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朱子丁香
①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什么意思
对于一顿粥或一顿饭,我们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
出处:朱子《治家格言》,内容节选如下: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
译文:每天早晨黎明就要起床,先用水来洒湿庭堂内外的地面然后扫地,使庭堂内外整洁;到了黄昏便要休息并亲自查看一下要关锁的门户。凡事先要准备,像没到下雨的时候,要先把房子修补完善,不要“临时抱佛脚”,像到了口渴的时候,才来掘井。自己生活上必须节约,聚会在一起吃饭切勿流连忘返。
(1)读一朱子丁香扩展阅读:
朱子《治家格言》后世影响:
《朱子家训》从治家的角度谈了安全、卫生、勤俭、有备、饮食、房田、婚姻、美色、祭祖、读书、教育、财酒、戒性、体恤、谦和、无争、交友、自省、向善、纳税、为官、顺应、安分、积德等诸方面的问题,核心就是要让人成为一个正大光明、知书明理、生活严谨、宽容善良、理想崇高的人,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一贯追求。大家如果真正依此践行,不仅能成为一个有高尚情操的人,更能构建美满家庭,进而构建和谐社会。
② 帮我把下面的2小句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谢谢! !
1. 把先儒的来定论学习熟悉了,但从没有从源自身出发去领会,以求找到其中最隐秘的意义,这就不过是“这里也是引述朱子的话,那里也只是引述朱子的话”而已。
2. (推而言之,)《尚书》《春秋》虽不是朱子所传授的(指注解不是朱熹亲自所写定),但也是朱子所赞同的说法。
③ 《朱子家训》里“余尝谓读书有三到”那句话的逐字译文。
【原文】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⑴,则亦虚心静虑,勿遽⑵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⑶,以验其通塞⑷,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⑸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⑹,而求其理之所安⑺,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⑻而无以立⑼矣。大率⑽徐行却立⑾,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⑿;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⒀置而徐理之。此观书之法也。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⒁身体,对书册,详⒂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⒃暗记。只要多诵⒄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⒅。”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⒆。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 看书大多数都必须先要熟读,让书上的语句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紧接着就精心地思考,让它的道理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这样以后可以有所收获了。至于那些对于文章道理有疑惑的地方,各家说法纷繁错杂,就也要虚心静静思索,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各家意见中确定谁对谁错。先假定一种说法自己单独列为一说,然后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别没有道理的说法,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就已经自己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那么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了。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用平静的心态来观察发展变化,像攻击坚硬的木头,先攻击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攻击它的关键之处;像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这就是看书的方法。 凡是读书,必须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净平稳,把书册整整齐齐地放在桌子上,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仔细从容地看清书上的文字,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必须要读得每个字都很响亮,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就自然而然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古人说:“读书的遍数多了,它的道理自然就明白了。”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道理了。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急迫最要紧。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④ 阅读题《再破的花盆也能开出美丽的花》急急急急
1. .“一盆花,能开成什么样子,起决定作用的,是种子,而不是花盆……”内
2.自从八岁时的一容场车祸使她只能一瘸一拐地走路后,自卑就如山一样压得她抬不起头来。
那一刻,似乎有一束强烈的阳光,照亮了她布满阴霾的心,使她豁然开朗。从那以后,她就像换了个人似的,成绩突飞猛进,优秀得令人望尘莫及……
3.人无完人,决定一个人一生的,不是外表,而是心灵,只要心灵完好无损,再丑陋的外表也可以触及到你梦想的理想人生。
自己想的,望采纳,如有不满,请在追问~
⑤ 急求 《朱子读书法》的循序渐进,虚心涵养,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的解释!!!
