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盆栽知识 » 长沙盆景大师

长沙盆景大师

发布时间: 2023-07-17 03:11:08

A. 盆景为啥不能留三枝

“ 三枝法”是盆景大师刘木申,发扬光大的。大概的意思是,以三点构成一不等边三角形线轮廓,以三角形中的,结顶,飘枝,第二枝辅枝,构成一个到三角形的面。
是选出可以做为飘枝的第一枝:第一枝位飘枝,一般在树桩的高度上2/3,下1/3的位置上,也就是整体高度,往上走的1比0.618黄金分割点位置上。飘枝确立。
选取第二枝辅枝:第二枝的位置在飘枝对立面。不能平行对生。大致角度在结顶枝与飘枝的中下1/3位置,角度以飘枝略有120度的角度。确定辅枝。
结顶枝,就是为了平衡树势稳定重心的位置枝条,一般以主干为中心,截干时找到合适改为主干过渡的枝条,调整位置,或者蓄养枝条,作为结顶枝。
以结顶枝为重心,两边不等的延伸,构成一个倒三角的轮廓。三枝确定以后,按照三叉九枝的方式。蓄养枝条。

B. 素仁是谁呀

素仁抄 (岭南派风格创始人之一) 佛教界大师,广州海幢寺主持。
风格:扶疏挺拔,兀立云霄,技托虽少而不觉空虚,含蓄简括,高雅自然,很有点郑板桥“冗繁削尽留清瘦”,“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诗意。多仿倪云林和八大山人画意,干条清瘦,因树取势,不求枝茂,形成扶疏挺拔的“高耸型”盆景。

C. 中国著名盆景大师有几个

第一批盆景大师名单(10人)
万觐堂 孔泰初
王寿山 朱子安
朱宝祥 李忠玉
陆学明 陈思甫
周瘦鹃 殷子敏
第二批盆景大师名单(2人)
贺淦荪 潘仲连
第三批盆景大师名单(15人)
王选民 吕 坚
伍宜孙 苏 伦
陆志伟 汪彝鼎
林凤书 胡乐国
赵庆泉 胡荣庆
贺淦荪 徐晓白
盛定武 梁悦美
潘仲连

D. 愿作春泥更护花:江城子

2011年5月23日,国务院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文化遗产名录。由四川省盆景艺术家协会申报的“川派盆景技艺”,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一代宗师陈思甫毕生以传承、弘扬川派盆景艺术为己任,大师若泉下有知,此时当会大感快慰橘或乱了。
陈思甫,川派盆景陈氏第六代传人。1924年1月20日,他出生于成都的一个盆景世家。其父陈玉山是川派盆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宗匠,不仅将掉拐、接弯掉拐、三弯九倒拐、滚龙抱柱、直身逗顶等规律类树桩盆景制作得精美绝伦,更是挽救了濒于失传的自然类树桩盆景技艺,为川派盆景艺术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上世纪初,在川西地区以蟠扎树桩盆景为生的盆景艺人家庭有六十余户,他们各怀绝技,都有自己最擅长的造型样式。如成都张彬如的掉拐身法,戴崇光、龚协之的滚龙抱柱身法,灌县龚吉如的大弯垂枝身法,郫县李洪泰的方拐身法,温江纪成久的巧借身法等等。相比而言,陈玉山所掌握的身法样式更多,技术更加全面。自幼,陈思甫即跟随父亲刻苦学习传统川派盆景制作技艺。在严师慈父的言传身教下,陈思甫练就了一身扎实的基本功。20岁时,陈思甫便因为一件名为《古道晚唱》的榆树作品,开始在人才济济的川派盆景界崭露头角。
陈思甫学艺勤勉,善于观察。他曾在一篇讲解树桩盆景蟠扎技艺的文章中这样记道“掉拐法,有正面背面之分,主要是看第二个弯子,弯内向着你,就是正面:弯背向着你,就是背面。传统制作中,都是成对造型:若蟠的第一弯都是同方向的,那末蟠第二个弯子,就须一正一背,才算成对造型;若两株都现弯内或弯背,就成为‘排队伍趱趟子’了,旧时代要受师家训斥,也会被同行取笑的。”
由于蟠扎技艺精湛,早在17岁时,陈思甫就被推选为成都市花果苗圃商业公会的执行委员。新中国成立后,他一直从事盆景的规模化生产工作。陈思甫的家乡金牛区营门口乡是个千年花乡,有很多人从事花木培育工作。1958年建立公社后,陈思甫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培训社员蟠扎盆景上。据曾采访过陈思甫的作家刘盛陶撰文介绍,1960年代初期花木盆景开始逐渐走出公园,装点城团羡市公共环境。与此同时,国家开始重视加强对花木园艺人才的培养。当时的成都,仅有陈思甫所在的公社花果生产队可提供花木。在师资奇缺的情况下,身负绝技的陈思甫引起了城建部门的重视,时常被请去讲课(如图2)。

