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盆栽知识 » 南京绿植墙

南京绿植墙

发布时间: 2021-01-03 19:43:09

A.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周围的像墙一样的绿色植物是什么植物.叫什么

你说的是真的吗我读书少你别骗我

B. 南京哪里做仿真绿植墙的

大概在三山街那边

C.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周围的像墙一样的绿色植物是什么植物。叫什么

爬山虎

D. 请问仿真植物墙能在太阳下暴晒吗

颜料是不稳定的化学物质,长时间暴晒会褪色

E. 南京绿博园有哪些景点

南京绿博园中,70%的室外景点都有水景。溪流水池、喷泉涌泉、水幕瀑布、旱池旱喷、跌等各种水景类型应有尽有,水生植物的大量应用使这些水景更具魅力。
在绿博园的中部建有绿博园的标志性建筑──主展馆。主展馆总面积15000平方米,建筑采用钢结构,主体2层,局部5层,高28米。建筑造型采用不同规则的长条折线形,象一条昂首腾飞的龙,又象一个浮落江畔的绿色飘带,又具有抽象简洁的时代感,主展馆临水而建,景观优美灵动,建筑中部通空,透过玻璃幕墙可直接看到浩瀚的长江,形成自由流动、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
与主展馆遥相呼应的是一座巨大的展览温室,总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结构采用玻璃幕墙,在细部设计上强调植物叶脉的概念,与主展馆相互协调。温室内展示国内外各地各优新植物品种,是集观赏、科普、园艺为一体的植物王国,是青少年科普社会实践的教育中心。
温室根据功能要求共划分为四个展区,考虑到景观、地形、入口及分散口,各展区设有次一级的游步道,游览顺序为:盆栽植物区──沙生植物区──热带植物区──插花馆。
走进盆栽植物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棵古老、姿态苍劲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古树,树下置石,簇以梅花桩景和名品盆栽,该区又称“梅都新韵”,隐意有“梅都”之称的南京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锦绣的现代城市景观,同时以草坪、地形、石头、木制平台造景,将各地送展的近1000盆盆栽展品融入自然景观中,其中包括各地区原生特有的植物品种、造型独特稀有的植物品种和采用新技术繁育的植物品种;
顺着步道走进沙生植物区,展区汇集了吹雪柱、霸王鞭、五伦柱、量天尺,将军等鲜见的热带沙生植物,加上主沙丘附近的马骨和其他大型动物的骨头,让人恍若置生于荒无人烟的热带沙漠,所以该区又被命名为“沙漠之旅”。
继续往展厅深处步行,便可到达一片神秘的热带雨林,桫椤、椰子、蒲葵、鱼尾葵、洋紫荆、菩提树等植物构成了热带植物区,水池内一座巨蟒的石雕像营造出神秘的气氛;最后进入的是面积约500平方米的插花馆。
温室设计通过小品、坡地、水池、溪流等造景手法营造出四幅各具特色的景观画面,既注重了各展区间视觉效果的过渡,又赋予了各展区相对独立成景又相互联系和映衬的景观效果。
南京的气候条件决定了这里是南北植物的过渡带,而南、北方植物品种在绿博园种植成活,将对解决目前大型绿化景观工程树种单一的问题有借鉴意义。此外,依托滨江外江滩还坐落着三座特色室外景观园,他们是江滩湿地园、旱溪园和绿色家园,总面积59000平方米。
优美的环境、独特的园林景点。绿博园给人展示了我国国土绿化的伟大成就,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深入人心,增强了全社会参与绿化,造福社会的信心。绿博园选址在河西的滨江,不仅美化了,还为整个河西新城的生态带来功能性改善,能有效地在河西局部地区调节温湿度,堪称一个城市新绿肺,同时绿博园已经逐渐成为现代化南京的新标志,不仅造福了城市及市民,也促进了滨江旅游开发,给南京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飞翔空间。

