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盆景吴
1. 安徽文化·徽派版画、篆刻、雕塑与盆景·徽派篆刻
安徽文化·徽派版画、篆刻、雕塑与盆景·徽派篆刻
约与版画进入鼎盛期同时,中国传统的篆刻艺术也步入一个新境界。徽州人为新境界的开辟立下了汗马功劳,并发展成为一个在篆刻艺术舞台上居于举足轻重地位的艺术流派,世称“徽派”。需要说明的是,徽派在这里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含着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几个小的流派。
徽派篆刻的鼻祖是何震。他是婺源人,久居南京,性格豪放,曾遍历边塞,饱览北方雄阔的风光。大概正是由于这段经历,他把行军布阵的原理运用在治印上,开创了一代新风。在何震看来,篆刻并非文人们业余消遣的雕虫小技,而是一项十分庄重的技艺。正是在这种认真态度指导下,他认真钻研汉字的构造原理,提出以六书为准则的篆刻原则,有力地促进了传统篆刻向汉印的回归。他法古而不泥古,治印苍润古朴,一洗印坛颓风,后人赞誉他“海内推为第一”。
何震异军突起于印坛后,一时追随者极众,较著名的有苏宣、金光先、吴忠、吴迥、胡正言、程原等。苏宣是歙县人,他的篆刻之学并非全从何震学来。他曾在苏州文彭家教书(文彭系著名画家文征明长子,篆刻极精,力开新风,何震就受到他的影响),因有机会得文彭传授篆法。后来,他又博览秦汉玺印,妙有独得。可以说,他的篆刻很大部分属于自创,但吸收了文彭、何震的一些风格。在当时,人们评他与文、何为“鼎足而三”,因其号泗水,后人又称他的篆学为“泗水派”。他著有《苏氏印谱》四卷。金光先是休宁人,治印虽学自何震,但也不拘泥于何震,曾专攻汉印,很有心得,所治印神韵佳胜。他不仅是篆刻的实践者,还曾下功夫研究篆刻理论,对刀法、字法、章法均有论述,并著有《金一甫印选》。吴忠是歙县人,曾师事何震三十余年,墨守师门传统,可以说是何震最忠实的追随者,著有《鸿栖馆印选》。吴迥亦歙县人,深得何震篆刻精髓,曾受到著名书画家董其昌的高度赞扬,著有《晓采居印谱》。胡正言是休宁人,侨居南京,篆刻师法何震平实一路,运以己意,在豪放上虽赶不上何震,但能以工稳见胜,其风格曾风靡一时,著有《印存初集》《胡氏篆草》《胡氏篆草二集》。程原是歙县人,师法何震,于细朱、满白、烂铜、切玉、盘虬屈曲之文,各臻其妙。其子程朴,也精于篆刻,得何震篆法精微。
在何震风格主宰印坛的时候,也有一些徽州人能别开新面,大大丰富了篆刻艺术。这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汪关和朱简。汪关为歙县人,侨居娄东,治印擅长用冲刀,给人一种朴茂雄奇的感觉。他的篆刻布局平稳,章法一丝不苟,摹仿汉印,神形兼备,成为明人远追汉法的直接开创者。他所做边款多署双刀行,隶书,极见功力。他被称为“娄东派”,也有人将他与沈世和、林皋合称为“扬州派”。朱简是休宁人,治印非常强调笔意,运用切刀法刻石,自成面目,达到较高的艺术境地。他还下大力气研究篆刻理论,在广泛搜览的基础上,对前代印章得失以及如何向前人学习问题提出中肯看法。他有感于前人印谱内多伪赝乖谬,花费了十四年时间著成《印品》一书,对玺印考证、章法探讨、真赝辨别、谬误纠正做出详细论述。此外,还著有《菌阁藏印》《印经》,为学篆者提供了高水平的参考书籍。他自己的篆印也辑为《修能印谱》。
