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玫丹百香 » 梦约牡丹亭

梦约牡丹亭

发布时间: 2021-02-03 05:38:02

① 梦短梦长俱是梦,年来年去是何年"出自《牡丹亭》的哪一出

出自《牡丹亭》第二出 言怀:

柳梦梅:……每日情思昏昏,忽然半月之前,版做下一梦。梦到权一园,梅花树下,立着个美人,不长不短,如送如迎。说道:“柳生,柳生,遇俺方有姻缘之分,发迹之期。”因此改名梦梅,春卿为字。正是:“梦短梦长俱是梦,年来年去是何年!”

望采纳~

② 汤显祖《牡丹亭》全文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溟莫中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而不可与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落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拷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拷谈生也。

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书。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拓展资料:

译文:

天下女子的多情,难道还有像杜丽娘那样的吗?梦见那位情人就得病,一病而迅即不起,以至亲手描绘自己的画像传于世以后就死了。死去三年了,又能在冥冥之中寻求到所梦的人而复生。像杜丽娘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多情的人了。她的情在不知不觉中激发起来,而且越来越深,活着时可以为情而死,死了又可以为情而生。活着不愿为情而死,死而不能复生的,都不能算是感情的极点啊。梦中产生的情,为什么一定不是真的呢,天下难道还缺少这样的梦中之人吗?一定要挨到男女同席了才算是成亲,等到挂冠辞官后才感觉安全的,都是只看事情表面的说法啊。

记述杜太守事迹的故事,模仿了晋代武都太守李仲文、广州太守冯孝将儿女恋爱的传说。我稍加改动而写成了这个剧本。至于杜太守拘押拷打柳梦梅,也就象汉代睢阳王拘押拷打谈生了。

唉,人世的事情,不是人世所能理解透彻的。自己不是学问贯通古今的人,所以常常用“理”去加以推究了。只是一味强调(杜丽娘死而复生与柳梦梅结合的事)从理的角度看一定没有,又怎么知道从情的角度看一定存在呢?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任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因弹劾申时行,降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又因不附权贵而免官,未再出仕。曾从罗汝芳读书,又受李贽思想的影响。在戏曲创作方面,反对拟古和拘泥于格律。作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以《牡丹亭》最著名。在戏曲史上,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③ 牡丹亭.惊梦的全文翻译

全文翻译:

天下女子的多情,难道还有像杜丽娘那样的吗?梦见那位情人就得病,一病而迅即不起,以至亲手描绘自己的画像传于世以后就死了。死去三年了,又能在冥冥之中寻求到所梦的人而复生。像杜丽娘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多情的人了。

她的情在不知不觉中激发起来,而且越来越深,活着时可以为情而死,死了又可以为情而生。活着不愿为情而死,死而不能复生的,都不能算是感情的极点啊。梦中产生的情,为什么一定不是真的呢,天下难道还缺少这样的梦中之人吗?一定要挨到男女同席了才算是成亲,等到挂冠辞官后才感觉安全的,都是只看事情表面的说法啊。

记述杜太守事迹的故事,模仿了晋代武都太守李仲文、广州太守冯孝将儿女恋爱的传说。我稍加改动而写成了这个剧本。至于杜太守拘押拷打柳梦梅,也就象汉代睢阳王拘押拷打谈生了。

唉,人世的事情,不是人世所能理解透彻的。自己不是学问贯通古今的人,所以常常用“理”去加以推究了。只是一味强调(杜丽娘死而复生与柳梦梅结合的事)从理的角度看一定没有,又怎么知道从情的角度看一定存在呢?

《牡丹亭.惊梦》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

原文如下: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溟莫中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而不可与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落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拷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拷谈生也。

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书。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3)梦约牡丹亭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牡丹亭》因教书先生教授了《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词,杜丽娘萌生伤感之情,在与丫鬟一起游览了自家的后花园之后更生伤春之情,回来后竟然梦中与一手持折柳的公子在花园内有了一番云雨之情,在梦醒之后独自入后花园寻找梦里多情郎。

由此,也就有了昆曲《牡丹亭》中杜丽娘“游园”、“惊梦”和“寻梦”等几段戏。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被改编成各种戏曲传唱了数百年之久,“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词句更是脍炙人口。

在江南苏杭一带,昆曲是当年颇为流行的一种戏曲,而《牡丹亭》则一直是昆曲的保留剧目。《牡丹亭》中,最为引人入胜的当属杜丽娘与柳梦梅那亦真亦幻的爱情故事。

④ 梦短梦长俱是梦,年来年去是何年"出自《牡丹亭》的哪一出

出自《牡丹亭》第二出 言怀:

柳梦梅:……每日情思昏昏,忽然半月之版前,做下一梦权。梦到一园,梅花树下,立着个美人,不长不短,如送如迎。说道:“柳生,柳生,遇俺方有姻缘之分,发迹之期。”因此改名梦梅,春卿为字。正是:“梦短梦长俱是梦,年来年去是何年!”

望采纳~

⑤ 求《牡丹亭》中最为经典的几折戏的完整唱词。

汤显祖《牡丹亭》中的经典唱词

【绕地游】

回莺啭,

乱煞年光遍,

人立小庭深院。

炷尽沉烟,

抛残绣线,

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

你侧着宜春髻子恰凭栏。

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

已吩咐催花莺燕借春看。

云髻罢梳还对镜,

罗衣欲换更添香。

【步步娇】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

摇漾春如线。

停半晌整花钿,

没揣菱花偷人半面。

迤逗的彩云偏。

我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醉扶归】

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

艳晶晶花簪八宝钿。

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恰三春好处无人见,

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

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画廊金粉半零星。

池馆苍苔一片青。

踏草怕泥新绣袜

惜花疼煞小金铃。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皂罗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好姐姐】

遍青山啼红了杜鹃,

那荼蘼外烟丝醉软,

那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

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剪,

听呖呖莺声溜的圆。

【尾声】

观之不足由他缱,

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

倒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

瓶插映山紫,

炉添沉水香。

蓦地游春转,

小试宜春面。

春呵春!得和你两流连。

春去如何遣?

恁般天气,好困人也!

【山坡羊】

没乱里春情难遣,

蓦地里怀人幽怨,

则为俺生小婵娟,

拣名门一例一例里神仙眷。

甚良缘,把青春抛的远。

俺的睡情谁见?

