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盆景展
㈠ 中国盆景评比展览其作品分类一般以什么为主
中国盆景评比展览其作品分类一般山石盆景为闹液销主。
盆景,中国优秀传统艺术之一,是以植物和山石为基本材料在盆内表现自然景观的艺术品。
它以植物、山石、土、水等为材料,经过艺术创作和园艺栽培,在盆中典型、集中地塑造大自然的优美景色,达到缩地成寸、小中液游见大的艺术效果,同时以景抒怀,表现深远的意境,犹如立体的美丽的缩小版的山水风景区。
元代高僧韫上人制作小型盆景,取法自然,称“些子景”。明清时代盆景更加兴盛,已有许多关于盆景的著述问世。“盆景”一词,最早即见于明代屠隆所著的《考盘余事》。
20世纪50年代以后,盆景制作在公共园林、苗圃和民间家庭有了很大的普及,并成立了盆景协会,经常举办盆景园和盆景艺术展览等。
日本的树桩盆景由中国传入,称“盆栽”。14世纪绘画中已有出现。1909年,日本盆栽通过伦敦的一次展览会而传到西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始在欧美流行,并音译为“bonsai”。
现美国、英国、联邦德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都有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协会。1980年在日本大埋唯阪召开了世界第一届盆景大会,同时举行了世界盆景展览。
㈡ 全国第三届盆景展哪一年
全国第三届盆景展是2016年。
第三届中国精品盆景邀请展,是第四届中国·沭阳花木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16年9月26日至10月7日在沭阳国际花木城隆重举行。
邀请展共吸引来自广东、上海、浙江等24个省市,以及江苏各地市的600件盆景佳作参展。经过专家大师的严格评比,共评出金奖作品55件。
全部获奖作品已被收录于即将出版发行的《第二届中国盆景制作比赛暨第三届中国精品盆景(沭阳)邀请展纪念画册》。
获奖作品作品
董仲恺作品《将军柏》荣获第三届中国精品盆景(沭阳)邀请展金奖沭阳花木栽培与盆景创作历史悠久。
目前,沭阳花木种植面积达50万亩,年花木销售额突破85亿元,是江苏省最大的花木生产县,也是全国最大的花木产区之一,种植的花木主要有5大类3000余种,全县共有花木从业人员20余万人。全县拥有大型花木盆景市场5个,个体盆景园53家,拥有各类盆景80余万盆。
㈢ 杂木盆景 [更多关注杂木盆景]
杂木,画论也称杂树,泛指除松、柏、杉、柳外的多种树木总称,盆景界有时也将柳归入杂木。 顾名思义,杂木盆景因“杂”而种类繁多,不同树种间的生理特征和生长特性诸多不同,因而具有更加广阔的选择余地和造型空间。多种多样、内涵丰富的造型和枝法,加之春意盎然、华盖浓荫、繁花硕果、铁骨寒枝等不同表现手法,使得杂木盆景充分体现了中国盆景所具有的多种多样、诗情画意、追求内涵意境的民族特色。中国盆景走向世界,回归起源国的应有地位,杂木盆景更具优势、更具竞争力和说服力。但纵观近些年来,相对于境外松树的大量涌入和柏树丝雕热的升温,杂木盆景似乎受到冷落,虽然去年在泉州举办的中国杂木盆景研讨会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总的情况并没有太大改观,必须引起更多关注。缓乱闹
杂木盆景的杂还在于其造型和枝法多种多样,有点复杂,而又大都生长迅速,容易走形,培植制作、造型保型难度较大。而一件成功的盆景作品,首先必须具有符合美学法则的自然美的形象,然后才谈得上内涵意境,也就是意象。如果缺乏对不同树种生理特征和生长特性的了解,以及对造型章法、枝法技巧的理解和掌握,就算得到优秀的桩头素材,并有着很好的意象构思,相信也难以准确地塑造艺术景象,而作出理想佳作的。多年前笔者曾经见过的一些九里香、福建茶、红花�木、对节白蜡等上乘桩材,至今多数未见作品露面,相信其中定有因培植不当或造型枝法上的欠缺而出不了成品的。未能掌握科学的养护管理方法,加之缺乏交流、探索和实践,未能掌握造型枝法技艺,直接影响了杂木盆景的发展。
