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花小说
① 茹志娟的小说<<百合花>>的的象征意义
它表面上表现了战争时代的军民鱼水情,但更深层面上,它歌颂了人性美、人情美。它告诉人们,即使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热爱都没有泯灭。
文中写到小通讯员插在枪口上的几根树枝,与其说是伪装,不如说是点缀装饰,后来“他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和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这些描写无不是在写小通讯员的爱美之心。而小通讯员不好意思和女同志同行;
在得知向新媳妇借来的被子是人家唯一的嫁妆时的内疚不安和对新媳妇的同情;新媳妇在护理伤员时羞涩得只同意给“我”打下手,以及对小通讯员舍己救人牺牲过程的叙述,表现出强烈的人性至爱。
小通讯员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全担架员生命的英雄壮举,是至高至善的人间至爱,展现了他崇高的人格美,也流露出作者对美好人性的呼唤。
通过三个连姓名都没有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作者谱写了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在通讯员和“我”之间,作者让“我”对通讯员建立起一种比同志、比同乡更为亲切的感情。但它又不是一见钟情的男女间的爱情。
“我”带有类似手足之情,带着一种女同志特有的母性,来看待他,牵挂他。这是一种复杂微妙得无以言表的美好情感,至于维系在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的关系纽带,同样也是一种圣洁美好的感情,正如被子的百合花图案一样纯洁。
作者之所以要新娘子,不要姑娘也不要大嫂子,是要用一个正处于爱情的幸福之漩涡中的美神,来反衬年轻的、尚未涉足爱情的战士。一位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当他献出一切的时候,他也得到了一切:洁白无瑕的爱,晶莹的泪。
(1)百合花小说扩展阅读:
百合花的语言风格:
《百合花》的语言不论叙述、描写还是对话,都给人一种自然、清新、柔和、优美的感觉,把一个流血牺牲的战斗故事,写得充满诗意。特别是其人物语言个性鲜明、生动传神。
例如,“我”与小通讯员对话:“你多大了?”“十九。”“参加革命几年了?”“一年。”“你怎么参加革命的?”“大军北撤时我自己跟来的”。
这段话介绍了通讯员的出身、年龄、身世,又揭示了他舍己救人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帮”和“跟”字,前者点出了通讯员的阶级地位和生活境况,后者则表现了他的思想觉悟和自觉的革命要求。
在谈到借被子被拒时,小通讯员说:“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这两句话表达了通讯员因没借到被子而不满,也为下文他得知真相后自责埋下伏笔,两处省略号则勾勒出他在女同志面前羞怯、不善言辞的窘态
② 百合花 茹志鹃题目有什么含义
茹志鹃的《百合花》题目蕴含深刻寓意:百合花图案的被子是一条线索,联系着人物之间的关系,是文章的细节描写。没有它小说中的三个人不会聚在一起,更不会发生下面的故事。而白色的百合花象征了纯洁与感情,是通讯员和新媳妇美的化身,象征了他们的一切美好品质,这些品质和他们的心就像百合花一样洁白无瑕。
《百合花》中的“我”既是叙事者,又是一个充满情感具有性格的人物。“我”与通讯员由生气、好奇、捉弄到亲热,牵肠挂肚地关爱的情感变化贯穿始终。但“我”更见证了通讯员和新媳妇的美好心灵,两颗火热的心。
(2)百合花小说扩展阅读:
茹志鹃的《百合花》写作于1958年春。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当年茅盾先生曾将之概括为“反映了解放军的崇高品质和人民爱护解放军的真诚”。
陈思和先生则认为它是“表现战争中令人难忘的,而且只有战争中才有的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与通过这种关系体现出来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持这种观点的还有王庆生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认为这个作品“着意去表现战争环境下人性美和人情美的初衷”。
