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盆栽知识 » 古园盆景

古园盆景

发布时间: 2023-06-19 07:14:49

A. 我国古代盆景有哪几个重大历史飞跃

从我国盆景历史流派试探中州盆景风格正阳县彭桥乡乡长余春林
本文分析了我国盆景发展的历史和各流派成长的过程,探讨并提出以诗、画为辅助手段,充分表现情和意的原则,根据我省的历史特色提出中州盆景应具有古雅风格。在制作山水盆景时力争表现秀、壮、险、叠、广的山势磅礴、平原广阔、神韵丰富、气象万千的中原地理风貌特点;在制作树桩盆景时,要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树种资源如柽柳、野山楂以及松、柏、榆、槐、黄荆、女贞、雀梅等,凝炼出中州大地的风姿神采,相材立意,寓情于景,制造出气韵生动、意境深远的艺术珍品。

中国盆景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她是栽培技术和造型艺术的有机结合,融自然美和艺术美为一体,人们誉之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活的艺术、有生命的雕塑品。中国盆景艺术,随着我国文明历史的长期发展形成了她独特的风格。
中国素有“世界园林之母”的美称,是盆景艺术的创始国。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时期,已有“囿”的营造。秦汉时期,中国园林形式出现了“苑”、“别墅”、“王室灵台”,展现出园林之美。东汉--隋朝时期,盆栽兴起,采用“掇山理木”的技术方法,人工山水园应运而生,讲求意境表现。唐宋时期,由盆栽艺术加工而成的盆景与山水画互为影响。诗人王维、杜甫、白居易、苏轼、王十朋、陆游等有咏山石的诗篇及《宣和石谱》、《渔阳石谱》、《梦梁录》等专著的相继问世,繁荣和发展了盆景艺术。元、明、清时期,“些子景”(微型盆景)的出现,使盆景另辟蹊径。画家饶自然所著《绘宗十二忌》从理论上阐述了制作山水盆景及用石方法,丰富了盆景制作。《素园石谱》、《长物志》、《考槃余录》、《广群芳谱》、《花镜》等专著的相继出现,形成了研究盆景的学术空气,对日本等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解放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人们文化素养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喜爱盆景的人愈来愈多。于是,这一古老珍玩,又焕发出青春。同时,盆景艺术作为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而倍受党和政府的重视,各地盆景事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自1979年至今,先后举办了五届全国盆景艺术展览,随之,全国很多地区也相继举办了全省、市的盆景展览。盛况空前,通过展览盆景得到了正名,亦使人们认识到盆景是我国传统的优秀园林艺术珍品,从而形成了全国性的盆景热。我国盆景作为东方艺术珍品,近年来曾多次到国外展览,受到世界各国朋友的赞赏,并多次获奖、为国争誉。
中国盆景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各地因取材和造型手法的不同,形成了具有不同艺术风格的流派。依历史习俗来分。世人称为“苏、杭、沪、宁、徽、榕、穗、扬”八大家。综观我国盆景的源流,著名有扬派、苏派、川派、岭南派和海派五大流派。
扬派:发源地扬州。常用树种有松、柏、桧、榆、黄扬。历史上扬派的盆松以“狮式盆景”最为著名。造型特点为“云片”。叶叶俱平而抑,平行而列,似蓝天中朵朵“云片”。艺术风格上层次分明,严整平稳。
苏派:即苏南派,常用树种有雀梅、枫、梅、石榴、黄荆、六月雪等。造型特点为圆片,典型造型特点为三托六台一顶,传统技法为粗扎细剪,以剪为主,以扎为辅。艺术风格上老干虬枝,清秀古雅。
川派:发源于四川成都。常用树种有瓶兰花、贴梗海棠、六月雪、罗汉松、银杏、梅、垂丝海棠、紫薇、扑地柏、金弹子等。典型造型为“三台五出”。这是一种对云雾多、日照少、树木徒长自然风貌的艺术再现,造型特点为悬根露爪、虬曲多姿、苍古雄奇。
岭南派:常用树种有九里香、福建茶、雀梅、榕、水横枝、满天星等。由于岭南地处华南,树体高大,这就决定了其造型特点为大树型,传统技术法是蓄枝截干,具有“起伏收尾”、“一波三折”的特点,其艺术风格飘逸豪放,挺拔自然。
海派:常用树种为五针松、罗汉松、黑松、真柏、胡颓子等,造型特点不拘一格,自然式为主。微型盆景传统技法是金属丝缚扎,逐年细剪。在艺术风格上屈伸自如,自然流畅,雄健精巧。
上述各流派之所以发展到今天,都是充分发挥了当地特色的结果。各流派盆景艺术虽风格各异,但都强调意(境)、形(态)、精(神)三要素。在创作方法上都强调艺术夸张和强烈对比,构成虚实、动静、肥瘦、疏密、显隐等多种艺术变化,应物象形,形神兼备。虽一拳之谷,而能蕴千岩之秀,这就为我们创立中州盆景风格提供了构思基础。
从盆景艺术的纵向发展和各流派的横向发展看,都很着重表现诗情画意。正象一位盆景专家所说的那样:“盆景艺术不应该只是一种摆设,它也可以成为给人以教益或思索的艺术品。”看一件盆景的意境是否深远,格调是否高雅,就是看作者能否借诗情立意,取画意造景。一件成功的盆景往往是诗与画的结晶,既饱含诗情,又极富画意。而针对“诗情画意”而言,“诗”、“画”只是辅助手段,是为充分表现“情”和“意”服务的。真正能反映出盆景风格的还是“情”和“意”。因此,创立中州盆景风格,应在“情”和“意”上多下功夫。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特色上。
(一)历史特色:中州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华民族的摇篮。其文化艺术源远流长,与之相伴随,中州盆景艺术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因此,从历史特色上讲,中州盆景应具有古老文雅的艺术风格,在制作盆景时应突出古雅。
(二)地理特色:河南地处中原,北、西、南三面为山地环抱,东部平原辽阔。全省面积的56%为平原、河谷、盆地,26%为山地,其余18%为丘陵。中州既有名山大川,又有一望无际的平原,可谓山清水秀,风光明媚。制作山水盆景时,应突出河南山川平原并举的地理特色,既要有隽秀的山峦,又要有无垠的平原,使人一看便联想到中州独特的地理风貌。中州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干旱少雨,年降水量不足600毫米,淮河以南湿热多雨,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根据这一自然特色,可制作一种独特的水旱盆景形式,以表现出中州大地上常见的那种旱地、水面、山石、树木兼而有之的完整景观,自然气息浓厚,表现内容丰富。就山水盆景的局部景观而言,反映在中州地理特色上有秀、壮、险、叠、广。
秀:南部的鸡公山风景秀丽,景色宜人。山上有报晓峰,灵山寺等名胜,山下武胜关为古代中原南出湖广的要道,是著名的避暑和疗养用地,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
壮:中部的嵩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中的中岳,其山势峻拔,雄伟壮观,山麓处多名胜古迹,有我国最早道教庙宇之一——中岳庙,宋代八大书院之一——嵩阳书院,中外闻名的佛教古刹、中华武术史上少林派的发源地——少林寺。
险:北部的太行山,呈陡峻的单面山形态,多悬崖峭壁,十分险要。
叠:南部大别山,西部及西南部的伏牛山和桐柏山,绵延数百里,山峦重叠,气势磅礴。
广:中州大地位于华北平原,广阔无垠,一泻千里。此处,山区还有大大小小的盆地,如南阳盆地、林县盆地和沁阳盆地等。构成一幅宽广美丽的画面。
(三)资源特色:河南属温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适宜多种植物生长,集亚热带植物和暖温带植物于中州之内,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为发展中州盆景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这样,以资源特色而论就构成了中州盆景丰富多彩的风格。例如:中州沙区平原的柽柳(三春柳)柔软多娇,俏丽婀娜;豫西南的野山楂(小叶山楂)冠形优美,叶小枝密,分层排布,花果并茂;在山顶或绝壁上常有老干虬枝,沉静古雅的松、柏、榆、槐;由于风蚀或雨水冲刷,形成了悬根露爪、枯木逢春的树桩;更有一些飘逸豪放的藤蔓植物和苍劲挺拔的高大乔木;至于自然流畅、雄健精巧的盆景素材,在中州更是屡见不鲜。
“取山川来掌上,携天地入壶中”。将中州植物、山石在大则数尺、小则寸余的盆盎内,概括、凝炼中州大地的风姿神采,相材立意,寓情于景,创造出气韵生动、意境深远的艺术品,以此作为中州盆景的风格,岂不美哉!
辽阔之中原,丰富之资源,使中州盆景极为丰富多采,加之勤劳智慧的我省人民,在继承优秀传统和博采众家之长的基础上,不断地改革创新,使得盆景这一“高等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相信经过继续加工提炼,盆景的制作将日臻完美,并逐渐形成中州盆景的独特风格,而倍受中原人民和国内外广大人民的喜爱。

