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玫丹百香 » 牡丹文化

牡丹文化

发布时间: 2021-01-06 13:28:56

牡丹在古代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不同颜色牡丹花的花语
红牡丹
这是最常见的颜色之一,象征着富贵圆满,属性为火。
紫牡丹
花瓣的颜色为紫色,就像它的颜色一样,花语是“难为情”。
白牡丹
高洁,端庄,象征着守信的人。
绿牡丹
这个颜色的牡丹花很少见,象征着对生命的期待,用心的付出。
黑牡丹
黑色的花朵美得深沉,象征了死了都要爱。但事实上,牡丹花中并没有真正的黑色,我们通常把深红色或深紫色的牡丹叫作黑牡丹。
黄牡丹
亮丽富有而华贵。
粉牡丹
雍容华贵,简单大方。
牡丹的象征意义
牡丹花开之时繁花似锦、绚丽灿烂,其美丽花姿让人为之倾倒,雍容典雅、富贵祥和的形象代表全国人民对明天的美丽憧憬和美好愿景,寓意国家繁荣昌盛、兴旺发达;人们对于牡丹的喜爱,还让牡丹花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优秀品格的象征,也成为美的化身,有纯洁与爱情的象征意义。
牡丹高贵的气质,以及姹紫嫣红的花色在历代的绘画作品中都是给人富贵祥和之感,画中的牡丹花与其它花鸟或是山石的组合,有着与富贵结合在一起的不同寓意,同时也成为家居或一些公共场所装饰的艺术品之一。
“富贵长春”牡丹花与月季画在一起,因月季叫长春花,因此有富贵绵延的寓意。
“满堂富贵”牡丹和海棠画在一起,寓意富贵吉祥。
中国牡丹文化的深远象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花卉的文化象征意义更有着相当丰富的内容。就牡丹而言,由其花朵雍容华贵,端庄富丽而引发人们诸多联想,派生出与之相关联的一系列文化象征意义,并形成牡丹文化的基本内涵。

