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胜牡丹
『壹』 彼岸花开胜牡丹,下联是什么
上联: 彼岸花开胜牡丹。
下联: 隔江柳绿知春意。
横批: 春满人间
『贰』 国色天香牡丹诗词
1、赏牡丹
唐代: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
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2、牡丹
唐代:李商隐
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译文
织锦的帘帷刚刚卷起,是美艳的卫夫人;丝绣的褥被还堆拥着,是俊秀的越鄂君。既像在垂手而舞,雕玉佩饰正零乱翻动;又像在弯腰而舞,郁金裙子正争相回旋。
它像石崇家的蜡烛,哪须常把烛芯剪去?它像荀令君的体肤,岂用香炉细细染熏?我是诗人江淹,在梦中得到了那支彩笔,想把清丽的词句,题在花叶上寄给朝云。
3、牡丹芳
唐代:白居易
牡丹芳,牡丹芳,黄金蕊绽红玉房。千片赤英霞烂烂,百枝绛点灯煌煌。
照地初开锦绣段,当风不结兰麝囊。仙人琪树白无色,王母桃花小不香。
宿露轻盈泛紫艳,朝阳照耀生红光。红紫二色间深浅,向背万态随低昂。
映叶多情隐羞面,卧丛无力含醉妆。低娇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断肠
浓姿贵彩信奇绝,杂卉乱花无比方。石竹金钱何细碎,芙蓉芍药苦寻常。
遂使王公与卿士,游花冠盖日相望。庳车软舆贵公主,香衫细马豪家郎。
卫公宅静闭东院,西明寺深开北廊。戏蝶双舞看人久,残莺一声春日长。
共愁日照芳难驻,仍张帷幕垂阴凉。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三代以还文胜质,人心重华不重实。重华直至牡丹芳,其来有渐非今日。
元和天子忧农桑,恤下动天天降祥。去岁嘉禾生九穗,田中寂寞无人至。
今年瑞麦分两岐,君心独喜无人知。无人知,可叹息。
我愿暂求造化力,减却牡丹妖艳色。少回卿士爱花心,同似吾君忧稼穑。
译文
牡丹芳香啊牡丹芳香,黄金的花蕊开绽在红玉的花房;几千片花瓣赤霞似的灿烂,几百枝花朵绛烛似的辉煌。照地生辉,刚展开锦绣的身段,迎风飘香,却没带兰麝的香囊。仙人的琪树,被比得苍白无色,王母的桃花,也显得细小不香。
宿露浸润,泛起紫闪闪的奇艳,朝阳照耀,放出红灿灿的异光;红紫深浅,呈现着不同的色调,向背低昂,变幻出无数的形状。无力地卧在花丛,将息带醉的身躯,多情地映着花叶,隐藏含羞的面庞。
娇生生的笑容,仿佛想掩住香口,怨悠悠的情怀,好像在撕裂柔肠。称姿贵彩,的确是超凡绝俗,杂卉乱花,哪里能比美争芳。石竹、金钱,固然是十分细碎,芙蓉、芍药,也不过那么平常。
于是乎引动了王公卿相,冠盖相接地赶来观赏;还有轻车软轿的贵族公主,和那香衫细马的豪家。寂静的卫公宅闭了东院,幽深的西明寺开放北廊。双双舞蝶殷殷地陪伴看客,声声残莺苦苦地挽留春光。
担心太阳晒损娇姿,张起帷幕遮取阴凉。花开花落,二十来天,满城的人们都像发狂。三代以后文采胜过实质,一般人都重华而不重实;重华直重到牡丹的芳菲,由来已久,并非始于今日。
元和皇帝很关心农桑,由于他体恤下民,天降吉祥。去年的嘉禾长出九穗,田中寂寞,没有人理睬。今年的麦子分出两枝,但是这些却无人知晓,唯独天子一个人内心感到喜悦.天降吉祥,没人理会真叫人叹息。
我愿暂求掌握造化的主宰者,减却牡丹妖艳的颜色,冷却一下卿士们爱花的心情,都象天子一样关心农业生产,人民就都得到幸福了。
4、牡丹
唐代:徐凝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译文
有哪个人不喜欢牡丹花呢,盛开时独占了城中的美景。莫不是洛水女神在那里翩舞吧,千娇万态如同灿烂的朝霞飞腾。
5、牡丹
唐代:罗隐
艳多烟重欲开难,红蕊当心一抹檀。公子醉归灯下见, 美人朝插镜中看。
当庭始觉春风贵,带雨方知国色寒。 日晚更将何所似,太真无力凭阑干。
译文
牡丹初放光彩照眼,然而雾气笼罩着它,似乎很难完全绽开,开放的花朵粉红的花瓣包裹着深红的花蕊。公子晚上醉酒归来持灯观看,佳人晨起梳妆折花插头,直在镜中看。
满院牡丹盛开更觉春光可贵,雨水沾湿花瓣,让人生出无限怜惜之情。经过一天的日晒,你猜它像什么呢?像那靠着栏杆神情惫懒的杨贵妃。
『叁』 桃花开,杏花败,芍药花开,牡丹花败什么意思
二月杏花三月桃,牡丹过后芍药娇。自然花期下,这是一个开花的顺序,当然版你也可以理解的更深一权点,象楼上说的年华流逝,总会有人替代你的位置,当然如果你不象理解的那么悲观,也可以理解成总会有新的代替旧的出现。或者是中性一点,就是时间是在不停的流转,万事万物也在不停的更替。
