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丁香h
⑴ 爆马丁香,紫丁香怎么区别
暴马丁香,木犀科,丁香属。和紫丁香不同,暴马丁香的花不但更加密集,而且气味也浓烈。不是幽香,而有点臭香臭香的感觉。
⑵ 暴马丁香做法
【暴抄马丁香】
(学名:Syringa reticulata (Blume) H. Hara var. amurensis (Rupr.) J. S. Pringle):为灌木或小乔木,高达10米春末夏初花繁叶茂。叶片卵状披针形或卵形,全缘。圆锥花序大而稀疏,花序大型,长20-25厘米, 密集压枝,花冠白色或黄白色、筒短,且芳香。蒴果矩圆形、平滑或有疣状突起。花期在5-6月,果期9月。生山坡灌丛或林边、草地、沟边,或针、阔叶混交林中,海拔10-1200米。该种喜光,也能耐阴,耐寒、耐旱、耐瘠薄。栽培上多用播种繁殖,大树移栽需带土球。育苗中通过修剪可培育成小乔木。
⑶ 丁香高清完整版电影
李天平-那片丁香(MTV)-国语.mpg
⑷ 焚烧五色香是什么意思
解答如下:
五色香:密教作坛时与五宝、五谷等共同埋于地中之五香。指沉专香、属白檀香、丁香、郁金香、龙脑香。
五色米指的是五谷。即大麦、小麦、稻谷、小豆、胡麻。密教修护摩法时以五谷为供货物,又建立曼荼罗时与五谷、五药、五香等物共纳于其中。置于坛场中心级四方之埋宝处。此卖宝之法即表示安立菩提心中的五智之玉。即能起五谷之善芽,灭除五种过惑。
⑸ 这是什么植物
菱叶丁香蓼(Ludwigia sedioides)是柳叶菜科丁香蓼属下的一物种,为一年生浮叶草本植物,版
中文学名
菱叶权丁香蓼
拉丁学名
Ludwigia sedoides (Bonpl.) H. Hara
别称
黄花菱、危地马拉水丁香
⑹ 墨分五色是哪五色
中国的水墨画具有独特的风格,它的特点是运用水墨的浅深浓淡来表达各种事物所具有的光与色。施用水墨,大体可以分为“焦”、“浓”、“重”、“淡”、“清”五种墨度,古代的画论上称作墨“彩”。水墨画在多种多样的中国画中,有其独特的地位。
中国人使用墨作为书画的物质材料起源很早,长沙出土的晚周帛画是不是用墨画的姑且不谈,其它如敦煌一带出土的用墨写的汉代简札(“流沙坠简”有影印本),吐鲁蕃附近出土的“木乃伊”被服白绸上用墨写的东汉初年的年号(有印本),晋唐以来各家的墨迹等等都是研究这个问题最好的例证。中国墨具有以下各特点:
一、用毛笔书画。无论毛的软硬,一律保持运笔的灵活,不粘、不涩、不滞。
二、经过若干年,对于木、绸、纸、绢等物质不发生腐蚀作用。
三、墨色经久不消退不变化。
四、遇日光或热,仍保持黑色。
五、画在纸或绢上,就是画得细如游丝,再经水染,也不动摇,不渗晕。有强韧的凝集附着力量。
“汉宫仪”上说:“尚书令仆丞郎,月赐隃麋大墨一枚,小墨一枚。”隃麇是地名,在今陕西开阳县东.是汉代松烟及墨的产地。后汉许慎作的“说文”上说:“墨者黑也,松烟所成土也。”汉末三国时,皇象论墨说“多胶黝墨”。根据这些古文献的记载已可证明起码在纪元前二百多年——已经在隃麋这地方,用松烟制成“大块”、“小块”的墨。在许慎只说“松烟所成土”。到了皇象,才说明所以制成为“大块”“小块”的是“多胶”的缘故。
