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底派牡丹
㈠ 鉴别成化年武士壁虎花瓶
纹饰的鉴定
纹饰鉴定的主要功能是鉴定古陶瓷的时代。一些窑,特别是名窑的典型纹饰,也有助于鉴定器物的窑口。
一、纹饰种类及纹饰的时代总体趋势
1.陶瓷器上的纹饰,习惯上按其所在部位及制作工艺,可分成胎装饰与釉装饰两类 胎装饰:陶瓷器上举凡刻、划、印、剔、堆、贴、镂、雕、塑,等等纹饰,工艺上均是以硬质工具在胎体上作成,大多于上釉前施工,亦有少数作于上釉后。 釉装饰:用釉料、彩料在胎体上描绘图案、书画等,工艺上是以毛笔之类的软工具施技,不触破、更不损伤胎体。大家知道,釉装饰中又有釉上彩、釉下彩之不同。 胎装饰乃元代以前陶瓷的主要装饰手法。 釉装饰为元、明、清陶瓷的主要装饰手法。
2.时代总体趋势
新石器时代:各种彩陶,属彩装饰。这种低温彩的装饰功用,类似于后来的釉。(仅是装饰功用,它没有釉所有的保护胎体等功用。)各种灰陶、黑陶、红陶、褐陶等上的刻、划、堆贴、锥刺的云雷纹、绳纹、平行线纹等等,属胎装饰。显然,整个新石器时代彩陶比灰陶等数量少些,可以认为新石器时代陶器以胎装饰为主。 原始青瓷:全是胎装饰,有印花、堆贴(如S纹)等。 东汉六朝青瓷: 胎装饰:刻、印、镂、堆、贴、雕、塑等类胎装饰为主,占此时期装饰的绝大部份。 釉装饰已经萌芽,出现了下面一些形式:褐色点彩,出现于三国至西晋晚期,到东晋已经成熟并流行起来;三国吴时,出现釉下褐色彩绘,但未形成风气,所见标本目前仅一件。这个时期的釉装饰,无论点彩、釉下彩绘,均为高温釉料作成,与胎体一次烧成,即为高温彩釉,以铁、锰为呈色剂。 隋、唐: 这是我国陶瓷各种纹饰,装饰手法大发展的时期,刻、印、镂、雕、贴、堆等胎装饰继续发展,以唐三彩、长沙窑彩绘、巩县青花为代表的釉装饰得到空前发展,我国陶瓷装饰出现新气象。但胎装饰仍是主要形式。 胎装饰;在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及邢窑为代表的白瓷的各大名窑,"重釉不重纹饰",故纹饰很少。这不多的纹饰几乎全是刻、划的莲瓣纹之类的胎装饰。此外,长沙窑有堆、贴、模印等胎装饰。 釉装饰: 点彩、条彩、斑彩,这是高温彩釉,以铁、锰、钻等为呈色剂。长沙窑、越窑、邛窑有。 彩绘:这是此时期大量兴起的陶瓷装饰工艺,继承六朝传统,以长沙窑最为丰富,越窑巩县窑有少许。常见有褐、绿、兰、红等色,以铁、锰、钻为呈色剂。彩绘无论釉上釉下,均是高温彩绘,一次烧成。 三彩:前编已经讲过,唐三彩是一种低温二次烧成的釉彩,呈色剂主要有铁、锰、钻、铜等。这是我国陶瓷釉装饰最为引人注目的成就,有承前启后的巨大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以浙江越窑青瓷为代表的唐代青瓷,尽力在提高釉本身的装饰效果,即釉没有作成纹饰,仅釉的色泽美就充 分美化了瓷器,此时已较为成功,较为明显。如越窑釉的"千峰翠色",装饰效果就极佳。 宋: 此时我国陶瓷器大大发展,在陶瓷装饰上是胎装饰与釉装饰并重。比较起来,胎装饰使用较多,而釉装饰亦得到更大发展,其发展速度超过胎装饰。 胎装饰;以印花、划花、刻花为主,雕、塑、堆、贴、镂等技法用的较少。以定窑系白瓷印花,耀州窑系青瓷刻花划花,青白瓷系列划花最有代表性。 釉装饰: 有进一步发展。在我国陶瓷史上,是最为重视釉本身对陶瓷器的美化装饰作用的时期,也最成功,真正实现数百年来人们不断追求的釉质如冰似玉,釉色雨过天青,千峰翠色的愿望。此时期釉本身的装饰效果(不依靠图案纹饰)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有若干影响深远的创造。 