Ⅱ 洛阳牡丹文化的由来有人知道吗

牡仙公司围绕牡丹这个原材料,开发了很多食品、饮料、化妆品、药品、花茶、白酒、红酒等品质和性价比高的产品。

Ⅲ 牡丹文化的牡丹诗词精选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先开紫牡丹。---唐/裴潾
长安年少惜春残,争认慈恩紫牡丹。---唐/裴士淹
云想衣裳花相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唐/李白二月曲江连旧宅,阿婆情熟牡丹开。---唐/窦巩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唐/李正封长安牡丹开,绣毂辗晴雷。-----------唐/崔道融玉佩罥女萝,金印耀牡丹。-----------唐/岑参牡丹相次发,城里又须忙。-----------唐/王建此花名价别,开艳益皇都。-----------王建神曲清浊酒,牡丹深浅花。-----------唐/元稹莺涩余声絮堕风,牡丹花尽叶成丛。可怜颜色经年别,收取朱阑一片红。---元稹花向琉璃地上生,光风炫转紫云英。---元稹城中看花客,旦暮走营营。素华人不顾,亦占牡丹名。-----------唐/白居易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筝。-----------白居易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白居易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白居易一作芸香吏,三见牡丹开。-----------白居易应过唐昌玉蕊后,犹当崇敬牡丹时。---白居易数日非关王事系,牡丹花尽始归来。---白居易白花冷澹无人爱,亦占芳名道牡丹。---白居易秦陇州缘鹦鹉贵,王侯家为牡丹贫。---唐/王建澹荡韶光三月中,牡丹偏自占春风。---唐/权德舆径尺千余朵,人间有此花。今朝见颜色,更不向诸家。-----------唐/刘禹锡今日花前饮,甘心醉数杯。但愁花有语,不为老人开。-----------刘禹锡其奈明年好春日,无人唤看牡丹花。---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三条九陌花时节,万户千车看牡丹。---唐/徐凝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唐/张文规长安若在五侯宅,谁肯将钱买牡丹。---唐/李涉且看牡丹吟丽句,不知此外复何如。---唐/姚合负心不报春光主,几处偷看红牡丹。---唐/陆畅由来不是求名者,唯待春风看牡丹。---唐/张祜牡丹愁为牡丹饥,自惜多情欲瘦羸。---唐/薛能鸟畏闻鶗鴂,花惭背牡丹。-----------唐/许棠闻说庭花发暮春,长安才子看须频。---唐/武元衡幽榭名园临紫陌,晚风时带牡丹香。---唐/郑谷未尝青杏出长安,豪士应疑怕牡丹。---郑谷春来老病厌迎送,剪却牡丹栽野松。---郑谷牡丹妖艳乱人心,一国如狂不惜金。---唐/王毂每到黄昏醉归去,纻衣惹得牡丹香。---唐/翁承赞黄鸟啼烟二月朝,若教开即牡丹饶。---唐/黄滔欲别未攀杨柳赠, 相留拟待牡丹开。---唐/徐夤牡丹窠小春馀雨,杨柳丝疏夏足风。---徐夤鶗鴂声中双阙雨,牡丹花际六街尘。---徐夤开当青律二三月,破却长安千万家。---徐夤王侯买得价偏重,桃李落残花始开。---徐夤前年帝里探春时,寺寺名花我尽知。---唐/王贞白塔下牡丹气,江头杨柳丝。-----------唐/曹松
最忆当年,沉香亭北,无限春风恨。---辛弃疾
~
洛阳牡丹名品多,自谓天下无能过。--宋/梅尧臣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宋/欧阳修
洛阳春色擅中州,檀晕鞓红总胜流。--宋/陆游
老去已忘天下事,梦中犹看洛阳花。---陆游
洛阳旧谱隔芳园,姚魏寻香作返魂。--李石
韩君问我洛阳花,争新较旧无穷已。--梅尧臣
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花开未当花。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邵雍
洛阳园里草茵寒,梦想尧夫一寸丹。--南宋/谢枋得
家有洛阳一千朵,三年归梦绕栏干。--南宋/杨万里
此是洛阳花,尚带长安日。--南宋/薛师石
洛阳分种入侯家,魏紫姚黄谩自夸--南宋/叶茵
绿芜春雨洛阳城,不见名花国已倾--元/浦源
逐出西京贬洛阳,心高丽质压群芳。铲根焦骨荒唐事,引惹诗人说武皇。--现代/徐书信

Ⅳ 牡丹文化的介绍

牡丹来文化的起源,若源从《诗经》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牡丹已进入药物学。东晋顾恺之的名画洛神赋中已经出现牡丹的形象,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牡丹已进入艺术领域,作为观赏对象毫无疑问。隋朝时,隋炀帝在洛阳辟地周二百里为西苑,这是牡丹第一次被人工栽培并且进入皇家园林1。唐朝牡丹栽培开始繁盛起来,至开元中期,牡丹文化兴盛于长安,唐代特别看重牡丹,牡丹成了国运昌隆的标志,种植、观赏牡丹成为一种社会习尚。唐代许多著名诗人都留下了无数歌咏牡丹的佳章妙辞。

Ⅳ 牡丹象征意义是什么

牡丹象征意义有圆满,浓情,富贵,雍容华贵之意。生命,期待,淡淡的爱,用心付出。高洁,端庄秀雅,仪态万千,国色天香,守信的人。

牡丹花被拥戴为花中之王,有关文化和绘画作品很丰富。她是中国固有的特产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其花大、形美、色艳、香浓,为历代人们所称颂,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自秦汉时以药植物载入《神农本草经》始,散于历代各种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包括植物学、园艺学、药物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民俗学等多学科在内的牡丹文化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俗学的一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完整机体的一个细胞,透过它,可洞察中华民族的一般特征,这就是“文化全息”现象。牡丹文化兼容多门科学,其构成非常广泛,它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教育、风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领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间的“全息律”。

诗画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牡丹已进入药物学。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牡丹已进入艺术领域。史书记载,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诏天下进奇石花卉,易州进牡丹二十箱,植于西苑,自此,牡丹进入皇家园林,涉足园艺学。唐代,牡丹诗大量涌现,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脍炙人口;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千古绝唱。宋代开始,除牡丹诗词大量问世外,又出现了牡丹专著,诸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陆游的《天彭牡丹谱》、丘浚的《牡丹荣辱志》、张邦基的《陈州牡丹记》等,宋代有十几部。元姚遂有《序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谱》、王象晋有《群芳谱》,薛凤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汪灏有《广群芳谱》、苏毓眉有《曹南牡丹谱》、余鹏的有《曹州牡丹谱》、由于牡丹花花型优美,颜色绚丽、清雅,因此是当代画家们经常表现的题材,如余致贞、吴玉阳等。散见于历代种种杂著、文集中的牡丹诗词文赋,遍布民间花乡的牡丹传说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绘画、音乐、戏剧、服饰、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现象,数见不鲜。