则索要因循腼腆,

想幽谁边,

和春光暗流转。

迁延,这衷怀哪处言?

淹煎,泼残生除问天。

【山桃红】

怎为你如花美眷,

似水流年,

是答儿闲寻遍,

在幽闺自怜。

转过这芍药栏前,

紧靠着湖山石边。

和你把领扣儿松,衣带宽,

袖梢儿揾着牙儿沾也。

则待你忍耐温存一晌眠。

是那处曾相见?

相看俨然,

早难道好处相逢无一言。

【画眉序】

好景艳阳天,

万紫千红尽开遍。

满雕栏宝砌,云簇霞鲜。

督春工珍护芳菲,

免被那晓风吹颤,

使佳人才子少系念,

儿中也十分欢忭。

⑥ 牡丹亭全文翻译

天下女子的多情,难道还有像杜丽娘那样的吗?梦见那位情人就得病,一病而迅即不起,以至亲手描绘自己的画像传于世以后就死了。

死去三年了,又能在冥冥之中寻求到所梦的人而复生。像杜丽娘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多情的人了。她的情在不知不觉中激发起来,而且越来越深,活着时可以为情而死,死了又可以为情而生。

活着不愿为情而死,死而不能复生的,都不能算是感情的极点啊。梦中产生的情,为什么一定不是真的呢,天下难道还缺少这样的梦中之人吗?一定要挨到男女同席了才算是成亲,等到挂冠辞官后才感觉安全的,都是只看事情表面的说法啊。

记述杜太守事迹的故事,模仿了晋代武都太守李仲文、广州太守冯孝将儿女恋爱的传说。我稍加改动而写成了这个剧本。至于杜太守拘押拷打柳梦梅,也就象汉代睢阳王拘押拷打谈生了。

唉,人世的事情,不是人世所能理解透彻的。自己不是学问贯通古今的人,所以常常用“理”去加以推究了。

只是一味强调(杜丽娘死而复生与柳梦梅结合的事)从理的角度看一定没有,又怎么知道从情的角度看一定存在呢?

原文: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

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传杜太守事者,彷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考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考谈生也。

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6)梦约牡丹亭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明王朝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定程朱理学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家从维护封建礼教出发在“情”与“理”的关系上,把二者对立起来,把“理”说成纯善的,而把“情”说成“恶”,是人欲,强调以理制情,直至灭情,提倡“存天理,灭人欲”。

皇帝和皇后亲自编写《女戒》之类书提倡“女德”,包括妇女贞洁等。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级的兴起,封建制度逐渐走向衰落。

明朝中期出现了一股怀疑程朱理学的思潮,出现了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的进步思想。在这样的背景下,《牡丹亭》诞生了。

文章通过女主角杜丽娘与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杜丽娘的至情,歌颂了反道学、反礼教,追求爱情自由的斗争精神。

作者: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

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任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因弹劾申时行,降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又因不附权贵而免官,未再出仕。

曾从罗汝芳读书,又受李贽思想的影响。在戏曲创作方面,反对拟古和拘泥于格律。作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以《牡丹亭》最著名。在戏曲史上,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⑦ 求《牡丹亭》中《寻梦》的原文和情节大意 要《寻梦》的阿!!!!谢谢啦 ^-^

