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海棠无香
❶ "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无骨。”是什么意思这是古人的话,海棠没
张爱玲在《红楼梦魇》中,十二岁时便初读《红楼梦》,然而,她很快发现后四十回的情节变得面目可憎,索然无味。她认为后四十回的续作者是高鹗,并将其形容为“附骨之疽”,表达了对此的深深厌恶。这一观点在当代红学家中得到了广泛认同,尤其是周汝昌先生,他在多篇文章中多次提及张爱玲对《红楼梦》的深刻理解和透彻领悟,只遗憾彼此相知太浅。
张爱玲在书中提到自己的三大遗憾: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无骨,三恨《红楼梦》未完。她认为《红楼梦》的未完成如同海棠没有香气、鲥鱼没有骨头一样难以接受。海棠在《红楼梦》中被曹雪芹描绘得栩栩如生,林黛玉的咏白海棠更是千古名句:“偷得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如果没有香气,这样的诗句又从何而来呢?至于张爱玲为何将鲥鱼无骨与之相提并论,或许只是因为她个人的喜好和联想。
张爱玲对《红楼梦》的热爱和考据,体现了她对文学艺术的深刻洞察和独特见解。她的观点不仅影响了后世对《红楼梦》的研究和解读,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思考角度和解读空间。
❷ 请问三大恨事,海棠无香,鲥鱼多刺,红楼未完。是什么意思
“海棠无香,鲥鱼多刺,红楼未完”意思是:海棠花虽美丽却没有香味,鲥鱼回味道鲜美却骨头太多,不好下咽答;红楼梦小说写的好,却没有写完。很有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的意思,表示时间很少有完美的事物。
这是张爱玲在《红楼梦魇》里的著名话头:
“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不记得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的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小时候看红楼梦看到八十回后,一个个人物都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起来,我只抱怨‘怎么后来不好看了?’……很久以后才听见说后四十回是有一个高鹗续的。怪不得……”
(2)恨海棠无香扩展阅读
海棠无香,鲥鱼多刺,红楼未完。出自张爱玲的《红楼梦魇》。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原籍河北省唐山市,原名张煐。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一幢没落贵族府邸。
1944年张爱玲结识胡兰成与之交往。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9月8日,适逢中秋节,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因动脉硬化心血管病而去世,终年75岁,被发现的时候她已经过世一个星期。9月30日,生前好友为她举行了追悼会,追悼会后,骨灰被撒入太平洋。
❸ 张爱玲说:“人生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梦未完。”
“恨海棠无香”“恨鲥鱼多刺”,前人已有所叹。出自宋代惠洪所著《冷专斋夜话》。属
海棠并非无香,五代词人和凝就曾在《临江仙》中写道:“海棠香老春江晚,小楼雾縠空蒙。”以此来写海棠的香,所以彭渊材说“海棠无香”,只是用来说明自己的遗憾心情罢了。
鲥鱼是“长江三绝”之一,有名的美味。烹制时不必不去鳞,鲜美肥嫩,令人回味不已。苏东坡曾评价说“此中风味胜莼鲈”。美中不足的,便是鲥鱼多刺,让人又爱又恨。
所以,古人所说“恨海棠无香”“恨鲥鱼多刺”,都是在说美中不足之事,表达心中的遗憾之情。
(3)恨海棠无香扩展阅读:
张爱玲生于上海,中国现代女作家,7岁开始写小说,12岁开始在校刊和杂志上发表作品。
1943至1944年,创作和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小说。
1955年,张爱玲赴美国定居,创作英文小说多部,但仅出版一部。1969年以后主要从事古典小说的研究,著有红学论集《红楼梦魇》。1995年9月在美国洛杉矶去世,终年75岁。有《张爱玲全集》行世。
❹ 人生四大憾事海棠无香还有什么
分别为:
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
出处:
出自张爱玲《红楼梦魇》,原文为:“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不记得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的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
大抵最遗憾之事,往往与最美好之事紧密相连。就如《红楼梦》里所言:那红尘中确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持,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原文为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生悲,人非物换。鲥鱼和海棠以及红楼梦在张爱玲心里必是极爱的,但偏偏有没用不足。
(4)恨海棠无香扩展阅读:
张爱玲对《红楼梦》是极尽喜欢的,她自己写过一本专门表达自己对红楼梦看法的《红楼梦魇》,洋洋洒洒数十万字。张爱玲再说人生三大憾事的时候,在红楼梦未完一句后面,还写了自己对于高鹗续本(如今学术界已不再认为后四十是高鹗所著)的看法。
她说:更怒者高鹗之流又狗尾续貂,无视雪芹之血泪。言词之中可见张爱玲对《红楼梦》后四十续作的不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