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盆栽知识 » 晨夕盆景

晨夕盆景

发布时间: 2023-09-12 13:38:20

① 菊城金瓣的菊展历史

自宋被元入主后,战乱频繁。及元至明代,民困稍苏。名门望族者,应试科举,踏上仕宦官途。荣为故里者,多建府第辟园囿,以养花艺菊为乐。到了明代,小榄艺菊之风已盛,菊花的栽培已很普遍。据当时在南京城朝廷任礼户两部尚书的小榄人李孙宸所撰之《两榄风景地势图说》文,已有“五松六路三丫水,一洞梅花十二桥,岁岁菊花看不尽,诗坛酌酒赏花村”的赞美之句,足以说明那时的小榄人已好艺菊,每年菊花盛放之时,聚集三五知已,酌酒赏花,籍此遣兴已成习惯。
至清军入关,烽火又复四起,小榄亦难逃厄运,民不聊生。清康熙年间,社会逐渐稳定,小榄民间的菊艺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在栽培上对菊花的整形摘心,养护管理等有了一套系统经验。此时已开始从上海、江南等地引入新种,使品种花色增多,乡中一些绅商官吏之家,闲情逸致之士,则效法陶潜寄怀东篱,艺菊之风业更盛于昔。此时,小榄已得称“小柴桑”之美誉。 清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榄乡有一赛菊之举。是年霜降以后,乡内李姓和何姓祠堂前盖搭花棚,置菊场,列名花,各姓氏中的文人雅士为菊花取名吟诗作对,品评吟咏,推魁首,别等第,按序颁奖。评菊以“三不”为标准,即不脱裙(叶)、不交枝、不跪脚。立菊技艺已为运用,以“三丫六顶”为式,品种则以“一捧雪”为极。试毕则分别次第奖给纱、缎巾、扇等物品。此即所谓的“菊试”(据清道光年间《香山县志》载,菊试就是在菊花“盛开时,集乡人所植名种,设赏格,评高下”)。品菊试期间,还请戏班在花场内的戏棚演戏,非常热闹。
清乾隆五年(1740年)后,“一捧雪”几濒失传,而菊试亦不复举行,继而以各姓氏宗族为主,与庙宇、坊社结成各“菊社”。去评试之习,步前贤“以文会友”之遗风,每过重阳,移佳菊于社所,“联二三知己,倾樽篱下,索句花前”(见《香山县志》)。关于菊社,清代小榄人何大佐(字章民,号力斋,为明末名宦何吾驺之孙)在《榄屑》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述:“菊社者,不先期而檄,不分币以酬,与菊试不同,惟集裁菊同志友,将所有之佳妨,移至社所,星罗棋布,炉香屏画,晨夕相对,或饮酒赋诗,或按乐度匀曲,其兴转剧,夜则灯烛辉煌,至晓方灭,观者忘倦,远客骚人逸士,每至菊节,常拿舟而至,题咏甚多。散社后,有索花为赠者,满船载而去。”之后会无常期,或十载或二十载举行而不定。
清乾隆四十七年壬寅(1782年),各姓菊社联合首办十年一届的“黄华会”,将原日之菊社变作菊会参展之小团体,据《香山县志》,是届乃小榄菊花会之“初会”。当时榄乡各姓俱有摆设,各姓菊场不仅搭架摆菊,而且广搭花台、花楼、花桥,还演戏助兴,仅演戏就有十余台。夜间则张灯结彩,通宵达旦,参观者甚众。当时的香山县令彭竹林曾为小榄菊会给予“榄市花期韵欲仙”赞誉。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再会,第二届“黄华会”规模比初会更大。 清嘉庆十八年癸酉(1813年),是年黄华会之会众,以祖辈自南雄珠玑巷来小榄时为甲戌之年,而明年正值甲戌,倡以黄华会扩大活动,集十姓菊社在全乡举行。
因而嘉庆十九年甲戌(1814年)为纪念开村而举办首届菊花大会,并定以后逢甲戌年为小榄菊花大会之期,即距一甲子(六十年)为一届。这便是流传至今的小榄“甲戌菊花大会”。是届,大小二榄,菊社花市,星罗棋布,三千花圃,十二琼楼,舟楫穿梭,人流簇金。据当年《菊经答记》记载:“自榄之东评海面,一路漂回至海洲,锦帆画桨;络绎不绝,客试推蓬露顶一观,绝十二琼楼,宛人天外,而乘航至者,真似海岛浮山来赴餐英会也。”《香山县志》亦云:“四方来观一次,虽农夫收竖,从芳酸中行亦旋改其面目。”所列者佳菊72名种。