何震崛起印坛,一时后学如云,其中许多人得其形而不得其意,使篆刻失去了艺术魅力。因而,歙县程邃、江皜臣等人起而力矫其失,推动了篆刻艺术的发展。程邃先居南京,明亡后移居扬州,长于金石考证之学,收藏甚富,诗、画造诣都很高。他治印朱文善用大篆,白文精研汉法,章法谨严凝重,字体苍劲豪放,富有笔意。他虽然对何震的篆刻进行过系统研究,并有所借鉴,但在篆刻领域别树一帜,后世多宗之,同乡中师承他的就有巴慰祖、汪肇漋、胡唐、黄吕、黄宗铎、唐燠、程奂轮、程锦波、江德量等人。其中以巴慰祖、胡唐、江肇漋最为有名,人们往往将这三人与程邃合称“歙中四子”,也有的称为“歙派”以标明之。巴慰祖长期浸淫于秦汉古印,曾摹汉印成《四香堂摹印》二卷,《百寿图印谱》一卷,且用心揣摩,心摹手追,深得汉印精髓,章法构思精密,书体古茂挺秀,入于神境。胡唐是巴慰祖的外甥,得巴慰祖亲传。他对秦玺汉印独有妙悟,每治一印,必殚精萃意为之,风格婉约清丽,神妙已入自然之境。汪肇漋篆刻古致,亦深得汉印之精髓。
顺便说明“皖派”篆刻的创始人邓石如受程邃的影响也很大。邓石如是怀宁人,善书法,以小篆及《三公山碑》《禅国山碑》的体势笔意入印,苍劲庄重,流利清新,既吸收了程邃印派的精华,又改变了当时局限于取法秦汉玺印的风气,形成独特的艺术流派,世称“邓派”,后继者有吴熙载、徐三庚等,因都是皖人,故被称为“皖派”。
与程邃一起力矫何震末学之流弊的江皜臣臂力过人,善刻晶玉,行刀自然取势,无凝滞之病,堪称一绝。可惜,玉质坚硬,不易操作,世人又少有江皓臣之臂力,以致绝学难传。
其时尚有吴晋,为休宁人,精于篆、隶书,擅长治印。他先侨居江苏常熟,后又迁居松江。他的篆刻取法何震、苏宣工稳一路,但又不被徽派风格所拘囿,也体现了矫正何震流风之失的努力。
在这些篆刻名家的影响下,一时歙县治印成风,一族之中同出数人亦不少见。如项怀述、项根江、项道玮、项绥德四人俱精擅缪篆与绘画,被誉为“南河四项”。其中项怀述最为驰名,著有《伊蔚斋印谱》《黄山印册》等。
降及晚清,徽州人雅擅治印者仍有不少,黄士陵的成就最为突出。黄士陵是黟县人,擅长书法、绘画,篆刻初学吴熙载,后来取法汉印,间用金文入印,在布局的疏密处理上匠心独运,往往在极险中取得平衡之势,在平实中透出超逸之趣,刀法刚健,堪称前无古人,在浙派和徽派之外另辟蹊径,为篆刻艺术的发展再开新天地。
2. 中国盆景流派的八大派
苏州、扬州、岭南、四川、安徽、上海 、浙江、南通
岭南盆景:苍劲自然
四川盆景:蟠曲多姿
苏州盆景:清秀古雅
扬州盆景:严整庄重
安徽盆景:古朴奇特
上海盆景:明快流畅
浙江盆景:雄伟挺秀 造型特点:圆片式
传统造型:“六台三托一顶”,屏风式、垂风式、垂枝式、劈干式、
技法特点:棕丝蟠扎,粗扎细剪
常用树种:松、柏、雀梅、榔榆、黄杨、三角枫、石榴、鸟不宿等
代表人物:周瘦鹃,
流传地域:苏州
特点:娇媚。缺点:树形变 化不大,形态娇柔做作,十年以上才能完成。
虎踞龙盘(雀梅,树龄400余年)
醉卧(雀梅) 造型特点:要求“桩必古老,以久为贵;片必平整,以功为贵”。
传统造型:“游龙弯” ,云片式(一至三层的称“台式”,三层以上的称“巧云式” ),疙瘩式
技法特点:棕丝蟠扎,精扎精剪
艺术特点:严整而富有变化,清秀而不失壮观。
常用树种:松、柏、榆、黄杨(瓜子黄杨)及五针松、罗汉松、六月雪、银杏、碧桃、石榴、枸杞、梅、山茶等。
代表人物:万觐棠
流传地域:以扬州为中心,包括嘉州、泰州、兴化、高邮。
扬州盆景制作历史悠久。早在唐代,盆景已成为宫苑装饰、观赏的珍品,作为东南第一大都会的扬州,也受到京都影响流传盆景;宋代苏轼任扬州太守时,曾亲自制作盆景;明代,扬州盆景形成地方风格;清代,扬州盐商为迎合帝王南游,广筑园林,大兴盆景,有“家家有花园,户户养盆景”之说,明代形成的盆景风格,经不断提高,形成了流派。
黄杨盆景《巧云》、《腾云》、《行云》、《凌云》、《碧云》等荣获一等奖,实现五连冠 造型特点:要求“桩必古老,以久为贵;片必平整,以功为贵”。
