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牡丹亭
1. 《牡丹亭》(游园)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有明一朝,戏曲发达,临川汤若士一曲《还魂》数百年来惊动了无数文人志士和民间看客,还矣?畅若失兮!又有多少后人竞相演绎,纷呈情形怎汤翁可料也!除了经常的折子演出外,谨将几大演出版本系统,免却争议,略作铺陈。其实内中全部都是有着复杂关联的,不赘。
传统版《牡丹亭》。明清两代擅此剧者甚众,估计全本也只在清中以前可能存在。1932年1月14日“大世界仙霓昆剧社戏单”显示,曾《牡丹亭》本戏,约三小时。演出自梅、俞时代前后的京昆演员大都会唱也经常上演,乃局限于折子,尤以《学堂》《游园》《惊梦》《寻梦》《拾画叫画》《写真》《离魂》等为最,通常若将上述几折连演,也算是本戏,确切称为节本。
俞振飞版《牡丹亭》。改编苏雪安,作曲朱传茗。闺门训女、游园惊梦、写真离婚、跌雪投观、魂游冥判、叫昼冥誓、回生婚走、硬拷迫认。全剧8场,3.5小时。1957年12月演出。俞振飞、言慧珠主演。
湘昆版《牡丹亭》。改编余懋盛,周斌秋、谭贵昌、匡升平、彭升兰等担任艺术指导。闹学训女、游园惊梦、描容离魂、久冥魂游、拾画访梦、叫画冥逝、回生婚走,全剧共7场。1962年6月演出。很有湘昆特色。
华文漪版《牡丹亭》。陆谦之、刘明今重编,方传芸、郑传鉴担任艺术执导。全剧共七场:闺塾训女、游园惊梦、寻梦情殇、倩魂遇判、访园拾画、叫画幽遇、回生梦遇。1982年5月演出。
张继青版《牡丹亭》。剧本整理胡忌、艺术执导姚传芗、唱腔设计钱洪明。全剧5场:《游园》《惊梦》《寻梦》《写真》《离魂》。1982年10月演出。张也曾以此巡演海外。最近名人于丹说的大概也是此版本。
蔡瑶铣版《牡丹亭》。剧本整理时搜、傅雪漪,马祥麟导演。全剧8场:训女延师、花慨师窘、惊梦寻梦、灌园访梦、题画离魂、魂游问花、拾画幽会、逃生还魂。1983年演出。
王奉梅版《牡丹亭》。1993年,四场本:《惊梦》《寻梦》《写真》《离魂》。周世瑞整理、姚传芗主教。2000年前后排演上、下本,共10出。由汪世瑜、王奉梅主演。[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这是青春版《牡丹亭》的基础版本。[/color][/size][/font]
梁谷音版《牡丹亭》。唐葆祥改编。共六场:花神巡游、游园惊梦、写真寻梦、魂游冥判、叫画幽媾、掘坟回生。1994年1月演出。
上昆版《牡丹亭》1。上海昆剧团出品。三本共34出,时长7小时。蔡正仁、张静娴//岳美缇、李雪梅//张军、沈佚丽等主演。1999年8月首演于上海戏剧学院实验剧场,2000年4月苏州中国昆剧艺术节公演。
上昆版《牡丹亭》2。上海昆剧团出品。编剧王仁杰,导演郭小男。上、下本共22出。蔡正仁、张静娴//岳美缇、李雪梅//张军、沈佚丽等主演。2003年8月30日首演于上海戏剧学院实验剧场。
欧洲版《牡丹亭》。由美籍彼得谢勒执导,双语,英语为主。时长3小时。1998年夏首演于伦敦巴比肯中心,1999年春美国首演于柏莱克。西洋美声歌剧、话剧、昆剧三线并行。昆剧部分由华文漪饰杜丽娘、史洁华饰春香。
美国版《牡丹亭》。旅美华人陈士争执导。全55出,演出时长20小时(出版的DVD缩为2小时)。温宇航(原北昆)、钱熠(原上昆,旅美)主演。1999年7月首演于美国林肯艺术中心。本版为清以来首次全本演出,离奇怪异,评弹主要辅助。
青春版《牡丹亭》。承白先勇之力,风靡海内外。三晚连演,共25出。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出品,汪世瑜、张继青主教,俞玖琳、沈丰英主演。2004年6月14日在苏州大学首演。本版本为目前最有市场、进高校最多的昆曲剧目。