第十二出 寻梦
书名:牡丹亭 作者:汤显祖

【夜游宫】〔贴上〕腻脸朝云罢盥,倒犀簪斜插双鬟。侍香闺起早,睡意阑
珊:衣桁前,妆阁畔,画屏间。伏侍千金小姐,丫鬟一位春香。请过猫儿师父,
不许老鼠放光。侥幸《毛诗》感动,小姐吉日时良。拖带春香遣闷,后花园里游
芳。谁知小姐瞌睡,恰遇着夫人问当。絮了小姐一会,要与春香一场。春香无言
知罪,以后劝止娘行。夫人还是不放,少不得发咒禁当。〔内介〕春香姐,发个
甚咒来?〔贴〕敢再跟娘胡撞,教春香即世里不见儿郎。虽然一时抵对,乌鸦管
的凤凰?一夜小姐焦躁,起来促水朝妆。由他自言自语,日高花影纱窗。〔内介〕
快请小姐早膳。〔贴〕“报道官厨饭熟,且去传递茶汤。”〔下〕
【月儿高】〔旦上〕几曲屏山展,残眉黛深浅。为甚衾儿里不住的柔肠转?
这憔悴非关爱月眠迟倦,可为惜花,朝起庭院?”“忽忽花间起梦情,女儿心性
未分明。无眠一夜灯明灭,分煞梅香唤不醒。”昨日偶尔春游,何人见梦。绸缪
顾盼,如遇平生。独坐思量,情殊怅恍。真个可怜人也。〔闷介〕〔贴捧茶食上〕
“香饭盛来鹦鹉粒,清茶擎出鹧鸪斑。”小姐早膳哩。〔旦〕咱有甚心情也!
【前腔】梳洗了才匀面,照台儿未收展。睡起无滋味,茶饭怎生咽?〔贴〕
夫人分付,早饭要早。〔旦〕你猛说夫人,则待把饥人劝。你说为人在世,怎生
叫做吃饭?〔贴〕一日三餐。〔旦〕咳,甚瓯儿气力与擎拳!生生的了前件。你
自拿去吃便了。〔贴〕“受用余杯冷炙,胜如剩粉残膏。”〔下〕〔旦〕春香已
去。天呵,昨日所梦,池亭俨然。只图旧梦重来,其奈新愁一段。寻思展转,竟
夜无眠。咱待乘此空闲,背却春香,悄向花园寻看。〔悲介〕哎也,似咱这般,
正是:“梦无彩凰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行介〕一迳行来,喜的园门洞
开,守花的都不在。则这残红满地呵!
【懒画眉】最撩人春色是今年。少什么低就高来粉画垣,元来春心无处不飞
悬。〔绊介〕哎,睡荼蘼抓住裙衩线,恰便是花似人心好处牵。这一湾流水呵!
【前腔】为甚呵,玉真重溯武陵源?也则为水点花飞在眼前。是天公不费买
花钱,则咱人心上有啼红怨。咳,辜负了春三二月天。〔贴上〕吃饭去,不见了
小姐,则得一迳寻来。呀,小姐,你在这里!
【不是路】何意婵娟,小立在垂垂花树边。才朝膳,个人无伴怎游园?〔旦〕
画廊前,深深蓦见衔泥燕,随步名园是偶然。〔贴〕娘回转,幽闺窣地教人见,
“那些儿闲串?那些儿闲串?”
【前腔】〔旦作恼介〕唗,偶尔来前,道的咱偷闲学少年。〔贴〕咳,不
偷闲,偷淡。〔旦〕欺奴善,把护春台都猜做谎桃源。〔贴〕敢胡言,这是夫人
命,道春多刺绣宜添线,润逼炉香好腻笺。〔旦〕还说甚来?〔贴〕这荒园堑,
怕花妖木客寻常见。去小庭深院,去小庭深院!〔旦〕知道了。你好生答应夫人
去,俺随后便来。〔贴〕“闲花傍砌如依主,娇鸟嫌笼会骂人。”〔下〕〔旦〕
丫头去了,正好寻梦。
【忒忒令】那一答可是湖山石边,这一答似牡丹亭畔。嵌雕阑芍药芽儿浅,
一丝丝垂杨线,一丢丢榆荚钱。线儿春甚金钱吊转!呀,昨日那书生将柳枝要我
题咏,强我欢会之时。好不话长!
【嘉庆子】是谁家少俊来近远,敢迤逗这香闺去沁园?话到其间腼腆。他捏
这眼,奈烦也天;咱噷这口,待酬言。
【尹令】那书生可意呵,咱不是前生爱眷,又素乏平生半面。则道来生出现,
乍便今生梦见。生就个书生,恰恰生生抱咱去眠。那些好不动人春意也。
【品令】他倚太湖石,立着咱玉婵娟。待把俺玉山推倒,便日暖玉生烟。捱
过雕阑,转过秋千,掯着裙花展。敢席着地,怕天瞧见。好一会分明,美满幽香
不可言。梦到正好时节,甚花片儿吊下来也!
【豆叶黄】他兴心儿紧咽咽,呜着咱香肩。俺可也慢掂掂做意儿周旋。等闲
间把一个照人儿昏善,那般形现,那般软绵。忑一片撒花心的红影儿吊将来半天。
敢是咱梦魂儿厮缠?咳,寻来寻去,都不见了。牡丹亭,芍药阑,怎生这般凄凉
冷落,杳无人迹?好不伤心也!
【玉交枝】〔泪介〕是这等荒凉地面,没多半亭台靠边,好是咱眯<目奚>色眼
寻难见。明放着白日青天,猛教人抓不到魂梦前。霎时间有如活现,打方旋再得
俄延,呀,是这答儿压黄金钏匾。要再见那书生呵,
【月上海棠】怎赚骗,依稀想像人儿见。那来时荏苒,去也迁延。非远,那
雨迹云踪才一转,敢依花傍柳还重现。昨日今朝,眼下心前,阳台一座登时变。
再消停一番。〔望介〕呀,无人之处,忽然大梅树一株,梅子磊磊可爱。
【二犯幺令】偏则他暗香清远,伞儿般盖的周全。他趁这,他趁这春三月红
绽雨肥天,叶儿青。偏迸着苦仁儿里撒圆。爱杀这昼阴便,再得到罗浮梦边。罢
了,这梅树依依可人,我杜丽娘若死后,得葬于此,幸矣。
【江儿水】偶然间心似缱,梅树边。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
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倦坐介〕
〔贴上〕“佳人拾翠春亭远,侍女添香午院清。”咳,小姐走乏了,梅树下盹。
【川拨棹】你游花院,怎靠着梅树偃?〔旦〕一时间望,一时间望眼连天,
忽忽地伤心自怜。〔泣介〕〔合〕知怎生情怅然,知怎生泪暗悬?〔贴〕小姐甚
意儿?
【前腔】〔旦〕春归人面,整相看无一言,我待要折,我待要折的那柳枝儿
问天,我如今悔,我如今悔不与题笺。〔贴〕这一句猜头儿是怎言?〔合前〕
〔贴〕去罢。〔旦作行又住介〕
【前腔】为我慢归休,缓留连。〔内鸟啼介〕听,听这不如归春暮天,难道
我再,难道我再到这亭园,则挣的个长眠和短眠!〔合前〕〔贴〕到了,和小姐
瞧奶奶去。〔旦〕罢了。
【意不尽】软咍咍刚扶到画阑偏,报堂上夫人稳便。咱杜丽娘呵,少不得楼
上花枝也则是照独眠。
〔旦〕武陵何处访仙郎?(释皎然) 〔贴〕只怪游人思易忘。(韦庄)
〔旦〕从此时时春梦里,(白居易) 〔贴〕一生遗恨系心肠。(张祜)

剧情梗概是: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3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才得到圆满解决。

⑧ 汤显祖<牡丹亭 惊梦>全文翻译

丽娘游园归来,困倦了,便伏几小睡,却作了个甜美的梦:梦见一个小生,拿着柳枝,向她说道:“小生那一处不寻访小姐来,却在这里。

恰好在花园内折取垂柳半枝,姐姐,你既通书史,可作诗以赏此柳乎?”丽娘没有答话,只是想:“这生素昧平生,何因到此?”小生一笑,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便牵丽娘衣袖,转过芍药栏前湖山石边说话去了。

丽娘怎会在梦中与一素昧平生的人幽会呢?原来一直受封建礼教禁铜的丽娘,没有人与她说过知心话。与她最亲近的母亲,看她睡个午觉,也要说不符家教,看她绣对鸳鸯,也不以为然。

丽娘委实寂寞得很,渴望有人关心她同情她,当梦中人说出这“似水流年,如花美眷”八个字时,动魄惊心,怎能不引为知己?以柳枝求题,也不是一般市俗之见,他不是捧来珠光宝气的首饰,而是分文不值的垂柳枝。

戏里有一折“写真”,描写杜丽娘作自画像,可见她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在她眼里,艺术价值与实用价值、经济价值之间并不划等号,一草一木都可人画,对金银珠宝、乌纱玉带却看不上眼。在这一点上,他们又有了共同语言。心灵上的相通,在丽娘看来是头等重要的事,与此人为伴是幸福的,轻轻地一牵,便随他而去了。

