二年(公元662年)重加修建,改名蓬莱宫。
南京故宫,又称南京明故宫、南京紫禁城,是明初的皇宫,如今北京故宫的蓝本。明故宫位于南京城东,占地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宫殿,被称为“世界第一宫殿”。
中国宫殿建筑以北京的故宫为代表。紫禁城,即北京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曾居住过24个皇帝,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的宫殿建筑,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总面积72万多平方米,有殿宇宫室9999间半,被称为“殿宇之海”,气魄宏伟,极为壮观。
参考资料:网络-五都
网络-古代皇宫宫殿
4. 吴中东山雕花楼有6句名言么
有,
洞庭东山,为吴中太湖东北部的一个半岛,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特产丰富,是闻名中外的国家级风景旅游区。在东山众多的景点中,民国建筑——雕花楼,因巧夺天工、保存完好的“砖、木、石、金”雕刻艺术而著名,誉称“江南第一楼”,并于2006年5月被列为中国文化遗产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雕花楼”曾是民间的口头俗称,还有一个名字:春在楼,颇为高雅。“花落春仍在”是苏州清代诗人俞樾殿试名句。而雕花楼主金锡之借用其意为楼取名,镂花绘彩,配以楼外四季花木,真是美得春色常在呵!为能更好延续这一民国建筑的文化遗产常葆春色,吴中区主管部门在春在楼被列为“国宝”后,即拉开了以恢复雕花楼原民国建筑文化风貌,恢复水乡山区本土自然风情为主基调的“国宝”保护规划改造方案的帷幕。投巨资新改造后的雕花楼景区,其游览、休闲的功能更趋完善,将形成有景点区、休闲区、配套区为综合功能的旅游景区。景点区主要景观有民国建筑雕花楼、明代建筑状元府第及后花园、雕花楼历史文化陈列馆、园林水榭、古亭、荷池、长廊、古树名木等;休闲区主要有标准客房、休闲会所、土特产商场、雕花楼食府等;配套区主要有完善的停车场设施等。改造后的民国雕花楼景区,将成为苏州环太湖大旅游“山水苏州、人文吴中”的首席品牌景点,也将成为天堂太湖名副其实的吴中瑰宝。
“此楼应是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几乎所有走进雕花大楼的人们,都会发出这样的慨叹。这里的每一副木雕、砖雕,都是灵动的音符,都可以叩响你的心弦,引发你想象的双翅。美哉!雕花大楼。寸寸皆是精灵,皆是创造,皆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近百部影视剧在这里开机、拍摄,并获得成功,不仅艺术家可以在这里点燃灵感,创造绚丽的艺术之春;无数的游客,上至外国首脑,下至芸芸众生,皆可以从这里获取幸福的感觉,甜美的笑意,还有那绵绵不绝的遐思。
漫步在雕花大楼的走马楼长长的回廊里,品味深邃,品味曲折,品味遗落在这里的古镇传奇,也品味并不久远的历史和似曾相识的人生。少爷的卧室,小姐的闺房,还有价值连城的老爷、太太的红木雕花床,落满了历史的烟尘。昔日的奢华,如纸张发黄的孤本,珍奇,可以细细地研读,但并不值得人们去仿效和续写了。哲人说,历史是一面镜子。人们可以从中照出什么呢?幽深的回廊上,空无一物。有多少脚印遗落在这里?有多少欢笑、愁苦甚至哭泣遗落在这里?有情史、野史、艳史么?楼道的一侧,开了一扇小窗。那是女性从楼上偷偷窥视楼下的情况用的。据说,大半是相亲,偶而,也有遇到诸如祭祖大典等女性不便亲临现场的时候,小姐们便从这里偷偷打量那个陌生而新奇的世界。窗口无声地洞开着,日、月从这里逝去了,一张张如花似玉的笑脸从这里逝去了,情节跌宕、情趣横生的戏剧从这里逝去了。莫道岁月无痕,一扇窗,通往烟雨江南古镇的春秋史,赤橙黄绿青蓝紫,数十年的风风雨雨中,在这里上演了多少话剧?每一个人都可以从这扇窗口中,揣摩那并没走远的古镇人家熟悉的背影;都可以领略爱情缠绵绯恻的韵致。楼主金先生当年经商,发了大财,可谓是气壮如牛的大款了。他为什么要花巨资修造雕花大楼呢。东山乃温柔之乡。绿柳、小河、石埠头、木舟、拱桥、红灯笼,看惯了上海十里洋场的纸醉金迷、灯红酒绿,或许,还是觉得故乡这片土地让人感到温馨和踏实。于是,大兴土木,修了这座艺术宫殿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并非有意褒奖楼主,较之于今日某些挥金如土、花天酒地的大款,当年修建此楼的金先生,还是值得人们投去敬意的一瞥的。他,毕竟为后人留下了这一艺术瑰宝。苏州出才子,连商人也有如此的艺术品味,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沿走马楼慢慢地走,可以走进历史,也可以走进现实和明天。漫道人生,只要启开心扉,朋友,你在这里就可以处处听到启迪智慧的歌唱。
