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张耒读
㈠ 荷花的迎客诗词
21、《商州客舍》【唐】孟郊
商山风雪壮,游子衣裳单。四望失道路,百忧攒肺肝。
日短觉易老,夜长知至寒。泪流潇湘弦,调苦屈宋弹。
识声今所易,识意古所难。声意今讵辨,高明鉴其端。
22、《钟陵夜阑作》【唐】韦庄
钟陵风雪夜将深,坐对寒江独苦吟。
流落天涯谁见问,少卿应识子卿心。
23、《大雪歌》【唐】李咸用
同云惨惨如天怒,寒龙振鬣飞乾雨。
玉圃花飘朵不匀,银河风急惊砂度。
谢客凭轩吟未住,望中顿失纵横路。
应是羲和倦晓昏,暂反元元归太素。
归太素,不知归得人心否?
24、《奉和圣制元日大雪登楼》【唐】张义方
恰当岁日纷纷落,天宝瑶花助物华。
自古最先标瑞牒,有谁轻拟比杨花。
密飘粉署光同冷,静压青松势欲斜。
岂但小臣添兴咏,狂歌醉舞一家家。
写风的
应该是这首最出名了吧?四句没一字有风,但句句有风。
风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写雨的
打开唐宋诗词作品,到处听得到雨声。雨中多愁,因而雨中多诗。以杜甫和李商隐为例:杜诗中“雨”意象出现了246次,比“睛”的36次多了六倍;李商隐诗中有关“雨”的意象出现了73次,而“睛”只有10次。[1]雨作为一种轻柔流动的物象,更是常常出现在词人的笔下,成了词人抒发个人感慨的有效载体。雨从一种不带有任何主观情意的自然现象到被刻意营造成中国文学中传统的抒情意象,其中融注了作者特有的感受、体验、情绪和心态,具有了丰富的人生意蕴和审美价值。下面我们将从四个方面谈谈“雨”意象的建构类型及其人生意蕴。
一、 喜雨——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喜雨往往与滋润万物,唤起勃勃生机联系在一起。韦应物《幽居》诗:“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就是人们赞赏的佳句。“微雨”是对早春细雨的准确描绘,春草在微雨滋润下成长,这里有一派生机盎然的春天气息,也有诗人对夜来细微春雨的喜爱,诗人幽居的宁静和心情的喜悦可见一斑。
苏轼《浣溪沙》词:“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一场透雨过后,原野青青,景色格外清新可爱,走马于平沙芳草地上,自是一尘不染,只觉满眼青翠,内心喜悦可以想见。
杜甫《水槛遣心二首》(其一),有“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两句,诗人极为生动细腻地描绘了鱼和燕子在微风细雨中的动态。鱼的欢欣,燕子的轻盈,引起了诗人喜悦的心理反应,这不正可以使我们感受到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吗?
我们再来看一首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小雨滋润如酥,酥就是奶油,它细腻、匀称、滑爽、滋润而又慢慢地普降到皇城中的街道。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觉得快乐、新鲜、活泼、清香,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写春的
在喜雨诗中流传最广的要数杜甫的《春夜喜雨》了: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好雨知人意,在大地急需要雨时,雨来了,它好在适时。在人们正酣睡的夜晚,雨无声地,细细地下,不知不觉中柔情地融入大地,化作生命的光泽与亮色,它好在润物无声。雨既是春雨,又是好雨,它知人意,体人心,故令人喜。题目中那个喜字在诗中虽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逢里迸透。”[2]
同类的例子还有:“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文同《北斋雨后》);“西窗一雨无人见,展尽芭蕉数尺心”(汪藻《即事二首》其一);“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秦观《好事近》)等。这些诗词句子均写得清亲可爱,给人以快感。我们从中可以读出生命的光泽和人生的生机与希望。
二、 苦雨——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