拓展资料

赏析

《游园惊梦》小说的最终主题——人生如梦

作者在这篇小说里,苦心经营制造“梦”的意象。梦境和仙境,十分相像,只有一点大异:仙境是永恒的,梦境是短暂的。人类往往不愿面对“人生有限”“世事无常”的悲苦事实,却躲藏入“一切如故”的自欺幻想里。然而,俗语说得好,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今晚窦夫人这栋“上上下下灯火通明,亮得好像烧着了一般”的大楼公馆,哪里持得了多久,转眼间就会灯火熄灭,烧成灰烬。今晚的钱夫人,就是明天的窦夫人。

小说的主人公蓝田玉由一位昆曲艺人一跃成为钱将军夫人,也曾经风华蹁跹,烜赫一时,“筵席之间,十有八九的主位,倒是她占先的。”然而这一切都是“从前钱鹏志在的时候”,现在她不过是一个落魄夫人,王谢堂前的燕子,落入了百姓人家。

烜赫与没落,构成刺激性的对照。对于没落,是无奈的现实,钱夫人无力去改变,于是就只剩下追忆与怀恋,自己并不能超脱出来,把这一切视若浮云。窦公馆门前两旁的汽车,大多是公家的黑色小汽车,“钱夫人坐的计程车开到门口她便命令司机停了下来”。

这一细节动作,表现钱夫人还很在意自己的面子,遮掩自己没落的现实。在筵会中,钱夫人几次有意识地或潜意识地回忆起自己风华蹁跹时候的场景,与现实的筵会做比照,折射出钱夫人对过去的怀恋。

作者对过去生活的追忆更多的是在心理情感上对故国的眷恋。在这里,故国不仅仅是祖国大陆、旧时家园,而是一种情感,一种对旧时在心理上的认同感、归属感。故国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情感,而祖国大陆、旧时家园只是承载这种情愫的载体。这种情愫,以乡愁的形式表现出来。

例如,钱夫人总觉得“台湾的衣料粗糙,光泽扎眼,尤其是丝绸,哪里及得上大陆货那么细致,那么柔熟?”“台湾的花雕到底不及大陆的那么醇厚,饮下去终究有点割喉的。”这种对台湾的不认同感,并不仅仅得自于钱夫人自己,而是败走台湾的人的普遍的心理情绪。

比如来台几十年,窦公馆请客仍用上海的厨子,刘副官仍顽固地操着苏北的口音。这些都是去国之人的乡愁的整体表现,他们对台湾、对台湾的现状并没有认同感、归属感,而是顽固地坚持过去的生活(比如票友会),顽固地眷恋着大陆。

这些人在白先勇认为都是一群“流浪的中国人”,他们退走大陆,在台湾又不能融入和归属,他们没有自己的家园,在心理情感上处于漂泊状态,所以对故国怀有强烈的眷念。白先勇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有着深刻的认同感的,在《游园惊梦》这部小说里择取昆曲票友聚会也是有象征意义的。

在六十年代,作为“中国表演艺术中最精致最完美的一种形式”的昆曲也已经式微了,受到欧美电影等新兴文化的强烈冲击。小说中坚持喜爱和追忆昆曲这种传统艺术的,都是一些从大陆败走的遗民如钱夫人、窦夫人、余参军等。他们既是政治上的遗民,也是传统文化上的遗民。

台湾本土的人脱离大陆本土文化的母体,对这些传统文化并没有多高的欣赏能力,也就没有多少眷恋。人心不古作为一种现实,文化遗民们无力去改变,便只有承认,而他们对昆曲的坚持和喜爱,仅仅是对故旧文化的怀念,也是作者文化乡愁的表现。

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光辉灿烂的过去。可是就因为太讲究纯美、纯粹精神,丝毫不肯接受现实俗世的污染,在今日的平民世界里,已和一般人的生活几乎完全脱节,再也无法受到欣赏和了解。

于是人人遗弃古老优美的中国文化,趋奔迎接崭新通俗的西洋文化,正如清乾隆年间,通俗的“花部”乱弹终于取代了优美的“雅部”昆曲。如此,小说里钱夫人的今昔感触,以及往日悼念,就有了更深一层的含义,而《游园惊梦》也就变得好像是作者对我们五千年传统文化的一阙挽歌。

如此,《游园惊梦》小说,从钱夫人个人身世的沧桑史,扩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贵族文化——的沧桑史。

同样的暗示含义,亦可引申到社会型态问题上,那就是,影射贵族阶级和农业社会的没落,平民阶级和工业社会的腾起,小说结尾,窦夫人问钱夫人:“你这么久没来,可发觉台北变了些没有?”钱夫人沉吟了半晌,侧过头来答道:“变多唆。”走到房门口的时候,她又轻轻的加了一句:“变得我都快不认识了——起了好多新的高楼大厦。”

“变”一字,就是这篇小说的中心主题。“起了好多新的高楼大厦”,即比喻工商业社会之兴起。我们还注意到,今日宴会里唱《游园》的后起之秀,是徐“太太”,不是徐“夫人”。作者如此暗示:“上流社会”虽然还存在,“贵族阶级”却已隐逝无踪。