花园很小,但假山、曲径、碧水、拱桥、亭、台、楼、阁、花、鸟、虫、鱼俱全。雕花大楼最显著的艺术特点是细。伫立其中,不由想起一位老戏剧艺术家对他弟子的遗训:细、细,细!中国的戏剧,最讲究精细之功,一抬手,一投足,说、唱、念、白,皆有深厚的蕴涵,这才叫功夫。苏州园林的最可人之处,就是每一个细部,都经得起人们的反复推敲、把玩。雕花大楼更是如此。以小见大,是艺术的精髓。游人们喜欢在这里悄然而立,而奢望有月白风清之夜,看如水的月色,从那片遮掩了三楼的风火墙上无声地漫下来,漫下来,和仙风道骨的太湖石对话,与素雅高洁的紫薇、孩儿莲、檀香梅耳语、默默地亲吻铺花的碎石小径,然后,静静地漫入游人的胸襟,一缕清凉也罢,一丝忧伤也罢,最好,能有幸燃起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那不凋的旋律,让这极富苏州园林特色的小小的花园,如一颗钟情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个游人的心田里,带着它走南闯北,于是,艰难的生命之旅,就平添了一分绵绵的怀念和慰藉,那也是游人最大的福分了。
建筑是一种艺术。一座好的建筑,不仅能使“居之者适”,还能使“观之者畅”。雕花大楼就是这样,除实用价值外,还能使“观之者”获得莫大的艺术享受。未进门,远看去,但见苍翠的果木掩映中,矗立着一座高大、陡峭的黑色城堡。四周高高的风火墙把墙内的一切遮盖得严严实实,使人顿觉威严、神秘、幽静。进得门去,内有两进天井;楼上楼下,书房、客房、卧室、密室、阳台、花园……整个宅院占地二亩,平面呈多边形。主体建筑从东到西在中轴线上依次是照墙、门楼、前楼、后楼、附屋。前、后两楼的底层都是大厅,两边有厢楼连接;楼上有回廊前后沟通,俗称“走马楼”,又叫“转楼”。西面和金家原先的老宅——明代建筑“施状元府”相联;北面的后楼是附房、杂间;东边是一个小巧玲珑的园林……整体布局合理、巧妙、井然有序;居住其间,高敞明亮,冬暖夏凉,舒适方便。比如东面小花园,有太湖石、假山,有孩儿莲、古紫薇、檀香梅等奇树嘉木,有小桥流水、亭台楼榭……像一个浓缩了的苏州园林的“盆景”。据金徵霖老先生回忆,花园入口处的地上,原先铺的不是鹅卵石,而是玻璃花石,形状有长,有方,有圆,面积约有一米宽,三米长,五彩缤纷,晶莹剔透,煞是好看。花园墙上的古龙砖雕,是他家的亲戚——东山当时“四大家族”之一的翁家赠送的,为明代名匠所雕刻的。那著名的“十二生肖”假山石,则是翁家卖给他家的,价值三千银元……还有六角亭和佛楼上的琉璃瓦,楼内配有彩色玻璃的“四季窗”等等,都令人感觉新奇、美观。
当然,最精彩、重要、并且十分庞大的观赏内容,是满楼随处可见,令人目不暇接的雕刻艺术。有木雕、砖雕、石雕、金雕;雕法上又分浮雕、圆雕、镂空雕、阴阳雕。其中艺术价值最高的,是石库门内侧的砖雕门楼。门楼屋脊泥塑雕刻的内容有蝙蝠、祥云、万年青;有“独占鳌头”、“天官赐福”、“恭喜发财”、“鲤鱼跳龙门”……以及灵芝、牡丹、兰、菊等各种花卉。门楼砖雕的内容繁而不乱,层次多而不紊。其上部横勒部位雕“八仙庆寿”图,取材于《东游记》,传说三月三日,西王母设蟠桃盛会,八仙各带奇宝前赴宴。这是女寿的象征,喻为“寿”,中枋浮雕“鹿十景”,十只鹿,十种姿势,或卧、或立、或蹦、或跑、或趴、或窜、或昂首、或俯视、或屏气凝神,或回首盼顾,充满着柔和、蕴藉、闲逸、愉悦的韵味。鹿是“禄”的谐音,这里寄托着庶民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和大胆向往,反映了“贾而好仕”的社会心理。下枋雕“大富贵亦寿考”。说的是唐朝郭子仪官居中书令,他有七个儿子、八个女婿,而且个个都在朝为官。每逢郭子仪生日,七子八婿都到府祝寿,这种子孙满堂的欢乐景象,是男寿的象征,喻为“福寿双全”。这幅雕刻构图疏密得当,莼任自然,人物形象生动,人情味十分浓烈,能给人柔媚轻倩之感。门楼的左右兜肚部位,分别浮雕“尧舜禅让”和“文王访贤”,前者喻为“德”,后者喻为“贤”。平台上部设栏杆,望柱三根,分别圆雕“福、禄、寿”寓为“三星高照,恩泽万代”。“三星”体型苗条而不瘦弱,丰满而不臃肿。憨厚的相貌,传统的官服,神仙的风度,恬静的神情都符合野史的记载。平台下端以万川式挂落装饰。门楼屋檐下五寸宕内设斗拱六只,垫拱板上透雕双喜、双戟、如意,喻为“双喜临门,吉祥如意”。五寸宕两端外侧镶葫芦挂芽,这是子孙万代绵延不尽的象征。左右垂柱末端圆雕苏式狮子,慈眉善目,相貌和蔼,毫无昂扬威猛之状,却有温顺柔媚之态,格调古雅逸静,风规自远,垂柱上端浮雕“寒山拾得”,其外貌特征均为蓬头笑面,憨厚朴实,柔意尽致,神韵全出。一个手持荷花,一个手捧圆盒,取“和”“合”谐音,得和谐合好之意。门楼的南侧面浮雕锦鸡荷花。雄鸡锦羽勃起,扭颈瞪眼,直视荷上小虫,摆出一画随即伸喙而食的架势,以示“挥金护邻”;北侧面浮雕凤穿牡丹,以喻“富贵荣华”。整座门楼造型雄伟而秀逸,结构严密而灵巧,题材宽广而统一,雕工精细而古雅,具有苏派艺术的独特风格,堪称我国砖雕艺术的精品。