均窑创造了窑变釉(两种以上釉合用变化出的特殊釉)、铜红釉。 汝窑、官窑、龙泉窑,均重视釉本身的美化装饰作用,只凭单色釉本身就制造了极佳的装饰效果,釉的凝重、深沉、含蓄、厚润(有的时期,釉厚超过胎体厚度),极好地美化了瓷器,达到它种装饰手法达不到的装饰效果。 官窑、哥窑创"金丝铁线","鱼子纹"等开片釉,为釉装饰工艺开辟新途径,即釉色不同有不同的装饰效果,釉的形式有差别,更有一种别开生面的装饰效果,开片纹以其似残而非残的特殊形式,创造了一个新的美学情趣。 彩釉结合的装饰:釉装饰的不断发展,宋代出现了磁州窑系的釉上彩或釉下彩装饰工艺与釉结合的新型装饰工艺,白釉釉下黑花,釉上红绿彩就是典型。主要形式是绘画、诗文。也有釉上彩与釉下彩结合的个别例子,但很不成熟。 青花瓷这种釉下装饰工艺,继承唐代传统,有少量生产。宋代青花数量虽少,意义却比较重要,它使唐代开创的这种釉下装饰工艺没有中断,得以延续,就为宋以后青花的大发展提供了工艺技艺传统。 元、明、清: 釉装饰极大发展,胎装饰急剧衰落,以景德镇窑为代表。 元代以青花、釉里红成就最大。元青花上承唐以来釉装饰工艺技术而大加发展,下启明清青花的黄金时代。元代首创的釉里红,使釉装饰获得一个新品种,更受社会喜爱,为釉装饰的进一步发展增强了活力。单色釉也承宋代风范,龙泉窑在元初仍然处于高峰。另外创造了高温兰釉。铜红釉也有发展。 明代釉装饰进入绘画时代,以青花为主流,发明,发展了五彩、斗彩、素三彩等。 清代的釉装饰更发展到极致,以各种彩瓷为主,青花次之,大量使用色釉。彩瓷中以粉彩为代表,到中晚期占主导地位。
作者:『湘妃竹』 2007-5-9 17:00 回复此发言
--------------------------------------------------------------------------------
2 纹饰的鉴定
明、清时期,也还有一些胎装饰瓷器,但与大量的釉装饰比,微不足道,略而不述了。
二、纹饰的主要形式、题材及其时代特征
前面曾经提到,纹饰是鉴定古陶瓷的内容之一,元代以后尤其重要。
l.纹饰的形式 古代陶瓷器的纹饰,从形式上可分为几何纹与绘画两类。从美学角度讲,几何纹是图案化了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描绘,这在现代派绘画艺术里,以极端化了的形式表现得尤为充分、彻底。比如三角形可能表达了山,云霄纹中的圈、弧线,可能表达了良然界的云和雷,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弧线三角纹(半山文化)可能表达了狂风、巨浪,等等。绘画,无论写实写意的,都是人们通过自身的观察,运用人的感觉、认识、理解来反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因而最受人的意识(哲学、美学等)的制约,最具社会性、时代性,因此,具有较重要的鉴定意义。
2.纹饰题材 我国几千年陶瓷器的纹饰题材,除几何纹外,绘画类主要为植物、动物、文字,及其他次要的题材。(前面讲过,几何纹也可能表现的是上述题材中的一类或几类。)人们在陶瓷器上描画什么,表达了他们对它的一种感情:热爱、希望、追求、吉祥等,总是体现了人的意识。而人的意识,又无不受每个时代的主导意识(前已论说到,时代的主导意识往往是统治阶级、统治民族的意识,有许多时候就是最高统治者如帝王个人的意识)的影响,也是时代主导意识的反映、折射。因此,同一题材,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甚至表达不同的内容。比如,所谓的岁寒三友--松、竹、梅,封建时代用来表达仕大夫(知识分子)个人的气节、风骨,现代多用以表现国家、民族的气概、精神。