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荷花韵
① 四年级荷韵经典的古诗
初夏时节,小荷才露出尖尖角,早有蜻蜓立在上头。这句诗出自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小池》,生动地描绘了初夏池塘中生机盎然的景象。
夏日炎炎,荷花盛开,碧绿的莲叶连成一片,仿佛与天相接,无边无际;在阳光的照耀下,荷花显得格外鲜艳。这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描写,给人以美的享受。
秋风瑟瑟,荷花与菊花相继凋零。荷叶已经枯萎,不再能为雨遮挡,而菊花却依然挺立,傲对严霜。宋代诗人苏轼在《赠刘景文/冬景》中用这两句诗表达了对菊花不畏严寒的精神的赞美。
夏日的采莲曲中,菱叶在水面上轻轻飘动,荷花随风摇曳,小船穿梭于荷花深处,这是一幅充满生机的画卷。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采莲曲》中描绘了这样一幅美丽的场景。
荷花盛开,绿叶红花,形态各异。唐代诗人李商隐在《赠荷花》中写道:“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这两句诗表达了对荷花自然天成、自由舒展的美好赞颂。
② 荷韵幽幽,相思漫卷,若来生,请务必渡我为莲。什么意思
意思是如果有来生,一定化身为莲,与荷相伴。这个荷是暗指的一个相思的对象,但今生也许无缘为伴。
荷花在中华文化中是真善美的化身,是吉祥丰庆,圣洁清廉的象征和友谊使者。荷花精神是国人高尚品质的座右铭。
民间历来就有“荷花诞"的习俗,定于农历6月24日是荷花的生日。古往今来, 荷花绽放着国人特有的审美趣味与崇高的人文精神。
屈原的芰荷高韵,周敦颐的爱莲名篇传颂千载。孙中山先生是近代荷花精神的首倡者,一句“中国当如此花”名言光耀中华。
(2)古诗荷花韵扩展阅读:
相似荷韵古诗
一、 古风[唐]李白
碧荷生幽泉, 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 密叶罗青烟。
秀色粉绝世, 馨香谁为传? 坐看飞霜满, 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 愿托华池边。
译文:
碧绿的荷花生长在幽静的泉水边,朝阳把她们映照得鲜艳无比。
清秋季节,一朵朵芙蓉从绿水中袅袅举起,茂密的圆叶笼罩着缕缕青烟。
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可是谁来举荐她们呢?
眼看着秋霜渐浓,秋风劲起,难免红颜凋谢。
但愿能在王母的瑶池里生长,时时鲜艳,永不颓色。
二、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 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 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 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 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 中宵劳梦想。
译文:
傍山的日影忽然西落了,池塘上的月亮从东面慢慢升起。
披散着头发在夜晚乘凉,打开窗户躺卧在幽静宽敞的地方。
一阵阵的晚风送来荷花的香气,露水从竹叶上滴下发出清脆的响声。
正想拿琴来弹奏,可惜没有知音来欣赏。
感慨良宵,怀念起老朋友来,整夜在梦中也苦苦地想念。
三、《无题·其二》 [唐]李商隐
飒飒东风细雨来, 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 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 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 一寸相思一寸灰。
译文
东风飒飒,蒙蒙细雨飘洒,荷花塘外传来了声声轻雷。
金蟾啮锁的香炉所散发的香气沁人心脾,状似玉虎的辘轳,牵引绳索汲井水。
贾氏隔帘偷窥韩寿英俊年少,宓妃赠送玉枕钦慕曹植文采。
向往美好爱情的心愿切莫和春花争荣竞发,免得使我寸寸相思,都化成了灰烬。
四、 莲花唐 温庭筠
绿塘摇滟接星津, 轧轧兰桡入白草。 应为洛神波上袜, 至今莲蕊有香尘。
莲唐 唐彦谦 新莲映多浦, 迢递绿塘东。 静影摇波月, 寒香映水风。
金尘飘落蕊, 玉露洗残红。 看著余芳少, 无人问的中。
译文:
碧绿荷塘摇曳的荷花激起的涟漪好像连接着银河(星津指银河),船桨在荷塘滑动发出扎扎的声响,船驶入水草之中。
就像洛神步履轻盈地走在平静的水面上,荡起细细的涟漪(应该出自《洛神赋》“凌波微步 罗袜生尘”),到今天莲花都有洛神的香尘残留。
③ 清塘荷韵的课文理解,要详细一点
这是季羡林先生很有代表性的一篇散文。文章意蕴丰富,情趣恬淡蕴藉,意境古朴雅致。内容上,文章可以分为种荷、盼荷、赏荷三部分,赏荷是重点。
种荷(第1~3段) 这一部分写得比较简略,先用两个自然段写种荷的原因,再写种荷的过程。种荷的根本原因,不是客观上别人的命令或功利性需要,而是因为冷清的池塘“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99——中国文人固有的文化情结。这种文化情结可以分两方面看:一是要让生活环境有画意,池塘不能空荡荡的;二是池塘里就应该有荷花。可以说这是中国文人追求生活的文化品位、追求荷花一样的君子情操的下意识反应。这种意趣再加上对一些古诗词的自然引用,使文章极显“学者散文”的风采。
盼荷(第4、5段) 这部分从全文看,是“低谷”部分,为后文的舒张做铺垫。种下古莲子后,作者“翘盼”它长出新芽,每天“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但一直什么也没有盼到,致使“我已经完全灰了心”——这是全文感情的最低点。到了第三年,虽然奇迹般地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但是“经过了漫漫的长夏”,“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个叶片”,因此这仍是作者的一个“令人灰心的一年”。作者就这样沉稳地叙述着一位老人殷切盼望荷花的故事,慢慢地描画着一幅画中色彩较淡的部分。
赏荷(第6~13段) 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详细地抒写了自己观赏荷叶、荷花的欣喜之情和由此而产生的感想。作者赏荷时的感情起伏跌宕:当“我”确认生长出的真是自己种下的“洪湖莲花的子孙”时,“心中狂喜”;当“我”看到满塘荷花时,感到“大快人意”;当夜来“我”“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时,“我”浮想联翩;当荷花已是“洋洋大观”时,“我为我的‘季荷’祝福”。在这种情感的变化中,作者想到了许多,最重要的是下面这句话:
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
这句话揭示了这篇文章的主旨:赞美生命,讴歌生命的力量。
我也凑凑热闹!^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