这种对《百合花》主题解读的依据,一方面是从作者创作的动机推断的,另一方面也是对五、六十年代关于人情、人性及人道主义论争的一种呼应。其实这些解读,依然没有摆脱掉十七年文学中战争文化心理特征的影响,忽略甚至消解了《百合花》的悲剧特征。
《百合花》是一出悲剧。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个被毁灭了的“人情”和“人性”在某个意义上来说,它虽然涵盖在悲剧的概念之内,但它还不能完全作为悲剧性的本质——“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种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真正体现悲剧性的美学意义。
③ 茹志娟《百合花》的故事梗概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的战场。“我”在被分配工作时,结识了一个老实,害羞的通讯员,通过我们的谈话得知他是“我”的老乡。
在为部队向人民借被子时,他开始找了一个新媳妇借,却没有借到,“我”得知后来帮他,最终借到了那床新媳妇的嫁妆----红底上缀有百合花的新被子。他还把衣服挂破了。
后来,他回去了,但给我留了两个干馒头。“我”则找了几个妇女帮忙擦洗伤兵,其中就有那个新媳妇。开始,送来一个通讯员,“我”还紧张了一下,发现不是他后才放心。
后来,有送来一个通讯员,看见那个挂破的衣服,“我”知道是他,很担心,后来从他的战友口中得知他是为了保护医护队才受中伤的,待医生来后,他已经牺牲了,而那个新媳妇却在专心致志的为他缝衣服,最后,新媳妇把自己的嫁妆盖在他身上。以表对他的敬重。
(3)百合花小说扩展阅读:
小说以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为背景,描写的是1946年的中秋之夜,在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我”到前沿包扎所,和他们到包扎所后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的小故事,表现了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歌颂了人性美和人情美。
它表面上表现了战争时代的军民鱼水情,但更深层面上,它歌颂了人性美、人情美。它告诉人们,即使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热爱都没有泯灭。
文中写到小通讯员插在枪口上的几根树枝,与其说是伪装,不如说是点缀装饰,后来“他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和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这些描写无不是在写小通讯员的爱美之心。
而小通讯员不好意思和女同志同行;在得知向新媳妇借来的被子是人家唯一的嫁妆时的内疚不安和对新媳妇的同情;新媳妇在护理伤员时羞涩得只同意给“我”打下手,以及对小通讯员舍己救人牺牲过程的叙述,表现出强烈的人性至爱。
小通讯员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全担架员生命的英雄壮举,是至高至善的人间至爱,展现了他崇高的人格美,也流露出作者对美好人性的呼唤 。
茹志娟,浙江杭州人。中共党员。1943年参加新四军,历任二分区文工团、一师服务团演员,苏中公学俱乐部戏剧干事,苏中军区前线话剧团团员、组长,中国作协上海分会《文艺月报》编辑、作品组长,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上海分会理事,上海市第四届人大代表。
④ 以《百合花》为例分析茹志鹃的小说特色
茹志娟今年10月7日在上海逝世。她在1958年春天
写了小说《百合花》,这篇美丽的作品40年来美丽了许多人
的心灵。它被纳入中学语文课本,所以我在14岁那年很幸福
很激动地欣赏并咀嚼了它。
茹志娟因为写了《百合花》,自己也成了一朵流芳百合,
而百合这种名不见经传的草本植物,因为茹志娟而变成千古百
合,这都是真的。我觉得现在中药堂里边最动听的药名当推百
合,百合百合,细细品味两遍,真是满口噙香。
10月15日,茹志娟的葬礼在上海举行。她的遗照披挂