又如,龟,在秦汉至唐代,均被视为一种吉祥物,是长寿、稳固的象征,元明以后,则是一种秽物。因此,我们可以反过来,从绘画纹饰的特征,来判定它们产生的时代,从而借以推断陶瓷的时代。同一时代各地的风土民情、地理环境不同,可能形成风俗习惯、爱好的不同,反映在绘画纹饰题材上,风格手法上,就有地域差异,如北方人多爱马,南方人多爱牛。北方人性格豪放,绘画风格便粗犷些,南方人醇和,纹饰风格纤细,等等。这样,陶瓷器上纹饰的鉴定,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利于鉴定器物窑口。
3.几种主要纹饰的时代特征
①莲花:最早出现于东汉,跟佛教文化有关。因为莲花在佛教中是一种圣洁物。因为佛教在我国虽几起几落,却也久盛不衰,影响到社会各阶级、阶层,深入到文化意识的各个领域,因此,莲花纹在瓷器、陶器纹饰中经久不断。 东汉;用高温釉画成单个莲瓣。 酉晋后期出现莲瓣纹,一件器有几个莲瓣。六朝时期莲瓣的特征是短、肥胖、粗大,多为刻花。 唐代的莲瓣也还比较肥胖,排列比前朝紧密些,多为刻花。 北宋的莲瓣纹,莲瓣稍瘦,排列紧密,多刻花、划花。 南宋莲瓣细长、排列紧密,形似菊花。 元代:莲瓣肥大,莲瓣与莲瓣间有空隙,瓣中绘有杂宝,"有些不可名状。瓣中绘杂宝之风格,明、清尤甚,至今不灭。 明代:早、中期的莲瓣较宽大,排列渐紧,瓣与瓣间空隙渐小,以至于无,莲瓣完全联在一起。 清代:明末至清末,陶瓷器上的莲瓣逐步变形,即所谓异化,图案化,或似象非象,已不再具有严格的宗教神圣意义了。 元、明、清的莲瓣以绘画为主,极少有划花、刻花。
②牡丹:陶瓷器上用牡丹作为装饰纹饰始于唐代,这与唐代人(或说武则天)偏爱牡丹有关。牡丹花象征富贵荣华。 宋代:花形较写实,花朵硕大,以磁州窑的白底黑花牡丹为代表。四川彭县磁峰窑白釉印花牡丹也硕大写实,多与凤合画,因当地盛产牡丹,即"天彭牡丹"。 元代:青花瓷上多见,牡丹往往画成缠枝花,花瓣不填满色,留白边。牡丹叶多画成葫芦形。 明代:变化多而迅速,各朝几乎都有自己的特点,不是几句话所能归纳得了的。较为显著的特征是多同各式凤组合成凤穿花,寓富贵无边的吉祥意。 清代:也有牡丹与凤同画的。清代中晚期往往把牡丹插在花瓶里,寓"一品(瓶)富贵"之意。
③菊花:象征长寿,又用以表现人的不屈不挠的气节,此明显从菊花有耐霜雪的特性引申发展而来。 宋代:形式上刻、画均有,刻花以耀州窑为代表,画花以磁州窑系为代表。宋代的菊花比较写实。 元代:元代菊花纹以青花瓷上为典型,特点是花瓣多不填满色,留白边。花蕊多,多画成网络状葵花形,或成由里向外旋的螺旋纹。大多菊花画成缠枝花。 明代:明初菊花还用得多,花单独用。明后期多同有关人物画在一起,如陶渊明爱菊图之类。明代菊花的特点是:花瓣变得比较小,花蕊变大作旋涡状。 清代:菊花亦有画者,但无多少特征。雍正粉彩品上所画菊花生动形象,色泽娇艳,大有呼之欲出之态。
④梅花:宋代始多见于陶瓷器上。宋初钱塘人林逋(967-1028年)中年隐居于西湖孤孤山,调鹤种梅,不趋名利,不应召作官,亦不经商求富,热爱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之间,淡泊无为,品质高洁,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时人把他与梅、鹤相依为命、形影不离的情景,称之为"梅妻鹤子"。(林逋确也终身未娶。)宋代陶瓷器上始多见梅花,恐与林和靖爱梅关系重大。因林之爱梅受到仁宗皇帝嘉奖,为一时佳话,故成时尚。 宋代:多折枝梅花,形式上多刻花,印花。 元代:花瓣留白边--可见花瓣不满色、留白边,乃元代花瓣一特色。陶瓷器上始见松、竹、梅"岁寒三友图"。(这恐与元代汉族知识分子不满异族统治有关。)又见有月影梅--梅花和弯月组合的画面,寓清白高洁。 明代:前期多月影梅、松竹梅。梅花多画成圈状。后期至清代多见喜鹊闹梅。 清:康熙、雍正时,多"冰梅纹"(开片地梅花),品种有青花、红彩等。
