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盆栽知识 » 小盆景打油诗

小盆景打油诗

发布时间: 2024-09-21 23:03:28

1. 每次施肥都提心吊胆,不是怕多就是怕少,怎么给盆景进行正确的施肥

2. 云南八十一怪是什么

1、斗笠反着戴(滇中元江、新平一带)

谁戴斗笠都是凹面朝地扣住头,而花腰傣的斗笠偏要凹面朝天,挡了太阳,接了雨水,而且使得本来水灵的姑娘愈发灵动欲飞。

2、姑娘四季把花戴(全省)

因为鲜花四季开不败,姑娘也才四季有花戴;把花戴在身上、穿在身上,姑娘便四季如花,成了花姑娘。

3、四季同穿戴(全省)

一方面是在同一时间内,人们分别穿着四季的衣服,即“一天穿四季”;另一方面是在一年当中,可以穿着同样的衣服度过司机,即“穿戴无四季”。

4、大姑娘不用裤腰带(傣族地区)

一块花布首尾相连,形成筒状,罩住下身,三折两裹,往腰间掖紧,不仅显腰身,而且穿脱便当。

5、少时花,老来红褂穿在外(昆明地区)

年少时花枝招展,老来难忘当年俏,于是红褂当外套,鲜艳夺目,喜气洋洋。

6、裙子套在外(全省)

裙子展示女人的美丽,裤子展示女人的勤劳;裙子套在裤子外,美丽便建立在勤劳的基础上。

7、衣服后面尾巴摆(红河等地)

衣尾装饰。学者说,这是由猿变人、尾巴消失的记忆;姑娘们说,走动起来摇摇摆摆,头也漂亮,尾也漂亮。

8、鞋子后面多一块(全省)

鞋子后面多一块绣花布,首先是实用,是永远跟定鞋子的鞋拔子;然后便是装饰作用,图个好看。

9、脚趾头常年露在外(全省)

老式布鞋的剪口开得大,穿上后可见到中间两三个脚趾头的跟部,既通风散热,又节省布料。

食物类

10、粑粑叫饵块(全省)

几乎所有用粮食做成的盘形食品都可以叫粑粑,而云南偏就把用大米饭舂揉而成的食物叫了饵块,其中的烧饵块也是盘形,与粑粑形似。

11、豆腐烧着卖(全省)

实则是烧豆腐,外加干湿作料,香脆糯软一应俱全,十人见了九人馋,还有一人睡着了,梦里梦见豆腐摊。

12、鲜花当蔬菜(全省)

看花、戴花都还不够,索性吃花。吃什么补什么,花好吃,人好看。既当菜,又美容,还当药用,一举多得。据说云南可食用花卉达160多种。

13、青菜叫苦菜(全省)

云南人所叫的苦菜是外省人眼中的青菜,不过味略苦而已。苦菜则是苦苣,为菊科植物。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野生苦菜生长。从前常在青黄不接时救荒,被誉为“救命菜”。

14、蚂蚱当作下酒菜(滇西等地)

同类说法还有“牛屎拱拱(屎克螂)当做下酒菜”;“蚂蝗也当下酒菜”。

15、地瓜当菜卖(全省)

地瓜、云南人叫“土瓜”,从泥土中刨出,撕了皮当水果吃,而切成片炒肉吃则是一道独特的风味菜。相反,萝卜本是菜,云南人则拿了当水果生吃。街头常有老太卖泡腌萝卜片,抹点辣酱,便是小孩、姑娘的零食。是故,又说“萝卜也当水果卖”。

16、石头煮青苔(西双版纳)

版纳江河中生长着一种青苔(滑苔),秋冬水浅时,妇女和孩子多喜潜水捞之。洗净晒干可收存,如干紫菜,集市上常见有售。青苔可油炸食,煮汤更佳;加入姜、葱、蒜、辣子和清水、油盐,将洗净的鹅卵石烧烫放如青苔汤盆,水沸即成。

17、家果野果难分开(全省)

植物王国,果实繁多,但许多并未经过人工驯化栽培,未成大宗商品。要想品尝,只有到当地、即时一饱口福。曾有一首打油诗写了云南人常吃、街头常见的水果。全文共有69句,就说到58种果子,其中很多是“野果”,如稀稀果、火把果、鸡嗉子果、多依果、酸木瓜、葛根、拐枣、糠枇枣、锁梅、酸角、桑椹、火麻子等。

18、游春炊锅当主菜(全省)

锅与炉合二为一,用铜打制而成。栗炭火置于中空的柱筒中,食物环绕周围,边煮边吃。郊游野炊,携带使用方便,而且保温。

19、过桥米线人人爱(全省)

不用炒,不用煮,生肉、生菜和米线在滚烫的鸡汤中烫熟了就吃。故又有“过桥米线烫生菜”之说。

20、香蕉油炸卖(全省)

90年代初,昆明市场出现一种叫“云南十九怪”的食物,其实是将香蕉晒干后,用油炸着吃。

21、牛奶做成片片卖(滇西)

将液体的奶做成固体的扇形奶片,云南人叫“乳扇”。熟吃,生吃都行;咸、甜、淡均可。

22、洋芋、包谷街前卖(全省)

漫步昆明大排挡、小吃摊,只见洋芋(马铃薯)剥皮后,一个个囫囵浑圆或一块块成串地在油锅里煎炸,黄灿灿香喷喷,时髦男女围坐一团吃得津津有味。包谷(玉米)上市时,街头巷尾常见人支一只火锅、一口大锅现煮现卖,热气腾腾,无论老幼皆喜买一只当点心边走边吃。

23、哈尼吃饭街心摆(元阳省)

元阳哈尼族春节“昂玛突”节,是他们一年之中祭护寨神,拜龙求雨的日子。届时家家户户要做40多种民族风味的菜肴,每家凑一二桌,抬到村子中心的小街上一字摆开。足足有700多米长,蔚为壮观。当地人称“长龙宴”或“街心酒”,堪可号称中国第一长宴。开席时,全村数千人“倾巢出动”,围桌而坐。主持人“龙头”被推出来坐首席,各家菜肴他先尝过后扒出一部分堆在一起,由他又分发到各户各桌,表示齐心协力,不分彼此。接着全体举杯共同祈愿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吃菜喝酒,聊天逗乐,唱歌跳舞,入夜则青年男女谈情说爱。这样的大宴要吃三天三夜方才罢休。

24、豪筵佳肴数野菜(全省)

