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工书籍
1. 愿作春泥更护花:江城子
2011年5月23日,国务院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文化遗产名录。由四川省盆景艺术家协会申报的“川派盆景技艺”,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一代宗师陈思甫毕生以传承、弘扬川派盆景艺术为己任,大师若泉下有知,此时当会大感快慰橘或乱了。
陈思甫,川派盆景陈氏第六代传人。1924年1月20日,他出生于成都的一个盆景世家。其父陈玉山是川派盆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宗匠,不仅将掉拐、接弯掉拐、三弯九倒拐、滚龙抱柱、直身逗顶等规律类树桩盆景制作得精美绝伦,更是挽救了濒于失传的自然类树桩盆景技艺,为川派盆景艺术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上世纪初,在川西地区以蟠扎树桩盆景为生的盆景艺人家庭有六十余户,他们各怀绝技,都有自己最擅长的造型样式。如成都张彬如的掉拐身法,戴崇光、龚协之的滚龙抱柱身法,灌县龚吉如的大弯垂枝身法,郫县李洪泰的方拐身法,温江纪成久的巧借身法等等。相比而言,陈玉山所掌握的身法样式更多,技术更加全面。自幼,陈思甫即跟随父亲刻苦学习传统川派盆景制作技艺。在严师慈父的言传身教下,陈思甫练就了一身扎实的基本功。20岁时,陈思甫便因为一件名为《古道晚唱》的榆树作品,开始在人才济济的川派盆景界崭露头角。
陈思甫学艺勤勉,善于观察。他曾在一篇讲解树桩盆景蟠扎技艺的文章中这样记道“掉拐法,有正面背面之分,主要是看第二个弯子,弯内向着你,就是正面:弯背向着你,就是背面。传统制作中,都是成对造型:若蟠的第一弯都是同方向的,那末蟠第二个弯子,就须一正一背,才算成对造型;若两株都现弯内或弯背,就成为‘排队伍趱趟子’了,旧时代要受师家训斥,也会被同行取笑的。”
由于蟠扎技艺精湛,早在17岁时,陈思甫就被推选为成都市花果苗圃商业公会的执行委员。新中国成立后,他一直从事盆景的规模化生产工作。陈思甫的家乡金牛区营门口乡是个千年花乡,有很多人从事花木培育工作。1958年建立公社后,陈思甫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培训社员蟠扎盆景上。据曾采访过陈思甫的作家刘盛陶撰文介绍,1960年代初期花木盆景开始逐渐走出公园,装点城团羡市公共环境。与此同时,国家开始重视加强对花木园艺人才的培养。当时的成都,仅有陈思甫所在的公社花果生产队可提供花木。在师资奇缺的情况下,身负绝技的陈思甫引起了城建部门的重视,时常被请去讲课(如图2)。
陈思甫旧时只读过五年私塾,文化程度不高。为了讲好课,他自学植物学、文学、历史等学科知识,同时拜访诸多川派盆景界耆老,虚心求教。通过细致的调查研究,他厘清了川派盆景的发展源流,总结出川派规律类树桩盆景的十种身法、三式五型枝法和自然类树桩盆景的四种造型样式。
关于川派盆景的历史,此前鲜有人论及。陈思甫通过钻研大量历史资料和遗存,提出川派盆景起源于蜀汉,形成于五代十国,兴盛于明清的观点。这一观点甫一提出,即得到了广大盆景界同仁及省市城建园林部门领导的肯定,至今仍被各种盆景书籍征引。
陈思甫对川派盆景的另一历史性功绩,就是总结出了川派各种盆景样式的蟠扎技法与枝法。川派盆景分为两类:规律类(也称规则式)与自然类。陈思甫不仅研究总结了父亲传授给他的所有技艺,还拜访川派盆景老艺人,深入探讨那些独家传承以及业已失传的技艺,较为全面地总结出川派盆景所独有的掉拐、接弯掉拐、对拐、方拐、三弯九倒拐、滚龙抱柱、大弯垂枝、直身逗顶、逗身照蔸和巧借等十种身法,平枝式规格型、平枝式花枝型、滚枝式小滚枝型、滚枝式大滚枝型和半平半滚式等五种枝法,以及立式、卧式、悬崖式和杂式等四种自然类树桩盆景型式。