⑤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鹤是一种寓意长寿,祥瑞的动物,较早出现于铜器,书画类艺术品中,为艺术家们常用的题材。在陶瓷器上鹤较多出现,是明宣德时期,有"西王母骑鹤图"等。之后,明代弘治、嘉靖、万历,清代康熙渐多。清代瓷器上常见松鹤图,寓意"松鹤遐龄",及云鹤图,寓"云鹤仙境",均带浓厚道家文化色彩。
⑥鸡:鸡为六畜之一,虽不很高雅,却是日常生活中常见,为官、民生活必不可少。又鸡多产,又暗合中国传统文化祈求多子的象征,故也常作为陶瓷器的装饰纹样。最有名的鸡,是成化斗彩鸡缸杯上的鸡。成化斗彩鸡缸杯为一代名品,从成化后历代多有仿者,以康熙仿得较为成功。清代鸡的形象更多出现于陶瓷上,如五鸡图--寓意人间五伦,及子母鸡等。 现在将成化斗彩鸡缸杯与康熙仿成化斗彩鸡缸杯作一比较,提供一个鉴别真仿品的鉴定方法、要领的例子。
作者:『湘妃竹』 2007-5-9 17:00 回复此发言
--------------------------------------------------------------------------------
4 表十五 成化、康熙斗彩鸡缸杯比较表
形制
成化: 高3.3,口径8.3,足径4.1厘米
康熙:高3.4,口径8.3,足径3.7厘米
胎釉
成化:敞口,卧足,胎体轻薄浅牙白色釉,釉面莹润,足边(足跟)一周 无釉
康熙:造型、胎釉同成化
款识
成化:底心青花双方框六字两行楷书
康熙:款式同成化,但六字几将杯底占满,线粗、色重
纹饰
成化:纹饰及款识的青花线条纤细,色浅淡,绘画简洁生动
康熙:青花线条粗,色重、青花山石上加饰浓重青花色点,彩料中有很多细小颗粒,绘画较板滞
作者:『湘妃竹』 2007-5-9 17:05 回复此发言
--------------------------------------------------------------------------------
5 回复:纹饰的鉴定
⑦龙:众所周知,在中国文化中,龙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人就是龙的传人。(龙的文化意义,可参阅罗二虎著《龙与中国文化》,三环出版社1989年。)龙的形象大量广泛出现在我国玉器、石器、铜器、绘画、木雕、漆器……几乎所有的艺术品上,中国人生活所接触的一切方面都有龙的形象存在。陶瓷器上的龙的形象也是这样,出现得既多且早、从未间断。由于前面我们论说的原因,每个时代的龙都有其时代的特征。我们认识了这些特征,就可以用来帮助我们鉴定器物的时代。正由于陶瓷器上的龙的形象十分普遍,所以掌握这些特征,对鉴定陶瓷器尤为有用。 历来研究龙的人很多,专门研究陶瓷器上龙的形象者也不少。本书先概括介绍一下陶瓷器上各个时期龙的纹饰形象,作为提要,再附上一篇较详尽的研究文章及纹饰图,作鉴定参考。 六朝:龙成鳄鱼形状,神态凶猛。 唐:龙的形象富有生气,为一般动物样,没有神圣、威严意味。 宋代:据许多学者研究,中国的龙,此时才与封建帝王的权威有关,成为帝王象征,为皇帝所专用,皇帝自命为"真龙天子"。因为宋代磁州窑、定窑、吉州窑等窑产品上都有龙纹出现。宋代的龙纹形象威武,极有神彩,象征皇帝的权威,至高无上。 元代各种陶瓷器上都多见龙纹,尤以青花瓷上的龙纹最典型生动、时代特征最强。元代龙纹的特点是:龙头小、身细长,有背鳍(脊),有三爪、四爪、五爪几种爪、鹿角、方格鳞、龙身矫键灵活,充满生机。形式有云龙、赶珠龙、龙凤。