往事如烟,人生苦短,“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当诗人伤春、悲秋、离愁、别恨、寂寞、无奈之时,雨飘然而下,成了最契合文人失意与愁苦的自然物象,具有了特定的感情内涵。这样的例子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现列举如下:
白居易《上阳白发人》:“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姜白石《点绛唇》:“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苏轼《浣溪沙》:“萧萧暮雨子规啼。”李璟《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贺铸《半死桐》:“空床卧听南窗雨。”苏辙《逍遥堂会宿二首》其二:“困卧北窗呼不起,风吹松竹雨凄凄。”许浑《谢亭送别》:“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戴叔伦《苏溪亭》:“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从上面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苦雨往往跟悲、怨、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季节以春、秋两季为多,时间以黄昏、夜晚为主。春雨绵绵,秋雨霏霏。当落红无数、春去匆匆、悲风怒号、黄叶飘落、日暮途穷、夜深人静之际,雨像懂得人的情思,点点滴滴地洒落,也一声声地撞击着人的心扉,诗人百感交集,泪水与哀愁同出,读来令人断肠。
三、 雅雨——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唐代司空图在《诗品》中对“典雅”的解释是:“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3]郭绍虞先生说:“赏雨茅屋,幽居自得,见其雅”。[4]中国文人有喜雨的雅好,这是情感表现的需要,也是一种雅致人生意境的追求。以韦应物《滁州西涧》为例: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山涧边簇生着一片可爱的芳草,树丛中有黄鹂鸟在悠然自得地鸣叫。向晚时分,春雨洒落,潮水暴急,野渡无人,孤舟自横,一片迷茫。诗人对野生之物自然存在状态的倾心与赏玩,折射出闲雅萧散的人生态度,令人心醉。
我们再来看一首南宋姜夔的《平甫见招不欲往》诗:
老去无心听管弦,病来杯酒不相便。
人生难得秋前雨,乞我虚堂自在眠。
这样的例子还可举出很多。如陆游:“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小园四首》其一);张耒:“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初见嵩山》;汪藻:“钩帘百顷风烟上,卧看青云载雨过”(《即事二首》其二);徐俯:“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荫来”(《春游湖》);韦庄:“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菩萨蛮》);温庭筠:“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咸阳值雨》);孙觌:“渡口唤船人独立,一蓑烟雨湿黄昏”(《吴门道中二首》其一)。这些诗词句子,写得萧散疏朗,清丽婉约,很符合传统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中国古代美学实际上是一种人生美学,它以人为中心,极为重视、关注人如何于现实人生中使自己得以超拔,将人的精神生命向上推展,提升人的生命存在。受此影响,唐宋诗人探索、追求人生的自由审美极境,向往、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存在,人诗意地栖居,人生如闲云野鹤般闲适。我们可以说文学世界里的细雨疏疏,是浮现于诗人嘴角的恬静与惬意。诗人的心灵在细雨的浸润下,流露出远离喧嚣的高雅与适意。
四、 禅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雨所清洗的是空间世界,也是人的心灵世界。诗人的权心利欲在雨意的清凉中被洗净,诗人在雨的静观和沉思中领悟到某种人生的哲理,从而使雨具有了几分禅家的意味。
