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描写荷花的文章
Ⅰ 描写荷花的优美散文
【描写荷花的优美散文1】
采荷
夏日午后似火炎,芙蓉妩媚碧塘开。
清逸绰约舒倩影,不禁心动把莲摘。
采来嫩蕊入瓶载,花香四溢沁心怀。
岂料花妍仅半日,慨叹芳华一瞬间。
好几年前,就想写一篇以荷花为题目的文章。可是总难以下笔。不为什么,只是越美的东西,对于我来说,就越是觉得神圣,以至于反而觉得疏远了,譬如美丽的爱情,崇高的宗教,真正的艺术。我是那种只敢想,不敢做的,如对着这满湖的莲荷,只远观而不亵玩,留一份纯真的想念。随着年岁的增长,我是幡然醒悟了,不但脱掉鞋子,赤脚下水采莲,还要写一篇爱莲的文章。
我知道,那湖边上插着的牌子,上面写着“严禁钓鱼采莲!”只不过是吓唬小孩子的',如同社会上的种种规则,只是用来管那无用而胆小的人的,对于勇者,他们是热烈欢迎的。要不,世上就不会有爱情了,也不会创造出新的世界。
荷花,仅仅只是心中的荷花。每个人写出来的,都不一样,因为每个人的心灵世界都不一样。
看过很多名家写的荷花,齐白石的简洁疏狂,骨力苍劲,张大千的温婉飘逸,慈悲清静。在写荷上,我想齐是输给了张的,张赢在境界。
夏日,午后的阳光火辣辣的,白亮亮的晃眼睛。荷塘寂静无人,空气也特别沉闷。一池青碧,满池荷花,荷与叶,不为恶境所动,依然是满满的清香。水,浅浅的,清亮如镜。红色的、青色鲤鱼停在水里,一动不动。水底是腐臭的泥淖,水面是众荷喧哗。美丑的两端,在此竟然是这样和谐。
泼墨一般的莲叶田田,又薄又透的胭脂点出粉嫩的荷花,仿佛玉女出浴,娇羞地掩盖着什么。亦仿佛身着旗袍的苏杭女子,袅袅婷婷,摇曳生姿,羞涩与矜持也难掩骨子里的风韵。
沿着荷塘转了一圈,看见两个少女缓缓走来,时而一个跨过桥栏,攀着桥墩,拿着带钩树枝,采莲蓬,也采菡萏、荷花,另一个则拉着拽着她的手,一路下来,采了好几个。她们的配合,甚是默契。于是,不觉心动。寻一处,脱掉凉鞋,慢慢潜入荷塘。荷叶真高,人在塘中,举头仰视,只见密密层层,都是遮天盖地的绿,伸长手,还够不到,只有握住长长的梗,拽下来。
三三两两的莲蓬,并未成熟,掰开几个细看,莲子都太嫩,吃不得。毕竟是偷花,心砰砰直跳,于是急急忙忙,选了两个最大的深红菡萏,采了,趁着无人,匆匆洗脚穿鞋上岸,短裤湿掉了大半,心里却美滋滋的。
上得岸来,远远看见那两个采莲的少女,手里拿着几个小的菡萏,也许发现后面有人注视。便款款地回眸来望,见我手里也拿着,高兴地与同伴说:“瞧,他也采了!”于是,咯咯地笑着,花枝乱颤着,仿佛为有这样的同伙高兴,毕竟还一起偷香窃玉了的!