盆景艺术“师法自然”,相信“云片式”、“两弯半”等规则式盆景起初也都来自自然,片状和有规律弯曲的树木形态自然界原来就真实存在,但局限于一定历史条件下审美取向和需求等原因,使造型枝法过于单调和匠气,呈现模式化而成为传统。当今盆景艺术普遍运用的自然式造型和枝法技艺,其形式和内涵都已非常丰富,只要遵循盆景艺术本身的艺术特征,对各种造型形式和制作枝法认真探索理解,互相交流学习,不断实践掌握,相信会有效地增强培植制作的信心和技能,提高杂木盆景的创作水平,创作出更多杂木盆景的佳作而推动杂木盆景的发展。
杂木盆景的造型多种多样,若以株数多寡划分,可分为单干、双干、多干,其中多干又可分为独头多千、连根多千、合栽多干、过桥多干:若以干型姿扰罩态划分,则可分为直干、斜干、曲干、卧干、悬崖、临水、抱月、回头、附石、挂壁,以及不定型的奇特怪桩:若以树姿观赏效果划分,也可分为观叶、观花、观果、观骨(寒枝)。还有人将其分为古榕格、红棉格、素仁格等样式。
杂木盆景造型的重点,是塑造根、干、枝、叶有机结合的统一整体,也就是造型,这个“型”要尽量做到立意鲜明,构图新颖,枝法细腻,能给人以清晰明确的自然美视觉享受,而又富有内涵,既要好看,又要耐看,百看不厌,耐人寻味。其基本要求是:根盘裸露或半裸露于盆面,粗根清晰,并分级交错四方延伸,与干型协调;根基隆起而有坑稔,干身老辣,过渡自然,取合适度:树冠轮廓错落有致,富有变化;枝托出位合理,各级分枝有起有伏,疏密有致,与横角枝叶分布相衔接;枝片层次分明,片中有片;结顶流畅,顺乎自然而生动。
树干是造型的基础,干型确定之后,要靠枝托调和创造整体效果。枝托的造型布局服从整体造型布局的要求,不同的造型有不同的枝托表现形式。画论中杂树的枝形一般是“枝有丁香枝、鹿角枝、螳螂枝陪前、蟹爪枝”和垂枝。杂木盆景的枝形更加丰富,比较常见的有鸡爪枝、鹿角枝、飘枝、跌枝、拖枝、垂枝、风吹枝、平展枝、自然枝、蟹爪枝、风车枝、云片枝、舍利枝、回旋枝、点缀枝等。造型中的不良枝形(忌枝)有脊枝、腹枝、门闩枝、腋枝、单边平行枝、霸王枝、顶心枝等。
枝托的枝法是杂木盆景造型的重点,掌握枝法技艺,往往是创作精品的先决条件。只有熟练的枝法技艺,才能熟能生巧,得心应手,造型寓意,精益求精。而岭南盆景近树写实,“蓄枝截干”的制作技艺、表现形式多式多样,“师法自然”,内涵丰富,在杂木盆景的制作上可以说是最为成功,也最具代表性,并正逐步形成理论支撑,具有较明确的可操作性。它既是岭南的,更是中国的。笔者以为应该排除流派观念和地域局限的影响,把岭南盆景“蓄枝截干”的枝法作为制作杂木盆景的基本枝法全面推广。也许有人会认为,岭南地区因为环境气候得天独厚,树木生长迅速,适宜“蓄枝截干”枝法,其他地方气候环境不同,方法虽好,难以学习。其实,近些年来,岭南以外不少地方的杂木盆景作品,也在采用“蓄枝截干”枝法,有的作品还相当不错,但较多相对成型的作品,有些素材原本也很好,只是尚缺乏基本功,未能准确造型定位,枝法也尚欠火候或不得法,难以成为佳作。诚然,岭南盆景自身也处在创新发展之中,“蓄枝截干”枝法将随着推广,不断充实完善,而更好地促进岭南盆景的发展。
