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玫丹百香 » 题牡丹翻译

题牡丹翻译

发布时间: 2021-01-26 07:51:18

Ⅰ 题牡丹画诗牡丹画题诗

张静新作
七律.国色天香
国色牡丹展姿容,天香迷人动京城。
风韵神采尽内妖娆,艳冠群芳誉容美名。
牡丹
文/荣成
一、
情满枝叶心似火
朝霞夕阳尽情收
神态风姿笔写意
与君相视不抬头
二、
繁盛美妙百朵红
枝叶摇曳思无话
色韵遐思绿叶中
春心荡漾妩媚花
三、
笔底盛开牡丹花
墨韵丹青情惆怅
风雨蹉跎花含雨
浊酒一杯醉他乡
四、
探花栅栏牡丹红
静谧相对情义忧
惊喜艳美深紫腻
霜剪绿色东风愁
牡丹画题诗
一夜东风春又回,
韶光满苑斗芳菲。
欣欣不负佳节意,
尽放雍容天下魁。

Ⅱ 《题牡丹》徐溥,全诗意思

这首诗以朴实清新的语言借牡丹抒发了自己的情怀,表达了自己的意向。
这首诗名为“题牡丹”,却没有去描绘它雍容华贵的仪态,没有去赞美它夺目如霞的色彩。作者的起笔很有特色,是从牡丹的浓郁的香气着笔,“一种芳菲出后庭”,巧妙地点出了牡丹花生长的环境——狭小的后庭院,同时赞美了牡丹花袭人的芳香。“出”字的含义颇深,说明了小小的庭院围住了牡丹花,但牡丹的香气却越过院墙飘到四方,表现了牡丹花敢于冲破束缚的精神。这一句也表达了作者对牡丹花香飘四野的赞美和对牡丹花生长环境的遗憾。“却输桃李得佳名”,是通过与桃李的对比进一步赞美了牡丹花,在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桃花李花繁艳非常,娇美可爱,但在牡丹花面前只能服输。牡丹也因此得到国色天香的美名。这两句,作者赞美了芳姿艳质的牡丹花。表达了对牡丹的喜爱之情。
第三四两句意思陡转,借牡丹直抒胸臆,作者为牡丹花生长在狭小的后庭而深深婉惜。他衷心希望有人替牡丹花诉说不平,将它的生命之根移向广阔的大自然中。“谁能为向天人说,从此移根近太清。”这是作者的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想象,是在替牡丹花呼喊,他多么希望牡丹花能生长在一个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环境里呵! 这也是作者自己的呼声。
这首诗表面是写牡丹花,实际上寄寓了作者本人争取自由的强烈愿望。诗的作者捧剑仆名字失传,据全唐诗记载,他是郭氏之仆,虽身为奴仆,但热爱生活,“尝以望水眺云为事,遭鞭箠,终不改”(《全唐诗》卷732“捧剑仆小传”)这首诗是以牡丹自比,把后庭比做自己的生活环境,在对牡丹的希望中寄寓了自己的心愿,从诗中看出,作者不安于被禁锢的天地,向往着自由自在的生活,这首诗使我们听到了被奴役的人们争取自由的呐喊,看到了他们的美好的心灵。
这首诗构思巧妙,诗名为“题牡丹”,全篇无一处出现牡丹二字,没有直接描写牡丹的花姿及色彩,而是从花的芳香着笔,触发联想,字字句句不离牡丹。并且将强烈的感情熔铸于字里行间,诗情浓重,发人深思。

Ⅲ 正午牡丹的翻译

一、译文

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古画“牡丹丛”,花下有一只猫,不知道这幅画是精妙还是粗糙。丞相吴公,与欧阳修是儿女亲家,一见这幅画就说:“这画的是‘正午牡丹’。怎么证明它呢?

牡丹花朵松散下垂颜色发干,这是太阳在中天时的花,猫眼中的黑眼珠像一条线,这是正午时候的猫眼。如果是带着露珠的花,那么花房一定紧紧收敛而且色彩鲜丽润泽。猫眼在早晨和傍晚,眼珠都是圆的,渐近中午就变得又窄又长,到正午时就像弓条线了。”这也是善于探求古人笔下的意境。

二、原文

正午牡丹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①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若带露花,则房敛②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③古人笔意也。