F. 南京城墙的明朝南京城

【主词条:南京明城墙、南京故宫】

南京明城墙,整体包括明朝时期修筑的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四重城墙,现多指保存完好的京城城墙。南京明城墙始建于1366年(元至正廿六年),全部完工于1393年(明洪武廿六年),动用全国1部、3卫、5省、28府,152州县共28万民工,约3.5亿块城砖,历时达27年,终完成国都应天府四重城垣的格局。
南京明城墙的营造一改以往都城墙取方形或矩形的旧制,在六朝建康城的基础上,根据南京山脉、水系的走向筑城。得山川之利,空江湖之势,南以外秦淮河为天然护城河;东有钟山为依托;北有后湖为屏障;西纳山丘入城内;形成独具防御特色的立体军事要塞。其中京城城墙蜿蜒盘桓35.3公里,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城墙,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垣,并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第一大城墙,而京城之外的外郭城墙更是超过60公里。
南京明城墙高坚甲于海内,据岗垄之脊,依山傍水而建,是中国礼教制度与自然相结合的典范,也是古代都城建设的杰出代表。其作为中国古代军事防御设施、城垣建造技术集大成之作,无论历史价值、观赏价值、考古价值以及建筑设计、规模、功能等诸方面,国内外城墙都无法与之比拟,是继中国长城之后的又一宏构。
南京明城墙现完整保存25.1公里,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城市城墙。1956年10月,分多段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全段被确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1月,南京明城墙(京城城墙)作为“中国明清城墙”项目的牵头城市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历史沿革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攻取定远后采纳大将冯国用:金陵“龙蟠虎踞”适宜建都的建议。三年后攻下集庆,改名应天府。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升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建议,南京明城墙的建造由此正式拉开序幕。南京明城墙是中国历史上唯—建造在江南的大一统王朝都城城墙。明南京城在六朝国都建康城的基础上修建并以此扩大,东连石头城,南贯秦淮,北带玄武湖,城周35.267公里,包括南京历代都城于其中,不仅是中国第一大城垣,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垣。
元至正二十六年八月(1366年)8月,改筑应天府城,并在钟山(即紫金山)之南建造新宫,即南京故宫,此为第一期工程。
元至正二十七年、明太祖吴元年(1367年)9月,一期工程完工。
明洪武二年(1369年)第二期工程开工,以筑新城为主,向北拓宽旧城直至扬子江畔。
明洪武六年(1373年),二期工程完工,第三工程随即开工。
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12月,三期工程完工,“新筑后湖城”止,建造聚宝、三山、通济各主要城门以及后湖城和主要街道。
明太祖朱元璋耗费二十多年时间,调动全国一部、三卫、五省、二十八府,一百五十二州县共二十余万工匠修筑城墙,同时在五省烧制城砖,建成面积43平方公里,京城城墙全长35.267公里公里,囊括了六朝时的建康城和南唐时的金陵城,高14-26米,上宽最窄处2.6米,最宽处19.75米,下宽14.5米左右,垛口13616个,窝铺200座。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都城建造完工后,朱元璋与诸股肱大臣及皇子登临钟山,观察南京城的形胜,皇四子朱棣提出“紫金山上架大炮,炮炮对准紫禁城”的潜在担忧。同时,南京城南的雨花台和北面的幕府山留在城外,对都城防守极为不利。遂朱元璋下令建造外郭城墙,以弥补京城城墙之缺憾,外郭号称180里,各段用砖砌的部分加起来约40里,外部土城高度约在8-10米,上宽6-8米。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南京明城墙四重城垣全部完工。
明建文四年(1402年),南京明城墙首次面临战争损坏危机,燕王朱棣南下进攻南京城。“燕兵至金川门,谷王朱穗与李景隆开门纳之,京师失守”。而这次开门降迎,使得明城墙躲过一次大灾。
明代时期,南京为“系祖宗根本之地,东南总会之所”,城墙都受到各级中央政府高度重视,仅《明实录》中关于城垣大规模维修的记载就达40余次。特别是在极具修城经验的丰城侯李贤担任南京守备期间,南京城墙的修缮进行得相当完备。
16世纪中叶先后3次抵达南京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称:“这座城市超过世上所有其他的城市”。他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记载,当地人讲了一个故事:两个人从城的相反方向骑马相对而行,花了一整天时间才遇到一起,南京城墙规模之大可以想见。
清代南京作为两江总督所在地和长江下游政治军事中心城市,明城墙的保护虽然更趋弱化。不过还处于冷兵器与热兵器结合使用的时代,南京城墙的维护还是有一定保证的。
清代作家吴敬梓,曾在南京秦淮河畔生活多年,他在《儒林外史》中写道:“这南京乃是太祖皇帝建都的所在,里城门十三,外城门十八,穿城四十里,沿城一转足有一百二十多里”,清楚地记述了南京城墙的来历和规模。
清光绪十八年(1892),南京朝阳门城门修复城楼,为仿淮安府城楼样式重建,尺寸比明朝时期的小,分上下两层,重檐歇山顶,均用城砖修葺。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当局为交通运输需要,方便到达秦淮河码头。在城西清凉门和定淮门之间,开辟草场门,为单孔拱券结构,城门深约20米,宽约6米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时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端方奉旨举办南洋劝业会,为方便中外来宾游览玄武湖,决定在靠近劝业会会场的城墙上开辟城门。工程尚未完工,端方调走,次年继任总督张人骏负责,因张人骏籍贯河北丰润,故命名为“丰润门”。
清宣统三年(1911),响应武昌起义,徐绍桢帅江浙联军由朝阳门攻打南京,朝阳门瓮城遭到破坏。
民国二年(1913年),袁世凯派北洋军复夺南京城,以重炮攻击朝阳门等要地,次日,南京城破。
民国十年(1921年),为繁荣下关码头岸线,时任江苏省民政长韩国钧的支持下,在仪凤门西南的城墙上破墙动工,从城门内八字山取土垫筑城门口到江边码头的道路,填平小南河(今热河路),垫成基地2.7万平方米。新开单孔城门一座,从而缩短了从下关江边进城的路程。因韩国钧是泰州人(韩国钧是海安人,当时海安属于泰州),泰州古称“海陵”,这座南京的城门就被命名为“海陵门”。
民国十六年(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提出“以新都建设需要,将标卖南京全城城垣城基”,打算全部拆毁南京城墙。遭到了文化界的强烈反对及谴责,徐悲鸿等人连续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进行批评,城墙终得幸免。
民国十七年(1928年)7月,国民政府为整治首都风气,下令改将南京城门易名。朝阳门为中山门(纪念孙中山先生功绩)、仪凤门为兴中门(喻振兴中华之意)、海陵门为挹江门(因城门临近扬子江)、神策门为和平门(喻世界和平之意)、丰润门为玄武门(因城门临近玄武湖)、聚宝门为中华门(喻中华之意)、正阳门为光华门(喻光复中华之意)。
同年,国民政府改建单孔朝阳门为三孔中山门,内瓮城已拆,但外瓮城尚在。
民国十九年(1930年),张其昀在《首都之地理环境》中分析没有拆除城墙的原因是“盖用城砖拆城,工费太巨,得不偿失”,事情当然没有这么简单。客观上促使1930年代至解放前南京明城墙得以保存的还是其与生俱来的军事防御价值因素。
民国二十年(1931年),国民政府在中央路笔直向北与明城墙的交点,神策门西侧五百米处,破墙开路以便利南京城北交通,并取名中央门。同年为适应南京市的道路现代化建设和改造的需要,在中华门东西两侧开辟中华东门和中华西门,同时满足向南向北车辆通行。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为开辟汉中路,在城墙上新辟西式牌坊三券城门,将城门命名为汉中门,介于清凉门与汉西门之间。同年,在原在明城墙上的一处豁口,改造兴建为一处城门,命名为武定门。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在南京城北开辟城门,位置在金川门西,现新民路西端的护城河西侧,新民门修建而成。同时,还采用填土的方法铺设了护城河中的一段路,为了保持河水流通,又修建了一座桥面长度约六米,跨度约四米的单孔水泥桥。同年,南京警备司令谷正伦提出《关于南京城防建议案》,将明城墙列入城防计划,南京明城墙得到保护。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在南京明城墙基础上开辟雨花门,用于将南京市内的京市铁路在养虎巷处与江南铁路连接,与京粤线贯通。抗战胜利后,小铁路逐渐荒废。
1948年9月,“南京城防城垣暨护城河工事整顿会议”做出9项修复城墙及相关工事的决议。不过,这一次的防御功能未能获得实现。
1954年,于北极阁山下的台城靠近“后湖城墙”的位置,方便内外交通,并为防空疏散的需要,开辟解放门,为单券城门,位于玄武门以南、太平门以西,鸡鸣寺东北、玄武湖南岸。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前后,席卷全国的拆城运动波及南京,同其他古都城墙一样,修复和保护工作曾经走上曲折的历程。由于受历史的局限和“左”倾思潮的影响,南京城墙曾几度历经被完全拆除的危险,幸而时任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的朱偰先生立即向南京市领导提出紧急建议,下令停止毁城,四处奔走联合各界人士共同呼吁。同时向中央文化部发电报,呼吁保护明城墙。在朱偰先生等人的再三努力下,部分市民也纷纷写信到市政府“提出批评和责难”,最终使南京城墙得以幸存。
1984年,南京成立中华门文物保管所和渡江胜利纪念馆,以保护固有文物,展现历史风貌。
1988年,南京明城墙全段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南京市政府设立南京市城墙管理处,作为保护、维修、管理南京城墙的专业机构,由此明城墙全段保护开始得到重视。
1991年,南京市政府因城市建设和城内交通需要,通中华路,拓宽集庆路,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特邀南京东南大学建筑系潘谷西教授设计建设集庆门,城墙具有宋代“过梁式”城门风格,且该城门是南京城墙中首座偶数门,就是说门洞的数为偶数,开南京城墙之先河。
1992年,《南京明城墙保护规划》正式发布
1993年9月,南京市城墙管理处归属南京市文物局领导。
1995~1996年,解放门至玄武门段城墙修缮工程。
1996年4月,江苏省人大通过南京市为南京明城墙保护制定地方性法规《南京城墙保护管理办法》。
1997年,在国务院批准的《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更是明确提出要加强对明城墙的保护。
1996~1997年,石城门复城城墙修缮工程。
1997~1998年,后标营段城墙排险加固工程。
1998年,太平门段城墙加固工程,同年5月24日,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正式挂牌成立,与南京市城墙管理处共同承担南京城墙维修保护的任务,并各有侧重。
1998~1999年,九华山西段城墙抢险加固工程。
2000年3月21日,《南京明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可行性报告》调研小组成立,标志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正式开始。
2000~2001年,集庆门段城墙修缮工程。
2001年,南京挖掘出西华门遗址,仅存三座门券的须弥座和砖石路面,这使得西安门被长期以来被误传为西华门的现象彻底被证实。
2002~2003年,石头城段城墙修缮工程。
2003~2004年,东西干长巷段、红山土段、神策门瓮城城墙修缮工程。
2004年起,南京颁布《2005—2007年明城墙风光带保护与建设计划》。荣获建设部颁发的“最佳人居环境范例奖”。
2006年,南京城墙、陕西西安城墙、湖北荆州城墙、辽宁兴城城墙列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
2010年,《南京名城保护规划》出台,规划对明城墙一线建筑高度作了明确规定。
2015年1月,《南京城墙保护条例》出台,将除南京京城(内城)城墙及皇城、宫城城墙外,总长达60多公里的外郭城墙也纳入保护范围。
2015年8月,南京市规划局联合东南大学组织编制《南京城墙沿线城市设计》,已通过南京市政府批复。按照规划,南京明城墙分为5段打造,成环状分布,对于没有墙体的缺失部分,将用绿植墙体补齐。部分城墙和城门今后也将有一定的改动。
2015年9月,南京模范西路的拓宽过程中发现定淮门城墙台基遗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市考古所正根据国家局要求开展考古工作。
建筑形制