旧时的手艺人都恪守“千金不卖道”的习俗,很多技能都是通过口授心传的形式承袭,川派盆景技艺亦是如此。陈思甫力破这一陈规陋俗,在各种培训班上,将这些圆档历来被视为祖传秘笈的手艺悉数传授给每一位学员。与此同时,相关部门频频邀请他参与各种书籍的编写。据不完全统计,陈思甫先后参与了《成都市观赏植物名录》(成都市绿化委员会编著,内部资料,I[960年出版)、《中国盆景艺术》(1979年国家城建总局下达给广州、上海、成都、苏州、扬州等五个城市的有关部门编写《中国盆景》,陈思甫代表成都市参与编著,此书终于1983年出版)、《成都盆景》(潘传瑞编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等书籍的编撰工作。
1982年6月,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隆重推出陈思甫专著《盆景桩头蟠扎技艺》。对于本书的创作初衷,陈思甫在《后记》中写道:“虽然蟠扎技艺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是至今并不普及,某些尚存的传统技法甚至有失传的危险。为了继承和发展我国的这项传统艺术形式,我决定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桩头蟠扎经验写成本书,贡献给人民。这算是我对我们这座伟大的社会主义大厦增添一砖片瓦吧。”在书中,陈思甫用通俗的语言、明晰的图解,概要地介绍了川派盆景的发展简史,规律类与自然类树桩盆景的蟠扎技艺,适宜蟠扎的树种、时间、用具和用材,以及日常维护管理的方法。内容丰富,行文流畅,词句优美,可操作性强。成都资深园艺专家潘传瑞曾评论说:“这是我国第一本系统介绍树桩盆景蟠扎技艺的专著,剑南盆景(四川在唐时称剑南道,因此有些人以‘剑南盆景’代指四川盆景――笔者注)将因此而生色,四川古桩将为此而增辉。”
陈思甫毕生致力于传承、弘扬川派盆景艺术。他曾动情地说:“我多么希望自己的总结,能促使今天尚有实物借鉴,濒于绝迹的传统蟠扎身法,得以继承,甚至发扬光大。”在他所总结的十种身法中,方拐是比较特殊的一类。此法与对拐颇为相似,只是将弧形弯子蟠成缺一侧的方格型,近似“弓”字形态。方拐干的蟠扎须从幼树开始,在枝条半木�化时进行,枝盘应达到层次分明的规整度,其基本成型的时间至少需要15年。这种技法在1930年代以前,只有郫县的李洪泰一人运用。由于费时费工,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仅无人继承这种技法,甚至连这种类型的盆景作品都绝迹了。陈思甫在深入研究之后,曾花费十数年创作了一件名为《方圆随和》的方拐作品(如图3),成功再现了这类盆景样式的风采。时至今日,不仅四川有人传承这种技艺,甚至外省都有爱好者执着探索这种独特的技法。
近年来,有些盆景界人士在多种场合发表言论,认为规则式盆景的出现是经济市场催生的产物,他们的理由是这类盆景成型快并可大批量生产。其实,这是一种严重的误解。规则式盆景讲究精致,以显示创作者的耐心与技巧:同时,过于繁琐的蟠扎会抑制植物的生长。陈思甫的后期代表 作《亭亭玉立》(如图4),从1960年代开始蟠扎,直到1990年代才成型,前后耗费了30年时光。
如何继承与创新,是晚年的陈思甫思考最多的问题。他认为,将川派规律类树桩盆景的规律性认识视作“僵化”了的公式的观念是错误的,将川派规律类树桩盆景视为无与伦比的艺术绝品,墨守陈规,也是不可取的;应当从对传统风格的再认识入手,吸取精华,去其糟粕,融进丰富的新的思想内涵与现代的加工技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谈得上继承、创新。
在陈思甫的倡导下,经过众多川派盆景艺术家的研讨,对于川派规律类树桩盆景内涵的解读,基本达成了如下共识:一是要看树桩形状姿态上的古老性和奇特性,越是古老奇特的树桩,其审美价值越高:二是要看树桩蟠扎、修剪加工技艺的难度大小和技艺的精湛程度,表现出精湛的高难度技艺的树桩,更有观赏性;三是要带着读“格律诗”一样的赏析眼光和审美兴趣来欣赏规律类树桩盆景那些比较对称和规则的造型形式,只要读懂了这类盆景在身法、枝法、丝法等方面的造型规律,就会领悟到其中的无穷之味和不尽之意(参见由四川省盆景艺术家协会、成都市园林管理局编著的《中国川派盆景艺术》一书)。蟠扎用材也由传统的棕丝、席草转变为更加便利的金属丝,亦可谓是一种创新。
