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盆栽知识 » 侘寂风盆景

侘寂风盆景

发布时间: 2025-04-12 02:09:14

① 日本人的寂しい

一、“物哀”概念的由来
“物哀”最早由日本江户时代学者本居宣长(1730~1801)提出,他认为此为日本文学之根,后来又进一步衍生为美学和世界观层面的概念。“物哀”美学的审美过程中最经典的就是“叹息”——“所见所闻,所接触之事,心中有感而发的叹息之声。”
“叹息”的意义为“断绝前后联系”,这才是叹息的本来面目。即,为了留有余韵而利落地省略后面的东西,“叹息”后和前面是干净利落、一旦切断。叹息也有各种形式。突如其来才是本意。
“物哀”并非一般的“愁”。本居宣长曾在著作《石上私淑言》中阐述“物哀”,是“从所见之物、所听之事中用心体味出的情感”。这一情感里,有对于“悲苦”情怀的体认,有对于“清冷之境”的欣赏,更有对于历史的钟声却须臾而飘逝的领悟。
南宋时期马远的《寒江独钓图》
图中的构图法被称作“一角式”,日本美学中的“减笔体”就是受此影响而来。超脱孤绝的残缺构成了另一种美的形式,同时也诠释了:美,不一定是完整的,与“完美”相对立。这种超脱的孤绝,在日本文化中就称之为“侘(わび)”,中文译文“侘寂”,本意是“过孤寂生活”。虽然有些消极,但换个角度说,也是一种个性的体现——不被大时代潮流所裹挟,不随波逐流,不依赖世俗事物,包括财富、权力、名声等,而去营造内心感受到某种超越时代和社会地位的具有最高价值的事物存在。
关于“侘”,在《现代日汉双解词典》中解释有两层含义:1.幽居安乐;2.(茶道、俳句的极致之趣)幽闲和恬静。表达了一种古雅苍劲之感,闲寂朴素而有情调。
侘一般被认为是“寂静”的世界,需要安静、宁静,与古雅、原始性有关,存在于纯朴自然和原始粗犷的不完整之中,更包含了将上述那些事物提升到艺术品时的难以言状的要素:不平衡、非对称、一角式、贫之、单纯等等,都是作为日本艺术和日本文化最显著特点的同类观念,而这些观念都是对“多即是一,一即是多”的禅宗真理的认识中得来的。
茶道千利休第15代传人千宗室曾做出如下解读:“寂”中也有“动”的一面,如同雪下春草的发芽,而这蠢蠢欲动的“侘”正代表了日本人的气质。同时发挥好侘的两种精神特质茶道才会有生命力,这与辩证法相通。
清朝乾隆皇帝的老师、诗人沈德潜(1673~1769),曾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传统有所议论,其中之一就是欣赏“古淡”。“古淡”也通“枯淡”,可以说和日本的“侘寂”亦有相通之处。他提出:“味则泊乎不觉其甘也,格则浑乎不觉其其也。音则泠泠乎不觉其倾耳动听也,”
三、日本古典美学构成的原因
1.政治架构的影响
传到日本的唐代文化,只是培养了少数日本贵族,并没有能改变广大庶民阶层的生活方式,真正创造日本现代生活方式的,是日本的武士阶层(武家)。武家操控的封建统治,把阶级思想灌输给了国民,并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低姿态的坐法也被确定了下来,武家的改变是全方位的。跪坐的时候,目光的高度决定了对日用器具的形式的独特要求(器形对思维模式也能产生不同的认识)。
2.气候条件的作用
日本的审美志趣与日本的风土独特的环境也不无关系,相对于中国的“乐感”文化而言,“物哀”悲情之美德文化形式,与岛国恶劣的气候和多地震的地理环境不无关系。
日本的建筑为了防御风雨,房顶又矮,屋檐又深,室内的光线自然暗淡,需要把低矮的几案放在近光处,直接跪坐在地面上。地面上铺的是木板,坐久了腿会疼痛,于是就又发明和使用了铺席,即榻榻米。
3.地理条件的制约
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土面积狭长,资源有限,面向太平洋的渔业生产充满着巨大的不确定性,而地震又无时无刻在威胁着日常生活,这就很容易内化为一种无常的生命意识,进而产生了简约、枯寂的美学情趣。