南京明城墙从内到外由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墙构成。其中,南京京城墙,不循古代都城取方形或者矩形的旧制,设计思想独特、建造工艺精湛、规模恢弘雄壮,在钟灵毓秀的南京山水之间,蜿蜒盘桓达35.267公里,比北京明城墙更长,是世界第一大城垣,而南京明城墙的外廓城周长更是超过60公里。
经历数百年的沧桑,宫城、皇城、外廓三圈城墙已毁坏殆尽,惟有高大的京城墙,除城门等木构建筑不复存在,城墙依然屹立。所以,如今通常所称的“南京城墙”、“南京明城墙”即指京城墙。南京明代的四圈城墙,其营建思想既有创新又有继承,在中国都城建造史上显得标新领异,独具魅力。
宫城
【宫城与皇城详细内容参见南京故宫词条】
宫城,又称大内、内宫,俗称紫禁城、紫垣,是朱元璋起居、办理朝政、接受中外使臣朝见以及皇室成员居住之地,位于南京四重城垣最里边一重,偏于南京京城东隅有御河环绕。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受朱元璋之命,由精通堪舆术的刘基占卜后填湖而建,因而地势南高北低。宫城坐北朝南,平面略呈长方形,宫墙主体南北长约0.95公里,东西宽约0.75公里,周长约3.4公里。
该地原为“燕雀湖”,地势低洼,经清淤、打桩、挑土填湖、铺垫巨石等项措施。宫城内建筑,分为前朝(三大殿)和内廷(六宫)两部分。
在宫城墙体上,初期开有城门4座,洪武“十年改作大内午门,添两观。中三门,东、西为左右掖门”,故共建有6座城门:南面的正门为午门,在午门左右两侧为左掖门和右掖门,西门为西华门,东门为东华门,北门为玄武门。玄武门,俗称“厚载门”(即今误称的“后宰门”)
宫城城墙
修建时间:元至正二十六年-明洪武元年(1366-1368年) 历时2年
城墙高宽:城高6-7米,城宽2-3米
城墙长度:3.31千米
开启城门:开有6座城门,午门、左掖门、右掖门、东华门、西华门、玄武门。
消失时间:清末-民国时期(午门、东华门地表建筑保存至今,西华门地表仅有须弥座保留)
宫城城门 宫城城门午门(午朝门)左掖门右掖门东华门西华门玄武门(厚载门或后宰门)皇城
【宫城与皇城详细内容参见南京故宫词条】
皇城,是护卫宫城最近的一道城垣,环绕宫城但并非等距而建。永乐年间拓皇城西垣,致使西华门至西安门的距离,要比东华门至东安门的距离长一倍左右,平面呈倒凸字形。皇城与宫城以及所囊括的建筑,合称为“皇宫”。
皇宫在形制上,依照《礼记》设五门三殿的旧制,从外向内依次为“洪武门、承天门、瑞门、午门、奉天门”五门;在这五门之后,设“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三大正殿。六宫则依照《周礼》旧制,正殿之后设置乾清宫和坤宁宫,相对两宫正门设有“日精门”和“月华门”,以喻帝、后之居犹如天地日月长存。
在皇城城垣上共开筑城门七座:皇城的正南门是洪武门,位于京城正阳门(即光华门)内北面。进洪武门后,为南北向的千步廊,两边建有连续的廊屋,由南而北,到承天门前的横街分别转向东西而成为曲尺形。千步廊后面两侧为“五部六府”中央官署的所在地。过了外五龙桥即是承天门(相当于北京天安门)。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改建大内金水桥,在宫城南面正中的午门至皇城南面正中的承天门之间,建端门以及端门和承天门楼各五间,端门两旁的御道东西两侧,建有南北向的宫墙,把东面的太庙、西面的社稷坛隔在外头,使得这条御道更加森严,成为通向宫城的惟一交通线,因而承天门虽是建在皇城的正南,实际上成为进入宫城的正南第一道门。承天门前南北走向的皇墙上,建有衔接长安街东、西相向的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在皇城主城的东面为东安门,西面为西安门,北面为北安门。
在皇城西南角的皇墙下,为宦官诸监所在地。其他各司、局、库、房、厂等为朝廷服务的机构,有的设置在宫城里,有的设在皇城内。
皇宫内、外的河道上,除了建有内、外五龙桥,还在东长安门外附近建有“青龙桥”,在西长安门外附近建有“白虎桥”,即堪舆术中常用的所谓“左青龙,右白虎”之制。
皇城城墙
修建时间:明洪武二十五年-明洪武二十六年(1392-1393年)历时1年
城墙高宽: 城高6-7米,城宽2-3米
城墙长度:9.95千米(垛口13616个,窝铺200座)
开有城门:开有7座城门,洪武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东安门、西安门、北安门、承天门。
消失时间:清末-民国时期(西安门等地标建筑保存至今)
皇城城门 皇城城门洪武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东安门西安门北安门承天门京城
京城,又称内郭城,全长33.676公里,建有雉堞(垛口)13616个、窝棚200座,开筑城门13座。其城垣形制独特,为明初朱元璋、刘基等人所独创。
它一反《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营三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等传统形制,放弃了中国古代都城自汉唐以来取方形或长方形的旧制,而是按照山川、湖泊、河流的地理形势, 从防御的需要,因形随势而建的不规则状,成为中国古代都市建设史上的一个特例,使京城城墙的形制成为后人所乐道的特例。因此,民间说南京城墙是“宝葫芦”形;有专家称南京城墙是“非方、非圆的不规则的多角不等边的粽子形”、 “呈宫扇形”等。
南京城墙是依照天上南斗星与北斗星的星宿聚合而建。在被人格化的南斗斗勺内,设市为民居,既符合当时的经济条件和民心的向背,又保护了元末明初南京城最繁华的区域,更重要的是道家隐喻在南京城墙建筑语言中的设计思想,满足了朱元璋秉承的封建帝王皇权“至高无上”、“永为人主”的欲望,体现了设计者的“天人合一”与“皇权神受”思想。