"朱子读书法":
1、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小及大,由易到难,步步为营。读书之法,当循序而有常
2、熟读精思:“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自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又说:“书始渐未知有疑,其次渐有疑,再其次节节有疑,过此一番之后,疑渐读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
3、虚心涵泳:“学者读书,须是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 “看文字须是虚心,莫先立己意。”“凡看书须虚心看,不要先立说。” “虚心切己,虚心则见道理明,切己自然体认得出。” “读书若有所见,未必便是,不可便执着,且放在一边,益更读书以来新见。若执着一见,则此心便被遮蔽了。”
4、切己体察:“读书须要切己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理义,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 “读书便是做事。凡做事有是有非,有得有失,善处事者不过称理其轻重耳。读书讲究其义理,判别其是非,临事即此理。” “须要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
5、着紧用力“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以缓”。“宽着期限,紧着课程。为学要刚毅果决,悠悠不济事。且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甚么精神,甚么筋骨!”“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即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法,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能到乎?”(《童蒙须知》,《五种一归》)。
6、居敬持志:朱熹继承了程颐“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之说。“敬”的本义就是恭敬,不放肆。在这里,“敬”是端正态度,就是说,诚心诚意、兢兢业业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读书也不例外。居敬也就是要从内心中严格尊崇礼法,专一有恒,一刻也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特别是要排除杂念,不受外界诱惑,所以“敬”又通“静”。心静自然诚,诚心诚意、兢兢业业地去学习,去做事,个人修养也就能顺利提高了。“持志”是要有坚定志向。朱熹说:“立志不定,如何读书?”要立定学圣贤之道、修身复性的志向,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
朱熹一生酷爱读书,对于如何读书有深切的体会,并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他的弟子将其概括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捉紧用力、居敬持志。真是朱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循序渐进
朱熹主张读书要循序渐进,它包含三个意思。第一,读书要按一定的次序,不要颠倒。 他提出读书次第即读何书之次第“凡读书,先读《语》《孟》然后观史,则如明鉴在此,而妍丑不可逃。若未读彻《语》《孟》《中庸》《大学》便去看史,胸中无一权衡,多为所惑。 ” 不仅读何书有一个次第的问题,就是读同一本书也存在次第的问题。 “上句了然后及下句, 前段了然后及下段,乃能真实该读,无所不通。 ”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正好符合人类 认识的规律。人类认识客观事物总要经历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第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划并切实遵守它。从心理学的角度,每个人的 能力是有差别的,不仅自己和他人的能力水平有差异,而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个人的能力水 平也是不同的。所以, 应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制定学习计划。第三, 读书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 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朱熹将一个人受教育的阶段分为童蒙,小学,大学。而这三阶段 的划分也是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学习“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字及杂细事宜,皆当所知” 《童须知序》到“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文学章句序》再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都是根据儿童身 心发展规律提出的,与现代学习方法有不谋而合之处。综上所述,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有利 于让知识结构层次化,也符合心里学中“认识材料的系列位置影响记忆效果,材料的顺序对记忆效果有重要作用” 。
(二)熟读精思
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有些人读书“所以记不得,说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之患” 。他提出,熟读的要求是“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为此,他主张读书要能成诵,强调读书必要读足一定的遍数,即使已能成诵,但若遍数不够,仍要读够遍数。因为在他看来,“百遍时自是强五十遍时,二百遍自是强一百遍时”。熟读确实有助于理解,“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然而朱熹过于强调读书遍数,则未免陷于机械。 熟读的目的是为了静思。朱熹提出精思的要求是“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对于静思的方法,朱熹提出了“无疑——有疑——解疑”的过程。他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这里所说的从无疑到有疑再到解疑的过程,即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无论是发现问题还是解决问题都是精心思考的结果。读书若能真做到既读得熟,又思之精,那么就真正把书读通了,而且会永远记住。
