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感悟
1. [谈杂木盆景] 杂木盆景
杂木在盆景材料的概念当中是指除松、柏、杉之外的所有乔灌木之类的植物,其种类多、分布广,有常青类、花果类,有阔叶的、狭叶的,叶形叶色千变万化。因树种的不同,地形的变化,土壤的厚薄,南方和北方温度的差异而形成树冠千变万化,进而导致树与枝条的丰富变化。有很多适宜作盆景材料的杂木树种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在制作过程中具备很强的可塑性,即耐修剪性,耐压缩,适应性强。以上杂木类树种的各种特性和特点决定了它在盆景树种中的不可或缺的地位。在微型组合盆景、小型盆景、花果盆景、水旱盆景、树石盆景、山水盆景、附石盆景,以及各种形态的树木盆景中都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
令国际盆景界称道的岭南盆景、福建的榕树盆景、赵庆泉大师的水旱盆景、贺淦荪大师的树石盆景大多都是以杂木类树种制作的盆景。杂木类树种的表现力最能体现中国文化和全国各地域的人文景观,如江南的小桥流水,如诗如画的山村小景:北国的崇山峻岭,参天大树:南国的丛林俊秀,花树争艳。这些充分表现诗情画意的盆景作品,都是由杂木类树种表现出来的。所以说松柏虽好,杂木亦不可缺。
我用三十几年的时间摸索探究用扦插苗培育杂木盆景,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追求的艰辛,同时也感受到盆景艺术的无穷魅力和极大乐趣。“老樵对木语,树木对樵说”,这可能就叫物我两忘吧。
我曾说过:“你教它生变,它教你如何;造化变千万,顺理自成章。”意思是说对苗木的造型修剪可以使之达到自己想象的形态,而植物的自身生长却不然,它按照自然规律生长。自然界的树木形态变化万千,不管是悬崖的、斜干的、直干的、粗壮的,还是扭曲变化的,都是由于自然的、外界的因素所形成的。多观察自然,多做试验,就能找到盆景造型的正确方法。
为了各类造型的需要,要大变化就要大动作,小变化就要小动作细动作。在培养树木盆缺含景的过程和植物生长中,植物的生长和造型修剪既是矛盾,又是统一的。为了达到一定的高度和比例关系,线条变化的协调统一,应当有一滑正个先后的程序,错了就会事倍功半,有的甚至需要从头再来。多修剪会影响树木生长的速度,不修剪又会影响树木的成型。这是一对矛盾关系,两者之间应只取一方。如果为了增加枝干粗度,达到各部分比例协调,就应该放养一段时间,直至收到预期的效果。后期阶段则可以两者兼顾,交替进行,修剪――生长――再修剪――再生长,直至达到目的。这就是我多年探究用扦插苗培养杂木盆景的一点体会。
盆景艺术是小中见大,缩龙成寸,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是自然景观的再现,是思想情感的表达。有人讲玩盆景是一种乐趣,这当然不错,但我认为应上升为一种追求,执着的追求,在追求中感悟人生,在感悟中追求升华,以达到一定的境界。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搞了一些松柏盆景,初始感觉不错,但后来觉得不如山上的松树自然,没有庙宇中的柏树有年代感和神秘感,由此对中国古画中的松柏造型更是敬仰有加。松柏盆景怎样才能达到古画中的效果和意境,这是我多年的一个困惑。
在制作侧柏盆景的过程中自觉不觉地运用扦插培养树木盆景的一些方法,如:撕劈的方法,使之生长愈合形成自然的伤疤,结合用金属丝初整放养几年,然后回缩,再用金属丝整形,将有的枝条用撕劈的方法伏让笑作成枯枝,有的作成舍利干。我把培养杂木盆景的方法用到侧柏盆景的制作上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