“一景方成已十秋”,造型制作时间长是盆景艺术特征之一,也是体现盆景艺术价值的一个方面。在岭南地区,一件成功的杂木盆景作品,从素材到成熟,一般需要十至十五年的时间,在生长期比较短的地方,时间会更长。日本和台湾的杂木盆景,多数从小苗培育,很多作品年功都在几十年以上。想创作出理想的佳作,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耐心和毅力,急功近利,心态浮躁,不讲枝法,只想快出作品,定当适得其反。同时,科学的培植方法,可加速树木的生长速度,如台州三角枫的育苗培植,可能比岭南更快,就是因为科学的培植方法。另外,在实际制作中,除尽量发掘地方树种的生长优势外,对“蓄枝截干”的枝法可结合树种和地域具体情况及传统枝法,把以剪为主的方法适度掌握调整,剪扎并重,有些枝条也可以扎为主,以便有效地缩短成型时间。但总的来说,认真了解、熟悉和掌握枝法技艺,一开始就把造型形式、出托位置定;隹确,少走弯路,并勤于操作实践,科学培植,精雕细琢,一丝不苟,则是成功作品缩短成型时间的最有效途径。
盆景作品的艺术生命过短是中国盆景必须正视的问题,这在杂木盆景上尤为突出。有的作品成熟时间并不长,或许刚在展览上出现过,就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残缺出不了厅堂,甚至烟消云散,“功成身退”了,作者的失落感可想而知。有些素材其实“功尚未成身已先退”,笔者就见过几百株已嫁接成功的红花�木野桩虽已栽种多年,但优秀桩头却几乎全部偏枯老化,要出成功作品希望渺茫,深感可惜。这种情况困扰着很多杂木盆景爱好者,某种程度上挫伤了他们的信心。岭南盆景原来有四大杂木树种,除九里香乃深受追捧之外,对最具制作寒 枝特色的雀梅和榆树的兴趣则大减,而树姿极美的福建茶也已少有人问津。上述情况,对杂木盆景的发展无疑产生了负面影响,究其原因,除了个人兴趣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之外,主要还是我们的培植和养护管理过于粗放,缺乏科学辩证的方法以及认真严谨的态度,这也应是我们学习境外盆景的一个主要内容。
杂木盆景树种多种多样,不同树种间生理特征和生长特性差异很大,如杜鹃喜偏酸性土壤,石榴则喜偏碱性:黄杨喜偏阴,紫薇喜强阳:赤楠喜湿润,九里香喜干爽;相思、榆树重剪翻盆宜在大寒前后,福建茶和山桔宜过清明时节;多数树木树液输送管道(水路)纵横交错,根干整体相互协调,但雀梅、红花�木等水路纵向各行其道,根干对应分明,局部失调,都可能造成失枝;有的树种如三角枫、榆树等愈合能力很强,截口皮层会较快增生形成“马眼”或完全愈合,而有的树种,如雀梅、赤楠等愈合能力差,截口下端如没留足枝叶拉动,就会因水路不畅而很快退缩。所有这些,假若在培植和养护管理中,没有很好地了解掌握和尊重不同树种自身生长特征,针对性地科学培植、养护管理,而老停留在泛泛的粗放管理层次,就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如土壤、水肥、修剪、翻盆、病虫害防治,乃至装卸运输各个环节的操作失当,均可能导致失枝、烂根、偏枯而影响造型甚至夭折。
相信有的人会把杂木盆景艺术生命短归咎于杂木树种的自然生长寿命短,其实大多数杂木树种自然寿命都很长,除了极个别的树种外,被认为最容易退枝腐干的黄荆、山指甲、雀梅、福建茶等,其自然寿命也都在百年以上,养护管理得好,保型改作而传代传世应当不成问题。笔者的一株1975年培植的福建茶,一直在盆中养护,于近几年送给朋友,至今从未发现退枝现象,生长良好。当然,若从纯收藏的角度或个人偏爱出发,选择寿命长、生长较稳定的树种或者某些特定树种,也应是明智的:如以赢利为目的,奇货可居,则另当别论;但作为培植制作,作为艺术追求,则应尽可能不分贵贱,随缘取材,因材制宜,尽量采用更多品种的素材,争取开拓新的地方树种,让杂木盐景更加丰姿多彩,以展示大自然真善之美,自己也可以从中得到更多愉悦和享受。
盐景是有生命的艺术品,盆景成型后,制作并没有结束,需要更加小心的养护管理、保型或改作,进一步精化、完善、完美,显示年功。杂木盆景生长快,一年能多次不断萌发,不定芽多,新陈代谢快,而树性又各不相同,不定因素多,没有松柏类盆景那样相对稳定,因而成型后的养护管理比松柏类更加复杂,难度更大,也显得更加重要,稍不留神,往往就会使多年的心血毁于一旦。
