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雍兰花画
1. 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兰花不因可以被别人摘取作为佩带装饰而自贵,即使没有人的时候也自己发出芬芳。
通过吟咏兰花的孤高隐逸,形容人的谦和踏实,不争虚华的品格。
出自清代康熙的《咏幽兰》。
原文:
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香。
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
译文:
兰花的花朵婀娜多姿,叶子碧绿狭长,风吹过带来了兰花的香气。兰花不因可以被别人摘取作为佩带装饰而自贵,即使没有欣赏的时候也自己发出芬芳。
(1)赵雍兰花画扩展阅读
康熙皇帝一首《咏幽兰》,道出了“兰花”冰清玉洁的高雅气质。兰花也是清代康熙皇帝最喜爱的花,喜爱她的品格高洁,清香宜人,在他的书房以及养心殿内部都放置了婀娜多姿的幽兰。在康熙皇帝写下的咏花诗中,也以咏兰诗写得最好。以咏兰寄托了自己崇尚高洁的情愫。
兰是花中“四君子”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首先标榜做人应当遵从“君子之道”的是孔子,而孔子在谈论“君子之道”时,经常用兰花作比喻。如《周易·系辞上传》就记载了孔子这段话:“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意思是,君子的为人处世,不管入世或隐居,保持沉默或发表言论,都不会丢失自己的人格。君子与人合作,必定同心同德,两个人齐心协力,其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两个人发自内心的言论,就像兰花一样气味芬芳。
自孔子在精神层面为兰花定调之后,历代文人墨客就偏爱种兰、赏兰、咏兰和“写兰”,有着挥之不去的兰花情结。
在传统花鸟画出现之前,中国文人主要用诗赋的形式咏兰,而从宋代开始,中国逐渐兴起“写兰”之风,以绘画的形式传承孔子所倡导的兰花精神,公认的兰画鼻祖是南宋的赵孟坚和宋末元初的郑思肖。
赵孟坚的传世之作有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墨兰图》,此图绘墨兰两丛,生于草地上,兰叶柔美舒放,兰花盛开如蝴蝶翩翩起舞。南宋灭亡后,赵孟坚年已垂暮,他隐居于湖南,不食元禄,继续“写兰”,以示忠贞和清高。
郑思肖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意为思念“赵宋”,他把自己的画室称为“本穴世界”,“本穴”就是暗指大宋。他所作的墨兰与众不同,寓意深刻,人们称之为“无根兰”。所谓“无根兰”,就是画兰不画土,且花叶萧疏,以寓宋土已被掠夺之意。
赵孟坚和郑思肖“以兰明志”的情操,使他们享有“忠贞”的盛誉,受到后人的高度评价。
从此以后,兰花作为君子性格和高洁、忠贞的象征,成为文人画家的必修课,画家通过“写兰”提高志趣,修炼人品,完善自己。元代以后的兰画作品,都在此基础上各出新意,通过各种手法把兰花精神表现出来。
元代画家赵雍笔下的兰,淡雅清幽,奔放飘逸,深得赵孟坚“写兰”心法。明代画家文征明画兰,笔墨恣肆,常以竹石为伴,毫无尘俗气。清代画家汪士慎笔下的兰,柔嫩而不折,显示出坚韧不拔的精神。
李方膺笔下的兰,信手拈来,表面上看似乎叶乱花迷,实则花歌叶舞,翩翩飞动,有上下应答之态。李鱓笔下的兰,孤独而又执拗,意趣高远。郑板桥笔下的兰,与山石为伴,石虽瘦,而骨硬,兰虽弱,而魂秀。
近代以来,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画家,也都画出了兰的“君子”品性,画出了兰的高洁和顽强。
2. 国画兰花大师作品
郑晓京老师写意小品花鸟画《君子之风》
借墨把兰栽,香风笔底来。幽怀人不识,归向野山开。——郑晓京
在画家笔下,兰花显得自由而又迅凯则淡雅,要比真正的兰花更有灵动的艺术气息,郑晓京老师使用了写意画法,让我们在观画时犹如身临其境一般,始终感觉有一股幽幽的兰香萦绕在我们的左右。郑晓京老师通过国画的形式,带给我们的是其他方式都无法代替的心灵震撼,这亩棚种感觉也让我们深深的沉浸在一片幽然的自然意境之中。
3. 历代兰花作品,谁的最出彩
梅兰竹菊是中 国传统书画中涉及的比较多的题材,一般初学者也会临摹这4种类型的花卉。最早出现的兰花绘画,大概是南宋画家马麟的《兰花图》,南宋还有一位兰花名家赵孟坚,宋末郑思肖的《墨兰图》笔力刚劲,卓然不群。元代赵孟頫《兰花竹石图》将书法融入绘画,自由舒展。赵孟頫的次子赵雍的《着色兰竹图》犹如竹兰风中摇曳,仇英的《双沟兰花图》设色清雅,工整细腻。文徵明《兰竹图》布局繁密,清雅秀丽。徐渭《墨兰图》酣畅淋漓、恣意纵横,郑板桥的《兰花图》气韵流动,气节高雅。这些作品匠郢艺术网网都有高清图,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近距离欣赏。希望我的答案能帮助到你,采纳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