缂丝牡丹
A. 南宋的缂丝有哪些优秀作品
南宋的缂丝产地以松江和苏州为中心,制作技艺更加精巧,名家辈出,沈子藩、朱克柔、吴煦都是缂丝名手,多制作欣赏品,以名人书画为粉本,尽量追求画家原稿笔意,能达到乱真地步。开始运用子母经的织法,作品工整秀丽,艺术造诣很高。沈子藩的名作“梅花寒鹊图”,朱克柔的“牡丹图”、“莲塘乳鸭图”,吴煦的“蟠桃图”等,均把原画的精神,惟妙惟肖的表现出来,反映了宋代缂丝工艺家严谨的创造精神和精湛的技艺。
B. 缂丝凤穿牡丹图的介绍
缂丝凤穿牡丹图宋 纵66.8厘米 宽36.7厘米画面采用图案式体裁,富有装饰意趣。色彩异常丰富,金黄色为地,用十色丝织成,古朴雅秀。
C. 缂丝的缂丝名家
王金山(1939年~)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江苏苏州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进入苏州刺绣研究所,拜著名缂丝艺人沈金水为师,学习缂丝艺术。他酷爱工艺美术、对宋、元、明、清历代缂丝艺术颇有研究。1963年曾派到北京故宫博物就研究、复制宋代缂丝名家的作品,先后复制了宋代缂丝名家沈子蕃的《梅雀》《青碧山水轴》和朱克柔的《牡丹》、《蝴蝶.山茶》等缂丝作品,达到了以假乱真的艺术境地。他擅长缂丝花卉、山水、人物、书法等作品,艺术造诣深厚,风格独特。先后研制、创新的缂丝艺术精品有毛主席诗词《西江月.井冈山》和双面异色异样《蝴蝶.牡丹.山茶》、《寿星图》及《紫芝仙寿图》等等。作品先后获得轻工业部、江苏省创新奖和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杯奖。部分缂丝精品分别陈列和收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和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工艺美术珍宝馆。
他撰写《苏州缂丝》、《缂丝技艺发展》、《论宋缂丝技艺表现手法》等论文并获奖。历任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筹)馆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苏州市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苏州缂丝研究会会长。1992年国务院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建立王金山大师工作室。 马惠娟(1953年~)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苏州民间工艺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苏州吴中区(原吴县)胥口。从小便随母学习刺绣,掌握了民间刺绣针法,为以后从事缂丝事业奠定了基础。1972年马惠娟进入吴县机绣厂。后成立缂丝总厂,马惠娟有幸成为第一批艺徒,师承沈根娣、陈阿多、徐祥山。精通了明清技法,使之得到了继承延续,并进行了不断创新,并担任吴县缂丝总厂缂丝研究所技术总监。退休后居住在苏州吴中区光福,继续从事缂丝制作、传承与研究。2011年3月至4月应邀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缂丝、核雕艺术展》。
在30年的时间里,马惠娟的作品多次获得大奖:《虎啸图》是缂丝行业中第一副披毛类动物题材的作品,并在北京亚太地区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银奖;《古寒山寺》获得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白花奖“金杯奖”;《寒山夕照》在第二届北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银奖,而《云龙图》则获得了该次博览会的金奖,开创了缂丝以泼墨写意画稿为题材的先河;《寒月孤雁》获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其主要理论著作有:论文《略谈缂丝戗法》、《缂丝基本技法浅谈》、《合花线技法在写意画题材作品中的运用》等,并于2008年与吴中区文联合作完成《中国缂丝》一书。 曹美姐,1957年生于江苏省苏州市。凭着对织绣艺术的喜爱,经过30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不断拼搏,曹美姐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的女儿,变成一位拥有自己事业的成功女性。