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园百科 » 二月兰花泡水

二月兰花泡水

发布时间: 2025-04-03 20:59:58

⑴ 急急急!我家的兰花叶梢大面积的开始干枯,怎么回事

1、我没试过用苹果皮泡水浇兰花。看了你的问题,到网上查了一下,大概明白啦。

(1)你先看看这段话:

水质:浇兰花最好利用积聚的雨水,最为洁净,又呈中性;河水次之;井水中含矿物质又多为碱性,比较差;自来水中含有消毒剂,对兰花最为不宜。如果不得已而使用自来水,应将其在水池中贮放24小时以上,有日光曝晒则更好,待其中消毒剂沉淀或分解后,取其上面清水浇兰花。我这的自来水PH为7--7.5之间,为弱碱性,刚开始浇兰花危害不明显,可时间长了有的兰叶明显发黄,我以为兰花得病,就用甲托、多菌灵等喷施,还是不行,后来想是不是水的PH值太高。借朋友的电子PH表一测为7.15 ,应改善水质,用硫酸亚铁500%喷施,明显改善,还可以用苹果皮和苹果核泡水一天 再浇花。总之水质不可掉以轻心。

再看看这句话:

(2)众所周知,兰花土壤须弱酸性PH在5.0-6.5之间,太酸、太碱都会对兰花生长影响。

(3)这两段话,都是在一篇文章之中出现的:

http://hi..com/%CB%BD%BC%D2%CD%A5%D4%BA/blog/item/e39d1d3ea265bf3a70cf6c9a.html

(4)两段话联系起来看,就可以明白:

用苹果皮泡的水,是含酸性较高的水质。它的作用,不是日常用来长期浇灌兰花的,而是在兰花介质中含碱性偏高时,用来起中和、治疗作用的。

因此,严格说,用苹果皮泡的水,属于花药或者花肥性质。这类似于栀子花发生黄化病时,给盆土施加硫酸亚铁。

2、明白了这一点,那么:

如果你的兰花盆土,本来含酸度就高,此时是不应当增加酸性肥料的;而泡制液肥时,对配料比例的掌握非常关键。

如果你用了太多的苹果皮,泡出的水含酸性过浓,那么,几种因素加在一起,确实足以伤害你的兰花啦。

3、如果你的兰花,本来生长良好。但这一次,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出现这样明显的问题。我认为,就是上面所说的原因啦。

4、我建议你:

将兰花花盆全部浸入清水中,用浸盆法,浸泡半小时左右。你种兰花,应当知道这种浸盆法浇水方式的;在盆土干燥后,再连续浸泡几次,稀释盆土的含酸浓度。

摆放在阴凉湿润处,延缓兰花植株的生长速度。不要剪叶,不要换盆,不要在施加其他任何花肥、花药。因为此时的任何外部刺激,均可能导致植株生长进一步恶化。

5、种植兰花,需要更清楚了解兰花的各种生长特性。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采取相关养护措施。片面地去采用某种种植方法,结果就有可能大相径庭。

6、我喜欢种兰花,采取的是较为保守、简便的养植方式。例如,施肥,就用兰花专用的颗粒古早肥;浇水只用清水。

而液肥,兰花吸收太快,应当慎用!及时使用,也要遵循尽量稀释的原则。

http://hi..com/%BC%FD%CD%B7%BA%CF%B9%FB%D3%F3/album/%D7%D4%D6%D6%CC%EC%C8%BB%28%C9%CD%BB%A8%29

希望对你有帮助。

⑵ 彝族有什么风俗啊知道多少给我说说好吗

彝族概述

彝族的禁忌
凉山彝区禁忌十七岁以上的女子上楼,如违反,家中要举行“晓补”咒仪,驱除秽气和不吉;禁忌外人、哥哥、爸爸、叔叔、叔伯兄弟、媳妇到以右上侧锅庄石为界的主人位“尼木得”处。过去如有违反,媳妇退回娘家,娘家要退聘金并赔偿失礼金;父、兄、叔等则要打酒给主人赔礼。新房落成后迁入时,忌男主人走在前,否则不利家中人丁发展。云南巍山彝区则禁在家中吹口哨,唱山歌、说粗话;禁带棍棒、绳索、刀枪等器机械进堂屋和厨房。

宅址选择彝族宅址选择依山傍水、土肥草美处。择址后需卜宅,凉山彝族卜宅方法有滚蛋、立米和烧羊胛骨等。滚蛋,是取一蛋放在宅基地上滚动,然后立三石支一锅煮蛋,煮熟后剥去蛋壳看蛋窝是正或偏,正为吉,可建房,偏为凶,另择址。立米,用手握住五颗大米,然后把米逐粒按东南西北中方向竖立于土中,拿碗扣住,次日如发现米粒丢失、倾倒等现象为不吉,另择址。烧羊胛骨,需请巫师行此术,即把火草放在羊胛骨上燃烧毕,看胛骨上烧出的裂纹定吉凶,四方开纹为上吉,一字纹为中平,交叉纹为不吉。这些都带迷信色彩逐渐被淘汰。选址后门的朝向一般门朝东,朝坡下。忌门朝秃山开;禁房后有水,否则易发山洪,危及房屋。�

村寨特点凉山彝族生产是农牧兼营型,历史上由于彝族常受其他民族的侵扰和内部频繁的冤家械斗,于是居住村落大多选择在地势险要的高山或斜坡上,或接近河谷的向阳山坡,这样,有险可守,有路可走,并能高瞻远瞩,居前有梯田,居后有牧地,这是彝族理想的居住地。一般高山地区多散居,平坝河谷地区多聚居。

彝族的婚恋
1949年以前,由于彝族分布地区和支系不同,各地社会和经济形态的差异,反映在婚姻制度上的地域性也突出。具体有如下表现:

(一)一夫一妻制。

在彝族社会中,和父权制小家庭相适应的一夫一妻制是占主导地位的婚姻形态。过去凉山,除呷西和部分阿加子女外,一般男女在童年或幼年之时,就由父亲代为择配,求媒说合,卜算合婚,纳聘订婚。一定时间以后即行婚礼。婚后除幼子外,都与父母分居,另立门户,组成一夫一妻制小家庭。若婚后男方尚幼,新娘则返回娘家居住,待其丈夫成年后再行建立家庭。至于阿加与呷西,经主子配婚,或征得主子同意结婚,仍然采取一夫一妻制的形式。过去部分贵族统治者和富有者中也有一夫多妻的,一般所娶各妻都分居不同地点,诸妻中第一妻虽在家中有较高的地位,但无管理和支配其他各妻的权力。但再娶时,事先必须取得第一妻的同意,并泡酒打牛宴请娘家亲友,赔礼后始得行,否则有可能招致非难,引起冤家械斗。�

川、滇大小凉山彝族实行“同族内婚”、“等级内婚”、“家支外婚”、“转房制”、“姨表不婚”、“姑舅表优先婚”。“同族内婚”,是指配偶双方都必须是彝族,禁止与其他民族婚媾,如有违背,按习惯法规定要处死或开除家门。“等级内婚”,“即是黑彝必须和黑彝婚配,严禁黑彝男女和其他等级的男女发生婚媾,如黑彝女子和其他等级男子发生关系,双方都要处死;如黑彝男子和其他等级女子发生关系,男子则要开除家支或被处死,女子一律处死。“家支外婚”,即规定同一家支内部严格禁止通婚,配偶必须在外家支选择,同一家支内部若发生两性关系被视为乱伦,按习惯法双方都将被处死。“转房制”,即已婚妇女丈夫死后,尚在生育年龄,须转给夫家近亲中的另一男子。转房的顺序是,先尽平辈,如平辈中无适当人选,依次及于晚辈或长辈。除不能转给亲生儿子和姑表婚不转给公公外,其余均无限制。“姨表不婚”,即严禁姨表兄妹相婚,姨表兄妹似同亲兄妹,既不能联姻,也不能发生婚外性关系,否则将被视为乱伦,按习惯法予以处死。“姑舅表优先婚”,即姑舅表兄弟姐妹有优先婚配的权利,习惯法规定,姑母的女儿生来就是舅舅的儿媳,姑母的女儿先要征求舅家纳聘,舅家不要才能别嫁,且所得聘礼要送一份与舅家,反之,舅家方面的女儿对姑家也有上述义务。

滇、黔、桂彝族封建式婚制,婚姻由父母包办,父母同意后再取八字,男家要向女家送聘礼,婚期要择吉日。�

(二)云南永胜县他鲁彝族对偶婚和群婚制这一婚姻制的结婚与离婚很自由,有的女子甚至终生不婚不嫁,靠不时上门的男伴侣夜晚同居,与其所生子女为家。特别是女子婚前性生活自由,通常成年后都要到被俗称为“棚子”的公房去居住,而且往往在其中一住数年,因此,新娘带着孩子结婚者也为习惯法所允许。�

(三)云南弥勒“阿细”彝族自由恋爱该支系彝族有供未婚青年男女社交的“闲房”或“公房”,婚姻无父母包办,不用聘礼,当女儿将男子领回家后才知道女婿是谁。

1949年以后,彝族地区普遍推行社会主义婚姻法,废除了不符合社会主义的婚姻制度。

彝族的语言文字
彝族工艺主要有彩漆绘、刺绣、贴花和铸造等。漆绘主要多施于碗、盘、壶、杯、盔甲、护腕、盾牌、箭筒、马鞍、马笼头、月琴、口弦等之上,颜色以黑、红、黄三种彩为主。刺绣和贴花,为彝族妇女所善长,常绣(或贴)在擦尔瓦、头帕、衣袖、衣领、衣大襟、裤脚、挂带、烟荷包、腰带等上。多以黑色为底配刺(贴)红、黄、绿、蓝等纯度极高的花线。彩漆绘、刺绣、贴花花边的图案有以日、月、彩虹、云等天象为图的;有以水波纹、山形等山河自然地理为图的;有以鸡冠、牛眼、牛羊角、猪齿等动物的某一部分为图的;有以花、叶、树枝等植物的某一部分为图和以绳纹、发辫纹、方块形等为图的。各种图案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丰富多彩,富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

