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玫丹百香 » 白居易的牡丹

白居易的牡丹

发布时间: 2021-01-03 17:34:28

❶ 白居易写的白牡丹诗意

白牡丹
城中看花客,旦暮走营营.
素华人不顾,亦占牡丹名.
闭在深寺中,车马无来声.
唯有钱学士,尽日绕从行.
怜此皓然质,无人自芳馨.
众嫌我独赏,移植在中庭.
留景夜不暝,迎光曙先明.
对之心亦静,虚白相向生.
唐昌玉蕊花,攀玩众所争.
折来比颜色,一种如瑶琼.
彼因稀见贵,此以多为轻.
始知无正色,爱恶随人情.
岂惟花独尔,理与人事并.
君看入时者,紫艳与红英.
诗意
① 东宫白赞善:即指作者自己,当时白居易任太子左赞善大夫.东宫:封建时代,皇太子起居的地方.为侍奉太子而设立的官职,称为东宫官.赞善大夫,官名,唐代始设置;有左右赞善大夫,各五人,执掌侍从、护养等事,是一种闲职.
②朝官:指供职朝廷的官员.
牡丹之艳丽之独一无二的地位在诗人们的笔下真是要羡煞百花.白居易的这首《白牡丹》却是个例外:
缘于白花的颜色素淡,冷若冰霜吗?但它却也有牡丹的芳名啊?这是诗中前两句对牡丹的描写,我们仿佛看到一位长得冰肌玉肤却独处一隅遭人冷落的冷美人.诗的后两句,直抒胸臆,以花喻己,原来此诗写于“元和十年,作于长安”,当时白居易年四十四,官太子左赞善大夫.这一年是白居易仕途发生变故的一年,曾因上书言政,遭宰相所恶.六月间,即被贬为江州司马.这首诗看来是写于被贬之前,作者对当时的处境表示不满,借花自况,以白色的牡丹花比拟自己,虽有芳名,但却受人冷遇,开出的只是一支伤心花.这种情感在他的另一首《白牡丹》中也有流露:“城中看花客,旦暮走营营.素华人不顾,亦占牡丹名.”
白居易见到白牡丹无人赏识,顾影自怜,感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这是大多数文人绕不开的一个情结:他们满腹才华,希望能为国家建功立业,但现实的残酷常让他们失望彷徨寂寞苦闷,最后只好借助手中的一支笔以浇块垒.

❷ 急求:白居易《牡丹芳》赏析

白居易《牡丹芳》赏析

牡丹芳,牡丹芳,黄金蕊绽红玉房。

千片赤英霞灿灿,百枝绛点灯煌煌。

照地初开锦绣缎,当风不结兰麝囊。

仙人琪树白无色,王母桃花小不香。

宿露轻盈泛紫艳,朝阳照耀生红光。

红紫二色间深浅,向背万态随低昂。

映叶多情隐羞面,卧丛无力含醉妆。

低娇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断肠。

浓姿贵彩信奇绝,杂卉乱花无比方。

石竹金钱何细碎,芙蓉芍药苦寻常……

在白居易的笔下,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巧妙的拟人等等,融各种艺术手法于一炉,使这首诗犹如一幅国画,工笔之处细腻,写意之处驰骋,把牡丹花的丰姿神韵韵,尽行托出,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唐人吟咏牡丹诗歌的语言,以浅切、流畅为主,象白居易的诗"意深词浅,思苦言甜。"(袁枚)他的《买花》诗以"欲见之者易谕(白居易)为目的,写的平易近人。"其他诗人牡丹诗的语言也都表现了这一特点。如令狐楚有首《赴东都别牡丹》

