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雨中牡丹
A. 赞美牡丹的古诗句
牡丹成为名贵的观赏花卉,始于隋朝盛于唐朝。"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在唐代牡丹就已被推崇到"国花"的地位,以其国色天香赢得唐代人的喜爱。据不完全统计,仅《全唐诗》中就收录了五十多位作家的一百多首吟咏牡丹的诗歌。这些诗歌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很高的成就,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咏物诗创作。
一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从牡丹含苞欲放的时候开始,诗人们就开始挥毫动笔,"青苞虽小叶虽疏,贵所高情便有余。"(孙鲂《题未开牡丹》)尽情抒发心中对牡丹的喜爱,描写唐朝社会的风俗习尚,以及各种看花、赏花的情形。"朝日照开携洒看,暮风吹落绕栏收。诗书满架尘埃扑,尽日无人略举头。"(徐夤《牡丹花二首之二》)就连平时喜爱的诗书,也只好随它与尘埃为伴了。在唐人吟咏牡丹之作中,有用诗来回答朋友们对牡丹花事的询问,有在诗里描写以牡丹为
花片为人饯行……"为爱红芳江砌阶,教人扇上画将来。"罗隐还写了一首《扇上画牡丹》的诗。即使这样诗人们仍感到没有述尽心中的爱花之情,孙鲂又作了一首《牡丹落后有作》,表达了依依惜别的情怀。在诗人们的笔下,牡丹花的千种神态,万般风姿,一写尽然。
但是唐代诗人们并没有完全陶醉在牡丹花的美妙之中,他们透过牡丹繁盛的表面现象,敏锐地发现其背后隐藏着的社会问题,通过诗歌表达了他们对劳动人民困苦生活的同情。这是唐人吟咏牡丹之作中思想性最高的,白居易的《秦中吟》之十《买花》诗可作为代表。其诗云: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李商隐十七岁就以文才受到令狐楚的赏识,被聘请到令狐楚的幕府里作官,受到令狐楚的指点,学习做奏章。这个时候李商隐正是人生得意,风华正茂。当他看到盛开的牡丹,想到令狐楚对他的栽培,挥笔写下了一首七律《牡丹》诗:
绵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首名用孔子见南子的典故,《典略》:"夫人在锦帏中,孔子北面秘首,夫人自帏中再拜,"环佩之事 然。次句用鄂君泛舟的典故,《说苑》:"鄂君乃揄修袂,行而拥之,举绣被而复之。"从盛开的牡丹联想到这些历史典故,又以这些历史典故中的人物来表现绿叶丛中娇艳的牡丹所给人的印象,显示出牡丹的韵致引起读者美丽的遐思。何焯评:"非牡丹不足以当之,起联生气涌出。"(见《李义山诗集》沈厚土爽辑评本)
三四句把牡丹比喻成善舞的女子,在舞动时一刹那垂手触动玉佩,在一转身时飘起长裙,典见《西京杂记》所载"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这两句描摹了牡丹在春风中枝叶摇曳的情景,十分生动。诗的五六句借《世说新语》所记石伦用蜡烛为炊之事,和《襄阳记载》刘季和所说:"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描写牡丹开放时的光采和芳香,给人的感受很强烈。诗的最后两名用江淹梦中得五笔和巫山神女的典故,托化出令猎狐楚对他的器重和栽培,以及他自己对令狐楚心怀的感激之情,抒发了诗人荡漾的春心,使牡丹平添了无限妩媚。纪昀说:"八句八事,却一气鼓荡,不见用事之迹,绝大神力!"(见《玉溪生诗说》)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发展了用事的枝了,把死典用活了,丰富了构思和诗的表现力,显示出李商隐的才华。
不久李德裕党人河阳节度使王茂元因爱李商隐的才华,任为书记,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从此李商隐就在党派争斗的夹缝中过日子,再也没有昔日赏花时的那种高兴心情了。唐文宗开成三年的暮春时节,李商隐在长安应试博学鸿词科落第,由长安动身回径原,途经回中,(今甘肃固原增内)住在逆旅,恰遇苦雨天气,院子里的牡丹刚刚绽苞,就被一阵狂风疾雨打落。诗人回想往事,触景生情,借牡丹以寄慨身世,写下了著名的《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