木雕的数量最多,而雕刻最密之处为第一进的楼下大厅“仰遽精舍堂”,堂中除金、石、砖雕之外,凡是木质的梁柱门窗、栏杆扶手上,无处不雕,无处不刻。如承重、搁栅、轩梁、梁垫、棹木通体雕刻“指日高升”、“鹤鹿同春”、“八仙过海”、“凤穿牡丹”等吉祥图案。鸟欲舒翼,花欲舞风,仙翁则抬足而不动,瑞兽则昂首而气雄。对称的花纹,错落有致,疏郎多姿,彩凤珍禽翱翔于雕梁之间,诗情画意构成于画壁之中。包头梁内三个平面,都镶着用黄杨木雕刻的《三国演义》故事,共计四十八幅。武战人物不仅有大气磅礴之势,还有威严勇武之态。战马的驰骋,回转,跨跃动物不仅与人物的动势和谐一致,而且与战斗的情节相协调。再有前楼下层前面的长窗和短窗上,分别雕着《二十四孝》的故事,最值得一提的是六块障水板,全板通体雕饰山水人物,内容繁而不乱,层次多而不紊,虽然整幅画面略略点缀几株古松杂树,却能山大不空,石小不拙。虽是踏地浮刻,却疏郎空灵之感尤在。作为前厅的屏障,合起来是一幅山水长卷,拆开来则是一张张山水册页,还有前厅厢房半窗的夹堂板和长窗的裙板上,分别浮雕“负角挂薪”、“囊萤夜读”、“随月读书”、“不顾羹冷”、“与圣贤对”、“道余磨杵”等古人发奋读书,少年登科的《二十八贤》传说故事。厢房的山墙上都设红木壁橱,橱门上分别用甲骨文和行草隶篆体浅刻“仁义成于束,孝弟根其本”等警句。那飞花草书飘然如云,风流潇洒,走笔行书弯环舒展,气韵流畅,真笔隶书惊矫纵横,神完气足;篆书笔道苍劲有力,深厚安祥,甲骨文瘦硬峭削,峻利沉着。书法布局分朱布白,疏密相宜,刀工稳、准、轻重、徐疾、顿挫,凝涩颇有分寸,充分凸现了民国时期香山帮艺匠雕刻艺术的精微境界。据楼主后裔金徵霖老先生回忆,原先多幅连篇的黄杨木雕共有三套:前楼大厅上的一套是《三国演义》、东厢书房的一套是《西厢记》、第二进厅上的一套是《二十四孝》。现在只剩下一套《二十四孝》搬到前厅来了。所有这些木雕作品,技法都很高超;人物刻划栩栩如生,山水景物颇有空灵之感。
雕花大楼建于民国初期,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香山帮的典型作品,它在建筑设计上除了采用我国传统的规矩方圆、轴线分明、均衡对称的三合院、四合院的格局外,还大胆引进了西式的水泥晒台、阳台,并广泛地采用了彩色玻璃、磨砂玻璃、铸铁栏杆、晴落水管、西式壁橱、启口地板、启口门窗、铁棚窗、弹子锁洋式门……以及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巴洛克建筑艺术,基督教建筑文化的十字表号楼梯扶手栏杆、希腊科林新式雕花檐柱等等。可见此楼堪称中西合璧。大楼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集砖雕木刻和彩绘于一身,是继康熙、乾隆之后,成为江南地区建筑雕刻承上启下的代表作品;成为我国近代建筑雕刻史上的重要一页,对研究我国近、现代雕刻史和民俗文化具有很高的价值。东山雕花楼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已于2006年5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 山陕甘会馆的景点介绍
山陕甘会馆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现存建筑为关帝庙部分,建造考究,装饰华丽,其中砖雕、石雕、木雕堪称我国古建筑三绝,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现在面前的这个照壁素雅大方、雄伟壮观,它位于会馆建筑中轴线的最南端,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它高8.6米,长16.5米,大体可分为台基、壁体和庑殿顶三部分,由青砖砌成。是砖雕、石雕最集中的地方。 照壁,又称树屏、照墙、影墙,俗称“影壁墙”。照壁是中国建筑独有的形式。有的照放在大门之内,也有的放在院落门前,其功能是建筑物前的屏障,挡住外人的视线,使之不能对院内一览无余,又成为人们进入院落前停歇和整理衣冠的地方。
照壁的历史由来已久。在陕西扶风、歧山两县交界处发掘的西周遗址中,发现院落门前已有板筑照壁的残迹。照壁从造型上可以分为一字形、八字形和依墙式等,从用材上看又可分为琉璃制、木制、石雕、砖砌等。照壁一般多用于宫殿、庙宇和富豪之家。
开封山陕甘会馆的照壁为一字形,位于会馆中轴线的最南端,临街而设,沿街东西走向,壁体高8.60米,长16.50米,厚0.65米;整个照壁可分为台基、壁体和庑殿顶三部分。系用青砖磨砖对缝而成。
台基为青石须弥座,高1.40米,是中国传统的基座形式之一。须弥为古印度的音译,意为妙高,是传说中古印度山名,是人类所居世界的中心,日月环绕此山旋转,三界诸王依此层层建立,以须弥名座,取其稳固之意。须弥座之上为照壁壁体,两面皆砌有砖雕牡丹和回字纹花框,背面花框内的不同位置砌有18条龙纹砖。四角用石雕“云龙捧寿”形成岔角。壁芯为石雕“二龙戏珠”图案,该石雕内为椭圆形,外为长方形,据说这与古人认识天体有关。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会馆照壁璧芯的造型正是古人对“天圆地方”说的具体反映。从整体上看,壁体雄伟大方,颇为华丽。壁体之上是砖饰人物、花卉、山水、鸟兽、博古图等,题材多样、技法精湛。砖饰以上为庑殿顶,覆以绿色琉璃瓦。
庑殿顶,是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等级最高形式。其屋面可分前、后、左、右四坡,并分由前、后坡相交的一条正脊及前后坡与左右坡相交形成的四条垂脊,因此,庑殿又称四阿顶或五脊殿。正脊为绿色高浮雕荷花脊,两端均置龙形大吻。大吻又称鸱吻,龙口大开,咬住正脊,它既有较强防水功能,也是正脊上主要的装饰构件。