厅堂版《牡丹亭》。北京普罗之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艺术总监林兆华,汪世瑜担任导演。演出时长120分钟[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共8出[/color][/size][/font]。曾杰(浙昆)、胡哲行(苏昆)主演。2007年5月18日在北京皇家粮仓首演。本版为目前票价最贵的昆曲剧目。
[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歌舞伎版《牡丹亭》。计划创作中。汪世瑜饰演柳梦梅,日本歌舞伎大师坂东玉三郎饰演杜丽娘。计划年底开排,明年5月演出。中日版《牡丹亭》采用全男班阵容,坂东玉三郎和北京京剧院的胡文阁、中国京剧院的刘铮将轮流出演杜丽娘,而汪世瑜将和北京昆曲剧院的王振义、苏州昆剧院的俞玖林联手出演柳梦梅。[/color][/size][/font]
如此多的版本,自然是昆曲的魅力和剧本本身的魅力让世人难以割舍和忘却。真的要感谢汤先人了。不过一旦眼光刷刷集中于牡丹了,众香国中其它万千美丽还是不该冷落甚至遗忘的。定有遗漏,敬请赐补。
2. 求安九的社戏里那段牡丹亭唱词
开始的小生唱得一句没听明白,接下来的念白很清楚,“那生,素昧平生,因何到此?”是《牡丹亭·惊梦》里的一出折子戏——《山桃红》前面的念白。
3. 鲁迅写的一篇文章叫做 社戏 中老生,小旦,小生,小丑,演的什么角色
生:男性,分小生(武生)和老生,
旦:女性分青衣,花旦,刀马旦
净:男性,俗称花脸,一般用于有明显个性人物或英雄人物
丑:丑角,男女性都有,男如武大郎,女如媒婆之类
以上只是个大概说明,其中每个角色还有庞杂的正/副,大/小之分,中国的国粹非一言半语说的明白,有兴趣就要参考大量相关专业资料了
“生”是逻辑性 脚色的统称。扮演中老年人物的叫老生,因戴髯口,又称须生、胡子生,如《空城计》中的诸葛亮。按表演艺术的不同特点,分为唱功老生、做功老生和兼重武功的靠把老生。扮演青年不挂胡须的叫小生,如《西厢记》中的张生。按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技艺特点,又分巾生、冠生、穷生、雉尾生和武小生。扮演擅长武艺的青壮年人物叫武生,又分长靠武生(如赵云)和短靠武生(如武松)。还有扮演儿童的叫娃娃生。
“旦”是女性脚色的统称。按扮演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点,又可分正旦、花旦、贴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七种类型。正旦(青衣)主要扮演性格刚烈、举止端庄的中青年女性,秦香莲;花旦扮演天真活泼或放浪泼辣 青年女性,如《拾玉镯》的孙玉姣;贴旦指同一剧中次要的旦角,大多为丫头;闺门旦扮演少女,如《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武旦扮演擅长武艺的女性,如穆桂英;老旦扮演老年妇女,如佘太君;彩旦扮演女性中的喜剧、闹剧人物,又称丑旦、丑婆子,如戏中的媒婆。
“净”,俗称花脸,大多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特异的男性人物,面部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演风粗犷。按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及技艺特点,又可分为大花脸,以唱功为主,如包拯;二花脸,以做功为主,如曹操。二花脸又可分武花脸,以武为主,如杨七郎;油花脸,形象奇特,如《钟馗嫁妹》中的钟馗。