十年不见小庭花,紫萼临开又别家。

上马出门回首望,何时更得到京华。

语言简朴,明白如话,爱花之情,惜别之意溢出诗外。刘禹锡也写了一首《和令狐楚公别牡丹》

平章宅里一栏花,临到开时不在家。

莫道西就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

同样是浅切流畅,话别之中含有深深的蔚藉。两首诗合在一起读,如话家常一般,却又含有深情,运用白描手法创造出一个情深词显的优美境界。正因为这种语言浅切流畅的特点,才使诗人较多地运用了白描手法,几笔便勾出一幅生气盎然的图画,含不尽之意于诗外。徐凝有首《牡丹》诗: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颖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诗中有典故,有想象,有夸张,有拟人,但诗的语言又是十分流畅、生动的,读起来朗朗上口,借助白描手法,天然之中见真谆,发人清新之思。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浅切流畅的语言,使诗歌易唱、易记,便于流传。盛唐诗人李正封有两句描写牡丹的诗:"国色朝酣洒,天香夜染色。"含蓄、典雅,对仗工整;刘禹锡《赏牡丹》诗中有"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句,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都把牡丹推崇到"国花"的地位,但是流传至今,李正封的诗句被后人简化为"国色天香",而刘禹锡的诗句却完整地为人们传咏,这个例证生动地说明浅显、流畅的诗句,更利于流传和让人接受。

唐人吟咏牡丹的诗歌,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唐以后描写牡丹的作品日见繁多,引起了历代作家的极大兴趣,成为我国咏物诗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甚至还发展到别的艺术领域,当词兴盛起来,宋朝前后的牡丹也成为词的吟咏对象。再往后的曲、戏剧、小说等文艺体裁也都出现一些描写牡丹的作品,同时还产生了许多趣闻、轶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等。唐人吟咏牡丹诗歌所创造出来的艺术美,加深和影响了我国人民对牡丹的喜爱。

❸ 白居易的牡丹翻译白居易的牡丹翻译谁有绝代只西子.~

一共有2首,只有赏析,没有翻译。

唐代的诗歌是中国文学遗产的瑰宝,影响之大,在当时就远达海外。李白与杜甫当然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在海外,白居易的名声并不亚于李白与杜甫。

白居易的牡丹诗,白居易的诗歌自有十分显著的特点,题材之广泛、内容之丰富非任何诗人所能比拟,超越了“诗言志,文载道”的范畴。举例言之,他对当时音乐、舞蹈的诗歌就数量既多,而且绘声绘影,弥补了史书留下的巨大空白。

欣赏牡丹是唐代朝野都流行的时尚,诗人题咏牡丹更是蔚成风气,但绝大部分诗人都是集中在赞美牡丹的“国色天香”方面,佳句丽词,连篇累牍。在这方面,白居易也不例外,但是,他经常想得更多,看得更远,可以说没有模仿前人,更未落入俗套。兹举三方面论证之。

李白与杜甫的友谊非同一般,由于李白有时狂放到了狂妄的程度,又经常遭人嫉忌,因此出现了“世人皆欲杀”的气氛,而杜甫依旧“吾意独怜才”。白居易与元稹的友谊有过之无不及,他们不仅在生活上能相互关怀,而且对政治、文学的看法也极其近似,所以当时就被认是同一流派的诗人,而有了“元白体”之说。

白居易、元稹曾同时在朝为官多年,不仅彼此唱和,一起听歌、赏花、饮酒,也是常事。长安与洛阳都以种植牡丹、观赏牡丹为风流韵事,骚人墨客自然也写了大量关于观赏牡丹的诗。

必须说明的是,当时既无公园或植物园一类设施,御花园或宰相府等又不对外开放。幸而佛教的寺院极多,颇具规模的,也就在花木方面设法吸引文人、富豪或闺秀。“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写的是常熟虞山的破山寺,长安、洛阳的寺院则有过之无不及。

人们有一种习性,喜爱与良友或亲人共赏良辰美景的兴趣,如果良友或亲人不在身边,会因此感到万分遗憾。一般人遗憾在心而已,而诗人则在触景生情之余,非把这种遗憾表达出来不可。

在长安、在洛阳,我们说“冠盖满京华”,确实如此。但是另一方面,官场又如棋局,瞬息万变。往往声势显赫的高官顷刻之间成了阶下囚。因此,白居易、元稹共同观赏牡丹之诗尚未发现。元稹曾贬往荆州,白居易曾贬往江州(九江),有时互通音讯都困难,甚至生死存亡两不知。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白居易写了《西明寺牡丹花时忆元九》:

前年题名处,今日看花来。

一作芸香吏,三见牡丹开。

岂独花堪惜,方知老闇催。

何况寻花伴,东都去未回。

讵知红芳侧,春尽思悠哉。

这是白居易第三次来西明寺观赏牡丹花,像这样的赏心乐事,最理想的伙伴当然是元稹。但是,元稹身任监察御史,奉命去四川彻查任敬仲等贪官,他雷厉风行,把贪官的罪状查得一清二楚,反而引起众官员的恐惧,受到了中伤。回长安之际,夫人病逝。皇帝李纯不仅没有对他嘉奖,反而下令“分务东台”,把元稹赶出长安,派往洛阳去了。洛阳原来地方上的势力十分嚣张,使元稹陷于困境。

就这样,白居易心情十分沉重地单独来西明寺观赏牡丹,知元稹不仅没有能随同前来,“东都去未回”,吉凶难卜。赏心不成,反而伤心,何乐之有呢?

随后,白居易在第二年又有一首《重题西明寺牡丹》:

往年君向东都去,

曾叹花时君未回。

今年况作江陵别,

惆怅花前又独来。

只愁离别长如此,

不道明年花不开。

原来元稹在东都洛阳千方百计婉拒了贪官的拉拢收买,尽可能做了些对老百姓有益的事情,已经很不容易了。返回长安之际,再一次遭到权贵、宦官们的打击。不仅没有受到皇帝李纯的嘉奖,反而贬官为江陵士曹参军,江陵离长安相当远,级别则士曹参军远低于监察御史。元稹当然不能违抗圣旨,仓促就道南下赴任所。

白居易再一次未能与元稹共赏西明寺牡丹,但是他要重温从前共赏牡丹的旧梦,还是单独一个人来到了西明寺。结果自然无法愉快,只有挥之不去的惆怅。

白居易绝大部分的诗都通畅流利,明白如日常语言。所想所感,跃然纸上。但这两首题咏西明寺牡丹的诗却一反常态,除了怀念元稹之外,似乎再没有别的内容了。

一笔未提牡丹的国色天香,也未写到西明寺观花者的高车驷马,或鬟光钗影,似乎有些无病呻吟。其实完全不是这回事,他为元稹的遭遇、朝政腐败怒不可遏。只是勉强克制自己,隐忍未发罢了。这种隐忍毕竟是有限度的,早在元稹赴洛阳之时,白居易情不自禁,竟写了一首《别元九后咏所怀》:“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同心人一去,坐觉长安空。”此诗被认为心目中竟都没有皇上,更能说明他未能与元稹同赏牡丹的失落感,但遗留下无穷后患,为白居易和元稹后来的遭遇都增加了许多不幸的因素。

这两首题咏西明寺牡丹的诗和所有题咏牡丹的诗都不同,可以说是借题发挥,却又发挥得不够明朗,不够透彻,如果不明了当时的政局,更加莫名其妙。的确属于“另类”。

话说回来,白居易一而再地为不能与元稹同赏西明寺牡丹而无限遗憾、无限惆怅,并通过这两首诗转弯抹角地表示对皇帝李纯的失望,对朝政混乱的忿慨,却也正好说明了观赏牡丹是当时最流行的风尚,是士大夫们精神生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白居易对牡丹花的国色天香的赞誉也就全都蕴藏在诗的内涵之中了。在这方面,任何诗人的牡丹诗都无法与之比美了。

另一首别具意蕴的是《惜牡丹花》:

惆怅阶前牡丹花,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气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阶前,点明了地点,应该证实了白居易家中也种了牡丹,当然数量也不一定多,品种也有限,无法和唐玄宗宫禁中或杨国忠相府中的牡丹去比较。他确实喜爱牡丹花,所以才种植,而且写了这首诗。

花开花落,乃是大自然的规律,任何花都不例外,何惜之有?原因恐怕也有复杂之处,范成大《再赋简养正》“一年春色摧残尽,更觅姚黄魏紫看”,说明牡丹是春天最晚开放的,牡丹花凋谢之后,春天也就过去了。这“惜牡丹花”其实也是惜春。