照壁的背后是他书写的“忠、义、仁、勇”四个大字,成为会馆一景,不少游人在此驻足留影纪念. 照壁两面都有砖雕牡丹和回字纹花框,框内四角有四块夔龙石雕,中心是石雕二龙戏珠,刀法娴熟,堪称清代佳作。照壁上部为庑殿顶,檐下全部以砖雕装饰,雕刻内容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例如各种造型的花瓶、插花、嚣炉、书函、画卷、乐器等。另外,还有一些表达人们美好愿望和理想的吉样图案,例如这组由花瓶、几案、蝙蝠组成的吉祥图案,寓意“平安是福”;这组菊花,丛中有两只鹤鹊和芦叶的图案,寓意“安居乐业”。更富有情趣的是,砖雕当中有一个精巧的小算盘。俗话说:“算盘一响,黄金万两”。看来,算盘不但是用于计算的工具,同时也是日进斗金的宝器。
清代匠师们以细腻的雕刻手法,表达出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大家请看照壁中间这块五尺见方的“二龙戏珠”石雕。这幅图案不仅雕刻精美,而且还别有新意。两条龙被雕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请注意二龙所戏的“珠子”。常见的“二龙戏珠”图案中的珠多为宝珠,可这里雕刻的却是一只蜘蛛!原来古时商人认为,蜘蛛吐丝结网,寓意绣商的人际网络也像蜘蛛网一样,越结越广,越结越大,朋友遍天下,生意越做越火。照壁中间还有“忠义仁勇”四字,这是人们对关圣大帝--关羽品格的高度概括,那么这里为什么崇尚关羽呢?大家知道,关公老家在山西,是中国历代推崇的武圣人,是山西人的骄傲,所以,山陕甘会馆当然少不了他老人家了。 东西配殿也叫“庑”,每侧各有房屋八间,分南北两部分,均为硬山式建筑。东西配殿屋檐下边额枋、斗拱、雀替、挡板、垂柱等,几乎遍布木雕装饰。木雕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山川树木、花鸟虫鱼、亭殿楼阁、民间故事、人物传说无不入画。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西厢房檐下的木雕。看到的这组图叫“九狮戏绳”。画面刻了九只活泼可爱的狮子正在舞绳,狮舞绳飞上下盘旋,绳索自然流畅,狮子逗人喜爱。
“九狮”与“九世”谐音,故此图寓意九世同堂。旁边这组图在西厢房梢间的额访上是一幅民间风俗画,此图是一派水城风貌,干道是水渠,街心行船上一女子怀抱琵琶正在弹奏。一人在船头演唱,表情诙谐。船后一女子,;头戴大沿遮阳帽,耳环垂肩,笑容可构,宽衣博袖,双手摇橹,悠然自得。游船是画面的中心,前来看热闹的有身骑高头大马的达官贵人,有轻摇合扇喜眉笑脸的公子王孙,妇女牵着儿童,老抠手扶伊翁,都争先恐后的四面拢来,连路边的两位石匠也停下手里的活计,向船头瞧个不已。画面刻画25个人物,表情不同,姿态各异,一个个被刻画得栩栩如生。
东厢房檐下各间的额枋上分别装饰着武士征战、八仙庆寿、佛门进香、八骏放牧等。八骏图中每匹马或静或动,或立或卧,或啃啼打滚,或长嘶奔驰,自然和谐,乐在其中。封建社会二十四孝子之一的《孟宗哭竹》被巧妙地安排在一个雀替与支墩之中,几株稀疏萧瑟的竹子下边跪着一个人,一手扶竹,一手掩面哭泣,身前长出两棵新笋,构图精练,主题鲜明。 中国建筑砖雕是模仿石雕而出现的一种雕刻类别,由于它比石雕省工经济,既具有石雕的耐久延年性,又能像木雕一样的精雕细刻,所以广为流传。古文献中曾有“文砖”的记载,这是指一种模制的花纹和画像砖,这种砖由于制作工艺复杂,逐渐被砖雕所替代。汉代开始出现先制砖坯再雕刻的工艺,先堆塑或翻模成型,烧制成后再进一步精雕细琢。山东晋墓上的砖雕墓志、甘肃嘉峪关晋墓嵌饰砖券,墓内门楣上的蹲兽和门两侧的牛、鸡是早期砖雕装饰的实例。其后是仿木构件的兴起,如南北朝佛塔建筑中的斗拱、平坐等。隋唐则进一步发展。
宋《营造法式》中记载,称砖雕工艺为“斫事”。书中所提到的“事造剜凿”,指的就是砖雕。元代砖雕比较盛行。元大都遗址出土有格纹装饰方砖和花盘砖、砖雕走兽等,说明砖雕已由建筑基座部位走向装饰道路。到明代,砖在建筑物中被大量用作为基座的墙身,并大量使用砖雕面饰,这就为砖雕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明代计成所著《园治》中曾记载用磨好的砖砌墙和摆砌门窗,说是“历来墙垣,凭匠作雕琢花鸟仙兽,以为巧制……”。可见就施工工艺而言,明代的砖加工和砖雕操作技术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精巧的程度。到了清代这种工艺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专门的行业——凿花作,因砖雕俗称花雕,所以工匠又称“凿花匠”。此时砖雕艺术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制作既精,题材亦广,虽经匠斧,巧夺天工。南方以苏州、徽州等地区的砖雕影响最大,风格空透灵巧。北方砖雕源于山西,风格以“大枝大叶”为主,浑厚朴实,对开封砖雕的形成和发展影响颇深。
砖雕,一般是指在烧制成的砖块上,雕刻出图案纹样或生活形象的艺术。砖雕制品俗称“花活”。但砖雕只是“花活”中的“硬活”,如果用灰堆抹成花饰,则为“软活”。从操作意义上讲,“硬花活”又称为“凿活”,“软花活”又称为“堆活”或“镂活”。我国古代的匠师们用“凿、打、耕、画”和“堆、镂、镳、抹”来形容凿活和堆活手法的不同,这两句话虽然不是各种手法的完整概括,却十分清楚地说明了硬、软活的不同。硬活以砖为材料,操作方法以凿打为主;软活以灰为材料,操作方法以堆、抹、镂、画为主。