其一
下苑他年未可追,西州今日忽相期。
水亭暮雨寒犹在,罗荐春香暖不知。
舞蝶殷勤收落蕊,佳人惆怅卧遥帏。
章台街里芳菲伴,且问宫腰捐几枝。
回想当年京城赏花,而今却在这里"忽相期",水亭暮雨,微寒犹在,那被雨打败的牡丹实在令人可惜。诗人借牡丹作比,由自己的沦落想到失意的亲朋,因小见大,寄托遥深。
其二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悉人。
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
万里重阴非旧圊,一年生意属流尘。
前溪舞罢君回顾,并觉今朝粉态新。
这首诗从自己的原已沦落,写到自己被人排挤。诗的一开头就撇开牡丹,先写榴花。因为榴花晚开,赶不上春天,有人便莫明其妙地笑它,岂知早开早落,更觉悉人。三句写花含雨,四句写雨打花, 希望成空之意,这是多么悉楚!而牡丹即为雨所败,万里阴霾,顿非旧圊,一春生气,荡涤全无。这几句从牡丹的零落写到整个人事的变化,把愁人之愁推向顶峰,到诗的结尾又出以反笔,谓他日雨过,牡丹落尽,回想今朝,雨中粉态,尚觉新艳动人,言外之意就是今天的零落还算什么,他年的摧残将远甚于今日。全诗咏物亦即言志,写景亦即抒情,从中我们不难窥见诗人在遭受政治打击以后内心的无限惆账。
二
咏物诗作为一种诗体,源远流长。《诗经·周南》首篇即以"睢鸠"托兴,《楚辞·离骚》抒志于"兰芷",寄情于"荃蕙"。到了西汉和魏晋六朝,出现了以物命题的诗。当诗歌发展到唐代达到高峰后,咏物诗也随之丰富起来,蔚为大观。
唐代五十多位吟咏牡丹诗歌的作者,大多属于中唐以后的诗人。他们在唐朝中后期社会矛盾日趋势尖锐复杂的形势下,受到新乐府运动的影响,继承了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的咏物诗的优良传统,在创作中表现出现实主义的倾向。
唐人吟咏牡丹之作为我们留下了一系列生动而鲜明的形象。咏花讽时之作中的劳动人民形象以白居易《买花》诗中的田舍翁为代表,成为唐代诗人塑形象群中的一个典型,不可磨灭地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咏花抒怀之作中的赏花人形象,不因所吟咏的对象都是牡丹花而使这一形象出现雷同化。"看遍花无胜些花,剪去披雪蘸丹砂。"(徐夤《牡丹二首之一》)我们只要透过赏花人的神态,就可以感到这一形象的生动和鲜明。"情愿扛壶入醉乡,"(段应式《牛尊师宅看牡丹》)这是具有一种豪放性格的赏花人;"不必繁弦木必歌,静中相对更情多。"(吴融《红白牡丹》)这是具有一种内向性格赏花人。有从不同角度来描写赏花人的,"待到天晴花已老,不如携手雨中看。"(窦梁宾《雨中看牡丹》)这是雨中来赏花的;"高低深浅一栏红,把火殷勤绕露丛。"(温庭筠《夜看牡丹》)这是夜里来赏花的,以至到了"只欲栏边安枕席,夜间闲共说相思。"(薛能《牡丹四首之三》)的程度,其形象也就跃然于纸上了。作者把赏花人如醉如痴的神态描写的越充分,那么诗中的这一形象也就越突出。还有描写赏花人的心理变化的,更会使人物的形象神态俱出,惟妙惟肖。王建有首:《题所赁宅牡丹花》诗:
赁宅得花饶,初开恐是妖。
粉光深紫腻,肉色退红娇。
且愿风留著,惟愁日炙焦。
可怜零落蕊,收取作香烧。
全诗细致入微地描写了赏花人心理上的一系列变化过程:"初开恐是妖",当在刚租到的宅院里看到盛开的牡丹时,也许是第一次看到吧!引起赏花人一种惊奇、害怕的感觉,甚至担忧是妖异所化,"粉光深紫腻,肉色退红娇",艳美的牡丹终于使他陶醉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从而在心中深深地祝愿春风把它留住,烈日不要把它晒焦。但是花开总有花落时,等到花事已去,鲜花飘零,怜惜之心促使他又来收取残花,以作香燃,寄托恋恋不舍之情。一连串的心理刻画十分细腻,人物形象也随之生动起来,产生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咏花抒怀之作中赏花人的形象,大多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再现,因此我们也就从这些诗作中感触到诗人们思想感情跳动的脉搏,见出唐人吟咏牡丹之作中捕捉形象的能力。