东魏(第六世纪)贾思勰作的《齐民要术》里,叙述了制墨的方法。这是记述关于劳动人民如何造墨的最早的文献,书上说:“……好醇烟捣讫,以细绢节于缸内,筛去草莽,若细沙尘埃。此物至轻微,不宜露筛,喜失飞去,不可不慎。墨(按指醇烟)一斤,以好胶五两浸涔皮汁中——木岑,江南樊鸡木皮也,其皮如水绿色,解胶,又益墨色。可以下鸡子白、去黄、五颗。以真珠一两,麝香一两引治细筛,都合,调下铁臼中,宁刚不宜泽(就是说宁可稠不可稀)。捣三万杵,多益善,合墨不得过二月、九月、温时败臭,寒则难干……”由这一段记述里.已可看出创造墨的过程非常复杂,是劳动创造的成果。到了唐代以后关于制墨的“佐料”(烟炱为主,各种药品为佐。)有了变化。唐代是用木皮、皂角、胆矾、马鞭草、醋、石榴皮水、犀角粉、藤黄、巴豆;宋代由于不光用松烟(自五代时起,制烟炱的地方,已由易水地区渡过长江,转移到了徽州黄山)。主要是用油烟(桐油一斤,烧得“上烟”一两有余。)制墨。除上述“佐料”外,还加生漆、牛角胎、猪胆、鲤鱼胆、白檀、丁香、龙脑、地榆、五倍子、黄莲、紫草、茜根、黑豆、苏木、胡桃、乌头、牡丹皮、 子仁、青黛、朱砂等“佐料”,元明对于“佐料”,没有记载,只明程君房制墨减为十五六种“佐料”。元明对于制烟炱,都着重用油烟,除桐油外,还有用清油(江南乌臼树子制的油)、麻油、猪油的。又有用败漆烧烟的叫“漆烟”。(以上并见东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宋晁以道《墨经》、宋李孝美《墨谱》、明沈继孙《墨法集要》、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下同。)
烟炱也有好坏——无论松烟、油烟、漆烟——凡烟炱都是用窑烧成的。烧成烟炱,靠近火的叫“身烟”,属下品;在窑中间的叫“顶烟”,属中品;距离火最远,在四边,在窑顶上的叫“上烟”、“头烟”或“顶烟”,是上好的醇烟,属上品。现在我们买墨时,在墨块的上一头.有的写“松烟”,有的写“漆烟”,这是烟炱原料的区别。有的写“顶上”或“顶烟”,有的写“贡烟”(贡是说,上好的烟炱,作为“进贡”给“皇上”用的。),有的写“超贡烟”;这些都是制墨家说他的墨是用上品的烟炱制成的。次些的写“选烟”,绝没有写“身烟”“顶烟”的。目前徽州的胡开文曹素功墨铺所售出的墨.仍然用这些“顶”、“上”、“贡”、“选”等烟来作为墨质好坏的标志。
制墨另一种重要成分是阿胶、黄明胶等动物胶。我们历代制墨专家,都主张用陈年(唐张彦远说兑用颜料、要用“百年传致 (阿胶)之胶”。)而又清轻的动物胶制墨。如果用新制成的胶,而又不加鸡子白、木岑木皮、丁香、乌头、石籀皮酸,那么,这墨制成,就容易弯曲、碎制和发臭。
选购用墨
清代制墨,墨工增加了捣杵的次数(十万杵),减少了:“佐料”减少的都是什么“佐料”,不清楚)。同时又设立了“官烟广”属 “江宁织造”(官署名)光绪初年才撤销。“御制墨”,只有玄烨(康熙)的“内殿轻煤”、 “乌玉 ”、“耕织图御诗墨”(均墨名)和弘历(乾隆)的再合墨(取明代碎墨掺入新烟再制)好些;但是用来作画,还须用同治或光绪初年的墨,两种兑研使用,在渲染上方不渗晕,在目前为画中国画选购用墨,首先要注意下面的几点:
一、解放前,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漆和桐油(制烟炱原料)大量出口,同时又轻入了美国的“气烟”代替国产的一切烟炱。它的成分是含炭百分之九十至九十五,色度胜于一切烟炱。1880年以后,制墨家渐渐使用它。这种墨宜于在生纸上画写意画,如在熟纸或绢上工细勾染,容易渗墨。
二、胡开文、曹素功等厂家目前仍在制墨售墨,出售时根据重量和烟料的成分来订价格,他们也有按照旧式模型制成的新墨。
三、选购墨时,先要看它是不是细腻滋润,再看它泛不泛蓝或紫的光,不泛蓝光紫光的是次墨。然后再看“漱金”、“填青”的真假新旧,再看它的形式和花纹,如果,看它不细致,显露着模型的木纹,不滑腻,不滋润,抚摩着有轻飘飘的粗糙的感觉,那一定是粗制滥造,减料偷工的次货,至于有无年款和制墨人是哪一家还在其次。