陈思甫旧时只读过五年私塾,文化程度不高。为了讲好课,他自学植物学、文学、历史等学科知识,同时拜访诸多川派盆景界耆老,虚心求教。通过细致的调查研究,他厘清了川派盆景的发展源流,总结出川派规律类树桩盆景的十种身法、三式五型枝法和自然类树桩盆景的四种造型样式。
关于川派盆景的历史,此前鲜有人论及。陈思甫通过钻研大量历史资料和遗存,提出川派盆景起源于蜀汉,形成于五代十国,兴盛于明清的观点。这一观点甫一提出,即得到了广大盆景界同仁及省市城建园林部门领导的肯定,至今仍被各种盆景书籍征引。
陈思甫对川派盆景的另一历史性功绩,就是总结出了川派各种盆景样式的蟠扎技法与枝法。川派盆景分为两类:规律类(也称规则式)与自然类。陈思甫不仅研究总结了父亲传授给他的所有技艺,还拜访川派盆景老艺人,深入探讨那些独家传承以及业已失传的技艺,较为全面地总结出川派盆景所独有的掉拐、接弯掉拐、对拐、方拐、三弯九倒拐、滚龙抱柱、大弯垂枝、直身逗顶、逗身照蔸和巧借等十种身法,平枝式规格型、平枝式花枝型、滚枝式小滚枝型、滚枝式大滚枝型和半平半滚式等五种枝法,以及立式、卧式、悬崖式和杂式等四种自然类树桩盆景型式。
旧时的手艺人都恪守“千金不卖道”的习俗,很多技能都是通过口授心传的形式承袭,川派盆景技艺亦是如此。陈思甫力破这一陈规陋俗,在各种培训班上,将这些圆档历来被视为祖传秘笈的手艺悉数传授给每一位学员。与此同时,相关部门频频邀请他参与各种书籍的编写。据不完全统计,陈思甫先后参与了《成都市观赏植物名录》(成都市绿化委员会编著,内部资料,I[960年出版)、《中国盆景艺术》(1979年国家城建总局下达给广州、上海、成都、苏州、扬州等五个城市的有关部门编写《中国盆景》,陈思甫代表成都市参与编著,此书终于1983年出版)、《成都盆景》(潘传瑞编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等书籍的编撰工作。
1982年6月,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隆重推出陈思甫专著《盆景桩头蟠扎技艺》。对于本书的创作初衷,陈思甫在《后记》中写道:“虽然蟠扎技艺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是至今并不普及,某些尚存的传统技法甚至有失传的危险。为了继承和发展我国的这项传统艺术形式,我决定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桩头蟠扎经验写成本书,贡献给人民。这算是我对我们这座伟大的社会主义大厦增添一砖片瓦吧。”在书中,陈思甫用通俗的语言、明晰的图解,概要地介绍了川派盆景的发展简史,规律类与自然类树桩盆景的蟠扎技艺,适宜蟠扎的树种、时间、用具和用材,以及日常维护管理的方法。内容丰富,行文流畅,词句优美,可操作性强。成都资深园艺专家潘传瑞曾评论说:“这是我国第一本系统介绍树桩盆景蟠扎技艺的专著,剑南盆景(四川在唐时称剑南道,因此有些人以‘剑南盆景’代指四川盆景――笔者注)将因此而生色,四川古桩将为此而增辉。”

陈思甫毕生致力于传承、弘扬川派盆景艺术。他曾动情地说:“我多么希望自己的总结,能促使今天尚有实物借鉴,濒于绝迹的传统蟠扎身法,得以继承,甚至发扬光大。”在他所总结的十种身法中,方拐是比较特殊的一类。此法与对拐颇为相似,只是将弧形弯子蟠成缺一侧的方格型,近似“弓”字形态。方拐干的蟠扎须从幼树开始,在枝条半木�化时进行,枝盘应达到层次分明的规整度,其基本成型的时间至少需要15年。这种技法在1930年代以前,只有郫县的李洪泰一人运用。由于费时费工,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仅无人继承这种技法,甚至连这种类型的盆景作品都绝迹了。陈思甫在深入研究之后,曾花费十数年创作了一件名为《方圆随和》的方拐作品(如图3),成功再现了这类盆景样式的风采。时至今日,不仅四川有人传承这种技艺,甚至外省都有爱好者执着探索这种独特的技法。