京城城墙
修建时间:元至正二十六年-明洪武十九年(1366-1386年)历时21年
城墙高宽:城高14-21米(最高26米),城宽7-14米(最宽处达30米)
城墙长度:35.267千米
城门水关:开有13座城门,正阳门内二瓮 、通济门内三瓮、聚宝门内三瓮、三山门内三瓮、石城门内二瓮、清凉门内一瓮、定淮门、仪凤门、钟阜门、金川门、神策门外一瓮、太平门、朝阳门外一瓮;设2座水关,东水关,西水关。
消失时间:60年代拆除部分城墙,城墙至今仍存25余千米,是世界第一大的城墙。
【南京明城墙总长度为35.267公里,其中地面遗存为25.091公里,遗址部分10.176公里】 京城城门明代十三座城门正阳门(今光华门)通济门聚宝门(今中华门)三山门(今水西门)石城门(今汉西门)清凉门定淮门仪凤门钟阜门金川门神策门(今和平门)太平门朝阳门(今中山门)明代后增辟城门
(后注开辟时间) 玄武门(1908年)草场门(1908年)小北门(1908年)挹江门(1921年)中央门(1931年)中华东门(1931年)中华西门(1931年)汉中门(1933年)武定门(1933年)新民门(1934年)雨花门(1936年)解放门(1954年)集庆门(1991年)华严岗门(2007年)长干门(2008年)标营门(2009年)【因字数限制详细内容见各个词条内链,其中小北门又称四扇门】外郭
外郭,即外郭城,是为弥补和加强南京京城的防卫而营建,由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下令开始建造。
外郭,俗称土城头,城垣本体以丘陵、垒土为主,只在城门等一些防守薄弱地段加筑城砖。外郭平面形状大致呈菱形,周长号称 180 里,实际为120里。现今外郭城门无存,部分城门有址可寻,有址可考。其中麒麟门至仙鹤门等地还可以依稀看到当年的城垣遗迹。
史载:外郭全长达180里,洪武年间开筑城门16座。城垣本体以丘陵、垒土为主,只在城门等一些防守的薄弱地段加筑城砖,所以俗称“土城头”。就方位而言,外郭的形状为菱形。最北的城门为观音门、最东的城门为麒麟门、最南的城门为夹岗门,西边的外郭城垣未合围,留下的南北豁口分别延伸至长江边。
外郭城墙
修建时间:明洪武二十三年-明洪武二十五年(1390-1392年)历时2年
城墙高宽:城高大概在8—10米左右,城墙上则宽6-8米,城下有过水涵洞。
城墙长度:超过60千米(明代官方称为180里)
开有城门:开有19座城门,栅栏门、江东门、驯象门、小驯象门、安德门、小安德门、凤台门、夹岗门、上坊门、高桥门、沧波门、麒麟门、仙鹤门、姚坊门、观音门、佛宁门、上元门、外金川门、双桥门。
消失时间:清末-民国时期 外郭城门外金川门上元门佛宁门(佛灵门)观音门姚坊门(尧化门)仙鹤门麒麟门沧波门高桥门上方门(今上坊门)夹冈门(今夹岗门)凤台门安德门(大安德门)小安德门驯象门(大驯象门)小驯象门江东门栅栏门双桥门 【主词条:浦子口城】
明朝洪武4年(公元1371年)朱元璋下令建筑浦子口城,东门建镇元年。
明初的浦子口城,方圆有两公里,依山傍水而筑,共有五门:东门“沧波”,南门“清江”,西门“万峰”,北门“旸谷”,另有南便门“望京”。古镇东门就是沿着明“沧波门”名称一路发展而来,该名称使用至今已有600多年。
万历丁巳(1617年)仲秋十月至戊午(1618年)季夏之望日,浦子口城重建,前后约一年功夫,“侍御三公者,复月轮一人往涖其事”,督促施工,筑城很快完成。共补造南面近江一带城垣899丈,同时增建了四个门券,一座瓮城,七座敌台,九个水洞。七座城门分别命名:东门“朝宗”,北门“拱极”,西门“万峰”,南门“金汤”,便门则为“广储”、“攀龙”、“附凤”。各门设门官,门军若干人。圆如满月的浦口城至此变成弓形。为防御江潮的冲击,在金汤、广储两门近江一带又筑起一道754.8丈的石堤。
洪武9年,(1376年)为扩大江北防卫,朱元璋又命建江浦县,直属应天府管辖,当时的县衙就在浦口城内今东门大街街北上官林巷附近。 【主词条:六合城墙】
南京六合明城墙位于南京市六合区,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是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六合明城墙遗址长约160米,高约6米,顶部宽4.8米。顶部外侧设有雉堞,内侧有女墙。和历史上的“单边城墙”不同,这段城墙里侧外侧,都用城砖砌筑,保留了不少老城砖。和南京城墙的城砖相比,六合城墙城砖要小不少,比作为国都的南京明城墙要低几个级别。
来自《江苏省文物地图》的资料显示,根据清代光绪年间的《六合县志》记载,六合城墙最初建于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明代初年废止毁弃。明崇祯九年,六合地方政府重建夯土城墙,建成的城墙周长1323.6丈,高2.5丈,垛口多达1647个,大致上呈正方形,城外有护城河。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六合城垣被水冲塌,其后的雍正、乾隆、道光、咸丰、光绪年间,地方政府相继修葺城墙。民国时期,经过历次修缮的六合城墙周长4410米,高达8.33米。1958年,“拆城运动”波及小城六合,六合城墙大部分被拆,仅残存一小段。
六合城是明朝南京的“卫城”。相比南京主城的明城墙,六合城墙比较特殊,它是单边城墙。所谓单边城墙,就是外侧城墙是用明城砖垒砌,而中间、内侧城墙用夯土夯筑的。之所以这么简陋,是因为明城砖在当时属于较贵重的物品。六合城墙虽然看似简陋,但在军事防御中也发挥过作用。六合民间有“铁打的六合纸糊的南京”的说法,就是形容六合城池的坚固。
1858年10月,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率部攻打六合,与清军展开拉锯战,双方死亡过万。最后,面对六合城墙毫无办法的陈玉成使出最后一招,他命士兵挖掘地道灌入炸药,炸开城墙,杀入城内,六合清军守将温绍原战死。