⑨ 求:《牡丹亭》全文的翻译。

自诩为杜甫之后的南安太守杜宝有一个女儿叫杜丽娘。十六七岁,生得貌美文雅,写得一手好字,做得一手好诗。女工针凿更是精巧。善丹青。很受父母的钟爱。
但是,杜丽娘的父母对她管教得异常严酷,除了书房和绣楼,不许她走出院落一步,只许丫环春香伴陪,除父亲和老师陈最良外,不得与任何男性接触。
杜宝为使女儿成为知书达理的大家闰秀,特请开药铺的落第秀才陈最良为丽娘的老师,以伦理道理调教女儿,命春香伴读。
陈最良是个腐儒,对两个女孩子大讲《诗经》里面的“关关睢鸠“,作为圣贤之书,受到天真烂漫的春香的戏弄。
无邪的春香到后花园采摘鲜花时,捕到了两只白蝴蝶,拿到绣房里,引得丽娘春情大发,在春香的导引下,来到了后花园游春。
后花园里,姹紫嫣红,百花争艳。春鸟之声不绝于耳,翩翩蝶舞挑动春光。碧波之内,游鱼可数。牡丹亭边,芍药栏侧假山嶙峋,好一派动人的春色啊!这春色使丽娘目不瑕接,久居樊笼,如今像一只快乐的小鸟,飞翔在自由的空间里。
丽娘陶醉了,在春香出后花园回房应命之时,她倦倦地伏在牡丹亭里悄悄地走入梦乡。
这时,从柳树后闪出一个风流倜傥公子,手中举着一枝柳条儿。他叫柳梦梅,自诩柳宗元之后。
柳梦梅向杜丽娘招手,丽娘欣然走过去,梦梅言说,梦中曾见丽娘,如约前来相见。丽娘羞涩之中,表示也似曾相见。梦梅向丽娘赋诗一首,轻挽丽娘转过芍药栏,到假山石后。梦梅为丽娘宽衣解带,丽娘半推半就,二人云雨一番,花神出面,飞撒花瓣惊醒二人,梦梅含笑而去。丽娘急唤梦梅。
她从梦中惊醒,春香见丽娘在牡丹亭内倦睡,忙扶她进绣房。
杜母闻此事,训诫丽娘要守闺阁之道,不能再到后花园去,并严禁春香带小姐出闺房乱走。
丽娘对梦中之事深怀不已,以焚香祷告为名,让春香带自己重游花园,寻梦中所见。
寻梦不见梦梅,郁闷寡欢,与春香遒情,自画像留春容。后卧病不起,杜母拷问春香,并请尼姑庵师傅石姑为其祈禳。与此同时,又请陈最良为丽娘诊病。
丽娘思念梦梅愈深,病入高肓。临终前,遗嘱春香把她的自画像放在假山石下,等待梦梅来取,并常呼唤丽娘之名。
丽娘病死后,父母为她修了梅花庵,令石姑在庵主事,命陈最良在园中守坟。
丽娘之父杜宝奉旨升迁淮扬安抚使,春香与杜母同去淮扬上任。
岭南才子柳梦梅与其友韩子才相约到临安赴试。梦梅在途中得钦差使臣苗舜宾资助,冒雪到南安,失足落水被陈最良救住梅花庵,在那里养病读书。
丽娘魂入冥府,胡判官上任,欲收丽娘为第九房妾,丽娘不从,胡判官对其用刑,并关入枉死城。
柳梦梅在后花园散心,假山石下拾到丽娘自画像。上有梦中为丽娘题诗,挂在书房里天天看画,思念丽娘。
梅花庵石姑又收徒弟小尼姑。二尼为丽娘魂祭奠。
冥府中,监察御史已闻胡判官有贪污受贿的行为,早想在冥王前弹劾胡判官。但胡判官为冥王之妻弟,没有十足把握,是无从下手的。正在这时,遇丽娘魂一案,御史就想以此开刀,精心策划,上书弹劾胡判官。
御史在冥王面前极力奏本枉死城鬼魂丽娘如何聪慧,并言她为情而死,堪称古今奇观。冥王心动。提审丽娘魂,一见甚爱,查生死薄,丽娘阳寿未尽,应准其返回阳间。御史趁此机会弹劾胡判官贪脏枉法强占民女,冥王赐尚方宝剑,令其勘察胡判官罪行。
丽娘接冥王令牌,准许到阳间探亲。丽娘魂回到南安杜府后花园,与梦梅在梦中多次幽媾,使梦梅每日观丽娘自画像神情恍惚,对丽娘倍加思念。
石姑和小尼姑为丽娘魂之时,其魂出现 ,将供桌上的蜡烛熄灭,二尼惊呼丽娘魂显灵。丽娘又在梦梅梦中与其相会,并共发海誓山盟,结拜成夫妻。
一见梦梅,凡心大动的小尼姑,多次想与梦梅相会,但都被拒绝。而对梦梅早已有心的石姑,百般提防小尼姑和梦梅单独接触。
丽娘与梦梅每夜相会,欢声笑语,被小尼姑察觉,误以为梦梅和石姑相交;石姑却误以为是和尼姑相交,于是,二尼相互捉奸。
冥府中,胡判官不死心,无视御史的警告,千方百计想占有丽娘魂。他令小鬼向梦梅索命,想以此要挟丽娘从命。因此,本不该进冥府的梦梅,却被小鬼锁进了枉死城。
丽娘魂闻知此事非常着急,只好将自己所藏积蓄,向胡判官行贿,换取梦梅阳寿。梦梅还阳后,遵丽娘嘱,和石姑等人将丽娘墓掘开,开棺,灌还魂汤,使丽娘还魂。
事发后,丽娘和梦梅带石姑远赴临安,小尼姑投奔它寺。
陈最良发现丽娘墓被盗,星夜赶往淮扬报告杜宝。
金完颜亮欲南下夺取临安,封叛将李全为溜金王作内应。李全与妻商计围淮安打扬州。淮扬吃紧。杜宝奉命移镇淮安。水路慢,杜宝改择陆路。杜母与春香乘船回临安。
李全紧围淮安,杜宝带兵杀入城内,于是陷入围困之中。
陈最良到淮安城外被李全捉住,李全妻杨氏,设计扬言杀掉了杜母春香,放走陈最良,让他回到淮安城内向杜宝报信。
陈最良果然到淮安后报告杜宝,杜母春香被杀,丽娘墓被盗。杜宝设计命陈最良返回李全营内,传达招安之意。
陈最良带信给李全,李全接受招安撤军,淮安解围。
杜母和春香回到临安,兵慌马乱之中投宿旅店,巧遇丽娘、石姑,母女相认。
柳梦梅到临安赴试,过了日期,他在考场门前大哭求情。可巧主考官是曾资助过他的钦差使臣苗舜宾,因而特许他参加考试。
柳梦梅考试完毕,受丽娘之托,到淮安看望岳父杜宝,杜宝不认,并以盗墓贼罪名将柳梦梅拿下吊打。
陈最良金殿送奏书,被封为黄门奏使官,因金兵南侵科举榜迟发,现金兵已退,圣上下召发榜,柳梦梅高中状元,金瓜仪从。
柳梦梅原家乡的郭驼子到临安寻找柳梦梅,可巧与奉旨寻找状元柳梦梅的朝廷命官相遇。郭驼子被捉住,令其带命官寻找柳梦梅。
杜宝因退金兵有功,官升平章。柳梦梅强认杜宝为丈人,并告知丽娘已复活。杜宝不信,继续吊打柳梦梅,并拟判罪。正在这时,郭驼子带命官到,确认为状元,杜平章不服,要上告圣上,给柳梦梅治罪。
军校向杜丽娘报喜并宣旨让杜母、丽娘五更面圣。
万岁升朝,亲审杜柳之案。听证人李全等人的证词后,圣上断丽娘确已复生,杜母与春香未死,圣上主婚,准柳梦梅和杜丽娘结为夫妇,令杜宝认女认婿,全剧以圆驾之喜终结