砖雕的选材要求极严,如今的青砖雕不出精美的图案,要用澄浆砖、停泥砖。这些经过技术处理的砖,材质细致,硬度较高,色泽一致,砂眼少,敲击没有劈裂之声,才能承担雕凿高难度的作品。会馆的砖雕之所以精美,是经过多次精选的,是匠工辛勤劳动的体现。
会馆的砖雕主要集中在照壁上,零星还散见于其他墙体上。
照壁的檐桁以下全部为砖雕。随桁枋为回字边饰,由斗拱承托的四个“寿”字纹梁头,把上部分成五个空间,每间两攒斗拱,上托雕刻精美的龙头,斗拱之间的雕刻全部是按照会馆主人的理想趣味而设计雕刻的吉祥图案,几乎每个间隔的雕饰都与“瓶”有关(见后文《说瓶》),这可能与晋商客寓汴城祈求异地平安的原因有关。除瓶之外,各种吉祥花卉、熏炉、书函、画卷、乐器置放其间,最有意思的是,晋商将他们爱不释手的宝物计算器——“算盘”,也雕刻在图案中。虽不将其置放在显著的位置,但却反映了会馆主人的内在心态。俗话说得好:“算盘一响,黄金万两”。加减乘除,日进斗金,进账算账没它不行。这些雕刻以反映追求幸福、趋吉避凶的理想愿望居多,而且生动逼真。技法以透雕、浮雕为主,做工精湛,画面层次分明,构图严谨得体。
斗拱下边的平板枋雕以祥龙图案,把上下分成两大区。祥云下为32个垂花砖柱,柱头为龙头,垂花分别雕成石榴、金瓜、荷花、莲蓬等吉祥多籽造型,垂花柱与垂花柱之间由夔龙卷草图案相连将空间铺满。垂花柱以下里外墙体上分布有10个长条形画框,每个画框饰以拐子龙纹,框内分别雕刻有“狮子绣球”、“喜鹊闹梅”、“山雀玉兰”、“鹭鸶荷花”、“松鼠葡萄”、“麒麟呈祥”、“八仙过海”以及“刀马图”等。
“松鼠葡萄”以八大串晶莹欲滴的葡萄悬挂在藤枝上,数只松鼠跳跃其间,姿态生动,工细酷似牙雕。“刀马图”是雕刻中最常见的题材,一人丢盔弃甲,落荒而逃,后边兵马穷追不舍,情节动人,扣人心弦。“八仙过海”图,各仙人分乘狮子、麒麟、海马、天禄等异兽,踏波逐浪,如履平地。这些砖雕做工精细,一般不加打磨,足见刀法之功、棱角之锐。
纵观照壁的砖雕画面,给人一种紧凑而不拥挤、繁丽而不冗杂、布局严谨匀称、凸凹处理得当的感觉。你看,飘动的衣服袖带、翻卷的花草叶片、生动的人物表情,飞翔的鸟、奔跑的兽,均达到了“凿的花能拿起来,凿的兽能跑出来”的艺术效果,可见匠心独运,技艺高超。
遗憾的是,照壁上的砖雕经过二百多年的风剥雨蚀,有的已经面目全非了,有的虽还完整,但掉枝缺叶、失足少角,观之令人痛惜。近些年来,砖的质地发生了变化,砖雕的用材受到了限制,又加上人们对砖雕艺术在建筑中的重要地位缺乏认识,以至砖雕艺术在建筑中很少采用。因此,砖雕艺匠日趋减少。砖雕艺术如今更显得异常珍贵。 木雕,是我国五大雕塑传统(陶、木、石、铜、泥)的组成部分,是按材料分类的雕塑品类。会馆的建筑装饰常用的材料有椴木、杨木、梨木等。一般构图都以圆木周边宽度为限,大多木雕以人物、花卉、山水、楼台、亭阁、水禽、瑞兽等为题材的作品。会馆的木雕十分讲究刀法和风格,以及利用材料本身自然的特点去寻找材料内在的表现力,在表面的色泽、纹理、结构等微妙变化中相形度势、因材施艺、量形取材,加以斧凿,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韵味。中国有长期的木雕传统,发展到清代和古建筑一样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因而,会馆的木雕艺术成就最高、规模最大、数量最多、题材最丰。在中原地区首屈一指。
山陕甘会馆每座建筑物的木构件上,特别是大殿和厢房檐下的桁、枋、雀替、挡板、垂柱等,几乎遍布木雕装饰。采取的雕刻手法有圆雕、半圆雕、高浮雕、浅浮雕、悬雕、透雕等多种技法。在人的视点与雕刻面的关系上,创造了焦点透视、散点透视、破时空透视等艺术形式,广泛利用有限的空间,通过起位升降、线条流畅、光影处理等造成的视点错觉,达到了非常巧妙的艺术效果。
会馆的木雕题材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与三国相关的故事有“古城会”、“长板坡前救阿斗”、“刘备访庞统”等,这些故事画面,构图精练,刀法简约,生动地把关羽、张飞、刘备、赵云、庞统各自的身份、性格、地位表现得淋漓尽致,并重点突出了“义”、“勇”、“求贤”的主题。
表现亲情和孝悌的内容有“孟宗哭竹”、“九狮戏绳、带”等。“九狮戏绳”的画面,狮舞绳飞,上下盘旋,绳索自然流畅,如同真绳一般,可见其刀法功底。狮子逗人喜爱,幼狮伏在母狮的背上,母慈子爱,相互亲昵,颇有人情味。“九狮”谐音“九世”,寓意“九世同堂”,突出了一个“情”字。
“孟宗哭竹”被巧妙地安排在东厢房的一个雀替上,几株稀疏萧瑟的老竹下边跪着一个人,一手扶竹,一手掩面哭泣,面前长出两棵新笋,这就是中国有名的二十四孝图之一的“孟宗哭竹”。构图简练,刀法细腻,显然寓在勉“孝”。
表现神话故事的有“放牧八骏”、“刘海洒钱”、“和合二仙”、“樵子遇仙”、“帝俊八子”、“八仙庆寿”等。这些画面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在里边,看画悟道,你会感到这些神仙们确有不少可爱、可敬之处。这些神仙鲜活生动,音容相貌,栩栩如生。在“放牧八骏”图中,每匹马或静或动,或奔或嘶,宛若活物,有强烈的立体感。
