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植张白色
❶ 绿植长白色的霉菌
总结其发霉原因与浇水、空气湿度、以及通风条件都有关系。如果夏季浇水过多,土壤湿度就会过大,来不及排出多余的积水,这个时候根部就会腐烂,继而发霉。
以多肉植物为例:
多肉植物大部分指得是仙人掌科、景天科、番杏科、大戟科、百合科等的部分植物,而最原始的生长环境是干旱的热带地区,所以如果雨水频繁的话,无疑会使多肉植物发生霉烂现象。
防治多肉植物发霉最好的方法就是防止吃太多的雨水,平常的时候也不要浇水太多,还要将它们放置在通风的地方。
正所谓治标治本,治疗多肉植物发霉的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换土,如果根部发霉了,可将病患处割去,换用砂质土壤继续种,利于排水透湿。
二是掰去病叶,阻断霉菌传染。
三是使用药剂灭菌。但专家支招:“吃雨水”不可取,通风才是王道。 其实除了发霉,夏季多肉类植物还容易出另一种问题:叶片变色、发焦。这是因为夏季气温升高,如果还是经常晒大太阳的话,叶片就会老化,出现变色和尖端发焦。建议放在半阴半阳的环境里。
❷ 植物叶片发白是怎么回事
植物的叶片发白,有可能是因为患上白粉病、光照严重不足和修剪不到位等因素导致的。患上白粉病会导致植物叶片发白,要喷洒粉锈宁进行防治,增加光照的时间,保证7-10小时,可让叶片恢复,还要合理的修剪植物。
植物叶片发白怎么办
1、喷药
植物的叶片莫名其妙的发白,就有可能是染上了白粉病。这种病会造成植物的叶片发白发软,严重时就会造成植物叶片掉落死亡,应该立刻处理。我们要用15%粉锈宁1000倍液喷施,及时的防治白粉病传播。
2、光照
植物一般都喜欢生活在阳光下,对于阳光的需求比较大,每天需要7-10小时的时间来进行光合作用,促进自己的枝叶生长发育,如果光照时间不足就会导致叶片发白。在盛夏时要注意遮阴,避免遭到暴晒。
3、修剪
植物有时会因为修剪的不充分或是不正确而生长发育不良,变得发白发酥。在幼苗期时就要对植物进行摘心打顶的处理,成株期间修剪掉多余无用的枝叶,花开后修剪掉花梗和残花,留存住足够的养分。
❸ 家里养的绿植长了好多白色的,应该是虫子吧。应该怎么办
家里养的绿植长了很多白色,应该是霉菌。
需要保持空气干燥通风,并喷洒多菌灵。
杜绝霉菌的生长环境,霉菌自然会消失。
❹ 家里植物上面的树叶子上起了白色粉末状物该怎么解决
可能是白粉病。
解决方法:
大葱液:取大葱50克捣成泥状,加水50克,浸泡12小时,过滤后用滤液喷施,一天多次,连喷3~4天,可治白粉病。
米醋液:米醋中含有丰富的有机酸,对病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用稀释150~200倍的米醋溶液喷洒于叶面,每隔7天左右喷1次,连喷3~4次,可防治白粉病、黑斑病、霜霉病等。
小苏打溶液:取5克小苏打(又名碳酸氢钠),先用少量酒精使其溶解,然后加水约1000克,配成0.5%浓度的溶液,喷洒植株,可防治白粉病。
❺ 绿植叶子上有像被喷了白色涂料的大小不等的斑点怎么办
白点病。一般发生在生长前期靠近基部的叶片。初在叶片正面形成淡黄色不规则专形或近圆形小斑属点,病斑发生在叶缘处或沿脉部位,病斑表面粗糙或略凸起,呈疮痂状,大小1~3 mm,干燥条件下形成白色硬壳,剥开呈石灰粉状。
防治方法
(1)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
(2)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
(3)发病初期喷洒27%铜高尚悬浮剂600倍液或1:1:200倍式波尔多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78%波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❻ 植物叶子上有白色绒毛怎么处理
植物叶子上的白色绒毛处理方法:
可以修剪枝叶,或是喷水冲洗,增加植物湿度来减少数量。
植物叶背长出一片白毛,以为是发霉,看起来像是毛茸茸的棉絮,这些就是吹绵介壳虫,若放任不管,会造成叶子发黄枯萎。
吹绵介壳虫幼虫发育时,会分泌如白色棉絮般的蜡质物,4~7月比较常见,传播迅速,会阻碍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造成叶片枯萎。
吹绵介壳虫是一种体形极小、白色、有绒毛的寄生虫,会吸取植物汁液,可能会导致提早落叶或枝叶生长不良。吹绵介壳虫通常躲在植物缝隙或重叠交错的地方(例如叶背、叶片下方、甚至藏身在植物根部)。
吹绵介壳虫繁殖速度非常快,当发现吹绵介壳虫开始繁殖时,应立即将它挑掉(可以使用竹签或者牙刷)。平常维护保养盆栽时,应保持通风、并注意蚂蚁的出没(蚂蚁是粉介壳虫的司机,会载着它们到处跑并运送到植物身上)。
❼ 我家绿植得了一种病,叶子有白点和白色绒毛,之前就得过一次,然后把叶子全部剪了,新长出来又这样
植物表面长霉、叶片上出现白色斑点多是病害发生引起,一般有霜霉病、白粉病、白回锈病、疫病等,由于答病斑增加,叶面逃命面积减少,也会导致植物发黄, 要想治疗只有用杀菌剂。比较常用的有: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粉锈灵,可选一种兑水对叶子反正面,枝杆,盆土进行喷施,不能有死角,
❽ 绿植长白色点点,蔓延到周围慢慢枯萎
白粉病
1. 发病症状: 白粉病系真菌性病害,是花卉植物上普遍发生的病害,主要发生在植株叶片,严重时可侵染植株的嫩叶、幼芽、嫩梢和花蕾等部位,被害花卉品种主要有月季、蔷薇、玫瑰、牡丹、芍药、菊花等数十种。突出特点是发病时叶背面或两面出现一层粉状物,在发病初期,染病部位出现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白色粉斑,并略显褪绿或呈畸形。在适宜的条件下,粉斑迅速扩大,并连接成片使得叶面布满白色粉状霉。在发病后期,病叶会出现皱缩不平,并向背卷曲,花期明显缩短或花蕾不能正常展开。而严重时,植株矮小,花少而小,叶片萎缩干枯,甚至整株死亡。
2. 发病规律:白粉病的菌丝体在病芽、病枝或落叶上越冬,温室中能周年发生。翌年春气温回升时,病菌借气流或水珠飞溅传播。露地春天温度20℃左右,白粉病开始生长发育,并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对植株进行传播和侵染。夏季高温高湿时又会产生大量分生孢子,扩大再侵染,分生孢子在叶片萌发,从叶片气孔进入组织内吸取叶片的养分。。在栽培管理上,施氮肥过多,浇水过多,栽植过密,该病害的发生适宜条件主要是光照不足,通风不良,空气湿度大的环境,氮肥施用过多,缺钙或过干的轻沙土,温度变化剧烈以及花盆土壤过干等,都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3. 预防方法是要有允足的光照,通风,经常施肥,罹病植物喷布硫酸铜肥皂液或者粗制碳酸钠溶液(4~5g溶解在1L水中)防治。对患病植物喷洒混合肥液。
防治植物病害还可以使用蒜汁(25g捣碎的蒜和1L水混合浸泡一昼夜),每6天洗刷植物一次。还可以喷雾1g水杨酸、3g食碱、5mg变性酒精、10g肥皂和1L水组成的混合液,稀释3倍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