⑩ 《牡丹亭》《惊梦》赏析

纵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牡丹亭��惊梦》赏析
【绕池游】〔旦上〕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贴〕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乌夜啼〕〔旦〕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贴〕你侧着宜春髻子恰凭阑.〔旦〕翦不断,理还乱,闷无端.〔贴〕已分付催花莺燕借春看.〔旦〕春香,可曾叫人扫除花径?〔贴〕分付了.〔旦〕取镜台衣服来.〔贴取镜台衣服上〕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镜台衣服在此.
【步步娇】〔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贴〕今日穿插的好.
【醉扶归】〔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堤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贴〕早茶时了,请行.〔行介〕你看: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旦〕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贴〕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
【好姐姐】〔旦〕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 外烟丝醉软.春香啊,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贴〕成对儿莺燕啊.〔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旦〕去罢.〔贴〕这园子委是观之不足也.〔旦〕提他怎的!〔行介〕
【隔尾】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到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
《牡丹亭》又名《还魂记》,是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汤显祖,字义仍,号若士,亦号海若,又号清远道人,别号玉茗堂主人.汤显祖“于古文词外,能精乐府、歌行、五七言诗;诸史百家而外,通天官、地理、医药、卜筮、河籍、墨、兵、神经、怪牒诸书”,汤显祖个性耿介刚直、不肯趋炎附势.年青时因拒绝首辅张居正的拉拢而两次无缘进仕.直到张居正死后的第二年,也就是万历十一年(1583)汤显祖三十三岁的时候才中进士.但他仍不肯趋附当权,故仅能在南京任太常博士.后改官南京詹事府主簿,又迁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万历十九年(1591),上《论辅臣科臣疏》,历数神宗皇帝在位二十年间的朝政,诸如科场舞弊、弄臣贿赂、言路阻塞等弊端,触怒了神宗,被谪迁广东徐闻县典史.一年后,又调任浙江遂昌知县.终因不满朝政腐败,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弃官回临川闲居,寓所号“玉茗堂”,汤显祖于此致力于戏剧和文学创作活动,终其一生.其所作《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这四大传奇因均有梦境构想,被并称“临川四梦”,其中尤以《牡丹亭》为人叹赏,时人谓“《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他自己也说“一生得意惟在‘牡丹’”.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在《中国近世戏曲史》中,盛赞汤显祖的杰出成就,将之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牡丹亭》写福建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到花园游玩,回到闺房后就做一梦,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梦醒后她为相思所苦,伤情而死.三年后,柳梦梅去临安应试,经过杜丽娘的墓地,拾得她的自画像,后和杜丽娘的鬼魂相会,并掘墓开棺,使杜丽娘起死回生,二人结为夫妇.《牡丹亭》以强烈追求个性解放的进步思想,无情地抨击了腐朽封建道学的理念束缚,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重情思想.其中《惊梦》是《牡丹亭》中最精彩的一折,低回婉转地描摹出了“纵有万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那种自伤自怜自怨自艾的情绪.数百年来,人们以昆曲深婉缠绵的曲调反复地吟唱这一折,清丽悠远、深情感伤的旋律与幽怨哀婉的情绪相得益彰,人们吟唱着杜丽娘的伤感无奈,直唱得口角生香.
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儿,正值青春年少,父母视她为掌上明珠,他们的一片爱女之心使得他们力图用自己的道德观念把杜丽娘塑造成为一个符合当时社会规范的大家闺秀.杜丽娘被隔绝在深闺大院,“手不许把秋千索拿,脚不许把花园路踏”,杜丽娘在官衙里住了几年,连后花园都没有到过,白天睡一会儿都成了违反家教,遭到父母的责骂,她只能做些女红,或者看看书史来打发时光.杜宝为了把女儿调教一个合乎闺阁的大家闺秀,请个老先生教女儿读书,陈最良是一个典型的老学究,满嘴的之乎者也,满脑子的封建教条. 在这样严格的封建家庭教育下成长的杜丽娘本来是个十分温顺的少女.然而环境的寂寞,精神生活的空虚,使一个正在成长的青春少女感到苦闷,苦闷的杜丽娘在丫鬟春香的鼓动下,准备到自家的花园游玩,《惊梦》一折就从这里开始.