她对缂丝艺术的贡献,不只是在于她为保留缂丝这一中国古老而又传统的艺术而作出的不懈努力,更在于她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发扬了缂丝艺术。她不断打开局面开拓市场,让国人重新认识缂丝,并让缂丝走向国际,使外国友人为中国艺术惊叹。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她承古创新,锲而不舍,作品多次在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上获奖。为了更好的将缂丝发扬光大,她成立了中国仁和缂丝研究所。在反复研究的基础上,曹美姐改制了缂丝织机,改进了缂丝技术,她开发的一系列的缂丝礼品系列受到各地政府、外办、侨办以及各个企事业单位的欢迎和好评。同时,为了缂丝事业后继有人她还积极投身于缂丝教育事业,与多所院校合作,为年轻一代了解和学习缂丝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1985年-1995年创办苏州迎春工艺品厂,担任厂长一职;
1995年-至今 担任“苏州工业园区仁和织绣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一职
1995年 将迎春工艺品厂更名为“苏州仁和织绣工艺品有限公司”
1997年3月 赴日现场表演刺绣
2000年 将旗下三家工厂合并,设在梅花新村
2002年6月 绣制“耶酥像”赠送上海申博办公室,代表苏州人民支持上海申办2008年世博会
2003年 园区新厂房落成,迁厂成功
2003年5月与苏州工艺美术学院合作成功,正式挂牌为苏州工艺美术学院装饰艺术系实训基地
2003年11月 参加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缂丝“长城”获金奖;缂丝“金鸡牡丹”获铜奖;缂丝“孔雀开屏”获优秀奖
2004年7月 与北京清华大学合作成功,北京清华大学实训基地正式挂牌
2004年8月 再次赴日现场表演刺绣
2005年6月18日仁和缂丝研究所成立,担任所长一职
2004年9月16日参加第11届全球女企业家会议,与顾秀莲,彭佩云亲切交谈并合影。
2005年,鉴于曹美姐对中国缂丝事业的不懈努力和对缂丝艺术的突出贡献,以及对苏州地方传统工艺的保护和支持,曹美姐被苏州工艺美术协会推荐为理事。
2005年7月5日 参加200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文化部举办),成为特约赞助商
2005年9月底 与上海中小企业商会,一起赴奥地利参加欧洲6国商务考察,得到中国驻奥地利大使及夫人的热烈欢迎。
2005年10月 正式评为苏州工艺美术师
2005年10月 拟绣制航天英雄费俊龙画像,表达家乡人民的喜悦之情
2005年 申报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
2005年11月 参加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
2005年11月8日神舟六号飞船载人飞行圆满成功,苏绣中华腾飞新闻发布会召开,中共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周向群同志,国家商务部有关领导到场,苏州电视台,苏州日报,江南时报等多家媒体前来报道。
2005年12月9日“仁和织绣”正式挂牌为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轻纺系实习基地 王玉祥 ,1937年出生。江苏省级工艺美术师,原江苏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工艺科科长。他对传统美术尤为喜爱。南通工艺
美术研究所在70年代末,由王玉祥创立专门针对缂丝的研究小组,并成功的实现了国内第一条引箔缂丝腰带(就是将宽不到2mm的纸箔按照次序穿引在缂丝织物的中间,属于缂丝中的极品)。随后由学习了日本本缂丝的技艺,成功的将本缂丝的技艺引渡回国。日本友人还赠送了他一台具有190年的缂丝机。80年代末由于中国经济体制问题而逐渐萎缩,王玉祥不愿看到刚刚归国的千年技艺淹没在经济浪潮下,已过不惑之年的他决定用现实的经济市场来滋养这千年的中华绝技。在他的商业伙伴和国际友人——户田昌伸先生的帮助下在港闸区城闸路123号成立了南通三和经贸有限公司,同时他也在公司内成立了宣和缂丝研制所。在日本手工业内对南通缂丝很看重,把南通缂丝传承人王玉祥和苏州的王金山尊称为中国当代缂丝界“二王”。南通博物苑百年庆典时,缂丝传承人王玉祥的“仿汉瓦当纹饰工艺品”被博物苑收藏。
1998年为日本民主党制作党主席管直人(现任日本副首相)办公室里的党旗.
2009年为日本第93代首相鸠山由纪夫及妻子制作缂丝腰带.