“两枝残”到真的“摧残尽”在时间上还有一定的距离,敏感的诗人或有经验的老农感觉和一般人不太一样,那是必然的。举例来说,“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的景象乃是典型的秋色,但人们却早有“一叶知秋”之说了。

“晚来唯有两枝残”的“晚来”也至关重要,如果“晚来”,那末还有一整天的时间可以细细欣赏,正因为时间已是“晚来”,一整夜的天气变化无法推测,他心中无数。按常情也许明天仍旧“晚来唯有两枝残”,他担心如果起较大的风,那末第三枝、第四枝……难免被吹尽。在这种心态怂恿之下,于是“夜惜把火看”。

当然“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惆怅心情,不仅白居易是如此,可以说人皆有之,但“夜惜衰红把火看”是否从白居易开始呢?追寻来龙去脉,也颇有趣。

《古诗十九首》:“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年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曹丕《与吴质书》:“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他们所说的“秉烛夜游”语焉不详。在何处游?有何具体活动?无从得知。

幸而早在白居易之前,李白写了《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他之所以举行这次宴会,十之八九是从《古诗十九首》、曹丕《与吴质书》等诗文受到了启发,否则的话,在这篇极短的序文中不会照搬“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的原文。序文虽短,内容仍较丰富,既有“咏歌”,也有“清谈”,这次宴会在桃李园中举行,观赏桃花、李花,自然不在话下。桃花、李花开得比较早,比牡丹花早开一个多月。李白感到“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因而要抢时间去多享受一些人生乐趣,所以又在夜晚进行这些活动。更何况牡丹花已是“一年春色摧残尽”的最后一轮的春花呢?

李白的《清平调词》三首,也可能对白居易有一定影响,因为唐玄宗召见李白为之作新词,歌咏他“名花倾国两相欢”这一风流韵事的时间,据记载也在夜里,而不是在白天。所不同者,前者是李白主动举行的宴会,后者是李白被动为旧曲填制新词而已。

我们可以设想,桃李园中的宴会是在烛光中举行的,李白题咏月光、月色的诗歌无其数,此文则一笔未提月光月色也。一切活动自然都离不开烛光,否则宴会在黑暗中进行,无异捉迷藏,岂不辜负了桃李园的大好春色。而且文章的开头也不必去引用“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了。

《清平调词》三首也只字未提月光、月色,李白能看到“一枝红艳露凝香”的牡丹花,能看到“沉香亭北倚阑干”的杨贵妃,也只能凭借烛光。

所以我认为白居易“夜惜衰红把火看”绝不是偶然的灵机一动,也不是故意的自作多情,吴质、李白等人的诗文和行动对他都有影响,他本人的生活情趣也起了一定的作用,然后写作出了《惜牡丹花》。

或曰原注:“一首翰林院北厅花下作”,是个疑问。白居易不可能到了晚上不回府中,而在翰林院北厅“把火看”牡丹也。《惜牡丹花》共有二首,也许另一首是在“翰林院北厅花下作”。

《惜牡丹花》的惆怅,使后世的诗人不知不觉之间,萌发了同感,有人认为李商隐《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就是一例,“两枝残”,“残花”都突出了“残”字。至于苏东坡的《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其艺术手法也极近似,不过此花并非牡丹而是海棠。

诗人对事物的感觉特别灵敏,中外古今基本上都如此。白居易看到牡丹“两枝残”,就为即将“吹尽”而惆怅不过是知名度较广的事例而已。

有元璟其人,《马家山》诗谓:“天公领略诗人意,不遣花开到十分。”似乎灵敏过甚,不一定是真的感受。与《惜牡丹花》相比,显得不够自然,不够淳朴。

唐代诗人之中,白居易还算是比较幸运的,出身于书香之家,受到良好教育,走上宦途之后,虽曾贬官江州,却非荒蛮边陲,不过地方低洼潮湿而已。出任杭州知府,却是众人祈盼的差使。致仕时为刑部尚书,已经是品位极高的高官了。