山国云南,可食花草无计其数。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鸡鸭鱼肉吃腻了,想吃个稀奇,吃个清淡,吃个美丽,便将眼光投向山茅野菜。这是真正的“绿色食品”,没有化肥,没有杀虫剂,没有废气废水污染。常见的有如水芹菜、水蕨菜、折耳根、杉松尖、树花、树蝴蝶(又叫青蛙皮),灰挑菜、鹅肠菜等。昆明的一些国际饭店、食府,将这些山茅野菜请上了豪华筵席,或炒或烩或凉拌(所以又有“花花草草拌凉菜”之说)。

25、竹筒当烟袋(全省)

云南当竹,用竹筒烧饭、烤肉、酿酒、装水,可偏偏将竹筒吸烟视为怪。含有尼古丁的烟气经水过滤后再进入肺部,这是竹烟筒的主要功效。除了口鼻喷云吐雾,且手操之、眼观之、耳闻之,多官能享用。

26、烟筒装酒卖(全省)

近年来云南不少酒厂开发了一种“烟筒装酒卖”的专利产品。说明标签称“为体现民族特色,用云南十八怪之一的水烟筒装酒。一物多用,喝完酒,换上底部空心盖,其包装即可用于抽烟”及“作工艺品摆设”。

27、宵夜点心是咸菜(全省)

夜市上,往往有咸菜大席。主食不过一碗稀饭,咸菜则有二三十碟,什么韭菜花、茄子酢、大头菜、卤腐、太和豆豉、泡萝卜、酸腌菜、糖渍蒜、骨头糁、猪肝酢、腌干巴菌苤蓝丁、油炸鸡枞……可谓倾滇池之所有,展咸菜之大观。如此丰盛的咸菜宴仅不过区区1元人民币,实在划算。

住宅类

28、泥巴当瓦盖(怒江、金沙江等峡谷地带)

夯土筑墙,抹为顶,就地取材,冬暖夏凉。土平屋顶成为山区特有的晒粮场子和活动院子。这叫“土掌房”。*山吃山,从“千层饼”似的板岩上一层层、一片片剥下平整的石片,当瓦做屋顶,任风吹雨打,稳稳当当,却也头重脚轻,故又说“石板当瓦盖”。

29、盖房木头垒起来(滇西等地)

一根根整木头垒成一面墙,四面木墙呈“井”字形围成一间房,加个顶便成了家。俗称“木楞房”,学名“井干”建筑。

30、房子空中盖(热带湿润地区)

立柱悬空盖房,想是由巢居演变而来。说是通风透气、防水防兽。下面养家畜、堆杂物,上面住人,各得其所。

31、泥巴土基当砖块(全省)

在稀泥中加入稻草、头发之类,用木框基模一块块脱出,晒干后便成了“泥巴砖块”,俗称:“土基”。

32、石头砌墙实实在在(大理地区)

大理有三宝,其中之一是“鹅卵石砌墙不会倒”。从地基到墙身、屋檐全以石头砌成,从院落到村巷、水井的高矮隔墙也是石头砌成。

行游类

33、火车没有汽车快(全省)

善于在平直之路驰骋的火车,到了山高坡陡的云南也只能干着急。桥隧多,弯道多,如何快得起来?机动灵活的汽车抢先在前也在情理之中。

34、袖珍小马有能耐(全省)

一方水土养一方马,云南马马小重心低,善于爬坡下坎,山地运输远在高头大马之上。

35、火车不通国内通国外(滇南)

20世纪初由法国人修筑的滇越铁路,是云南乃至大西南唯一的铁路,而且是条“国际铁路”。修路的目的是掠夺资源,自然只能通国外。

36、溜索比船快(怒江峡谷)

两山之间拉一条绳索,人悬吊于琐上溜来溜去,这恐怕是最原始的“桥”。两点一线直来直去,船速如何能比?

37、山间铃响马帮来(全省)

马帮是一种原始的运输方式。对于山高谷深的云南,马帮曾经是重要的交通工具。说是马,实际多是没有生殖能力却有耐力的骡子。山道崎岖狭窄,有时面临深渊,如有对头马帮来,根本无法相让,所以老远听见马铃响,便要早做让避的打算。

38、出国旅游新马泰(全省)

云南人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旅游,是改革开放后90年代以来的事。东南亚地区与云南在人文、地理等方面殊多异同,有亲缘关系;二则地理位置挨近;三则费用相对低廉,故有“北京人在纽约”,“上海人在东京”,“云南人在曼谷”之戏言。

——用物类—— 39、树上松毛扭着卖(全省)
云南山区多松树,松针散落满地遍山,集拢起来,扭结成麻花串,便于携带,便于买卖。用松毛串发火易燃火旺,烧烤食物清香扑鼻。
40、蚕豆数着卖(全省)
一来蚕豆个大,二来没有用秤的习惯,三则买卖双方有的是时间,于是,一五、一十慢慢数来。
41、鸡蛋拴着卖(全省)
同类还有“柿饼串着卖’:将新鲜柿子压制风干成饼状,用线穿联成串,挂起来存放,上街买卖携带方便,以串论价交易明白。与“鸡蛋拴着卖”大同小异。
42、背篓用头带(全省)
背篓背在背脊上,背带勒在脑门上,使力使在脖子上。多山的云南坡坎多;背篓重,取上放下伤腰;又要腾出手搓线等,故然。
43。草荐当铺盖(全省)
草荐就是用草编织成的垫褥,防潮,保温,透气。在没有棉花的地区,草荐就是“棉絮”。
44、吃饭不用碗和筷(西双版纳、德宏等地)
傣族的“手抓饭”又糯又黏,用碗用筷都不方便,索性出手取而代之,省了碗筷,多了情趣,少了对资源的消耗,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45、草帽当锅盖(全省)
草编的锅盖形似草帽状,不仅具有锅盖的所有品质,而且草锅盖下的菜格外香。
46、牛屎粑粑墙上晒(藏族地区)
饼状的牛屎糊在墙上晾晒,晒干后的牛屎是很好的燃料。这是就地取材,废物利用,而且清洁环境