国花

2019年7月15日,中国花卉协会在中国林业网、中国花卉协会网站和“中国花卉协会”微信公众号发出《投票:我心中的国花》,向公众征求对我国国花的意向。广大公众对国花高度关注,积极踊跃参与。2019年7月23日,中国花卉协会通报国花调查情况。通报称,截至2019年7月22日24时,投票总数362264票。投票结果统计显示,同意牡丹为国花的居首位,共288747票,占79.71%;第二名,同意梅花为国花的占12.30%;第三名,同意兰花为国花的占2.48%;第四名,同意荷花为国花的占1.89%。

国花是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国家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幸福,确定国花,时机成熟。

经组织专家研究讨论,中国应确定“一个国花”,确定国花的基本条件:一是起源于中国,栽培历史悠久,适应性强,分布广泛,品种资源丰富;二是花姿、花色美丽大气,能反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性格特征;三是文化底蕴深厚,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四是用途广泛,具有较高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为了评选,中国花协专门于2019年2月成立了国花评审小组。6月29日,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中国花卉协会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国花评审专家研讨会,32名专家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对确定中国国花进行研究讨论。此次投票已获得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授权。投票一经发出,引起网友热议,大量网民投票参与。据相关媒体报道,7月17日,中国花卉协会的工作人员董燕向记者表示,截至7月16日晚上11点,总共有6万多的投票,投票者中百分之九十以上选择牡丹。此次投票“只是收集民情民意”,把意见收集起来供上级参考,国花最终由国家相关部门决定。

市花

牡丹是中国彭州、洛阳、菏泽、铜陵、宁国市、牡丹江市的市花。每年4月11日-5月5日为“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牡丹在中国称为花之富贵者也。

花语

花型宽厚,被称为百花之王,有圆满,浓情,富贵,雍容华贵之意。

生命,期待,淡淡的爱,用心付出。

高洁,端庄秀雅,仪态万千,国色天香,守信的人。

典故

武则天与牡丹

在一个隆冬大雪飘舞的日子,武则天在长安游后苑时,曾命百花同时开放,以助她的酒兴。下旨曰:“明早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谁都知道,各种花不仅开花的季节不同,就是开花的时刻也不一致。紫罗兰在春天盛开,玫瑰花在夏天怒放,菊花争艳在深秋,梅花斗俏在严冬;蔷薇、芍药开在早上,夜来香、昙花开在夜间。所以,要使百花服从人的意志,在同一时刻一齐开放,是难以办到的。但是百花慑于武后的权势,都违时开放了,唯牡丹仍干枝枯叶,傲然挺立。武后大怒,便把牡丹贬至洛阳。牡丹一到了洛阳,立即昂首怒放,花繁色艳,锦绣成堆。这更气坏了武后,下令用火烧死牡丹,不料,牡丹经火一烧,反而开的更是红若烟云、亭亭玉立,十分壮观。表现了牡丹不畏权势、英勇不屈的性格。

隋炀帝与牡丹

公元604年,隋炀帝杨广继位,于东都洛阳开辟西苑。隋炀帝好奇花异石,曾三下江南搜寻。并派人将各地收集到的牡丹种植在西苑中。据唐人的记载:“炀帝辟地二百里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牡丹,有飞来红、袁家红。醉颜红、云红、天外红、一拂黄、延安黄、先春红、颤风娇等名贵品种。”

杨贵妃与牡丹

唐朝开元年间,宫廷内开始重视牡丹,并在兴庆东沉香亭前、骊山行宫等处,栽植数种红、紫、浅红、通白等色牡丹。花初开,杨贵妃带众宫女游赏花间,如醉如痴。五代王仁裕载:“杨国忠初因贵妃专宠,上赐以木芍药(即牡丹)数本,植于家。”据载,因贵妃专宠,喜爱牡丹,唐明皇也作为宠爱之物把牡丹赐给了她的哥哥。