表现民间风俗内容的有“街头即景”、“佛门进香”等。在西厢房南北次间的额枋上各雕刻有一幅民间风俗画。南次间一派水城风貌,主干道是河水,船行于街心。船上一女子怀抱琵琶,正在弹奏出悠扬悦耳的曲子。一人在船头演唱,表情诙谐。船后一女子,头戴大沿帽,宽衣博袖,双手摇橹,悠然自得。画面以游船为中心,四周有骑马坐轿的达官显贵,轻摇合扇、嬉皮笑脸的公子王孙,有妇女儿童、老翁健妪、手持斧凿的匠人、担担叫卖的小贩。画里25个人物,表情不同,姿态各异,刻画入微,惟妙惟肖。开封有“北方水城”之誉。这幅水城风俗画是专题描写开封还是泛指?容以后考证,再下断语。
北次间主要描绘的是街头即景,其雕刻的高楼、房舍、桥梁、流水比例适中,线条流畅;雕刻的人物有骑驴的老者、过路的妇女、进餐的客人、斗耍的顽童、摆摊的小贩,尤其是有一个顽童将一醉翁的酒壶顶在头上“偷”走了,醉翁在后追赶,令人感到妙趣横生、如临其境。这些木雕人物造型一般注意突出各人不同的年龄、面貌、神韵、衣着、动态等,避免了与南次间水城即景的形式雷同。
表现动植物的内容是山陕甘会馆雕刻技艺的另一大主题。祥禽瑞兽有龙、凤、狮、马、麒麟、鹿、羊、猴、松鼠、仙鹤、喜鹊、鸳鸯、青蛙、鹭鸶、蝙蝠等;植物有石榴、葵果、蓬莲、葡萄、柑橘、荔枝、仙桃、松、竹等;花卉有菊、牡丹、梅花、兰花、荷花等。这些动物和植物都能各自独立或相互配合形成一组组的吉祥图案,大多是以祝愿人们多福多寿、人丁兴旺、祈瑞纳吉、合家安康、百事如意、天下太平、钱财广进、荣华富贵等为内容。
从刀法技艺上看,会馆木雕题材的匠师们用他们倾尽心血的态度、熟练高超的技艺,充分发挥智慧和想象力,把鸟兽雕凿得活灵活现,瓜果如同真的一般,石榴启唇含珠,葡萄晶莹欲滴,极富装饰味。
尤其是大殿檐下两侧的二龙戏珠、凤凰牡丹,雕刻得最为精彩。苍龙腾云驾雾、凤凰振翅欲飞。龙头凤首突出于画面之外,伸向空中。工人们匠心独到地采取圆雕手法(民间称为悬雕),使龙与凤的造型适应多角度欣赏,这样的技艺手法使龙凤更具立体感、韵律感、跳跃感。
大殿内部梁枋上,木雕彩画相应成趣,琳琅满目。卷棚前后檐60个拱眼板,每板两面雕刻,计有120幅画面,内容多为神话、戏曲、民间故事等。每一间的上方横梁上都有精美的匾托,说明当年的巨匾不少。内檐额枋上雕刻的“二龙捧寿”、“蝙蝠扑云”,其技法之高超不亚于外檐。
山陕甘会馆的木雕艺术,布局精巧、繁而不乱、构图紧凑、疏密相间、豪华精丽、巧夺天工。其题材、技艺不乏典范之作,包含的史学、美学、文学、民俗学价值更是十分宝贵。以“雕梁画栋”、“鬼斧神工”来赞美会馆的木雕艺术,是恰如其分的。
6. 有关花的格言
人生活在希望之中,旧的希望实现了,或者泯灭了,新的希望的烈焰随之燃烧起来。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中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这个世界,真正潇洒的人不多,故作潇洒的人多。有人认为,那种一掷千金的派头就很潇洒,这是对潇洒的误解和潮弄,这种派头,除了证明这钱八成不是他自己挣来的外,并不能再说明什么。
·高尚的追求,使生命变得壮丽,使精神变得富有;庸俗的追求,使人生变得昏暗,使青春变得衰朽。
·在物质开拓中去开拓崇高的精神;在精神开拓中去开拓人生的价值。
·也许你航行了一生也没有到达彼岸,也许你攀登了一世也没能登上顶峰。但是能触礁的不是勇士,敢失败的未必不是英雄,奋斗了就问心无愧,奋斗了就是成功的人生。
·灵魂在耕耘中净化,信念在耕耘中升腾。转首回望,耕耘后是一片清新的天地,一个绚丽的人生。
·只有启程,才会到达理想的目的地;只有拼搏,才会获得辉煌的成功;只有播种,才能有收获;只有奋斗,才能品味幸福的人生。
·倘若把感情贯注到事业上去,手艺匠也可以成为极伟大的艺术家。
·我们在上路的时候,一定要带上三件法宝,而不是赤手空拳。这三件法宝是一健壮的身体、丰富的知识和足够的勇气。
·所有的输和赢都是人生经历的偶然和必然。只要勇敢地选择远方,你也就注定选择了胜利和失败的可能。人生的关键在于:只要你做了,输和赢都很精采。
·大自然是个忠实的供给者,但它只把报酬给予努力工作的人。
·生活中,谅解可以产生奇迹。谅解可以挽回感情上的损失;谅解犹如一个火把,能照亮由焦躁、怨恨和复仇心理铺就的道路。
·人的美丽可爱,不仅仅是由于他的容貌,首先决定他的精神面貌。一个品质高尚的人,永远是年轻和美丽的。
·言行适度,凡事想到别人,是君子的两大特色。
·最难抑制的感情是骄傲,尽管你设法掩饰,竭力与之斗争,它仍然存在。即使你敢相信已奖它完全克服,你很可能又因自己的谦逊而感到骄傲。
·事业恰似雪球,必须勇敢往前推,愈推愈滚愈大,但是,若在途中停下,便会立刻融化消失。
·昨天是一张作废的支票,明天是一张期票,而今天则是你唯一拥有的现金。
·人生是海洋,希望是舵手的罗盘,使人们在暴风雨中不致迷失方向。
·在这个世界上取得成功的人,是那些努力寻找他们想要的机会的人,如果找不到机会,他们就会自己创造机会。
·时间是伟大的作者,她能写出未来的结局。
·人生是短暂的,这句话应当提醒每一个人去从事他要做的一切事情。
·世界上最长而又最短,最快而又最慢,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生命是一程旅途……人们所有的享受与幸福只不过是生命路旁的旅社,供人们稍事休息,好让人们增添精力到达终点。
·今天尽你的最大努力去做好,明天你也许就能做得更好。
返回 ~
7. 探讨中国古代陶器纹样的象征性