躲躲藏藏,又装作若无其事,可以说,偷香窃玉这活儿,挺刺激,也挺美妙的!回家,插在蓄水的铁桶里,几个时辰,就盛开了,粉红嫩白的,散发了一屋子的清香,第二日就开始萎谢,失望之情,却大于欣喜,看来采莲花,要硬得下心肠才行。
【描写荷花的优美散文2】
如此凝神地赏荷花,是在一个雨后天晴的早上。远远望去,肥大的荷叶,绿汪汪一片,托着亭亭玉立的荷花,如绿纱托着红缎,漂浮在清澈平静的湖面上……
走近观赏,只见红荷托露,晶莹欲落;白荷带雨,冰洁无瑕。盛开的,宁静安祥;带蕾的,娇羞欲语;还有那绿盖叠翠,青盘滚珠,圣洁得使人不能说,只怕言语不慎玷污了它。
荷花柔得似棉,静得若水。但是烈日不能使其枯萎,风雨不能令它弯腰。它的根,紧扎地下;它的叶,相触水面。它是那么地依恋着水和泥土,以至到了秋天,一片片枯萎了的老叶还要落到水中,烂在泥里,为来年护花再尽最后一份力量。
怀着坦荡真诚的心,我领略了荷花的玉洁冰清、坚贞不拔和脱俗飘逸后,感动得眼睛潮湿了。
是啊,荷花不奢求浓艳,不遗憾平凡。当生命火花最炽热时,它微微含笑,给蓝天的画卷上点金涂丹。它不强求浮华,却拥有新鲜活泼的美丽内质;它不强求辉煌,却拥有默守一枝的宁静;它虽然水中独立,但却不离群生长。当它枝头最后一瓣“云霞”飘落水面时,它也毫不忧伤,仍在寂静的湖面下留下沉甸甸的收获——藕节。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是荷花的真实写照。然而,这么美好的花,却不需要人们专门施肥、松土,没有一个花房或花坛能适合它生长。它的头上只有广阔的天空和淡淡的白云;它只是宁静、充实而顽强地生长着。它并不想取悦人类,但却给人们带来愉悦、欢欣和享受。
荷花的确很美,它的风韵、雅致、飘逸、洒脱,令我心旷神怡,留恋忘返。但是,我心中在意的,却并不仅仅是它的美……
Ⅱ 从〈荷塘月色〉看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风格
散文名家朱自清的作品基本上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从显示生活中富于社会意义的事件出发,直抒胸襟,揭露和抨击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黑暗现实;另一类则取材于身边琐事,或写景,或叙写,借以抒发个人情怀。特别是后者,常常能够在清风淡月、引云流水般的轻描淡写中,体现他情感真挚、描写细腻、语言优美缜密的艺术风格。
在《荷塘月色》中,作者直接抒发了自己真实苦闷的心情。文章一开头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安静”,所以他一个人在淡淡的月光下幽静的小煤屑路上踱着,长长的独白,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世界里,没有自己的“天地”,不那么自由,所以想在这荷塘边得到宁静与暂时的安慰。在写蝉声、蛙声之后,作者发出了“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叹,抒发了不满黑暗社会现实,向往自由宁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以描写细腻而委婉见长的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极尽写景状物而委婉有致。文章又随“我”的足迹,视线的远近高低,多层次多角度地描绘景物。先写月下荷塘,后写荷塘上的月色,先后尽情描绘了荷塘中荷香醉人和风戏荷叶的情趣,以及如流水轻烟的朦胧月色,充分体现出作者观察细致,描写细腻的功底。
在月下荷塘的描写中,作者概写荷塘的环境,工笔细描荷塘内部的景色,“有田田的荷叶,有零星地点缀其中的白花,微风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特别是微风过处,叶子宛如吹起的“一道凝碧的波痕”。不注意对大自然进行观察,是无法发现和描绘出如此细腻之处的。作者这般鲜明地描绘出月下荷叶与荷花的形、色、香,突出荷塘优美景色,文中没有提到一个“月”字,却显现出月下特有的一种素淡和柔美。在描写荷塘上的月色时,作者先写月光,再写月影,又写光和影的和谐统一。淡淡的月光是静静地泻在荷叶上,整个构成了美的统一体。然后又写了荷塘四周的月色:从近到远,从上到下,从“树”到“蝉声”、“蛙声”。这一部分写法与前面的精雕细刻不同,只有简单勾勒。近处的树,“只像一团雾”,远处的也“只有一些大意”,较之花,叶及树影模糊多了,但仍然有一种朦胧美,冷淡、寂寞,却也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中夹杂着淡淡哀愁。
从这篇散文里,我们可以看到朱自清散文清新委婉的艺术风格:精到细致的观察,谨严缜密的结构,朴素洗炼的语言,情景交融的描写。具有诗的意境。
Ⅲ 截止到星期日下午哦。。。。高分跪求名家作者的荷花文章,古代诗词也要,要好的有名的!