D. 缂丝工艺历朝历代的大不同
缂丝,是以生丝作经线、各种熟丝作纬线,用通经回纬方法织造的平纹织物。制作时,先把图稿描绘在经线上,再用多把小梭子按图案、色彩分别挖织。这种特殊的织法使得产品的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呈现一些断痕和小孔,犹如刀刻,宋人有「 ”承空观之,如雕镂之像”之说,故又被称为「 ”刻丝”,有时也写作克丝、克丝。 发展小史 中国的缂织技艺源于西域,先用于毛织,后移用到丝织。缂毛在汉代已经出现,新疆楼兰遗址曾出土一块汉代奔马缂毛。早期缂毛所用毛纱粗实,至唐代变得较为精细。1973年,顷槐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发现了几何菱纹缂丝带,表明最晚在7世纪中叶中国已有缂丝。 唐代的缂丝少且残,就早期缂丝研究而言,辽缂丝有其特有的价值。相较北宋,辽距唐更为接近。多个辽墓皆曾出土缂丝,如耶律羽之墓、代钦塔拉墓和法库叶茂台墓等。除叶茂台墓出土一件长约2米的缂金山龙外,其余皆为小件。辽代缂丝有以下特征:一、基本都将彩色丝线和片金线织在一起;二、多以织成的形式出现(图1)。据研究,辽代缂丝与唐代缂丝之间有不少共同点,例如都用「 ”S”强捻合成「 ”Z”捻股线作经,而纬丝一般不加捻(注1)。宋人洪皓《松漠纪闻》载:「 ”回鹘自唐末浸微,本朝盛时,有入居秦川为熟户者。女真破陕,悉徒之燕山、甘、凉、瓜、沙,旧皆有族帐,后悉羁縻于西夏。……又以五色线织成袍。名曰克丝,甚华丽。”回鹘织工擅织缂丝,辽上京有回鹘营,缂丝很可能是由回鹘织工引入契丹地区拆稿并在当地进行生产。 1. 缂丝凤纹靴,辽,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图片来源/《辽代丝绸》 北宋至南宋初,缂丝技法由旅乎孝北方传到定州,再由定州传入内地。官府设立专门机构管理手工业生产,少府监下辖文思院设「 ”克丝作”,专门生产缂丝。技术上,在唐代掼、勾、搭梭的基础上发展出「 ”结”的戗色法,即用颜色相近、明度相异的色纬缂织退晕效果。南宋时,缂丝工艺臻于成熟,水平达到历史高峰,能「 ”随欲作花草禽兽”,遂开始用于摹织名人书画,缂画相辅,几近乱真。明张应文《清秘藏》中赞曰:「 ”宋人刻丝不论山水、人物、花鸟,每痕剜断,所以生意浑成,不为机经掣制。” 元代缂丝的独特之处,在于被用作织御容。御容本指帝后的肖像,用于供奉和祭祀,但元代御容还包括重要的皇室成员。元代御容的制作有绘画和织造两种形式。绘御容是唐宋以来的传统,织御容为元所独有。元代御容大量佚失,遗存至今的24幅御容皆为绘作。那么,织御容究竟采用的是哪种工艺?据《元史》记载,织御容乃「 ”织锦为之”。御容尊贵,追求形神兼备,当时的织锦工艺难以达到这种效果,此说不免令人生疑。尚刚先生就此曾作考证,他从文献记载的织御容工耗、匠师和督工者的籍贯、丝织作坊等方面,推定织御容的工艺当是缂丝,而非织锦。(注2)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元代缂丝《大威德金刚曼荼罗》,作品的主题是藏传佛教图像,下方两端织出了元明宗、文宗(图2)和其皇后作供养人。人像高度仅在20厘米上下,但相貌逼真,尤其是元文宗图帖睦尔,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元代帝后像》册中的御容画像(图3)对比,二者相貌的一致接近今日之摄影。 2. 《大威德金刚曼陀罗》缂丝中的元文宗像,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3. 《元代帝后像》册,《元文宗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清时期缂丝技术逐渐专业化,工艺水平进一步提高,尤以苏州缂丝最为精美。明初尚俭,宫廷一度禁用缂丝,宣德后复又盛行。明缂丝工艺之精妙在于其短梭回纬技术,以极细的生丝作经,未加捻或弱捻的较粗彩色纱线作纬,用若干彩色小纬梭,依据图案变化色彩,在经纱之间变换穿梭。明代缂丝书画追随宋意,加以精湛工艺,造诣颇高。清代缂丝品种日益丰富,缂金发达。清中期流行三色金缂丝,即用赤圆金、淡圆金、银线,在深地或浅地上作退晕配色,晚期则多见三蓝缂丝和水墨缂丝。 用途:实用与观赏 生活用品 缂丝最初的用途应是作日用品,如衣服、靠垫、台毯等。