在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传统图案纹样丰富多彩,璀璨夺目。它既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巨大财富。五、六千年以前,我们祖先创造彩陶文化,其后的各个时代都曾产生过许多的工艺品,如:青铜器、陶瓷、丝绸、漆器、金银错、玉雕、牙雕、砖石雕刻、刺绣、编织、蜡染等等。从那些变幻无穷、淳朴浑厚的各类装饰图案纹样里,我们可以看出各个时代的工艺技术水平和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这些是我们研究民族发展史、民族美学、民族心理学、民风民俗学等极有价值的依据,同时,也构成了发展现代工艺美术的重要先导。许多传统图案经久不衰,至今仍在沿用,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为此,我们在进行学习时,不可忽视从中国古代传统图案中汲取宝贵的营养。
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图案,在选题、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上都有它不同的特点,是与其功能、材料质地、艺匠加工方式分不开的。下面我们分期作以下简要介绍。
1、新石器时期,劳动者创造了彩陶艺术,不仅造型别致,而且纹样独特,实用美观,艺术之光生生不息。主要纹样有:鱼纹、鹿纹、狗纹、人面纹、花卉纹、网纹、水纹、海贝纹、编织纹、火焰纹及历象日月星纹等。先民们把生活中和自然界的可视物象,按照自己的理解,巧妙地组织运用到各种器皿器物上,形成了庄重大方、自然谐调的装饰花纹,开创了一代风格。
2、商、周奴隶社会时期,青铜艺术为其魁首。无论是造型多样的食器、酒器、乐器等,还是各种纪念性陈设器皿,都装饰着精美的花纹图案。有的还直接借用动物形象作造型,如大象尊、四羊尊等。常用的装饰纹样有:饕餮纹、夔龙纹、夔凤纹、蝉纹、玉带纹、重环纹、鳞纹、乳丁纹、窍曲纹、云雷纹、涡纹、冏纹、四瓣花纹及象形文字纹。图案适应铸铜工艺制作要求,多为非常工整的阳纹或阴纹图案。纹样精细,组织严紧,具有神奇感。考古学者称之谓“灿烂的青铜艺术”。
3、战国、秦汉时代,铁器兴起,金银错和漆器等新展起来,营造业大兴,砖石雕刻也兴旺起来。装饰图案的题材更为广泛,较之以前有巨大突破。主要装饰纹样有:怪兽纹、蟠螭纹、虺纹、龙凤纹、各种动物(鹿、马、牛、羊、虎、雁、鱼……)纹及四神纹等。“四神纹”也秒“四灵纹”,由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龟、蛇)四种动物形象作标志。青龙为我国传说中的东方之神,朱雀为南方之神,白虎为西方之神,玄武为北方之神,它们标志了四个方向。又标志了四种颜色:青龙—表色;朱雀—赤色;白虎—白色;玄武—黑色。此外,人物纹空前繁多,突出的是汉画象石、画象砖、瓦当,题材直接反映了人类生活、生产、战争的场面。笔简意繁,以少胜多,为以后各代的装饰开辟了新途径。
4、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不安,佛教艺术兴旺起来。图案同样也受到了宗教的影响,这时期的题材、内容许多都与佛经故事有关。常用的纹样有:忍冬草(即金银花,也称:宝花,四季常青不枯,取其吉祥之意)、莲花纹(别名“芙蓉”、“鞭蕖”等,取其出污泥而不染和“守—茎—花之节”之意,是美德的象征)、玉鸟纹(玉鸟也称迦陵频迦,吉祥鸟,传说人是玉鸟脱生出来的,故而图案中常有人面兽身之图像)、鹿纹(亦曰“天鹿”、“白鹿”,祥瑞的象征)。人物图案中出现了“飞天”仙人形象,表达了美好的理想,人的力量。
5、隋、唐、五代,处于封建社会中期,对外文化交流增多,工艺美术的门类也空前发展。绝妙的唐三彩、宋瓷、丝绸、金银制品等等上的装饰图案也出现了繁花似锦的局面。唐代纹样丰盛饱满,富丽豪华。宋代纹样秀丽,灵巧。常用的纹样有:卷草纹、宝相花(以莲花和牡丹相结合的图案,采用了完美的理想化的构成方法)、海石榴、花鸟纹、华盖纹、联珠纹、绶带纹、人物纹等。荷花和牡丹花非常之多。此外还有茱萸(中药)纹、柿蒂纹、几何纹等。装饰手法有写实的、夸张变形的,并采用了花中套花,叶中套花,果中套花等理想化的方式,构成巧妙、气韵生动,敷彩绚丽,唐、宋是我国传统图案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6、元、明、清封建社会末期图案,保留了民族特点,吸取了外国工艺之长,花色品种,装饰风格产生了变革。景泰蓝就是当时的新工艺,瓷器、织锦、砖雕、木雕等也较前有了很大进步,装饰题材增加了很多。动物图案常见的有狮子、孔雀、蝙蝠、鹿、鹭鸶、羊、鹤、鹰、锦鸡及神奇的麒麟。花卉果实题材有梅花、荷花、菊花、牡丹花、兰花、牵牛花、竹子、松树、灵芝、桃、石榴、枇杷、梨、杏、葡萄等。相互借用和结合的理想化的手法也更为广泛多变。如禽鸟与花卉组合,昆虫与花卉组合等,强化了装饰情趣。此外,尚有器物形象构成的图案也甚为流行,如:古玩、金石、陶瓷器、钟、鼎、杯、盘、壶、碗、瓶、书画等,具有典雅之风,称为“博古纹”。还有用八种佛教用供器组成的“八吉祥”(也称佛八宝),用道教持物组成的“道八宝”等等。这个时期的图案多为吉祥图案,应用范围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泛程度。日用品、服饰、建筑、商品上处处可见。