为表彰陈思甫对传承和弘扬川派盆景艺术所作出的杰出贡献,1989年9月,国家建设部城建司、中国园林学会、中国花卉盆景协会(现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等单位联合授予其“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荣誉称号。
大师一生善于思索,勤于实干,甘于淡泊,乐于奉献。在川派盆景艺术的园地里,大师倾其一生,用春泥般无声的滋养,换得那一枝一时的芬芳。2006年5月26日,大师与世长辞,享年82岁。
大师的离去,意味着一个全面总结、传承传统川派盆景艺术时代的隐去。在当下这个浮躁的环境中,愿意静下心来用传统棕丝蟠扎技艺制作川派规律类树桩盆景的人,已经屈指可数了。据陈思甫大师长子陈凡介绍,他和他的姐弟及后辈们还在坚持用祖传的技艺蟠扎,但规律类盆景在他们作品中的比重正在逐年下降。川派盆景技艺传承人赖胜东也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坚守、传承着,他希望先辈们留下的传统技艺能够在被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让优秀的文化遗产得到合理利用,让中华之艺术永远流传!
(编辑刘少红)
2. 园艺专业书籍
园林专业应该看的书
历史类:
一、 国内
01.《中国古典园林史》 作者:周维权 清华大学出版社
02.《江南园林志》 作者:童 寯 中国建工出版社
03.《中国建筑史》 作者:梁思成 百花文艺出版社
04.《中国雕塑史》 作者:梁思成 百花文艺出版社
二、 国外
01.《西方造园变迁史》 作者:针之谷钟吉
02.《造园史纲》 作者:童 寯 中国建工出版社
03.《西方园林》 作者:郦芷若,朱建宁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04.《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作者:王向荣,林菁 中国建工出版社
05.《环境设计史纲》 作者:吴家骅 重庆大学出版社
06.《外国造园艺术》 作者:陈志华 河南科技出版社
理论类
01.《建筑十书》 作者:维特鲁威 知识产权出版社
02.《城市意向》 作者:凯文?林奇(译者:方益萍等)
华夏出版社
03.《城市形态》 作者:凯文?林奇(译者:林庆怡等)
华夏出版社
04.《建筑的伦理功能》 作者:卡斯腾?哈里斯 华夏出版社
05.《总体设计》 作者:凯文林奇(译者:黄富厢等)
中国建工出版社
06.《设计结合自然》 作者:麦克哈格
07.《景观设计学》 作者:西蒙兹 中国建工出版社
08 《人性场所》 编者:克莱尔?库珀?马库斯(译者:俞孔坚等)
09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环境结构中心系列丛书 知识产权出版社
《建筑的永恒之道》 作者:C?亚历山大等(译者:赵冰)
《建筑模式语言》 作者:C?亚历山大等(译者:王听度等)
《俄勒冈实验》 作者:C?亚历山大等(译者:赵冰等)
《住宅制造》 作者:C?亚历山大等(译者:高灵英)
《城市设计新理论》 作者:C?亚历山大等(译者:陈治业等)
10.《外部空间设计》 作者:芦原义信 中国建工出版社
11.《风景园林设计要素》 作者:
12.《建筑形式美的原则》 作者:托伯特哈姆林 中国建工出版社
13.《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 作者:弗朗西斯?D.K.钦(译者:邹德侬)
中国建工出版社
14.《园冶图说》 作者:计成(注释:赵农)
山东画报出版社
15.《说园》 作者:陈丛周 同济大学出版社
16.《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作者:彭一刚 中国建工出版社
17.《江南理景艺术》 编者:潘古西 东南大学出版社
18.《建筑空间组合论》 作者:彭一刚 中国建工出版社
19.《环境行为学概论》 作者:李道增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广义建筑学》 作者:吴良镛 清华大学出版社