彝族的舞蹈
彝族的民间歌舞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几种:

《打歌》:包括“打跳”、“跳脚”、“左脚舞”、“跳歌”、“跌腿”、“跳月”(即“跳乐”)等圆圈舞,流行于云南省西部与四川省凉山交界地区、云南省西南部的彝族和相邻的其他少数民族之中。自娱性舞蹈《打歌》与汉族

古代的《踏歌》极为近似。现存于云南省巍山县巍宝山文昌阁,绘制于清代乾隆时的《踏歌图》便记录了当地的舞态。每当节日和喜庆之时,人们挽手围圈,载歌载舞或随乐而舞,舞蹈始终以下肢动作为主。

《跳弦》:因舞者双手持“烟盒”边敲边舞,故也被称为《烟盒舞》。《烟盒舞》流行于云南省中部和南部红河、石屏、建水等地彝族支系尼苏人居住地区。舞蹈分为“正弦”和“杂弦”两类。“正弦”融双人自娱性舞蹈与表演性舞蹈为一体,主要传统段子有《哑巴砍柴》、《鸽子度食》等,舞姿优美轻盈、活泼风趣。而“杂弦”则是在“正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是一种表现人物、具有故事情节的歌舞小品。其中《哑巴摸鱼》、《童子拜观音》等具代表性的节目达百余种。当地所流传的“是人不跳弦,白活几十年”的口头禅,可说明《跳弦》在人们生活和心目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罗作》:也称《罗索》,是流行于云南省红河南岸彝族支系尼苏人中的另一种圆圈舞。曲调欢愉跳跃,节奏鲜明而强烈,伴之以快速摆手、错步、踏脚等舞蹈动作,特别受到青年们的喜爱。

《跳三弦》:也称《大三弦》、《跳月》,是云南省中部地区彝族支系阿细人、撒尼人喜爱的自娱性舞蹈。在大、中、小三弦和高、中、低不同音色的竹笛伴奏下的《跳三弦》,是“火把节”不可缺少的舞蹈。

《披毡舞》:是四川省凉山地区彝族所特有的舞蹈形式。舞者以披毡为道具,通过双臂的伸展、收拢、摆动与身体旋转,来模仿鹰、熊的姿态。该舞现已成为彝族的代表性表演舞蹈。

以上五种类型的彝族民间舞蹈,如剔除近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传统民间舞蹈所作的修饰,还原到它的本来面目,我们就能清晰地看到彝族远古时代模拟动物的情态,看到反映人们劳动生活的原始而古拙的舞姿。前四类舞蹈源于彝族古代生活,第五类模仿鹰、熊的舞蹈,可能与彝族古代的多神和图腾

祟拜有密切关系。这类动物模拟舞蹈,动作优美、高雅,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步从祭祀仪式中分离出来,并不断添加着各个时代的审美意识,使之成为今天专供人们欣赏的表演舞蹈。

在彝族人民欢庆年节期间,我们还可以看到来源于中原文化的舞蹈形式《竹马》、《高跷》。现代彝族的《高跷》保留和发展了它的杂技特色,在高度上远远超过了汉族《高跷》,但却未能接受汉族《高跷》的舞蹈技艺。

在彝族人举行祭祀祖先、祈求丰收的仪式时,我们还可以看到《木鼓舞》、《铜鼓舞》、《羊皮鼓舞》等。这些舞蹈均由巫师“毕摩”和“苏叶”表演,在击鼓的同时,他们以迅速摆动双肩、胸、胯为主要舞蹈语汇。此外,在“跳宫节”表演的《跳宫》、《跳麒甲》等舞蹈中,仍保留着古代狩猎、部落间战争的痕迹,以及战士出征、作战、胜利凯旋的祭祀仪式和舞蹈场面,以此来表示对古代英雄的怀念和歌颂。这种人们手持器械的舞蹈,与羌族的《铠甲舞》在表现形式上大致相同。

现经加工并搬上舞台的著名舞蹈《红披毡》、《阿细跳月》、《快乐的诺苏》等。以跳跃欢腾的旋律表现了彝族人民生气蓬勃的生活而蜚声艺坛。

彝族的饮食
彝族分布地域广,因不同地区的地质、气候、雨量等都有差别,农作物种类和产量互有差别。因此也形成了各地彝族饮食多样化的特点。

1.主食。以玉米、洋芋、苦荞为主,此外还有燕麦、大麦、小麦、豆类,部分坝区主要食用大米。食法一般为做成各种馍馍之类的食品,有时也煮食或炒食。凉山彝族把荞麦揉成饼,放入沸水中煮食;洋芋喜煮食或烧食;燕麦炒后磨成面粉调食;大米用甑子蒸食。

2.副食。蔬菜类有萝卜、元根、白菜、青菜、洋花菜、芥蓝、韭菜、蕨菜、葱、姜等。有煮、炒、炖、腌等不同食法。肉食类主要食用牛、羊、猪、鸡肉。食法以水煮和腌制较普遍。饶有风味的要数凉山彝族的砣砣肉和撒梅彝族的生肉生肝。砣砣肉的作法是选用30斤左右的山地小猪,去毛和内脏,洗净后切成拳头大小块状,下锅煮熟即捞出,拌以盐、花椒等佐料食之。生肉生肝的作法是将猪脚皮烧后切丝,把猪肝切碎,加酱油、醋、葱花、辣子拌食。

