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赏析
① 白色牡丹花的作品赏析
在印象派画家中,马奈被人看作是最伟大的静物画画家,尤其是花卉画画家,他生前主要有两个时期都在画花卉,即19世纪60年代中期和他一生的最后时期,由于病重,不能画大幅画,他便转向画静物,因为这样便于找原型。他对画花卉的兴趣产生于在博物馆学习期间,而他去博物馆的目的是竭力探寻古代绘画大师的秘诀。他在他妻子的故乡——荷兰旅行期间,研究表现花、水果和珍贵餐具的17世纪弗拉芒画家们的那些表现手法十分细腻的作品。这些东两摆在一块白色的台布上或地毯上,让人想起节日大餐和与西方的礼拜有关的菜肴。静物正如传统所定义的,从未被降低为对实物的简单模仿,而总是表达隐含的哲学思想或宗教思想。很多荷兰的画中出现完全成熟的花和水果,它们在堆积的材料和颜料下坍塌了,还常常与其他凋谢的花或被虫子吞食的水果并排着。实物的短暂的美只有通过画家的画笔才能够长久保留下来,提醒人们死亡的境遇。
② 牡丹花盆景要怎样鉴赏
牡丹花盆景的艺术鉴赏:牡丹盆景欣赏与其它盆景大致相同。如一赏景、二赏内盆、三赏几架,四容赏景名等。
(1)观桩景:牡丹桩景,四季均可观赏。春夏观花,夏秋观叶,冬春观芽,冬观干。以获得比普通牡丹更为丰富的观赏内容,打破了千百年来单单观花的习惯。
(2)观干:牡丹枝干粗壮、树皮灰褐色或黑褐色且斑驳。经过造型艺术处理后,有千年古松之态,百年老梅之骨,或挺、或悬、或卧、或斜,“有藏参天覆地之意,具虬龙百尺之势”。
(3)观花:牡丹盆景以观花为主。其花型多变,花色“赤橙黄绿青蓝紫”应有尽有,花香四溢,盆在几朵婀娜多姿的牡丹花,会使你回味无穷。
(4)观叶:牡丹叶型奇美,为羽状复叶,春季叶子碧绿,秋霜后变成黄、红、紫等色,十分美丽醒目,有“层林尽染”之韵味。
(5)观芽:在落叶后至早春观赏,其芽形芽色各异。芽色红、粉、紫等,芽形有火炬型、鹰嘴型、狭长尖型等,可使人浮想联翩。
(6)观果:其果为奇果类,即果呈放射轮状排列的卵型果五个左右,远远望去,好似海中的“海星”、国旗上的“五角星”。
(7)观根:牡丹经“露根处理”后,人们可以直接观赏到盘根错节的牡丹根。给人强劲的力度和大自然的美感,使人们回归自然的愿望得到满足。
③ 求关于张抗抗《牡丹的拒绝》的鉴赏
一、《牡丹的拒绝》是当代著名女作家张抗抗的一篇优美的散文。作品没有内像众多描写容牡丹的作品那样一味赞美牡丹的雍容华贵、绚丽多姿,而是独辟蹊径,通过对牡丹花开花落的描写,着力赞美牡丹的拒绝,赞扬牡丹不慕虚华、对生命执着追求的精神。
牡丹的高贵,开,倾其所有;落,惊心动魄;不开,则安之若素。拒绝是为了坚守,坚守每一次的绽放都是生命最完美的呈现;拒绝是因为执著,执著于对独立矜持的自我个性的追求,执著于对自我生命质量的尊重。为此,皇权可以藐视,宁可被贬;荣誉可以淡漠,纵然遭来诅咒。那冷漠的背后是火一样的热情,拒绝的背后是如磐石般的执著。
④ 牡丹的拒绝的赏析:
一、《牡丹的拒绝》是当代著名女作家张抗抗的一篇优美的散文。作品没有像众多描写牡丹的作品那样一味赞美牡丹的雍容华贵、绚丽多姿,而是独辟蹊径,通过对牡丹花开花落的描写,着力赞美牡丹的拒绝,赞扬牡丹不慕虚华、对生命执着追求的精神。
牡丹的高贵,开,倾其所有;落,惊心动魄;不开,则安之若素。拒绝是为了坚守,坚守每一次的绽放都是生命最完美的呈现;拒绝是因为执著,执著于对独立矜持的自我个性的追求,执著于对自我生命质量的尊重。为此,皇权可以藐视,宁可被贬;荣誉可以淡漠,纵然遭来诅咒。那冷漠的背后是火一样的热情,拒绝的背后是如磐石般的执著。
牡丹是高贵的,所有不媚不俗的独立高洁人格都是高贵的。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不饮盗泉之水,孤竹君不食西周之粮,朱自清宁可饿死不食美国人的救济粮,还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还有苏轼,还有夏明翰,还有邓稼先……他们“拣尽寒枝不肯栖”,只为了心中那执著的追求和信念。他们都是有品味的人,都有是人中的牡丹。
拒绝的背后是执著,拒绝便是高贵。
二、授课思路(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杨燕)
题旨领会(作者强调牡丹不应作为“富贵”被膜拜,而应作为“高贵”被颂扬)