杂木盆景根系细密,叶片多,叶面大,蒸发快,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也相对较大,而成型上盆后,盆中土壤较少,根系容易挤压成团,导致发育受阻,细根相互盘绕积聚于盆底和盆壁四周成草垫状(俗称“草鞋底”),根团中间则泥土板结,导致发育不良。若简单地采用少浇水、少施肥、少翻盆换土控制生长的办法来保型,或再加上修剪不当,势必造成树势持续减弱,病虫害也会乘虚而入,严重时就会失枝、致残,乃至萎缩。所以,杂木盆景成型后的养护管理,必须以科学辩证的态度,针对不同树种不同情况分别采用相应的方法,适时翻盆换土,合理水肥供给,适时适度修剪整型,认真处理好生长养护和控型保型的关系,首要是养护,只有养护好才能保型,养护保型才能传代。
杂木盆景上盆,一定要选用既松疏又透水保水性良好的土壤,并视树种和生长状况,一般小盆和花果类一、二年,大盆三、四年就应及时翻盆换土。翻盆换土不同于松柏类,应宁勤勿疏,如树势过于衰弱,还必须及时更换或套上大盆,严重的要地栽复壮。杂木盆景成型后配盆宣以大小适中略为浅色的釉面盆为佳,以利于观赏,但若非送展或观赏需要,平时可选用偏大一些的盆,养护管理会更加顺当。
成型盆景水肥只在于维持树木生命活力,并不在于生长造型,既要保持树势,又耍避免不断生长而变形,所以必须科学合理。平时盆土除非为促使花芽分化而需严格控水外,应经常保持湿润或偏干,不能过干影响生长。在施肥方面,除像黄杨、赤楠等以观叶为主的树种外,一般不宜施用氮肥,可选用养分比较全面的饼肥、鱼肥或长效复合肥。在春季萌发期,应控制少施或不施肥,以免生长过快,节间过长而变形;夏季光合作用强,可间中略施薄肥,保持树势旺盛;秋季树木要积蓄养分;隹备过冬或孕育花果花芽,可以磷钾肥为主,适当多施:冬季树木休眠,生长停顿,则忌施肥以防伤根。
成型杂木盆景的修剪应以疏剪轻剪为主,除果树盆景外,可在生长期经常进行,主要是控制枝梢徒长,剪除霸王枝、老化过弱的内膛枝,及时抹除丛生芽及腋芽等不定芽。对顶端优势明显的树种,还应特别注意控制顶梢的生长,防止结顶过高过重对留作枝托更新需缩剪的霸王枝或徒长枝,则必须按保型需要,对树冠树梢整体同步修剪,否则,个别保留的枝段可能退缩。如需要改作重剪,除紫薇等个别树种外,只能在树种萌发前或结合翻盆换土同时进行。杂木盆景的保型还可以使用矮壮素等生长调节药物,但应严格掌握用量和方法,若浓度过大,会造成生长停顿而萎缩。
观赏寒枝是杂木盆景的艺术表现特色,以岭南盆景“脱衣换锦”表现手法最具代表性。但杂木盆景应尽量表现树种的自然个性特征,除果树和梅花外,紫薇、杜鹃、三角梅以观花为主,榕树除板根和蔓根外,还是以观叶为佳。当然,大多数杂木盆景均可摘叶观赏寒枝。摘叶观赏寒枝虽能促进树木新陈代谢,是保型的一种有效方法,但也过多消耗体能,故成型杂木盆景摘叶参展观赏不宜过频,就算雀梅、榆树、三角枫、相思等萌发力很强的树种,一般一年摘叶也不要超过三次,以免削弱树势。有些较优秀的精品,频频修剪摘叶参展,使盆树过度疲劳,元气大伤,个别好几年难以恢复,甚至有因此致残夭折的。所以作品参展应视其状态,提前半年以上做好准备,特别是需要摘叶或换盆的,更不能过于勉强,且装卸、运输一定要请有经验的专业人士操作,防止发生意外。
成型杂木盆景上盆后因根系局限和缺乏地温地气调节,对气候适应力减弱,加上不同地域的树种间差异很大,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冬季,除要预防盆土冰冻之外,气温降至5℃以下,对九里香、榕树、福建茶等南方怕冷树种,要进大棚温室,在南方也要覆盖薄膜,以防冻伤;在盛夏,一些偏阴性树种,如黄杨,杜鹃等,要适度遮阴,特别是高温时节,要采取措施防止盆面盆壁温度过高,烧坏根系,对修剪摘叶后裸露面积较大的枝干,则要防止局部皮层因暴晒灼伤而死。
