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盆景画
⑴ 宋代描写山水盆景的诗词有哪些
苏轼的《抄双石》:
梦时良是觉时非,袭汲水埋盆故自痴。
但见玉峰横太白,便从鸟道绝峨嵋。
秋风与作烟云意,晓日令涵草木姿。
一点空明是何处,老人真欲住仇池。
苏东坡不仅亲自制作盆景,并对入画的盆景加以吟咏:
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
置之盆盎中,日与山海对。
试观烟云三峰外,都在灵仙一掌间。
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
陆游在《菖蒲》诗中对山水盆景也作了细致描述和赞美:
雁山菖蒲昆山石,陈叟持来慰幽寂。
寸根蹙密九节瘦,一拳突兀千金直。
清泉碧缶相发挥,高僧野人动颜色。
盆山苍然日在眼,此物一来俱扫迹。
根盘叶茂看愈好,向来恨不相从早。
所嗟我亦饱风霜,养气无功日衰槁。
同时,宋代有了对盆景的题名之举。如田园诗人范成大爱玩英德石、灵璧石和太湖石,并在奇石上题“天柱峰”、“小峨眉”、“烟江叠嶂”等名称。
而且,到了宋代,这时的赏石标准更为明确,对石品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比如人称“米颠”的大书画家米芾,爱石成癖,他论石有透、漏、瘦、皱之说。这也促使山水盆景的制作技艺较唐代有了显著提高。
⑵ 宋代的盆景是怎样的
宋代盆景复是唐代盆景的继续,制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主要是将宋代绘画理论更多地应用于盆景之中,使盆景艺术有所提高。宋代,不论宫廷民间,以奇树怪石为观玩品已蔚然成风,并对盆景的题名之举。赏石标准更为明确,对石品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山水盆景的制作技艺较唐代也有了显着提高。
⑶ 欣赏自栽的盆景也是一种…
中国是世界的诗词王国,历代的诗人墨客对花草树木情有独钟,以凝炼的语言,传神的文字,十分生动地概括了山水花木的精神品格和风情韵致,还有不少是吟咏盆景艺术。
“烟翠三秋色,波涛万古痕。削成清玉片,截断碧云根。风气通岩穴,苔纹护洞门。三峰具体小,应是华山孙。”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品赏山水盆景后发自内心赞美的咏叹。“小松未盈尺,心爱手自移。苍然涧底色,云湿烟霏霏。栽植我年晚,长成君性达。如何过四十,种此数寸枝。得见成荫否?人生七十稀。”这首诗是白居易自栽松树盆景几十年,对松树盆景蔚然成林,葱茏突兀,富有强盛生命力的歌吟。
宋代的不少诗人、画家如苏东坡、陆游不仅亲自制作盆景,且往往触景生情,诗兴勃发,对入画的盆景加以吟咏,留下许多名句:“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置之盆盎中,日与山海对。”(苏东坡《取弹子石养石》)“雁山菖蒲昆山石,陈叟持来慰幽寂。寸根蹙密九足瘦,一拳突兀千金直。清泉丘缶相发挥,高僧野人动颜色。盆山芬然日在眼,此物一来俱扫迹。根蟠叶茂看愈好,向来恨不相从早,所嗟我亦饱风霜,养气天功日衰稿。”(陆游《菖蒲》)。这些诗篇不仅表述了“小中见大”的艺术手法,还对山水盆景作了细致的描述和赞美。
元代强调盆景的“小中见大”,也要求画理入盆的意趣。谢宗可《蟠梅》诗:“萦春绊碧裂苍苔,岁晏寒香宛转来;蛟蛰冻云冰骨瘦。龙眠夜月玉鳞开。风霜气势从千折,铁石心肠亦九回;只为东君甘自屈,不教枉点百花魁。”
清时,观花盆景不仅在民间深受喜爱,在宫廷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康熙在《咏御制盆景榴花》中写道:“小树枝头一点红,嫣然六月杂荷风; 青叶里珊瑚朵,疑是移银金碧中。”把盆中珊瑚配景的衬托,榴花的娇艳欲滴写的十分传神。
同是用《小重山》词格描写盆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李符在《小重山》词:“红架方瓷花镂边,绿松则半尺,数株攒,断云根取石如拳。沉泥上,点缀郭熙山,移近小阑杆,剪苔铺翠晕,护霜寒,莲筒喷雨冥飞泉,添香霭,借与玉炉烟。”龚翔在其《小重山》中也写道:“三尺宣州白狭盆,吴人偏不把,种兰荪,钗松拳石叠成村,茶烟里,浑似冷云昏,丘壑望中存,依然溪曲折,护柴门,秋霜长为冼苔痕,丹青叟,见也定消魂。”两首《小重山》词把盆景的形象和意景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有触景生情和浮想联翩的感觉。
⑷ 盆景最早出现于什么时候