G. 南京绿化园林在哪里

在居室内最适合放置以下二种类型的植物。
能吸收有毒化学物质的植物
芦荟、吊兰、虎尾兰、一叶兰、龟背竹是天然的清道夫,可以清除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有研究表明,虎尾兰和吊兰可吸收室内80%以上的有害气体,吸收甲醛的能力超强。芦荟也是吸收甲醛的好手,可以吸收1立方米空气中所含的90%的甲醛。
常青藤、铁树、菊花、金橘、石榴、半支莲、月季花、山茶、石榴、米兰、雏菊、腊梅、万寿菊等能有效地清除二氧化硫、氯、乙醚、乙烯、一氧化碳、过氧化氮等有害物。
兰花、桂花、腊梅、花叶芋、红背桂等是天然的除尘器,其纤毛能截留并吸滞空气中的飘浮微粒及烟尘。
能杀病菌的植物
玫瑰、桂花、紫罗兰、茉莉、柠檬、蔷薇、石竹、铃兰、紫薇等芳香花卉产生的挥发性油类具有显著的杀菌作用。
紫薇、茉莉、柠檬等植物,5分钟内就可以杀死白喉菌和痢疾菌等原生菌。蔷薇、石竹、铃兰、紫罗兰、玫瑰、桂花等植物散发的香味对结核杆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的生长繁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在居室内最适合放置以下二种类型的植物。
能吸收有毒化学物质的植物
芦荟、吊兰、虎尾兰、一叶兰、龟背竹是天然的清道夫,可以清除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有研究表明,虎尾兰和吊兰可吸收室内80%以上的有害气体,吸收甲醛的能力超强。芦荟也是吸收甲醛的好手,可以吸收1立方米空气中所含的90%的甲醛。
常青藤、铁树、菊花、金橘、石榴、半支莲、月季花、山茶、石榴、米兰、雏菊、腊梅、万寿菊等能有效地清除二氧化硫、氯、乙醚、乙烯、一氧化碳、过氧化氮等有害物。
兰花、桂花、腊梅、花叶芋、红背桂等是天然的除尘器,其纤毛能截留并吸滞空气中的飘浮微粒及烟尘。
能杀病菌的植物
玫瑰、桂花、紫罗兰、茉莉、柠檬、蔷薇、石竹、铃兰、紫薇等芳香花卉产生的挥发性油类具有显著的杀菌作用。
紫薇、茉莉、柠檬等植物,5分钟内就可以杀死白喉菌和痢疾菌等原生菌。蔷薇、石竹、铃兰、紫罗兰、玫瑰、桂花等植物散发的香味对结核杆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的生长繁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仙人掌等原产于热带干旱地区的多肉植物,其肉质茎上的气孔白天关闭,夜间打开,在吸收二氧化碳的同时,制造氧气,使室内空气中的负离子浓度增加。
虎皮兰、虎尾兰、龙舌兰以及褐毛掌、伽蓝菜、景天、落地生根、栽培凤梨等植物也能在夜间净化空气。
在家居周围栽种爬山虎、葡萄、牵牛花、紫藤、蔷薇等攀援植物,让它们顺墙或顺架攀附,形成一个绿色的凉棚,能够有效地减少阳光辐射,大大降低室内温度。
丁香、茉莉、玫瑰、紫罗兰、薄荷等植物可使人放松、精神愉快,有利于睡眠,还能提高工作效率收起

