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玫丹百香 » 惜牡丹花

惜牡丹花

发布时间: 2021-01-09 12:58:35

1. 惜牡丹花的翻译

一、译文:
惆怅地看着台阶前的红牡丹,傍晚到来的时候只有两枝残花还开着。惜牡丹花阅读答案_惜牡丹花翻译赏析_作者白居易。料想明天早晨大风刮起的时候应该把所有的花都吹没了,在夜里我拿着火把看牡丹花,对这些衰弱的却红似火的花产生了怜悯之心。

二、原文:
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三、赏析:
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文气跌宕回环,语意层层深入。
1)首句开门见山,点出题意:“惆怅阶前红牡丹”,淡淡一笔,诗人的愁思,庭院的雅致,牡丹的红艳,都已历历分明。“惆怅”二字起得突兀,造成牡丹花似已开败的错觉,立即将读者引入惜花的惆怅气氛之中。
2)第二句却将语意一转:“晚来唯有两枝残。”强调到晚来只有两枝残败,读者才知道满院牡丹花还开得正盛。“唯有”、“两枝”,语气肯定,数字确切,足见诗人赏花之细心,只有将花枝都认真数过,才能得出这样精确的结论,而“唯有”如此精细,才见出诗人惜花之情深。这两句自然朴质,不加雕饰,仅用跌宕起伏的语气造成一种写意的效果,通过惜花的心理描绘表现诗人黄昏时分在花下流连忘返的情景,情笃而意深。
既然满院牡丹只有两枝残败,似乎不必如此惆怅,然而一叶知秋,何况那还是两枝。诗人从两枝残花看到了春将归去的消息,他的担心并非多余。
3)“明朝风起应吹尽”,语气又是一转,从想象中进一步写出惜花之情。明朝或许未必起风,“应”字也说明这只是诗人的忧虑。但天有不测风云,已经开到极盛的花朵随时都会遭到风雨的摧残。一旦风起,“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那种凄凉冷落实在使诗人情不能堪。但是诗人纵有万般惜花之情,他也不能拖住春天归去的脚步,更不能阻止突如其来的风雨。
4)古人说过:“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那么,趁着花儿尚未被风吹尽,夜里起来把火看花,也等于延长了花儿的生命。何况在摇曳的火光映照下,将要衰谢的牡丹越发红得浓艳迷人,那种美丽而令人伤感的情景又自有白天所领略不到的风味。全篇诗意几经转折,诗人怜花爱花的一片痴情已经抒发得淋漓尽致,至于花残之后诗人的心情又会如何,读者也就不难体味了。

2. 把惜牡丹花的赏析和解释详细点写出来 注意 要详细点

惜牡丹花
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 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 夜惜衰红把火看。

在群芳斗艳的花季里,被誉为国色天香的牡丹花总是姗姗开迟,待到她占断春光的时候,一春花事已经将到尽期。历代多愁善感的诗人,对于伤春惜花的题材总是百咏不厌。而白居易这首《惜牡丹花》却在无数惜花诗中别具一格。人们向来在花落之后才知惜花,此诗一反常情,却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