着白纱,这很容易使我想到一个纯洁的灵魂正从百合花下悄然
离去。她今年73岁,33岁那年写了《百合花》,在此之前,
她还写过话剧剧本及《妯娌》、《关大妈》等短篇小说多篇,
但影响不大。《百合花》之后,又写过多篇:《高高的白杨树》
、《静静的产房》、《三走严庄》等,也未超过《百合花》。
真可以这样说:百合一开四十年,茹志娟清香为百合。
1958年3月号的《延河》,温润的油墨香还没有完全
干透,读者们就发现了这道清鲜的文学佐餐,他们争相传递着
一个信息:茹志娟的《百合花》值得读。
为什么呢?因为以往战争题材小说往往穿着一个裁缝做的
“铠甲”,生硬裹住脆弱。虽然鲁迅说过,无情未必真豪杰,
但是在我国建国初期的文学作品中,谈论情感二字的确很奢侈。
无法抒情,只好靠描写紧张的场面来烘托主题。而《百合花》
一反“常态”,柔软细腻,剥开外衣,突出灵魂。要的是真性
情。这样,读者的眼界一下子给擦新了、擦亮了。所以,当时
的文学评论说:茹志娟是一个创新。
清新扑面,这样的小说简直不是写出来的,是刚从山坡上
采摘下来的,还带着晶莹的露水呢,嗅一嗅,鲜润透腹。茹志
娟是谁?人们关心她了,想探知她了。同年的《人民文学》第
六期茅盾做了一篇《谈最近的短篇小说》的文章,谈的主要就
是茹志娟的《百合花》。茅盾是带着欣喜若狂的心情来评说的,
我在这儿摘抄几段,以飨读者:
“我所举的那些例子中间,《百合花》可以说是在结构上
最细致、严密,同时也是最富有节奏感的。它的人物描写也有
特点,是由淡而浓,好比一个人迎面而来,愈近愈看得清,最
后,不但让我们看清了他的外形,也看到了他的内心。
“这些细节描写,安排得这样自然巧妙,初看时不一定感
觉到它的分量,可是后来它就嵌在我们脑子里。
“一般说来,在五六千字的短篇小说里写两个人物,是不
太容易处理的,但《百合花》的作者处理得很好。全篇共六千
余字,开头两千字集中写通讯员,然后引出第二个人物(新媳
妇),用了五六百字集中写她,接着把这两个人物交错在一处
写,而最后又集中写新媳妇,可是同时仍然在烘托通讯员,因
为读者此时抑不住感动的情绪,一半是为了新媳妇,一半也是
为了通讯员———,主要是为了通讯员。
“我想,对于《百合花》的介绍,已经讲得太多了,可实
在还可以讲许多。我以为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个短篇中间最
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
茅盾不惜重墨,给我们评析了一篇经典作品,这在文学大
家庭里也是一处感人的细节,而最感人的细节是《百合花》里
边19岁小通讯员枪筒里插的山菊花。这朵可爱的鲜花在战斗
打响之前还盛开在小战士的枪筒里,战斗一打响,花朵就不见
了,小战士也不见了,战争与和平,美丽和凄婉,茹志娟用她
的笔轻轻一拨,便拨得这样动人心弦。
我记得在中学里读《百合花》时,老师拿出比平时多两倍
的课时,来品评这篇文章,而这个细腻的过程,我的女老师曾
两度流下热泪。小战士和山菊花,这个经典细节是在老师泪水
的浸润下而印入我脑海的。所以,快二十年的生活摩擦,它一
直像块铜像一样璀璨。多年来我也在留心茹志娟,希望从报章
中见到她的身影。她是怎样的一个人呢?热爱《百合花》的人
们都在热爱她,想知道她。尤其想知道她是怎样创作《百合花》
的。
茹志娟说:“我写《百合花》的时候,正是反右派斗争处
于紧锣密鼓之际,社会上如此,我家庭也如此。我丈夫王啸平
处于岌岌可危之时,我无法救他,只有每天晚上,待孩子睡后,
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脑子里像
放电影一样,出现了战争时接触到的种种人。战争使人不能有
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
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
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
“《百合花》里的人物、事件,都不是真人真事,也不是
依据真人真事来加工的。但是小说里所写的战斗,以及战斗的
时间地点都是真的。著名的苏中七战七捷之一,总攻海岸战斗
的时间,正是1946年的八月中秋。那时候,我确实在总攻
团的前线包扎所里做战勤工作。我在包扎所的第一个工作,也
正是去借被子。入夜以后,月亮越升越高,也越来越亮,战斗
打响了。最初下来的,都是新战士,挂的也是‘轻花’。越到
战斗激烈,伤员下来的越少,来的却都是重伤员。有时担架刚
抬到,伤员就不行了。担架就摆在院子里,皓月当灯,我给他
们拭去满脸的硝烟尘土,让他们干干净净地去。我不敢揭开他