文章开篇先声夺人,以优美之词渲染铺陈出牡丹的美并描绘人们为一睹牡丹芳容而千里迢迢奔赴洛阳的情形。然后用一传说来增强牡丹的传奇色彩,并为下文抒情议论作了铺垫。行文至此,读者对牡丹的向往也就随着作者的描述而变得愈发强烈起来。然而作者笔锋一转写起了洛阳的天气情况,“春来得迟迟……连日浓云阴雨……冷风飕飕”,看似闲笔,却是极为重要的交代。“谷雨三朝看牡丹”,牡丹的开花与温度关系极为密切,满怀期望前往洛阳赏花的人极有可能会遭遇花已开过或花还未开的尴尬。这样一种因自然现象而引起的反常和遗憾却被作者敏锐地捕捉到并加以诗意的描绘和理性的思考。罗丹说:“在艺者的眼中,一切都是美的,因为他锐利的慧眼,注视到一切众生万物之核心;如能抉发其品性,就是透入外型触及其内在的‘真’,此‘真’,也即是‘美’。”作者正是抓住牡丹因天气阴冷而拒绝开花这一特点赋花以人格精神的美,着力赞颂牡丹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的个性。而同时又以美丽的想像来渲染牡丹怒放时的辉煌与灿烂,花落时的绚丽与壮烈,这样的描写不仅弥补了读者与牡丹花擦肩而过的遗憾,更重要的是强化了牡丹完美而又高贵的形象。使牡丹的美更具有灵性和品位。 从题目入手,仔细阅读文章,梳理出“拒绝”的多层次涵义,领略牡丹拒绝的美。
牡丹的美早已被世人所确定,所公认,人们怀着对美的期待,从四面八方涌进洛阳城,希望一睹牡丹开花时的辉煌灿烂和宏大气势,却遭遇牡丹的拒绝,牡丹拒绝了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赏。
但天南海北的看花人,依然络绎不绝地涌入洛阳城,并不因牡丹的拒绝而拒绝它的美。
牡丹拒绝的是寒冷和阴雨(可依据8-14段分析)
牡丹拒绝的是苟且和媚俗(可依据6、16段分析)
牡丹拒绝的是萎顿和衰老(可依据19段分析) 重点:品味语言,领会作者所强调的牡丹不应作为“富贵”被膜拜,而应作为“高贵”被颂扬的题旨。
难点:了解散文的构思特色,体会本文想像部分的特点和作用。
⑤ 刘禹锡《赏牡丹》一诗的赏析
诗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
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干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芙蓉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
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芙蓉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拟人 "妖无格"与"净少情" 比喻 "真国色"
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这首诗运用了以下艺术手法
(1)烘托手法的运用.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名花不如牡丹之处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2)比喻,拟人手法使物性的花有了人情味,能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⑥ 牡丹 皮日休赏析
赏析:
这是一首歌颂牡丹的诗,作者赋于牡丹以坚强的性格,描写它敢于在晚春末日一花独放,花中称王的高大形象和气魄,实则是在通过花王牡丹暗示农民起义领袖,从而歌颂黄巢敢于反抗现实称王天下的气魄和革命精神。
“落尽残红始吐芳”起句一下子把人们引向一个春色将阑的尾声世界,使人看到落红遍地,一片残败狼藉的景象,让人感到落红难缀,惋惜春天即将逝去。但正是在这百花齐谢的晚春时节,被人称道百花之王的“牡丹仙子”却亭亭玉立,一花独放,开始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使人在失望中又感到春的希望。
“佳名唤作百花王”次句紧承上句意脉,诗人像称黄巢为“圣人”一样,同样认为牡丹花能在“我花开后百花杀”的晚春世界,吓人地生气勃发,吐蕊怒放,要稳占春光。它应该登上花王的宝座,享有“百花王”的佳名。
“竞夸天下无双艳”第三句写牡丹芳姿艳质,花光万里,是天下无与伦比的。表面上称赞“牡丹花品冠群芳”“牡丹仙子”甲天下,实际上是对“冲天大将军”黄巢的极口赞扬,也是人民竞夸起义领袖的心声。