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文气跌宕回环,语意层层深入。首句开门见山,点出题意:“惆怅阶前红牡丹”,淡淡一笔,诗人的愁思,庭院的雅致,牡丹的红艳,都已历历分明。“惆怅”二字起得突兀,造成牡丹花似已开败的错觉,立即将人引入惜花的惆怅气氛之中。第二句却将语意一转:“晚来唯有两枝残”,强调到晚来只有两枝残败,才知道满院牡丹花还开得正盛呢!“唯有”、“两枝”,语气肯定,数字确切,足见诗人赏花之细心,只有将花枝都认真数过,才能得出这样精确的结论,而唯其如此精细,才见出诗人惜花之情深。这两句自然朴质,不加雕饰,仅用跌宕起伏的语气造成一种写意的效果,通过惜花的心理描绘表现诗人黄昏时分在花下流连忘返的情景,可谓情笃而意深。
艺术中国
既然满院牡丹只有两枝残败,似乎不必如此惆怅,然而一叶知秋,何况两枝?诗人从两枝残花看到了春将归去的消息,他的担心并非多余。“明朝风起应吹尽”,语气又是一转,从想象中进一步写出惜花之情。明朝或许未必起风,“应”字也说明这只是诗人的忧虑。但天有不测风云,已经开到极盛的花朵随时都会遭到风雨的摧残。一旦风起,“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那种凄凉冷落实在使人情不能堪。但是诗人纵有万般惜花之情,他也不能拖住春天归去的脚步,更不能阻止突如其来的风雨,这又如何是好呢?古人说过:“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古诗十九首》)那么,趁着花儿尚未被风吹尽,夜里起来把火看花,不也等于延长了花儿的生命么?何况在摇曳的火光映照下,将要衰谢的牡丹越发红得浓艳迷人,那种美丽而令人伤感的情景又自有白天所领略不到的风味。全篇诗意几经转折,诗人怜花爱花的一片痴情已经抒发得淋漓尽致,至于花残之后的心情又如何,也就不难体味了。

3. 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苏轼所写《海棠》是在其被贬黄州期间所做: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红烛照红妆。春风轻拂,海棠盛开,香雾迷蒙,月转回廊。担心无边夜色掩盖了海棠花的美丽,使其孤寂而昏昏欲睡,便点燃红烛照亮花儿盛开的芳颜。花已开,夜却来,无人赏花,我自点烛照亮花的芳华。表现了一种乐观洒脱积极向上的心态。
白居易所写《惜牡丹》: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只残。明朝风起应吹进,夜惜衰红把火看。阶前的牡丹花正是开烂漫,到了晚上只有两只凋零,即使如此心情依然很惆怅,也许明日晨风就吹散了满阶的红,夜里怜惜残红便用火光照亮了看。诗的首句就奠定了全诗的基调——哀怨的怜惜的,类似于黛玉葬花的情感。
综上所述,两首诗同是写花,盛开的花,同是怜惜花儿、把火夜赏,但是前者是乐观积极向上,后者惆怅怜惜感伤,精神境界完全不同。

4. 惜牡丹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白居易在元和年间写过二首《惜牡丹花》诗,这一首是写于“翰林院北厅”的牡丹花下的,全诗通过一个独特的视角写了他对翰林院中这两株牡丹花的厚爱,以及因为花期将过而产生的恋恋不舍的复杂心态,活脱脱是一个护花使者的痴情形象。

牡丹花是大自然创造的美,历来有“天香国色”的美誉,不过,在百花吐艳、群芳争卉的季节里,她却总是姗姗来迟,颇有“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报琵琶半遮面”的矜持。等到她一旦怒放、占尽春光的时候,一年的花事已经有了最后的晚宴的味道了。对白居易的这首《惜牡丹花》,我们也应该放在这样一个时间背景下来欣赏,也许就可能体会出他对牡丹花的一片衷肠,其实也就是对即将逝去的春天的无限惋惜了。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全诗以“惆怅”一词领起,为全诗的感情基调抹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感伤色彩。人们也许会忍不住要问,诗人在感伤什么呢?因为第一句中并没有明确交待原因,只说惆怅的是“阶前红牡丹”而已,初读起来,不禁使人感到有几分突兀,这庭院中的红牡丹,为什么会让诗人感伤不已呢?读完第二句时,读者才恍然大悟了,原来是在傍晚时分,白居易发现,阶前的牡丹花丛,只剩下两枝还在开花了,这里的“残”字应是残留而不是残败的意思。花开自有花落时,而且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花枝败落非但不值得悲伤,相反,还是一种十分正常的植物生理现象,根本不应该为此而触景伤怀。老子在《道德经》中曾经讲过一句名言,叫作“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思是说,天地本无心于爱护万物,只是让它们自生自灭而已。只是多愁善感的人类,为许多自然界的正常现象人为地赋予了各种各样的感情色彩而已。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这个道理。白居易在傍晚时分,为了院中仅剩的两枝还在开花的红牡丹而黯然神伤,而且,诗人还调动了他那异常敏感丰富的想象力,事先预计到今天晚上就是这两枝硕果仅存的红牡丹盛开的最后一夜了,所以他无限惋惜地感叹“明朝风起应吹尽”,因此便不由得要尽一切可能,来加倍珍惜她,呵护她了。不过,大家都明白,自然规律是不可违反的,在这最后的一夜,白居易又将如何行事呢?谁也不会想到,他对花的热爱已经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了,所以他要“夜惜衰红把火看。”凭心而论,即将衰败的牡丹花恐怕已经没有当初富贵娇艳的光彩了,不过,情人眼里出西施,白居易此时的这种感情并不带任何功利的色彩,他也不是为了牡丹花的美丽所打动,而是为这美丽的牡丹花即将逝去而无比惋伤,他要同他心爱的牡丹花相依相伴地度过这最后的一夜。在“衰红”生命的最后历程中,忠实地守护在她们的身边,唯其如此,他才会感到安心踏实。这种性情在今天的人来看,恐怕会觉得大可不必,甚至会认为是多此一举的吧。