——习俗类—— 47,背着娃娃谈恋爱(某些少数民族地区)
一说先结婚后恋爱,二说结了婚还能再恋爱,三说背着弟妹去谈恋爱。总之是对某些民族婚恋性爱习俗的极致说法。
48、有话不说歌来代(全省)
从来说的就没有唱的好听,而且往往说不出口的却唱得出口。以歌代话,更中听、更动听、更耐听。
49,水火当作神来拜(全省)
敬重水与火,便就有了生命和希望,有了光明和温暖;如果丧失对水与火的敬畏,灾难也就临头了。
50、男背娃娃去赶街(全省)
又说“娃娃出门男人带”。贤内助未必是女人,男主内未尝不可。在汉族眼里,这是角色颠倒,其实是不懂男女平等。云南山高坡陡,男人背娃娃不仅安全可靠,而且方显出男人本色。
51、男人赶出家门外(某些少数民族地区)
以女承家,从侣居,男人只好暮合朝离地走婚,婚后新娘便回娘家,所谓不落夫家,男人虽婚却无家,这是一些古老的习俗。
52、姑娘叫老太(滇中地区)
“老太’’实为“姑太”、“姨太”;冠以“老”字,是昵称,即“老小”之意。近似于北方的“小姑于”、“小姨子”,“小姑奶奶”的意思。
53、两斤当作一斤买(昆明等地)
多数地方的市面论价是以市斤计,而云南有地方偏就要以公斤计。初来乍到者误以为价高,实则是两市斤的价。
54、敢上刀山下火海(怒江地区)
“刀山敢上火海敢闯”,常用作表示对某人某事的忠心或决心,殊不知在僳僳族中真有其事。每年二月初八要举行“刀杆节”,在两根20多米高的笔直树干间,绑上36或72把锋利的钢刀做成刀梯,好汉们全凭一双徒手一双赤足拾级攀登。上“刀山”之前或之后,还兴“下火海”。在一堆炎炎通红的炭火面前,下“海”者赤足在火堆中疾跑、跳跃和翻滚,甚至还要手捧炭火“洗睑”。“上刀山下火海”以手脚没有伤为成功,这样表明自己勇敢、清白的习俗活动已有500余年历史。

—环境类— 55,山有多高水长在(全省)
水往低处流,说明水原本在高处。这高处之水就在云南,山有多高水有多长,因此日本人说云南是“亚洲的水塔”。
56、石头长到云天外(石林县)
云南石头如同树木般栽在地上,高耸入云,成片成林。实则乃大自然的风雨如雕刻刀般塑造出石头的森林。
57,—年四季花不败(全省)
占尽天时地利,适合多种花卉生长。于是,你方开罢我吐艳,你刚凋谢我盛开,花与花之间形成默契的“花期接力”。
58、常年都出好瓜菜(全省)
鲜花不败,自然也有好瓜菜。不同时节自有不同的瓜果蔬菜,常年不断。云南人从来口福不浅。
59、奇花异卉居家栽(全省)
“春城无处不飞花”不仅在山野、公园,也在居家百姓小院、阳台。云南人爱花,各地都有居家养花的传统。无论你是去机关、单位办事,还是步入幽深的民居,都能见到各种花或盆景。如昆明人说:“有城无花,民心窄狭,有城无树,民心燥怒”;保山别号“兰城”;大理素以“风花雪月”闻名于世丽江家家养花,推门即见。要说私家花园最有名者,当数建水朱家花园。该园系滇军陆军中将朱朝瑛清末所建。整个花园占地2万多平方米,共有42个天井。有水上戏台、花厅绣楼,假山荷池,花台、庭荫花木遍布其间,晓它是“滇南大观园”一点也不过分。
60,煮蛋“蒸人”用热海(腾冲县)
中国热泉数云南,云南热泉数腾冲。腾冲火山多,热泉也多。距县城西南24公里左右的黄瓜箐地热区,一片约9平方公里面积的山谷间,有80多处热泉沸沸盈盈。其中最大的一眼直径6米多,深1.5米,水温高达97℃。池水昼夜喷涌翻滚,活活一口“大滚锅”(当地人语)。传说曾有黄牛失足落水,片刻只剩一副骨架。鸡蛋放进一旁开挖的小沟中,几分钟便“煮”熟可享。当地人很早就利用这热海治病,每年春节前后这一带便搭满草棚,成群结队由四方赶来的人,在冒气的地面铺细沙石、松毛、草席制成“蒸床”,卧于上蒸个半把小时,起“床”又洗。如此坚持十天半月,便可“来时骑马抬轿拐棍带,走时稳步挺胸两腿迈”了。
61、百县难与一县赛(罗平县)
罗平是云南的一个县,然一县之内,却有“长江三峡”、“桂林山水”、“黄果树瀑布”、“九寨沟风光”、“黄山云海”、“路南石林”、“版纳森林”、“腾冲热泉”、“九乡溶洞”、“天府油田”等87种景观(尚不包括人文景点)。可谓一县囊括百县景,云南旅游大世界。
62、风吹石头打脑袋(大理)
“下关风,上关花”,大理下关城因风势了得而有“风城”之称。由洱海出水口形成的风势能窜上跌下,石仗风势,脑袋便有苦吃。
63、小小湖泊叫做海(全省)
云南山高离海远,却将大大小小的湖泊叫做“海”、“海子”。此种现象不独云南,北京也有,如“北海”、“什刹海”之类。据方家考证,这与元朝蒙古族入主中原有关。蒙古族世居内陆,因缺水而缺水之词汇,故将水域通称为“海子”及“河”。元朝定都北京后,自然打上了其文化烙印,湖成“海子”,进而简化为“海”。云南是个移民社会,随之将湖称作海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怪的倒是,此于京城为“合法”之子,却在云南成了“怪孽”。
64.东边下雨西边晒(全省)
高山的立体气候形成了“十里不同天”、“一山有四季”的独特景观,热带、温带、寒带一应俱全,因此,“这边下雨那边晒”、“山头落雪[1J脚晒”之类便不 足为奇。
65,塔树互包相亲爱(滇南)
云南南部地处亚热带,气候炎热,雨量丰沛,植物易于生长,傣寨佛塔竞长出大树。树种不知是风吹来还是鸟衔来,在塔身缝隙中慢慢生长,终扎根于大地,成树包塔,或塔包树,相依相拥,相亲相爱,蔚为奇观。
66,圆通赏花人如海(昆明)
昆明圆通山二三月间日本樱花、垂丝海棠万树绽放,是谓“圆通花潮”。到圆通山赏花,清代即为昆明民俗盛事。
67、红嘴鸥,进城来(昆明)
自1985年始,昆明的冬天增添厂一景:大批从西伯利亚飞来越冬的红嘴鸥栖息于滇池、大观楼、翠湖等水面上,深得市民喜爱。
68,三个蚊子一盘菜(热带地区)
云南一年无四季,却干湿季分明,尤其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酷暑、湿热,又密不透风,便成“瘴疠之气”,蚊蝇如何不多不大?当然而今早巳不然,此实属对过去年代的夸张之说
69、街容市貌变得快(全省)
云南各地尤其是昆明,改革开放以来,加快旧城改造,改善交通,绿化美化。抓住机遇,办了几个大节、盛会,市容市貌日新月异,“土著”居民也时也有“迷路”趣闻发生。
70,四个竹鼠一麻袋(某些地区)
竹鼠,生存于竹林间,食竹笋而肥大,一个就有1——1.5公斤。捉来烹食,是佳肴,也是护竹之道.