四、作画不同于写字,写字用的墨,只要乌黑有泽即可,作画尤其是水墨画,工细的人物画和花鸟画。这首先要求墨要浓的真浓,黑要真黑。不泛灰黯;淡要真淡,凝集力、附着力强大,用色或水去渲去染,不渗,不晕,不散。因此,墨不宜专用年月太远的旧墨。旧墨有的是胶失效,有的是受了潮湿,已泛出灰白色的粉霜。
五、最近用洋烟炱制的墨.在黑的色度上看.是比其它烟炱所制成的墨要黑一些。但是从它之淡的色度上看,仍不能做到清而有神——“入骨”。这大概是杵数减少的缘故。
作者学画所预备的墨,一种是松烟墨(曹素功端友氏制).一种是漆馏墨(汪节庵造),一种是油烟墨(乾隆年造),与漆烟油烟台用的油烟墨,是同治年间胡开文造的。松烟取其黯黑无光,画翎毛画蝶用,漆烟取其黝黑有光泽,用它点晴,两种油烟墨合用,又黑又亮,又耐渲染,不渗下晕,有浓有淡,并且清得还“入骨’有神”入骨”是浸进纸里去的意思)。
关于使用砚石、水、洗砚、“宿墨”以及水墨画上对于墨的认识。今分述如后:
一、砚石
砚与墨有直接关系,著名的砚材有端石(广东端溪所出)、歙石(安徽歙县龙尾溪所出)两种、它们都是水成岩,比较易于把墨研稠。端石不如歙石,歙石在南唐李煜时(公元961年),就已为劳动人民所采制。我们首先要求砚石的是下墨。也就是要求无论如何坚硬的墨,用它研起来,易于浓稠,同时砚石也不至于因为被墨磨擦而泛出石屑,这就是好砚。作者以为歙砚用来最方便的是被称作“墨海”的一种。它的形状有方有圆,有大有小。上面有石盖,旁边有石嘴,是用一块歙石整挖成功的。墨用得多,在海池里研,墨用得少或是另用一种墨,还可以用石盖去研,用起来非常方便。齐白石先生就是用歙石“墨海”进行创作的一位画家。这种墨海,笔铺、墨铺都有。
二、水
研墨的水,最好是用带苦涩味并含碱性的井水。它可以“发墨”——使墨增加黑度和光泽度;并且用它画出来附着力更强些。调和颜色使用的水,也以井水和其它天然水比较好些。施用药品如漂粉一类消毒了的水,却不相宜。
三、洗砚
砚必须勤洗。若在熟纸或绢上画工细的画,更必须在未研墨之前,先把砚池里的墨洗得干干净净。如不洗净,那是经不起着色。水染时易于渗晕、分散和脱落。什么叫“宿墨”呢?那就是隔了一夜的墨汁,燥性已退,水墨风景画家,每喜欢用这样的“宿墨”,容易渲染。但是在夏天,在南方,隔了一夜的“宿墨”,已不好用,甚至发生恶臭。
四、墨彩
水墨画里把墨色分成五种色度,那就是焦、浓、重、淡、清。这首先是要看所用墨本质上的好坏。用美国“气烟”所制的墨或墨精(上海制,有天字的,有寿字的。)它只有焦有浓,淡已很难,更不用说清而有神。用同治光绪时期的墨,也只有焦、重、淡几种色度,既不浓黑.又不清轻。一般说来,墨的五彩如下:(一)焦墨——即是把研成的墨汁在砚池内经过半日的挥发,再用来画画中极其深重而又突出的部分。它是在全幅画中特别黝黑的部分,黑而有光亮。(二)浓墨—是说墨色的黑度.仅次于焦墨。焦墨可能有光泽,浓墨因为加入水分,虽黑而无亮光。(三)重墨—这是对淡墨说的.它比浓墨水分更多些,比淡墨则又显出黑一些。(四)淡墨——水分加多,成了灰色的叫淡墨,(五)清墨,这在墨彩上则是仅仅有一些淡灰色的影子,这影子去表现朝雾夕烟似的模糊形象。总起来说,好的墨不但是能焦能浓,而且是能淡能清,这是根据制墨时捣杵次数的多少来决定的。至于画家使用水墨作到了清的墨彩,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古代画家能够善于用墨,画出清的墨彩的,宋代的马远(号遥父),元代的方从义(号方壶),清代的恽寿平(号南田字正叔1633年生)和清代的华秋岳(号新罗),他们都是长于用墨的画家,他们几家的山水画、花鸟画,至今看来,还是水汪汪的,清而有神,这虽不完全关乎墨的本质,但墨的本贡却和它有直接的关系。墨彩中的清而有神.是由其它深浅不同的墨彩衬托出来的。换句话说,也就是在一幅画的空白部分,画出某种事物的清淡影子,而这清淡影子,在这幅面面上却具有极其重要的表现价值,它反映着某一时间空间的特点,使看的人深入画里,想像着这些影子里,埋藏着许许多多的事事物物。所以我们对这种画,认为是有余不尽,耐人寻味的。