清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年),人们依例举行第二届小榄菊甲戌花大会。当年菊会,由何、李、麦三大宗族联合组成,规模比上届更大。适值同治皇帝崩,借口国丧,禁止鼓乐,无梨园助兴。为增加热闹气氛,大会于九九重阳,集各地文人雅士,举办大型“斗菊筵”,开筵征诗,以壮其盛。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亦按六十年一届举办第三届小榄甲戌菊花大会。当时,正值日寇侵略,东北沦陷,国难当前,且农村不景,经济萧条,曾拟停办。但乡人多认为盛会难逢,仍群策群力,最后如期举行。此次,在全镇分东西南北中五区同时展出,花街柳巷,群卉纷陈。各氏族以及各坊、庙、社等共有花棚廿四、花楼花街各十二、景棚花桥各八处、花塔六座、菊艺场九、戏棚十一;还专门开辟了一个省港小榄同乡会游艺场、老人健康比赛、征诗征联、农业展览、日夜“水色”、“鱼灯”游行等。远近而来参观者达百万众,无不交口赞赏。因而有“人生能阅历两届,诚属难能可贵”之说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认为菊花会要六十年一届实在为时太久,于是改为十年一届。1959年,为庆祝建国十周年之建成,小榄举办共和国成立后首届菊会。省内外一些报刊连日大篇幅报道了菊会盛况,誉小榄为“菊城”,自此“菊城”之称就广为流传。
共和国后第二届菊花会因十年动乱未能于1969年如期举行,后改于1973年举行。此届规模较少,少有传统名菊参展。但小榄人发挥创新精神,大立菊之基础上,首创各种造型菊艺,以立体与浮塑砌作艺术形式,塑造出飞禽走兽及虫鱼、人物造型数十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当然少不了政治插曲。菊砌精品“天女散花”,遭极左思潮者诬为“复旧”,横加斥责。幸在展出前夕,经当时省长陈郁看后,热情支持,始如期展出。此次花展,据入场统计,突破一百万人次,创往届最高纪录。
1979年举办之菊会,花场跨大小二榄,仿拟传统景色五十处。当时有中央级、省级以及香港的传媒到小榄采访播导此次盛会。小榄人热情接待海外人士,乃“黄华传友谊,盛会叙乡情”,乘着改革之风的菊花会,为小榄在新时期腾飞揭开序幕。
1989年,镇上正处在城镇建设高潮中,菊会未作扩大活动,只按往常一年之“秋菊欣赏”形式展出,亦有一些创新内容。 1994年,正是小榄传统的第四届甲戌菊花盛会之期,为承先启后,顺应民意,1992年2月小榄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作出了决议,决定以三年时间筹备,把1994年第四届菊花大会办成以菊花为主题的大型文化艺术节。
此次盛会,分三个展区、四个展场、五条马路、景点 198个,总面积达10平方公里,展出各种菊花82万多盆,菊花品种1568个。在展出的704盆大立菊中,单株着花1027朵(18圈)以上的有113盆。而其中两盆大立菊王分别是43圈的“白牡丹”(品种名),单株着花5677朵和42圈的“绿衣红裳”(品种名)单株花5419朵,均刷新了基尼斯世界大立菊单株着花数的最高记录。初大立菊技术外,值得一提的还有造型菊嫁接技艺与菊花吊扎技艺。本届菊会之嫁接菊有分层塔形“高接菊”,以一株嫁接多个品种,每品种一层,成塔状,一般为8-10层。有老茎苍劲的嫁接盆景菊(桩菊)。此外,有四盆半球型嫁接菊,每盆单株嫁接60个菊花品种,并以大立菊扎形方式成五圈,花91朵,60个品种喻意小榄菊花大会60年一届。一株菊花嫁接60个品种而开放一致,可堪称菊艺中之珍品。本届菊会展出的菊花吊扎造型,既有传统的平面文字,图案表扎及菊壁(斜面模纹壁),亦有集电动、灯光、声响于菊艺的立体艺术景组,既有精致的人物、龙、凤等扎作,亦有粗犷的色映菊砌组合。整个菊会,共展出菊扎、菊砌题材造型景点134组。 此次盛会吸引了国内和来自23个国家、地区的游客600多万人次。
2004年11月,小榄镇举办了(甲申)菊花文化艺术欣赏会,以“魅力小榄,展示菊艺新风采”为主题,在布展和菊艺上都有新的突破,最大的一棵单株立菊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菊会期间,国家文化部授予小榄“中国民间艺术(菊花文化)之乡”称号。
2006年5月,“小榄菊花会”成为小榄人不畏艰苦、勤劳勇敢、拼博奋斗的精神动力,更成为现代小榄人把握先机、开拓各项辉煌事业的原创生命力。
2007年11月,小榄镇将举办“第九界中国(中山小榄)菊花展览会”,进一步弘扬和发展传统的菊花文化艺术。