刻、印、画都有。 明代:龙纹为官窑瓷器上最常见的纹饰。明代陶瓷器上的龙,身体粗状,猪嘴(下颚比上颚长些),龙须上卷,鱼鳞,五爪多。这是总的特征,各时期,又多少还有些差别: 洪武、永乐:大体承袭元代的风格。 宣德:龙身开始变得粗一些。此时又有一种飞翼龙出现,这种形式的龙,此后明代各朝的清代康、雍都还有。还有所谓香草龙--龙尾呈多枝卷草形,为此时前后特有。 弘治:龙的两眼平视。多为五爪。 嘉靖:龙的形体多样。一是常见的行龙,穿云破雾。二是出现正面龙:龙体不作横三曲状,而作竖立状:龙头在上,尾在下,四足分列左右,头面正对观赏者,故名。三是螭虎龙,描画极其简单草率,状似壁虎,有行走状,有团状。正面龙、螭虎龙皆为前所未有者。 明末:龙画得更为草率,线条凌乱,色彩浅淡,填涂粗糙。崇祯时的正面龙,形似老人,毫无生气与威严,反映出明王朝的统治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微残了。 清代:清代的龙,身躯亦较粗,下颚较短,形象比较和善。各朝的特征是: 顺治、康熙:龙的形体、形象有明代中期的风格,比较威严。有一种过墙龙--形体由碗、盘里面延伸至外壁,此朝始见。 乾隆:龙的神态由威严开始变得和善,不再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至尊无上的神貌。多见龙与凤合画,意为龙凤呈祥,象征男女爱情。又多二龙戏珠。凡此说明龙的纹饰寓意已大为世俗化。 嘉庆以后的龙纹,更大量出现于陶瓷器上,更加世俗化,形式有划龙舟、婴戏舞龙、龙穿花等,成为玩物,龙已大大失去神圣威严,至尊至上的权威形象。
历代龙纹演变详情见附录五。
⑧鱼:陶瓷器上鱼的形象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彩陶上就已作为装饰纹饰,如著名的鱼纹盆。从那时至汉代用得不太多。大约在唐代,鱼纹开始较多的出现于陶瓷器上,并被付予吉祥意义。鱼谐余,象征宝贵有余,年年(连年)有余,表达生产落后社会里人们希望生活富裕宽绰,有余有剩。 唐代:鱼的形象充分写实,较为形态生动,许多窑都有瓷塑玩具鱼,长沙窑有绘画鱼、印花鱼、模印贴花鱼等。 宋代:在唐代写实风格影响下,有较为写实的,也有较为抽象的,以后者最具时代性。磁州窑器上所画鱼即属后者,线条简洁,着墨不多,却形象生动,勃勃有活力,动感特强,有后来写意画的韵味。龙泉窑青瓷的模印双鱼纹即为前者,均为写实性的阳文,形象比较呆板,少活力。 元代:青花瓷上绘画鱼纹较有特色,多画鲑鱼:撬嘴、高鳍,圈状珍珠鳞。鲑谐"贵",寓"宝贵有鱼"意。又有一种鲶鱼,鱼鳞呈网络状。鲶谐"连",寓"连年有鱼"意。 明清时期,陶瓷器上鱼纹更多,青花器上更常用。鱼的形象一般都较生动。
㈡ 紫闪牡丹鹦鹉全称
白底紫闪派牡丹鹦鹉。
牡丹鹦鹉的特色基因非常多,不同的特色基因加上颜色组合,让牡丹鹦鹉的颜色丰富多彩,令人眼花缭乱。再加上各种玩家定义的称呼规则,让新人简直云里雾里。
绿桃:桃面类牡丹鹦鹉的原始种,也是唯一的原始种!
为什么绿桃叫原始种呢因为这就是牡丹鹦鹉代表面类小鹦,并能独立称之为“种”的个体。它是面类牡丹的本源,其他所有的品种都是在绿桃的基础上叠加了特色基因而培育出来的。换句话说,如果你的小鸟没有得到特殊的基因或基因组合,那么ta就是绿桃。
基因:无
幼鸟:身体皮肤黑,眼睛黑,脚黑,嘴壳带黑。一开始的绒毛也是深灰色的,慢慢的长出绿色的羽毛和淡红色的脸蛋。
㈢ 工笔牡丹技法解析
说到工笔牡丹其实你说容易吧也不容易,反正很多人也是学过的,但是谁又学得出来呢?所以啊,还是要尽量学了,最近很多人都在求这个工笔牡丹的技法,那么有的人问了,这些技法到底是怎么样的呢?能不能给自己学到相关的知识呢?下面一看就知道了呀,速度吧!