枯山水一般是指由细沙碎石铺地,再加上一些叠放有致的石组所构成的缩微式园林景观,偶尔也包含苔藓、草坪或其他自然元素。枯山水并没有水景,其中的“水”通常由砂石表现,而“山”通常用石块表现。有时也会在沙子的表面画上纹路来表现水的流动。枯山水字面上的意思为“干枯的景观”或“干枯的山与水”,通常出现在室町时代、桃山时代以及江户时代的庭园中。
关于枯山水的起源,学界有两种观点:
说法一:受中国水墨画和禅宗文化影响
对日本枯山水庭园文化形成根源的探究,最早可追溯至中国。公元 545 年,中国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由日本派出的遣隋使和遣唐使传入日本,使禅宗思想在日本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同时,浓墨枯笔的中国山水画在日本给枯山水的形成以极大的影响,因此大量以修习禅定为主的庭园在日本兴建。
说法二:原型来自日本远古时代,后受政治、禅宗、宋代山水画、盆景等因素影响逐渐发展演变。
日本《造园用语辞典》将枯山水定义为:“日本特有的庭园样式之一,在平庭内以置石为主喻山,以白砂喻水。”经文献典籍查阅可知,13世纪兴起的禅宗在特殊时代背景下赋予枯山水浓郁的禅意色彩,并作为禅师参禅的重要工具一直沿用。
枯山水的基因
第一个基因是缩景术,属于中国古人向往的神仙术之一,缩景术直接产生的“观法”即是“以大观小”,缩千里于盆池,它的物质成果最常见的就是“盆景”。在汉代,山水盆景、盆石、碗峰之类,就已经比较流行了。盆景就是枯山水的基因之一。
第二个基因是禅宗的观法,禅宗的观法要求跳出时空看问题,在一种高度上看,在一个大的时间跨度上看。好比在太空看地球,你会发现这个世界是静止的,江不流,云不动,没有人,不喧嚣,非常安宁,种超然的视野,看一千里,看一千年。在这样的视野下,世界的表现就是一种“凝”,注意不是止,而是“凝视”,既是过去,也是未来。那个白沙反映的就是一个一干里眼下的水态,一千年流转的凝集呈现。枯山水多用在寺庙里,围绕方丈而营造,虚拟了一个非常观的世界,提醒你在修行,宗教场所需要有个特殊的情境包围来。
第三个基因,是和日本本土的祭神场所有关。为何枯山水里有大量的置石,几乎没有掇山?为何是大量的白沙? 白沙不是只有日本人有,我们唐宋时期在铜盆里撒白沙置石就有了。白沙比较容易反映一个固态凝结的水面,是想象化的水面,与呈贡的物品形成反差衬托。
日本的民族多傍海而居,他们的生活离不开“白沙洲滨”,就是沙滩。食物来源于海,他们对于大海是崇拜的,很多神庙和圣迹都在海边。白色既具象,又很抽象,是干净和圣洁的代言。说像沙滩,到置石,西方有巨石阵,很多民族原始时期,都以巨石来建立一个祭祀的场所,日本通常把巨石作为神性的象征。下面一个磐石,上面有一个石柱,这就是一个神的指代了。
枯山水的美学追求
枯山水常被认为是日本僧侣用于冥想的辅助工具,所以几乎不使用开花植物,这些静止不变的元素被认为具有使人宁静的效果。
公元538年的时候,日本开始接受佛教,并派一些学生和工匠到古代中国,学习内陆艺术文化。13世纪时,源自中国的另一支佛教宗派禅宗在日本流行,为反映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日本园林开始摈弃以往的池泉庭园,而是使用一些如常绿树、苔藓、沙、砾石等静止、不变的元素,营造枯山水庭园,园内几乎不使用任何开花植物,以期达到自我修行的目的。
禅宗庭院内,树木、岩石、天空、土地等常常是寥寥数笔即蕴涵着极深寓意,在修行者眼里它们就是海洋、山脉、岛屿、瀑布,一沙一世界,这样的园林无异于一种精神园林。后来,这种园林发展臻于极致——乔灌木、小桥、岛屿甚至园林不可缺少的水体等造园惯用要素均被一一剔除,仅留下岩石、耙制的沙砾和自发生长与荫蔽处的一块块苔地,这便是典型的、流行至今的日本枯山水庭园的主要构成要素。而这种枯山水庭园对人精神的震撼力也是惊人的。