请看宋代大词人苏轼的《定风波》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
此词作于苏轼贬居黄州之时,作者借途中遇雨的平常经历阐发了不平常的人生哲理,映射出作者独特的人生感受:无论是自然界的阴睛风雨,还是现实人生的荣辱升降,都可等闲视之,浑不在意。这里词人正是借助于“雨”这一具体意象将人生引入到忘情得失,超然物外的禅意般的宁静之中。
另一宋代词人蒋捷的一首《虞美人·听雨》则运用了时空大幅跳跃的表现手法,择取三幅人生画面以“听雨”为线索加以贯穿,来表达人生痛定思痛后的感叹。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同是听雨,境界不同,感受也各异。少年风流,追欢逐笑;壮年坎坷,浪迹天涯;而今鬓发斑白,人也老了,倦卧僧庐,长夜听雨,从此心如死井,万念俱寂。“悲欢离合总无情”,任凭阶前秋雨点滴到天明,雨再也掀不起任何感情的波澜。在作者笔下“听雨”成了一种无可言说的人生境界的象征。
宋人方岳的一首《听雨》诗也同样显得很有意味:
竹斋眠听雨,梦里长青苔。
门寂山相对,身闲鸟不猜。
诗人雨中入眠,连梦里也长出青苔,身心闲静得连鸟都不猜疑。在竹斋听雨的境界里诗人自失于“对象”之中,身心完全物化,世界不复存在。雨把人从喧闹的尘世带入诗意的栖居,虽无一字禅语,但处处可见禅趣。这一类型的诗歌,还可举出很多。如阵与义《试院书怀》:“细读平安字,愁边失岁华。疏疏一帘雨,淡淡满枝花。投老诗成癖,经春梦到家。茫茫十年事,倚杖数栖鸦。”清代纪昀对此诗的评论是“通体清老,结亦有味。”[6]又如李商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白居易:“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秋雨夜眠》);王安石:“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江上》)。诗人们借助于雨意象来表达空、静、闲、淡的艺术氛围,深寓着“可解而不可解”的禅意。在这里生命本体与宇宙本体被圆融为一体,一切都随缘任运,自然适意,宁静淡远中有生机勃勃的自由境界,显得空中有灵,灵中有空。这就是所谓的“不立文字”而达到开悟心境的目的。
综上所述,唐宋诗词中的“雨”意象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结合的产物。这种结合所体现的文人士大夫的生存境界和人生态度与中华民族好静的传统性格特征相符。众所周知,西方民族好动,中华民族好静,正是这种好静的性格特征使得中国古人有条件静观万物、默察于心,因而对自然物象有了更丰富更细腻的情感体验和感受。而受传统文化心理影响的中国文人历来重视诗意化的人生追求,强调自身心性的修养,在思维方式和智力结构上注重内在的领悟和体验。可以说,“雨”意象经过唐宋诗人内心感受的化合与点染,才使主体情感得到了充分的外化,从而使读者得到了一种全新的审美感受。“雨”意象所包含的丰富的人生意蕴极富启发性。雨中有欢欣,雨中有哀怨,雨中有雅趣,雨中有禅思。雨为诗人的生命留下了广阔的抒情空间,从而使我们对它的每一次体验都获得了新鲜的巨大的心理震撼力。
【和子由踏青】
春风陌上惊微尘,游人初乐岁华新。人闲正好路旁饮,麦短未怕游车轮。城中居人厌城郭,喧阗晓出空四邻。歌鼓惊山草木动,箪瓢散野乌鸢驯。何人聚众称道人,遮道卖符色怒瞋。宜蚕使汝茧如瓮,宜畜使汝羊如麇。路人未必信此语,强为买服禳新春。道人得钱径沽酒,醉倒自谓吾符神。
【次韵杨褒早春】
穷巷凄凉苦未和,君家庭院得春多。不辞瘦马骑冲雪,来听佳人暗踏莎。破恨径须烦麹糵,增年谁复怨羲娥。良辰乐事古难并,白发青衫我亦歌。细雨郊园聊种菜,冷官门户可张罗。放朝三日君恩重,睡美不知身在何。
【正月二十一日病后述古邀往城外寻春】
屋上山禽苦唤人,槛前冰沼忽生鳞。老来厌逐红裙醉,病起空惊白发新。卧听使君鸣鼓角,试呼稚子整冠巾。曲栏幽榭终寒窘,一看郊原浩荡春。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湖上有水仙王庙。)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癸丑春分后雪】
雪入春分省见稀,半开桃李不胜威。应惭落地梅花识,却作漫天柳絮飞。不分东君专节物,故将新巧发阴机。従今造物尤难料,更暖须留御腊衣。
㈡ 荷花唯美诗词大全(清丽秋荷五首赏析)