昭君怨 咏荷上雨
年代:【宋】 作者:【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
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
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骤雨打新荷
年代:【金】 作者:【元好问】 体裁:【词】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
海榴初绽,朵朵簇红罗。
乳燕雏莺弄语,有高柳鸣蟑相和。
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
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
命友邀宾玩赏,对芳尊浅酌低歌。
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曲池荷
年代:【唐】 作者:【卢照邻】 体裁:【五绝】 类别:【咏物】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燕归梁 风莲
年代:【宋】 作者:【蒋捷】 体裁:【词】
我梦唐宫春昼迟。正舞到、曳裾时。翠云队仗绛霞衣。慢腾腾、手双垂。忽然急鼓催将起,似彩凤、乱惊飞。梦回不见万琼妃。见荷花、被风吹。
水龙吟 浮翠山房拟赋白莲
年代:【宋】 作者:【唐珏】 体裁:【词】
淡妆人更婵娟,晚奁净洗铅华腻。泠泠月色,萧萧风度,娇红敛避。太液池空,霓裳舞倦,不堪重记。叹冰魂犹在,翠舆难驻,玉簪为谁轻坠。别有凌空一叶,泛青寒、素波千里。珠房泪湿,明珰恨远,旧游梦里。羽扇生秋,琼楼不夜,尚遗仙意。奈香易散,绡衣半脱,露凉如水。
水龙吟 白莲
年代:【宋】 作者:【张炎】 体裁:【词】
仙人掌上芙蓉,涓涓犹湿金盘露。轻妆照水,纤裳玉立,飘摇似舞。几度消凝,满湖烟月,一汀鸥鹭。记小舟夜悄,波明香远,浑不见、花开处。应是浣纱人妒。褪红衣、被谁轻误。闲情淡雅,冶容清润,凭娇待语。隔浦相逢,偶然倾盖,似传心素。怕湘皋佩解,绿云十里,卷风西去。
和袭美木兰后池三咏·白莲
年代:【唐】 作者:【陆龟蒙】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还应有恨无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西山凿池种白莲作
年代:【宋】 作者:【方信孺】
池开新白遍天涯,未许东风擅一家。
苍桂丛中苍桂树,碧莲峰里碧莲花。
波光分破湖子顷,瀑影斜飞水一洼。
待著阑干横残绿,浮萍开处见鱼虾。
荷塘月色》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
莲花,也叫荷花、芙蓉、芙蕖,是江南水乡最常见的多年生草本花卉。莲花以其亭亭玉立、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在中国文人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花中的君子”。一部中国文学史,与莲花有关的文学形式和文学作品很多,在诗词歌赋、散文、小说等文学领域,都有莲花的芳踪。
在千古第一诗人屈原的代表作《离骚》中有这样的诗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诗人为了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要穿上用莲花做成的香气馥郁的衣服。在这里,莲花这一形象,不仅象征着诗人高洁的品质和美好的修养,而且表现了诗人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以及《离骚》这首不朽杰作的浪漫主义特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是汉代乐府民歌中的一首极为清新优美的小诗。在这首小诗中,“莲”既指实物花卉莲花,又是爱怜的“怜”谐音,以鱼戏莲叶隐喻男女之间的爱情,极其生动形象。在秀美的江南水乡的大背景中,采莲的男女主人公摇着小舟,自由地歌唱着纯洁美丽的爱情,该是一幅多么清新的图画!
代表着南朝乐府民歌最高成就的《西洲曲》,更是对莲花和采莲有着细致入微的描写:“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这首诗中采莲的情形,不仅生动地展示了江南水乡人民的生活,而且写出了采莲女主人公对远行丈夫深深的思念之情,语言清新明丽,意境悠远,情思缠绵。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在唐代七绝圣手王昌龄的这首《采莲曲》中,采莲少女的美丽虽不着一字,却尽得风流,因为她们的身影已与风光秀丽、如诗如画的荷塘、莲花融为一体了。从这自然浑成、耐人寻味的意境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吧。
以“诚斋体”闻名南宋诗坛的著名诗人杨万里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这首诗中,诗人撷取了“接天莲叶”和“映日荷花”两个典型景物,以通俗明快、流转圆活的风格,写出了六月里西湖的美丽风光,一改宋诗瘦硬生涩的弊端,极具自然灵性。
宋朝理学的创导者、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有这样的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在这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中,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写尽了莲花的高洁品质、优雅气质、优美的姿态和庄重的仪表,表达了封建士大夫高洁的情操和志趣。自此,莲花便有了灵性,步入花中君子之列。
明代的许仲琳,在其著名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塑造了一个莲花化身的少年英雄哪吒的形象,他纯真勇敢而又法力高强,敢于蔑视神权、打抱不平,极具正义和反抗精神,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人物形象之一。透过哪吒这一神话人物形象,我们看到莲花又变成了正义和勇敢的化身。
一代散文大师朱自清的美文《荷塘月色》,通过高超的艺术手法和情景交融的意境营造,写出了月下荷塘素淡朦胧的美:“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婀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月下的荷叶、荷花和荷塘,在现代作家朱自清的笔下简直就像一幅意境幽美的工笔画。
一样的莲花,因不同的人来欣赏、来品味,便具有不同的风格和象征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