导读:画家善于观察,才能画出常人所不见之处。而要想识画之妙,也非善于观察不可。人做任何事皆如此,岂止一画而已。

注释:①其:它,指古画。②房敛:花房紧收。③善求:善于探求。

(3)题牡丹翻译扩展阅读

阅读拓展

牡丹:别名有百花王,骄傲花王,鼠姑、鹿韭、白茸、木芍药、百雨金、洛阳花、富贵花等,原产于中国西部秦岭和大巴山一带山区,汉中是中国最早人工栽培牡丹的地方,为落叶亚灌木。喜凉恶热,宜燥惧湿,可耐-30°C的低温,在年平均相对湿度45%左右的地方可正常生长。

周敦颐《周元公集》“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节选自《爱莲说》。

《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的笔记体著作。大约成书于1086年-1093年,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古代的网络全书,已有多种外语译本。

Ⅳ 求牡丹翻译。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②。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③,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④?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 ⑤。猫眼黑睛如线⑥,此正午猫眼也。有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⑦。猫眼早暮则睛圆,日高渐狭长⑧,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⑨。
[注释]
①选自《梦溪笔谈》。沈括,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②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古画,画的是一丛牡丹。欧阳公: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尝,曾经。其下:牡丹丛下面。其:指古画。精粗:精良和粗劣。这里指古画水平的高低。
③丞相吴育和欧阳修是儿女亲家。姻家,儿女亲家。
④何以:即“以何”,凭什么,根据什么。明之:辨别它。
⑤披哆:张开,下垂。燥,干。此日中时花也:这是正午时的花。
⑥黑睛:瞳孔。如线:像一条线。
⑦带有露水的花,花冠是收拢的,花色是鲜润的。
⑧太阳渐渐移到正中,猫的瞳孔就渐渐变得狭长。
⑨此:指吴育说的话。善求:善于探求。笔意:这里是指绘画的乐趣。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画有一丛牡丹花的古画
其下有一猫—:花丛下面有一只猫
未知其精粗:欧阳修不知道这幅画的水平怎样
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丞相吴育与欧阳修是亲家
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一天看了这幅画,说,这画的是正午时候的牡丹花.
何以明之:用什么来证明他呢
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这花中的花瓣都散开着,而且颜色枯涩,没有光泽,这是太阳正中时候的花.
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之猫眼也:画中猫的黑眼珠眯着,好像一条线,这也是正午时候的猫眼.
有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如果是带有露水的花,那么花房是聚拢着的,而且颜色显得光泽滋润.
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猫的眼珠早晚都是圆的,太阳渐渐移向正中,猫眼珠渐渐变成狭长,到了正午就像一条线了. 这也就是古人善于探求绘画的乐趣啊。

Ⅳ 李商隐的牡丹译文

这首题名《牡丹》的七律诗是咏怀诗,借咏牡丹抒发诗人对意中人的爱慕、相思之情。借绝色艳姝来比拟,以花写人,并暗示意念中的情人如花似玉。

首联是单株牡丹的特写图。卫夫人指春秋时卫灵公的夫人南子,以美艳著称。据《典略》载:孔子回到卫国,受到南子接见。南子在锦帷中,孔子北面稽首,南子在帷中回拜,环佩之声璆然。这里借用故典,以锦帷乍卷、容颜初露的卫夫人形容牡丹初放时的艳丽夺目含羞娇艳。据《说苑·善说篇》记载,鄂君子皙泛舟河中,划桨的越人唱歌表示对鄂君的爱戴,鄂君为歌所动,扬起长袖,举绣被覆之。诗人将牡丹的绿叶想象成鄂君的绣被,将牡丹花想象成绣被覆盖的越人,传神地描绘初开的牡丹花在绿叶的簇拥中鲜艳的风采。“犹堆”二字刻画花苞初盛时绿叶紧包的形状,与“初卷”相呼应。

颔联展示牡丹随风摇曳时的绰约丰姿。垂手、折腰都是舞名,亦指舞姿。王佩指舞女身上佩戴的玉制饰物;郁金裙指郁金草染色的裙。这两句以舞者翩翩起舞时垂手折腰,佩饰翻动,长裙飘扬的轻盈姿态来作比喻,牡丹花叶在迎风起舞时起伏翻卷,摇曳多姿的形象。

前两联重在描绘牡丹静中的形态,颈联具体地描写了牡丹的色香。“石家蜡烛何曾剪”形容牡丹的颜色像燃烧着的大片烛火,却无须修剪烛芯。“何曾剪”西晋石崇豪奢至极,用蜡烛当柴,烛芯自不必剪。“荀令香炉可待熏”是说牡丹的芳香本自天生,岂待香炉熏烘。荀令即荀,曾守尚书令。曹操所有军政之事均与他协商,呼之荀令君。据说他到人家,坐处三日香。旧时衣香皆由香炉熏成,荀令自然身香,所以说“可待熏”。