传统造型:以“两弯半”(或“三弯半”)为主要特色。两弯半”又称“狮式”盆景,相传为明代画家所创,造型上有极严格的要求,必须构成三弯九片一顶(三弯半),意态如狮。但“三弯半”的造型难度太大,很不容易达到标准,以后逐渐简化为“两弯半”。
技法特点:棕丝蟠扎,精扎精剪
常用树种:松、柏、榆、黄杨(瓜子黄杨)及五针松、罗汉松、六月雪、银杏、碧桃、石榴、枸杞、梅、山茶等。
代表人物:徐朗屏
流传地域:南通、如皋 造型特点:海派盆景不拘一格,不受任何程式限制,但在布局上非常强调主题性、层次性和多变性,在制作过程中力求体现山林野趣,重视自然界古树的形态和树种的个性。讲究枝片造型,但枝片不但数量较多,没有固定规格
主要造型:微型,自然型
技法特点:铁丝蟠扎,扎剪并重
常用树种:松柏类为主
代表人物:殷子敏、胡荣庆、汪蠡鼎、胡运骅
流传地域:上海 造型特点:薄片结扎,层次分明。擅长直干或三五株栽于一盆,以表现莽莽丛林的特殊艺术效果
主要造型: “高干”、“合栽”为造型基调
技法特点:金棕并用,扎剪并重(针叶树以扎为主,阔叶树以剪为主)
常用树种:松柏类(五针松)为主
代表人物:潘仲连,胡乐国
流传地域:杭州、温州两地为中心 造型特点:徽派盆景风格独特,形式多种多样,造型技法受扬、苏、沪诸派影响,以古傲苍劲、奇峭多姿为主要特色主要造型: “高干”、“合栽”为造型基调
传统造型:规则类主要有“游龙式”(多见于梅桩)、“扭旋式”、“三台式”、“屏风式”、“疙瘩式”
技法特点:粗扎粗剪(棕皮树筋缠绕)
常用树种:以梅桩最为著名,称为“徽梅”。黄山松,桧柏,檵木
代表人物:宋钟铃
流传地域:以歙县卖花渔村(雄兴乡洪岭村)为代表,包括绩溪、休宁、黟县等广大地区。 造型特点:树桩以古朴严谨,虬曲多姿为特色;多悬根处理。山石盆景则以气势雄伟取胜,高、悬、陡、深,典型地表现了巴山蜀水的自然风貌。
传统造型:规则类为主
技法特点:棕丝蟠扎,讲究身法
常用树种:川派树桩盆景一般选用金弹子、六月雪、罗汉松、银杏、紫薇、贴梗海棠、梅花、火棘、茶花、杜鹃等花木。
代表人物:李宗玉等。
流传地域:四川成都重庆等地。
川派盆景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在造型上从简到繁、再从繁到简的过程,前一个“简”是简单,后一个“简”是简练。同其他盆景流派一样,根据“树姿近画”的造型原理,先有自然类,后来经过模仿老树的姿态和变化,不断总结出了表现这种姿态和变化的技法规律,通过历代盆景艺术家的创造和完善,最后归纳为10种身法和3式、5型。盆景艺术大师陈思甫在他的专著《盆景桩头幡扎技艺》一书中写道:“若以规律类平技式桩头论,成都和川西地区的主干弯曲、校视下倾的造型,乃是仿照峨山高寒之地长期被积雪压抑的松柏的低矮老态,雪融化后,树梢直立,枝桠由垂转手或略带倾斜状。故尔平枝式规律类型桩头,枝盘渐至盘端往下斜而平整,或技盘基部下倾、盘略下斜而平整。“在艺术形式上,它以严谨的格律作为基本的结构原则,它是盆景中的‘格律诗’。”(唐春来:《规律类树桩美的探索》,载《成都盆景研究》) 风格特点
1)雄伟苍劲,古朴自然;
2)截干蓄枝(主干截断,长侧枝,当侧枝长到主干小一点又截去,这样不断去致下部粗壮);
3)分段培育。
代表人物:孔泰初
传统造型:大树型,高干型
常用树种:九里香、福建茶、朴树、榆、雀梅、榕、黄杨、罗汉松、五针松、杜鹃、水栀子、梅、银杏等
流传地域:广州