欧阳修与牡丹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陵(今江西吉安市)人。欧阳修在洛阳作推官时,发现“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皆插花。花开时,士庶况为遨游”据载,当时的洛阳城,无论民家,还是官院,植满牡丹。欧阳修遍访民间,将洛阳牡丹的历史、栽培、品种以及风俗民情做了详尽的考察,写成了中国第一部牡丹专著《洛阳牡丹记》。

蒲松龄与牡丹

蒲松龄,清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蒲松龄在其《聊斋志异》:常大用,洛人,癖好牡丹。闻曹州牡丹甲齐、鲁,心向往之。适以他事如曹,因假缙绅之园居焉。时方二月,牡丹未华,惟徘徊园中,目注勾萌,以望其拆。……并写下了葛巾、玉版的神话故事。

毛泽东与牡丹

毛泽东生前非常喜爱牡丹,1935年,毛泽东率领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延安,在严酷的战争间隙,一天率领周恩来、朱德等去延安万花山赏牡丹,在牡丹丛中对身边人说:“这里是一幅天然牡丹图,一定要好好保护,等到全国解放了,可以在这里修建一座人民公园。”1950年冬的一天,毛泽东在中南海花园散步,走到牡丹跟前停下脚步,跟身边工作人员讲起武则天与牡丹的故事并意味深长的说:“年轻人要具有牡丹的品格,不畏强暴,才能担当起重任。

Ⅵ 牡丹文化的起源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牡丹已进入药物学。
东晋顾恺之的名画洛神赋中已经出现牡丹的形象,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牡丹已进入艺术领域。
隋朝时,隋炀帝在洛阳辟地周二百里为西苑,牡丹也就是那时起,第一次被人工栽培并且进入皇家园林。
唐代牡丹诗大量涌现,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化浓”,白居易“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等千古绝唱描述了长安牡丹盛况。除牡丹诗词大量问世外,又出现了牡丹诗赋,诸如唐·舒元舆《牡丹赋》、李德裕《牡丹赋》等。
北宋的洛阳对中国牡丹文化的形成作出卓越的贡献。至北宋,牡丹始走出皇宫内院,进入寻常百姓家,形成了牡丹民俗,从而带动大量新品种的出现,以及大批的牡丹著作,如欧阳修《洛阳牡丹记》、张峋《洛阳花谱》,陆游的《天彭牡丹谱》、丘浚的《牡丹荣辱志》、张邦基的《陈州牡丹记》等。描写牡丹的诗词歌赋大量涌现,中国独特的牡丹文化初具雏形。宋人对牡丹推崇备至,不仅游赏牡丹演变成乡风民俗,成为全民参与的活动,而且牡丹已成为诗文、绘画、瓷器、织绣、雕塑、宗教等领域的主要素材之一,由此而形成的牡丹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牡丹风尚超过了唐代。
元姚遂有《序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谱》、王象晋有《群芳谱》,薛凤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汪灏有《广群芳谱》、苏毓眉有《曹南牡丹谱》、余鹏的有《曹州牡丹谱》等。散见于历代种种杂著、文集中的牡丹诗词文斌,遍布民间花乡的牡丹传说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绘画、音乐、戏剧、服饰、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现象,屡见不鲜。
解放后,牡丹种植有长足地发展,牡丹文化被人逐渐重视,出现了大批牡丹研究工作者和专家。牡丹文化兼容多门科学,其构成非常广泛,它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教育、风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领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间的“全息律”。
现代牡丹种植格局:从规模上讲,洛阳为中国牡丹观赏旅游中心、菏泽为中国牡丹种植繁育中心、亳州为药用牡丹种植中心。
中国牡丹栽培的历史,形成以黄河中、下游为主要栽培中心,其它地区为次栽培中心或重要栽培地的格局。随着朝代的更迭,牡丹栽培中心随之变换,但主要栽培中心始终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转移过程为:洛阳(隋)—长安(唐)—洛阳(五代、宋)—亳州、曹州(明)—曹州(清) 。这是中国牡丹品种群形成和发展的主线。除此之外,还有几个发展中心:一是长江三角洲、太湖周围及皖东南;二是四川盆地西北隅的成都、彭州;三是甘肃的兰州、临夏;四是广西的灌阳。