诗人陶醉于国色天香。他恍惚梦见了巫山神女,盼望她传授一支生花彩笔,将思慕之情题写在这花叶上,寄给巫山神女。梦中传彩笔,见《南史·江淹传》:“(俺)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这里反其意而用之,表明诗人心摇神荡的兴奋激动之情。

这首诗构思巧妙,借物比人,又以人拟物,借卫夫人、越人、贵家舞伎、石家燃烛、荀令香炉等故事描写牡丹花叶的风姿绰约、艳丽色彩和馥郁香味,使牡丹的情态毕现。最后诗人突发奇想,欲寄牡丹花叶于巫山神女。明写牡丹,暗颂佳人,一实一虚,别具一格,令人回味无穷。

Ⅵ 白居易的牡丹翻译白居易的牡丹翻译谁有绝代只西子.~

一共有2首,只有赏析,没有翻译。

唐代的诗歌是中国文学遗产的瑰宝,影响之大,在当时就远达海外。李白与杜甫当然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在海外,白居易的名声并不亚于李白与杜甫。

白居易的牡丹诗,白居易的诗歌自有十分显著的特点,题材之广泛、内容之丰富非任何诗人所能比拟,超越了“诗言志,文载道”的范畴。举例言之,他对当时音乐、舞蹈的诗歌就数量既多,而且绘声绘影,弥补了史书留下的巨大空白。

欣赏牡丹是唐代朝野都流行的时尚,诗人题咏牡丹更是蔚成风气,但绝大部分诗人都是集中在赞美牡丹的“国色天香”方面,佳句丽词,连篇累牍。在这方面,白居易也不例外,但是,他经常想得更多,看得更远,可以说没有模仿前人,更未落入俗套。兹举三方面论证之。

李白与杜甫的友谊非同一般,由于李白有时狂放到了狂妄的程度,又经常遭人嫉忌,因此出现了“世人皆欲杀”的气氛,而杜甫依旧“吾意独怜才”。白居易与元稹的友谊有过之无不及,他们不仅在生活上能相互关怀,而且对政治、文学的看法也极其近似,所以当时就被认是同一流派的诗人,而有了“元白体”之说。

白居易、元稹曾同时在朝为官多年,不仅彼此唱和,一起听歌、赏花、饮酒,也是常事。长安与洛阳都以种植牡丹、观赏牡丹为风流韵事,骚人墨客自然也写了大量关于观赏牡丹的诗。

必须说明的是,当时既无公园或植物园一类设施,御花园或宰相府等又不对外开放。幸而佛教的寺院极多,颇具规模的,也就在花木方面设法吸引文人、富豪或闺秀。“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写的是常熟虞山的破山寺,长安、洛阳的寺院则有过之无不及。

人们有一种习性,喜爱与良友或亲人共赏良辰美景的兴趣,如果良友或亲人不在身边,会因此感到万分遗憾。一般人遗憾在心而已,而诗人则在触景生情之余,非把这种遗憾表达出来不可。

在长安、在洛阳,我们说“冠盖满京华”,确实如此。但是另一方面,官场又如棋局,瞬息万变。往往声势显赫的高官顷刻之间成了阶下囚。因此,白居易、元稹共同观赏牡丹之诗尚未发现。元稹曾贬往荆州,白居易曾贬往江州(九江),有时互通音讯都困难,甚至生死存亡两不知。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白居易写了《西明寺牡丹花时忆元九》:

前年题名处,今日看花来。

一作芸香吏,三见牡丹开。

岂独花堪惜,方知老闇催。

何况寻花伴,东都去未回。

讵知红芳侧,春尽思悠哉。

这是白居易第三次来西明寺观赏牡丹花,像这样的赏心乐事,最理想的伙伴当然是元稹。但是,元稹身任监察御史,奉命去四川彻查任敬仲等贪官,他雷厉风行,把贪官的罪状查得一清二楚,反而引起众官员的恐惧,受到了中伤。回长安之际,夫人病逝。皇帝李纯不仅没有对他嘉奖,反而下令“分务东台”,把元稹赶出长安,派往洛阳去了。洛阳原来地方上的势力十分嚣张,使元稹陷于困境。

就这样,白居易心情十分沉重地单独来西明寺观赏牡丹,知元稹不仅没有能随同前来,“东都去未回”,吉凶难卜。赏心不成,反而伤心,何乐之有呢?