『肆』 唯有牡丹真国色。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首诗的意思,是出自哪里的。
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赏牡丹》,意思是: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全诗为: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为:
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格调不高,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京城:一般认为是指长安,但刘锬编的《咏花古诗欣赏》、鲍思陶等编的《中国名胜诗联精鉴》以及谢明等编的《历代咏物诗选读》认为此诗中的京城是指洛阳。
(4)花开胜牡丹扩展阅读:
我国人民早就把牡丹誉为百花之王,大约在隋朝,就已成为名贵的观赏花卉。唐代流传着武则天让“牡丹充军”的故事。说武则天称帝,诏令百花在隆冬雪天开放,为之庆贺。“唯牡丹不从”,武则天一怒之下把它贬到洛阳,从此,洛阳牡丹便花繁色艳,有了“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美誉。
《赏牡丹》就是刘禹锡创作的一首托物咏怀诗。此诗描绘了唐朝惯有的观赏牡丹的习俗。前二句以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可谓花中之最美者;后二句则以“花开时节动京城”之句,来表现人们倾城而出观赏牡丹的热闹景象、
全诗用拟人对比和抑彼扬此的艺术手法,肯定了牡丹“真国色”的花界地位,真实地表现了当年牡丹花盛开引起京城轰动效应的情景。此外,唐代诗人白居易也有诗“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便反映了当时人观赏牡丹的盛况。
『伍』 牡丹优雅诗词
国色天香,是世人对牡丹的夸赞。
1600多年前,在河洛一带,我国已经开始种植牡丹,唐宋时,洛阳形成赏花习俗。文人墨客留下许多关于牡丹的诗词、书画、传说……
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传为佳话。
四月天,隐娘分享10首牡丹诗词,一起来欣赏牡丹之美。
《赏牡丹》
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用侧面衬托的手法写牡丹之美。
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
这里“动”字用得极妙,仿佛使人看到了当时人们为了观赏牡丹而万人空巷、人头攒动的生动场面。
《红牡丹》
唐·王维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王维写牡丹开时的娇艳可爱,凋谢时的惋惜哀愁,暗言春光易逝,红颜易衰。
在美好的春天里,牡丹花娇嫩妩媚,清香万里,占尽了春情。然而,春天不能永驻,牡丹深知自己的芳香美色只能与春天同在。春天一去,它就会调零衰败,渐渐枯萎。因此,人们只知道欣赏春色,欣赏牡丹花的鲜艳,而不知道它的一片愁心。
《牡丹》
唐·徐凝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徐凝将牡丹比作神女起舞,赞美牡丹的仙气神韵。
暮春时节,群芳凋谢,牡丹独开,享尽春光,占断万物之风光。
有哪个人不喜欢牡丹花呢,盛开时独占了城中的美景。莫不是洛水女神在那里翩舞吧,千娇万态如同灿烂的朝霞飞腾。
《牡丹》
唐代:皮日休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
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
皮日休赞牡丹“独立人间第一香”是有道理的。
牡丹开放,时值晚春时节,百花凋谢,落红遍地,被人称道百花之王的“牡丹仙子”却亭亭玉立,一花独放,开始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故诗人极口赞扬牡丹巍然独立,一花独放,独香天下,是人间第一花香。
《裴给事宅白牡丹》
唐·卢纶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暮春时期百花即将凋残,只有慈恩寺里的紫牡丹还在吐蕊,纷芳满枝
『陆』 芍药花开胜牡丹 这是诗吗 什么诗里的
这好像是一句俗语吧?
『柒』 牡丹花开下一句是什么
下句是:从容华贵
『捌』 山河难隔心相念,含羞微笑记我心。美如芙蓉胜牡丹,窈窕淑女君子求。许你一世欢颜笑,愿君执手度百年!