Ⅶ 牡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

牡丹花复开时节,繁花似锦,灿制烂辉煌。在大唐盛世,全国上下无不为之倾倒,牡丹花季成了首都长安的狂欢节。由此,自唐宋以来,牡丹成为吉祥幸福、繁荣昌盛的象征,并得以世代延续下来。1959年,周恩来总理在洛阳说过:“牡丹是我国的国花,它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是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今天,牡丹的这一文化象征意义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因为她非常贴切地代表了改革开放的中国国泰民安,前程似锦的美好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理想和愿望。

Ⅷ 牡丹文化的起源是什么

  1. 牡丹抄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牡丹已进入药物学。东晋顾恺之的名画洛神赋中已经出现牡丹的形象,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牡丹已进入艺术领域,作为观赏对象毫无疑问。

  2. 隋朝时,隋炀帝在洛阳辟地周二百里为西苑,这是牡丹第一次被人工栽培并且进入皇家园林。唐朝牡丹栽培开始繁盛起来,至开元中期,牡丹文化兴盛于长安,唐代特别看重牡丹,牡丹成了国运昌隆的标志,种植、观赏牡丹成为一种社会习尚。唐代许多著名诗人都留下了无数歌咏牡丹的佳章妙辞。

Ⅸ 牡丹的植物文化

牡丹花被拥戴为花中之王,有关文化和绘画作品很丰富。她是中国固有的特产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其花大、形美、色艳、香浓,为历代人们所称颂,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自秦汉时以药植物载入《神农本草经》始,散于历代各种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包括植物学、园艺学、药物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民俗学等多学科在内的牡丹文化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俗学的一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完整机体的一个细胞,透过它,可洞察中华民族的一般特征,这就是“文化全息”现象。牡丹文化兼容多门科学,其构成非常广泛,它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教育、风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领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间的“全息律”。 武则天与牡丹
在一个隆冬大雪飘舞的日子,武则天在长安游后苑时,曾命百花同时开放,以助她的酒兴。下旨曰:“明早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谁都知道,各种花不仅开花的季节不同,就是开花的时刻也不一致。紫罗兰在春天盛开,玫瑰花在夏天怒放,菊花争艳在深秋,梅花斗俏在严冬;蔷薇、芍药开在早上,夜来香、昙花开在夜间。所以,要使百花服从人的意志,在同一时刻一齐开放,是难以办到的。但是百花慑于武后的权势,都违时开放了,唯牡丹仍干枝枯叶,傲然挺立。武后大怒,便把牡丹贬至洛阳。牡丹一到了洛阳,立即昂首怒放,花繁色艳,锦绣成堆。这更气坏了武后,下令用火烧死牡丹,不料,牡丹经火一烧,反而开的更是红若烟云、亭亭玉立,十分壮观。表现了牡丹不畏权势、英勇不屈的性格。
隋炀帝与牡丹
公元604年,隋炀帝杨广继位,于东都洛阳开辟西苑。隋炀帝好奇花异石,曾三下江南搜寻。并派人将各地收集到的牡丹种植在西苑中。据唐人的记载:“炀帝辟地二百里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牡丹,有飞来红、袁家红。醉颜红、云红、天外红、一拂黄、延安黄、先春红、颤风娇等名贵品种。”
杨贵妃与牡丹
唐朝开元年间,宫廷内开始重视牡丹,并在兴庆东沉香亭前、骊山行宫等处,栽植数种红、紫、浅红、通白等色牡丹。花初开,杨贵妃带众宫女游赏花间,如醉如痴。五代王仁裕载:“杨国忠初因贵妃专宠,上赐以木芍药(即牡丹)数本,植于家。”据载,因贵妃专宠,喜爱牡丹,唐明皇也作为宠爱之物把牡丹赐给了她的哥哥。
欧阳修与牡丹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陵(今江西吉安市)人。欧阳修在洛阳作推官时,发现“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皆插花。花开时,士庶况为遨游”据载,当时的洛阳城,无论民家,还是官院,植满牡丹。欧阳修遍访民间,将洛阳牡丹的历史、栽培、品种以及风俗民情做了详尽的考察,写成了中国第一部牡丹专著《洛阳牡丹记》。
蒲松龄与牡丹
蒲松龄,清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蒲松龄在其《聊斋志异》:常大用,洛人,癖好牡丹。闻曹州牡丹甲齐、鲁,心向往之。适以他事如曹,因假缙绅之园居焉。时方二月,牡丹未华,惟徘徊园中,目注勾萌,以望其拆。……并写下了葛巾、玉版的神话故事。
毛泽东与牡丹