21.《现代建筑理论》 编者:刘先觉 中国建工出版社
22.《现代景观规划设计》 作者:刘滨谊 东南大学出版社
23.《景观形态学》 作者:吴家骅 东南大学出版社
24.《理想景观探源》 作者:俞孔坚 田园城市出版社
25.《景观:生态.文化.感知》 作者:俞孔坚 中国建工出版社
26.《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作者:李 敏 中国建工出版社
27.《风景园林设计》 编者:王晓俊 江苏科技出版社
28.《美国景观设计的先驱》 作者:孟雅凡 中国建工出版社
实践类
01.《德国景观设计1-2》
02.《日本最新景观设计1-3》
03.《台湾景观设计98/99/2000/2001/2002/2003》
04.《世界景观大全》
05.《环境空间—国际景观建筑》 作者:罗伯特霍尔登 中国建工出版社
06.《世界景观设计丛书》 作者:弗朗西斯科 中国建工出版社
07.《90年代日本环境设计50例》 作者:章俊华河南科技出版社
08.《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 作者:俞孔坚 中国建工出版社
09.《日本景观设计师系列》 作者:章俊华 中国建工出版社
(已出版《佐佐木叶二作品集》《升野俊明作品集》《户田芳树作品集》)
10.《美国现代景观建筑大师作品系列》 作者:夏建统 中国建工出版社
(已出版《点起结构主义的明灯——丹凯利》)
11.《当代国外著名景观设计师作品集》 作者:詹姆斯 中国建工出版社
(已出版《马里奥.谢赫楠作品集》)
12.《景观细部图集》 作者:迈克尔 大连理工出版社
13.《景园建筑工程规划与设计》 作者:吴为廉 同济大学出版社
14.《景观设计师便携手册》 作者:刘玉杰 中国建工出版社
15.《植物造景》 作者:苏雪痕 中国林业出版社
16.《植物景观造园应用实例》 作者:薛聪贤 浙江科技出
3. 关于植物的各种书籍
1、野生花卉:涉及自然、地理、动物、植物、天文、地质、科技、历史、考古、艺术、人文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
4. 书籍 有哪些介绍苏州的书籍文化类 历史类 艺术类 设计类方面的都可以
这边就先给你推荐3本个人觉得不错的书,其实去当地书店里找应该能找到不少的。
庭院深处
苏州园林的文化涵义
作者:居阅时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06-7-1
中国古典园林
精华萃于江南,重点则在苏州,大小园林数量之多、艺术造诣之精,乃今天世界上任何地区所少见。东南最早私园为东晋苏州顾辟疆园。由于苏州具有经济、文化、自然等优越条件,因而园林得以发展,在长期封建社会中,苏州园林迭有兴废,至全国解放后,始广为维修,累代名园遂重观秀丽。
苏州古典园林作为文人、官吏和富豪的私家园林,其布局、建设和布置多有深刻的意义,反映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园主的心态。
本书深入于各个历史时段的文化堆积层,提示苏州园林的装饰、装修的景点布置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缜密的分析、新颖的结论和数百幅图片使你于赏心悦目之时豁然有所领悟,更可以为现代居住文化提供启示。
苏州盆景——中国盆景精品赏析
作者:邵忠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1-1
苏州盆景,发展于历代文人荟萃、艺师辈出、文化发达的,以苏州为中心的地区。苏州盆景的发展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历史条件和文化条件。这里风物清嘉,给创作盆景提供了最好的范本。现代苏州盆景的造型特点是:注重自然,型随桩变,成型求速。摆脱了过去成型期长、手续繁琐、形式呆板的传统造型的束缚。本书介绍了苏派盆景的历史演变和形成、苏州盆景的造型特点和艺术手法、苏州树桩盆景制作、苏州盆景赏析等内容。