由于织造技术的限制,缂丝刚出现时,多用来制作一些窄幅的物品。例如唐代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几何纹缂丝带,就是舞俑的束腰带,带宽1厘米、长9.5厘米。作为服装用料,缂丝常以织成的形式出现,制成鞋、帽等小物。辽墓中出土有缂丝凤纹靴、缂金水波地荷花摩羯纹绵帽等。元代服用品上缂丝的用量开始增多,据文献记载,缂丝整匹生产,裁为衣衾。元代袍服喜用云肩装饰,缂丝也是用料之一,在Rossi & Rossi Ltd.的收藏中,有两件元代缂丝云肩残片。另外,元代的缂丝制扇十分流行。明清时期,实用性缂丝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缂丝用来制作被褥、靠垫、荷包、眼镜袋等。 装裱材料 缂丝亦可用作与艺术相关的装饰、装裱材料,如包首、书籍封面等。宋人周密《齐东野语》「 ”绍兴御府书画式”载:「 ”出等真迹法书,两汉、三国、二王、六朝、隋唐君臣墨迹,用克丝作楼台锦裱,青绿簟文锦里,大姜牙云鸾白绫引首。”又元人陶宗仪《辍耕录》「 ”书画褾轴”条载:「 ”锦裱克丝作楼阁,克丝作龙水,克丝作百花攒龙,克丝作龙凤。” 即使作为装裱材料,如若年份好,往往会被当作艺术品而受到重视。故宫博物院的织绣藏品中,有一件明代「 ”天鹿锦”(原名《纳纱天鹿图》卷,注3)。卷纵29厘米、横26厘米,原冠于旧画册的引首。清乾隆皇帝认定其为宋代的缂丝,遂拆之,将其作画心重新装裱为手卷,并于前后重墨题跋。从跋文中可知乾隆对此件文物年代和品种的认识。手卷题「 ”含华蕴古”,前跋《咏天鹿锦》曰:「 ”六币琮惟锦,古哉周礼陈。赋曾闻庾氏,束可见吴人。首贻兹制,具端羞彼彬。香光选佛类,装卷表精神。”并于「 ”香光选佛类”句后自注:「 ”内府藏名画大观册,皆元以前名人真迹。而以宋刻丝一幅冠于册首。后有董其昌跋云,余于马夏李唐性所不好,故不令入选佛场,云云。兹于旧画卷首得天鹿锦盈尺,古香璀璨,神采焕然,既装成卷。复题其前,亦从香光例也。”后跋《再题天鹿锦》中又曰:「 ”宋刻丝见亦曾屡,彼皆纂组具画意。”从引首的陪衬装饰,到手卷的画心,可见宋缂丝在清朝之珍贵,其地位足以与绘画作品相当。 艺术品 由于缂丝惟妙惟肖,因而常常被用来摹织书画,这类缂丝通常被视为书画的衍生品类,归入艺术品的范畴。在明代严嵩的抄家清册《天水冰山录》和清代内府书画收藏著录《秘殿珠林》《石渠宝笈》中,缂丝是与书画并题的。甚至有认为其精妙已超越绘画者,元中期的胡助曾作赞誉:「 ”皇朝将作匠善织御容,工妙非绘画所及,前古之未闻也。”按其功用,作为艺术品的缂丝也可分作两类:一是作为供奉的宗教美术品,二为用作欣赏的书画摹缂。 宗教美术品大都为缂佛像、经卷等。较早的有辽宁省博物馆藏五代缂丝《金刚经》卷,青地,黄色丝线缂字,白色隔栏,字体工整清晰。西夏黑水城遗址也出土了缂丝唐卡和一些小件,最为著名的是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缂丝《绿度母像》,另有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缂丝《大黑天》唐卡等。宋元也有不少缂丝唐卡存世。 *** 布达拉宫藏南宋缂丝《帕玛顿月珠巴像》(图4),缂、画结合,形象生动,采用搭梭、结、勾等缂织手法,全幅用单线勾边、平涂施彩及间晕配色处理。 4.《帕玛顿月珠巴像》,南宋,缂丝, *** *** 布达拉宫藏。图片来源/《中国织绣服饰全集(1)》 以名人书画为粉本的缂丝,其价值在织绣品中地位最高,甚至高于顾绣。两宋宫廷缂丝多以绘画为蓝本制作,当时著名的缂丝名家有朱克柔和沈子蕃,皆以缂丝如画著称。辽宁省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藏多幅缂丝书画名品,例如朱克柔的缂丝《牡丹图》《莲塘乳鸭图》和沈子蕃的缂丝《花鸟图》轴(图5)等。元缂丝中也不乏精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缂丝《通景花卉屏》残幅(图6),通景之一角有设色木绣球一树,娟秀可爱,颇有两宋之意趣。 5-1. 沈子蕃,《花鸟图》轴,南宋,缂丝,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来源/《中国织绣服饰全集(1)》 5-2. 沈子蕃,《花鸟图》轴,局部 6. 