毛泽东生前非常喜爱牡丹,1935年,毛泽东率领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延安,在严酷的战争间隙,一天率领周恩来、朱德等去延安万花山赏牡丹,在牡丹丛中对身边人说:“这里是一幅天然牡丹图,一定要好好保护,等到全国解放了,可以在这里修建一座人民公园。”1950年冬的一天,毛泽东在中南海花园散步,走到牡丹跟前停下脚步,跟身边工作人员讲起武则天与牡丹的故事并意味深长的说:“年轻人要具有牡丹的品格,不畏强暴,才能担当起重任。

Ⅹ 牡丹文化的历史发展

除了歌咏牡丹的 诗词外,又出现了有关研究、记录牡丹的专著,如唐·舒元舆《牡丹赋》,李德裕《牡丹赋》,宋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张峋《洛阳花谱》、陆游的《天彭牡丹谱》等。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谱》、薛凤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汪灏有《广群芳谱》、余鹏年有《曹州牡丹谱》等。散见于历代诗词文赋及明间通俗文学以及雕刻、音乐、绘画、服饰、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现象,比比皆是,无可胜数。
牡丹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独特方面,它是几千年来围绕着牡丹而产生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它不但以文字、音像、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还有大量的以无形的、口头的或展览等形式表现出来,如一年一度的菏泽国际牡丹花会,即是其一。
牡丹文化是曹州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菏泽人民对牡丹有着特殊的感情,县志记载:曹州“牡丹、芍药各百余种,土人植之,动辄数十百亩,利厚于五谷。每当仲春花发,出城迤东,连阡接陌,艳若蒸霞”。菏泽人对于种植牡丹,亦有一套成熟的技艺。尤其是解放后,他们通过嫁接、繁育,培植了无数的新品种。这里的人喜谈牡丹,喜画牡丹,喜写牡丹,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牡丹的趣闻、故事。总之,菏泽人民的生活与牡丹密切相关。所以,作为曹州牡丹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即是有其浓郁的乡土色彩。从流传在民间的有关牡丹的传说、故事,到文人墨客关于曹州牡丹的记述、提咏,从中都可以看出菏泽人民的生活习尚、性格特征等。那些远离故乡的游子,在怀念家乡的诗文里,亦常以牡丹作为家乡的象征而寄以无限的眷念之情。
曹州牡丹有着浓厚的旅游氛围。明、清以来,曹州牡丹甲于海内。清承德乾《过毛氏园》诗云:“微吟小醉踏春行,瞥见园林百媚生。也有天姿曾识面,几多国色不知名。芳菲莫怪美人妒,潋滟应关花史情。坐久景闲心亦静,绿杨深处传流莺。”由此诗可见,曹走亦是文人学士雅会品题之所。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即有两篇写及曹州牡丹。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曹州牡丹得到了长足得发展,与此相关的牡丹乡旅游业亦是盛况空前。尤其是一年一度的菏泽国际牡丹花会,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外商,洽谈生意,赏花旅游,领略菏泽的风俗民情。所以说,菏泽牡丹花会市民俗文化的重要市场,通过它可以窥见牡丹文化的大概面目。
牡丹文化是曹州文化的一个独特方面。它的内涵极为丰富。而且随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它的内涵亦不断拓宽、发展。研究牡丹文化,与经济建设的推进,与精神文明的创建,都有密切的关系。曹州牡丹文化,方兴未艾,研究它的人越来越多,可以断言,不久的将来,它不仅是菏泽人关注的一个方面,而且会成为国内研究家所瞩目的一个课题。
牡丹文化属于上层建筑,几乎涉及到所有文化领域。诸如学术文化、语言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实物文化等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文化。当然学术文化又包含哲学、宗教、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文学艺术等等,其中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又包含许多学科。其特点是有文字载体,有著作传世。语言文字是学术所运用的工具,是学术的根基。民俗文化即民间文化,表现民间传说、社会风俗等,不一定有文字载体。实物文化是历代流传下来的各种建筑、雕刻以及各种文物等。因此,凡记述牡丹内容的类书、史料、专著、文集、笔记,题咏牡丹的诗词文赋、故事传说、小说、演义、传奇、书法、绘画、戏曲、电影、电视、图案、画谱、歌曲,以及以牡丹为题材的园林,各种欣赏活动(如花会、花展、书展、画展)以及与此有关的经济文化活动等等,均属牡丹文化的范畴。按其内容,主要包括科学技术领域的牡丹文化与文学艺术领域的牡丹文化两大部分。