中国盆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现知考古、文献记载:中国盆景起源于东汉(公元25—220年),形成于唐(公元618~907年),兴盛于明清(公元1368~1911年)。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虽然集居城市,仍然留恋、酷爱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为适应需要产生“囿”、“苑”,发展形成“自然山水园”;产生“画”,发展形成“自然山水画”;产生“盆栽”,发展形成“盆景”。三者随着人类的社会活动、经济发展、文化提高而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相互提高。
据现有考古、文献记载,浙江省余桃县河姆渡新石器贵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一片五叶纹陶片,陶片上刻有一方形陶盆,上栽形似万年青的植物,说明早在公元前1万年至公元前4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已将植物栽入器皿供作观赏。河北望都东汉墓墓壁画中出现绘有一陶质卷沿圆盆,盆内栽有六枝红花,置于方形几架之上,植物、盆盎、几架三位一体的盆栽形象,特别是几架的使用,说明早有东汉就已把盆栽作为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山水画兴起,当时画家宗炳遍画平生经历过的山水,张于一室,以供卧游,并写下《画山水序》,序中说:“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回。”这种对“咫尺千里”和“小中见大”的体会,既能促使他把山水树石缩在素绢上成为山水盆景画,也可启发他缩人盆盎成为盆景,可足不出户,高枕卧游。
发展到唐代(公元618~907年)出现写意山水园和山水画,盆栽者应用山水画理将山石与植物组派盆景作出可贵的贡献;广州盆景艺人孔泰初、莫眠府、素仁、陆学明等人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受岭南画派的山水树木绘画技法的影响,创造以顺其自然的“截干蓄枝”剪枝造型,形成具有“飘逸豪放”特色的岭南盆景;苏州盆景艺人朱子安在著名作家和园艺家周瘦鹃提倡、指引下,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同时,对传统的“顺风式”、“垂技式”、“六台三托一顶”等手法进行创新,创造“粗扎细剪”的技法,制作力求顺乎自然,使其千姿百态,各具风韵的苏派盆景;上海盆景艺人殷子敏率领其学生,博采众家长,在学习我国优秀传统艺术和外来风格的基础上刻意求新,创立“雄健精巧”的海派盆景。
除各地园林部门建立盆景园,培育、创作、展览盆景外,不少城市业余爱好者,在工作之余,常以制作、欣赏盆景作为爱好。
1979年9月至10月,国家城建总局在北京主办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全国“盆景艺术展览”,展出各类盆景1100多盆。这以后,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分会每隔数年,举办一次“中国盆景评比展览”,至今已成功举办四届,使中国盆景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迅速发展。
同时,我国盆景界积极参加国际重大展览,利用各种机会宣传中国盆景艺术,使中国盆景走向世界,并在国际盆景界享有盛誉。
⑸ 中国盆景评比展览其作品分类一般以什么为主
中国盆景评比展览其作品分类一般山石盆景为闹液销主。
盆景,中国优秀传统艺术之一,是以植物和山石为基本材料在盆内表现自然景观的艺术品。
它以植物、山石、土、水等为材料,经过艺术创作和园艺栽培,在盆中典型、集中地塑造大自然的优美景色,达到缩地成寸、小中液游见大的艺术效果,同时以景抒怀,表现深远的意境,犹如立体的美丽的缩小版的山水风景区。
元代高僧韫上人制作小型盆景,取法自然,称“些子景”。明清时代盆景更加兴盛,已有许多关于盆景的著述问世。“盆景”一词,最早即见于明代屠隆所著的《考盘余事》。
20世纪50年代以后,盆景制作在公共园林、苗圃和民间家庭有了很大的普及,并成立了盆景协会,经常举办盆景园和盆景艺术展览等。
日本的树桩盆景由中国传入,称“盆栽”。14世纪绘画中已有出现。1909年,日本盆栽通过伦敦的一次展览会而传到西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始在欧美流行,并音译为“bonsai”。
现美国、英国、联邦德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都有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协会。1980年在日本大埋唯阪召开了世界第一届盆景大会,同时举行了世界盆景展览。