庭园与建筑的联系极为密切,两者在空间上互相渗透、延伸,小面积的庭园内容极简约。以沙代水,以石代山,往往是一组或者若干组石景,白沙或者绿苔铺地,配置少量的乔灌木,此外别无他物,人不能进入庭院,只可以从旁观赏犹如大型盆景,即后期的枯山水,石景的平面布局大体上按照直线与三角形相综合的规律.立体构成则以三石一组为基本单元。无论石景的总体或者局部的石组.,都具有明确的主客之势、韵律之感的构图美。而这些构图美同时也表现了宗教的种种象征寓意。譬如:达摩石为达摩面壁的象征。佛盆石寓意佛说法的故事.桥石则寓意于心往彼岸世界的接引桥等等。
元素:细细耙制的细沙,石组、石灯笼、常绿树、苔藓等静止不变的元素。
运动韵律
岩石
你可以将这样一个庭园理解为河流中的岩石,或传说中的神秘小岛,但若仅从美学角度考虑亦堪称绝作;它对组群、平衡、运动和韵律等充分权衡,其总体布局相对协调,以至于稍微移动某一块石便会破坏该庭园的整体效果。
技巧
由古岳禅师在16世纪设计的大德寺大仙院的方丈东北庭,通过巧妙地运用尺度和透视感,用岩石和沙砾营造出一条“河道”。这里的主石,或直立如屏风,或交错如门扇,或层叠如台阶,其理石技艺精湛,当观者远眺时,分明能感觉到“水”在高耸的峭壁间流淌,在低浅的桥下奔流。
庭园营造
须弥山石
景石分作九个山头来象征须弥山:佛教的宇宙观倡导天动说,据说须弥山被视为世界中心的高山,按风轮、水轮、金轮的顺序叠为三层。相传它是一座了不起的圣山,可以保佑万物的平安。
石灯笼
日语中有“净火”一词,是指神前净火,意味着用火去净化万物。每当人们在保留火种时就愈感到火具有的神奇魅力。人们不愿让这神圣的火种熄灭,就用笼去罩住它。石灯笼罩住的圣火一般被置放在寺庙内,它后来演化为日本园林景观中的重要元素。它预示着光明和希望,会给人带来好运。
龟岛鹤岛
由六尊矮石按龟首、龟足、龟尾的形式组成龟岛 六景石(一鹤首石、两鹤羽石、两鹤足石、一鹤尾石)组成一个抽象鹤岛。据说,中国战国时代的帝王、霸王和武将都期望自己能成为仙人—— 能像仙鹤一样自由飞翔,像海龟一样潜入海底,并且还会长生不老。后来,这些愿望就作为象征寄托在龟鹤身上,以龟岛为例的虚幻想像以及对它的憧憬,成为一种蓬莱神话传入日本。
石塔
原为佛教意义上的建筑。在古代印度,用石头垒砌成塔状以供奉佛舍利,以求平安。受佛教文化影响,日本也建造了许多石塔作为供奉。江户时代以后,石塔便被作为古色古香的艺术品引入园林。石塔不仅美观,而且有镇宅一方之暗喻,还有驱灾避邪保佑平安的寓意。
日本的禅宗空灵寂淡的“彻悟心境”,体现的是一种对大自然万物被动和生命仓促的感触后引发的低沉、悲秋、优美、纤弱、哀戚的情绪,因此,深受禅宗思想影响的日本古典园林基本上表达了一种物哀的美,而不是为世俗化的享乐活动服务。
枯山水庭园对质料的冷漠而对形式的青睐,内在的根基也是禅宗文化及其哲学。禅宗的感觉是建立在对现实过渡的基础上,而不是真正的现实,因为真正的现实有自身规律,而禅宗是无能力改变的,所以抽取了自然山水中的形式,取代了自然山水的实体质料。从某种意义上说,去掉了质料的形式应该削弱了对人的感官刺激,也就削弱了艺术感染的魅力。但是,反过来,枯山水给予人的艺术感染力却是另一种震撼性。
面对枯山水,审美鉴赏有如下特点:
1.只保留山水的形式,而放弃山水的质感,拉开了审美主体与枯山水的时空距离。
2.砂石的质感给人的是一种冷峻、峥嵘和沧桑、凝重的感受,体现出一种枯淡之美。
3.日本的枯山水的小尺度排除了人对它的游赏,而只能静观。
4.形式本身是以智力的解读方式而存在,同时又利用质感这种无法言状的感受来对艺术的鉴赏推波助澜。
枯山水要极力排斥现实世界,是追求一种经过过渡的现实,而这种渡过现实就是相当于大脑对现实进行粗加工过的一种半真实又略带智力形式的艺术半成品。经过智力半加工过的艺术信息,相对于现实世界中的事物而言,它们更容易被大脑所吸收。