H. 南京中山植物园有什么植物

(一)展览温室分为Ⅰ区、Ⅱ区和Ⅲ区。Ⅰ区收集和展示与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热带果树、、热带观赏植物400余种;Ⅱ区收集展示热带潮湿地区植物近千种,游客在这里可看到藤蔓悬垂缠绕和附生植物形成的等热带雨林中的奇特景观;Ⅲ区保存引自美洲、非洲和澳洲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植物600余种,收集有澳洲特有的植物瓶干树 (Brachychiton rupestris),原产南非的珍稀植物龟甲龙 (Discoria elephantipes) 和拟态植物生石花 (Lithops) 等。(二)禾草园禾草园以草坪和观赏草为主进行整体造景,并对粮食作物、牧草、草坪草、观赏草以及其他禾本科植物种类等进行集中展示。计划搜集禾本科植物100余属400余种(品种)。建成后的“禾草园”不仅作为该所研究成果的展示基地,也将成为南京及周边地区中小学的科普基地和大专院校的实习基地。 禾草园位于南京中山植物园南园东侧三角地位于新的主入口东侧,地势平坦,略具起伏,非常适合建设以草坪、观赏草和地被植物为特色的专类园区。在这里,可以展示中国东部独一无二的“四季常绿、四季花开”的草坪及地被植物景观。 禾草园分为矮墙小院区、草坪休闲区和品种展示区三个主要部分。 1、矮墙小院区 。 由南园主入口进入并右拐,可以看到一组由石砌矮墙与绿篱围合而成的小院落,其间并有木板平台与水池等,各种观赏草和地被植物以矮墙为背景、以花镜的形式布置在院中,向游客们展示多姿多彩的观赏草世界,也为人们在生活中布置自家庭院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范例。 2、草坪休闲区。 位于禾草园的中部区域,大草坪周围安排较为密集的乔、灌、草立体配置树丛及花镜,。 3、品种展示区 。 禾草园的北部,集中展示国内外禾草植物100余种,以自然弯曲的小径把展示区分为若干小区,把草坪、牧草、经济作物等不同种类的禾草植物分门别类予以安排,同时兼顾观赏性及科学性。(三)水生园1、自然水生植物区。 主要安排在前湖的南侧,在沿湖的浅水区布置芦苇、茭草、菖蒲、香蒲、水葱等挺水植物及萍蓬草、水浮莲等漂浮植物,在较深的水区植苦草、狐尾藻、眼子菜、金鱼藻等沉水植物。2、水生花卉区 。 在月牙池内及两侧湖岸,重点展示植物园已收集的260种荷花、16种睡莲以及有“莲中之王”美誉的克鲁兹王莲 (Victoria cruziana) 和亚马逊王莲 (Victoria amazonica) 。王莲原产南美亚马逊流域,不能在南京露地过冬,植物园科技人员早春在繁殖温室里育苗,当室外温度达到其生长要求时才能把王莲种植到露天的王莲池里。王莲具有硕大的绿叶、雍容华贵的花姿,被称为水生花卉中的王者,待到夏季花繁叶茂时,王莲池中百株王莲竞相开放的壮观场面,可谓全国之最。3、水生经济植物区。 位于月牙池的东南,成片有序地布置水生经济植物如菱、茭白、席草、慈姑、荷藕、芡实等30余种,可让游客了解形形色色的水生经济植物。 4、湿生植物区。 位于月牙池的北部,现有部分沼泽地,模拟自然湿地植物群落布置池杉、垂柳、河柳、枫杨、两栖蓼、水蓼、苔草、芒苇、海芋、芦竹、毛茛等湿地植物50余种,(四)城市景观植物区城市景观植物区位于展览温室西北部空间开敞的位置,主要向广大游客及城市园林绿化工作者展示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园林绿化适生植物种类,比如七叶树、银鹊树、紫茎、乐东、拟单性木兰、美国山核桃、连香树、秤锤树、南方红豆杉、粗榧、山茱萸、绣球荚蒾、火炬花、石蒜等等。(五)岩石园位于展览温室北部,自然块石之间留有种植空间,种上藿香蓟、匍匐婆婆纳、老鹳草、白芨、石蒜、桔梗、沙参、淫羊藿、酢浆草、水仙、各种石竹、景天类等植物。(六)森林休闲区位于南园北部,太平门路南侧。以组团的种植方式配置林下灌木和耐阴地被,如八仙花、八角金盘、洒金东瀛珊瑚、厚皮香、石蒜、蝴蝶花、连钱草、吉祥草、沿阶草、诸葛菜等,重点区域适当丰富植物种类。(七)孢子植物区孢子植物是一大类特殊的植物的总称,它们以孢子而不是种子的形式进行繁衍。孢子植物主要包括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五类。主要是蕨类和苔藓植物,如鳞毛蕨、星蕨、凤丫蕨、蹄盖蕨、仙鹤藓、绢藓、青藓、灰藓等,将游客引入到又一个奇妙多姿的孢子植物世界。(八)竹园在前湖西侧,展示华东地区的观赏竹类,如毛竹、金镶玉竹、桂竹、乌哺鸡竹、茶杆竹、紫竹、淡竹、苦竹、孝顺竹、鹅毛竹、菲白竹、菲黄竹等。(九)经济植物展示区位于南园西部角落,主要收集和展示南京中山植物园有研究基础的十字花科、伞形科、薯蓣科植物等有重大经济利用价值的植物。

I. 南京市绿化园林局发布了一份植物净化空气能力榜单靠不靠谱

在居室内最适合放置以下二种类型的植物。

能吸收有毒化学物质的植物

芦荟、吊兰、虎尾兰、一叶兰、龟背竹是天然的清道夫,可以清除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有研究表明,虎尾兰和吊兰可吸收室内80%以上的有害气体,吸收甲醛的能力超强。芦荟也是吸收甲醛的好手,可以吸收1立方米空气中所含的90%的甲醛。

常青藤、铁树、菊花、金橘、石榴、半支莲、月季花、山茶、石榴、米兰、雏菊、腊梅、万寿菊等能有效地清除二氧化硫、氯、乙醚、乙烯、一氧化碳、过氧化氮等有害物。

兰花、桂花、腊梅、花叶芋、红背桂等是天然的除尘器,其纤毛能截留并吸滞空气中的飘浮微粒及烟尘。

能杀病菌的植物

玫瑰、桂花、紫罗兰、茉莉、柠檬、蔷薇、石竹、铃兰、紫薇等芳香花卉产生的挥发性油类具有显著的杀菌作用。

紫薇、茉莉、柠檬等植物,5分钟内就可以杀死白喉菌和痢疾菌等原生菌。蔷薇、石竹、铃兰、紫罗兰、玫瑰、桂花等植物散发的香味对结核杆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的生长繁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在居室内最适合放置以下二种类型的植物。

能吸收有毒化学物质的植物

芦荟、吊兰、虎尾兰、一叶兰、龟背竹是天然的清道夫,可以清除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有研究表明,虎尾兰和吊兰可吸收室内80%以上的有害气体,吸收甲醛的能力超强。芦荟也是吸收甲醛的好手,可以吸收1立方米空气中所含的90%的甲醛。