们身上的被子。光从脸上看去,除了颜色有些灰黄以外,一个
个都是熟睡中的小伙子。我要‘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
笑’。这种感情确乎是在真实的生活中就有的。我就着那天上
大个儿的圆月,翻看着他们的符号,记录他们的姓名,单位。
心里不可遏制地设想着他们的家庭,亲人,朋友,他们生前的
种种愿望,在他们尚有些许暖意的胸膛里,可能还藏有秘密的、
未了的心事……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实在用不着小本本,即
便有,也是无从落笔。它们就这样刻在我的心里了,直到现在,
清晰度仍然很好,毫不受岁月的干扰。
“记得大概是在莱芜战役吧!不知为了什么事,在一个夜
晚,我跟一个通讯员要去最前沿。走之前,那位带路的通讯员
告诉我,我们要通过相当长的一段开阔地带,敌人经常向那里
打冷炮,要我注意有时要弯腰前进,但不要慌。他不讲倒还好,
这一番交待,倒使我有点紧张起来。就打定主意紧跟住他,他
猫腰我猫腰,他走多快我走多快。反正绝不在一位战士面前,
丢女同志的脸。可是一上了路,他却不愿意我傍着他走,要我
拉开距离。拉开距离的意思我懂,是为了减少伤亡,这也是军
人的常识。但是走在这一片一无庄稼,二无树木,无遮无掩的
开阔地里,敌人的炮弹又不时地、呼啸着飞来,我不能自制地
要往他旁边靠,在他旁边,就好像有一种安全感。可是他一看
见走近,就加紧步子往前跑,他一跑,我就在后紧追。于是在
星光之下,在一片不毛之地上,在怪叫的炮弹当中,我和他两
个人,默默无声地展开了一场紧张的竞走比赛。走得两个人都
气喘吁吁。不过一旦当我实在喘不过气来,掉了队,落在他的
视野之外了,他就会走回头来寻我。这位通讯员的面貌我已记
不得了,我为什么要去前沿也记不得了。记忆的筛子啊!把大
东西漏了,小东西却剩下了,这本身就注定我成不了写史诗的
大作家。奈何!但是这样一次古怪的同行,无声的追逐,远是
这么色泽鲜明,甚至那野草的摇动,通讯员的喘息,都仿佛还
在眼前,响在耳旁。1958年时如此,现在也如此(———
指1980年,笔者注)。
“我麻里木足地爱上了要有一个新娘子的构思。为什么要
新娘子,不要姑娘也不要大嫂子?现在我可以坦白交待,原因
是我要写一个正处于爱情的幸福之旋涡中的美神,来反衬这个
年轻的、尚未涉足爱情的小战士。当然,我还要那一条象征爱
情与纯洁的新被子,这可不是姑娘家或大嫂子可以拿得出来的。
“作品写完以后就寄出去了,但不久就退了回来。在那个
时候,难怪有些编辑部不敢用它,它实实在在是一篇没有爱情
的爱情牧歌。当然,这些都是我现在的认识,当时要想得简单
得多。也许想得太复杂了,就没有《百合花》了,说不定。”
茹志娟是上海人,上海是她来去人世的起点和终点。我原
来想象她一定很细高、白皙,结果错了。据儿时跟她在文工团
里战斗生活了好多年的邓友梅先生讲:茹志娟很壮,两肩宽平,
是力量型的女人。
邓友梅说他很小的时候就编在茹志娟的班里,茹志娟是班
长,又是大姐姐,待他情同手足。他的生活、学习及文学爱好,
受茹志娟的引导、影响很大。他很怀念她,这一次去上海,和
茹志娟的遗体告别,心里很悲痛、很乱。他说他一定要写点什
么,《人民文学》约他写茹志娟,他正在沉淀情绪。跟茹志娟
长别的当天,邓友梅便去了沂蒙山区,一是出差,二是重温当
年。当年的沂蒙山青山绿水,曾经滋润了茹志娟和她的战友。
毫无疑义,茹志娟是在沂蒙山上采摘了一朵百合花。
说到茹志娟的人格精神,邓友梅讲了一个例子。有一次行
军途中,有一个女团员走不动了,茹志娟二话不说,背起来就
走。邓友梅说,看到女同志背人,一路小跑,真是还没见到第
二例。茹志娟能干,肯干,吃苦耐劳,而且性情爽朗、大气,
鲜有女性的矫揉,这与革命队伍的锻炼有关,当然与她的身世
也是有牵连的。
她曾经在上海的一家孤儿院里生活过,所以,她的生命力
是够顽强的。1944年19岁的茹志娟跟随其兄参加了新四
军。她吃过苦受过磨难,在革命队伍里她从来不挑捡,不皱眉
头,心红志坚。她读了四年书,全靠自学。写《百合花》的时
候她33岁,文化底蕴已经很厚,尤为厚实的是她的生活。
《百合花》里的前线包扎所,是茹志娟待惯了的地方,面
对伤亡的战友,并给他们擦去尘土和鲜血,也曾经是茹志娟的
工作。月夜里看着自己的战友年青俊少突然就倒地不起,这份
大悲大痛,大场面大事件,浓烟烈火,茹志娟却用诗一般的笔
调娓娓道来,像百合花在山畔畔上含笑春风,自然、清丽,她
算第一人。邓友梅说:这与她的品格有关。
茹志娟从部队转业以后到上海作协开始专业创作,她的创
作高峰在六十年代前后,跟当时写《党费》、《七根火柴》的
王愿坚,并称“南茹北王”。近些年,她写出一个中篇《剪辑