此人酷爱艺术,对精神生活非常重视,琴棋书画诗酒花,无不在行。他喜爱牡丹,并写了大量关于牡丹的诗原在意料之中。与众诗人不同的是他在任何时候都对民间疾苦,关怀之至。在任何职位上,都做了许多纾解民困的实事。他从来没有生活穷困得断餐断顿,或衣衫褴褛。他在欣赏牡丹之时,没有满足于国色天香的享受。仍旧为平民百姓而鸣不平,为社会上贫富悬殊而叹息,这是任何欣赏牡丹的诗所望尘莫及的,例如《买花》:

帝城春欲暮,喧喧牛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在原则上,牡丹花在百花丛中显得相当突出,白居易自己也喜爱,当然不反对大家去观赏,如果视若无睹,反倒不合情理。但是牡丹花毕竟不如粮食那样能充饥,棉花那样能御寒,观赏也得有个分寸。风气所趋,居然到了“人人迷不悟”的地步,白居易在观赏之余,作了反思。

这首诗对众人种植牡丹所付出的劳动,作了多方面的记叙,“上张幄幕庇”,就像我们现在用塑料薄膜罩那样防风防雨,保持一定温度,那得花多少人工、时间,何况还要“旁织笆篱护”,可以说保护得无微不至。“水洒复泥封”那是要求一定的湿度水不能多,多了根要溃烂,少了整棵牡丹必将干枯。作为商品,牡丹从种植者手中先要进入市场,又成了风靡一时之礼品,不免在亲友或上下级之间送来送去,确是名贵的稀有品种,则将再转送到高官府邸或宫廷,这一切也得耗费不少人力物力,价钱要逐步递增。

所以“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一百朵红的牡丹花的代价居然要二十五匹帛,价钱之贵,不合理到极点,但是仍旧有人来买。买者自己移植园林中,还是赠给权贵就不得而知了。

白居易认为“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的现象十分不合理,他为之痛心疾首,发出了呼吁,用现在的语言来说,“十户中人赋”那就是辛辛苦苦从事劳动者的纳税人的钱,被少数人拿去享乐了。

也有读者过于天真,认为真的“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看到这种情景,“低头独长叹”。当然不能排除白居易此诗全部是实录,事实上不一定有田舍翁来到了买花处,白居易本人也会为之长叹的。

何以见得呢?白居易写了大量倾诉民间疾苦的诗,《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就靠卖炭活下去的。但是在“手持文书”的“宫使”面前,卖炭翁只能自认晦气,对方付一点象征性的钱已是幸运,全部没收,卖炭翁也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听。简直是暗无天日。《缭绫》也是对官府,对朝廷的口诛笔伐,都没有借用第三者的“叹息”。

白居易的《长恨歌》更秉笔直书“从此君王不早朝”,斥责唐玄宗李隆基沉迷于声色不理朝政,断送了“天宝之治”,为老百姓带来无穷灾难。经过多年,依旧难以改变局面,依旧“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这诗虽然不是直接写牡丹花的,但在这种大环境中观赏牡丹花,白居易感到骨鲠在喉,非倾吐不可。写作《买花》一诗,到结束时,正如图穷匕首见一样,慨叹“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那些高官显爵看到此处,未免扫兴,或如被当头浇了凉水,却也无可奈何。

白居易的为人处世也有他的一整套艺术,写了许多揭露权贵、批评苛政的诗,居然未被处酷刑而得以善终,在封建社会中不多见。

他如此喜爱牡丹,写了许多观赏牡丹的诗,又通过《买花》,从另一角度为平民百姓呼吁,也是一个独特的罕见事例。

至于其他的牡丹诗,如赞美白牡丹的素静文雅等等,其他诗人也有类似作品,我就不一一论列了。■

❹ 白居易赏牡丹诗词有多少

《白牡丹 和钱学士作》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城中看花客,旦暮走营营。
素华人不顾,亦占牡丹名。
闭在深寺中,车马无来声。
唯有钱学士,尽日绕丛行。
怜此皓然质,无人自芳馨。
众嫌我独赏,移植在中庭。
留景夜不暝,迎光曙先明。
对之心亦静,虚白相向生。
唐昌玉蕊花,攀玩众所争。
折来比颜色,一种如瑶琼。
彼因稀见贵,此以多为轻。
始知无正色,爱恶随人情。
岂惟花独尔,理与人事并。
君看入时者,紫艳与红英。