B. 盆景起源于中国的哪个朝代

(一)唐代起源说

持这种观点的文献颇多,其论据都是陕西乾陵唐代章版怀太子墓壁考古发权现,在《盆长艺术展览》中有写道,“我国盆景源于唐代,已有一千二百年的历史。"

(二)唐代前起源说

《盆栽技艺》(作者耐翁)中写道:“盆景创始唐代以前。”其根据亦是乾陵考古,只不过最后的结论不同。

(三)晋代起源说

《盆景》一书中认为:六朝南齐书中曾经记载有,会嵇刻石山,相传为名 这可以算是盆景假山的滥族。

(四) 东汉起源说

其论据是河北齐望都县东汉墓壁画考古发现。

(五)西汉起源说

《盆罟制作》一书中说:“……早在西汉就出现了盆景石榴的记载。

(六)古代园林盆景起源说

(七)夏朝起源说

《岭南盆景》—书中有记载……盆景的起源远远早于唐代,有近四千年的历 史,论据是《史记》中有记载。

现在一般认为盆景起源巳从1200年前的唐朝追溯到了唐代以前的晋代,东汉,西汉,夏商,直至7000年前 的新石器时期,盆景艺术究竞起源于何时,尚待进一步考证。

C. 有名的千万级盆景,你见过几棵

一盆镇园之宝,出价600万都不卖!

大型榕树盆景《南国风情》,曾现身昆明世博会,引起国内外宾朋盛赞无数,此盆景原为盆景大师谢克英作品,如今它已是鲍家花园的镇园之宝。据介绍,十年前曾估价为300万,现今有人出价600万也不卖。

这棵树真的不需要介绍,盆景爱好者们我估计90%网上见过,但在美国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名为 Goshin( 守望者即“精神”的保护者)1948年开始培养,1984年捐赠给国家植物园。