错了的故事》,尝试用现代手法写作,但是不是很成功,而且
作品的魅力不及《百合花》。自从她做了上海作家协会的党组
书记、常务副主席以后,工作重心基本定位在行业管理和行政
事务上,这样就极大地占用了她的创作精力和时间。文章要人
写,行政工作也需要人做,这是个矛盾。茹志娟出来担纲行政,
让年轻人致力创作、发展,把机会留给他们。
5年前,她从上海作协的领导位置上退了下来,变成了一
位慈祥和气的上海婆婆,鬓发染霜,而她的形象在熟知《百合
花》的人们心中,却永远是那位挑开门帘含羞走出来、高高鼻
梁弯弯眉毛前挂刘海的新媳妇,好看的新媳妇。
让我们在美丽和凄婉里再重温一下《百合花》的芳香——
—“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
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
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⑤ 关于茹志鹃的小说《百合花》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
[活动一]:速读课文,感受小说,给小说换一个好听的题目。
点拨:换题可以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细节、道具、情感、立意、中心等角度入手,可以采用修辞手法,让题目生动、鲜明。
明确:小说以“百合花”为题有作者自己的构思。
[活动二]:讨论百合花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
A、作者借“百合花”刻画了“新媳妇”的形象
明确:
①在“借被”“献被”这两个情节中,小说通过新媳妇对百合花被处置过程的
描写、刻画了人物性格,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发展。
②新媳妇:美丽、纯洁、善良、高尚。在情节中 , 其性格是发展的。刚过门才三天,小通讯员就要借她唯一的嫁妆——个有着百合花图案的被子,她当然舍不得,这种情感在情在理,但当听说借被子是为了打仗为了老百姓之后,……“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屋瞅着……,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到了包扎所,她又主动把被子“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当卫生员动手要揭掉通讯员身上的百合花被子时,新媳妇“劈手夺过被子。”“劈手”集中写出了新媳妇,用自己的新被子为通讯员入殓时的那种果断、坚毅、不容商量的态度与先前的娴
静羞涩判若两人……
当然,这个人物性格的发展,还通过其它情节与细节表现出来,①刚刚开始做救护工作时,她害羞腼腆,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答应做我的下手。可当看到小通讯员为了保护群众而受重伤时“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②新媳妇已经知道通讯员牺牲了,可她还是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其实是在缝其她的一片真情,当我劝她“不要缝了”时,“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对“我”以示不满。
小说通过对新媳妇一系列的动作和细节描写,不仅写出了也对通讯员的友善、关切、崇敬、痛惜、悼念、歉疚的态度变化,更展示了新媳妇娴静、淳朴、善良、纯真、高洁,如百合花一样美丽的人性美和性格美,所以,百合花,正是,纯真、高洁的优美心灵和品格的象征。新媳妇是一枝鲜艳美丽的百合花。
B、“百合花”和小通讯员有关吗?
1、讨论小通讯员性格
明确:
①一个极其可爱普通的战士,天真纯洁,充满朝气,对生活与自然无比热爱,
如,枪筒上插着几根树枝和野菊花。
②憨厚朴实,拘谨腼腆,如“带路”“张皇、数摸”
③不善言辞,质朴纯洁,如认识到自己借被子的方法不对,可能会给群众造
成不良影响时,马上松松爽爽地很“我”前去解释,借到被子后,知道这是人家新婚时唯一的嫁妆,心里又立刻感到不安,又要把被子再送回去。
④精神崇高,在“牺牲/献被”的情节中,在取得总攻胜利的前夕,为了保护担架队员英勇捐躯,表现了他对革命和人民群众的无限忠诚。
2、小通讯员与“百合花”有关吗?