牡丹是我国传统名花,花头端庄大方,富丽堂皇,国色天香,自古就有富贵吉祥、繁荣昌盛的寓意。我国山东菏泽、河南洛阳的牡丹最负盛名。历代文人墨客留下许多优美的诗篇和动人的画卷。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好似仍在耳边回响。牡丹从颜色上分主要有八大色,如白色的夜光白、蓝色的蓝田玉、红色的火炼金丹、墨紫色的种生黑、紫色的首案红、绿色的豆绿、粉色的赵粉、黄色的姚黄,还有花色奇特的二乔、娇容三变等等。另外在同一色中,深浅浓淡也各不相同。花房画法牡丹的花房部分主要分雌蕊和雄蕊。雌蕊位于花心中央,形状老蒜头,五至七瓣不等。雄蕊环绕于雌蕊四周,初开时排列整齐,多呈粉黄色。
步骤一:花房用中墨铁线勾勒,注意透视变化。雌蕊及包衣平涂汁绿色。柱头平涂淡白粉。
步骤二: 雌蕊及包衣用朱磦统染,柱头用牡丹红从尖部往回染。
步骤三:用胭脂分染雌蕊及包衣,中间的房瓣用染高法,两边留水线。之后用三绿+白粉提染亮面。用淡胭脂勾勒包衣脉纹。用浓朋脂提染柱头尖部。
步骤四:示范图由于是在白底上的,点粉黄的蕊不显眼,所以维蕊就用头青沥粉点。点蕊时要水分饱满,干透后用浓白粉勾点蕊线蕊丝用浓牡丹红勾勒。
牡丹叶子的画法:
步骤一:画叶子先从一片叶开始,再到一组叶。首先用浓墨勾勒中间的主筋线,宜挺拔有力。逆锋起笔,根部略粗壮,顺锋向叶尖部勾勒并渐渐细下来,到叶尖部回锋收笔。然后再勾勒两边的副筋,最后勾边缘线。
步骤二:勾勒好一片正叶后,再用中墨勾勒反叶。叶柄的结合部位要表现得自然而美观。
步骤三 :正叶用草绿(酞青蓝+墨+藤黄)平涂。反叶、梗用汁绿色(酞青蓝+藤黄+少许朱)平涂。
步骤四:正叶用花青统染。第一遍颜色从根部向叶尖涂到约三分之二处,用水笔拖染开去;第二遍缩小面积统染。反叶用草绿色统染。
步骤五:正叶用墨青色(花青+墨)分染,这步要留出水线。水线要留得自然,边染边留。反叶用墨绿色(草绿+墨)留水线分染。
步骤六:正叶用稍重墨青色进行局部提染,主要是叶子根部以及不留水线的那边。反叶用淡胭脂由尖部向根部大面积地拖染。正叶整体罩染淡草绿色颜色千后,用浓墨复勒主筋。反叶、叶柄用淡胭脂复勒一遍。
牡丹叶子的不同造型
牡丹的叶子为羽状复叶型,一组叶有九片单叶,称为三叉九顶。俗话说红花需要绿叶配,所以说一工笔牡丹作品叶子的作用不容忽视。
小花苞、萼片、托叶、茎的画法
牡丹最美丽的是大花头,但是往往在画面构成中,我们不能只画大花头。为了使一幅作品气势贯通,小花苞和梗就能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盛开的大花头配以小花苞,既活跃了色彩关系又显得生机勃勃。所以,画好小花苞、萼片、茎梗是非常重要的。
步骤一:用淡墨细线勾勒花苞。用有粗细化的中墨线条勾勒萼片、托叶。用铁线勾勒茎
步骤二:本幅示范作品是在仿古底色(朱碟+藤黄+少许墨+三绿)上完成的如果是白色的纸张,最后画完就不用染白粉了。花苞用淡白粉平涂。萼片、托叶、茎平涂绿色(酞青蓝+藤黄+少许朱环)。