3.酒类。彝族爱喝白酒,一般以高粱、玉米、荞子等杂粮酿制而成,以不同的制作方法或饮用方式而称之为“坛坛酒”、“转转酒”、泡水酒、包谷酒、水酒、稀饭酒等。坛坛酒是在坛中酿制而成,饮用时剥去坛口封泥,加入冷开水,待数小时后插入弓形竹管或木管吸饮,亦可供数人同时饮用。转转酒是凉山彝族的一种饮酒方式。成群男女席地而坐,一碗碗白酒自右至左以次传递而饮,每呷一口以左手姆指横擦碗沿为礼。泡水酒是在木桶中酿制而成,饮时从桶中冲水,酒从桶底小孔流出,边饮边搀水,可痛饮数日.

4.茶类。云南、贵州彝族习惯喝茶,自己也种茶。云南无量山、哀牢山、澜沧江、黑惠江沿岸土壤偏酸,湿润多雾,有利于茶叶生长,所产青毛茶,挺秀显毫,条索紧结,清香醇厚,回味无穷。青毛茶早在唐代就有种植,《蛮书》记载:“茶出银生界诸山,蒙舍蛮以椒姜桂煎之。”

5.烟类。凉山彝族喜吸兰花烟,一般利用屋旁较为肥活的小块土地种植,2月下种,5月分秧,7月收获,然后把烟叶晒干叠齐,用山草扎成小把备用。吸时将烟叶放在掌心,搓成细末,装入烟斗。云南、贵州彝族喜吸叶子烟。

6.食具。凉山彝族的食具大多为林制和皮制漆器,造型独特,美观耐用,以黑色作底色,用红、黄等颜色描绘上各种花纹。常用的有木盘、木钵、木勺、木盔、木碗、皮碗、肉盘、饭盒等。木盘有高脚和低脚两种,木钵为敛口,有盖、鼓腹,由盖和器身成子母扣合,木盘和木钵为盛饭菜用。木勺为舀汤、饭用,匙部呈椭圆形,勺把细长,俗称“马匙子”,食时稍动把,匙不粘唇,汤饭即入口中,既卫生又实用。皮碗轻便耐用,搅拌荞面、粑粑等冷食用。

7.酒具。酒杯有鹰爪杯、牛角杯、羊角杯、雁爪杯、猪蹄杯、木酒杯、皮酒杯等;酒壶有圆形壶、扁圆形壶、鸽形壶等。壶分头、腹、足三部分组成,足底中心有小竹管为进酒口,酒灌满后把壶放正,酒却流不出来。腹部上端旁斜插一细竹管为吸酒口。造型美观别致,独具一格。酒具用材有木制髹漆、银质、角质、皮制等。�

彝族的节日
彝族的传统节日很丰富,根据节日的性质可分为生产性节日、社交游乐性节日、纪念性节日、庆祝性节日和祭祀性节日等五类。而每一类又包括5—10个节日。如以发展、促进生产为目的生产性节日有剪羊毛节(流行大凉山,一般为农历六月中旬)、采药节(流行云南小凉山,每年农历五月初日,主要是采、卖药材)、黑井灯会(流行于云南牟定县黑井一带,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主要是祈求多生产盐)、羊年(云南牟定每年农历除夕晚上和初一给羊吃年饭,贴对联)、巴乌节(流行于云南鹤庆县东西山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主要是欢庆和祈望狩猎丰收)、颂牛节(云南西北山区彝族每年立冬举行)、拉麻节(拉麻彝语意为贺牛神,彝族支系黑话人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日举行)和护山节(流行于广西隆林彝族中,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初四日举行);又如以歌舞、游艺、集会形式进行交往娱乐为目的的社交游乐性节日有赛歌会(云南九江县彝族支系腊鲁人每年农历二月举行)、情人节(广西那坡县彝族支系白彝人每年农历三月举行,情人互送礼物)、姑娘节(云南金平彝族姑娘每年春节后的第一个赶场日,到街场上展示自己的青春和美貌)、赛马节(贵州威宁,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赛装节(云南永仁等县,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彝族姑娘都着盛装,比试谁的服饰漂亮)、赶花街(云南峨山、新平、双柏三县交界处的彝族支系勒苏人每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和七月十五日举行二次,是年轻人谈情说爱的好机会)、串会节(云南漾濞彝族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九日,人们聚集篝火旁跳舞对歌)、搭清节(云南曲靖市白水区彝族妇女节日。每年农历三月的第一个马日。妇女们打扮后带上食品聚集于当地的密集山上,一边唱歌,一边品尝食品,直到明月当空才各自离去)、开新节(云南峨山彝族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后的第一个赶集日,过完节日就要春耕了)、拜姑爷节(云南峨山一带彝族每年正月初二,以村寨为单位,邀请3—5年内嫁出去的姑娘连同姑爷接回本村进行团拜)和斗牛节(每年农历六月一日各地彝族都要举行);再如以追念民族英雄、纪念某个历史事件为主要内容的纪念性节日有插花节(云南楚雄彝族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以纪念传说中为妇女除暴安良的女英雄咪依鲁)、服装节(云南大姚县三台山彝族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举行,以纪念心灵手巧的女服装师阿米尼、二月八(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节期三天,以纪念智斗强敌英雄密枯)和牟定三月会(云南楚雄彝族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四日举行,节期3—5天,以纪念传说制服蛟龙的胜利);以喜庆丰收、祝贺人畜兴旺、平安幸福为内容的庆贺性节日有彝年、老年节、尝新节、新米节、沙户比节等;最后就是以祭祀神灵、祈禳凶邪的祭祀性节日有火把节、密枝节、祭公节和跳公节等。其中以彝年和火把节为彝族最普遍最隆重的节日。�

(一)彝年

彝语称“库史”,是大小凉山彝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月至十一月内择吉日举行。彝年前,人们打过年柴,准备过年的食物,精心地催养年猪。过年三天,第一天:“点烟火”,清晨用袅袅的青烟通知祖灵回家与后代共渡佳节;“逐户杀年猪”,全村男女老少(除女主人留家外)喜气洋洋簇拥着杀猪能手“翁色尔古”逐户宰杀年猪,杀猪的顺序以村中辈份的高低长幼而定;“松母”即献祭,取部分猪肝、猪肉烧煮,由男主人端至火塘上方祭祖,此后,大家吃年饭,太阳落山时,以煮熟的砣砣肉和荞粑粑再次祭祖,以祈来年丰收、平安。第二天:孩子们做“翁西那姑革”游戏,青年男女身着盛装聚在一起,伴着口弦、月琴、胡琴欢歌舞蹈,进行赛马、荡秋、蹲斗、角力等娱乐活动。中年男子成群成队到各家互贺新年,妇女留在家中招待客人。第三天:“送祖”,人们早早起来,热饭菜以送祖灵归祖界,并为祖灵备好路途中需要的盘缠、干粮,还把燕麦倒在畜槽中象征喂祖灵的灵马。送祖灵时,男主人向祖灵祈求保佑来年家庭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发展。�

(二)火把节

四川、云南彝族一般在农历六日二十四日前后几天举行,贵州彝族则在农历六月初六左右进行。祭神祭田、祈年丰收、送崇除邪是火把节的重要民俗内容。节日期间,有的彝区要合村杀猪宰牛祭神,有的地方每一彝户要抱鸡到田里祭田公地母。而凉山彝族火把节那天,所有在外的人都得赶回家吃团圆饭,饭前杀鸡祭祖,饭后举行点火把仪式。由一家之主点燃用干苦蒿杆扎成的火把,从屋里的上方照亮每一个角落,口中念:烧掉一切不吉之源,全家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词,然后经过牛圈、羊圈,最后加入村寨的火把节行列,到村头寨边、田野山坡耍火把。有说火把能灭虫害,有说可驱灾去邪。如今,火把节的内容更加丰富,有斗牛、摔跤、跑马、选美、对歌、舞蹈、射箭、磨儿秋等各种娱乐性活动,有的地方还进行商业贸易活动。�

彝族的服饰
彝族服饰因地而异,大体上和方言的分布基本相同,不同方言区有不同特色的服饰。为此有如下六种类型:�

(一)凉山型服饰主要流行于四川、云南大小凉山一带。男子头顶蓄一绺发,称为“兹尔”,汉称“天菩萨”,并以长数尺的黑色或深蓝色布帕包头,额前右方或左方裹成一细长锥形状突出帕外,称为“兹贴”,汉称“英雄结”,身穿黑色或蓝色紧身衣,大襟右衽,窄袖。袖口、襟上嵌不同颜色的布数圈,或用五色棉布细条镶嵌其间,长于腰际。裤子用海蓝色棉布缝制,裤脚以地区不同,有大有小,宽大的可达170厘米,走路时常把裤角吊在腰际。窄小的脚板伸直才能穿入。成年男子左耳戴银丝镶嵌耳环或珊瑚和琥珀大耳珠,珠下缀红丝线穗。女子身穿镶边或绣花大襟右衽上衣,领口、袖口、襟边、下摆边缘镶有蓝、红、白待布条,或用彩色丝线织成各种图案花边。衣领中部纽扣处钉有方形银牌花,或用银质小钉镶满衣领。裙子用红、黄、蓝、白等色彩鲜艳的棉布或羊毛布缝合成三节,上节为裙腰,中节成筒状,下节成皱折,俗称“百褶裙”。未婚女子穿两节小裙,成年后举行换裙仪式,称“沙拉勒”,换成三节裙,此后就进入婚恋期。青年女子或已出嫁而未生育者用青色或黑色布折叠成瓦式头帕,压以发辫。中、老年妇女用黑色头帕裹头或戴荷叶状的盘帽。手戴银镯、银戒;耳戴莲花形、圆星形银耳环;腰佩三角荷包,下缀五色飘带;胸佩口弦、针筒、獐牙等。彝族男女一年四季都披着用羊毛绒编织成的披氅,称“擦耳瓦”,冷时可御寒,睛时可遮日,雨天作雨衣,睡觉当被盖。服装的纹饰工艺称为“做花”,大致有:挑花、贴花、穿花、锁花、盘花、滚花、补花、刺绣等。纹样有波浪纹、鸡冠纹、牛眼纹、星纹等。�

(二)滇东南型服饰以撒尼、阿细彝族服饰为代表。撒尼彝族老年男子喜戴青布包头,穿宽裆裤。青年男子喜穿用麻布缝成的对襟式无袖短褂,绣上图案式花纹,用蓝色或其他色布镶边。女子喜戴花包头,老年妇女多用红黑两色,青年妇女用多种颜色。包头边沿镶嵌银制“卡士玛”,顶端的双耳部位缀一对“彩蝶”,后面吊一束串珠,下垂至前胸,光耀夺目,走动时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外衣长略过膝,多数是蓝白色,袖子、领口和边角绣有花饰,背披一块黑布衬底的雪白细羊毛皮,布带经胸前直贴衣襟,腰间系一块黑底绣着五彩图案的围腰,下穿蓝黑色长裤,脚穿绣花布鞋,肩挎花布包。阿细彝族男子服饰与撒尼彝族男子类似。女子两股发辫缠头,头戴花布扎制的“鲁都”彩色包头,“鲁都”是生长在高山岩头上的一种草。身穿蓝白色或青色布紧袖衣,袖子上半节多用青布,下半节用另色布相衬,袖边绣有花纹图案。背披五光十色布,下穿紧身裤。佩带手镯、耳环。背上自编草篼。�

(三)滇南型服饰男子身着对襟短衣,有的衣襟密钉长襻或饰银币扣,在领上绣一排犬牙花纹;有的喜披一件羊皮领褂。下穿宽裆裤。女子头戴银泡镶嵌鸡冠帽,身着右衽大襟衫,有衽边摆和尾摆。衽边摆后绕打结,尾摆平时掖于腰带间,形如褡袋,能盛针线包等什物,跳舞时放下尾摆,以助舞姿。下着大管裤,腰系丈余花围腰。脚穿翘尖绣花鞋。喜戴银耳环、银手镯,襟前、腰间、臀后挂有银铃、银泡。�

(四)滇西型服饰男子身着黑色或蓝色无领对襟衣,有的外加麂皮领褂。下着宽裆裤,头缠青布帕,或戴一瓜皮小帽。女子头戴缀有小红缨,嵌有小银珠的绣花“鱼尾帽”,脑后留一小发辫。身着前短后长的圆领大襟衣,外套深色坎肩,腰系青布围腰。下着绿色或蓝色大管裤,脚穿翘首船形绣花鞋。喜戴银制大花、簪子、别针、耳环、戒指、手镯、三须等饰物。男女老少都披无扣对襟羊皮褂。�

(五)滇中型服饰男子一般短衣长裤。女子身着浅色短上衣,外套黑色坎肩。下穿长裤。佩胸围腰。头缠青巾,有的地区戴绣花帽,如鹦嘴帽、蝴蝶帽、樱花帽等。�

(六)黔西北型服饰中、老年男子头包青、白帕,身着长衫,系青腰带,下穿宽裤管灯笼裤,俗称“八幅裤子”。青年男子身穿对襟短衫,系大白腰带。女子头缠黑、白头帕,身着青、蓝色上衣,领口、袖口、襟边、下摆均绣花纹,下着青、蓝、乳、白色相间的三节中长裙,扎白布腰带,脚穿绣花高钉“鹞子鞋”。

人口及分布�

彝族人口,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共计6572133人,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仅次于壮、满、回、维吾尔族,居第五位。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他们以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形式,居住在北起大渡河流域,南到云南国境线,东自乌江、西抵澜沧江的广阔地区。主要聚居区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贵州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地区。�

地理环境�

彝族主要聚居在北纬22—29、东经98—106之间约50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处于云贵高原和康藏高原东南部边缘地带。

这一地区,群峰林立、峡谷纵深、地势雄伟、气势磅礴,大雪山、大凉山、乌蒙山、哀牢山、无量山横卧境内;金沙江、元江、南盘江、雅砻江、普渡河、西溪河、美姑河、安宁河、会通河盘旋于幽谷之中;滇池、洱海、草海、邛海、马湖等许多大大小小的湖泊散布在高原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常年气温在10℃至20℃之间,年降雨量为700至1000毫米。无数的丘陵、山地、坝子、河谷、湖泊,蕴藏着铁、铜、锌、铝、金、银、锡、锑、锰、镍、铅、汞等金属矿和煤、磷、云母、石膏、石棉、水晶、硼砂、雄黄、泥炭、矽土、耐火沙石等非金属矿;盛产玉米、稻、麦、荞子、燕麦、马铃薯等农作物;出产大麻、油菜、烟草、花生、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有云南松、华山松、冷杉、云杉、铁杉、桦木、樟木、楠木等木材;有桐油、漆树、油茶、苎麻、板栗、柑桔、桃、梨等经济林木;有虫草、贝母、三七、天麻、木香、党参、茯苓、雪莲等药材;有牛、马、羊、猪等畜产;还有飞狐、金丝猴、熊猫、灰竹鼠、白马鸡、白腹锦鸡等奇珍异兽。彝族人民世代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创造了绚丽灿烂的彝族文化。