——其他—— 71、“馒头腔”吃酸辣菜(全省)
云南方言属北方语系,因在滇汉族基本是省外(尤其是江淮、华北一带)移民,又因地处西南一隅,与中原汉语演变不能完全同步,故音韵及词汇等仍有较多“古迹”留存。如昆明南郊叫“哥哥”作“高高”(音),此为上古旨读法“街”、“鞋”读作“该”、“孩”,是为中古音。再如词汇——“刻薄”作“鹊薄”,出自明清小说中的土语俚语,如《西游记》例句:“这个美猴王,性情能鹊薄”;“一向”、“从前”作“一了”,出自元明清戏曲,如《冻苏秦》例句:“一了说‘若要富,土里做”’;“吃”的骂人话为“疃”,《集韵》解:“疃,食无廉也”;膀胱叫“脬”,《仓颉篇》解:“脬,盛尿者也”。如此等等,看似土,实则古。传说保山回民领袖杜文秀曾—土京告状,被京官误为京中讼棍喝下堂去,原因就在他操一口“小京腔”。所以至今保山人爱自嘲:“吃酸辣菜,说馒头腔”,此种现象,全省皆然。
72、“姐勒姐告”姐不在(瑞丽地区)
姐勒是瑞丽县一个区,辖内有著名姐勒金塔;姐告是云南的“天涯海角”,楔入缅甸境内的一个傣寨。“姐”在傣语中是“城镇”的意思,并非姐妹。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许多地名据民族语言用汉字注音而来,如按汉字本义去理解,极易望文生义,相去甚远,闹出误会、笑话。
3、东寺塔不在东寺街(昆明)
昆明市区有四座塔,两南两北遥相对峙。北二塔相距仅27米,皆在华山东路上段东侧;南二塔则“东寺塔”坐落在书林街,而“西寺塔”在东寺街,二者相隔两条街。当地人熟视无睹,外地人不免纳闷。原来,建于南诏时期的这两座塔,一名“觉照寺塔”(或“常乐寺塔”),一名“慧光寺塔”,因分立东西,被老百姓以东西冠之。清道光年间东寺塔因地震倾圮,后在原塔址以东重建,此便是东寺塔不在东寺街,亦无寺之故。’
74、大理有条“洋人”街(大理方城)
这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新风景,大理古城二招附近是老外最喜落脚之处。这里西餐馆、吧间遍布,墙上满是外文水牌、广告。老外三三两两或坐或躺或读书或聊天,悠然自得。有的甚至在此安家落户,有的因这里山好水好,不惮遥遥万里,常来常往,可见大理魅力之大。
75、金马碧鸡排大街(昆明)
昆明金碧路与正义路相交处两侧建有“金马”、“碧鸡”两座牌坊。始于明代,后屡毁屡建,今之所见系1999年所建。传说每逢一甲子(即秋分与中秋重迭之日),由于地球、月亮、太阳三者运转角度的关系,下午五六点钟时日月(两坊倒影)会在此“交辉”。故民谣唱道:“奇怪奇怪真奇怪,两座牌坊排大街。金碧交辉霞光灿,日月斗光六十年”。
76、阿诗玛会说“古得拜”(石林县)
石林景区外,辟有商业区,各种民族工艺品、土特产琳琅满目。做生意的多是当地撒尼妇女,在长期的“对外贸易”熏陶下,也懂得用外语讨价还价了,有的“阿诗玛”还把生意做到昆明宾馆门口,甚至做到了国外。
77、湖通游鱼不往来(华宁、澄江、江川县境内)
澄江抚仙湖与江川星云湖两湖相连通,相连处名为海门。二湖之鱼从古至今“老死不相往来”,究其原因,抚仙湖水深百米,清澈寒冽,而星云湖水深数米,水浑肥温润,故两湖鱼种不同,习性亦不同,各守其域,“井水不犯河水”。
78、老母猪扎武装带(全省)
如同放羊放马一样,猪也在山上放养,奔跑起来未必在犬羊之下。在其身上扎上带子,无非是为了拴得住、管得住。
79,霓虹灯下对歌来(昆明)
都说广西有个刘三姐,其实云南民歌浩如海,据有关部门统计,共有11万多首。“要唱调子我最多,三天三夜还没唱完一只牛耳朵。前面装了十八驮,后面还在九凸坡”。号称“歌舞之乡”的云南,少数民族就不用说了,几乎都能歌善舞,就是省城汉族也“人人都会哼山歌,个个都是风流人”。不但旧时有“赶马调”、“求雨歌”、“讨饭歌”、“猜谜调”,改革开放后的八九十年代更呈兴旺景象,·打歌对调、“歪花灯”从田间地头“长驱直入”至市中心,与高楼大厦、灯红酒绿相映成趣。活脱脱一个“都市里的村庄”,一‘个歌舞的墟集,圩场。
80,东巴文化名在外(丽江)
纳西族创造的东巴文化包括东巴教、东巴经、形文字、东巴舞及古乐等。东巴经共有1000多卷,内容涵括天文、地理、数学、文学、艺术、医药学、动植物学等人类智慧的诸多方面。其记录经书、舞谱的东巴文是世界上现今还“活着”(使用着)的象形文字。早在本世纪初便引起了国外学者的注意,至今学术交流不断。纳西古乐中有一部分保存了中原唐宋宫廷及道教洞经音乐的菁华,堪称音乐“活化石”。其幽远古老、典雅曼妙的韵味,受到中外宾客青睐,古乐队多次受邀飞往国外访演讲学。
81、“八国联军”打进来(全省)
云南人民风纯朴,耻于言商,许多高寒山区生存环境恶劣,只一味苦吃苦做;滇中则富庶,气候温和,谋生较易,怪的是或穷或富皆“安分守己”,大多性情安祥恬退;同时也形成了保守、疏懒、缺乏冒险进取精神,不事拼搏,不愿告讦争讼的性格。所以在提倡竞争的今天,在许多宗生意场上常常“丢城失地”,节节败退,让江浙、四川等外地人所占领,如菜摊子、美发店、成衣铺、修鞋点、建筑工地等等。无奈之下云南人只好以此戏谑,不过既认识到这点,能吃苦的云南人会发奋的。