“丑”,扮演喜剧脚色,由于在鼻梁上抹一上块白粉,俗称小花脸,又称三花脸。传统戏中丑脚扮演 人物种类繁多,有语言幽默、行动滑稽、心地善良的人物;也有奸诈刁恶、悭吝卑鄙的人物。按扮演人物 身份、性格和技艺特点,又可分为文丑和武丑。
http://wenda.tianya.cn/wenda/thread?tid=035c0c89135e7d7a
4. 根据鲁迅的社戏改写成歌词
社戏
作词/作曲:安九
编曲:bear
演唱:安九
和声/后期:Hita
戏腔:昆曲《牡丹亭》回
旧河畔,老房屋,一切答如故。
梦里那个依稀年少的身影,却早已不见。
撑着伞,在小雨里摇船听戏,
那些所谓的悲欢离合、回不去的曾经,
不过就是戏台上的一颦一笑、一嗔一喜。
——题记
A1
暮色里,旧歌戏,
乡间草台唱不已。
摇蓬船,听几曲,
胡琴咿呀渔光寂。
B1
远处村庄桨声细,
依稀曾是你;
人潮中红红绿绿,
阿婆茶香似往昔。
C1
时光重叠在年少的我 青衣水袖清唱一曲,
弹指间岁月换了红颜 不知你可否会忆起:
我踮足凝气,
几句《临江驿》,
一转身你站在桥那边 回眸浅笑吹着短笛。
B2
那年灯下闹花衣,
回头悄看去。
人潮中来回寻你,
月下拾一支短笛。
C2
时光老去远了年少的我 盛妆唱的那一曲,
戏台上老旦已记不起 当年回眸的可是你。
船家来又去,
月色照涟漪,
我站在桥边回望过去 只见松灯仍迷离……
C3
时光老去远了年少的我 盛妆唱的那一曲,
恍惚桥边又看见你对我 笑说:“你也在这里。”
生旦来又去,
净丑映涟漪,
便将草台收入纸伞中 带回梦里续一曲。
5. 社戏的歌词
A1
暮色里,旧歌戏,
乡间草台唱不已。
摇蓬船,听几曲,
胡琴咿呀渔光寂。
B1
远处专村庄桨声细,
依稀曾属是你;
人潮中红红绿绿,
阿婆茶香似往昔。
C1
时光重叠在年少的我青衣水袖清唱一曲,
弹指间岁月换了红颜不知你可否会忆起:
我踮足凝气,
几句《临江驿》,
一转身你站在桥那边回眸浅笑吹着短笛。
B2
那年灯下闹花衣,
回头悄看去。
人潮中来回寻你,
月下拾一支短笛。
C2
时光老去远了年少的我盛妆唱的那一曲,
戏台上老旦已记不起当年回眸的可是你。
船家来又去,
月色照涟漪,
我站在桥边回望过去只见松灯仍迷离……
C3
时光老去远了年少的我盛妆唱的那一曲,
恍惚桥边又看见你对我笑说:“你也在这里。”
生旦来又去,
净丑映涟漪,
便将草台收入纸伞中带回梦里续一曲。
*开头的戏腔是昆曲《牡丹亭》,编曲的一位男老师。
6. 安九的《社戏》 歌词
社戏
作词/作曲:安九
编曲:bear
演唱:安九
和声/后期:Hita
戏腔:昆曲《牡丹亭》
旧河畔,老房屋,一切如故。
梦里那个依稀年少的身影,却早已不见。
撑着伞,在小雨里摇船听戏,
那些所谓的悲欢离合、回不去的曾经,
不过就是戏台上的一颦一笑、一嗔一喜。
——题记
A1
暮色里,旧歌戏,
乡间草台唱不已。
摇蓬船,听几曲,
胡琴咿呀渔光寂。
B1
远处村庄桨声细,
依稀曾是你;
人潮中红红绿绿,
阿婆茶香似往昔。
C1
时光重叠在年少的我 青衣水袖清唱一曲,
弹指间岁月换了红颜 不知你可否会忆起:
我踮足凝气,
几句《临江驿》,
一转身你站在桥那边 回眸浅笑吹着短笛。
B2
那年灯下闹花衣,
回头悄看去。
人潮中来回寻你,
月下拾一支短笛。
C2
时光老去远了年少的我 盛妆唱的那一曲,
戏台上老旦已记不起 当年回眸的可是你。
船家来又去,
月色照涟漪,
我站在桥边回望过去 只见松灯仍迷离……
C3
时光老去远了年少的我 盛妆唱的那一曲,
恍惚桥边又看见你对我 笑说:“你也在这里。”
生旦来又去,
净丑映涟漪,
便将草台收入纸伞中 带回梦里续一曲。
——END——
http://music..com/song/14890403
7. 求安九的《社戏》里间奏时那几句戏腔!