旦和贴都是剧中女性角色,旦的分类很多,一般有十二旦的说法,这里指杜丽娘.贴是丫鬟,此处指春香.“介”相当于元杂剧中的“科”,描写人物的神态、体态.杜丽娘走上舞台,唱了一首【绕池游】,抒发自己清晨醒来百无聊赖的情绪.“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里小庭深院”,春天的早晨,莺啼婉转唤醒梦中人,梦中醒来感受到春光撩人的烦乱.“遍”,到处都是.“人立小庭深院”用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意味,刻画了一个被帘幕阻隔在闺房深处中孤独寂寞的女性形象.春香不谙情事,春天的生机让她由衷的感到欢欣.看到杜丽娘郁郁寡欢,就怂恿她趁着大好春光梳着应景的发型去赏春.“宜春髻子”,相传立春那天,妇女剪彩作燕子状,戴在头上,上贴“宜春”而字.杜丽娘心里却没有一丝快慰,感叹自己的心情“翦不断,理还乱,闷无端”.杜丽娘在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心情的情绪下游园,奠定了整折戏的忧怨感伤的基调,正因有了如此微妙复杂的心理基础,才引出了下文“伤春”.【步步娇】写杜丽娘怀着难以名状的烦闷和自我欣赏的心情开始梳妆打扮.袅晴丝,一般有两种解释,一则说太阳穿过灰尘照进院子,一条若有若无的光线照进来,人的情思也如同这晃晃荡荡的光线无法平静.一则直接把“晴”同“情”,写人的情思起伏不定.在思绪万千的心情下,杜丽娘戴上亮晶晶的花钿,穿上华丽的锦裙,并从镜中欣赏自己的美丽.如花美丽的少女从镜子里面审视自己的容貌、身段、神态,不禁沉醉.【醉扶归】是杜丽娘自怜的集中表现,当春香从外在的衣物饰品上赞美她“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时,杜丽娘却表白道“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抛开外在装饰的陪衬,直接指向对自己不加任何雕饰的天生丽质美的欣赏,她认为自己的天然之美可使鱼沉雁落鸟惊喧,花羞月闭花愁颤,极写杜丽娘自己内心深处对自己美丽的欣赏爱怜.春香并不能真正理会杜丽娘的美丽,杜丽娘的美丽也正是“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了,“恰”,如同.杜丽娘用美丽的春天自喻,为后文伤春埋下伏笔,暗示“伤春”即是“自伤”.自己如花的美丽无人了解更无人欣赏,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反差造成了杜丽娘心灵深处的强烈失落,一种孤独无偶的情绪沁满了心灵,这就点明了上文杜丽娘所感喟“翦不断,理还乱,闷无端”这种郁郁寡欢心情的来由.
【皂罗袍】是本折的高潮,刻画了杜丽娘千回百转的心态变化.郁郁寡欢的杜丽娘到了繁花似锦的花园中,花园中的勃勃生机激发了杜丽娘心中被压抑的人生欲望.杜丽娘看到花园里百花盛开、莺歌燕舞,禁不住由衷地感叹“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这赞叹中夹杂着深深的伤感,自己的人生春天也同样多姿多彩,然而却无一人走进来.“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既是赞叹花园春天的美好,也是反诘不肯走进自己生命欣赏自己美丽的人,具有着双重的意味.杜丽娘抒发了古代待嫁女子普遍的幽怨,在古代诗词中这种主题非常多,“劝君惜取少年时,莫待无花空折枝”的感叹形成了女子“伤春”的传统.备受压抑的杜丽娘内心深处对美好景致的向往使得初入园林中的她心潮起伏.如此美好的春光却无人观赏,杜丽娘由此联想到自己,不仅悲从中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姹紫嫣红的美好景色都给了断井颓垣观赏,由物及人,一种自怜的情绪油然升起.这句话出于谢灵运语“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突出了良辰美景与赏心乐事之间的矛盾,指出杜丽娘黯然的心情与艳丽春光间的不谐,春天的生机强化了她黯然伤感的情怀.现实的苦闷,青春的觉醒使得杜丽娘对外部世界充满了无限向往,“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锦屏人”指幽禁在深闺中的女子,即杜丽娘自指,杜丽娘在想象中把眼光从自己家的深宅大院转向了外面的世界,那世界是自由自在的,人们在涂金错采的游船中赏春游玩,直到把三春看尽.这段【皂罗袍】既是景语,也是情语.人物的感情和景色交织在一起,映衬了杜丽娘的对景自怜的伤感,其内心深处顾影自怜的哀愁在美好春光的感召下喷薄而出.在昆曲演员们慢回首低沉吟的缠绵哀婉咏叹下,杜丽娘的内心情怀被反复地抒发.【好姐姐】大力渲染了春天的美丽.“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青山上到处都是红色的杜鹃,“啼”字是从杜鹃鸟泣血联想而来,寇准有诗云“杜鹃啼处血成花”,杜鹃鸟以血染红了自己的美丽,恰似美人以美丽绽放着自己的生命,蕴涵着隐隐悲壮之美.“荼 外烟丝醉软”,“荼 ”,一种晚春开放的小花,荼 花外是如烟的暖暖春光,春光如烟似梦,一个“醉”字写出人沉醉春光里心酥身软的感受.“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牡丹虽然美丽,但是在春天即将逝去的时候才开放,怎么能在春花中占得花魁呢!这里深寓着杜丽娘对自己美丽的青春被耽误了的幽怨和感伤.“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闲凝眄”,凝神.只听见燕子呢喃明快如剪,黄莺歌唱音调圆润甜美.以上从所见所感所闻展示了春天无限的美丽.春光越是美好,无人欣赏才越让人惋惜,伤春之意格外浓烈.那种觉醒后的向往格外强烈,而现实的束缚又使得杜丽娘沮丧灰心.“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便”,即便.“十二”,虚指,犹言所有.看也看不够的春天美景只能被断壁颓垣环绕,即便自己把所有的景致都看遍了也难以改变“三春无人见”的命运,只能徒然增加自己的烦恼.虽伤春,但更伤“我”.在《惊梦》中,杜丽娘的感情起伏非常大,从青春意识觉醒所带来的烦闷到对爱情的朦胧渴望,以及这种渴望无法实现的无奈,从赞美春天到伤感春天以及伤感个人命运的无法把握,杜丽娘复杂的内心世界通过游园被加以细腻地描摹.
在大好春光的感召之下,她还回忆起诗词乐府里描写的古代女子,有的“因春感情,遇秋成恨”,在痛苦的岁月里断送了她们的一生;但也有象张生、崔氏那样的才子佳人,“前以偷期密约,后皆成秦晋”.这样,她的青春觉醒了,原本对爱情朦朦胧胧渴望也明确了.她悲叹青春虚度,才貌淹没“我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游园后,杜丽娘在梦中与俊美的柳梦梅云雨缠绵,使得杜丽娘对爱情的渴望得到了顶峰,因而导致了她在对自由和爱情的憧憬中日渐衰弱最终埋骨幽泉.她期盼自由、幸福,但愿“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对爱情的强烈向往使得杜丽娘在死后还在追寻,并找到了梦中的书生,主动地向他表示爱情,还魂结为夫妇,汤显祖由衷地赞美杜丽娘对爱情的执着,“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牡丹亭题词》).