苏州状元
作者:李嘉球
出版社:苏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9-8
苏州的历史源远流长,建城二千五百多年以来,文化积淀十分浓厚。在这块得天独厚而又美丽富饶的土地上,世世代代的苏州人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吴地文化,并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而在华夏文化史上占有着重要的位置。苏州地灵水秀,人文荟萃,先辈们在这里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其丰厚性体现在古城名镇、园林胜迹、街坊居民以至丝绸、刺绣、工艺珍品等丰富多彩的物化形态,体现在昆曲、苏剧、评弹、吴门画派等门类齐全的艺术形态,还体现在文化心理的成熟、文化氛围的浓重,等等。千百年来苏州人才辈出,如满天繁星,闪烁生辉。文化底蕴的厚重深邃和文化内涵的丰富博大,是苏州成为中华文苑艺林渊薮之区的重要原因。
苏州名门望族
作者:张学群等
出版社:广陵书社
出版时间:2006-7-1
苏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历史上的苏州人文荟萃,世家大姓人家更是人才涌流,影响深远。六朝时期的“朱、张、顾、陆”,唐宋元明时的“归、范、文、王”,清代的“彭、宋、潘、韩”等等,每每提及,苏州人眉飞色舞,津津乐道,总有着说不完的话语和讲不完的故事。
《苏州名门望族》从很远的过去,一直讲到现在,讲的都是苏州的簪缨世胄,钟鼎人家,在那个被人们曲解了的社会里,与国家同兴亡,与民族共盛衰,生生不息,一代又一代地为中国历史,为苏州文化书写着动人的篇章。
本书详细介绍了苏州陆、顾、朱、张、吴、范、王、钱、彭、宋、潘、韩、汪、程、孔、费、贝、雷、席、严、尤、袁、施、曹等20余个姓氏大家的渊源和演变,意在展示苏州名门望族在长达1000多年的岁月里,为世人所作的贡献,以便使人们能从这个独特的角度,对苏州的人文内涵有更深切的体会和了解。
5. 市面上种花的方法包罗万象,又有哪些介绍花盆知识的书籍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是比较喜欢种花的,而市面上的种花方法也千奇百种,可以去阅读一些关于种花的书籍,比如《健康花草四季养》,《轻松学养草本花卉》,《野趣盆栽》等书籍。学习一些种花的技巧,以及养护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够种植出漂亮的花卉。在种花之前也应该选择一个好看的花盆,花盆的款式也是比较多种多样的,最好是选择坚固且匀称的花盆,这样才更有利于花草的生长。种花也是有很多讲究的,花盆的选择也应该根据植物的高度来进行判断,花盆的材质也有很多。
除了要买花盆和植物以外,土壤,工具以及肥料都是必不可少的,在书籍当中还会有关于繁殖,修剪以及防治害虫等方面的知识。可以降低新手在实操方面的难度,也能够让新手快速成为养花高手。
6. 《初级盆景工》这本书现在还有没有卖的
这本书有些时间了,比较难找,书店不一定有,可以网上试试电子书。
作者: 李青贵
出版时间: 2007-08-01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图书简介
本书为《我跟绿化师傅学手艺》丛书中的一个分册。它以初级盆景工应掌握的盆景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体,以介绍盆景的概念、起源和盆景的基本分类为起点,着重讲解了树桩盆景的栽培技术、造型技术和养护管理技能,以及常用树桩材料和树桩盆景制作工具。此外,还简单介绍了山水盆景制作、山水盆景常用的石材和制作工具、盆景的艺术表现和陈设等知识。并针对初学者做盆景时易犯的错误,总结了10个基本法则。
本书可作为园林行业初级盆景工的基础教材,也可作为盆景制作爱好者的学习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