② 室内装修分为几类型

  • 室内装修按照装修风格可分为以下六个类型:

  1. 欧式古典:

    主要指从拜占庭艺术形成到十八世纪洛可可风格的衰落其间受到希腊化艺术、罗马艺术、小亚细亚和埃及等西方艺术传统长期融合的结果。文艺复兴前后达到登峰造极。

    装饰特点:奢华、色彩浓烈、沉稳、厚重、历史感、更讲究装饰性。


  2. 现代乡村

    带有复古感觉,又很接近法式或英式乡村风格。色彩淡雅的仿旧地毯,缀有花草藤蔓图案的装饰柜,玻璃雕花屏风,断断 续续 坠落的 流苏灯饰,缀满亮片、珠珠的靠垫以及镂空的纱质窗帘等饰品都大行其道,将曼妙妩媚的味道在家居空间中尽情倾泻。

  3. 新古典风

    新古典在几种主流设计当中,是流行指数相对较低的一种。这种风格严格来说,是对19世纪以前家居文化的一种追忆,并不是简单的对传统文化的复古,而是在现代装修风格中融入古典元素,尤其流行将传统家具原始功能进行演变,比如把双人床榻用来做沙发等;有的家具看似是普通的现代风格,但由于在板材上包裹了纹理毕现的皮革,而弥漫着雍容华贵的古典气息。

  4. 经典中式

    随着国学的复苏,庄重和优雅的中式装修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欢。 在本案中很好的体现了中式的装修风格,同时又不繁琐,是简约中式装修的典范。传统的中式风格装修透着一股典雅,本案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理念的新中式装修风格。也是成为家居装饰的首选的理由。沉稳中又富情趣,看似硬朗的线条中点缀着柔美的细节,韵味十足。

插花技巧书籍

插花技巧书籍推荐

插花,或花道之初,就是希望通过这门艺术、生活方式,来陶冶和共鸣。我为大家整理的插花技巧书籍推荐,希望大家喜欢。

1、 《四季花传书》:

【作者】: [日]川濑敏郎

【出版】: 浦睿文化 / 湖南人民出版社

【内容简介】

日本当代花道第一人川濑敏郎

川濑敏郎的插花经过岁月的磨砺,从年轻时代华丽的形式美精炼到后期侘寂美学的质朴。在作品中强调一种“不依托于外在”的缺、拙、涩之意境,正如日本花道回归人的内在,呈现完整的生命之美。

茶花紫罗兰、水仙、芭蕉、朝颜……川濑敏郎以每月一花的形式,花了2年时间,从历史、文化、艺术、美学的角度阐述他的花艺。同时从四季不同花草的插法,到花剪的使用、器皿的选择,细致入微地介绍了生活中的插花指南。