(三)虚心涵养
虚心涵泳的读书方法包括两方面的涵义。所谓“虚心”,是指读书时要虚怀若谷,精心思虑,仔细体会书中的意思,不要先入为主,牵强附会。读书中发现了疑问,“众说分错”,也应虚心静虑,切勿匆忙决定取舍。所谓“涵泳”,是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他说:“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四)切己体察
朱熹强调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而必须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他说:“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他竭力反对只向书本上求义理,而不“体之于身”的读书方法,认为这样即使是“广求博取,日诵五车”,也无益于学。只有“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然后心静理明,渐见意味。”
(五)着紧用力
着紧用力的读书方法,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必须抓紧实践,发愤忘食,反对悠悠然;其二,必须抖擞精神,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为此,朱熹把读书形象又深刻地比喻为救火治病,撑上水船和破釜沉舟。认为读书应该具有犹如救火治病那样的紧迫感,撑上水船那样不进则退的顽强作风和破釜沉舟那样的勇往直前的精神。
(六)居敬持志
居敬持志既是朱熹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他最重要的读书法。他指出,“读书之法,莫贵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所谓“局敬”,就是读书时精神专一,注意力集中。朱熹说:“读书须收敛此心,这便是敬。”又说:“读书须将心贴在书册上,逐句逐字,各有著落,方始好商量。大凡学者须是收拾此心,令专静纯一,日用动静间,都无驰走散乱,方始看得文字精审。”所谓“持志”,就是要树立远大的志向,高尚的目标,并要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持。
------------------
以上二份资料,选择其中适合自己的即可。
⑥ 问一下大家这个字怎么读
“蠡”这来个汉字有三种读音源:
1.可以读作li(二声),与离开的“离”同音,意指贝壳做的瓢;
2.可以读作li(三声),与里面的“里”同音,多用来做人名、地名使用;
3.可以读作luo(二声),与萝卜的“萝”同音,通“蠃”,运用非常少。
图中显示的这个字所组成的词是“蠡塘路”,应该归于第二种读音,即li(三声),与里面的“里”同音。
⑦ 南京市小西湖小学二年级上册一朱子丁香里面有哪些赞美老师的诗句出来
1、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司马光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4、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5、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关汉卿
⑧ 从选材的角度,说说小樱子为什么不偏爱山茶、丁香、凤仙花,等美丽的花,么样子的花的“不认识的植物。”
因为花儿都很自恋呢!
⑨ 急求《朱子读书法》全文解释
大体读书必须先要熟读,使得书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接着要仔细的思考,使得书里面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这样以后就可以有所收获.
至于文章的意思里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论纷繁错杂的,那么也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这些说法当中取舍.
先把其中的一种说法自成为一种说法,并且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那么其中特别没有明显含义和道理的,不用等到看其他学说就已经自动屈服了.再用各种说法互相诘问反驳,探求它的道理所稳妥的地方,用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那么那些看上去好像是对的但其实是错误的说法,也将会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
一般情况下慢慢地走,再停下来看,保持平心静气的状态观察变化,就像加工坚硬的木头,先加工容易的地方而再加工它的关键之处;像解开纷乱的绳子,有解不开的地方就暂且放在一边再慢慢地去理顺它.这就是读书的方法.
凡是读书,必须要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净平稳,把书本整齐地摆放在桌子上,使身体坐正,面对书本,仔细从容地看清楚书上的文字,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
必须要读得每个字都很响亮,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就自然而然地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
古人说:"书读得遍数多了,它的意思就自然会显现出来."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就不用等待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已经不专心一致了,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是绝对不可能记住的,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当中,心到最要紧.心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还会不到吗
⑩ 谁有<朱子治家格言>的注释和译文急用啊!!!!
朱柏庐(1617-1688),名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江苏昆山人。其《治家格言》,世称《朱子家训》,流传很广。它是有名的儿童蒙学课文之一。
(原文):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注释):庭除:庭院。这里有庭堂内外之意。
(译文):每天早晨黎明就要起床,先用水来洒湿庭堂内外的地面然后扫地,使庭堂内外整洁;到了黄昏便要休息并亲自查看一下要关锁的门户。
(原文):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译文):对于一顿粥或一顿饭,我们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