该盆景的作者正是享誉世界的德国盆景大师,沃尔特·坡尔 Walter Pall,曾获得数十个国家和国际奖项,包括意大利的克雷斯皮杯奖(国际盆景雅石展)。

据报道,此树800岁以上,网称最贵的盆景树,它的主人日本小林国雄,目前在他的盆景园,并对游客开放参观。

D. 盆景园的各地盆景

简介
江陵盆景园是荆州古城新建的一处旅游景点,位于古城内大北门附近,占地22000平方米。北依古城垣,南临荆北路,东邻玄妙观,西连关公洗马池,盆景园建筑面积为3680平方米。
建设风格
江陵盆景园由楚怡馆、心源斋、景渊阁、翠屏堂、雅趣轩、长廊、荷池、假山、水榭、湖中岛及其他若干建筑小品组成。全部建筑为灰砖筒瓦,红柱白墙,卷脊飞檐,格扇门窗,格调分外清新古朴,是一处集幽、雅、秀、古之大成的具有楚地风格的文化型游园。全园依地形、就水势,仿明清建筑风格,按古典林园样式而建。
雅趣轩三面环水,回廊相连。环绕全园的790米长廊,分上下两层,迂回曲折、高低错落、气势磅礴,回廊连接的亭、榭、轩、楼、阁、桥有分有合;回廊连接的荷园、松园、竹园、梅园有藏有露。园东曲廊和楚怡馆、心源斋、景渊阁、翠屏堂环境幽静、古色古香。楚怡馆内古朴典雅,有荷花、金桔、栀子、月季、杜鹃、君子兰等名贵花种,火棘、文母、刺冬青、石榴、南天竹、紫薇等盆景琳琅满目。楚怡馆东侧石气势粗犷,造型险峻,山内有洞,洞内有山,山洞相连,别有洞天。山上灌木丛生,花草盛放,流水潺潺,有声有色。心源斋内,一尊高大的屈原塑像立于其间,加之周围用盆景组成的桔园小景,构成了一幅绝妙的桔颂图;展厅后堂,有一盆“关公请客”的巨型盆景将刘、关、张三人的形象刻划得惟妙惟肖。在景渊阁、翠屏堂、雅趣轩等展厅,人们还可看到“极目楚天舒”、“孔雀开屏”等大型盆景。 简介
扬州市盆景园位于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蜀冈——瘦西湖风景区,建于1984年,1986年开始对外开放,约占地5公顷,主要包括四个景区:“卷石洞天”、“西园曲水”及“虹桥修禊”,另一景区“绿杨城郭”尚未恢复。公园作为扬派盆景研究发展基地,又度命名为“扬州中国盆景博物馆(西馆)”。
一、“卷石洞天”景区
“卷石洞天”位于园中东首,一九九0年在古郧园遗址上建成。整个景点内外以水相连,以长廊相接。在展现昔日景观的同时,利用中国古典园林以小见大的造园手法,在室内展现自然风光;室外假山贵在山水相互依存,山奇、石怪、洞幽,洞由峰回,清泉回旋,水音与岩壑共鸣,盘旋其中,可领略“洞中有洞,洞中有天,水中有洞,水中有天”的洞天福地胜景。
二、“西园曲水”景区
“西园曲水”位于园中西部,古时为西园茶肆。地处瘦西湖和南湖水以及北城河水交汇的地方。水势曲折,因地理位置而得名。这里以水取胜,水中有岛,岛外有桥,流水淙淙,沿水一路有明清两代的建筑特色,歌吹厅、薜萝水榭、拂柳亭、南漪石舫、浣香榭临水而立,相映成趣,高低起伏的长廊时隐时现,把“西园曲水”处的厅馆连贯成一个整体。
三、“虹桥修禊”景区
“虹桥修禊”位于园之南部,四面环水,为清“倚虹园”旧址,清顺治年间扬州推官王士祯曾在此修禊虹桥,留下著名的《冶春绝句》而得名。此景1997年恢复建成,岛上回廊蜿蜒曲折,山坡高低错落,内设饮虹轩、饯春堂二厅,依山傍水,因势相连。这里现为扬派盆景精品展区。
四、扬派盆景
扬派盆景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因其精湛的技艺,别致的造型,列为中国盆景五大流派之一。现精品区陈列盆景千余盆,包括历届盆景获奖作品,有第一届盆景评比展一等奖“巧云”,第六届世界花博会金奖“腾云”等;还保存有清代几对盆景,清银杏盆景“雄风”、“玉蝶”,桧柏盆景“龙蟠”、“虎踞”等。
园内除树桩盆景外,还陈列大量水石盆景,用石种类很多,有斧劈石、龟纹石、沙积石、钟乳石等,那错落有致的石块堆叠在盆中,勾画出高山流水的气势,组成天然图画,达到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艺术效果。
扬州市盆景园作为中国盆景五大流派之一的专业盆景园,与广州的西苑,四川的杜甫草堂,上海的龙华植物园,苏州的万景山庄齐名,以之古拙飘逸的艺术作品装点着闻名遐迩的名园胜景。 简介
在麓山白鹤泉下方,有一个规模较大的盆景园,专门培植和制作各类树桩盆景和山石盆景。这里制作的盆景,取材广泛,造型美观,多姿多彩。它在充分发挥自己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广泛吸收浙、川、岭南等各派所长。表现出苍劲雄浑,清新淡雅,风韵流畅的独特风格。游人漫步园中“仿佛舟行山峡里,俨然身在万山中”,给人以深刻的艺术感受。盆景园还有许多名贵品种的盆栽花卉,姹紫嫣红,争芳斗艳。其中兰花是中国著名的花卉之一,享有“香祖”、“第一香”和“王者香”盛誉。岳麓山自古就盛产“麓山春兰”,花色纯白,馨香馥郁。自白鹤泉而下,汇入爱晚亭前的一条山洞,就称为“兰涧”。宋张式,朱熹都有咏“兰涧”的诗流传。朱熹诗“光风浮碧润,兰杜日猗猗”,张式诗“竟岁无人采,含薰只自知”,可见“麓山春兰”自古有之。现引种园中,同时还集中了国内众多的品种,春兰、夏兰、秋兰,寒兰,无所不有。兰,幽香扑鼻,色如翡翠,形如羽毛,叶片极富曲线美。兰,除了欣赏花的幽香外,它那色如翡翠,形如羽毛,极富曲线美的叶片亦令人神往。唐颜师古赞其叶道:“若乃浮云卷岫,明月澄天;光风细转,清露微悬;紫茎膏润,绿叶水鲜。若翠羽之群集,辟彤霞之竟然!”这诗情画意,叫人如醉如痴!
交通
从长沙市市区内可搭乘以下公交车次到达景区:106路