2、《一日一花》:

【作者】: [日]川濑敏郎

【内容简介】

在东日本大地震后,川濑敏郎从2011年6月开始的一年,用古老、质朴、布满历史痕迹的器皿当做花器,依据时节到山野里找最当令的花叶,融入花器中,并持续在网上连载“一日一花”专栏,广受好评后汇编成这一册精美的图鉴。

366个作品野趣中充满了宁静和雅致,在“空”和“寂”中给人一种生命的启示。在《一日一花》中, 川濑敏郎着力于诠释“最高的技巧即没有技巧”,在不着痕迹中传达“素”之花极致的自然姿态。

3、《瓶花谱 瓶史》

【作者】: [明]张谦德袁宏道著 / 张文浩孙华娟编著

【出版】:中华书局

【内容简介】

插花,不单充满技术细节,其中亦有细腻的趣味。明张谦德《瓶花谱》、袁宏道《瓶史》,堪称中国古典插花艺术典籍的双璧。《瓶花谱》分品瓶、品花、折枝、插贮、滋养、事宜、花忌、护瓶等八节;《瓶史》分花目、品第、器具、择水、宜称、屏俗、花祟、洗沐、使令、好事、清赏、监戒等十二节。二者文字和观点不乏重合处,但因循承续中各有千秋。本书附有专业学者校点、注释、翻译和点评,并配以精美插图,图文相得益彰。

4、《拈花》

【作者】:薛冰

【出版】:山东画报出版社

【副标题】:四时瓶插今古花道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是介绍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以及花道。不同于市面上流行的花艺展示和技法,中国古代传统插花,又名“瓶花”,有着独特的'传统和讲究,本书首次系统梳理了中国的插花理论和插花文化史,对插花艺术的源流和意趣,都有独到和详尽的阐发。

所谓花道,其主体并非花材或插花作品,而是一种表达情感的创造。任何植物、任何容器都可用来插花,任何人都可能漂亮地完成插花创作。

花道通过线条、颜色、形态和质感的和谐统一,以求达到“静、雅、美、真、和”的意境,首先是一种道意;目的在于逐步培养插花人的身心和谐,培养插花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日本花道先后产生了多种流派,每个流派虽各有千秋,但在这一点上是相通的。当代插花也认为,插花是用心来塑造花型、用花型来传达心态的一门造型艺术,它通过对花卉的定格,表达一种意境,以体验生命的真实与灿烂。

插花的本旨,是各人按照自己的心意,重新安排花卉的形态与组合。人以万物之灵自居,惯欲令天下万物,皆为我所用。伟人以改造世界、改造他人世界观为己任;穷酸文人则只能改造些野草闲花,或曲折为盆景,或剪裁为瓶花。人心不同,性情各异,所爱非一,本来无所谓程式;然而正是程式的出现,完善、打破与重建,使插花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

5、《中国插花史研究》

【作者】: 黄永川

黄永川,台湾嘉义人,一九四四年生,先后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及中国文化大学艺术研究所,一九七九年考取公费留学英国大英博物馆,从事博物馆学及美术史之专题研究,除擅长美术文物史及国画创作外,兼治中国插花艺术史论。

插花为中国传统生活艺术,影响日韩甚深,却被国人所忽略。黄氏深感于此道之重要,潜心研究,史论与技术并行,先后著有《中国古代插花艺术》《中国古典节序插花》《中国茶花之道》《中国插花艺术》《瓶史解析》《瓶花谱解析》《采芹斋花论》等书,部分被选译为英日文等传世。

【出版】: 西泠印社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以断代史的体例,从先秦详述至清代,既旁征博引其他古籍,又有具体的花器、花品、插花技术的介绍,史料夯实。

这里摘引一段,作者复兴传统花艺的心念由此可见。

“插花艺术为中华民族最优美的文化表现之一环,其肇端始于六朝时代,盛行于唐宋两朝,迨至明季以降,花学成立,并传介于日韩诸国,惜自清代政经衰疲而一蹶不振,至今国人提到插花,竟至完全陌生的地步,令人惋惜!”