《通景花卉屏》残幅,元,缂丝,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来源/《中国织绣服饰全集(1)》 鉴定与收藏 缂丝在艺术史上虽颇受重视,但于历代鉴藏家而言,似甄别不易,经常会判断错误。上文中提及的「 ”天鹿锦”是为一例。2018年末上海图书馆举办「 ”缥缃流彩——中国古代书籍装潢艺术馆藏精品文献展”,展品中有一件《九成宫醴泉铭》(图7),为宋拓本,宋旧装,民国龚心钊重装,翁方纲书写题签,册尾有龚心钊重装题跋。翁方纲、龚心钊皆认为拓本面板书衣为宋代缂丝所制,但其实为缎纹,与缂丝的组织结构相去甚远。 7.《九成宫醴泉铭》,宋拓本,民国龚心钊重装,上海图书馆藏 缂丝的判断可借助其独特的组织结构和外观特色。缂丝是平纹织物,经丝贯穿织品,纬丝不贯穿全幅,仅于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交织,即文献所载的「 ”通经断纬”。特殊的织法使得缂丝的图案和花纹周边有断痕和小孔,形成「 ”水路”,悬而对光,十分清晰。 当代藏家关注的缂丝主要有两类:一是以名人书画为粉本的艺术品;二是年份早的装饰品,亦佳。但若是喜幛寿屏,以祝寿、庆婚、生子等为主题的作品,懂行的藏家一般避而远之。 文・图∣李甍 李甍,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染织服饰史 注释 1. 赵丰,《辽代丝绸》,香港:沐文堂美术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年,第94页。 2. 尚刚,《故事:元朝御容》,《书城》,2017年,第11期,第44—45页。 3. 更名之缘由见包铭新、李晓君,《「 ”天鹿锦”或「 ”麒麟补”》,《故宫博物院院刊》,2012年,第5期,第146—150页。 本文刊载于《典藏·古美术》2019年6月刊。原标题:《织以成像,宛然如生:缂丝的历史与用途》。
E. 邮票上都有哪些凤文物
作者:张雨义
7月29日,中国邮政发行《凤(文物)》特种邮票一套六枚,图案内容分别为:新石器时代玉凤、西周晋侯鸟尊、唐青釉凤首龙柄壶、唐金凤、明缂丝凤穿牡丹团花、清青花凤穿牡丹纹罐。邮票规格为30×40毫米,齿孔度数13.5度,整张枚数为16枚,整张规格为150×195毫米,全套邮票面值为7.80元。
凤,即凤凰,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界中的多种鸟禽和太阳、风等多种元素融合而创造的,具备达天、秉德、兆瑞、崇高、尚洁、喻情、示美、成王等品性的神物。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祥瑞的代表,它头似锦鸡、身如鸳鸯,有大鹏的翅膀、仙鹤的腿、鹦鹉的喙、孔雀的尾。《尔雅·释鸟》郭璞注曰:“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凤居百鸟之首,是吉祥、美好、和平的象征,亦是封建时代皇后的代称。
2017年为中国的农历鸡年,民间传说中的凤是一种仅次于龙的图腾动物,在“血统”上,也与鸡近缘。《山海经》记载,“有鸟焉,其状如鸡,五彩而文,名凤凰”;“黄帝之时,以凤为鸡”。从形态类别分析,如果真有凤的话,它只应该属于鸡形目的禽类,凤是鸡的文化转型,鸡是凤的世俗化身。
凤是中华先民的古老图腾,自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至今,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演进,承载了不同时代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和审美内涵,发展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象征性符号。凭借华美的外表和刚健的品格,凤成为传说中的神?祥瑞,现身世间,寓意天下安宁。
中国是凤文化的发祥地。凤鸟图案在历代器物中常见,至今尚有众多凤鸟造型、纹饰的文物存世——从红山文化的玉凤,到盛唐时代的灞桥金凤,再到清中后期的胭脂红彩龙凤穿牡丹纹罐——凤文物贯穿整个中国历史,产地遍及南北数十省份,材质包含玉器、金银器、陶瓷、书画、织绣等各项门类,功能覆盖礼器、乐器、生活用品等不同类别,正可谓“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凤文化凭借着历代文物源远流传、传播广泛、影响深远。