杂木盆景的养护管理和造型枝法技艺需要进一步普及,可以通过举办杂木盆景展览、现场演示、专题研讨会、作品点评、报刊杂志宣传介绍等,互相学习交流,认真探索实践,逐步积累经验,共同提高制作水平。但因杂木盆景的造型枝法绝非一日之功,一枝一托的造型也许就需几年时间,整体造型时间更长,最直观有效的现场演示只能局限于修剪保型或简单改作,除非从裁桩培育开始,对造型制作的每个阶段,或某一枝托的造型过程,制作视频影像资料并建立档案,待成型之后加以整理,再以电化形式进行交流,讲解演示。这对年纪较轻的爱好者来说并非难事,应当引起重视,及早提倡推广,结合技艺演示培训,以便尽快造就一定数量能做、能讲,善于表演,最好能’瞳外语的年轻造型技艺表演专业人才,更好地参加国内外交流活动,以便世人能更好解读、认知中国杂木盆景、制作中国杂木盆景。总之,只要对杂木盆景更多关注,相信会有更多的办法,更有效地推动杂木盆景的创新和发展,让中国杂木盆景更加光彩夺目。
(编辑/刘少红)
㈣ 我国古代盆景有哪几个重大历史飞跃
从我国盆景历史流派试探中州盆景风格 正阳县彭桥乡乡长 余春林 本文分析了我国盆景发展的历史和各流派成长的过程,探讨并提出以诗、画为辅助手段,充分表现情和意的原则,根据我省的历史特色提出中州盆景应具有古雅风格。在制作山水盆景时力争表现秀、壮、险、叠、广的山势磅礴、平原广阔、神韵丰富、气象万千的中原地理风貌特点;在制作树桩盆景时,要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树种资源如柽柳、野山楂以及松、柏、榆、槐、黄荆、女贞、雀梅等,凝炼出中州大地的风姿神采,相材立意,寓情于景,制造出气韵生动、意境深远的艺术珍品。
中国盆景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她是栽培技术和造型艺术的有机结合,融自然美和艺术美为一体,人们誉之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活的艺术、有生命的雕塑品。中国盆景艺术,随着我国文明历史的长期发展形成了她独特的风格。
中国素有“世界园林之母”的美称,是盆景艺术的创始国。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时期,已有“囿”的营造。秦汉时期,中国园林形式出现了“苑”、“别墅”、“王室灵台”,展现出园林之美。东汉--隋朝时期,盆栽兴起,采用“掇山理木”的技术方法,人工山水园应运而生,讲求意境表现。唐宋时期,由盆栽艺术加工而成的盆景与山水画互为影响。诗人王维、杜甫、白居易、苏轼、王十朋、陆游等有咏山石的诗篇及《宣和石谱》、《渔阳石谱》、《梦梁录》等专著的相继问世,繁荣和发展了盆景艺术。元、明、清时期,“些子景”(微型盆景)的出现,使盆景另辟蹊径。画家饶自然所著《绘宗十二忌》从理论上阐述了制作山水盆景及用石方法,丰富了盆景制作。《素园石谱》、《长物志》、《考槃余录》、《广群芳谱》、《花镜》等专著的相继出现,形成了研究盆景的学术空气,对日本等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解放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人们文化素养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喜爱盆景的人愈来愈多。于是,这一古老珍玩,又焕发出青春。同时,盆景艺术作为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而倍受党和政府的重视,各地盆景事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自1979年至今,先后举办了五届全国盆景艺术展览,随之,全国很多地区也相继举办了全省、市的盆景展览。盛况空前,通过展览盆景得到了正名,亦使人们认识到盆景是我国传统的优秀园林艺术珍品,从而形成了全国性的盆景热。我国盆景作为东方艺术珍品,近年来曾多次到国外展览,受到世界各国朋友的赞赏,并多次获奖、为国争誉。