(原文):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
(注释):未雨而绸缪(chóu móu):天还未下雨,应先修补好屋舍门窗,喻凡事要预先作好准备。
(译文):凡事先要准备,像没到下雨的时候,要先把房子修补完善,不要「临时抱佛脚」,像到了口渴的时候,才来掘井。
(原文):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译文):自己生活上必须节约,聚会在一起吃饭切勿留连忘返。
(原文):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注释):瓦缶(fǒu):瓦制的器具。
珍馐(xiū):珍奇精美的食品。
(译文):餐具质朴而干净,虽是用泥土做的瓦器,也比金玉制的好;食品节约而精美,虽是园里种的蔬菜,也胜于山珍海味。
(原文):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译文):不要营造华丽的房屋,不要图买良好的田园。
(以下灰色内容可以不教孩子)
(原文):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译文):社会上不正派的女人,都是*淫和盗窃的媒介;美丽的婢女和娇艳的姬妾,不是家庭的幸福。
(原文):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装。
(译文):家僮、奴仆,不可雇用英俊美貌的,妻、妾切不可有艳丽的妆饰。
(原文):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译文):祖宗虽然离我们年代久远了,祭祀却要虔诚;子孙虽然愚笨,五经、四书,却要诵读。
(原文):居身务期俭朴,教子要有义方。
(注释):义方:做人的正道。
(译文):自己生活节俭,以做人的正道来教育子孙。
(原文):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译文):不要贪不属于你的财,不要喝过量的酒。
(原文):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
(译文):和做小生意的挑贩们交易,不要占他们的便宜,看到穷苦的亲戚或邻居,要关心他们,并且要对他们有金钱或其它的援助。
(原文):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注释): 乖舛(chuǎn):违背。
(白文):对人刻薄而发家的,决没有长久享受的道理。行事违背伦常的人,很快就会消灭。
(原文):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译文):兄弟叔侄之间要互相帮助,富有的要资助贫穷的;一个家庭要有严正的规矩,长辈对晚辈言辞应庄重。
(原文):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译文):听信妇人挑拨,而伤了骨肉之情,那里配做一个大丈夫呢?看重钱财,而薄待父母,不是作儿子的道理。
(原文):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注释): 厚奁(lián):丰厚的嫁妆。
(译文):嫁女儿,要为她选择贤良的夫婿,不要索取贵重的聘礼;娶媳妇,须求贤淑的女子,不要贪图丰厚的嫁妆。
(原文):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莫甚。
(译文):看到富贵的人,便做出巴结讨好的样子,是最可耻的,遇着贫穷的人,便作出骄傲的态度,是鄙*不过的。
(原文):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译文):居家过日子,禁止争斗诉讼,一旦争斗诉讼,无论胜败,结果都不吉祥。处世不可多说话,言多必失。
(评说): 争斗诉讼,总要伤财耗时,甚至破家荡产,即使赢了,也得不偿失。有了矛盾应尽量采取调解或和解的方法。
(原文):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译文):不可用势力来欺凌压迫孤儿寡妇,不要贪口腹之欲而任意地宰杀牛羊鸡鸭等动物。
(原文):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译文):性格古怪,自以为是的人,必会因常常做错事而懊悔;颓废懒惰,沉溺不悟,是难成家立业的。
(原文):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注释): 狎昵(xiá nì):过分亲近。
(译文):亲近不良的少年,日子久了,必然会受牵累;恭敬自谦,虚心地与那些阅历多而善于处事的人交往,遇到急难的时候,就可以受到他的指导或帮助。
(原文):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需平心暗想。
(注释): 谮(zèn)诉:诬蔑人的坏话。
(译文):他人来说长道短,不可轻信,要再三思考。因为怎知道他不是来说人坏话呢?因事相争,要冷静反省自己,因为怎知道不是我的过错?
(原文):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译文):对人施了恩惠,不要记在心里,受了他人的恩惠,一定要常记在心。
(评说):常记他人之恩,以感恩之心看待周围的人及所处的环境,则人间即是天堂。以忘恩负义之心看待周围的人事,则人间即是地狱。
(原文):凡事当留馀地,得意不宜再往。
(译文):无论做什么事,当留有余地;得意以后,就要知足,不应该再进一步。
(原文):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欣幸心。
(译文):他人有了喜庆的事情,不可有妒忌之心;他人有了祸患,不可有幸灾乐祸之心。
(原文):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译文):做了好事,而想他人看见,就不是真正的善人。做了坏事,而怕他人知道,就是真的恶人。
(原文):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注释): 匿(nì)怨:对人怀恨在心,而面上不表现出来。
(译文):看到美貌的女性而起邪心的,将来报应,会在自己的妻子儿女身上;怀怨在心而暗中伤害人的,将会替自己的子孙留下祸根。
(原文):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馀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馀,自得至乐。
(注释): 饔(yōng)飧(sūn):饔,早饭。飧,晚饭。
国课:国家的赋税。
囊(náng)橐(tuó):口袋。
(译文):家里和气平安,虽缺衣少食,也觉得快乐;尽快缴完赋税,即使口袋所剩无余也自得其乐。
(原文):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译文):读圣贤书,目的在学圣贤的行为,不只为了科举及第;做一个官吏,要有忠君爱国的思想,怎么可以考虑自己和家人的享受?
(原文):安分守命,顺时听天。
(译文):我们守住本分,努力工作生活,上天自有安排。
(原文):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译文):如果能够这样做人,那就差不多和圣贤做人的道理相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