在我们今天熟悉的古诗词中,也有不少珍惜光阴、伤春惜花之作,那么白居易这首诗与上述作品有什么独到之处呢?首先,《古诗十九首》中有这样一句名言,叫做“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与白居易此诗的意境颇为接近,但《古诗》的意思是说要夜以继日地享受生活,完全是一种及时行乐的态度,后来李白也说过,“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古风》),他把人生的百年细分为一天天来计算,而且打算每天都要一天当成两天来过,真有一种争分夺秒、只争朝夕的劲头,不过,无名氏的《古诗》也罢,李太白的《古风》也罢,都是为了自己精神的愉悦才这样珍惜转瞬即逝的光阴的,在他们秉烛的那些夜晚里,可能宴饮豪歌,灯红酒绿,快意非常。白居易却与他们的这种向往有明显的不同,他既不邀请亲朋好友,吟诗论文,也不觥筹交错,对酒当歌,而是要一个人静下心来,提一盏长明灯,与即将凋谢的牡丹花为伴,可以想象,这一夜,他不会因此而有任何心情上的快意与享乐,他的“夜惜衰红把火看”,虽然在形式上,同属“秉烛”,但在实际上却是完全不同的精神与追求,正是这种明知如此只会有痛苦与悲凉,却仍然欲罢不能、非此不可的那一份难能可贵的执着,才使得这首小诗感动了当时和后来的无数有情人。在介绍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诗的文章里,我们说他有一双美学家发现美的眼睛,而从这首《惜牡丹花》诗中,我们又能体会出他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由衷的喜爱和珍惜。

对于这种惜花之情,历来文人都有所表现,比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盛唐诗人孟浩然的《春晓》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同样饱含着对春天的热爱,早上一觉醒来,神清气爽,特别是听到窗外那一声声婉转如歌的鸟鸣,诗人虽然足未出户却已经分明陶醉在无限的春光中了。不过,他突然又想到了自己在睡梦中依稀听到的风雨之声,心中又不由得感到有些沉甸甸的,因为这阵风雨过后,不知会吹落多少娇嫩的花朵,残枝败蕊,落红飘零,固然让人心痛,可是如果那些含苞待放的花蕾,还没有来得及绽放她们生命中最光彩的一面,就碰上了这一场不期而至的“夜来风雨”,岂不让人扫兴?诗歌就是在这样自然而然的联想中,由赞春赏春翻为惜春叹春,整首小诗就像是一曲如歌的行板那样,如泣如诉地歌颂着春天的美好,叹息着春天的短暂。

相同意境但写得更加委婉动人的是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小令〔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又是一个“夜来风雨声”,女词人早上醒来之后,第一个念头就是担忧,所以还没有起床,便赶紧问正站在窗前卷窗帘的侍女,让她好好看一看,经过这一夜“雨疏风骤”的洗礼之后,院子里的海棠情景如何了?其实,女词人根本不用等到回答,早就晓得答案了,不过,粗心的侍女可没有李清照那样的惜香怜玉,哪里晓得女主人的良苦用心,所以她只不过往外面随便看了一眼,便大大咧咧地回答说,“海棠花经受了一夜风雨的考验,和昨天一样,依旧活着。”听了这样的回答,简直让李清照哭笑不得,她忍不住一再地重复起来,你知道吗,你知道吗,肯定是绿叶更加绿了,可是红花却肯定是凋零了呀!