⑹ 安徽文化·徽派版画、篆刻、雕塑与盆景·徽派版画
安徽文化·徽派版画、篆刻、雕塑与盆景·徽派版画
中国版画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到明代万历年间开始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阶段,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而站在这个高峰之顶巅的,便是徽派版画艺术。徽派版画之所以能骤然崛起,冠盖群伦,有着传统和时代的双重原因。从传统方面来讲,徽州自宋代以来文化一直比较发达,徽俗又特别重视宗法,各宗族纷纷纂修族谱,族谱上往往附有村落、墓地等的示意图和祖先画像,这可看作原始的版画。现存有皖南望族刻印的几种元末明初的《报功图》,版画都很大,却并非整体刻成,而是分刻许多小块图像连续捺印而成。弘治十二年(1499)黄永旻等刻休宁流塘《詹氏宗谱》所附詹家祖上的乡贤肖像,虽然犹嫌线条简略、人物呆板,但绘、刻、印都已具有相当水平。这些民间作品虽然难于达到真正的“艺术”境界,但却为版画提供了社会的基础,也使版画艺人得到锻炼。从时代方面来说,由于徽商集团迅速发展,徽州各项文化事业因有了财力资助,水平不断提高。这至少从两个方面促进了版画的进步。第一个方面是,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徽州成为新兴的刻书业中心。万历时人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云:“余所见当今刻书,苏、常为上,金陵次之,杭又次之。近湖刻、歙刻骤精,遂与苏、常争价。”谢肇淛《五杂俎》亦云:“今杭刻不足称矣,金陵、吴兴、新安三地,剞劂之精,不下宋版。……近来吴兴、金陵,渐渐陷此病矣。”明清时代的版画不同于今天版画艺术家的个人创作,而基本上是作为书籍的插图形式存在的,只有发展出这样规模宏大的刻书业才能为版画提供广阔的练兵场所和艺术天地。徽州文化发展对版画的第二个促进是,随着读书人的普遍和书业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人和画家涉足于这一领域,刻板艺人的文化水准也大有提高,这无疑促进了版画品位的上升。
徽州刻书业能够顺利发展并一直保持高质量,与技艺在宗族内部世代相传的习俗有关。徽州著名的刻工,绝大多数出自歙县虬村黄氏宗族。根据《黄氏族谱》的记载,黄氏从正统时期开始刻书,万历以后从业者日多,一直持续到清道光年间,前后出过数百名刻工,全国闻名的亦不下数十人,不仅几乎独占徽州的板刻阵地,还大量流寓外地,在杭州、吴兴、苏州等地的版画界造成雄厚势力。如黄钟刻有《注解伤寒论》《皇明名臣经济录》等,其父黄仕琼、弟黄锡、黄镃、黄锐、黄铅,子黄守言,皆为名手。黄镑所刻《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插图,被认为是徽派版画新旧两个时期的分水岭。黄镐刻有《古列女传插图》。 黄 刻《筹海图编》《玉玦记》《仙佛奇踪》等插图,又与其子黄应孝同刻《帝鉴图说》,绘刻工巧,宏富璀璨,为徽派版画的代表作。黄��所刻《汪虞卿梅史》,甚佳。黄应组刻有《孔圣家语图集校》《镜阳秋》等插图,下刀点粒不苟,繁而不乱,有所革新,是徽派木刻的杰出代表,并对金陵版画产生过重大影响。其弟黄应绅亦有精湛技艺,刻有《酣酣斋酒牌》。黄 刻有《北西厢记》《养正图解》《程氏墨苑》等书插图,不少图刀法极为明净。黄德时刻有《宣和博古图》《考古图》《玉簪记》等书插图,其弟黄德宠刻有《仙媛纪事》《图绘宗彝》等书插图。 黄 是著名刻工,其子黄德懋刻有《方氏墨谱》《考古图》等书插图,黄德修刻有《古杂剧》《牡丹亭还魂记》等书插图,黄德新刻有《秦汉印统》《弈图史序》等书插图,皆称名家。黄应瑞刻有《大雅堂杂剧》《四声猿》等多种插图,与弟黄应泰合刻《状元图考》《女苑编》等,作品界划精整,山水、树木、楼台、仕女无不精绝。黄一楷作品很多,与弟黄一凤、黄一彬合刻《北西厢记》《南琵琶记》等书插图,十分精美。黄一彬之子黄建中亦为高手,刻有《新刻绣像评点玄雪谱》《博古叶子》等。以上所举,只不过是黄氏作品中极小的一部分,已可看出繁盛程度。
一般认为,徽派版画从万历十年(1582)以后,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作为起点的标志是高石山房郑之珍刊《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插图。这套版画的艺术水平已不逊于久负盛名的金陵富春堂版画插图,构图极富想象力,黄珽、黄镑的刀刻飞动流畅。但是,也应看到,这套版画粗壮豪放有余,工巧精雅不足,风格上与金陵派区别不大。在这以后,苏州、杭州、吴兴和徽州的书坊出现了相同的趋向,出版家们为了巩固阵地,扩大影响,不惜工本,竞相追求豪华富丽,老牌的书坊也纷纷将上图下文的传统插图格式改为单面或全页大版。在这场竞争中,新兴的徽州版画获得成功。