随后,白居易在第二年又有一首《重题西明寺牡丹》:

往年君向东都去,

曾叹花时君未回。

今年况作江陵别,

惆怅花前又独来。

只愁离别长如此,

不道明年花不开。

原来元稹在东都洛阳千方百计婉拒了贪官的拉拢收买,尽可能做了些对老百姓有益的事情,已经很不容易了。返回长安之际,再一次遭到权贵、宦官们的打击。不仅没有受到皇帝李纯的嘉奖,反而贬官为江陵士曹参军,江陵离长安相当远,级别则士曹参军远低于监察御史。元稹当然不能违抗圣旨,仓促就道南下赴任所。

白居易再一次未能与元稹共赏西明寺牡丹,但是他要重温从前共赏牡丹的旧梦,还是单独一个人来到了西明寺。结果自然无法愉快,只有挥之不去的惆怅。

白居易绝大部分的诗都通畅流利,明白如日常语言。所想所感,跃然纸上。但这两首题咏西明寺牡丹的诗却一反常态,除了怀念元稹之外,似乎再没有别的内容了。

一笔未提牡丹的国色天香,也未写到西明寺观花者的高车驷马,或鬟光钗影,似乎有些无病呻吟。其实完全不是这回事,他为元稹的遭遇、朝政腐败怒不可遏。只是勉强克制自己,隐忍未发罢了。这种隐忍毕竟是有限度的,早在元稹赴洛阳之时,白居易情不自禁,竟写了一首《别元九后咏所怀》:“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同心人一去,坐觉长安空。”此诗被认为心目中竟都没有皇上,更能说明他未能与元稹同赏牡丹的失落感,但遗留下无穷后患,为白居易和元稹后来的遭遇都增加了许多不幸的因素。

这两首题咏西明寺牡丹的诗和所有题咏牡丹的诗都不同,可以说是借题发挥,却又发挥得不够明朗,不够透彻,如果不明了当时的政局,更加莫名其妙。的确属于“另类”。

话说回来,白居易一而再地为不能与元稹同赏西明寺牡丹而无限遗憾、无限惆怅,并通过这两首诗转弯抹角地表示对皇帝李纯的失望,对朝政混乱的忿慨,却也正好说明了观赏牡丹是当时最流行的风尚,是士大夫们精神生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白居易对牡丹花的国色天香的赞誉也就全都蕴藏在诗的内涵之中了。在这方面,任何诗人的牡丹诗都无法与之比美了。

另一首别具意蕴的是《惜牡丹花》:

惆怅阶前牡丹花,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气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阶前,点明了地点,应该证实了白居易家中也种了牡丹,当然数量也不一定多,品种也有限,无法和唐玄宗宫禁中或杨国忠相府中的牡丹去比较。他确实喜爱牡丹花,所以才种植,而且写了这首诗。

花开花落,乃是大自然的规律,任何花都不例外,何惜之有?原因恐怕也有复杂之处,范成大《再赋简养正》“一年春色摧残尽,更觅姚黄魏紫看”,说明牡丹是春天最晚开放的,牡丹花凋谢之后,春天也就过去了。这“惜牡丹花”其实也是惜春。

“两枝残”到真的“摧残尽”在时间上还有一定的距离,敏感的诗人或有经验的老农感觉和一般人不太一样,那是必然的。举例来说,“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的景象乃是典型的秋色,但人们却早有“一叶知秋”之说了。

“晚来唯有两枝残”的“晚来”也至关重要,如果“晚来”,那末还有一整天的时间可以细细欣赏,正因为时间已是“晚来”,一整夜的天气变化无法推测,他心中无数。按常情也许明天仍旧“晚来唯有两枝残”,他担心如果起较大的风,那末第三枝、第四枝……难免被吹尽。在这种心态怂恿之下,于是“夜惜把火看”。

当然“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惆怅心情,不仅白居易是如此,可以说人皆有之,但“夜惜衰红把火看”是否从白居易开始呢?追寻来龙去脉,也颇有趣。

《古诗十九首》:“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年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曹丕《与吴质书》:“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他们所说的“秉烛夜游”语焉不详。在何处游?有何具体活动?无从得知。

幸而早在白居易之前,李白写了《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他之所以举行这次宴会,十之八九是从《古诗十九首》、曹丕《与吴质书》等诗文受到了启发,否则的话,在这篇极短的序文中不会照搬“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的原文。序文虽短,内容仍较丰富,既有“咏歌”,也有“清谈”,这次宴会在桃李园中举行,观赏桃花、李花,自然不在话下。桃花、李花开得比较早,比牡丹花早开一个多月。李白感到“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因而要抢时间去多享受一些人生乐趣,所以又在夜晚进行这些活动。更何况牡丹花已是“一年春色摧残尽”的最后一轮的春花呢?