五、研磨
研磨(也叫磨墨)对于一个画家也是一件重要的工作。这和民间画工教徒弟时也先教研颜色,是一个道理。他们早晨起来.总是先研出一池墨来,预备创作时使用。这样,与其说是研墨,毋宁说是研人——练习腕力和臂肘的活动。日子长了.这对于作画,是有相当大的帮助的。齐白石先生在早年.总是起来后自己研墨,就是这个道理。研墨的方法:起初是要慢慢的、不太用力的去研,这样,就不致使干燥坚实的墨,因为快研和用力研而使墨接触现石的一面碎裂,研出了墨渣;墨初着水,由于慢研、轻研,水分把墨靠现石的部分浸得较软.然后再加快加力,墨汁就容易研得浓稠.节省时间.又无渣滓,对于乾隆以前(公元1736年)的墨.更要用这种方法——先慢逐渐加快去研,免得碎裂。
六、收储
墨最怕潮湿,也怕风吹。受潮湿的墨是胶坏而烟并不坏,风吹容易碎裂,尤其是新制的墨。我们对于墨的收储,必须是用纸包起来,放在比较干燥的地方,已经受了潮温的好墨,若是搀合新墨,合研合用,黝黑无光,对于作画,也有相当的用处。但最好是用原匣收储。在民间使用的墨,全是新墨,他们把新买来新墨,先用纸裹紧,下面露出要研磨的部分,大约有二、三分长,然后用蜡把裹纸的部分烫匀,随时用刀割去蜡纸,这样就可以使墨永远保持不碎裂。就是已经破碎的墨,对上碎碴,再粘起来,用上面的方法——裹上纸,烫上蜡,也可以当作整块的作用。
七、颜色墨
颜色墨有五色十色的。如乾隆制造的“五香”——石青、石绿、朱砂、石黄、白五色墨;如嘉庆制造的“名花十友”——朱砂、石黄、石青、石绿、“车渠白”、紫铆、黄丹、雄黄、赭石、朱标十色墨。这原是为批点书籍用的。用来作绘画的颜色,不但是原料好,而且它们所使用的胶也非常好。处理的办法,不要用砚石研,首先把它锤碎,放入碗中加水,入蒸锅去蒸,蒸得毫无墨块,兑入些滚水搅匀,放置澄清。大约经过二三日,胶水全浮在上面,把它撇出,马上晒干或烘干,预备将来兑颜色使用,这是极度的轻胶。剩下的颜色,再研再漂。
⑺ 丁香 5~7分枝/株 h1.2m 冠径是多少
丁香树来(clove tree), 为木犀科落叶灌木源或小乔木。其单叶对生,椭圆或披针形;花两性,漏斗状,顶生;花小芳香,有白色,紫色,紫红色或蓝色;许多小花组成硕大的圆锥形花序,布满整个枝叶,浓香袭人,极具观赏价值。常见的品种有白丁香,紫丁香,佛手丁香等。繁殖方法丁香树及花主要用种子繁殖。果实7-8月陆续成熟。鲜果肉质坚实,每千克鲜果有600-700粒。开沟点播,沟深2厘米,株行距则随育苗方式不同而异。苗床育苗,株行距10厘米×15厘米;营养砖育苗,株行距4厘米×6厘米。播种后盖上一层细土,以不见种子为度,切不要盖上太厚。在播前搭好前棚,保持50%的郁闭度。播后19-20天即可发芽。3个月后具3对真叶时,把幼苗带土移入装有腐殖土的塑料薄膜袋或竹箩内,每袋(箩)移苗四株,置于自然林下或人工前棚下继续培育。定植后5-6年开花结果。
⑻ 五谷、五味、五色、五金、五经、五内、五伦、五内、五香、五行、五音是
五谷:抄稻、黍、稷、麦、菽。袭
五味:酸、甜、苦、辣、咸五种。
五色:指青、黄、赤(红)、白、黑五色,即黑白加三原色。
五金:金、银、铜、铁、锡五种金属。
五经:《诗》《书》《易》《礼》《春秋》。
五内:心、肺、肝、脾、肾。