常青藤、铁树、菊花、金橘、石榴、半支莲、月季花、山茶、石榴、米兰、雏菊、腊梅、万寿菊等能有效地清除二氧化硫、氯、乙醚、乙烯、一氧化碳、过氧化氮等有害物。

兰花、桂花、腊梅、花叶芋、红背桂等是天然的除尘器,其纤毛能截留并吸滞空气中的飘浮微粒及烟尘。

能杀病菌的植物

玫瑰、桂花、紫罗兰、茉莉、柠檬、蔷薇、石竹、铃兰、紫薇等芳香花卉产生的挥发性油类具有显著的杀菌作用。

紫薇、茉莉、柠檬等植物,5分钟内就可以杀死白喉菌和痢疾菌等原生菌。蔷薇、石竹、铃兰、紫罗兰、玫瑰、桂花等植物散发的香味对结核杆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的生长繁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仙人掌等原产于热带干旱地区的多肉植物,其肉质茎上的气孔白天关闭,夜间打开,在吸收二氧化碳的同时,制造氧气,使室内空气中的负离子浓度增加。

虎皮兰、虎尾兰、龙舌兰以及褐毛掌、伽蓝菜、景天、落地生根、栽培凤梨等植物也能在夜间净化空气。

在家居周围栽种爬山虎、葡萄、牵牛花、紫藤、蔷薇等攀援植物,让它们顺墙或顺架攀附,形成一个绿色的凉棚,能够有效地减少阳光辐射,大大降低室内温度。

丁香、茉莉、玫瑰、紫罗兰、薄荷等植物可使人放松、精神愉快,有利于睡眠,还能提高工作效率收起

J. 南京明城墙的历史沿革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攻取定远后采纳大将冯国用:金陵“龙蟠虎踞”适宜建都的建议。三年后攻下集庆,改名应天府。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升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建议,南京明城墙的建造由此正式拉开序幕。南京明城墙是中国历史上唯—建造在江南的大一统王朝都城城墙。明南京城在六朝国都建康城的基础上修建并以此扩大,东连石头城,南贯秦淮,北带玄武湖,城周35.267公里,包括南京历代都城于其中,不仅是中国第一大城垣,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垣。
元至正二十六年农历八月(1366年9月),改筑应天府城,并在钟山(即紫金山)之南建造新宫,即南京故宫,此为第一期工程。
元至正二十七年、明太祖吴元年(1367年9月),一期工程完工。
明洪武二年(1369年),第二期工程开工,以筑新城为主,向北拓宽旧城直至扬子江畔。
明洪武六年(1373年),二期工程完工,第三工程随即开工。
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12月),三期工程完工,“新筑后湖城”止,建造聚宝、三山、通济各主要城门以及后湖城和主要街道。
明太祖朱元璋耗费二十多年时间,调动全国一部、三卫、五省、二十八府,一百五十二州县共二十余万工匠修筑城墙,同时在五省烧制城砖,建成面积43平方公里,京城城墙全长35.267公里公里,囊括了六朝时的建康城和南唐时的金陵城,高14-26米,上宽最窄处2.6米,最宽处19.75米,下宽14.5米左右,垛口13616个,窝铺200座。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都城建造完工后,朱元璋与诸股肱大臣及皇子登临钟山,观察南京城的形胜,皇四子朱棣提出“紫金山上架大炮,炮炮对准紫禁城”的潜在担忧。同时,南京城南的雨花台和北面的幕府山留在城外,对都城防守极为不利。遂朱元璋下令建造外郭城墙,以弥补京城城墙之缺憾,外郭号称180里,各段用砖砌的部分加起来约40里,外部土城高度约在8-10米,上宽6-8米。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南京明城墙四重城垣全部完工。
明建文四年(1402年),南京明城墙首次面临战争损坏危机,燕王朱棣南下进攻南京城。“燕兵至金川门,谷王朱穗与李景隆开门纳之,京师失守”。而这次开门降迎,使得明城墙躲过一次大灾。
明代时期,南京为“系祖宗根本之地,东南总会之所”,城墙都受到各级中央政府高度重视,仅《明实录》中关于城垣大规模维修的记载就达40余次。特别是在极具修城经验的丰城侯李贤担任南京守备期间,南京城墙的修缮进行得相当完备。
16世纪中叶先后3次抵达南京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称:“这座城市超过世上所有其他的城市”。他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记载,当地人讲了一个故事:两个人从城的相反方向骑马相对而行,花了一整天时间才遇到一起,南京城墙规模之大可以想见。
清代南京作为两江总督所在地和长江下游政治军事中心城市,明城墙的保护虽然更趋弱化。不过还处于冷兵器与热兵器结合使用的时代,南京城墙的维护还是有一定保证的。
清代作家吴敬梓,曾在南京秦淮河畔生活多年,他在《儒林外史》中写道:“这南京乃是太祖皇帝建都的所在,里城门十三,外城门十八,穿城四十里,沿城一转足有一百二十多里”,清楚地记述了南京城墙的来历和规模。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南京神策门城门修复城楼,仿淮安府城楼样式重建,尺寸比明朝时期的小,分上下两层,重檐歇山顶,均用城砖修葺。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当局为交通运输需要,方便到达秦淮河码头。在城西清凉门和定淮门之间,开辟草场门,为单孔拱券结构,城门深约20米,宽约6米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时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端方奉旨举办南洋劝业会,为方便中外来宾游览玄武湖,决定在靠近劝业会会场的城墙上开辟城门。工程尚未完工,端方调走,次年继任总督张人骏负责,因张人骏籍贯河北丰润,故命名为“丰润门”。
清宣统三年(1911年),响应武昌起义,徐绍桢帅江浙联军由朝阳门攻打南京,朝阳门瓮城遭到破坏。
民国二年(1913年),袁世凯派北洋军复夺南京城,以重炮攻击朝阳门等要地,次日,南京城破。
民国十年(1921年),为繁荣下关码头岸线,时任江苏省民政长韩国钧的支持下,在仪凤门西南的城墙上破墙动工,从城门内八字山取土垫筑城门口到江边码头的道路,填平小南河(今热河路),垫成基地2.7万平方米。新开单孔城门一座,从而缩短了从下关江边进城的路程。因韩国钧是泰州人(韩国钧是海安人,当时海安属于泰州),泰州古称“海陵”,这座南京的城门就被命名为“海陵门”。
民国十六年(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提出“以新都建设需要,将标卖南京全城城垣城基”,打算全部拆毁南京城墙。遭到了文化界的强烈反对及谴责,徐悲鸿等人连续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进行批评,城墙终得幸免。