中国盆景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各地因取材和造型手法的不同,形成了具有不同艺术风格的流派。依历史习俗来分。世人称为“苏、杭、沪、宁、徽、榕、穗、扬”八大家。综观我国盆景的源流,著名有扬派、苏派、川派、岭南派和海派五大流派。
扬派:发源地扬州。常用树种有松、柏、桧、榆、黄扬。历史上扬派的盆松以“狮式盆景”最为著名。造型特点为“云片”。叶叶俱平而抑,平行而列,似蓝天中朵朵“云片”。艺术风格上层次分明,严整平稳。
苏派:即苏南派,常用树种有雀梅、枫、梅、石榴、黄荆、六月雪等。造型特点为圆片,典型造型特点为三托六台一顶,传统技法为粗扎细剪,以剪为主,以扎为辅。艺术风格上老干虬枝,清秀古雅。
川派:发源于四川成都。常用树种有瓶兰花、贴梗海棠、六月雪、罗汉松、银杏、梅、垂丝海棠、紫薇、扑地柏、金弹子等。典型造型为“三台五出”。这是一种对云雾多、日照少、树木徒长自然风貌的艺术再现,造型特点为悬根露爪、虬曲多姿、苍古雄奇。
岭南派:常用树种有九里香、福建茶、雀梅、榕、水横枝、满天星等。由于岭南地处华南,树体高大,这就决定了其造型特点为大树型,传统技术法是蓄枝截干,具有“起伏收尾”、“一波三折”的特点,其艺术风格飘逸豪放,挺拔自然。
海派:常用树种为五针松、罗汉松、黑松、真柏、胡颓子等,造型特点不拘一格,自然式为主。微型盆景传统技法是金属丝缚扎,逐年细剪。在艺术风格上屈伸自如,自然流畅,雄健精巧。
上述各流派之所以发展到今天,都是充分发挥了当地特色的结果。各流派盆景艺术虽风格各异,但都强调意(境)、形(态)、精(神)三要素。在创作方法上都强调艺术夸张和强烈对比,构成虚实、动静、肥瘦、疏密、显隐等多种艺术变化,应物象形,形神兼备。虽一拳之谷,而能蕴千岩之秀,这就为我们创立中州盆景风格提供了构思基础。
从盆景艺术的纵向发展和各流派的横向发展看,都很着重表现诗情画意。正象一位盆景专家所说的那样:“盆景艺术不应该只是一种摆设,它也可以成为给人以教益或思索的艺术品。”看一件盆景的意境是否深远,格调是否高雅,就是看作者能否借诗情立意,取画意造景。一件成功的盆景往往是诗与画的结晶,既饱含诗情,又极富画意。而针对“诗情画意”而言,“诗”、“画”只是辅助手段,是为充分表现“情”和“意”服务的。真正能反映出盆景风格的还是“情”和“意”。因此,创立中州盆景风格,应在“情”和“意”上多下功夫。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特色上。
(一)历史特色:中州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华民族的摇篮。其文化艺术源远流长,与之相伴随,中州盆景艺术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因此,从历史特色上讲,中州盆景应具有古老文雅的艺术风格,在制作盆景时应突出古雅。
(二)地理特色:河南地处中原,北、西、南三面为山地环抱,东部平原辽阔。全省面积的56%为平原、河谷、盆地,26%为山地,其余18%为丘陵。中州既有名山大川,又有一望无际的平原,可谓山清水秀,风光明媚。制作山水盆景时,应突出河南山川平原并举的地理特色,既要有隽秀的山峦,又要有无垠的平原,使人一看便联想到中州独特的地理风貌。中州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干旱少雨,年降水量不足600毫米,淮河以南湿热多雨,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根据这一自然特色,可制作一种独特的水旱盆景形式,以表现出中州大地上常见的那种旱地、水面、山石、树木兼而有之的完整景观,自然气息浓厚,表现内容丰富。就山水盆景的局部景观而言,反映在中州地理特色上有秀、壮、险、叠、广。