唐人吟咏牡丹之作,在艺术上还有很多特色。牡丹花的风姿神韵,使诗人们产生了丰富的想象,如描写白色和紫色的牡丹"白疑美玉无多润,紫觉灵芝不足祥";(孙鲂《又题牡丹上主人司空》)描写牡丹的芳香"蕊堪灵凤琢,香许白龙亲";(徐夤《和仆射二十四丈牡丹八韵》)形容牡丹花后期与落"开日绮霞应失色,落时青帝合伤神";(唐彦谦《牡丹》)想象的翅膀纵横千里、万里,天上、地下。为了状摹出牡丹的姿态,诗人们运用了大胆夸张的手法:
龙分夜雨姿娇态,夫与春风发好香。
--徐夤《依韵和尚书再赠牡丹花》
虚生芍药徒劳妒,羞杀玫瑰不敢开
--徐凝《题开元寺牡丹》
这些夸张地描写和衬托牡丹的容姿。
乍怪霞临砌,还疑烛出笼。绕行惊地赤,移坐觉衣红。
--姚合《和王郎中召看牡丹》
玉帐笙歌留尽日,瑶台伴侣待归天。
--齐已《题南平后园牡丹》
这些是夸张地描写赏花时的情形。同时在吟咏牡丹时,诗从头还运用了各种巧妙的拟人手法。
欲绽似含双靥笑,正繁疑有一声歌。
--温庭筠《牡丹二首之二》
金蕊霞英叠彩香,初疑少女出兰房。
--周繇《看牡丹赠段成式》
这些是通过拟人的手法,把牡丹形容成美丽的女子。还有通过巧妙的拟人手法,同历史传说中的人物形象联系起来,状摹牡丹的美丽。
裁分楚女朝云片,剪破 娥夜月光
--徐夤《追和白舍人咏白牡丹》
剪裁偏得东风意,淡薄似矜西子妆。
--殷文圭《赵侍郎看红白牡丹因寄扬状头赞图》
宋玉 边腮正嫩,文君机上绵初裁。
--徐夤《忆牡丹》
那堪更被烟蒙蔽,南国西施泣断魂。
--唐彦谦《牡丹》
这些和历史传说中的人物联系起来的拟人手法,创造聘个优美的境界,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
诗人们在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描写牡丹时,并不是单一的采用某一种艺术手法,而是综合性地多样化地把各种艺术手法融合在一起,多方面、多侧面地状摹出牡丹的美丽,极尽体物之妙,借以传达诗人心中的思想感情。上面我们是为了说明各种艺术手法在吟咏牡丹之作中的运用,才做了大致的分类。其实丰富的想象要通过大胆的夸张,巧妙的拟人来达到,而大胆的夸张中又包含着巧妙的拟人,巧妙的拟人中也包含着大胆的夸张,它们之间几乎是不可分的。白居易的《牡丹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其诗云:
牡丹芳,牡丹芳,黄金蕊绽红玉房。
千片赤英霞灿灿,百枝绛点灯煌煌。
照地初开锦绣缎,当风不结兰麝囊。
仙人琪树白无色,王母桃花小不香。
宿露轻盈泛紫艳,朝阳照耀生红光。
红紫二色间深浅,向背万态随低昂。
映叶多情隐羞面,卧丛无力含醉妆。
低娇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断肠。
浓姿贵彩信奇绝,杂卉乱花无比方。
石竹金钱何细碎,芙蓉芍药苦寻常……
在白居易的笔下,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巧妙的拟人等等,融各种艺术手法于一炉,使这首诗犹如一幅国画,工笔之处细腻,写意之处驰骋,把牡丹花的丰姿神韵韵,尽行托出,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唐人吟咏牡丹诗歌的语言,以浅切、流畅为主,象白居易的诗"意深词浅,思苦言甜。"(袁枚)他的《买花》诗以"欲见之者易谕(白居易)为目的,写的平易近人。"其他诗人牡丹诗的语言也都表现了这一特点。如令狐楚有首《赴东都别牡丹》
十年不见小庭花,紫萼临开又别家。
上马出门回首望,何时更得到京华。
语言简朴,明白如话,爱花之情,惜别之意溢出诗外。刘禹锡也写了一首《和令狐楚公别牡丹》
平章宅里一栏花,临到开时不在家。
莫道西就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