“独立人间第一香”最后一句承上句写花美,诗人认为牡丹不仅花色绚丽,端正大方,极富大国风度,有“国花”之称,而且是香飘天下,花香万里。又因牡丹开放,时值晚春末日,正是百花凋谢之时,故诗人极口赞扬只有牡丹巍然独立,一花独放,独香天下,是人间第一花香。
唐代皮日休《牡丹》原文: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
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
译文:
百花齐谢的晚春,落红遍地,唯独牡丹亭亭玉立,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被人称作百花之王。牡丹芳姿艳质,花光万里,是天下无与伦比的,一花独放,是人间第一花香。
(6)牡丹赏析扩展阅读
懿宗咸通八年(867),皮日休登进士第。次年东游,至苏州。咸通十年为苏州刺史从事,与陆龟蒙相识,并与之唱和。其后又入京为太常博士,出为毗陵副使。僖宗乾符五年(878),黄巢军下江浙,皮日休为黄巢所得。黄巢入长安称帝,皮日休任翰林学士。
皮日休出身寒微,尽管其现存著作都完成于参加农民起义之前,但由于深入了解社会现实,了解民众苦难,故而其作品具有十分显明的人文主义色彩。他讽刺黑暗现实,同情人民大众。
皮日休的遣作有《皮子文薮》,内收其文200篇,诗1卷。他与陆龟蒙并称“皮陆”,有唱和集《松陵集》。他的诗文多抨击时弊、同情人民疾苦之作,反映了晚唐的社会现实,暴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反映了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
有学者认为皮日休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是一位善于思考的思想家”。鲁迅评价皮日休“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辉的锋芒”。
现存皮日休诗文均作于他参加黄巢起义军以前,《忧赋》、《河桥赋》、《霍山赋》、《桃花赋》、《九讽》、《十原》、《鹿门隐书》等,为有所为而作。
他的诗有两种不同的风格:一种继承白居易新乐府传统,以《正乐府》十首为代表;另一种走韩愈逞奇斗险之路,以在苏州时与陆龟蒙唱和描写吴中山水之作为代表。
⑦ 牡丹花图的作品赏析
中国绘画艺术来到宋代源有了较大的发展。以传统的花鸟画而言,到宋代要求形似了。宋代要求画家准确地表现客观现实,提倡一种精细不苟的审美精神。
笔记《牡丹花图》所记载的故事正表现了宋代人们在中国绘画艺术方面的审美情趣。绘画者通过对牡丹花卉、猫眼神态的细致描绘,向人们展示客观的真实;鉴赏者则通过对画面的认真观赏,准确地把握画面具有的内涵。以艺术的真实为基础,作者、读者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这种精细观察并真实地再现艺术客体的画风,发展到后来就成为了中国传统工笔画的精髓。
⑧ 罗隐《牡丹》的赏析
牡丹花---罗隐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待,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读此诗的时候让我想到了<红楼梦>第六十三回有那么一段话:
宝钗便笑道:”我先抓,不知道抓出个什么来.”说着,将筒摇了一摇,伸手拿出一根,大家一看,只见签上画着一枝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下面又有楔的小字一句唐诗,道是:”任是无情也动人.”
任是无情也动人,向上追溯,在宋词人秦观的词中,有”尽道肯些堪恨处,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的句子.但这还不是”任是无情也动人”的最初源头,或要再向上追溯,在唐代诗人罗隐的<牡丹花>中,我终于找到了这句话.
为什么着迷这句话,可能与喜欢宝钗的冷美人气质有关,尽管我并不是很喜欢宝钗其人.只是当初有些惊讶,为什么好好一个雍容华贵,艳冠群芳的牡丹,却是无情.
罗隐的诗常常带有没落的冷冷讽刺意味,讽刺着世间的不公.他把关注的目光更多放在了审视考场与人际之上,对许多凭借谄媚,奉承而飞黄腾达的人,罗隐常会投去凌厉的目光,即使在赏着牡丹的时候,也不忘讽刺一下那些趋炎附势之人.