虽然不押韵,但总体来说还是很有画面感的。
山河难隔心相念,回首花开又十年。芙蓉水落胜牡丹,黛玉粉蝶笑自叹。为你三生欢颜笑,执手玉兰飞云霄。
您看这么改怎么样?
『玖』 “牡丹花好空入目”这句话的出处是哪里
一、“牡丹花好空入目”这句话——出自:明·佚名《增广昔时贤文》。
“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须少结实成。”的意思是——
本义是说华而不实的牡丹花尽管好看, 但只能使人饱饱眼福,解决不了早已饥饿的肚子问题;这枣花虽然小,不惹人眼,但结出的枣子却能食用,有益于人。这句《贤文》启示我们,要说实话,做实事,少搞花架子。
二、《增广昔时贤文》为中国古代儿童启蒙书目。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增广贤文》是一部极有影响的蒙学读本,作者和成书年代已无法确定。《增广》从表面上看似乎杂乱无章,但只要认真通读全书,不难发现有其内在的逻辑。该书对人性的认识以“性本恶”为前提,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会人生、亲情被金钱污染,“贫居闹世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友情只是一句谎言,“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尊卑由金钱来决定,“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敬有钱人”;法律和正义为金钱所操纵;人性被利益扭曲;世故导致人心叵测;人言善恶难辩,“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增广》把社会诸多方面的阴暗现象高度概括,冷冰冰地陈列在读者面前。《增广贤文》绝大多数句子都来自经史子集,诗词曲赋、戏剧小说以及文人杂记,其思想观念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儒释道各家经典,从广义上来说,它是雅俗共赏的“经”的普及本。
三、内容介绍:
人贫志短,马瘦毛长”、“有钱堪出众,无衣懒出门”。财富的占有程度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怎样才能富有呢?书中有两种说法,一是“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二是“富从升合起,贫因不算来”。当金钱与其他事物相比时,书中说道:“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许人一物,千金不移”、“黄金未为贵,安乐值钱多”。很显然,《增广贤文》认为金钱是不可缺少的,但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
《增广贤文》有很多强调命运和报应的内容,认为人的一切都是命运安排的,人应行善,才会有好的际遇。书中说:“死生由命,富贵在天”、“万事不由人计较,一生都是命安排”、“大家都是命,半点不由人”。由于“举头三尺有神明”,所以人们应该行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人有善愿,天必佑之”。那些做恶的,迟早会受到报应:“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增广贤文》有大量篇幅叙述如何待人接物,这部分内容是全文的核心。文中对忍让多有描述,认为忍让是消除烦恼祸患的方法。在主张自我保护、谨慎忍让的同时,也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这是做事的原则,虽然部分章节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社会的胎痕,但同时却具有反映时代风云的历史作用。全书以韵文的形式,将格言排列在一起,句法交错,灵活多变,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而那些精辟的格言警句绝非凭空而出,它们或来自古代文化典籍,或源于民间俚谚俗语,是对中国人处世经验、智慧和原则的总结,含有深刻的哲理,读来发人深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部老幼咸宜的著作,其中的许多格言至今仍在世界各地华人社会广为流传。增广昔时贤文新解
【增广昔时贤文】
奉劝君子,各宜守己,只此呈示,万无一失。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增广昔时贤文》是一本可以三代同读的好书。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己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增广昔时贤文》是一本可以三代同读的好书。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己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拾』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自哪全文是什么
这句诗出自《赏牡丹》。
原文:
《赏牡丹》
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
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长安城。
(10)花开胜牡丹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奉调回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开成元年(836年),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直至晚年,刘禹锡在洛阳常与朋友白居易、裴度、韦庄等交游赋诗,唱和对吟,生活闲适。
开成二年(837年)五月辛未,适逢牛僧孺为东都留守,在洛阳南郭建造别墅,并把任淮南时,嘉木怪石,置之阶廷,庭中种植大量牡丹,牛僧孺常与诗人白居易、刘禹锡等于庭中吟诗唱和赏牡丹,此诗即为刘禹锡此时所作。
刘禹锡此时期有多首赏牡丹诗词,《思黯南墅赏牡丹》即是本文《赏牡丹》的姊妹篇。
赏析:
《赏牡丹》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作的七言绝句,是一首托物咏怀之作。
此诗描绘了唐朝惯有的观赏牡丹的习俗,以芍药“妖无格”的和芙蕖“净少情”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其中也蕴含了诗人心中的理想人格精神。
全诗用对比和抑彼扬此的艺术手法,肯定了牡丹“真国色”的花界地位,真实地写出了当年牡丹花盛开能引起京城轰动的巨大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