徽州墨庄和书坊的老板花费重赀聘请名画家丁云鹏、吴廷羽、郑重、黄应澄等人绘图,请以黄氏诸人为主体的名手镌图,他们刊刻墨谱图、谱录、画谱、民间故事、诸子百家、戏剧小说,书中的版画以其高水平引起广泛注意,声誉鹊起,败下阵来的外地书坊为了维持下去,不得不请徽人绘刻,徽州版画艺人四处流寓,徽派版画登上霸主地位。据周芜先生在《徽派版画史论集》中总结,徽派版画的特色可以归结为:“细密纤巧,富丽精工,典雅静穆,有文人书卷气,也有民间雅拙味,可以作文人的案头读物,也可以为村妇书童所理解。”线描的运用虽然是中国传统版画的共同特征,但以徽派版画的成就最为突出。徽派版画体现了传统中国人的欣赏习惯,构图完整饱满,不留空白,在结构画面时总是以单线为主来叙事铺陈,讲究诗情画意,常常配以诗、文和印章,强调装饰效果。刻工对每一条线条都全神贯注地去刻画,有时细如毛发,柔若绢丝,有时粗如鸿沟,壮若山脊。此外,彩色套印技术的发明是明末清初版画的最大成就之一,这其中徽州人做出了突出贡献,胡正言刊印的“十竹斋书画谱》和《十竹斋笺谱》采用拱花、饾板的技术,使画面五彩缤纷,促使木刻印刷术发生了质的飞跃。
⑺ 苔藓微景观源于哪个国家
苔藓微景观其实属于盆景 传统艺术形式的一个细分造型。盆景源于中国,盆景一般有树桩盆景和山水盆景两大类,盆景是由景、盆、几(架)三个要素组成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统一整体。人们把盆景誉为"立体的画"和"无声的诗"。
盆景源于中国。1972年在陕西乾盆景陵发掘的唐代章怀太子墓(建于706年) 甬道东壁绘有侍女手托盆景的壁画,是迄今所知的世界上最早的盆景实录。宋代盆景已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当时的著名文士如王十朋、陆游、苏东坡等,都对盆景作过细致的描述和赞美。元代高僧韫上人制作小型盆景,取法自然,称"些子景"。明清时代盆景更加兴盛,已有许多关于盆景的著述问世。"盆景"一词,最早即见于明代屠隆所著的《考盘余事》。20世纪50年代以后,盆景制作在公共园林、苗圃和民间家庭有了很大的普及,并成立了盆景协会,经常举办盆景园和盆景艺术展览等。
日本的树桩盆景由中国传入,称"盆栽"。14世纪绘画中已有出现。1909年,日本盆栽通过伦敦的一次展览会而传到西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始在欧美流行,并音译为"bonsai"。现美国、英国、联邦德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都有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协会。1980年在日本大阪召开了世界第一届盆景大会,同时举行了世界盆景展览。
⑻ 盆景源于哪个国家
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会长、江苏农学院的徐晓白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西方人认为盆景艺术起源于日本,但实际上盆景艺术起源于我国,是从我国传到日本,在日本得到高度发展后又传到西方的。
盆景以植物、山石、水等为材料,经过艺术处理和加工,集中在盆内,达到“缩龙成寸”、“缩地千里”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体现了人类对大自然的依恋,被誉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我国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时代就开始有了略具盆景特色的模仿自然山林的造园和构石为山的私家园林。到汉代,陶瓷工业的发展为盆景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盆钵。在考古中挖掘的东汉墓壁面上发现了圆盆中栽着六枝红花和树木盆景的雏形。魏晋以后,江南经济得到大发展,贵族地主大量兴建园林别墅,士大夫们则纷纷寄情山水,从自然山水中寻求人生的哲理和趣味,这种风气,不但促进了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形成,也促进了盆景艺术的发展。
到了唐代,大量的画、诗及文献,像白居易、李贺、韩愈的诗文中都写了盆景。宋代以后,盆景得到进一步发展,文豪书画家苏东坡就是个盆景爱好者。盆景这一名称就出自他著的《格物粗谈》一书。进入清代,盆景艺术又有发展。
当代盆景艺术更加发展。现代人对盆景艺术日益求精,种类分析也更详细,根据盆景的形式分为:水栽式、丛林式、悬崖式、卧干式、直干式等等;盆景的类型也有大型、中型、小型、微型之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