好像是牡丹亭吧
8. 安九的《社戏》里面那段戏曲叫什么名字“那时素昧平生……”的后面那句是什么还有其它的。求告诉!
“那时,素昧平生,因何到此?”是《牡丹亭·惊梦》里的一出折子戏——《山桃红》前面的念白。
大意
丽娘游园归来,困倦了,便伏几小睡,却作了个甜美的梦:梦见一个小生,拿着柳枝,向她说道:“小生那一处不寻访小姐来,却在这里。恰好在花园内折取垂柳半枝,姐姐,你既通书史,可作诗以赏此柳乎?”丽娘没有答话,只是想:“这生素昧平生,何因到此?”
小生一笑,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便牵丽娘衣袖,转过芍药栏前湖山石边说话去了。
丽娘怎会在梦中与一素昧平生的人幽会呢?原来一直受封建礼教禁铜的丽娘,没有人与她说过知心话。与她最亲近的母亲,看她睡个午觉,也要说不符家教,看她绣对鸳鸯,也不以为然。丽娘委实寂寞得很,渴望有人关心她同情她,当梦中人说出这“似水流年,如花美眷”八个字时,动魄惊心,怎能不引为知己?
以柳枝求题,也不是一般市俗之见,他不是捧来珠光宝气的首饰,而是分文不值的垂柳枝。戏里有一折“写真”,描写杜丽娘作自画像,可见她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在她眼里,艺术价值与实用价值、经济价值之间并不划等号,一草一木都可人画,对金银珠宝、乌纱玉带却看不上眼。
在这一点上,他们又有了共同语言。心灵上的相通,在丽娘看来是头等重要的事,与此人为伴是幸福的,轻轻地一牵,便随他而去了。
(8)社戏牡丹亭扩展阅读
《牡丹亭》因教书先生教授了《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词,杜丽娘萌生伤感之情,在与丫鬟一起游览了自家的后花园之后更生伤春之情,回来后竟然梦中与一手持折柳的公子在花园内有了一番云雨之情,在梦醒之后独自入后花园寻找梦里多情郎。由此,也就有了昆曲《牡丹亭》中杜丽娘“游园”、“惊梦”和“寻梦”等几段戏。
由来
本文主人公游了什么园,惊了什么梦? 守寡多年而已丧失青春年华与富贵社会地位的钱夫人,远离旧日的相知朋友,独自居住在台湾的南部。《游园惊梦》的小说情节动作,便是钱夫人应邀来台北参加桂枝香(窦夫人)所开宴会的始末。游园醉酒时回忆起了她以前和郑参谋的一次偷会。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牡丹亭·惊梦
9. 《社戏》鲁迅
(1)有人说双喜带着大家偷豆,不是个好孩子,应该是个坏孩子头儿。你内是如何看待的呢容?请联系课文中的相关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我不认为双喜是个坏孩子。这是孩子们天真、淳朴的表现。
他们所谓的“偷豆”,是因为回来的时候肚子饿了,而且阿发因为自己家的罗汉豆大,便让大家摘自己家的。至于后来六一公公知道大家“偷”吃了他的罗汉豆,非但不生气,竟还特地送了些给“我”吃。
(2)小晴收集了鲁迅的四篇文章,请你帮助她选出不属于《朝花夕拾》的一篇(B)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B、《社戏》
C、《父亲的病》
D、《阿长与山海经》
【B、《社戏》选自鲁迅小说集《呐喊》】
(3)《红楼梦》中有游园和看戏的故事吗?请举例说明。
《红楼梦》中有游园和看戏的故事,如第二十三回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黛玉在梨香院听《牡丹亭》,感慨缠绵,点头自叹,心动神摇,如醉如痴,眼中落泪。
愿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