由此我体会到:杂木类盆景的制作培养方法和松柏类盆景的培养制作方法是可以相互借鉴的,自然界的松柏形态中有杂木类的影子,杂木形态中也有松柏的枝理存在。我们制作盆景必须了解不同树种的生理特性和形态,才能更好地掌握、运用,为盆景创作服务,提高盆景艺术水平。
2. 为什么年纪稍大点的人喜欢养老桩盆景
1、老桩盆景的艺术性与年纪稍大点的人的艺术欣赏性紧密相连老桩盆景的造型有时看上去像一个人经历过沧桑一样,忍不住想去了解它、呵护它,欣赏它,去感受它的内涵和风韵。年纪稍大的人,生活阅历也丰富,对老庄盆景的艺术性就会有更高层次的理解和感悟,而没有经历过沧桑和磨难的年轻人,是很难感悟出来的。
2、盆景“以小见大”的特点与年龄稍大点的人心理特点有关
年轻人如初生牛犊不怕虎,遇到点儿事,常常与人争的面红耳赤,非要争个高低不可。年纪稍大点的人,因为经历过,感受过,所以遇到什么事也看得开,放得下。就如盆景一样:一峯则太华千里、一勺则江湖万里,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寻之峻。
3、盆景指拦艺术的个性与年龄稍大点的人个性相连。
由于盆景作者的生活阅历,思想性格,艺术才能及文化素养的不同,其作品往往会出现与众不同的个性,每一份盆景滚肢,特别是老桩盆景,都是作者经过潜心研究,精心雕琢出来的,而有阅历的人懂得生活,能读懂每一份盆景的寓意,并且更加珍惜盆景,特别是老庄盆景。
4、盆景艺术上的自然性与年纪稍大点的人的生活追求有关
人类来自大自然,所以亲近自然是人类的本性,虽然盆景只是一种艺术,但是更多人喜欢盆景的自然性,特别是造型上的自然。年龄稍大点的人,心中不再有那么多的浮华和躁动,更加欣赏和追求自然的生活。
尝尽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咸,也历经了人性的爱.恨.情.仇,只想在未来的岁月里,活出自我,做自己喜欢的事,让自己的心.身.灵得到真正的释放,创造自己梦中的伊甸园,花草世界无声胜有声,无形“用心”则有形,唯有静心,皆能实现唯备胡!
养花:是一种良好的兴趣,爱好和健康快乐生活方式!
养老桩:更是一种挑战自我,让小盆拥有大景的姿态,就得付出耐心造型,付出时间修剪,付出时间学习,让有多年的老桩,在您的世界里诉说它的故事!
老桩的特点:必须在山上去挖,有了多年的老桩,主干苍劲古朴,木质化程度高,根据特点给它反复的修剪,不断的造型,让它主干,枝叶层次分明,造型奇特,优美,有非常高的观赏性!
老桩的价值高:养花草不容易,养盆景就更不容易,可谓是千锤百炼,长年累月的呵护,才能造就它的观赏性,价值自然就高了,少则几百,多则上千!
老桩更具韵味:每个老桩都不一样,因为桩形不同,可谓是千姿百态,再加上在制作的过程中,融入人的一种寄托和一种思索,更是一种艺术品,更是一种艺术欣赏,取决于我们制作的人,对美的发现!
老桩也好,小盆花草也好:在我们未能领悟生活的真谛,没有岁月的沉淀,就是静心了,没有思索的过往,就养好养的,易活的小盆景吧,毕竟简单,价格实惠,生命力强!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钱,有闲,有时间,有阅历的您,还要特别喜欢的朋友,养养老桩,还是挺不错的!
3. 青灯锁记之盆景读后感
一、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二、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三、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四、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如果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呢?