李白的《清平调词》三首,也可能对白居易有一定影响,因为唐玄宗召见李白为之作新词,歌咏他“名花倾国两相欢”这一风流韵事的时间,据记载也在夜里,而不是在白天。所不同者,前者是李白主动举行的宴会,后者是李白被动为旧曲填制新词而已。

我们可以设想,桃李园中的宴会是在烛光中举行的,李白题咏月光、月色的诗歌无其数,此文则一笔未提月光月色也。一切活动自然都离不开烛光,否则宴会在黑暗中进行,无异捉迷藏,岂不辜负了桃李园的大好春色。而且文章的开头也不必去引用“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了。

《清平调词》三首也只字未提月光、月色,李白能看到“一枝红艳露凝香”的牡丹花,能看到“沉香亭北倚阑干”的杨贵妃,也只能凭借烛光。

所以我认为白居易“夜惜衰红把火看”绝不是偶然的灵机一动,也不是故意的自作多情,吴质、李白等人的诗文和行动对他都有影响,他本人的生活情趣也起了一定的作用,然后写作出了《惜牡丹花》。

或曰原注:“一首翰林院北厅花下作”,是个疑问。白居易不可能到了晚上不回府中,而在翰林院北厅“把火看”牡丹也。《惜牡丹花》共有二首,也许另一首是在“翰林院北厅花下作”。

《惜牡丹花》的惆怅,使后世的诗人不知不觉之间,萌发了同感,有人认为李商隐《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就是一例,“两枝残”,“残花”都突出了“残”字。至于苏东坡的《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其艺术手法也极近似,不过此花并非牡丹而是海棠。

诗人对事物的感觉特别灵敏,中外古今基本上都如此。白居易看到牡丹“两枝残”,就为即将“吹尽”而惆怅不过是知名度较广的事例而已。

有元璟其人,《马家山》诗谓:“天公领略诗人意,不遣花开到十分。”似乎灵敏过甚,不一定是真的感受。与《惜牡丹花》相比,显得不够自然,不够淳朴。

唐代诗人之中,白居易还算是比较幸运的,出身于书香之家,受到良好教育,走上宦途之后,虽曾贬官江州,却非荒蛮边陲,不过地方低洼潮湿而已。出任杭州知府,却是众人祈盼的差使。致仕时为刑部尚书,已经是品位极高的高官了。

此人酷爱艺术,对精神生活非常重视,琴棋书画诗酒花,无不在行。他喜爱牡丹,并写了大量关于牡丹的诗原在意料之中。与众诗人不同的是他在任何时候都对民间疾苦,关怀之至。在任何职位上,都做了许多纾解民困的实事。他从来没有生活穷困得断餐断顿,或衣衫褴褛。他在欣赏牡丹之时,没有满足于国色天香的享受。仍旧为平民百姓而鸣不平,为社会上贫富悬殊而叹息,这是任何欣赏牡丹的诗所望尘莫及的,例如《买花》:

帝城春欲暮,喧喧牛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在原则上,牡丹花在百花丛中显得相当突出,白居易自己也喜爱,当然不反对大家去观赏,如果视若无睹,反倒不合情理。但是牡丹花毕竟不如粮食那样能充饥,棉花那样能御寒,观赏也得有个分寸。风气所趋,居然到了“人人迷不悟”的地步,白居易在观赏之余,作了反思。

这首诗对众人种植牡丹所付出的劳动,作了多方面的记叙,“上张幄幕庇”,就像我们现在用塑料薄膜罩那样防风防雨,保持一定温度,那得花多少人工、时间,何况还要“旁织笆篱护”,可以说保护得无微不至。“水洒复泥封”那是要求一定的湿度水不能多,多了根要溃烂,少了整棵牡丹必将干枯。作为商品,牡丹从种植者手中先要进入市场,又成了风靡一时之礼品,不免在亲友或上下级之间送来送去,确是名贵的稀有品种,则将再转送到高官府邸或宫廷,这一切也得耗费不少人力物力,价钱要逐步递增。