E. 古林公园的盆景园作文

杜鹃坡

古林公园(6张)
由正门入,眼前即是杜鹃坡。坡上有数十年生的参天大树板栗和麻栎。其西北又有天然植被为之屏障,构成荫湿温暖的小气候环境,宜于杜鹃花的生长发育。阳春三月,各种杜鹃花开斑斓,红花似火,黄花如金,白花玉洁,在碧绿嫩叶映衬下千姿百态,争奇斗艳,使游人领略春天的来临。
远香榭

由杜鹃坡向南沿块石砌成的石级绕至后山,满园苍松翠柏,绿竹黄杨,远香榭立在其间。远香榭建筑面积60平方米,仿古典园林钢筋混凝土结构,虽无雕龙画凤,却也玲珑美观,典雅朴素,四围走廊,室内常有花、画、盆景展览,亦可在榭内品茗休憩。水榭东、西、北三面地带开阔,栽有浓郁芬芳的腊梅、玉兰、芙蓉、绣球、桂花等花灌木,因而常年花期不断,四季飘香。配以清澈的水池,游人常驻足留恋不愿离去。
牡丹

古林公园风景 图集(2)(11张)
由远香榭南去,即为牡丹园。牡丹园位于公园西南隅。该园依山凿石而建,两米多高的牡丹仙子塑像立于园中。牡丹素以花大形美,被誉为“国色天香”,有花中之王的美称。园内共收集、栽培250多个品种,3000多株,多引自牡丹之乡河南洛阳、山东荷泽两地。园中还配以芍药。“谷雨看牡丹”,牡丹、芍药相继盛开时,满园姹紫嫣红,富丽堂皇。游人置身园中,心旷神怡,乐而忘返。园中建有牡丹亭,仿古典园林钢筋混凝土结构,面积约150平方米。沿亭侧曲廊可至天香阁。牡丹亭建筑因地制宜,因山而建,建筑别致。人在亭中品茗赏花,情趣怡然。
茶花

在牡丹园北,坞因山而造,低洼处人工筑水塘三处并使之相通,又堆砌土丘三个组成半岛。岛上广植多品种茶花,并配置多种花灌木。漫游于山茶间,令人兴趣盎然。距茶花坞不远,是一片翠竹,竹林旁有两株12米高的槐树,古拙健壮,根部相距尺许,而上部树身缠绕相连,自然形成“连理枝”。有的青年男女,双双对对在两槐结合处摄影留念。
梅花

位于公园东边山岭脊部,濒临虎踞北路。岭上栽有百余株苍劲挺拔的高大雪松,数百株各类春梅。沿岭西向,遍植黑松、毛竹、腊梅。腊月隆冬,组成一幅自然松、竹、梅岁寒三友画卷,堪称一绝佳景。岭巅建有晴云亭,面积30平方米,仿古典园林钢筋砼结构,两边建有石座,供游客休息。
每到梅花节,南京古林公园就会举办“梅展”。 该公园通过引种栽培,有小绿萼、桃红朱砂、残雪、大羽、佐桥红等60个优良 品种,近3000株梅花对外展出,该公园还在大门假山中设立了330平方米的梅花盆景展览, 共有大小梅花盆景艺术盆桶百余盆,让人们在欣赏之余,感受到梅花艺术的深刻内涵。
月季园

从虎踞北路南大门入,沿园路向南是月季园。园中栽有数百株月季。春到人间,月季盛开,满园五彩缤纷,蔚为壮观。
盆景园

在月季园西北隅,是“金陵盆景”的生产基地之一,占地200平方米,并配有600平方米玻璃温室。园内常年培育和展出的盆景,品种花色齐全。大小规格配套的各式树桩和水石盆景及观叶植物,供游客观赏和购买,又提供外贸出口。沿盆景园拾级而上,左侧有一开阔坡地,广植茶树、梅花。据传,大医学家、文学家陶弘景(452~536)曾在此隐居过。园内正在兴建球宿根花卉园,并将1978年日本友人赠送邓颖超的150株樱花定植园内。
四方八景阁

在公园中心最高处。新建的四方八景阁,面积575平方米,主体三层,重檐,总高16米,第三层配外回廊,供游客伫立观景。底层配大平台基座,面积454平方米,花岗石踏步140平方米。游人在顶层平台眺望,园内各景区景色和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形势尽收眼底。与公园西部海拔36米的高丘上面兴建的303米高的电视发射塔,形成一幅绝好的对景。