3. 赞美红薯盆景的诗句

1. 关于红薯的诗句

2. 关于红薯诗句
关于红薯的诗句 1. 关于地瓜的古诗
1、《和陶酬刘柴桑》宋代:苏轼

原文:

红薯与紫芽,远插墙四周。

且放幽兰春,莫争霜菊秋。

译文:红薯与紫芋的芽墙在围墙的四周。山药和紫芽开花时放出类似幽兰的香气,夏天开放不与秋菊争霜。

2、《咏地瓜 其一》清代:徐宗勉

原文:

薯蓣登场共有年,栗薪无用架中田。

何曾守护劳王父,犹忆耘锄仰昔贤。

译文:地瓜在这一年登场了,木柴因为没有用而架在田里。何曾以前守护劳王的父亲,在锄地是起了昔日的圣贤。

3、《咏地瓜 其一》清代:黄化鲤

原文:

兽掌龙蹄并有名,匀匀禹甸种初成。

自从海外传嘉植,功用而今六谷争。

译文:和兽掌龙蹄一样有名,在地里均匀的种植。这是从海外传入的植物,现在的功用可以和六谷争。

4、《咏地瓜 其三》清代:黄化鲤

原文:

味比青门食更甘,满园红种及时探。

世间多少奇珍果,无补饔飧也自惭。

译文:味道好像青门吃着却非常甘甜,满园的红色嫩芽探出头来。世间多少奇珍异果在它面前也自惭。

5、《海边耕》清代:洪繻

原文:

拨沙拔茅锄作园,耕时十旬九旬喂。

夏畦冒雨种地瓜,秋天霜冷枯根芽。

译文:在田地里锄草,耕地的时候是十旬九旬。夏天冒雨种地瓜,秋天的霜把芽都冻死了。
2. 关于红薯的诗歌
和陶酬刘柴桑【宋·苏轼】红薯与紫芽,远插墙四周。

且放幽兰春,莫争霜菊秋。穷冬出瓮盎,磊落胜农畴。

淇上白玉延,能复过此不,不思马少游。过黎君郊居一作:过黎子云新居【宋·苏轼】半园荒草没佳蔬,煮得占禾半是薯。

万事思量都是错,不如还叩仲尼居。红薯打油诗【佚名】旧年果腹不愿谈,今日倒成席上餐.人情颠倒他不颠,自有真情在心间.羞为王侯桌上宴,乐充粗粮济民难.若是身价早些贵,今生不怨埋沙碱地瓜【佚名】邻家刨红薯,赠我一篮筐。

豆秸火煨熟,赛板栗绵香。七律·红薯【佚名】原野土坡地几垄,披蓑带笠谷雨种。

绿叶玉茎阳光照,藤蔓根壮雨露浓。风暴雷电烈日烘,埋头挣扎泥下红。

苦难贫穷救命时,香沙充饥立大功。
3. 描写“红薯”的诗句有哪些
描写“红薯”的诗句有

1.《和陶劝农六首》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岂无良田,膴膴平陆。

兽踪交缔,鸟喙谐穆。

惊踪朝射,猛豨夜逐。

芋羹薯糜,以饱耆宿。

2.《疏屋诗为曹云西作》

年代: 宋 作者: 邵桂子

草菜可食,总名曰疏。

品题有圃,树艺有书。

衡纵町畦,周绕屋庐。

缭以樊垣,经父沟渠。

晨出抱瓮,夕归荷锄。

有蔓必薅,有蝗必驱。

风披雨沐,日暄露濡。

穉甲怒生,嘉苗蔚敷。

芥姜杞菊,韭薤蒜葫。

薇蕨藜藿,瓜瓞匏瓠。

楮鸡桑鹅,箨龙棕鱼。

马齿鹿角,鼠尾虎须。

薯蓣蔓菁,杜蘅蘼芜。

3.《素羹》

年代: 宋 作者: 范成大

毡芋凝酥敌少城,土薯割玉胜南京。

合和二物归藜糁,新法侬家骨董羹。

4.《游近村》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行历茶冈到药园,却从钓濑入樵村。

半衰半健意萧散,不雨不晴天晏温。

薯蓣傍篱寒引蔓,菖蒲络石瘦生根。

参差灯火茆檐晚,童稚相呼正候门。

5.《湖州行》

年代: 清 作者: 魏耕

君不见湖州直在太湖东,香枫成林橘青葱。

山川迢迢丽村渚,秋城淡淡遮苍穹。

亭皋百里少荒土,风俗清朴勤桑农。

充肠非独多薯蓣,宴客兼有锦鲤红。

白屋朱邸亘原野,黔首击壤歌年丰。

今岁野夫四十一,追忆往日真如梦。

腐儒营斗粟,闾阎挽长弓。

盗贼如麻乱捉人,流血谁辨西与东?

又闻大户贪官爵,贿赂渐欲到三公。

豪仆强奴塞路隅,猰貐豺狼日纵横。

皇天无眼见不及,细民愁困何时终?

安得圣人调玉烛,再似隆庆万历中。

天下蚩蚩安衽席,万国来朝大明宫。

6.《秋兴》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白头韭美腌虀熟,赬尾鱼鲜斫鱠成。

却对盘餮三太息,老年一饱费经营。

7.《过黎君郊居?一作:过黎子云新居?》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半园荒草没佳蔬,煮得占禾半是薯。