荷花的盛花期是在农历的晚夏早秋,花果同时,绚烂壮观,自古采莲和歌咏都集中在这个时段。荷花的整体花期虽然漫长,可以从早夏持续到晚秋,但是处暑白露之后,荷花就已经过了盛花期,随着大规模采莲的结束,江河湖荡仍旧会有荷花,此时,天高水阔,秋光浩瀚,秋天的荷花不以繁茂取胜,胜在那一朵一朵,秋风清露,别有生命的坚持与活力。
此时赏荷花,更容易和个人的心境相关联,因为一朵荷花就像一个独立的人,你和它照面时,更有平等和互动。
“游尽西湖赏尽莲,玉壶落日泊楼船。
莫嫌当处荷花少,剩展湖光几镜天。”杨万里《大司成颜几圣率同舍招游裴园,泛舟绕孤山赏》
杨万里喜欢荷花,那是一种融入血脉的乡土情怀。江西老家的荷塘伴随着他的童年和成长,当他读书做官之后,并没有因为繁华和富贵,而磨掉那种乡土的情怀和率真。南宋都城南移,京城杭州西湖有壮观的荷花,荷花在南宋形成观赏热潮,很多诗人争相吟咏,但是很多都是因为时尚流行所致,将荷花形容成美女,仙子,翠盖红妆,脂粉气重。
杨万里也写荷花游西湖,但是他所看到的荷花,和繁华无涉,只是因为,荷花永远是他少年花,生命花,在任何一个有荷花的湖面,都能让他如回故里,有着少年的独特的眼光。
我在荷花季节,经常到西湖来,赏尽荷花千姿百态。
比如这天,我又陪着朋友在秋天的孤山来看荷花。
这浩瀚的秋水上,游船停在落日里,湖光山色,让人沉醉。
千万别嫌弃秋天此时此地的荷花少,正是如此萧疏的荷花,仿佛有心的人,退隐的在湖边,却为你亲手展开另一种秋天的美,湖水如镜,镜如天。
杨万里并非刻意化腐朽为神奇,因为荷花的任何时段,他都喜欢,开盛固然美,萧条和落花也是美。他并没有那种病态的审美,相反非常健康。
比如下面这首白莲花。
“井花新抻白芙蕖,坐看纷纷脱雪肤。
自拾落英浮水面,玉舟撩乱满江湖。”《白莲·井花新抻白芙蕖》宋朝·杨万里
杨万里不但喜欢天然水面的荷花,他在居住的庭院里,也种植荷花,有小小荷花池,里面开着白色莲花。
院子里有井,往往洗完脸,冲凉之后就用洗脸水用来浇花,也算充分利用了水资源。
秋暑时节,杨万里这天早上一盆井水特地泼在了莲花上头。随着人工的暴风骤雨,那白荷花的花瓣也就承受不住水露,纷纷掉落在荷叶上。
杨万里做了件很可爱的事,就是将花瓣拾掇起来,放在水盆和水池里。
那无数白荷花洁白的花瓣在水中如同小船一样,滴溜溜游走,在荡漾的水面,打着转,有的拥挤着,有的寻到了开阔的地方。
像一艘艘玉做的小船,在江湖上。不过这不是浩渺的平水,有荷叶的根茎掩映,这荷叶下的水上世界,就如森林江湖一样梦幻了。
很多人写落花离不开悲凉伤感,以至于成为俗套。但是杨万里的荷花落,是另一种生命形式的启程,看它游遍水中天,这是性格的豪爽和对生命的达观。
而他本人也是这么做的。许多人的退休归隐,只是一种姿态,依旧维持着高档的生活,但是杨万里退休后,就和普通农民一样,真正将自己融入土地,开启了另一种艰苦却达观的农家生活。那是不同于官场的真正的山野江湖。
“芙蓉花开秋水冷,水面无风见花影。
飘香上下两婵娟,云在巫山月在天。”《荷花》宋朝·张耒
荷花因为繁殖迅速,虽然是水泽之花,但是繁茂的时候,你很难看到水面。看荷花照影的美,只能等到荷花荷叶略微萧条的秋天。
此时秋水荷花的清丽,荷花傲水的本质,荷花的仙意,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比如张耒就幸运看到一朵秋水荷花。
那荷花开在清冷的水中,水面没有风,清晰可见荷花的倒影。
那荷花和荷花的影子就像两个美女一样,如同仙女朝云在巫山,如同仙女嫦娥在明月天。
荷花倒影,如梦如幻,就清丽双照,让画面感宁静仙美,让人沉醉。
这样倒影唯美的画面,让人生出无穷的审美和禅意来。
让人百般玩味。
“荷花宫样美人妆,荷叶临风翠作裳。
昨夜夜凉凉似水,羡渠宛在水中央。”元朝·张昱《荷花词》
这是写秋荷清丽清美的诗。荷花像宫廷的美人打扮得齐齐整整,那荷叶就是她最美的翠色衣裳。你在夜凉如水的夜晚站在水中,就像暗夜里的珍珠和明灯。
我羡慕你在不远不近的地方,用自己特有的美给人联想。
你就像诗经蒹葭里的佳人,永远在水的中央,以优雅仙美的姿态站立,成为了多少人魂牵梦绕的爱情啊。
人为什么会羡慕荷花?这是因为人们期待一种永恒。
现实的繁琐,压力困惑着所有普通人,因为你不是玉石,所以你无法有永恒的光彩,你不是荷花,无从选择生存的环境。
而正是现实中长久的清幽不可得,荷花才寄托了人们的愿望吧。
虽然无从得知真的荷花,是否有灵魂,有愿望。
当初秋的风,吹开美丽的如脸一样大的荷花时,我也觉得那风中的笑,总会有根源,那守望摇曳,定是有着我所不知道的缘分。
“水绕回塘晚色荒,褰衣人在水中央。
相思道远空零落,斜倚蒹葭一夜霜。”明朝·张宁《芙蓉二绝·其二》
这首诗,写出了我看到秋天荷花的那种拟人美。
那暮色渐渐笼罩了水泽,荷花依旧站在水中。夜色渐渐深重,人气荒凉。
可是荷花,你为什么还牵着衣裳,站在水中?