F.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手法与现代园林应用造景有哪些不同

风格比较:
1、思想与功能:a)指导思想,园林是时代的产物,在每个阶段均有其不同的特点。古典园林讲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形成了自然山水风景园的独特风格。随着社会的发展,西方园林逐渐进入我国园林中,西方园林讲究几何图形的组织,在明确的轴线引导下作对称布置,甚至将花草树木都修剪成各自规整的几何形状,形式上均衡对称,一切都表现为一种人工的创造,强调人工美或几何美,可见,西方园林认为人工美高于自然美。在先哲们的思想中渐渐渗透了现代哲学,物质科学,生命科学,思维科学,管理科学,融入了中外园林艺术的优秀风格,孕育了中国现代园林学科新体系的发展。可见,中国现代园林是在延续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精髓的基础上,融入了部分西方的造园艺术,综合涉入了自然社会和现代科学·艺术·伦理等,形成了园林风格交融·园林文化丰富·园林形式多样·园林特点众多的新格局。
b)功能性质,无论是古典园林还是现代园林,其基本的功能定位都属于观赏性。唯一不同的是服务对象。古典园林仅服务于以宫廷或以贵族为代表的极少数人,园林的功能都围绕他们的日常生活或心理需求展开。这实际上是一种脱离大众定位的功能定位,同时也反映出等级社会中中国园林功能性的局限与单一。古代园林的最初设计仅从景观意境出发,并无商业目的,而现代园林,部分被作为赢利场所,充斥着商业竞争的气息,扭曲了园林本身应具有的生态本质。随着现代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更加开放的生活方式激发的人们的不同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现代园林设计为顺应这一趋势,在保持园林设计观赏性的同时,从心理学·行为学等角度分析大众的多元要求,研究开放式空间中的种种行为现象,对现代园林设计进行了重新定位,如根据人的行为迹象得出合理顺畅的流线类型(抄近路·左拐弯·识途性等);通过定点研究人的各种不同行为趋向与状态模式,确定不同户外设施的选用设置等。总之,现代园林的功能定位上,不再局限于古典园林的单一模式,而是在微观上进行深化和细化,在宏观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2.园林建筑:园林建筑是独特的园林要素,它强调人与生活的关系,是平易的,接近日常生活内部空间组合,以庭院为单位构成族群建筑,它普遍采用木质材料,给人提供明确使用的情调。园林建筑的美学精神可借用白华先生的一句话来概括,即:“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园林所属性质的不同与地域的不同,决定了建筑风格·空间细分形式和色彩的不同,如皇家园林建筑的体量大·装饰豪华·色彩金碧辉煌,给人一种恢弘堂皇的皇家气派,江南私家园林建筑轻巧·灵活·通透·朴素·淡雅,表现出秀丽·雅致的风格。在古典园林中,建筑居于次要地位,表现出自然化的特点,但在局部上,它往往又成为构图中心。现代园林中的建筑是全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力求突出自然美,达到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统一。建筑材料多样化,风格迥异。许多新型建筑材料不仅在性能上耐风吹日晒,使用寿命也较大。在建筑色彩上,古典园林多以暖色调为主,而现代园林则一句用地功能的不同,设置形式多样的颜色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3.植物造林:
a)材料选择上的转变,总体来说,在植物选择上的转变主要是从单一转向多样,据调查,苏州8座园林中(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狮子林,环秀山庄,沧浪亭等),各院重复栽种的植物有罗汉松·白玉兰·桂花等11种植物,重复率达100%;而重复率在50%以上的植物有70种左右。由此可见,在植物材料的选择上,古典园林的特点是种类少·局限性强,如拥有优越自然条件的江南私家园林,在北方气候条件限制下的皇家园林。我国拥有丰富的植物种质资源,仅高等植物就有3万余种,其中木本植物8000余种,而古典园林中尤其是江南私家园林种植种类不超过200种,仅占2.5%。相比之下,现代园林设计在植物选择上,由于在植物功能上的拓宽,生态·防护·生产功能的增加,对植物多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现代园林已不再拘泥于少数具有观赏寓意·诗情画意的植物,而开始注重在植物配置中坚持生物多样性原则和乡土性原则。
b)配置形式上的转变,在配置形式上,现代园林打破了古典园林的规律性,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配植风格为自然式。常与造园风格保持一致。但受“片山块石·似有野趣”或“咫尺山林”思想影响,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配置形式受到了限制。虽然发挥使人产生想象自然美景的作用,但并不能体现出大自然的“真正”存在。古典园林中除采用孤植·对植·列植·丛植等形式外,还有一些规律性的做法,如高山栽松·岸边植柳·山中挂藤·水上放莲·修竹千竿·双桐相映·愧荫当庭·移竹当窗·栽盆绕屋等常采用古典园林配置手法。同时,花台·盆景·盆栽等形式在古典园林的室内室外·厅前屋后·轩房廊侧·山脚池畔等处也较常见。如今,盆景·盆栽已进入各家各户的庭院和阳台空间,花台已演变为现代的花坛·花境等形式。现代园林设计手法的更新和植物配置多功能的要求,是植物配置形势正在走向多元化。植物材料选择的多元化发展为多元化形式提供了必要条件。在平面和里面空间层次的营造上,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搭配,常绿与落叶植物的搭配,较符合实际需求的科学比例配置,另外,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和专类园·湿地·森林公园·防护林等绿地形式的开拓,赋予了植物配置更多载体和功能。
c)配置原则上的转变,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使现代园林植物造景成为现代园林的亮点。古典园林式文人雅士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利用不同植物的文化寓意丰富植物的观赏内容,寄托援助的思想情怀,这样的例子在古典园林中屡见不鲜,如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被认为是脱离庸俗而具有理想的象征;竹则被认为是刚直不阿,有气节的君子。植物配置与诗情画意的结合,如苏州拙政园的“听雨轩”·“留听阁”借芭蕉·残荷在风吹雨打的条件下所产生的声响效果而给人以艺术感受;承德离宫中的“万壑松风”景点,也是借掠松林发出的瑟瑟涛声感染人。古典园林植物造景较强调艺术性原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园主和造园家所具文化背景和审美情趣的影响。对现代的园林设计师来说,结合时代特征挖掘其艺术及文化内涵,并将其运用到现代园林设计中有较大的借鉴作用。由于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不仅使得人认识到植物的美化和观赏功能,而且还看到其环境资源价值,如改善小气候·保持水土·降低噪音·吸收和分解污染物等生态作用。植物配置形成的人工植物群落,在很大程度上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并为野生生物提供适宜的栖息场所。因此,尊重自然植物群落的生长规律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现代植物配置设计中必须遵循的准则。
4.园林小品
a)惙山置石,由于古人出行不便,于是产生了“一卷代山”的想法,如苏州狮子林中的惙山置石。现代园林中的置石虽缺乏像古典园林假山置石那样系统化·程式化的理论,但结合新时代园林建造的历史背景,探寻适应现代人亲近自然的心理特征,以生态效益为目的,利用新材料新技术创造富有时代气息的置石作品,同时与其他物质要素紧密结合,以求共同建造优美的富于生机的自然景观,从而创造清新宁静的生态环境。
b)园林雕塑,在古典园林中应用较多的是惙山置石,随着西方造园艺术的渗透,广泛运用与西方园林的现代雕塑也被我国所吸收。从造型上来说,有人物·静物等;从材料的使用上,有不锈钢·陶瓷·木·铜·骨等,种类繁多,它们具有装饰美化的作用,现代园林则将各种材料的园林雕塑配置于园林作品中,以丰富园林文化内涵。
c)园林照明,“张灯夜游”曾是古典园林中极富情趣的活动,同样,现代园林中的照明更为重要。它并非单纯的将园林照亮,而是利用夜色的朦胧与灯光的变幻,使园林呈现出一种与白昼迥然不同的异趣,同时造型优美的圆灯在白天也具有特殊的装饰作用。
d)现代机械,由于园林范围的扩大,使用人数的增加,园林建设和养护问题迫在眉睫,因此,比起古典园林,现代园林在这方面发展较大,在园林工程中已投入使用大量现代机械,如工程机械·种植养护机械·场圃机械等。
5,结语:古典园林代表了那个时代的面貌·精神·文化,当时并不感到有何缺陷,现代人若走进雅致小巧的古典园林,或许在感叹院内“别有洞天”的同时,也会为古典园林的一点“小”和“远”感到遗憾。传统的园林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和时空的局限,人们习惯慢慢刑场园林景色,仔细品味·推敲·联强,强调诗情画意,讲究步移景异。古典园林虽然在层次上较为丰富,表示的意境深远,但是一味的追求曲径通幽与曲折变化,显得封闭有余,开敞不足,往往不适合现代生活的需求。城市生活的快节奏是人们更乐意接受明快的园林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当前,面对各种思潮的冲击,应把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空间布局·美学文化与西方的遭遇按姓氏·造园理论等以及现代造园技法相结合,以创造更符合中国情节的中国园林。