彝族的丧葬
彝族由于支分繁多,分布甚广,所处地理环境各异。因此,丧葬习俗乃至仪礼在各地彝区,各个支系都不尽相同。从丧葬形式到丧礼程序都明显地表现出地方差异和支系特色。

仅以丧葬形式看,彝族历史上曾有火葬,约在明代中叶后滇、黔、桂彝族改为棺木土葬。此外,彝族还有过树葬、陶器葬、岩葬、水葬、天葬等。

1.火葬。以火焚尸的丧葬方式。在彝区传袭已久,嘉靖《贵州通志》载是当地彝人“焚于野,掷散其骸骨”;《越雟厅志·夷俗志》亦载:“丧葬不用棺椁,以火焚化,用土石掩盖也。”《西昌县志·夷族志》也有记载,彝族火化尸体以后,“收骨殖于瓮,命忠实年老娃子数人,负瓮荷锄入深山崖洞密埋之,不令人知,防冤家盗掘也。”现云南省的彝区火葬时,尸须蜷曲,男仰卧,女侧卧,架起柴楼放火烧之。而后掘坑将余灰用坛装起并包以茅草,放在坑中埋葬。有的在垒坟后,堆子周围砌一转石头。宣威县有的彝人家的祖坟场就是火葬墓群。也有的在火化之后,将骨烬放入罐中送到岩洞里。这两种葬法皆属复合式的二次葬,即火葬后再土葬,或火葬后再岩葬。传统的火葬方式被保留和沿袭得较为完整的和原始的是大小凉山。

2.土葬。滇、黔、桂彝族明清以后逐渐以棺木土葬代替了传统的火葬,土葬习俗与当地汉族类似。云南撒尼彝族人死后一般停放两天,由巫师颂经送魂,村里人及女方亲属来“耍狮子”、“闹猴子”、“跑锣鼓”等。出殡当天,全村男女要去送葬,男人在棺前,女人在棺后,列队送往墓地,每人自带酒菜,丧家准备饭食。女的死后必须请娘家亲属来送终,出殡时母舅要交酒还人,表示断绝以往的婚姻关系,如没有娘家的人来送葬是不能出殡的。阿细彝族人死后需停尸三天才出殡,全村人自备口粮,齐集在公房里吃喝三天,表示祭祀。

3.水葬、天葬、岩葬。为古代凉山彝族的特殊葬式。水葬,即将尸体投入河中冲走。天葬,即将尸体背到附近山头,任飞禽走兽撕食。岩葬,即将尸体从悬岩上抛下。这些特殊葬法都是经毕摩根据死者的属肖、命宫、死日查经掐算后决定执行的,现已废止。

4.陶器葬。又称为“直葬”、“冲天葬”。即是在人死后,用六尺高的坛罐,将死者放入站直,埋在土里,垒成坟堆。云南路南撒尼支系的彝族历史上曾实行过这种葬法。当地人认为是祖先传下来的,人是站着走的,也要站着死,头顶青天,脚踏大地,活着如此,死了也如此。

⑶ 秋天兰花怎么养

1、浇水:给兰花浇水要根据气候而言,若是气温低的话就要控制浇水,5-7天浇内一次即可;春秋季容节可以2-3天浇一次;而夏季气温高的话可以一天浇1-2次;浇水不能过量也不能过少。

2、温度:最合适的温度一般是16-24℃,夏季最高不能超过30℃,冬季最低不能低于5℃,最好将它放进室内养殖,以免会将兰花冻伤,白天10-12℃为宜;若是在室内养殖就要经常开窗,要保证空气流通。

3、光照:兰花不能被强烈的阳光照射,在阳光比较强烈时要为其遮荫,也不要长时间接受光照,可以在早上或是下午让其接受散光照射,最好是将它放在屋檐或阳台上,冬季可以接受散光照射,但也要避免阳光暴晒。

(3)二月兰花泡水扩展阅读:

兰花的修剪方法

在兰花生长过程中,要经常对兰叶进行修剪,在老叶枯黄时应及时剪去,以利通风,有些叶子的叶尖干枯也应剪除。尤其是有病虫为害的叶片需及时清除,以免传染。

花谢之后要及时将花茎剪掉,最安全的方法是,第一次在盆面以上两三厘米处把花茎剪掉,一段时间后,剩下的老茎枯萎后再剪掉,这样可以防止新创面感染。

兰花的根部虽然没有观赏价值,但对兰花的生长至关重要。首先将植株脱盆,抖落掉一部分的泥土,将断根、老根、病根剪掉。

⑷ 介绍一种中国的花(300字以上,500字以下)