步骤三:花苞用淡汁绿色统染两遍。萼片、茎用草绿统染,都是画一边,另一边染开。托叶用淡朱由尖部染
步骤四:花苞用草绿分染。萼片、茎用墨绿色(草绿+墨)留水线分染。托叶用脂留水线分染。水线要自然地边染边留,不要留一条刺眼的白边。
步骤五:花苞用中等浓度的白粉提染花瓣的部,之后用曙红画一下花瓣外缘的小结构,用水笔染开。薄三绿加白粉提染片、茎的亮面。
步骤六:用淡胭脂水复勒萼片、托叶、茎。用浓粉黄(白粉+藤黄)沥粉点花蕊。
老干的画法
步骤一:牡丹的老干为灌木,无主枝,常作分叉状。用中墨写意性笔法勾勒老干,结合侧锋、逆锋用笔。嫩叶也用中墨勾勒。
步骤二:用淡墨干笔依据老干的结构皴擦明暗,不要画得过于平均。嫩叶部分平涂汁绿色。
步骤三:用稍重些的墨继续皴擦老干,亮面要留出空白。用中墨在局部复勾线条。嫩叶用淡朱统染。
步骤四:用淡赭石色整体罩染老干,空出疤节处。随后用淡墨点苔,并用清水破一下,趁湿点入三绿。嫩叶用胭脂分染。
蓝花瓣的画法
步骤一:用重墨勾勒花瓣的线条。
步骤二:平涂淡蓝色(酞青蓝+墨+白粉)。
步骤三:用花青统染花瓣两遍,第一遍颜色由瓣根向外缘涂到三分之二处,用水笔染开。第二遍缩小面积。反瓣留水线分染。
步骤四:用花青分染,之后用墨青色(花青+墨)提染最暗处
步骤五:用中等浓度的二青提染花瓣亮面,之后用酞青蓝整体罩染两遍。
花头的白描造型
色彩艳动人,品种繁多根据花的形状可分为单瓣类、重瓣类、千瓣类。在这三大类中,又视花朵的形态特征分为葵花形、荷花形,玫瑰花形,半球形、皇冠形、绣球形六种花形。这种分类方法比较直观地反映了花朵的各种变化形态。
《胭脂红》画法步骤
步骤一:用淡墨勾勒牡丹花头,注意表现牡丹花头的轻柔、卷曲;用中墨勾反叶、枝梗、花房等;用浓墨正叶,线条比勾花头的线条粗壮挺拔些。
步骤二:做背景,用盐黄色(朱+墨+藤黄+少许三绿)加入大量水刷底色。花头平涂演白粉,叶子正面平涂草绿,反叶、技梗、嫩芽平涂汁绿色(藤黄+花青+少许朱磲)。
步骤三:花头用淡胭脂统染两遍,主要表现花瓣的固有色以及叠压层次关系。然后花房部位再整体统染一下;反叶、枝梗用草绿分染,留水线;嫩芽用朱磉染一下;正叶用花青统染两遍,重色集中在根部和主筋部位。
步骤四:花头用中等浓度胭脂分染局部结构关,然后用浓胭脂提染最深处;正叶用花青中等浓度)留水线分染叶脉,之后再用墨青色(花青+少许墨)提染暗部以及处理叶与的掩映关系;反叶、枝梗用墨绿(草绿+墨)再统染一下;嫩芽用胭脂提染。最后,用绿色烘染一下背景,主要集中在花头、叶子的下方。
完成图:花头提染白粉,主要表现亮面。正叶用草绿整体渲染,色干后用中墨勒一下主筋。反叶,枝梗,花房瓣用三绿+白粉提染一下亮部,之后用淡胭脂复勾一遍。枝梗凹处用曙红画一下。花蕊用浓粉黄色(藤黄|+白粉)沥粉点,朱磦勾细蕊线。最后钤印完成。
㈣ 紫薰牡丹鹦鹉配对啥好
牡丹鹦鹉紫罗兰配普兰。
成功配对的表现是接受对方的吐食,互相梳理羽毛,挨着一起站,牡丹鹦鹉外号权情侣鹦鹉不是白叫的,秀恩爱的亲昵劲会闪瞎眼的。
可以配紫闪,紫薰,紫薰派,白底紫闪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