传统的广东盆景,形似北派的“游龙弯”式,树干蛇行直立,左右垂臂横出,作五托或七托,树顶扁平,称“古树”,又叫“将军树”,这种盆景很费功夫、时间,一般需要三四十年才能成型。岭南派盆景艺术风格的真正形成,则是本世纪30年代以后的事。 这时的广东盆景分作三个流派:一是以盆景艺术家孔泰初为首的一派,树形苍劲浑厚,树冠秀茂稠密,构图严谨,表现旷野古木的风姿;二是以广州三元宫道士为首的一派,主要利用将要枯死的树桩作材料,经过精心培育,从某一部分长出新芽,以潇洒流畅为贵;三是以广州海幢寺的素仁和尚为首的一派,扶疏挺拔,兀立云霄,技托虽少而不觉空虚,含蓄简括,高雅自然,很有点郑板桥“冗繁削尽留清瘦”,“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诗意 。
3. 安徽盆景界谁的名气大
传统的五大流派而言分为南、北两大派
南派以广州为代表的岭南派,北派包括版长江流域的川权派、扬派、苏派、海派(后三派过去统称江南派)等
还有徽派、浙派、闽派、桂派、京派、香港派、台湾派等。
——网络
不知道谁最大的名字,但是 盆景天地写传奇——王恒亮和他的新徽派盆景,这个人很出名的。
4. 安徽文化·徽派版画、篆刻、雕塑与盆景·徽派版画
安徽文化·徽派版画、篆刻、雕塑与盆景·徽派版画
中国版画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到明代万历年间开始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阶段,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而站在这个高峰之顶巅的,便是徽派版画艺术。徽派版画之所以能骤然崛起,冠盖群伦,有着传统和时代的双重原因。从传统方面来讲,徽州自宋代以来文化一直比较发达,徽俗又特别重视宗法,各宗族纷纷纂修族谱,族谱上往往附有村落、墓地等的示意图和祖先画像,这可看作原始的版画。现存有皖南望族刻印的几种元末明初的《报功图》,版画都很大,却并非整体刻成,而是分刻许多小块图像连续捺印而成。弘治十二年(1499)黄永旻等刻休宁流塘《詹氏宗谱》所附詹家祖上的乡贤肖像,虽然犹嫌线条简略、人物呆板,但绘、刻、印都已具有相当水平。这些民间作品虽然难于达到真正的“艺术”境界,但却为版画提供了社会的基础,也使版画艺人得到锻炼。从时代方面来说,由于徽商集团迅速发展,徽州各项文化事业因有了财力资助,水平不断提高。这至少从两个方面促进了版画的进步。第一个方面是,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徽州成为新兴的刻书业中心。万历时人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云:“余所见当今刻书,苏、常为上,金陵次之,杭又次之。近湖刻、歙刻骤精,遂与苏、常争价。”谢肇淛《五杂俎》亦云:“今杭刻不足称矣,金陵、吴兴、新安三地,剞劂之精,不下宋版。……近来吴兴、金陵,渐渐陷此病矣。”明清时代的版画不同于今天版画艺术家的个人创作,而基本上是作为书籍的插图形式存在的,只有发展出这样规模宏大的刻书业才能为版画提供广阔的练兵场所和艺术天地。徽州文化发展对版画的第二个促进是,随着读书人的普遍和书业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人和画家涉足于这一领域,刻板艺人的文化水准也大有提高,这无疑促进了版画品位的上升。