G. 中国古代园林的造型特点

人们都喜欢用诗情画意来形容中国园林的美。的确,在我国传统园林的发展中,园林艺术和它的左右近邻——山水画和田园诗文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园林的山水布局、建筑及小品的安排,以及花木栽植,每每借用山水画论。而风景主题的意境构思,题对楹联等又常常受到风景田园诗文的启发。这种特殊的关系使我国园林艺术的风景美中常常散发出浓浓的诗情画意。但也造成了古代园林艺术对理论研究的忽视。古人造园,常常随意借用诗画理论的某些论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即便是有些独到的论述,也是零星地散见在一些文人墨客的笔记杂文之中。直到明末的计成开始,对园林创作的理论研究才逐渐受到重视。综观清代和近代一些造园家理论家的研究总结,笔者将中国园林造景的基本手法归纳为四句话:因地制宜、顺应自然、山水为主、双重结构、有法无式、重在对比、借景对景、引伸空间。

一、因地制宜,顺应自然

因地制宜是指造园时根据不同的基地条件,有山靠山,有水依水,充分攫取自然景色的美为我所用,这实际上也就是园林规划布局中的顺应自然。顺应自然的另一层意思是按自然山水风景的形成规律来塑造园中的风景,使园内景色富有自然天真的魅力。园林艺术的主要目的是创造(或者改造整理)山水风景美,使之更集中、更精练、更便于观赏。祖国的山山水水,婀娜多姿,特别是那些经前人评定的传统山水名胜风景区,更是无山不秀,有水皆丽。美丽的自然景色为园林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但是造园并不是单纯地模仿自然,再现原物,而是以山水、花木和建筑等组景要素,经过艺术劳动,塑造出比自然风景更美的景色的实践过程。这就要求艺术家认真归纳总结自然山水美的各种不同形式和它们的形成规律,作为自己艺术创作的依据。

“活泼泼地”是苏州留园西部的一座横跨溪上的水阁,同时也作为溪涧景色的收头。一条清澈的小溪缓缓从枫林中流出,到此水阁下隐去,好像穿阁而过,水虽止而动意未尽。流水、小阁、青翠的小岗,充满了自然风景的活泼生气,实在是园林造景中以人工创自然的妙着,以“活泼泼地”来题名,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唐代诗论家司空图在《诗品》中这样写道:“生气,活气也。活泼泼地,生气充沛,则精神进露,远出纸上。”园林风景要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就要让园林充满活气,顺应自然地组织山水。像“活泼泼地”一景就是如此,小建筑置于以土为主、间以黄石的假山平岗之中,溪水曲折流出,两岸枫树咸林,要是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在此小憩片刻,定会使人感到满眼生气,精神舒畅。

具体地讲,园林艺术处理山水(即叠山理水)的规律就是“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理贯通,全园生动”。其实,山有脉络走向,水有源头流向,这是自然山水风景最一般的规律。要是园林中的山无脉络,混成一堆,园中的水又是无源的死水,那末即使亭台建筑设计得再精巧,花木品种再多,整座园林也是生动不起来的。因此,造园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山的脉络走向,疏通园中的水源,并使山水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如果园林建在自然山林之中,那么就应该按照自然山岭的脉理走向来构山,这也就是明代计成说的“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 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要是平地造园,也要“高出可培,低方宜挖”,按照景色的需要使全园山石脉理协调并统一起来。