万事思量都是错,不如还叩仲尼居。

8.《昔游》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寒芜际碣石,万里风云来。

桑柘叶如雨,飞藿去裴回。清霜大泽冻,禽兽有馀哀。

是时仓廪实,洞达寰区开。猛士思灭胡,将帅望三台。

君王无所惜,驾驭英雄材。幽燕盛用武,供给亦劳哉。

吴门转粟帛,泛海陵蓬莱。肉食三十万,猎射起黄埃。

隔河忆长眺,青岁已摧颓。不及少年日,无复故人杯。

赋诗独流涕,乱世想贤才。有能市骏骨,莫恨少龙媒。

商山议得失,蜀主脱嫌猜。吕尚封国邑,傅说已盐梅。

景晏楚山深,水鹤去低回。庞公任本性,携子卧苍苔。

9.《采药》

年代: 唐 作者: 王绩

野情贪药饵,郊居倦蓬荜。青龙护道符,白犬游仙术。

腰镰戊己月,负锸庚辛日。时时断嶂遮,往往孤峰出。

行披葛仙经,坐检神农帙。龟蛇采二苓,赤白寻双术。

地冻根难尽,丛枯苗易失。从容肉作名,薯蓣膏成质。

家丰松叶酒,器贮参花蜜。且复归去来,刀圭辅衰疾。

10.《和张簿韵》

年代: 宋 作者: 张嵲

平昔志升车,年来但芒屦。

前旬返城邑,宵旦未逾数。

及兹复入山,始觉离乱苦。

行行望远峰,山村犹几许。

风清初戒寒,云垂欲收雨。

羸马尚嘶林,吾行已遵渚。

茂树曩堪攀,澄潭今可俯。

秋意满山川,微烟澹村坞。

经过竹篱侧,倦极欣一语。

三钟应昔志,一室固堪处。

去留非本心,偶地因为主。

野尽尽茅茨,山田多瘠卤。

菽粟工疗饥,薯蓣行堪煮。

一水可乘流,从公公莫御。
4. 关于“番薯”的诗句有哪些
1. 《咏红薯》

元代 孙周卿

草团标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

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

2. 《咏红薯》

祁恪林

红薯汤,红薯馍,

没有红薯不能活。

吃得口酸血不稠,

昔日红薯好处多!

3. 《七绝·咏红薯》

不似百芳春绚烂,只和藤叶共云霞。

寒来愿向炉中烤,一捧丹心到汝家。

4. 《咏地瓜》

蔓延垄亩绿峥嵘,

根入泥中系众生。

百卉邀功争宠闹,

薯君务实不求名。

5. 《华夏诗风》咏红薯

——刘福成

红薯一身皆为宝,

非常时期救百姓。

茎块熟生能充饥,

多余想法深加工。

叶蔓人畜均好菜,

干藤余渣再利用。

一年四季赐众生,

祖孙三代承恩情。
5. 赞美红薯的诗词
1、咏地瓜 其一

清代:徐宗勉

薯蓣登场共有年,栗薪无用架中田。何曾守护劳王父,犹忆耘锄仰昔贤。

交错禾麻皆唪唪,栽培根柢乃绵绵。剥菹绝胜烹瓠叶,应补农书第一篇。

译文:

薯种蓣麦登场共有年,栗薪没有用架中田。何曾守护慰劳王父,还记得从前的贤人除草锄抬头。

交错禾麻都唪唪,栽培根柢就绵绵。剥菹绝胜烹瓠叶,应补农书第一篇。

2、咏地瓜 其二

清代:徐宗勉

何堪薪桂米如珠,疐龁还留菜色无。篝满争如收黍稷,藤抽果尔敏蒲庐。

翻匙雪共齑成粉,切玉香同笋入厨。风雨调和疆场辟,苍生长饱海东隅。

译文:

怎么能像珍珠柴桂米,疐咬回去留面色无。点满争如收黍稷,藤条抽果你敏捷蒲房屋。

雪一起捣碎成粉翻匙,切玉香同笋进入厨房。风雨调和战场开辟,人类长饱海东隅。

3、咏地瓜 其一

清代:黄化鲤

兽掌龙蹄并有名,匀匀禹甸种初成。自从海外传嘉植,功用而今六谷争。

译文:野兽掌握龙蹄都有名字,均匀均匀禹甸种初成。从海外传俊,功效而现在六谷争夺。

4、薯米

清代:胡健

番薯当米度年华,鼓腹安闲海外家。义士不须劳指囷,将军何事慨量沙。

笑殊香粳供天府,喜并山芋唤地瓜。一自岛隅分种后,风流随处咏桃花。

译文:

番薯在米度年华,鼓腹安闲海外家。正义的人不须劳累手指屈曲,将军什么事感慨量沙。

笑很香粳供给天府,喜都山芋唤地瓜。一个从岛角分别种植后,风流随处咏桃花。

5、和陶酬刘柴桑

宋代:苏轼

红薯与紫芽,远插墙四周。

且放幽兰春,莫争霜菊秋。

穷冬出瓮盎,磊落胜农畴。

淇上白玉延,能复过此不,

不思马少游。

译文:

红色和紫色芽薯,远插墙四周。而且放幽兰春,不要争霜菊秋。

严冬在瓮盎,磊磊胜利农耕地。淇水上白玉延,能够再次经过这不,不想马少游。

(3)小盆景打油诗扩展阅读:

番薯最早种植于美洲中部墨西哥、哥伦比亚一带,由西班牙人携至菲律宾等国栽种,番薯最早传进中国约在明朝后期的万历年间,分3条路线进入中国―云南、广东、福建。

一般普遍认为,番薯的引入中国,源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 明时,多年在吕宋(即菲律宾)做生意的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同其子陈经纶,见当地种植一种叫“甘薯”的块根作物,块根“大如拳,皮色朱红,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产量又高,广种耐瘠”。

想到家乡福建山多田少,土地贫瘠,粮食不足,陈振龙决心把甘薯引进中国。1593年菲律宾处于西班牙殖民统治之下,视甘薯为奇货,“禁不令出境”。

陈振龙经过精心谋划,“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并在绳面涂抹污泥,于1593年初夏,巧妙躲过殖民者关卡的检查,“始得渡海”。航行七天,于农历五月下旬回到福建厦门。甘薯因来自域外,闽地人因之称为“番薯”。陈氏引进番薯之事,明人徐光启《农政全书》、谈迁《枣林杂俎》等均有论及。

番薯传入中国后,即显示出其适应力强,无地不宜的优良特性,产量之高,“一亩数十石,胜种谷二十倍”。加之“润泽可食,或煮或磨成粉,生食如葛,熟食如蜜,味似荸荠”,故能很快向内地传播。

十七世纪初,江南水患严重,五谷不收,饥民流离。彼时,科学家徐光启因父丧正居住在上海家中,他得知福建等地种植的番薯,是救荒的好作物,便自福建引种到上海,随之向江苏传播,收成颇佳。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番薯