所以“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一百朵红的牡丹花的代价居然要二十五匹帛,价钱之贵,不合理到极点,但是仍旧有人来买。买者自己移植园林中,还是赠给权贵就不得而知了。

白居易认为“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的现象十分不合理,他为之痛心疾首,发出了呼吁,用现在的语言来说,“十户中人赋”那就是辛辛苦苦从事劳动者的纳税人的钱,被少数人拿去享乐了。

也有读者过于天真,认为真的“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看到这种情景,“低头独长叹”。当然不能排除白居易此诗全部是实录,事实上不一定有田舍翁来到了买花处,白居易本人也会为之长叹的。

何以见得呢?白居易写了大量倾诉民间疾苦的诗,《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就靠卖炭活下去的。但是在“手持文书”的“宫使”面前,卖炭翁只能自认晦气,对方付一点象征性的钱已是幸运,全部没收,卖炭翁也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听。简直是暗无天日。《缭绫》也是对官府,对朝廷的口诛笔伐,都没有借用第三者的“叹息”。

白居易的《长恨歌》更秉笔直书“从此君王不早朝”,斥责唐玄宗李隆基沉迷于声色不理朝政,断送了“天宝之治”,为老百姓带来无穷灾难。经过多年,依旧难以改变局面,依旧“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这诗虽然不是直接写牡丹花的,但在这种大环境中观赏牡丹花,白居易感到骨鲠在喉,非倾吐不可。写作《买花》一诗,到结束时,正如图穷匕首见一样,慨叹“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那些高官显爵看到此处,未免扫兴,或如被当头浇了凉水,却也无可奈何。

白居易的为人处世也有他的一整套艺术,写了许多揭露权贵、批评苛政的诗,居然未被处酷刑而得以善终,在封建社会中不多见。

他如此喜爱牡丹,写了许多观赏牡丹的诗,又通过《买花》,从另一角度为平民百姓呼吁,也是一个独特的罕见事例。

至于其他的牡丹诗,如赞美白牡丹的素静文雅等等,其他诗人也有类似作品,我就不一一论列了。■

Ⅶ 2014牡丹中考文言文翻译

国传统吉祥图案之二十八:正午牡丹 图案:牡丹、猫。 解题:牡丹,落叶灌木。品种很多,花大而艳丽,是著名观赏花。牡丹向来比作花中之王,具丰腴之姿、有富贵之态。无论摆设、入画,极富丽堂皇之致。又称「国色天香」。唐刘禹锡诗:「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初夏正午是牡丹开得最鲜艳之时。活到八九十岁的长寿老人,俗称「耄耋」。猫与「耄」谐音。画牡丹和猫隐寓福寿双全。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画有一丛牡丹花的古画 其下有一猫—:花丛下面有一只猫 未知其精粗:欧阳修不知道这幅画的水平怎样 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丞相吴育与欧阳修是亲家 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一天看了这幅画,说,这画的是正午时候的牡丹花. 何以明之:用什么来证明他呢 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这花中的花瓣都散开着,而且颜色枯涩,没有光泽,这是太阳正中时候的花. 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之猫眼也:画中猫的黑眼珠眯着,好像一条线,这也是正午时候的猫眼. 有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如果是带有露水的花,那么花房是聚拢着的,而且颜色显得光泽滋润. 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猫的眼珠早晚都是圆的,太阳渐渐移向正中,猫眼珠渐渐变成狭长,到了正午就像一条线了. 这也就是古人善于探求绘画的乐趣啊。寓意:

Ⅷ 刘禹锡的《赏牡丹》翻译

译文
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版才是真正的天权姿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长安城。
注释
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在这里,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京城:指唐朝的京师长安,长安是唐代的首都、京城。

热点内容
岷县盆景网 发布:2024-10-06 16:19:01 浏览:4
情人节巧克力图片真实 发布:2024-10-06 16:09:52 浏览:497
花卉晚上 发布:2024-10-06 16:02:30 浏览:235
河源市鲜花店 发布:2024-10-06 15:45:33 浏览:201
老师的情人节韩国 发布:2024-10-06 15:43:49 浏览:552
康乃馨送给男友合适吗 发布:2024-10-06 15:40:49 浏览:593
盆栽桃树种植技术视频 发布:2024-10-06 15:40:39 浏览:832
孙悟空情人节皮肤购买 发布:2024-10-06 15:40:39 浏览:84
人物鲜花照片 发布:2024-10-06 15:31:27 浏览:528
情人节内衣店广告 发布:2024-10-06 15:27:42 浏览: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