拥翠山庄是苏州城外虎丘山的天然坡度,依山势逐层升高。园门南向,十余级朴素的青石踏步将游人引入翠树掩蔽之中的简洁园门。门内有轩屋三间,构筑于岗峦之上的古木中间,是一处深邃幽奇的山中小筑之景。轩北不远处,有突起的平台,台上建亭名“问泉”,与轩屋和一边的陡峭山坡互成犄角之势,是引导游人登山的点景小筑,既增加了小园前后的空间层次,又将人们的视线引向高处。该亭的西、北两面,在真山的悬崖下又堆了湖石假山,气势相连,中间植夹竹桃、紫薇、白皮松、石榴等花木。园墙隐约于山石花树之间,并不显眼。园内的景色与园外的自然山林景色溶合在一起,充满生机和意趣。等到经由自然山石和人工稍为叠砌的蹬道逶迤而上,来到主要建筑灵澜精舍的平台上时,往下看,是一片葱翠的虎丘山麓风景;往上望,则是巍巍虎丘古塔。按照自然山水的脉理,人工构筑的小园与大的山水景色协调而统一。拥翠山庄咸了虎丘山的著名景致,而虎丘的山林古塔也成了小园不可缺少的借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园林风景中山水的基本关系是“山因水活,水随山转”。只有能流转的活水,才能给山带来生气;只有富有生命力的水,才能活泼泼地映出园林景色。要是园中的水是一潭死水,就会腐臭变质,根本谈不上自然之美了。为此,计成在《园冶》中指出:造园在初创阶段就要“立基先究源头,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自然山水中的园林,得到活水比较容易,只要引进天然水源就可。如杭州灵隐寺的冷泉、无锡寄畅园的二泉水等。有地园林中,泉水源头本身就是很好的一景,如太原晋祠的难老泉、济南大明湖的趵突泉。有的园林中较大的水面被作为城市的调节水源和畜水库,如北京颐和园的昆明湖等。城市园林,也要疏通水的去路,接入天然的河道。古园中的闸桥、闸亭都是为控制外河和内水而设立的(如《红楼梦》)大观园中的重要一景沁芳桥便是闸桥)。有些城市园林,实在没有办法接通活的地表水,造园家便因地制宜地在溪池的最深处,打几口井,将园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活水沟通,来保证水的活力。江南一带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常用这种办法救活水源。

酷爱游赏风景的苏东坡曾这样评价园林中的建筑和植物景观“台榭如富贵,时至则有。草木如名节,久而后成。”意思是说台榭建筑只要有了钱,马上就可以造起来。园林中的花草树木却不是立刻便能长成,需要十几年或数十年的生长。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对园林植物的重视。绿是生命之色,园林中要是没有植物,一片灰黄,就会变得死气沉沉。因此,花草树木是使园林景色富有生气、活泼可爱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园林植物的栽植也同山水造景一样,要顺应自然。我国古园中栽花种树的原则,是让其自然生长,不加人工约束。因此,在古园中几乎看不到西式花园中那种笔直的林荫道,修剪成几何形体的树木和十分对称、规正的花台,园中植物几乎都是姿态舒展、生意盎然的。而且它们往往间杂种在一起,就象在山野中一样。有姿态古拙可以入画的老树,有随时会变化的各色花果,诸如桃、李、海棠、柿子等果树,在园林中互相辉映,给景色平添了不少山野的自然气息。在苏州的一些城市园林中,至今人们还能欣赏到“老榆旁岸,垂杨临水,幽篁丛出”的野趣(拙政园中部池上两岛)和“漫山枫树,桃柳成荫”的城市山林风貌(留园西部小岗)。

植物布置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的另一个表现是不求品种的名贵和齐全,山野村落中一些常见树种,如榆、槐、杨、柳、银杏等都是园林的座上客。就是一些较低等的植物,如石上的青苔,罗网般缠绕在假山石峰上的络石,山脚石缝裂隙中长出的书带草,伏在地上生长的小灌木、箬竹,在园林中也是随处可见。它们既增加了山石景的自然情趣,又起到遮掩某些残留的斧凿之痕的“藏拙”作用,是造就园林自然活泼景致的很好辅助。

二、山水为主,双重结构

园林艺术是最终产品是立体的风景形象,毫无疑问,山水林泉等自然景物是它的主要部分。虽然有些城市的庭院小景,看上去全被建筑所包围,好像建筑在这些小景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其实不然,这时楼馆廊榭多半是一种背景,仅仅起到陪衬的作用,人们观赏的主要对象还是廊边墙前的石峰和花木。有了它们,这种建筑空间才能称之为庭院。因此,园林创作的第一步就是塑造山水地形。

北京圆明园是我国古典园林中集大成的精品,也是世界园林史上的杰作。它的景色特点是“因水成景,借景西山”,可见真山只是作为远景借入到园内来,主要景色还是来自平地上挖池堆山,人工创造的山水地形。当年修建圆明园的时候,雍正皇帝曾用16个宇总结了塑造风景的经验:“因高就深,傍山依水,相度地宜,构结亭榭”。这16个字的概括深得“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的要领,说明大型皇家园林的建造也是因高就深地筑山理水,使山水相依傍,这种人工塑造的有高有低的山水地形就是园林风景的骨架,要是没有山水骨架,西山脚下的一片平川是没有多少观赏价值的。圆明园风景之所以会使中外游览者为主拍案叫绝,主要就在于造园家应用了传统的山水构筑技法,在平地上开挖了湖、海、溪涧,堆叠了连绵盘桓的假山,在这基础上,再相度合宜的位置,布置亭榭等建筑,从而创造出来千变万化的景色。一位曾在清宫廷如意馆当画师的法国神父致诚非常欣赏圆明园的山水地形,他认为园景的层次和变化就依赖于这种地形。“人工堆起来的七八米至数十米高的小山丘,形成了无数个小谷地,谷地里有河渠池沼,各式各样的建筑物同花坛、流泉组成了可爱的整体……穿亭过榭又钻进山洞便是另一个谷地,地形和建筑物都跟前一个完全不同。”

大园如此,小园也一样。苏州环秀山庄是一个仅有一亩多地的小园,得力于清著名造园家戈裕良的深湛技艺,在这有限的面积之内,塑造了以假山为主、溪地为辅的大起大落的地形,使小园现出质朴自然的山林风貌。主山在池东,有前后两峰。前峰突起于水面之上,虽不高,却巨石嶙岣,气势磅礴,是堆叠得极好的峭壁峰,山中构筑有洞。后峰稍矮,两峰之间有幽谷断崖,其间植物有数株古木,阴翳森然。两峰之外,还有几个小峰环卫左右。整座假山均用湖石堆成,层次分明,山峰石壁微微向西南侧倾,加上湖石的纹理体势,给人以形同真山之感。后山在溪北,临水为石壁悬崖,石壁与前山相距仅1米,形成深约5米的峡谷,加强了山形的危峻。园中山有脉,水有源,山分水,水穿山,山因水活,水绕山转,使咫尺小园的山水景呈现出充沛的生机,成为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一处瑰宝。