那是因为你爱的人永远在路上,在远方,所以你的牵挂是如此深重。
你靠着蒹葭,等待远人的音讯,那月色相思和蒹葭共你的白头。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你是母亲还是妻子还是永恒的恋人呢?
荷花上古就是思念之花。
当我看到秋风凉雨中的荷花,我就在想,她一定是有未了的心愿,不肯归去。
㈢ 荷花~关于爱情的诗歌鉴赏
《白莲》 宋·杨亿
昨夜三更里,嫦娥坠玉簪。
冯夷不敢受,捧出碧波心。
【注释】冯夷:传说中的河神名。
【解读】整篇用比的手法。用物比物,把白莲比做嫦娥头上的玉簪,新颖出奇,之前似未有人道过。
起句写时间:午夜,是为切“白”营造环境,也为带出嫦娥(月)提供了条件。试想在夜间看哪一种颜色最清楚?当然是白色。而嫦娥所居的月殿不可能在大白天出现。
次句嫦娥的出现又是玉簪出场的先决条件,天上的人事通过一个“坠”字就回到人间来了,如果没有这个字,要准确自然地转到人间的白莲身上还要费许多周折。
第三句明转暗连,画面从天上转到人间,由铺叙转为指事,一“坠”一“捧”就由这句连接。冯夷是河神,管水,莲生水中,很自然地连上了。“不敢受”才有“芙蓉出水”的可能。
结句“捧出”动感十足,要不,那玉簪可是沉到水底去啦!“碧波心”营造冰清玉洁、孤芳独立的衬托环境,那晶莹高洁如嫦娥头上玉簪般的白莲盈盈出水的场面,是多么地美丽动人!
全诗环环紧扣、逻辑严谨,颇贴宋诗说理的格调,但演绎手法又突破了“理趣”的樊篱,通篇以形象取胜。虽只字未题白莲,但仙子风姿绰约、玉簪圣洁无瑕的出色比喻,精当地凸显了白莲的鲜明形象,令人有无限遐思。
水宫仙子
因莲生水中,莲花亭亭玉立于水面,好似仙女飘然而行,故名。宋张耒《鸡叫子·荷花》:“平地碧玉秋波莹,绿云拥扇轻摇柄,水宫仙子斗红妆,轻步潜波踏明镜。”
㈣ 荷花(张耒)拼音版、注音及读音
荷花拼音版、注音及读音:
文学家:张耒
hé huā
荷花
fú róng huā kāi qiū shuǐ lěng,shuǐ miàn wú fēng jiàn huā yǐng。
芙蓉花开秋水冷,水面无风见花影。
piāo xiāng shàng xià liǎng chán juān,yún zài wū shān yuè zài tiān。
飘香上下两婵娟,云在巫山月在天。
㈤ 荷花的诗句 古诗大全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代: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描写了一幅杭州西湖六月美丽景色,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友人深情的眷恋之情;
小池
宋代: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首诗的大意为: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荫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和风的轻柔。
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