他纯洁高尚、美好的心灵也像百合花一样。是一枝纯洁高尚的百合花。
C、“百合花”和“我”的有关系吗?
明确:“我”是作品中线索人物,叙述故事的视点,两枝“百合花”的前后出场,引发了我情感的变化,如:生气—兴趣—着恼—亲热—爱上—后悔—心跳—强忍泪水—想推开沉着,一面之交,让我看出的是战友之间的深厚情谊。表现了战士之间那种百合花一样纯洁无邪,高尚动人的情感。她是一朵怀念的百合花。
D、总结归纳
小说构思巧妙,表面上看百合花的纯洁清新美好,好像只与新媳妇有关,其实,百合花的特点与小说中的其他人物性格,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紧密关联的。
(1)百合花的象征意义:百合花色泽文雅,香气清函,白净纯洁,小说中,作者赋予了它丰富的象征意义:即小通讯员和新媳妇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军民之间的感情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战士之间的情感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一句话,百合花,象征着人性美,性格美。
(2)概括主题:
小说撷取了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斗争生活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刻画了有着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心灵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表现了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传达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板书: 《百 合 花》
新 媳 妇 一枝鲜艳美丽的百合花
人情美
小通讯员 一枝洁白高尚的百合花
人性美
“我” 一枝深切怀念的百合花
教 育 理 念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让教学与反思结合,让教育与研究交融,让成果变成行为,在平凡中追求卓越。
⑥ 关于茹志鹃的《百合花》的文本解读
短篇小说百复合花是茹制志鹃的成名之作。《百合花》在表现革命战争军民关系这类庄严主题时,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条条框框,显示出清新俊遗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作者选择的人物都是普遍的战士和老百姓,她们有血有泪,个性鲜明,与通常那种高大式的英雄形象显然不同。小通讯员年仅19岁,他涉世不深,天真质朴,不乏关心战友,体贴群众的爱心,又对生活充满情趣,枪筒里常用树枝和野花来点缀,他憨厚腼腆与女同志接触便会浑身不自在,但在危急关头却能挺身而出,舍己救人。俊俏的新媳妇,过门才3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她好咬着嘴笑,好象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淳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自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唯一的嫁妆奉献出来。作者擅长通过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总之,这篇小说以朴素,自然,清新的笔调书写和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的最美好最纯真的感情,创造一种优美圣洁的意境,读后令人久久难忘。
⑦ 茹志鹃的小说作品《百合花》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茹志鹃的小说作品《百合花》写发生于前沿包扎所的一个插曲,一个出身农村版的军队士权兵,与两个女性在激烈战斗时的情感关系。表现了解放军的崇敬高品质,和人民真诚爱护解放军这一主题,突出了融洽的军民鱼水关系。
作者在这个短篇中注重构思和剪裁,将故事发展与人物刻画很好结合,首尾呼应,结构细致严密富于节奏感,通篇一气呵成。
⑧ 百合花的小说结尾为什么这样感人
我认为来茹志鹃小说《百合花》结尾源感人的原因是:
语言清新、朴素、自然的基调奠定了它的感染力,它反对“高、大、全”的英雄造型,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的最美好最纯真的感情,这种意境同时也是理想化的,会引起读者无限的遐思与追求,令人回味无穷。
⑨ 通过《百合花》运用《小说家谈小说》里的评析手法,自己也评析《百合花》一段
小说《百合花》在解放战争的广阔背景下,截取了一个前沿包扎所半天内专发生的故事。从一个侧属面反映了军民团结,生死与共的深刻主题,收到了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在人物塑造上颇具匠心,作品用对比和衬托的方法,通过对百合花被子、野菊花、馒头及衣服上的破洞等一系列细节描写,细腻地刻划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生动丰富,有血有肉。
在情节安排上以细节为中心,巧妙地以“我”贯穿全篇,使情节发展连贯自然,尤其是小说中三次提到的那条“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用以反复点题,突出标题的象征意义,同时也使情节的发展更加连贯。
整篇作品结构严密,层次清晰,前后呼应。围绕借被子事件,对小通讯员和新媳妇这两个人物的性格作了生动的刻划。最后通过对新媳妇的集中描写,有力地烘托了小通讯员的动人形象。
作品语言清新自然,具有浓厚的抒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