白居易这种视角独特、感受细腻的《惜牡丹花》诗一出,便引起了文人墨客的很大兴趣,随即有不少意境相似之作纷纷问世,著名的有李商隐的《花下醉》中的名句“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这在客人散去之后,“更持红烛赏残花”的凄美意境,分明是白居易“夜惜衰红把火看”一句的翻版;而大文豪苏东坡笔下的海棠花,却已经颇有楚楚动人的盛装女子的风姿了,“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在艺术的创造中,独辟蹊径的眼光与不同凡响的感受是多么的可贵,任何一件不起眼的事物,如花开花落,只要用心体会,都能挖掘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境界来,而白居易二首《惜牡丹花》说明他正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 (田南池)

5. 那位有白居易的惜牡丹花的翻译

其一: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文气跌宕回环,语意层层深入。首句开门见山,点出题意:“惆怅阶前红牡丹”,淡淡一笔,诗人的愁思,庭院的雅致,牡丹的红艳,都已历历分明。“惆怅”二字起得突兀,造成牡丹花似已开败的错觉,立即将人引入惜花的惆怅气氛之中。第二句却将语意一转:“晚来唯有两枝残”,强调到晚来只有两枝残败,才知道满院牡丹花还开得正盛呢!“唯有”、“两枝”,语气肯定,数字确切,足见诗人赏花之细心,只有将花枝都认真数过,才能得出这样精确的结论,而唯其如此精细,才见出诗人惜花之情深。这两句自然朴质,不加雕饰,仅用跌宕起伏的语气造成一种写意的效果,通过惜花的心理描绘表现诗人黄昏时分在花下流连忘返的情景,可谓情笃而意深。

既然满院牡丹只有两枝残败,似乎不必如此惆怅,然而一叶知秋,何况两枝?诗人从两枝残花看到了春将归去的消息,他的担心并非多余。“明朝风起应吹尽”,语气又是一转,从想象中进一步写出惜花之情。明朝或许未必起风,“应”字也说明这只是诗人的忧虑。但天有不测风云,已经开到极盛的花朵随时都会遭到风雨的摧残。一旦风起,“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②,那种凄凉冷落实在使人情不能堪。但是诗人纵有万般惜花之情,他也不能拖住春天归去的脚步,更不能阻止突如其来的风雨,这又如何是好呢?古人说过:“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古诗十九首》)那么,趁着花儿尚未被风吹尽,夜里起来把火看花,不也等于延长了花儿的生命么?何况在摇曳的火光映照下,将要衰谢的牡丹越发红得浓艳迷人,那种美丽而令人伤感的情景又自有白天所领略不到的风味。全篇诗意几经转折,诗人怜花爱花的一片痴情已经抒发得淋漓尽致,至于花残之后的心情又如何,也就不难体味了。
其二:“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全诗以“惆怅”一词领起,为全诗的感情基调抹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感伤色彩。人们也许会忍不住要问,诗人在感伤什么呢?因为第一句中并没有明确交待原因,只说惆怅的是“阶前红牡丹”而已,初读起来,不禁使人感到有几分突兀,这庭院中的红牡丹,为什么会让诗人感伤不已呢?读完第二句时,读者才恍然大悟了,原来是在傍晚时分,白居易发现,阶前的牡丹花丛,只剩下两枝还在开花了,这里的“残”字应是残留而不是残败的意思。花开自有花落时,而且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花枝败落非但不值得悲伤,相反,还是一种十分正常的植物生理现象,根本不应该为此而触景伤怀。老子在《道德经》中曾经讲过一句名言,叫作“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思是说,天地本无心于爱护万物,只是让它们自生自灭而已。只是多愁善感的人类,为许多自然界的正常现象人为地赋予了各种各样的感情色彩而已。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这个道理。白居易在傍晚时分,为了院中仅剩的两枝还在开花的红牡丹而黯然神伤,而且,诗人还调动了他那异常敏感丰富的想象力,事先预计到今天晚上就是这两枝硕果仅存的红牡丹盛开的最后一夜了,所以他无限惋惜地感叹“明朝风起应吹尽”,因此便不由得要尽一切可能,来加倍珍惜她,呵护她了。不过,大家都明白,自然规律是不可违反的,在这最后的一夜,白居易又将如何行事呢?谁也不会想到,他对花的热爱已经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了,所以他要“夜惜衰红把火看。”凭心而论,即将衰败的牡丹花恐怕已经没有当初富贵娇艳的光彩了,不过,情人眼里出西施,白居易此时的这种感情并不带任何功利的色彩,他也不是为了牡丹花的美丽所打动,而是为这美丽的牡丹花即将逝去而无比惋伤,他要同他心爱的牡丹花相依相伴地度过这最后的一夜。在“衰红”生命的最后历程中,忠实地守护在她们的身边,唯其如此,他才会感到安心踏实。这种性情在今天的人来看,恐怕会觉得大可不必,甚至会认为是多此一举的吧。