近年来,有些盆景界人士在多种场合发表言论,认为规则式盆景的出现是经济市场催生的产物,他们的理由是这类盆景成型快并可大批量生产。其实,这是一种严重的误解。规则式盆景讲究精致,以显示创作者的耐心与技巧:同时,过于繁琐的蟠扎会抑制植物的生长。陈思甫的后期代表 作《亭亭玉立》(如图4),从1960年代开始蟠扎,直到1990年代才成型,前后耗费了30年时光。
如何继承与创新,是晚年的陈思甫思考最多的问题。他认为,将川派规律类树桩盆景的规律性认识视作“僵化”了的公式的观念是错误的,将川派规律类树桩盆景视为无与伦比的艺术绝品,墨守陈规,也是不可取的;应当从对传统风格的再认识入手,吸取精华,去其糟粕,融进丰富的新的思想内涵与现代的加工技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谈得上继承、创新。
在陈思甫的倡导下,经过众多川派盆景艺术家的研讨,对于川派规律类树桩盆景内涵的解读,基本达成了如下共识:一是要看树桩形状姿态上的古老性和奇特性,越是古老奇特的树桩,其审美价值越高:二是要看树桩蟠扎、修剪加工技艺的难度大小和技艺的精湛程度,表现出精湛的高难度技艺的树桩,更有观赏性;三是要带着读“格律诗”一样的赏析眼光和审美兴趣来欣赏规律类树桩盆景那些比较对称和规则的造型形式,只要读懂了这类盆景在身法、枝法、丝法等方面的造型规律,就会领悟到其中的无穷之味和不尽之意(参见由四川省盆景艺术家协会、成都市园林管理局编著的《中国川派盆景艺术》一书)。蟠扎用材也由传统的棕丝、席草转变为更加便利的金属丝,亦可谓是一种创新。
为表彰陈思甫对传承和弘扬川派盆景艺术所作出的杰出贡献,1989年9月,国家建设部城建司、中国园林学会、中国花卉盆景协会(现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等单位联合授予其“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荣誉称号。
大师一生善于思索,勤于实干,甘于淡泊,乐于奉献。在川派盆景艺术的园地里,大师倾其一生,用春泥般无声的滋养,换得那一枝一时的芬芳。2006年5月26日,大师与世长辞,享年82岁。
大师的离去,意味着一个全面总结、传承传统川派盆景艺术时代的隐去。在当下这个浮躁的环境中,愿意静下心来用传统棕丝蟠扎技艺制作川派规律类树桩盆景的人,已经屈指可数了。据陈思甫大师长子陈凡介绍,他和他的姐弟及后辈们还在坚持用祖传的技艺蟠扎,但规律类盆景在他们作品中的比重正在逐年下降。川派盆景技艺传承人赖胜东也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坚守、传承着,他希望先辈们留下的传统技艺能够在被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让优秀的文化遗产得到合理利用,让中华之艺术永远流传!

(编辑刘少红)

E. 扬派盆景技艺的主要作品


景名:巧云,树种:黄杨,该作品为扬派盆景传人、中国盆景艺术大师万觐棠先生的遗作。这是一件典型的扬派“巧云式”佳作,根据中国画“枝无寸直”的画理,运用11种传统棕法技艺,将枝叶精扎细剪成一层层极薄而平行的“云片”,层次分明。严整平稳,富有工笔细描装饰美的地方风格。1985年荣获第一届中国盆景评比展览一等奖。 景名:岫云 ,树种:黄杨,扬派盆景风格在清代扬州最为盛行,当时的剪扎技艺已达炉火纯青。该作品即出自晚清时期,也曾有过一度衰弱和荒疏,以至造成残缺。但后经盆景艺人悉心养护和精心修整,逐渐恢复昔日风采,达到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的效果。1989年荣获第二届中国盆景评比展览继承传统奖。2002年荣获第三届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金奖。
明末遗韵
景名:明末遗韵,树种:园柏,扬派盆景风格开始形成于明代。此作品为明末遗物,至今约400多年。由于历经战乱,长期未得到很好的养护,新中国成立后移交园林部门时已经整个“长荒”。经盆景艺人精心照料,认真剪扎,又重现了昔日风采。近十多年来,在造型上有所改进,“片云”适当加厚,中间稍微凸起,更接近自然界高山松柏之形态。 景名:青云,树种:黄杨,在扬派盆景中,主干在两干以上并且分离,但悬出盆面的根部连成一体的树形,通常称作“过桥式”。这件黄杨盆景即为“过桥式”代表作,两干一主一次,一立一卧,看似两株合栽,但悬出盆面的根部相连,如一座小桥。此类树形由于其培育难度较大,故一般较为鲜见。该作品1997年荣获第四届中国盆景评比展览三等奖。2000年荣获第三届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铜奖。

热点内容
寓意七夕的 发布:2025-02-07 21:23:23 浏览:769
逸小胡花卉 发布:2025-02-07 21:18:26 浏览:994
孔明梅花锁 发布:2025-02-07 21:17:03 浏览:126
火影开在木叶的水兰花 发布:2025-02-07 21:15:28 浏览:728
七夕不告白 发布:2025-02-07 21:15:27 浏览:410
小红丁香 发布:2025-02-07 20:56:21 浏览:2
紫罗兰不发芽 发布:2025-02-07 20:52:10 浏览:161
杭州插花师工资 发布:2025-02-07 20:06:20 浏览:515
情人节ex 发布:2025-02-07 20:03:00 浏览:568
花卉水墨画 发布:2025-02-07 19:59:08 浏览: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