牡丹随着东风一起开谢,当是别有原因吧,是不是因为它能赢得东君眷顾?就好比昔日杨贵妃的玄宗的一枝解语花......是啊,牡丹也是一样,只要有着倾国之美,即使无情,不也一样动人么?美艳的芍药也只是牡丹你的近待罢了,芙蓉也为了避开你的芳尘而挤入了池中去,可怜啊,没有想到,如此美艳的牡丹,也有被韩弘这种人砍掉的时候,当韩令做成了事之后,牡丹的秾华也便被辜负了.
诗无达诂,何况罗隐此诗喻意极深,这首<牡丹花>竟无法全然明了,只知道,罗隐是在抒发着自己的感慨了.
严格来说,罗隐这首从反面称赞牡丹的诗,几乎没有怎么写牡丹,不写花之美,花之开,花之谢,而是以花喻人,这样的诗歌往往无法站在同煤在诗歌的前列中.但罗隐的<牡丹>花例外,正是他独特的光芒,使之格外引人注目.
”任是无情亦动人”,自己也曾羡煞这种冷艳,奈何”无情”并非每个人都能做到,何况,无情即使动人,又怎如有情来得更回可爱,可亲呢?
⑨ 对罗隐的《牡丹》的赏析
《牡丹花》罗隐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待,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读此诗的时候让我想到了<红楼梦>第六十三回有那么一段话:
宝钗便笑道:”我先抓,不知道抓出个什么来.”说着,将筒摇了一摇,伸手拿出一根,大家一看,只见签上画着一枝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下面又有楔的小字一句唐诗,道是:”任是无情也动人.”
任是无情也动人,向上追溯,在宋词人秦观的词中,有”尽道肯些堪恨处,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的句子.但这还不是”任是无情也动人”的最初源头,或要再向上追溯,在唐代诗人罗隐的《牡丹花》中,我终于找到了这句话。
为什么着迷这句话,可能与喜欢宝钗的冷美人气质有关,尽管我并不是很喜欢宝钗其人.只是当初有些惊讶,为什么好好一个雍容华贵,艳冠群芳的牡丹,却是无情。
罗隐的诗常常带有没落的冷冷讽刺意味,讽刺着世间的不公。他把关注的目光更多放在了审视考场与人际之上,对许多凭借谄媚,奉承而飞黄腾达的人,罗隐常会投去凌厉的目光,即使在赏着牡丹的时候,也不忘讽刺一下那些趋炎附势之人。
牡丹随着东风一起开谢,当是别有原因吧,是不是因为它能赢得东君眷顾?就好比昔日杨贵妃的玄宗的一枝解语花……是啊,牡丹也是一样,只要有着倾国之美,即使无情,不也一样动人么?美艳的芍药也只是牡丹你的近待罢了,芙蓉也为了避开你的芳尘而挤入了池中去,可怜啊,没有想到,如此美艳的牡丹,也有被韩弘这种人砍掉的时候,当韩令做成了事之后,牡丹的秾华也便被辜负了。
诗无达诂,何况罗隐此诗喻意极深,这首《牡丹花》竟无法全然明了,只知道,罗隐是在抒发着自己的感慨了。
严格来说,罗隐这首从反面称赞牡丹的诗,几乎没有怎么写牡丹,不写花之美,花之开,花之谢,而是以花喻人,这样的诗歌往往无法站在同煤在诗歌的前列中。但罗隐的《牡丹花》例外,正是他独特的光芒,使之格外引人注目。
”任是无情亦动人”,自己也曾羡煞这种冷艳,奈何”无情”并非每个人都能做到,何况,无情即使动人,又怎如有情来得更回可爱,可亲呢?
⑩ 清朝刘灏的《牡丹》的赏析
这就是一首赞美牡丹花的诗句啊,赞叹牡丹花的美丽,仿佛是洛川女神的神来之作内,千娇百容态胜过朝霞!
洛川神女就是洛神,又名宓妃,中国远古神话传说中的女神.伏羲氏之女,因迷恋洛河两岸的美丽景色,降临人间,来到洛阳!
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曹植写过浪漫主义名篇《洛神赋》,虚构自己在洛水边与洛神相遇的情节!赋中形容洛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真是形象鲜明,色彩艳丽,令人目不暇接.”所以,洛神是一个很美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