牡丹为我国的特产名花,花品多,花姿美,花大色艳,富丽堂皇,号称“国色天香”、“花中之王”。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花的亚军。长期以来,我国人民把牡丹作为幸福、美好、繁荣昌盛的象征。它色、姿、香、韵俱佳,栽培容易,也易开花。唐代刘禹锡诗云:”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芜蓉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牡丹原产我国西北部。牡丹比较耐寒,分布极为广泛。露地栽培可北起黑龙江哈尔滨、尚志县,西至兰州、西宁、乌鲁木齐;南到广东,以及东南沿海各省。据报道,1983年黑龙江尚志县露地栽培牡丹成功;广东省东昌县有一棵清朝乾隆年间从洛阳移来的牡丹,时隔200年,1986年仍繁花盛开。此外,百年以上的大牡丹在我国各地也时有发现。 牡丹虽能在全国栽培,但以黄河流域、江推流域各省市栽培为宜。当今,河南洛阳、山东菏泽仍是我国牡丹主要的生产基地、良种繁育基地以及游览观赏中心。菏泽种牡丹全用大田种植,现有栽培面积5000余亩,种植260多万株,有400多个品种。这些品种大多是解放后培育出来的新品种,也有古代名种,姚黄、魏紫等类。菏泽牡丹主要栽于该市城东北赵楼、李集、何楼的“营州牡丹园”,洪庙的“百花园”,王梨庄的“吉今园”内。 洛阳为牡丹花城,全市公园、花园、机关、工厂、学校里,以及道路两旁,处处都栽有牡丹。但主要集中栽于王城公园、牡丹公园和植物园。全市种牡丹60多万株,有300多个品种。洛阳、菏泽两市,现今皆以牡丹花为市花,每年4月15-25日举行牡丹花会,届时中外游人前往观赏者,日达10-25万人次,盛况空前。北京、杭州、上海、南京、苏州、西安、兰州等地,也有牡丹园、牡丹阁、牡丹亭、牡丹仙子等景观,广植各色牡丹。 此外,在安徽铜陵、繁昌,湖南邵阳,四川广元、中江,湖北利川、建始等地,也有大量牡丹栽培,但花色、品种单一,以药用栽培为主。 习性: 对于牡丹的习性,有“宜冷畏热,喜燥恶湿,栽高敞向阳而性舒”的说法,这基本概括了牡丹的特点。 总的来说,牡丹喜温凉气候,性较耐寒,不耐湿热。但从牡丹在全国的栽培分布看,分布区已跨三条气候带:主产区北京、菏泽、洛阳一带届暖温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严寒晴燥,海拔50-350米,年平均气温8-14℃,年平均降水量500-800毫米。另一产区陕西、甘肃黄土高原的西安、延安、兰州、临夏一带属中温带气候,海拔1500一2200米,气候温凉干燥,年平均降水量330-628毫米;还有些栽培区如长江三角洲的上海、杭州,四川盆地的成都、彭县,则属中亚热带气候。当然,上海等南方地区要使北方原产的牡丹正常生长,需采取一些特殊的措施。这些情况说明牡丹在长期栽培过程中,已具有较广的生态适应幅度,已经形成或正在逐渐形成适应上述各种气候条件的品种群。 牡丹比较耐寒和耐旱,能耐-29.6℃ 的绝对低温(在临挑),在年平均相对湿度45%左右的地方也能正常生长。 牡丹喜光,也较耐阴。如稍作遮荫(尤其在高温多湿的长江以南地区),避去太阳中午直射或西晒,对其生长开花有利,也有助于花色娇艳和延长观赏时间。 牡丹是落叶小灌木。一般茎高1-2米,高者可达3米。技多挺生。叶片宽大,互生,2回3出羽状复叶,具长柄。顶生小叶,卵圆形至倒卵圆形,先端3-5裂,基部全缘,侧生小叶为长卵圆形,表面绿色,具白粉,平滑无毛或有短柔毛。花单,两性,顶生,直径10-30 厘米,雄蕊多数,心皮5,基部全被花盘所包裹。萼片5,宿存,绿色。花瓣原本5-6枚,经过栽培,一部或全部雄蕊变成花瓣,成重瓣花。瓣数少的称为多叶,瓣数很多的称为千叶。 花有黄、白、红、粉、紫、绿等色。开花后结成营英果,密生短柔毛,成熟时开裂,内藏5一15枚大粒种子,呈不规则圆形,褐色或黑色。千粒重250-300克,发芽率为60-90%。花期一般为4-5月。洛阳、上海为4月中、下旬,菏泽4月下旬,北京4月上、中旬,兰州5月中、下旬。 品种: 全世界芍药局植物约有30 多种,其中为小灌木的约有5-6种,皆产于中国。

热点内容
栀子花治愈 发布:2025-04-04 15:24:01 浏览:262
一家花店漫画 发布:2025-04-04 15:12:33 浏览:829
玫瑰茯苓 发布:2025-04-04 14:57:22 浏览:866
兰花没根怎样养出根来 发布:2025-04-04 14:52:40 浏览:389
玉的荷花牌 发布:2025-04-04 14:46:56 浏览:447
兰茉花店 发布:2025-04-04 14:46:10 浏览:746
家养盆栽竹 发布:2025-04-04 14:36:04 浏览:144
香荚蒾盆景 发布:2025-04-04 14:36:04 浏览:484
丝网花艺制作步骤 发布:2025-04-04 14:35:19 浏览:333
茉莉花产物 发布:2025-04-04 14:20:23 浏览: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