《牡丹芳》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牡丹芳,牡丹芳,黄金蕊绽红玉房。
千片赤英霞烂烂,百枝绛点灯煌煌。
照地初开锦绣段,当风不结兰麝囊。
仙人琪树白无色,王母桃花小不香。
宿露轻盈泛紫艳,朝阳照耀生红光。
红紫二色间深浅,向背万态随低昂。
映叶多情隐羞面,卧丛无力含醉妆。
低娇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断肠。
浓姿贵彩信奇绝,杂卉乱花无比方。
石竹金钱何细碎,芙蓉芍药苦寻常。
遂使王公与卿士,游花冠盖日相望。
庳车软舆贵公主,香衫细马豪家郎。
卫公宅静闭东院,西明寺深开北廊。
戏蝶双舞看人久,残莺一声春日长。
共愁日照芳难驻,仍张帷幕垂阴凉。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三代以还文胜质,人心重华不重实。
重华直至牡丹芳,其来有渐非今日。
元和天子忧农桑,恤下动天天降祥。
去岁嘉禾生九穗,田中寂寞无人至。
今年瑞麦分两岐,君心独喜无人知。
无人知,可叹息。
我愿暂求造化力,减却牡丹妖艳色。
少回卿士爱花心,同似吾君忧稼穑。

《西明寺牡丹花时忆元九》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前年题名处,今日看花来。
一作芸香吏,三见牡丹开。
岂独花堪惜,方知老暗催。
何况寻花伴,东都去未回。
讵知红芳侧,春尽思悠哉。

《白牡丹》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白花冷澹无人爱,亦占芳名道牡丹。
应似东宫白赞善,被人还唤作朝官。

《移牡丹栽》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金钱买得牡丹栽,何处辞丛别主来?
红芳堪惜还堪恨,百处移将百处开。

《惜牡丹花二首》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翰林院北厅花下作)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新昌窦给事宅南亭花下作)
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❺ 白居易写的关于牡丹的诗相随百花去

1、简述:

原诗是“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出自白居易的《买花》。

2、原版诗:

买花
白居易

帝城权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2、译文:

这一年暮春,长安城中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原来是到了牡丹盛开的时节,长安城里的名门大户纷纷相随前去买花。牡丹花的价钱贵贱不一,价钱多少以花的品种来定。这里的牡丹有的枝繁叶茂,鲜红欲滴,小小的束花,要付五捆白绢的价钱。它们被精心呵护着,主人还给张上了帷幕,筑起了樊篱,辛勤浇灌之余还培上了最肥沃的土,因此花的颜色还和以前一样鲜艳。家家习以为俗,更没有人认为是错的。有一个老农无意中也来到了买花的地方。目睹此情景,不由得低头长叹,然而此叹又有谁在意呢:这一丛深色的牡丹花价钱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一年的赋税了。

❻ 白居易《西牡丹花》全诗拼音。

hàn lín yuàn běi tīng huā xià zuò

翰林院北厅花下作

chóu chàng jiē qián hóng mǔ dān ,wǎn lái wéi yǒu liǎng zhī cán 。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míng cháo fēng qǐ yīng chuī jìn ,yè xī shuāi hóng bǎ huǒ kàn 。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xīn chāng dòu gěi shì zhái nán tíng huā xià zuò

新昌窦给事宅南亭花下作

jì mò wěi hóng dī xiàng yǔ ,lí pī pò yàn sàn suí fēng 。

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

qíng míng luò dì yóu chóu chàng ,hé kuàng piāo líng ní tǔ zhōng 。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译文:

惆怅地看着台阶前的红牡丹,傍晚到来的时候只有两枝残花还开着。料想明天早晨大风刮起的时候应该把所有的花都吹没了,在夜里我对这些衰弱的却红似火的花产生了怜悯之心,拿着火把来看牡丹花。

暮春时节冷雨萧瑟,牡丹花萼低垂,花瓣纷纷飘落,随风飞散,再也没有人来关心她寂寞凄凉的处境。纵然是晴明天气里,残花落地犹觉得惆怅,何况在风雨之中,飘零在污泥烂土之中更觉得惨不忍睹。

注释:

⑴惆怅:伤感,愁闷,失意。阶:台阶。
⑵残:凋谢。
⑶明朝:明天。
⑷衰:枯萎,凋谢。红:指牡丹花。把火:手持火把。
⑸窦给事,即窦易直,在元和八年由御史中丞改任给事中。他家住在长安朱雀门街东第五街的新昌坊。
⑹萎红:枯萎的花。
⑺离披:纷纷下落貌。破艳:谓残花。
⑻晴明:一作“晴天”。
⑼飘零:凋谢;凋零。

白居易在元和年间写过二首《惜牡丹花》诗,这一首是写于“翰林院北厅”的牡丹花下的,全诗通过一个独特的视角写了他对翰林院中这两株牡丹花的厚爱,以及因为花期将过而产生的恋恋不舍的复杂心态,活脱脱是一个护花使者的痴情形象。

❼ 《绝代只西子,众芳唯牡丹》这首诗是白居易什么时候写的

白居易元和年间写的。任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惩刺死宰相的凶手回,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答,受到冷遇,闷闷不乐。写下了这首绝句。
白居易《牡丹》
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月中虚有桂,天上漫夸兰.夜濯金波满,朝倾玉露残.
性应轻菡萏,根本是琅玕.夺目霞千片,凌风绮一端.稍宜经宿雨,偏觉耐春寒.
见说开元岁,初令植御栏.贵妃娇欲比,待女妒羞看.巧类鸳机织,光攒麝月团.
暂移公子第,还种杏花坛.豪士倾囊买,贫儒假乘观.叶藏梧际凤,枝动镜中鸾.
似笑宾初至,如愁洒欲阑.诗人忘芍药,释子愧梅檀.酷烈宜名寿,姿容想姓潘.
素光翻鹭羽,丹艳赩鸡冠.燕拂惊还语,蜂贪困未安.倘令红脸笑,兼解翠眉攒.
少长呈连萼,骄矜寄合欢.息肩移九轨,无胫到千官.日曜香房拆,风披蕊粉干.
好酬青玉案,称贮碧水盘.譬要连城与,珠堪十斛判.更思初甲坼,那得异泥蟠.
骚咏应遗恨,农经只略刊.鲁班雕不得,延寿笔将殚.醉客同攀折,佳人惜犯干.
始知来苑囿,全胜在林峦.泥滓常浇洒,庭除又绰宽.若将桃李并,更觉效颦难.

❽ 关于牡丹的古诗词

1、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王维《辛夷坞》

2、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赏牡丹》

3、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刘禹锡《思黯南墅赏牡丹》

4、天下真花独牡丹。 ——欧阳修《洛阳牡丹记》

5、一年春色摧残尽,再觅姚黄魏紫看。——范成大《再赋简养正诗》

6、篔筜竟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韩愈《答张十一》

7、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王维《红牡丹》

8、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只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白居易《惜牡丹》

9、簇蕊风频坏,裁红雨更新。眼看吹落地,便别一年春。——元稹《牡丹》

10、闺中莫妒新妆妇,陌上面惭傅粉郎。昨夜月照深似水,入门唯觉一庭香。——韦庄《白牡丹》

11、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花开未当花。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邵雍《洛阳春吟》