《凤(文物)》特种邮票是2000年发行的《龙(文物)》的姊妹篇,因为龙与凤共同成为中华民族的广义图腾、精神象征、文化标志和情感纽带,这两套邮票堪称一个系列,具有较高的历史意义与艺术价值。邮票选取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表现中国凤文化的六件文物,并根据文物不同的材质特征,首次在同一套邮票中使用六种不同的印制工艺,将凤文物的精彩风貌予以完美再现,使这套邮票极具美感和特色。
第一枚玉凤,使用玉石粉工艺还原票面玉器的自然光泽和温润效果,体现了古玉独特的东方神韵。这是中国邮票第一次抹上粉。第二枚晋侯鸟尊,特别邀请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的雕刻师进行创作,用细腻的雕刻线条将青铜器斑驳的纹饰和厚重的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三枚青釉凤首龙柄壶,使用三维压凸工艺以突出瓷器的质感和体积感。第四枚金凤,使用压凸和热烫工艺将金属膜附着于上,还原了文物的华贵风貌。第五枚缂丝凤穿牡丹团花,使用局部冷烫工艺,再现了团花“通经断纬”的高超技艺。第六枚青花凤穿牡丹纹罐,使用了光油工艺,画面细节丰富、层次清晰,呈现出完美的“宣德蓝”。
此套邮票体现了凤图案在不同时代的演变过程,展现了不同材质上凤图案的表现形态,具有较高的历史意义与艺术价值。另外,该套邮票综合采用了防伪纸张、防伪油墨、异形齿孔和荧光喷码等多种防伪方式,由王虎鸣设计,白金雕刻,河南省邮电印刷厂印制。
《凤(文物)》特种邮票上的玉凤,1955年出土于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镇罗家柏岭遗址,距今约4800—4400年,开启凤纹之先河,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玉凤体形修长、造型秀美、姿态活泼、技艺精湛、构思巧妙,代表了史前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琢玉技艺的最高水平。
晋侯鸟尊,2000年出土于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4号墓,是西周时期第一代晋侯的宗庙祭器,古青铜器中的精品,现藏于山西博物院,被誉为该院的“镇馆之宝”。整体造型为伫立回首的凤鸟形,凤尾下弯成一象首,与双腿形成三点支撑。
青釉凤首龙柄壶,是国内波斯风格图案凤首壶中唯一完整的孤品,唐代宫廷御用瓷壶,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灞桥金凤,通体由黄金打造,造型与工艺堪称唐代金银器之翘楚,现藏于西安博物院。金凤头顶花冠,昂首挺胸,双翼展开,两足蹬地,羽毛随风飞拂,尾部勾卷,尾羽为串枝叶形,层层向上。凤首、翅、尾、足极富动感,将金凤腾空欲起的瞬间刻画得生动形象。
缂丝凤穿牡丹团花,通经断纬的明代缂丝技艺造就出一派云天福海的场面,现藏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一对凤凰在牡丹花与桃花丛中遥相呼应,上接云天、下连福海,一派富贵喜庆之气。地部以捻金线织造,纹部运用了“缂鳞”、“掼”、“勾”、“木梳戗”等技法,配色鲜艳明洁,构图饱满,是一件难得的缂丝佳作。
青花凤穿牡丹纹罐,罐高37.5厘米、口径15.5厘米、足径15.4厘米,是凤纹展示面积最大、图案最完整的清代青花瓷器,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此罐胎体厚重,青花呈色鲜艳明快,纹饰清晰,生动活泼,盖面绘缠枝牡丹花与变形如意纹,凤凰图案用笔奔放,简洁凝练。足内有青花篆书“大清道光年制”底款。此罐造型与绘画风格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自古以来,我国劳动人民就把凤看成是吉祥如意、平安富贵的象征,把它视为吉祥鸟,因此凤也就成为重要的图案素材,经常出现在绘画作品或各种器物上,这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邮政部门发行的邮票中,可窥见一斑。