徽州刻书业能够顺利发展并一直保持高质量,与技艺在宗族内部世代相传的习俗有关。徽州著名的刻工,绝大多数出自歙县虬村黄氏宗族。根据《黄氏族谱》的记载,黄氏从正统时期开始刻书,万历以后从业者日多,一直持续到清道光年间,前后出过数百名刻工,全国闻名的亦不下数十人,不仅几乎独占徽州的板刻阵地,还大量流寓外地,在杭州、吴兴、苏州等地的版画界造成雄厚势力。如黄钟刻有《注解伤寒论》《皇明名臣经济录》等,其父黄仕琼、弟黄锡、黄镃、黄锐、黄铅,子黄守言,皆为名手。黄镑所刻《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插图,被认为是徽派版画新旧两个时期的分水岭。黄镐刻有《古列女传插图》。 黄 刻《筹海图编》《玉玦记》《仙佛奇踪》等插图,又与其子黄应孝同刻《帝鉴图说》,绘刻工巧,宏富璀璨,为徽派版画的代表作。黄��所刻《汪虞卿梅史》,甚佳。黄应组刻有《孔圣家语图集校》《镜阳秋》等插图,下刀点粒不苟,繁而不乱,有所革新,是徽派木刻的杰出代表,并对金陵版画产生过重大影响。其弟黄应绅亦有精湛技艺,刻有《酣酣斋酒牌》。黄 刻有《北西厢记》《养正图解》《程氏墨苑》等书插图,不少图刀法极为明净。黄德时刻有《宣和博古图》《考古图》《玉簪记》等书插图,其弟黄德宠刻有《仙媛纪事》《图绘宗彝》等书插图。 黄 是著名刻工,其子黄德懋刻有《方氏墨谱》《考古图》等书插图,黄德修刻有《古杂剧》《牡丹亭还魂记》等书插图,黄德新刻有《秦汉印统》《弈图史序》等书插图,皆称名家。黄应瑞刻有《大雅堂杂剧》《四声猿》等多种插图,与弟黄应泰合刻《状元图考》《女苑编》等,作品界划精整,山水、树木、楼台、仕女无不精绝。黄一楷作品很多,与弟黄一凤、黄一彬合刻《北西厢记》《南琵琶记》等书插图,十分精美。黄一彬之子黄建中亦为高手,刻有《新刻绣像评点玄雪谱》《博古叶子》等。以上所举,只不过是黄氏作品中极小的一部分,已可看出繁盛程度。
一般认为,徽派版画从万历十年(1582)以后,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作为起点的标志是高石山房郑之珍刊《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插图。这套版画的艺术水平已不逊于久负盛名的金陵富春堂版画插图,构图极富想象力,黄珽、黄镑的刀刻飞动流畅。但是,也应看到,这套版画粗壮豪放有余,工巧精雅不足,风格上与金陵派区别不大。在这以后,苏州、杭州、吴兴和徽州的书坊出现了相同的趋向,出版家们为了巩固阵地,扩大影响,不惜工本,竞相追求豪华富丽,老牌的书坊也纷纷将上图下文的传统插图格式改为单面或全页大版。在这场竞争中,新兴的徽州版画获得成功。徽州墨庄和书坊的老板花费重赀聘请名画家丁云鹏、吴廷羽、郑重、黄应澄等人绘图,请以黄氏诸人为主体的名手镌图,他们刊刻墨谱图、谱录、画谱、民间故事、诸子百家、戏剧小说,书中的版画以其高水平引起广泛注意,声誉鹊起,败下阵来的外地书坊为了维持下去,不得不请徽人绘刻,徽州版画艺人四处流寓,徽派版画登上霸主地位。据周芜先生在《徽派版画史论集》中总结,徽派版画的特色可以归结为:“细密纤巧,富丽精工,典雅静穆,有文人书卷气,也有民间雅拙味,可以作文人的案头读物,也可以为村妇书童所理解。”线描的运用虽然是中国传统版画的共同特征,但以徽派版画的成就最为突出。徽派版画体现了传统中国人的欣赏习惯,构图完整饱满,不留空白,在结构画面时总是以单线为主来叙事铺陈,讲究诗情画意,常常配以诗、文和印章,强调装饰效果。刻工对每一条线条都全神贯注地去刻画,有时细如毛发,柔若绢丝,有时粗如鸿沟,壮若山脊。此外,彩色套印技术的发明是明末清初版画的最大成就之一,这其中徽州人做出了突出贡献,胡正言刊印的“十竹斋书画谱》和《十竹斋笺谱》采用拱花、饾板的技术,使画面五彩缤纷,促使木刻印刷术发生了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