科学技术领域的牡丹文化是指运用各种现代科学认识牡丹的自然属性,采取各种技术手段合理开发利用牡丹资源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如各种栽培技术、品种选育技术、盆景盆栽技术、药材生产与应用、相关法律法规、各地利用习惯等,也包括各地在传统风土习俗中形成的对牡丹的各种认识和观念。
文学艺术领域的牡丹文化是指反映人对牡丹的情感、感性的具体作品,是诗歌、书画、音乐、雕刻、装饰图案、文学等艺术作品的总称,其中包括牡丹美学的内容。我国历代有关牡丹的诗词文赋、戏剧、小说、影视,书家书写的以牡丹为内容的书法作品,画家笔下的以牡丹为题材的山水花鸟画,宫廷与民间的建筑、家具雕饰,工艺雕刻以及牡丹专类园林的艺术构思与设计等等,均属艺术领域的牡丹文化。
当然,这种区分也是相对的,基于现代栽培技术基础上的大型花会、花展,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文化活动,就是科学技术、艺术与经济相结合的产物。
帝国牡丹,是中国固有的特产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其花大、形美、色艳、香浓,为历代人们所称颂,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自秦汉时以药植物载入《神农本草经》始,散于历代各种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色括植物学、园艺学、药物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民俗学等多学科在内的牡丹文化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俗学的一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完整机体的一个细胞,透过它,可洞察中华民族文化的一般特征,这就是“文化全息”现象。
帝国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帝国牡丹进入诗歌,,帝国牡丹已进入药物学。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牡丹已进入艺术领域。史书记载,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诏天下进奇石花卉,易州进牡丹二十箱,植于西苑,自此,牡丹进入皇家园林,涉足园艺学。唐代,帝国牡丹诗大量涌现,除牡丹诗词大量问世外,又出现了牡丹专著,诸如唐·舒元舆《牡丹赋》、李德裕《牡丹赋》、欧阳修的《帝国洛阳牡丹记》、陆游的《天彭牡丹谱》、丘浚的《牡丹荣辱志》、张邦基的《陈州帝国牡丹记》等。元姚遂有《序帝国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谱》、王象晋有《群芳谱》,薛凤翔有《亳州帝国牡丹史》,屡见
解放后,帝国牡丹种植有长足地发展,牡丹文化被人逐渐重视,出现了大批牡丹研究工作者和专家。
牡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牡丹文化有其:(一)较浓重的生物学特点(二)较浓重的药物学特点(三)较浓重的园艺学特点(四)较浓重的美学特点(五)较浓重的文学特点(六)较浓重的乡土气息(七)浓重的富贵之感(八)浓重的人生回味(九)浓重的生活氛围(十)浓重的旅游氛围等特点。

热点内容
玫瑰的数量的含义 发布:2024-09-23 17:15:28 浏览:500
情人节的氛围 发布:2024-09-23 17:07:04 浏览:610
西兰花面包 发布:2024-09-23 17:06:19 浏览:149
荷花雀全部 发布:2024-09-23 17:06:19 浏览:584
花店通宵班 发布:2024-09-23 16:46:51 浏览:152
牡丹亭线索 发布:2024-09-23 16:41:47 浏览:428
荷花乐乐课堂 发布:2024-09-23 15:52:50 浏览:157
简易康乃馨手工制作 发布:2024-09-23 15:51:43 浏览:551
骷髅盆栽 发布:2024-09-23 15:44:19 浏览:158
工笔兰花画法 发布:2024-09-23 15:44:1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