1954年8月25日,中国人民邮政发行了《伟大的祖国(第五组)古代文物》特种邮票一套四枚,其中第四枚是“漆奁、漆羽觞·战国漆器”,邮票的左侧(邮票名标为漆奁)是1952年长沙市颜家岭乙35号墓出土的狩猎纹漆樽,该器物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构图分为五栏,其中第一、三、五栏为变形凤纹图案,第二栏左侧有两兽在搏斗,右侧两猎人持箭,第四栏有一人牵猴,两兽前后追逐。这是我国邮票中最早出现的凤凰。
1979年3月29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中国绘画·长沙楚墓帛画》的特种邮票一套两枚,其中有1949年出土于长沙战国楚墓的《人物夔凤帛画》图案。凤凰造型十分优美,举颈扬首,张喙开目,展翅翘尾,前肢弓,后肢蹬,呈现一种朝气充盈、勃勃向上的矫健之美。
1992年12月4日,正值现行宪法颁布十周年之际,我国邮政部门发行了一套编号为1992-20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1992)》邮票,由卢天骄、潘可明设计,影写版印刷。画面为一对金色凤凰在广阔天地间由东向西,由西向东地围绕着宪法上下飞舞,寓意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创造出一个太平盛世,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
2017年4月9日,中国邮政发行了《红山文化玉器》特种邮票,第二枚“玉凤”和第三枚“玉人”均出土于辽宁牛河梁遗址,属于首次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新器型,现藏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其中,玉凤曲颈回首,羽翅层次分明,线条优美流畅。玉质为淡青色软玉,局部夹杂灰白色沁与瑕,扁薄片状,正面雕琢凤体,羽毛以阴线刻划,整体雕刻非常精细,体态表达有层次,线条优美流畅。
从上古时代到文明时代,龙凤文化始终是各民族共同信仰的标志,也是帝王皇权的象征,更是老百姓寄寓美好愿望的精神依托。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龙的地方就有凤,两者在一起事物就更加和谐完美,如我们所说的“龙飞凤舞”、“龙凤呈祥”等。
1979年3月29日发行的《中国绘画·长沙楚墓帛画》特种邮票第一枚“龙凤引魂升仙帛画”、1981年2月19日发行的《宫灯》特种邮票第三枚“龙凤灯”、1985年2月28日发行的《花灯》特种邮票第二枚“龙凤呈祥”,图案中都绘有龙与凤。
1981年4月15日,为弘扬我国悠久的陶瓷文化,中国邮政发行了《中国陶瓷——磁州窑系》特种邮票(T62),全套六枚,其中第四枚和第五枚分别是元代的《双凤纹罐》及《龙凤纹扁壶》,面值分别是8分和10分,两件文物均属于稀世珍品。器皿造型上的龙纹,张牙舞爪,矫健有力,再配以旁边绘就的云纹,宛若矫龙戏云海,十分生动,使人有云气扑面而来之感。而凤纹则线条简朴而酣畅,尾翼飘飘,翅击长空,在云纹的衬托下,更显其潇洒大方的姿态。
凤凰崇拜是建立在动物崇拜之上的神物崇拜,是动物崇拜的升华。鸡、鹰、燕、鹤、乌鸦、鹌鹑、孔雀、鸳鸯、天鹅等许许多多的鸟禽,都进入了凤凰的融合过程,成为凤凰的取材对象。2004年至2006年,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中国鸟》普通邮票九种(枚),2008年又发行同主题特种邮票一套六枚。这些邮票上印的都是中国特有鸟种,而且是珍稀鸟类、国家级保护动物,如红腹锦鸡、白尾地鸦、黄腹角雉、黑额山噪鹛、藏?、台湾蓝鹊等。这些中国鸟,都是凤凰的融合对象,以其形象为图案的邮票,也都堪称“凤凰邮票”。
F. 宋代的缂丝有哪些特点
宋代的缂丝以实用为主,纹饰有紫鸾鹊谱、紫天鹿等。缂法有掼、勾、搭梭及结等方法。朱克柔、沈子蕃、吴煦等都是缂丝名手。朱克柔的缂丝牡丹图、缂丝莲塘乳鸭图和缂丝茶花图等,古澹清雅,富于装饰性。沈子蕃的缂丝山水轴、梅鹊图、青碧山水图等,往往根据画面中的不同形象,选用不同松紧粗细丝线来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