可见,园林的总体布局中,山水地形的设计极为重要。园林风景是否自然天真,是否有野趣,是否曲折变化,是否余意不尽,都与此有直接的关系。

然而,地形塑造、山水景的布置,只是造园的第一个结构层次,这一层次只能造景而不能组织游览。欣赏园林艺术和欣赏风景画不同,风景画是山水的平面表现,人们只要面对它看看就行了,而游园必须循着游览路线,进入到艺术品内部去观赏。要是只有第一层结构,没有路、桥可通,没有设计好的游览路线,我们只能象看大盆景那样来“看”林,更谈不上在园林中结合赏景进行读书、宴客、游戏和居住等日常起居活动了。要使园林真正满足游赏和居住功能,还必须在山水结构的骨架上加上道路、桥梁、游廊以及厅堂、亭榭、楼台等第二个结构层次。这一层结构,一方面是组织游览路线,引导人们游赏的需要,另一方面又可以对第一层山水结构进行更好的“精加工”。象园中的亭台建筑固然是人们赏景休息和起居生活必不可少的地方,而它那轻巧的造型和绚丽的色彩点缀在山石林木中,确实可以为景色增添几分妩媚。因此,只有加上了第二层结构,组织了游览,设立了含有多种活动内容的观赏点,并使它和山水结构溶合在一起,园林艺术才完善了。

苏州环秀山庄假山峭崚雄险,但如果比山上没有游路可以通,景区也没有建筑亭台与之相对,这半亩大小的假山将会变成一座巨大的山石盆景,只能看不能游,其艺术魅力就会顿减。事实上,环秀假山之所以会受到中外造园家的重视,是和山上山下游路安排的妥当、建筑布置的巧妙分不开的。这一点园林家陈从周在他的《苏州环秀山庄》一文中有详细的描述:“主山位于园之东部,后负山坡前绕水。浮水一亭在池之西北隅,对飞雪泉,名问泉。自亭西南渡三曲桥入崖道,弯入谷中,有涧自西北来,横贯崖谷。经石洞天窗隐约,钟乳垂垂,踏步石,上蹬道,渡石粱,幽谷森严,阴翳蔽曰。而一桥横跨,欲飞还敛,飞雪泉石壁,隐然若屏,即造园家所谓“对景”。沿山巅,达主峰,穿石洞,过飞桥,至于后山,枕山一亭,名半潭秋水一房山,缘泉而出,山蹊渐低,峰石参错,补秋舫在焉。东西二门额曰“凝青”、“摇碧”,足以概括全园景色。其西为飞雪泉石壁,涧有步石,极险巧。”

假山的峭壁、洞壑、涧谷、飞泉、危道、险桥、悬崖和石室等景色,不是亲身游历,是不能领略其中之趣味的。这座占地半亩的小假山,却辟有60余米山径,盘旋起伏,曲折蜿蜒,将山上山下的所有精华之景都串在一起,使湖石假山的玲珑剔透、变化万千的美统统显现出来。再加上亭、房、阁、舫等建筑的陪衬点缀,两个结构层次在这小园中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北京北海公园的琼华岛和白塔山是倍受人们喜爱的园林风景。它的美也在于山水和建筑这两个结构层次的互相衬托和互相辉映。现在的塔山山麓,立有不少石碑,其中有一块刻着清乾隆皇帝的《塔山西面记》,上面有这么一段话:“室之有高下,犹山之有曲折,水之有波澜。故水无波澜不致清,山无曲折不致灵,室无高下不致情。然室不能自以为高下。故因山以构者,其趣恒佳”。这一段关于园林造景的总结是很有见地的,它说出了地形和建筑两个层次结合的一般规律一一互相依托,互相陪衬,相得益彰。北京西城区阜城门内大街北的妙应寺白塔要比北海白塔高大许多(是国内现存元代喇嘛塔中最大的一座),但看上去远没有北海白塔那么突出,那么美丽,其关键原因是那里没有起伏的山地可依靠,没有秀丽的园林环境可相衬。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富于地形变化的琼华岛山林给各式各样的园林建筑提供基地,那么山上那巍峨的秀塔,北部临水半圆形的长廊、水榭,高踞在峰岭之上的亭台,顺地势蜿蜒起伏的云墙等就如同海市蜃楼一般,缺少了存在的依据。同样,琼华岛要是没有这些建筑的装点修饰,也只不过是水中普通的一座石相间的岛山,绝下会有如此大的名声。 参考资料:http://www.cxoe.com/web/fdcjg/8.htm

要想了解更多,请照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http://www.cgoo100.cn/15ai http://www.cgoo100.cn/x-4.html?id=117

热点内容
忙完过七夕 发布:2025-02-10 08:22:51 浏览:705
紫荆花绿植专营店 发布:2025-02-10 08:11:08 浏览:263
盆景切枝 发布:2025-02-10 07:58:49 浏览:968
红色黄蕊茶花 发布:2025-02-10 07:52:24 浏览:577
鲜花饼商品 发布:2025-02-10 07:51:50 浏览:396
七原罪樱花 发布:2025-02-10 07:42:24 浏览:939
盆景配方 发布:2025-02-10 07:41:49 浏览:470
樱花小样 发布:2025-02-10 07:41:00 浏览:905
阳绿紫罗兰 发布:2025-02-10 07:40:56 浏览:4
明代荷花案 发布:2025-02-10 07:20:05 浏览: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