民国十七年(1928年)7月,国民政府为整治首都风气,下令改将南京城门易名。朝阳门为中山门(纪念孙中山先生功绩)、仪凤门为兴中门(喻振兴中华之意)、海陵门为挹江门(因城门临近扬子江)、神策门为和平门(喻世界和平之意)、丰润门为玄武门(因城门临近玄武湖)、聚宝门为中华门(喻中华之意)、正阳门为光华门(喻光复中华之意)。
同年,国民政府改建单孔朝阳门为三孔中山门,内瓮城已拆,但外瓮城尚在。
民国十九年(1930年),张其昀在《首都之地理环境》中分析没有拆除城墙的原因是“盖用城砖拆城,工费太巨,得不偿失”,事情当然没有这么简单。客观上促使1930年代至解放前南京明城墙得以保存的还是其与生俱来的军事防御价值因素。
民国二十年(1931年),国民政府在中央路笔直向北与明城墙的交点,神策门西侧五百米处,破墙开路以便利南京城北交通,并取名中央门。同年为适应南京市的道路现代化建设和改造的需要,在中华门东西两侧开辟中华东门和中华西门,同时满足向南向北车辆通行。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为开辟汉中路,在城墙上新辟西式牌坊三券城门,将城门命名为汉中门,介于清凉门与汉西门之间。同年,在原在明城墙上的一处豁口,改造兴建为一处城门,命名为武定门。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在南京城北开辟城门,位置在金川门西,现新民路西端的护城河西侧,新民门修建而成。同时,还采用填土的方法铺设了护城河中的一段路,为了保持河水流通,又修建了一座桥面长度约六米,跨度约四米的单孔水泥桥。同年,南京警备司令谷正伦提出《关于南京城防建议案》,将明城墙列入城防计划,南京明城墙得到保护。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在南京明城墙基础上开辟雨花门,用于将南京市内的京市铁路在养虎巷处与江南铁路连接,与京粤线贯通。抗战胜利后,小铁路逐渐荒废。
1948年9月,“南京城防城垣暨护城河工事整顿会议”做出9项修复城墙及相关工事的决议。不过,这一次的防御功能未能获得实现。
1954年,于北极阁山下的台城靠近“后湖城墙”的位置,方便内外交通,并为防空疏散的需要,开辟解放门,为单券城门,位于玄武门以南、太平门以西,鸡鸣寺东北、玄武湖南岸。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前后,席卷全国的拆城运动波及南京,同其他古都城墙一样,修复和保护工作曾经走上曲折的历程。由于受历史的局限和“左”倾思潮的影响,南京城墙曾几度历经被完全拆除的危险,幸而时任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的朱偰先生立即向南京市领导提出紧急建议,下令停止毁城,四处奔走联合各界人士共同呼吁。同时向中央文化部发电报,呼吁保护明城墙。在朱偰先生等人的再三努力下,部分市民也纷纷写信到市政府“提出批评和责难”,最终使南京城墙得以幸存。
1984年,南京成立中华门文物保管所和渡江胜利纪念馆,以保护固有文物,展现历史风貌。
1988年,南京明城墙全段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南京市政府设立南京市城墙管理处,作为保护、维修、管理南京城墙的专业机构,由此明城墙全段保护开始得到重视。
1991年,南京市政府因城市建设和城内交通需要,通中华路,拓宽集庆路,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特邀南京东南大学建筑系潘谷西教授设计建设集庆门,城墙具有宋代“过梁式”城门风格,且该城门是南京城墙中首座偶数门,就是说门洞的数为偶数,开南京城墙之先河。
1992年,《南京明城墙保护规划》正式发布
1993年9月,南京市城墙管理处归属南京市文物局领导。
1995~1996年,解放门至玄武门段城墙修缮工程。
1996年4月,江苏省人大通过南京市为南京明城墙保护制定地方性法规《南京城墙保护管理办法》。
1997年,在国务院批准的《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更是明确提出要加强对明城墙的保护。
1996~1997年,石城门复城城墙修缮工程。
1997~1998年,后标营段城墙排险加固工程。
1998年,太平门段城墙加固工程,同年5月24日,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正式挂牌成立,与南京市城墙管理处共同承担南京城墙维修保护的任务,并各有侧重。
1998~1999年,九华山西段城墙抢险加固工程。
2000年3月21日,《南京明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可行性报告》调研小组成立,标志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正式开始。
2000~2001年,集庆门段城墙修缮工程。
2001年,南京挖掘出西华门遗址,仅存三座门券的须弥座和砖石路面,这使得西安门被长期以来被误传为西华门的现象彻底被证实。
2002~2003年,石头城段城墙修缮工程。
2003~2004年,东西干长巷段、红山土段、神策门瓮城城墙修缮工程。
2004年起,南京颁布《2005—2007年明城墙风光带保护与建设计划》。荣获建设部颁发的“最佳人居环境范例奖”。
2006年,南京城墙、陕西西安城墙、湖北荆州城墙、辽宁兴城城墙列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
2010年,《南京名城保护规划》出台,规划对明城墙一线建筑高度作了明确规定。
2015年1月,《南京城墙保护条例》出台,将除南京京城(内城)城墙及皇城、宫城城墙外,总长达60多公里的外郭城墙也纳入保护范围。
2015年8月,南京市规划局联合东南大学组织编制《南京城墙沿线城市设计》,已通过南京市政府批复。按照规划,南京明城墙分为5段打造,成环状分布,对于没有墙体的缺失部分,将用绿植墙体补齐。部分城墙和城门今后也将有一定的改动。
2015年9月,南京模范西路的拓宽过程中发现定淮门城墙台基遗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市考古所正根据国家局要求开展考古工作。

热点内容
上海花卉招聘 发布:2024-11-15 08:11:53 浏览:534
幼儿园舞蹈茉莉花主持词 发布:2024-11-15 08:11:50 浏览:1000
牡丹卡启用 发布:2024-11-15 08:10:49 浏览:457
插花牛肉汤学费 发布:2024-11-15 07:38:10 浏览:103
蝴蝶恋兰花 发布:2024-11-15 07:34:47 浏览:318
坝兰花 发布:2024-11-15 07:34:44 浏览:300
蓝白色系插花 发布:2024-11-15 07:30:19 浏览:939
樱花爆浆 发布:2024-11-15 07:28:55 浏览:230
荷花好多虫 发布:2024-11-15 07:28:23 浏览:476
樱花瓣购物 发布:2024-11-15 07:22:05 浏览: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