6、《文人花》

【作者】: 黄永川

【出版】: 山东画报出版社

【内容简介】

插花艺术在中国历史上原是重要的生活艺术之一,但历来从事者多,研究者少,因此明代人说:“幽栖逸事,瓶花特难解,解之者,亿不得一。”明代以后,尤其万历以降,研究渐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张谦德的《瓶花谱》与袁宏道的《瓶史》,这也成为中国古代插花艺术的两部最经典也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既是对前代中国人对插花艺术的总结之作,更是反映明代文人插花的“圣经”式著作。

7、《中国插花》

【作者】: 北就插花艺术研究会“中国插花”编委会

【出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系统介绍中国插花艺术的专著。它较一般插花著作有如下特色:一、以简练的文字、优美的历史画页,表述了中国插花的产生、发展历史简况;二、对中国插花的风格、特点、构图与陈设作了精辟论述;三、把我国闻名于世的插花经典著作《瓶史》、《瓶花谱》全文首次介绍给读者;四、在100幅彩色插花佳作中,既有我国古代传统插花的继承与借鉴;又有强烈现代气息的创新与发展。

8、《中国传统插花系列教程》

【作者】: 王莲英

【副标题】:研习初级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插花系列教程-研习初级》,本书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插花的概念,基本构图形式及其示范,基本构图形式在盘花、瓶花、篮花、缸花、碗花、筒花中的应用等相关内容。

9、《花道的美学》

【作者】: [日] 吉田泰巳

【出版】: 南京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花道形成于日本中世,而佛教与花道戚戚相关——佛教不仅对于插花艺术,对于现在被认为是日本传统艺术的能、歌舞伎、茶道、庭园建筑等而言,都是其精神上的寄托。优秀的插花作品,都表现得非常寂静,稍不留意就很容易会被忽略。但是,看似平凡毫不显眼的作品,其深处却隐藏着作者那汹涌澎湃、跌宕起伏的意念,当我们与这种精神意念相遇的时候,就能发现古典插花作品的本质。插花艺术的本质就在于表现生命短暂而艳美的鲜花在凋谢时的心境。

10、《日式花道》

【作者】: 安琪拉· 泽野 (小原流花道大师)

【出版】: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内容简介】

《日式花道》不是一本详尽无遗的教科书,也不能把读者变成花道大师。本书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向读者这门艺术,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花道的设计,以便读者可以自己完成简单的造型。

《日式花道》中所展示的所有花道作品均拍摄于英国,所用花材来自于周边的花店、伦敦的考文特花卉市场以及安琪拉·泽野自己的花园。因此读者在当地找到这些迷人的花和枝丫并不困难。但别忘了,想要完全重新再做一个同书中一模一样的造型是不可能的,因为不存在两个一模一样的插花造型。每个人在作品中都融入了自己的个性。作者衷心希望读者能和我一样,在制作花道作品中得到乐趣。

除了极富意境的美的享受之外,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花材的来源与造型的独特性。学习其信手拈来的花艺创作的自然与从容,而非具体的一招一式,将精髓融入到生活中慢慢实践,才会出来自己的真知与创作。

;
热点内容
花语黑暗系 发布:2025-04-16 16:26:10 浏览:77
绶溪荷花池 发布:2025-04-16 16:21:03 浏览:253
紫罗兰木手串辨别 发布:2025-04-16 16:19:38 浏览:850
七夕李廌 发布:2025-04-16 16:14:18 浏览:796
康乃馨鲜花可以放卧室吗 发布:2025-04-16 16:10:21 浏览:286
仿真布百荷花 发布:2025-04-16 16:10:16 浏览:951
新冠病毒丁香 发布:2025-04-16 16:07:48 浏览:957
鲜花酝酿蜜糖 发布:2025-04-16 15:58:21 浏览:345
好一朵迎 发布:2025-04-16 15:53:16 浏览:64
看紫罗兰永恒花园的感受 发布:2025-04-16 15:53:10 浏览: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