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 。
五香:茴香、花椒、大料、桂皮、丁香等五种主要香料。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音:角、徵、宫、商、羽,五个音级。
(8)五色丁香h扩展阅读
关于“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
五谷这一名词在当初创造的时候,究竟指的是什么,没有留下记载来。
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最早的解释,是汉朝人写的。
汉人和汉以后人的解释主要有两种:
一种说法是稻、黍、稷、麦、菽(即大豆)。
另一种说法是麻(指大麻)、黍、稷、麦、菽。
这两种说法的差别,只是一种有稻而没有麻,另一种有麻而没有稻。
麻子虽然可以供食用,但是主要是用它的纤维来织布。
谷指的是粮食,前一种说法没有把麻包括在五谷里面,比较合理。
⑼ 丁香和丁香叶治幽门螺旋杆菌效果一样吗
丁香的功效
【性味】 辛,温。
《开宝本草》:"味辛,温,无毒。"
《纲目》:"辛,热。"
【归经】 入胃、脾、肾经。
《汤液本草》:"入手太阴,足阳明、少阴经。"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胃、肾四经。"
【功能主治】 温中,暖肾,降逆。治呃逆,呕吐,反胃,泻痢,心腹冷痛,痃癖,疝气,癣疾。
《药性论》:"治冷气腹痛。"
《海药本草》:"主风疳匿,骨槽劳臭。治气,乌髭发,杀虫,疗五痔,辟恶去邪。治奶头花,止五色毒痢,正气,止心腹痛。"
《日华子本草》:"治口气,反胃,疗肾气,奔豚气,阴痛,壮阳,暖腰膝,杀酒毒,消痃癖,除冷劳。"
《开宝本草》:"温脾胃,止霍乱。(治)壅胀,风毒诸肿,齿疳匿。"
《本草蒙筌》:"止气忒、气逆。"
《纲目》:"治虚哕,小儿吐泻,痘疮胃虚灰白不发。"
《本草正》:"温中快气。治上焦呃逆,除胃寒泻痢,七情五郁。"
《本草汇》:"疗胸痹、阴痛,暖阴户。"
《医林纂要》:"补肝、润命门,暖胃、去中寒,泻肺、散风湿。"
《本草再新》:"开九窍,舒郁气,去风,行水。"
《药材学》:"治慢性消化不良,胃肠充气及子宫疝痛。"
丁香配伍应用
配五味子:五味子苦酸,平降肝经气火。二药合用,主治奔豚,其病机在开在肾,皆所相宜。
配柿蒂、干姜 :柿蒂下逆气。干姜补中阳,三药合用,胃寒去,逆气平,胃虚复.则呃逆自止。胸痞亦除。
配五味子,再伍以莪术(别名广茂),温肾散寒,平降冲逆,散结消瘀,举三治一,非此莫效。”
配黄连、乳汁 《本草纲目》:“葛洪《抱朴子》云,凡百病在目者,以鸡舌香、黄连、乳汁煎注之,皆愈。”黄连清火泻火,乳汁补肝明目,三药合用,标本兼顾,气血同治,亦补亦泻,故治百病在目者,以其目为精明之府,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也,目生百疾,三药合用,皆主治之。
配柿蒂: 和中降逆,温肾助阳,治虚寒呃逆最效,两药相合无主辅之分,有相佐之效而其他补助肾阳方中,亦多用之。是为佳对。
丁香方剂制剂
顺气汤(《卫生家宝》) 。
本品49粒,柿蒂27个水煎,每日l剂,分2次服。治呃逆神验。
红豆丸(《医宗必读》) 。
本品、胡椒、砂仁、红豆各21粒。上为末,姜汁糊丸,皂角子大,每服l丸,以大枣l枚,去核填药,面裹煨熟,去面细嚼,白汤下,每日3服。治呕逆膈气,反胃吐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