关于红薯诗句 1. 关于红薯的诗歌
和陶酬刘柴桑【宋·苏轼】红薯与紫芽,远插墙四周。

且放幽兰春,莫争霜菊秋。穷冬出瓮盎,磊落胜农畴。

淇上白玉延,能复过此不,不思马少游。过黎君郊居一作:过黎子云新居【宋·苏轼】半园荒草没佳蔬,煮得占禾半是薯。

万事思量都是错,不如还叩仲尼居。红薯打油诗【佚名】旧年果腹不愿谈,今日倒成席上餐.人情颠倒他不颠,自有真情在心间.羞为王侯桌上宴,乐充粗粮济民难.若是身价早些贵,今生不怨埋沙碱地瓜【佚名】邻家刨红薯,赠我一篮筐。

豆秸火煨熟,赛板栗绵香。七律·红薯【佚名】原野土坡地几垄,披蓑带笠谷雨种。

绿叶玉茎阳光照,藤蔓根壮雨露浓。风暴雷电烈日烘,埋头挣扎泥下红。

苦难贫穷救命时,香沙充饥立大功。
2. 关于“番薯”的诗句有哪些
1. 《咏红薯》

元代 孙周卿

草团标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

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

2. 《咏红薯》

祁恪林

红薯汤,红薯馍,

没有红薯不能活。

吃得口酸血不稠,

昔日红薯好处多!

3. 《七绝·咏红薯》

不似百芳春绚烂,只和藤叶共云霞。

寒来愿向炉中烤,一捧丹心到汝家。

4. 《咏地瓜》

蔓延垄亩绿峥嵘,

根入泥中系众生。

百卉邀功争宠闹,

薯君务实不求名。

5. 《华夏诗风》咏红薯

——刘福成

红薯一身皆为宝,

非常时期救百姓。

茎块熟生能充饥,

多余想法深加工。

叶蔓人畜均好菜,

干藤余渣再利用。

一年四季赐众生,

祖孙三代承恩情。
3. 描写“红薯”的诗句有哪些
描写“红薯”的诗句有

1.《和陶劝农六首》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岂无良田,膴膴平陆。

兽踪交缔,鸟喙谐穆。

惊踪朝射,猛豨夜逐。

芋羹薯糜,以饱耆宿。

2.《疏屋诗为曹云西作》

年代: 宋 作者: 邵桂子

草菜可食,总名曰疏。

品题有圃,树艺有书。

衡纵町畦,周绕屋庐。

缭以樊垣,经父沟渠。

晨出抱瓮,夕归荷锄。

有蔓必薅,有蝗必驱。

风披雨沐,日暄露濡。

穉甲怒生,嘉苗蔚敷。

芥姜杞菊,韭薤蒜葫。

薇蕨藜藿,瓜瓞匏瓠。

楮鸡桑鹅,箨龙棕鱼。

马齿鹿角,鼠尾虎须。

薯蓣蔓菁,杜蘅蘼芜。

3.《素羹》

年代: 宋 作者: 范成大

毡芋凝酥敌少城,土薯割玉胜南京。

合和二物归藜糁,新法侬家骨董羹。

4.《游近村》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行历茶冈到药园,却从钓濑入樵村。

半衰半健意萧散,不雨不晴天晏温。

薯蓣傍篱寒引蔓,菖蒲络石瘦生根。

参差灯火茆檐晚,童稚相呼正候门。

5.《湖州行》

年代: 清 作者: 魏耕

君不见湖州直在太湖东,香枫成林橘青葱。

山川迢迢丽村渚,秋城淡淡遮苍穹。

亭皋百里少荒土,风俗清朴勤桑农。

充肠非独多薯蓣,宴客兼有锦鲤红。

白屋朱邸亘原野,黔首击壤歌年丰。

今岁野夫四十一,追忆往日真如梦。

腐儒营斗粟,闾阎挽长弓。

盗贼如麻乱捉人,流血谁辨西与东?

又闻大户贪官爵,贿赂渐欲到三公。

豪仆强奴塞路隅,猰貐豺狼日纵横。

皇天无眼见不及,细民愁困何时终?

安得圣人调玉烛,再似隆庆万历中。

天下蚩蚩安衽席,万国来朝大明宫。

6.《秋兴》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白头韭美腌虀熟,赬尾鱼鲜斫鱠成。

却对盘餮三太息,老年一饱费经营。

7.《过黎君郊居?一作:过黎子云新居?》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半园荒草没佳蔬,煮得占禾半是薯。

万事思量都是错,不如还叩仲尼居。

8.《昔游》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寒芜际碣石,万里风云来。

桑柘叶如雨,飞藿去裴回。清霜大泽冻,禽兽有馀哀。

是时仓廪实,洞达寰区开。猛士思灭胡,将帅望三台。

君王无所惜,驾驭英雄材。幽燕盛用武,供给亦劳哉。

吴门转粟帛,泛海陵蓬莱。肉食三十万,猎射起黄埃。

隔河忆长眺,青岁已摧颓。不及少年日,无复故人杯。

赋诗独流涕,乱世想贤才。有能市骏骨,莫恨少龙媒。

商山议得失,蜀主脱嫌猜。吕尚封国邑,傅说已盐梅。

景晏楚山深,水鹤去低回。庞公任本性,携子卧苍苔。

9.《采药》

年代: 唐 作者: 王绩

野情贪药饵,郊居倦蓬荜。青龙护道符,白犬游仙术。

腰镰戊己月,负锸庚辛日。时时断嶂遮,往往孤峰出。

行披葛仙经,坐检神农帙。龟蛇采二苓,赤白寻双术。

地冻根难尽,丛枯苗易失。从容肉作名,薯蓣膏成质。

家丰松叶酒,器贮参花蜜。且复归去来,刀圭辅衰疾。

10.《和张簿韵》

年代: 宋 作者: 张嵲

平昔志升车,年来但芒屦。

前旬返城邑,宵旦未逾数。

及兹复入山,始觉离乱苦。

行行望远峰,山村犹几许。

风清初戒寒,云垂欲收雨。

羸马尚嘶林,吾行已遵渚。

茂树曩堪攀,澄潭今可俯。

秋意满山川,微烟澹村坞。

经过竹篱侧,倦极欣一语。

三钟应昔志,一室固堪处。

去留非本心,偶地因为主。

野尽尽茅茨,山田多瘠卤。

菽粟工疗饥,薯蓣行堪煮。

一水可乘流,从公公莫御。
4. 关于地瓜的古诗
1、《和陶酬刘柴桑》宋代:苏轼

原文:

红薯与紫芽,远插墙四周。

且放幽兰春,莫争霜菊秋。

译文:红薯与紫芋的芽墙在围墙的四周。山药和紫芽开花时放出类似幽兰的香气,夏天开放不与秋菊争霜。

2、《咏地瓜 其一》清代:徐宗勉

原文:

薯蓣登场共有年,栗薪无用架中田。

何曾守护劳王父,犹忆耘锄仰昔贤。

译文:地瓜在这一年登场了,木柴因为没有用而架在田里。何曾以前守护劳王的父亲,在锄地是起了昔日的圣贤。

3、《咏地瓜 其一》清代:黄化鲤

原文:

兽掌龙蹄并有名,匀匀禹甸种初成。

自从海外传嘉植,功用而今六谷争。

译文:和兽掌龙蹄一样有名,在地里均匀的种植。这是从海外传入的植物,现在的功用可以和六谷争。

4、《咏地瓜 其三》清代:黄化鲤

原文:

味比青门食更甘,满园红种及时探。

世间多少奇珍果,无补饔飧也自惭。

译文:味道好像青门吃着却非常甘甜,满园的红色嫩芽探出头来。世间多少奇珍异果在它面前也自惭。

5、《海边耕》清代:洪繻

原文:

拨沙拔茅锄作园,耕时十旬九旬喂。

夏畦冒雨种地瓜,秋天霜冷枯根芽。

译文:在田地里锄草,耕地的时候是十旬九旬。夏天冒雨种地瓜,秋天的霜把芽都冻死了。
5. 赞美红薯的诗词
1、咏地瓜 其一

清代:徐宗勉

薯蓣登场共有年,栗薪无用架中田。何曾守护劳王父,犹忆耘锄仰昔贤。

交错禾麻皆唪唪,栽培根柢乃绵绵。剥菹绝胜烹瓠叶,应补农书第一篇。

译文:

薯种蓣麦登场共有年,栗薪没有用架中田。何曾守护慰劳王父,还记得从前的贤人除草锄抬头。

交错禾麻都唪唪,栽培根柢就绵绵。剥菹绝胜烹瓠叶,应补农书第一篇。

2、咏地瓜 其二

清代:徐宗勉

何堪薪桂米如珠,疐龁还留菜色无。篝满争如收黍稷,藤抽果尔敏蒲庐。

翻匙雪共齑成粉,切玉香同笋入厨。风雨调和疆场辟,苍生长饱海东隅。

译文:

怎么能像珍珠柴桂米,疐咬回去留面色无。点满争如收黍稷,藤条抽果你敏捷蒲房屋。

雪一起捣碎成粉翻匙,切玉香同笋进入厨房。风雨调和战场开辟,人类长饱海东隅。

3、咏地瓜 其一

清代:黄化鲤

兽掌龙蹄并有名,匀匀禹甸种初成。自从海外传嘉植,功用而今六谷争。

译文:野兽掌握龙蹄都有名字,均匀均匀禹甸种初成。从海外传俊,功效而现在六谷争夺。

4、薯米

清代:胡健

番薯当米度年华,鼓腹安闲海外家。义士不须劳指囷,将军何事慨量沙。

笑殊香粳供天府,喜并山芋唤地瓜。一自岛隅分种后,风流随处咏桃花。

译文:

番薯在米度年华,鼓腹安闲海外家。正义的人不须劳累手指屈曲,将军什么事感慨量沙。

笑很香粳供给天府,喜都山芋唤地瓜。一个从岛角分别种植后,风流随处咏桃花。

5、和陶酬刘柴桑

宋代:苏轼

红薯与紫芽,远插墙四周。

且放幽兰春,莫争霜菊秋。

穷冬出瓮盎,磊落胜农畴。

淇上白玉延,能复过此不,

不思马少游。

译文:

红色和紫色芽薯,远插墙四周。而且放幽兰春,不要争霜菊秋。

严冬在瓮盎,磊磊胜利农耕地。淇水上白玉延,能够再次经过这不,不想马少游。

(3)小盆景打油诗扩展阅读:

番薯最早种植于美洲中部墨西哥、哥伦比亚一带,由西班牙人携至菲律宾等国栽种,番薯最早传进中国约在明朝后期的万历年间,分3条路线进入中国―云南、广东、福建。

一般普遍认为,番薯的引入中国,源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 明时,多年在吕宋(即菲律宾)做生意的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同其子陈经纶,见当地种植一种叫“甘薯”的块根作物,块根“大如拳,皮色朱红,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产量又高,广种耐瘠”。

想到家乡福建山多田少,土地贫瘠,粮食不足,陈振龙决心把甘薯引进中国。1593年菲律宾处于西班牙殖民统治之下,视甘薯为奇货,“禁不令出境”。

陈振龙经过精心谋划,“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并在绳面涂抹污泥,于1593年初夏,巧妙躲过殖民者关卡的检查,“始得渡海”。航行七天,于农历五月下旬回到福建厦门。甘薯因来自域外,闽地人因之称为“番薯”。陈氏引进番薯之事,明人徐光启《农政全书》、谈迁《枣林杂俎》等均有论及。

番薯传入中国后,即显示出其适应力强,无地不宜的优良特性,产量之高,“一亩数十石,胜种谷二十倍”。加之“润泽可食,或煮或磨成粉,生食如葛,熟食如蜜,味似荸荠”,故能很快向内地传播。

十七世纪初,江南水患严重,五谷不收,饥民流离。彼时,科学家徐光启因父丧正居住在上海家中,他得知福建等地种植的番薯,是救荒的好作物,便自福建引种到上海,随之向江苏传播,收成颇佳。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番薯

热点内容
西泰山杜鹃花值得去吗 发布:2025-01-13 13:25:49 浏览:821
吉首梅花哪里有 发布:2025-01-13 13:19:07 浏览:642
四只眼睛中间一朵花打一成语 发布:2025-01-13 13:13:57 浏览:931
衡水湖海棠园 发布:2025-01-13 13:10:08 浏览:888
崇文门鲜花 发布:2025-01-13 13:08:30 浏览:554
鲜花满月楼视频 发布:2025-01-13 13:07:17 浏览:348
牡丹吊兰皱 发布:2025-01-13 12:59:59 浏览:250
西班牙百合剧女追女 发布:2025-01-13 12:53:37 浏览:546
樱花草梅 发布:2025-01-13 12:49:27 浏览:256
红茶花烟 发布:2025-01-13 12:42:00 浏览: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