(1) 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 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 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 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写读后感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
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4. 《盆景》艾青的内涵是什么(多些)
《盆景》是艾青创作于新时期的一首诗作。
建国后,艾青这位“从彩色的欧罗巴带回了一支芦笛”的诗人为新生活而欢呼,为世界和平和友谊而歌唱。从1950年到1957年,他出版了《欢呼集》、《宝石的红星》、《黑鳗》、《春天》和《海呷上》等诗集。
从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开始,诗人的歌喉沉寂了21年之久。1978年得到平反,同年4月在《文汇报》发表《红旗》一诗,复出诗坛。在新时期,他共写了200多首诗,出版有《归来的歌》、《彩色的诗》、《雪莲》、《域外集》等诗集和论文集《艾青谈诗》。
作为“归来诗人”,艾青的“归来的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以宏阔的视野,思考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并由此扩展、深化开去,试图对人类历史作出哲理性的概括,如《在浪尖上》、《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这是艾青在新时期影响最大,得到评价最高的诗作。二是咏物和哲理小诗,如《鱼化石》、《山核桃》、《酒》、《蛇》、《盆景》、《仙人掌》等,这类诗抒写一时的情绪感受,或记录对社会、人生的感悟。第三类是域外题材的诗作,如《欧罗巴圆舞曲》、《墙》、《重访维也纳》、《巴黎》、《纽约》、《芝加哥》等,多为记游式的随感和思考。艾青复出以后的诗作,一方面承续了他50年代诗歌的单纯、朴素、明朗的特点,另一方面又融入了他30年代诗歌运用较多的现代派手法中的有活力的成分。他善于捕捉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现代生活,表现抽象的观念、哲理;常常把象征性的形象同哲理性的思考结合起来,抒发对时代、社会、人生的认识。
1979年2月,刚获得平反不久的诗人随作家访问团到南方访问,在广州参观了盆景展览,此时却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他由眼前的盆景,联想到自己长达20年的坎坷和苦难,联想到十年动乱中自由被践踏、个性被压制、人性被扭曲的社会现象,于是,把复杂的思想感情溶入客观对象中去,写下了《盆景》一诗。
全诗共4节。第一节写盆景养尊处优,貌似珍贵,却被禁锢了生命的处境。“好像都是古代的遗物/这儿的植物成了矿物/主干是青铜,枝桠是铁丝/连叶子也是铜绿的颜色”,这里哪有一点生命的感觉?第二节指出盆景被拘禁在花盆里,“生长的每个过程/都有铁丝的缠绕和刀剪的折磨”,以至于“一部分发育,一部分萎缩”,显露出各种各样的“怪相畸形”,“像一群饱经战火的伤兵/支撑着一个个残废的生命”。它们都是以“不平衡”和“残缺不全”为标准的病态审美观念的牺牲品。这一节的描写就是要指出“它们都是不幸的产物”。第三节是一个转折,指出了花木应该具有的自然的生命状态,可以看作是对植物“自由伸展发育正常”的呼吁。最后一节是这样的:“如今却一切都颠倒/少的变老、老的变小/为了满足人的好奇/标榜养花人的技巧/柔可绕指而加以歪曲/草木无言而横加斧刀/或许这也是一种艺术/却写尽了对自由的讥嘲”。“怪相畸形”被作为艺术来展览,这是一种美丑不分的颠倒,诗人在这一节里把批判的锋芒直指“横加斧刀”的盆景的制造者,表明了本诗的主旨。当然,我们不应认为诗人对盆景艺术有什么偏见,他不过是借此来鞭笞极“左”思潮下践踏自由、压制个性、扭曲人性的社会现象。
诗人不是直抒胸臆,而是把对客观事物的描述上升到更高的象征的层次,把对现实的思考熔铸在具体可感的意象之中。艾青年轻时曾受过绘画的专业训练,善于准确地把握事物的形态。在诗的第一节中,诗人用工笔画的笔法写出了盆景的外观,并交代了环境,其中的线条、色彩是负载着否定式的思想情感的。第三节又这样写盆景的畸形:“像一个个佝偻的老人/夸耀的就是怪相畸形/有的挺出了腹部/有的露出了块根/留下几条弯曲的细枝/芝麻大的叶子表示还有青春/像一群饱经战火的伤兵/支撑着一个个残废的生命”。在细致的描绘中,不断向客观事物进行思想情感的渗透,从而改变对象纯客观的属性,塑造出能够表情达意的意象。这是一个痛苦的形象,使人想到十年动乱中极“左”观念对人的扭曲。
《盆景》反映出艾青所追求的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艺术风格,没有繁复的技巧,在语言上没有什么雕琢和藻饰,而是以朴素、自然的语言塑造意象,表达深刻的思想内涵。
5. 认知了清明,就懂得了人生!悬崖盆景这样玩才够劲
【盆景人感悟】
认知了清明,就懂得了人生!