12、牡丹奇擅洛都春,百卉千花浪纠纷。国色鲜明舒嫩脸,仙冠重叠剪红云。范纯仁《牡丹》

13、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王维《红牡丹》

14、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清平调辞三首》

15、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刘禹锡《赏牡丹》

16、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

17、一丛深花色,十户中人赋。——白居易《秦中吟·买花》

18、我愿暂求造化力,减却牡丹娇艳色。少回卿士爱花心,同似吾君忧稼穑。——白居易《牡丹芳》

19、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白居易《牡丹》

20、我案花品,此花第一。脱落群类,独当春日。——舒元舆《牡丹赋》

21、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竟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皮日休《牡丹》

22、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罗隐《牡丹花》

23、天下真花独牡丹。——欧阳修《洛阳牡丹记》

24、牡丹花之艳,而无甘实;荔枝果之绝,而非名花。——《书荔枝谱后》

25、三月牡丹呈艳态,壮观人间春世界。——杜安世《玉楼春》

26、桃李花开人不窥,花时须是牡丹时。——邵雍《洛阳春吟》

27、若占上春先秀发,千花百卉不成妍。——司马光《和君贶老君庙姚黄牡丹》

28、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堪笑牡丹大如斗,不成一事只空枝。——王溥《咏牡丹》

29、天香夜染衣犹湿,国色朝酣酒未苏。——辛弃疾《鹧鸪天·祝良显家牡丹一本百朵》

30、一年春色摧残尽,更觅姚黄魏紫看。——范成大《再赋简养正》

http://www.gdyzs.com/html/200922194055.html

❾ 白居易的《白牡丹》的诗及诗意。

白牡丹
白居易
城中看花客,旦暮走营营。
素华人不顾,亦占牡丹名。
城中赏花的人终日在花丛中往来穿行。白色的牡丹颜色太素,人们并不观赏它,可是它也拥有牡丹之名。

❿ 求 白居易的牡丹芳(全文)

牡丹芳 白居易
牡丹芳,
牡丹芳,
黄金蕊绽红玉房。
千片赤英霞烂烂,
百枝绛点灯煌煌。
照地初开锦绣段,
当风不结兰麝囊。
仙人琪树白无色,
王母桃花小不香。
宿露轻盈泛紫艳,
朝阳照耀生红光。
红紫二色间深浅,
向背万态随低昂。
映叶多情隐羞面,
卧丛无力含醉妆。
低娇笑容疑掩口,
凝思怨人如断肠。
浓姿贵彩信奇绝,
杂卉乱花无比方。
石竹金钱何细碎,
芙蓉芍药苦寻常。
遂使王公与卿士,
游花冠盖日相望。
庳车软舆贵公主,
香衫细马豪家郎。
卫公宅静闭东院,
西明寺深开北廊。
戏蝶双舞看人久,
残莺一声春日长。
共愁日照芳难驻,
仍张帷幕垂阴凉。
花开花落二十日,
一城之人皆若狂。
三代以还文胜质,
人心重华不重实。
重华直至牡丹芳,
其来有渐非今日。
元和天子忧农桑,
恤下动天天降祥。
去岁嘉禾生九穗,
田中寂寞无人至。
今年瑞麦分两岐,
君心独喜无人知。
无人知,
可叹息。
我愿暂求造化力,
减却牡丹妖艳色。
少回卿士爱花心,
同似吾君忧稼穑。

本文来自: 八斗诗词大库 poem.8dou.net) 详文参考:http://poem.8dou.net/html/poem/0/poem_1315.shtml

热点内容
茶花有病虫害 发布:2025-01-08 20:57:01 浏览:408
鲜花心形图片 发布:2025-01-08 20:46:42 浏览:749
栀子花浸盆图片 发布:2025-01-08 20:45:54 浏览:280
荷兰郁金香儿童画 发布:2025-01-08 20:30:34 浏览:204
学盆景要多久 发布:2025-01-08 20:28:19 浏览:382
青桐树盆景 发布:2025-01-08 20:27:37 浏览:244
水彩花艺画 发布:2025-01-08 20:23:06 浏览:500
国外花艺大赛作品图片 发布:2025-01-08 20:22:13 浏览:578
罗兰花苑 发布:2025-01-08 20:17:05 浏览:854
过完七夕的情侣 发布:2025-01-08 20:12:12 浏览: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