明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妇女生存状态最惨烈的时期,贞节牌坊和裹小脚这两种对女人进行戕害的手段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整个社会从舆论和制度两个层面对女人的生存进行了严厉的规范,而且理学家们倡导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正日益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一种道德准则.这种对人性本能的极端压制也导致了当时倡导性灵主张的兴起.杜宝夫妇对女儿的严厉要求正是对“存天理、灭人欲”的自觉执行,而杜丽娘被春光唤起的生命觉醒也正是性灵之强烈的形象说明.汤显祖通过杜丽娘的形象艺术地概括了封建社会青年争取自由幸福爱情的艰苦斗争,赞扬了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尤其对女性的自我拯救给予了正面的肯定.
杜丽娘是我国古典文学里继崔莺莺之后出现的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成为中国古代幽怨女子的典型.浪漫主义名剧《牡丹亭》行世后,家传户诵,那凄凄戚戚的剧情和幽婉哀怨、缠绵深情的声腔,曾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引起了众多人的共鸣,妇女的反应尤为强烈.据说当时有许多青年女子读了《牡丹亭》,先后为之伤情而亡. 如与汤显祖同时代的娄江女子俞二娘,读了《牡丹亭》后,深为剧中杜丽娘的遭遇所打动,联想到自己在爱情上的挫折,不禁感慨万分.她把自己的哀怨用朱砂一句句记录在《牡丹亭》剧本上.在《惊梦》折上,她注道:“我睡觉也常常做梦,只有梦中才能见到平时见不到的东西,就像丽娘见到的那样”.全剧评注完毕,她另抄了一份,打算托人捎给汤显祖.但不久因感伤太过,忧愤而亡.汤显祖知道后,特别感动,于是写了一首诗来追悼她:“画烛摇金阁,真珠泣绣窗;如何伤此曲,偏只在娄江”,诗前还写了个小序:“娄江女子俞二娘秀慧能文词,未有所适,酷嗜《牡丹亭》传奇,蝇头细字批注其侧,幽思苦韵,有痛于本词者,十七惋愤而终”.另外,当时扬州还有个叫金凤钿的女子,读完《牡丹亭》,就给汤显祖写了封信.信上结合自己不幸的婚姻,抒发了内心的痛楚,还表示愿意委身于汤显祖.信发出后,她就朝思暮想,盼着汤显祖能给她复信,终于相思成疾.待汤接着信赶来扬州时,金凤钿已经去世.汤显祖深感惋惜,便出资为她营建了庐墓.而杭州女伶商小玲色艺双佳,但爱情遭到很大的挫折,在对感情的体验上,她对杜丽娘的感伤和无奈有着深深的共鸣,因而扮演杜丽娘分外传神.每当演到《寻梦》《闹殇》几出戏,真若身临其境,缠绵悱恻,忍不住珠泪盈眶.一次在唱到《寻梦》【江儿水】“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得个梅根相见”时,因悲伤过度,竟倒在台上气绝身亡. 明末曲家吴炳在传奇《疗妒羹》中通过女主人公乔小青,概括了这些殉情女子的忧伤与哀愁.小青自己被卖给一个叫褚大郎的商人作妾,为大妇所不容,被幽禁在后园.夜深入静时,她便独自挑灯夜读《牡丹亭》,读到悲切之处,不觉和泪研墨,赋诗吟道:“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后仿丽娘写真,留像而逝.更有三女评《牡丹亭》的佳话.《长生殿》作者洪升有个好友叫吴吴山,初聘黄山女子陈同.尚未完婚,陈便去世.陈同生前酷爱《牡丹亭》,一边看,还一边加以评点.得病后依旧倚枕而读,爱不释手.她母亲多次劝阻不成,不得已把书偷偷拿去烧了.幸好上卷放在枕头底下,才免于一炬.陈同死后,吴吴山看到了这卷幸存的《牡丹亭》,见上面密行细字,评语极精辟动人,有几页还斑斑点点沾满了泪痕,让他惊叹不已! 不久,吴吴山娶了清溪女子谈则.谈则在看到陈同评点的《牡丹亭》后竟也爱不释手.她叹息下卷不存,便从书市购来了下卷,仿照陈同的意思补评下去.吴吴山读了谈则的评语,简直与陈同如出一手,更是惊讶.不料,谈则评完《牡丹亭》也竟一病不起,离开了人间.几年后,吴吴山继娶古荡女子钱宜.钱宜看了几页陈、谈评注的《牡丹亭》就人了迷.她一边看,一边也在书页上注下了自己的感想.全书注完,她对吴吴山道:“以前曾听说有个叫小青的女子评过《牡丹亭》,但后人不得见.眼下陈、谈两位姐姐,评点得如此精湛,何不把它刻印出来让其流传呢?”吴吴山听了点头称是,答应了她的请求,钱宜变卖了自己的首饰作为刻板资金,到清康熙年间,三妇合评的《牡丹亭》终于刊刻行世了.曹雪芹《红楼梦》中也有林黛玉听了《牡丹亭》曲文心动神摇如醉如痴的描写,《红楼梦》二十三回“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写林黛玉听“皂罗袍”一曲,心荆摇荡,如醉如痴,站在路边,黯然神伤,足见《牡丹亭》影响之巨,感人之深.《牡丹亭》不仅在女性的内心世界掀起了波澜,其自伤自怜的心绪在男性世界也得到共鸣.“士不遇”是那个社会形态中男性尤其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文人士大夫最常见的状态,不遇的佳人、失宠的宫妃都成为男性自喻的形象,诗词中“男子做闺音”几乎成了一种抒情模式,杜丽娘在《惊梦》中抒发的自伤自怜自怨自艾情绪就是他们本人真实的体验,文人士大夫对杜丽娘内心世界的无奈和伤感他们有真切的体验和共鸣.
《牡丹亭��惊梦》无论是主题、曲词还是唱腔,在社会上都引起了普遍共鸣,成为昆剧最具代表性的剧目,被人们长期叹赏与吟唱.

热点内容
花语黑暗系 发布:2025-04-16 16:26:10 浏览:77
绶溪荷花池 发布:2025-04-16 16:21:03 浏览:253
紫罗兰木手串辨别 发布:2025-04-16 16:19:38 浏览:850
七夕李廌 发布:2025-04-16 16:14:18 浏览:796
康乃馨鲜花可以放卧室吗 发布:2025-04-16 16:10:21 浏览:286
仿真布百荷花 发布:2025-04-16 16:10:16 浏览:951
新冠病毒丁香 发布:2025-04-16 16:07:48 浏览:957
鲜花酝酿蜜糖 发布:2025-04-16 15:58:21 浏览:345
好一朵迎 发布:2025-04-16 15:53:16 浏览:64
看紫罗兰永恒花园的感受 发布:2025-04-16 15:53:10 浏览: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