我国古代传统图案纹样来源大致可分三个部分。其一,来自民间工艺:陶瓷、刺绣、窗花、蓝印花布,蜡染、剪纸、雕刻、编织等,这是劳动人民按照自己的意志发挥创造的,一般比较朴实、粗犷、乡土气息浓郁。其二来自宗教艺术,如宗教传说和神话传说,庙宇、石窟中的壁画、藻井、龛楣、塑像服饰、基座、建筑、雕刻以及各种供器装饰。最典型的敦煌图案,是佛教传统图案的精华部分。它是我国的能工巧匠吸收外来文化所发挥创造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些图案构图严谨,富于理想。其三是来源于封建帝王、王公贵族、富豪商贾等所占用的陈设品、日用品、服饰、首饰、建筑……这些工艺品图案是为了满足奢侈者的物质生活和空虚的精神生活而精心设计的,并没有专门的作坊由专人监督制作的,所以图案非常精细,色彩富丽豪华。除了如前所说的那些传统图案外,相当一部分是福、寿、禄及文人字画、诗歌为题材的装饰图案。多数采用了“米”字格和“九宫”格等格律形式。以上三部分纹样,组成了我国传统图案的主流。
中国古代传统图案纹样经过世世代代艺人的努力创造,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风格的完整的艺术体系。尽管服务对象有所不同,题材内容也各有差异,但不可否认是出自劳动者之手。在最典型的那些喻意和谐音吉祥图案里,往往寄托着最美好的理想,即使在那些直接服务于宗教或封建统治阶级的图案里,其间仍然程度不同的闪烁着民族精神的光辉,显示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惊人的智慧和创造才能。
7、深入生活与学习遗产
我们似乎是生活在到处都能见到木雕艺术和木活细作的环境之中,从木作门窗、硬木家具、架子床、十景橱柜到镶嵌挂屏、杌凳、几案、托架……都离不开精美的造型、雕花设计与款式布局的处理,以及榫卯斗拼的结构制作施工。特别是在明式家具中所深蕴着的典雅的审美精神。正如我国已故著名的明式家具研究专家杨耀先生所出指出的:“我国明式家具造型简炬轻巧,而不笨重沉闷。线条流畅活泼,而不呆板粗劣。雕刻恰当有趣,而不是繁琐无目的的。我们从明式家具上见到简美的雕刻图案中,发现它引用了铜器、玉器、陶器以及建筑上多种花纹。这些花纹一旦被采用到家具上,都具有较精炼的发挥,足以表明我国木雕技术到了明代已经有了进一步发展。”
图案源于生活,生活是图案创作的源泉,这是图案创作的客观规律,这是一个根本点,忽视这一点,图案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不可能产生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图案设计,而失去生命力。
“要认真向遗产学习,这是学习图案入门的第一把钥匙。”(雷圭元《基础图案》),图案艺术是我们祖国传统艺术中最古老的艺术之一。原始社会的彩陶,奴隶社会的青铜器,封建社会的金银器、漆器、丝织、雕刻等等,是近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祖国文化艺术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研究、借鉴优秀的图案遗产,对于掌握图案的创作规律、熟悉图案的形式美的法则、密切图案与生活、生产的联系,无不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参考价值。同时,学习优秀的图案遗产,增强我们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提高艺术修养,促进图案题材、形式、风格的多样化,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精神指导下,创作具有民族风格,又有时代精神的图案,促进我国图案艺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8. 近代国外名画有哪些
刘海栗,原名盘,字季芳,号海翁。祖籍安徽凤阳,1896年3月生于江苏常州。早内期油画代表作容《夕阳》、《河边》、《湖光》、《塞纳河桥》、《林间信步》、《北京前门》等
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
赵无极,华裔法国画家。生于中国北京。童年在江苏南通读书,并学习绘画。1935年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师从林风眠。1948年赴法国留学,并定居法国。画作品《绿色花瓶》、《莲花》、《11-12-70》
毕加索:《熨衣服的妇女》、《喝苦艾酒 者》、《杂技演员之家》;
凡高:《食土豆者》、《塞纳河滨》、《向日葵》、《邮递 员鲁兰》、《 咖啡馆夜市 》、《包扎着耳朵的自画像》、 《星光灿烂》、《凡高在阿尔勒卧室》、《欧韦的教堂》;
保罗·塞尚:《绑架》、《圣安托万的企图》(均为英国私人收藏)、《解剖》、《黑人西比翁》、《巴德莱娜》以及《痛苦》、《现代奥林匹亚》(后两幅为卢浮宫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