荐文|福建厦门周英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站到祖先和亲人的坟前,明白了:
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将向何处!
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
从哪来?静立茔冢默然,你便会追寻到这个答案。
你来自父母,父母来自祖父母,祖祖辈辈,总会有根,总归有源。
开枝散叶。枝再繁,叶再茂,扎向大地的根,只有一处。
这就是融入血脉中的眷念,是我们的来处。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生者寻根,叶落归根。
有人烟处,必有血脉传承。
难怪有人说,清明节就是中国的感恩节!
清明时节,教我做人。
清洁、清廉、清净,无非一个清白;
明事、明礼、明法,无非一个明白!
清白明白之人,自有清风拂面涤心,自有明月皎洁般的真善美。
红尘滚滚、功名利禄,如果你过于执着、拿不起放不下,为权、为钱、为名、为情黯然神伤,不妨清明时分去扫墓。
那里,自有另一种答案,
让你心如止水、超然物外!
清爽做人,清白做事,足矣!岂能事事如意,但求无愧于心!
到哪去?
不管是谁,多么伟大,这世间终将忘记你的存在,“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这样一想,很多事自可淡然、豁然、悠然、乐然、坦然。
我是谁?
当你明白了“从哪来、到哪去”,“我是谁”似已豁然开朗!
认知了清明,就懂得了人生!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你是人子(女),你是人父(母),你是人夫(妻),你是华夏血脉,你是人类赤子。
难怪有人说,清明祭祖,彰显的是一种血脉的传承和责任。
来到这世间,你安身立命,拥有自己的角色,承担相应的责任。
清明是责任、是感恩,是哀思、是心静,是思接千载、神游万仞,是传承、是教育。清明,更像一种精神。
认知了清明,就懂得了人生!
悬崖型——峭壁苍虬
1 、意境。
在百丈悬崖峭壁上一棵老树,它的树头和树根刚劲地咬定悬崖,树干凌空挺 拔。因为它长年累月忍受着干早,日夕与强风搏击,使树干一节一节地曲弯着向下倒悬。给人一种刚正不阿,力拍云天的感觉。
2、造型要领。
跌宕有势。所谓跌宕有势,就是无论正视、侧视或仰视,都能看见树干向不同方向曲弯,而不是直线的。植株主干向下悬挂。树头、树根咬定盆沿,临危不惧。树干伸延要流畅,一节一节也缩小,曲中顿挫分明,有节奏感,树尾要有生气。枝托部位适当,大小比例台理,枝型多采用鸡爪枝,间或有用自然技。悬崖型有单干也有双千。双干悬崖育的上小下大,亦有上大下小,但伸延搭配要力求相互追逐成趣。枝托处理要争让得宜,疏密有致。既要照顾两枝树干的 情感 呼应,又要考虑到全局美感。
3、配盆。
下悬跌宕较长的叫大悬崖,宜配高筒或斗盆加垫几。下悬不超过斗盆的叫小悬崖,宜配斗盆或异型盆。配盆的位置要突出树的根头,而且尽量靠近盆角,此位置称为“压角法”,可使作品的构图比较生动,避免呆板。
精彩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