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翻译
❶ “莫令形苦神疲”的出处是哪里
“莫令形苦神疲”出自元代王哲的《木兰花慢》。
“莫令形苦神疲”全诗
《木兰花慢》
元代 王哲
论修行锻练,只元是这些儿。
也勿取、翁婆姹女,婴子相随。
休言木龙金虎,更何须、黑赤坎和离。
奉报诸公入道,莫令形苦神疲。
堪宜。
正好搜寻时。
坦荡准希夷。
放落魄清闲,任云任水,真静真慈。
灵然养成内宝,聚玄机、密妙不难知。
开阐当中一点,莹然明照无为。
《木兰花慢》王哲 翻译、赏析和诗意
《木兰花慢·论修行锻练》是元代诗人王哲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论修行锻练,只有元神是其中的关键。不要迷恋纷杂的世俗欢愉,像老翁、婆姹、女儿一样随从你。不要追求名利和权势,也不必在黑赤坎和离之间挣扎。向那些要投入修行的各位传达,不要让外在的形象困扰内在的神态,不要让身体的疲惫压垮心灵的苦闷。
我建议大家在适当的时候去寻找,正如此刻一样。保持坦荡的心境,追求内在的宁静与善良。放下世俗的纷扰,任由云和水的自由流动,体验真实的宁静和慈悲。通过修炼内在的宝藏,聚集玄妙的机缘,这并不困难。
开展和阐述一点真理,会让光芒照耀而无为。这一点的启示会使你内心明亮而无所求。
❷ 辛弃疾 木兰花慢按 全文翻译
木兰花慢
可惜呀今晚的月亮,是否去了那遥远的地方?是否另外有一个人间,那里的人们刚刚看见月亮从东方升起?是不是苍天之外,还有天地空阔无边,只一阵风就把月亮送到那儿去了?月亮没有根谁能栓住它?嫦娥久寡不嫁,谁把她留住了?
据说月亮可以经过海底远走他乡,只是无从问起,所以让人恍惚让人发愁。而更令人担心的是,那驰骋万里的长鲸,横冲直撞,会不会撞坏了月中的宫殿呢?月亮里的蛤蟆本来就能游水,要问的是为什么不识水性的玉兔怎么能自由地沉浮与水呢?如果说都平安无事,为什么圆月又渐渐变成了月牙儿?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一
作“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
女亘(一作“嫦”)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辛弃疾的这首《木兰花慢》属慢调变格,不同的文本词语与句读稍
有差异,这里序依《全宋词》,正文依龙榆生的《唐宋词格律》。
根据作者自序可知,他是有意仿效屈原的《天问》体式填词。《天
问》是楚辞中的名篇,中国文学史上的杰作,在我国哲学史和科学史上
也占有重要地位。天,应指一切事物的本源。天问,就是探求事物的原
始意义。诗人在篇中提出170多个关于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问题,应
用了不少神话传说和古史材料。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说:“怀疑自
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琐末,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对屈原这
种怀疑精神给予充分的肯定。辛弃疾的《木兰花慢》仿《天问》句式,
采用诘问语气,也对自然现象和神话故事有所怀疑,只不过限于篇幅,
不能象《天问》那样大问特问,然而,词作对自然科学的启示,并不逊
色于《天问》。
词作紧紧围绕“送月”这一主题设问,在观察中由浅入深,洋溢着
深沉的思考和丰富的想象。首句“向何处,去悠悠?”并没有什么奇特
之处,谁都可能提出这么一个问题。第二句“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
光景东头?”就显出思考和想象的魅力来了,词人此番是既提出问题又
解决问题,尽管当时他并不知道这种设想到底对不对,但在今天我们看
来,应该给他打满分,因为的的确确,当我们看到月亮落下去时,西方
的人正看到月轮东升。“汗漫”,谓不可知的事物。“空汗漫”与“飞
镜无根”联系起来看,辛氏似乎意识到月亮是运行在空旷缈缥之中,于
是发出“谁系”的疑问。上阕末句“女亘娥不嫁谁留?”引出神话故事
,使人联想到李商隐的“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上阕是对天空中月亮运行轨迹的悬想和发问,下阕则是对月亮从海
底升起的传统说法表示质疑。辛氏显然不满于前人的说法,并试图推翻
它。“无由”,没有来由,没有根据。“谓经海底问无由”,意即:说
是月亮从海底升起,却问不出个所以然。接下去,词人采用“以子之矛
攻子之盾”的手法以破前人之说。不是说月亮中有“玉殿琼楼”吗?要
是在海底,大概会被鲸鱼撞坏。月亮中不是有蟾蜍(即“虾蟆”)和玉
兔吗?要是蟾蜍,倒还不怕水,兔子怎能游泳?最后,词人进一步发问
,涉及月亮盈亏的自然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