6. 惜牡丹花的全文

惜牡丹花二首 白居易
其一
翰林院北厅花下作
惆怅阶前红牡丹⑴,晚来唯有两枝专残⑵。
明朝风属起应吹尽⑶,夜惜衰红把火看⑷。
其二
新昌窦给事宅南亭花下作⑸
寂寞萎红低向雨⑹,离披破艳散随风⑺。
晴明落地犹惆怅⑻,何况飘零泥土中⑼。[1]

7. 惜牡丹花二首(其一)

惜牡丹花二首

唐 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

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

夜惜衰红把火看。



寂寞萎红低向雨,

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

何况飘零泥土中。

8. 惜牡丹花是什么诗

《惜牡丹花二首》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体裁】:七绝
惆怅阶前内红牡丹,晚来唯容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牡丹花》
【年代】:唐
【作者】:罗隐
【体裁】:七律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
任是无情亦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牡丹花二首》
【年代】:唐
【作者】:徐夤
【体裁】:七律
看遍花无胜此花,剪云披雪蘸丹砂。
开当青律二三月,破却长安千万家。
天纵秾华刳鄙吝,春教妖艳毒豪奢。
不随寒令同时放,倍种双松与辟邪。
万万花中第一流,浅霞轻染嫩银瓯。
能狂绮陌千金子,也惑朱门万户侯。
朝日照开携酒看,暮风吹落绕栏收。
诗书满架尘埃扑,尽日无人略举头。

9. 惜牡丹花中“惆怅阶前红牡丹”一句有什么作用

点出题意:“惆怅阶前红牡丹”,淡淡一笔,诗人的愁思,庭院的雅致,牡丹的红艳,都已历历分明。“惆怅”二字起得突兀,造成牡丹花似已开败的错觉,立即将读者引入惜花的惆怅气氛之中。

热点内容
茶花牌砧板 发布:2025-01-19 03:34:03 浏览:183
玫瑰小说acome2 发布:2025-01-19 03:31:17 浏览:361
日本学插花 发布:2025-01-19 03:13:54 浏览:985
滁州花店电话 发布:2025-01-19 03:01:59 浏览:137
想学微型盆栽 发布:2025-01-19 02:39:10 浏览:770
鲜花跟美食 发布:2025-01-19 02:33:49 浏览:62
山茶花镂空腕表 发布:2025-01-19 02:27:07 浏览:410
榕树盆景网 发布:2025-01-19 02:11:51 浏览:233
西乡花店送花 发布:2025-01-19 01:39:07 浏览:848
樱花灯笼做法教程 发布:2025-01-19 01:39:05 浏览: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