② 春节的习俗

除夕夜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而此时也是让孩子了解传统春节,接受传统教育的最佳时机。

这天晚上一家人要做三件事情:祭祀、吃年夜饭、守岁。

祭祀

即祭祖,华人过节总不会忘记自己家族中已故的先人,春节也不例外。这时我们会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我国华人普遍采用的仪式,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

这个传统活动对孩子来说非常有意义。这个活动,不仅能使孩子对自己的家族有所了解,还能教育孩子尊敬各位先人和长辈。

年夜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年夜饭的讲究

年夜饭,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各式各样的年夜饭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

·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

·南方新年有吃馄饨习俗,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

·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春节食谱推荐

·年年有余

原料:黄鱼、番茄酱、糖、醋、茹粉、葱花、蒜米、笋丁

制法:将黄鱼切十字花刀,下八成油炸熟捞出,锅留底油,下上述调料,勾芡,淋在鱼身上即成。

·年年糕

原料:红年糕、白年糕、糖、水、茹粉

制法:将红、白年糕改刀成长方形块状,沾上茹粉下过油,捞出摆放在盘中。锅中放入糖水,待糖融化时勾芡淋在年糕上即成。

·十锦太平燕

原料:鹌鹑蛋10粒,肉燕、香菇、胫花、冬笋、西芹、肚片、萝卜、盐、味精、绍酒、麻油

制法:将鹌鹑蛋、肉燕调好味倒入碗中,将上述原料切片、飞水后捞出,淋上绍酒、麻油,摆在原料上即成。

炒芥菜和春卷也是年夜饭里必不可少的。芥菜寓意发财。

·八生火锅

原料:胫花、虾仁、鲜鱿、海蛎、青蛾、生鱼片、鲟条、芹菜丝、香菇、粉丝等

制法:将调好味的火锅烧开,随心所欲,涮入锅中即可。

在吃年夜饭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准备这顿盛宴的家庭成员,因为,从准备到制作需要几天的时间,而且在除夕夜当天,这些家庭成员为了其他人吃得开心、吃得热闹仍然在不停的忙碌。

守岁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此时,爸爸妈妈不妨把这些名诗念给孩子听,并作出解释,让他们明白其中的意思。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这晚家人团圆,欢聚一堂,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大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

另外,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它们的叫法还有讨口彩的含义,比如:

·吃枣——春来早;
·吃柿饼——事事如意;
·吃杏仁——幸福人;
·吃长生果——长生不老;
·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春节的由来与传说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③ 玉兰花的寓意是什么

它寓意着纯洁,代表人们对美好纯洁爱情的向往。高洁:外形昂扬却不争宠,内在人们心中容代表高洁。真挚:代表真挚的友情,送给朋友可表达对朋友的思念和真诚。永恒:送给朋友寓意友谊长存,送给爱人代表两人能永远在一起。童心:老人将它戴在身上有童心的意思。

(3)晨夕盆景扩展阅读

玉兰(学名:Magnolia denudata),园林观赏植物,玉兰原产中国中部各省,现北京及黄河流域以南均有栽培。古时多在亭、台、楼、阁前栽植。现多见于园林、厂矿中孤植,散植,或于道路两侧作行道树。北方也有作桩景盆栽。玉兰另有药用价值。

材质优良,纹理直,结构细,供家具、图板、细木工等用;花蕾入药与“辛夷”功效向;花含芳香油,可提取配制香精或制浸膏;花被片食用或用以熏茶;种子榨油供工业用。早春白花满树,艳丽芳香,为驰名中外的庭园观赏树种。

热点内容
花店创业分享 发布:2025-02-02 09:45:22 浏览:802
西兰花炒豆芽 发布:2025-02-02 09:39:00 浏览:474
红掌怎么插花 发布:2025-02-02 09:34:03 浏览:509
一枝玫瑰花的包装方法 发布:2025-02-02 09:29:19 浏览:174
泥炭盆栽 发布:2025-02-02 09:28:30 浏览:624
紫罗兰妈咪 发布:2025-02-02 09:18:16 浏览:392
七夕搞笑钻石 发布:2025-02-02 08:44:44 浏览:798
舒亦花卉 发布:2025-02-02 08:35:02 浏览:923
花语为暗恋的花 发布:2025-02-02 08:33:02 浏览:24
全网花店 发布:2025-02-02 08:23:54 浏览: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