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里荷花
①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是什么意思
山上有扶苏,隰有荷华。这句话描绘了一幅自然景象,其中“山有扶苏”指的是山上生长着茂盛的扶苏树,“隰有荷华”则描述的是池水中开着美丽的荷花。这里的“扶苏”和“荷华”分别代表了山和水的特有植物,形象地展现了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自然意象。
这首诗的全文分为两节,每节的首句都是“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接下来的两句分别描述了没有见到心中期待的人,却意外遇到了不太令人满意的人。第一节中提到“不见子都,乃见狂且”,意味着没有见到理想中的美男子,却遇到了粗俗之人。第二节则说“不见子充,乃见狡童”,指没有见到成熟稳重的人,却遇到了狡猾的少年。
通过对这首诗的理解,可以看出它可能含有讽刺的成分。例如,有观点认为这首诗是在讽刺齐国的文姜。文姜是齐国的公主,原本有望嫁给郑国的昭公忽,但昭公忽三次拒绝了这个婚事,导致文姜感到失望和悲伤。因此,诗中的“不见子都”和“不见子充”可能隐喻着文姜未能嫁给心仪的人,而“乃见狂且”和“乃见狡童”则可能象征着她所遇到的不如意的现实。
②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是什么意思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读音是:shānyǒufú sū , xíyǒuhéhuā。
原诗: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译文:
山上有茂盛的扶苏,池里有娇美的荷花。没见到子都美男子啊,偏遇见你这轻狂之人。山上有挺拔的青松,池里有丛生水荭。没见到子充好男儿啊,偏遇见你这狡狯少年。
出处:《诗经·国风·郑风·山有扶苏》
诗歌赏析
《山有扶苏》写一个女子戏弄她的恋人,于笑骂之中暗含着深深的爱意。《毛诗序》认为这首诗是针对郑昭公忽美丑不分而作,定为“刺忽”之诗。朱熹《诗序辨说》说是“男女戏谑之词”,切近诗旨。方玉润《诗经原始》批评“刺忽”说是“穿凿而附会”的谬执之见,但仍认为这是一首讥刺当时社会美丑不分的诗歌。
黄中松《诗疑辨证》既不同意“刺忽”说,更不满意“淫诗”说,而认为是“朋友相规之词”。今人陈子展《诗经直解》又不同意“朋友相规”的说法,而“疑是巧妻恨嫁拙夫之歌谣”。
高亨《诗经今注》作两种解释:一是“一个姑娘到野外去,没见到自己的恋人,却遇着一个恶少来调戏她。”又一是“此乃女子戏弄她的恋人的短歌,笑骂之中含蕴着爱。”
③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什么意思
山上的扶苏繁花似锦,池塘里的荷花娇艳欲滴,却遗憾地未觅得心中挚爱的子都,反而邂逅了一个狂野顽皮的陌生者。松树挺拔,龙游水间,却同样未能遇见期盼的子充,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机灵狡黠的小童。这首诗以简洁的意象,深深地表达了女子对于所爱之人遥不可及的思念与情感的波澜。尽管诗篇通俗易懂,但历代诗人却赋予它丰富的解读,使得这简单的情歌蒙上了深邃的哲理面纱,仿佛隐藏着无数未解的谜团。
④ 《诗经》中“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扶苏指什麽
山有扶苏1,隰2有荷华。不见子都3,乃见狂且4。 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译文】山上多有扶苏树,低湿之地有荷花。不见美貌好男人,见个狂夫要离去。 山上多有乔松树,低湿之地有游龙。不见美貌好男人,见个狡猾小男孩。
【注释】1.扶苏:一种小树,或称桑树。 2.隰:(xí习)《书·禹贡》:“原隰底绩。”《诗·邶风·简兮》:“山有榛,隰有苓。”《诗·秦风·车邻》:“阪有漆,隰有栗。”《诗·小雅·皇皇者华》:“皇皇者华,于彼原隰。”《诗·小雅·棠棣》:“原隰裒矣,兄弟求矣。”《诗·小雅·信南山》:“畇畇原隰,曾孙田之。”《诗·大雅·公刘》:“度其隰原,彻田为粮。”《诗·周颂·载芟》:“千耦其耘,徂隰徂畛。”《周礼·大司徒》:“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尔雅·释地》:“下湿曰隰。”《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牧隰皋。”《公羊传·昭公元年》:“上平曰原,下平曰隰。”《管子·形势》:“平原之隰。”《淮南子·时则》:“丘隰水潦。”《说文》:“隰,阪下湿也。”这里用为低湿之地之意。 3.子都:此指人名,相传是郑昭公时的美男子。下句子充,亦是古代美男子。《孟子·告子上》:“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 4.且:(jū居)《易·夬·九四》:“臀无肤,其行次且;牵羊,悔亡,闻言,不信。”《诗·邶风·北风》:“其虚其邪?既亟只且!”《诗·齐风·鸡鸣》:“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袁愈安《诗经全译》:“可是朝会将散去。”《诗·唐风·椒聊》:“椒聊且,远条且。”《吕氏春秋·音律篇》(王引之《经传释词》卷八所注):“且,将也。”这里用为将要离去之意。 选自《诗·郑风·山有扶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