秀:南部的鸡公山风景秀丽,景色宜人。山上有报晓峰,灵山寺等名胜,山下武胜关为古代中原南出湖广的要道,是著名的避暑和疗养用地,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
壮:中部的嵩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中的中岳,其山势峻拔,雄伟壮观,山麓处多名胜古迹,有我国最早道教庙宇之一——中岳庙,宋代八大书院之一——嵩阳书院,中外闻名的佛教古刹、中华武术史上少林派的发源地——少林寺。
险:北部的太行山,呈陡峻的单面山形态,多悬崖峭壁,十分险要。
叠:南部大别山,西部及西南部的伏牛山和桐柏山,绵延数百里,山峦重叠,气势磅礴。
广:中州大地位于华北平原,广阔无垠,一泻千里。此处,山区还有大大小小的盆地,如南阳盆地、林县盆地和沁阳盆地等。构成一幅宽广美丽的画面。
(三)资源特色:河南属温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适宜多种植物生长,集亚热带植物和暖温带植物于中州之内,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为发展中州盆景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这样,以资源特色而论就构成了中州盆景丰富多彩的风格。例如:中州沙区平原的柽柳(三春柳)柔软多娇,俏丽婀娜;豫西南的野山楂(小叶山楂)冠形优美,叶小枝密,分层排布,花果并茂;在山顶或绝壁上常有老干虬枝,沉静古雅的松、柏、榆、槐;由于风蚀或雨水冲刷,形成了悬根露爪、枯木逢春的树桩;更有一些飘逸豪放的藤蔓植物和苍劲挺拔的高大乔木;至于自然流畅、雄健精巧的盆景素材,在中州更是屡见不鲜。
“取山川来掌上,携天地入壶中”。将中州植物、山石在大则数尺、小则寸余的盆盎内,概括、凝炼中州大地的风姿神采,相材立意,寓情于景,创造出气韵生动、意境深远的艺术品,以此作为中州盆景的风格,岂不美哉!
辽阔之中原,丰富之资源,使中州盆景极为丰富多采,加之勤劳智慧的我省人民,在继承优秀传统和博采众家之长的基础上,不断地改革创新,使得盆景这一“高等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相信经过继续加工提炼,盆景的制作将日臻完美,并逐渐形成中州盆景的独特风格,而倍受中原人民和国内外广大人民的喜爱。
㈤ 第二届全国盆景展哪年举办的
淘宝网: 盛世鑫毅植物园 经营日本小叶迎春,对节白腊,水腊,黄杨等盆景,价内格合理容,多精心栽培。土植肥料,假山配件(动物人物房屋桥梁等),多肉摆件,园艺器皿等配套齐全。全场满26元包邮,满50元赠送小礼品。一景一世界,一石定乾坤。
经过多年深加工修剪栽培的盆景,容易长期存活,且具有艺术价值。盛世鑫毅植物园的盆景师傅具有30多年以上的栽培种植修剪经验,精心养护的每一棵盆栽,都具备一定艺术功底。
各种造型,独具一格(直杆式,斜杆式,悬崖式,石夹树附石型,山水盆景,假山群峰,应有尽有)
花肥(水培王,大肥王,饼肥,复合肥,矮壮素等品种齐全)
㈥ 新中国第一届盆景展是哪一年
197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之际,由国家城建总局在北京北海公园举办了全国第一届盆景艺术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