同样是浅切流畅,话别之中含有深深的蔚藉。两首诗合在一起读,如话家常一般,却又含有深情,运用白描手法创造出一个情深词显的优美境界。正因为这种语言浅切流畅的特点,才使诗人较多地运用了白描手法,几笔便勾出一幅生气盎然的图画,含不尽之意于诗外。徐凝有首《牡丹》诗: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颖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诗中有典故,有想象,有夸张,有拟人,但诗的语言又是十分流畅、生动的,读起来朗朗上口,借助白描手法,天然之中见真谆,发人清新之思。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浅切流畅的语言,使诗歌易唱、易记,便于流传。盛唐诗人李正封有两句描写牡丹的诗:"国色朝酣洒,天香夜染色。"含蓄、典雅,对仗工整;刘禹锡《赏牡丹》诗中有"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句,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都把牡丹推崇到"国花"的地位,但是流传至今,李正封的诗句被后人简化为"国色天香",而刘禹锡的诗句却完整地为人们传咏,这个例证生动地说明浅显、流畅的诗句,更利于流传和让人接受。
唐人吟咏牡丹的诗歌,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唐以后描写牡丹的作品日见繁多,引起了历代作家的极大兴趣,成为我国咏物诗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甚至还发展到别的艺术领域,当词兴盛起来,宋朝前后的牡丹也成为词的吟咏对象。再往后的曲、戏剧、小说等文艺体裁也都出现一些描写牡丹的作品,同时还产生了许多趣闻、轶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等。唐人吟咏牡丹诗歌所创造出来的艺术美,加深和影响了我国人民对牡丹的喜爱。
参考资料:http://www.ha.xinhuanet.com/xhzt/2004-04/09/content_1933044.htm
B. 曹明求的名家评论
红
几雨几晴
做得这些春
十分颜色十分红
须知真艳原无艳
色相多从空里生
丹青总幻身
黑
千载沉香
绝调写风神
花瓣花枝墨晕成
若教解语应倾国
名花恼客魂
蓝
清露皋兰
月白江水寒
韵友轻解旧霓裳
湘女久无尘土梦
灵根出壳带云岚
身境两相忘
——王鲁湘 集句
2006年中国美术馆曹明求“红、黑、蓝”艺术展前言
王鲁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凤凰卫视高级策划、主持人)
……曹明求是个非常优秀的艺术家。他的不安分和他那种湖南人锲而不舍的精神,构成了他作品的内涵。从艺术语言和手法讲,他的作品有明显特点,就是语言手法的错位应用,他画的是水墨画,中国画,但应用了各种绘画元素,应用了其他门类的手法。他有个明显特点:他的东方化、民间化情结深。他对中国民间文化下了很大功夫。
梁江(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博士生导师)
曹明求自幼酷爱画艺,尤钟意于牡丹。后入广州美术学院深造,得名师指导,更精研古代巨匠传统,融会贯通,奠定了坚实的绘画基础。
他能作重彩勾勒,有宋人的缜密;能作泼墨写意,得近代大家的启迪;而色彩的多变又借鉴了西方油画、水彩的经验,故他的创新能得心应手而又有所依凭。
古人称牡丹为“国色天香”。但牡丹入画易艳而不易雅。曹明求的创造性在于他不仅表现了牡丹的庄重富丽,更追求格调的清新,意趣的高雅。根据不同的境界——风中、雨中、雾里、月下,而运用不同的技巧,从而抒写出情感浓郁诗的韵致。
迟轲(广州美术学院美学系系主任、教授、广东省美学学会会长)
……曹明求艺术世界里涌动的是现代人的情感、音乐的律动、诗的意境。博大、精深、淡雅、朦胧,一股南北交融、中西合流的春风扑面而来!少了两宋花鸟画的沧桑,没有了明、清的刻板;自由、奔放、清新……像一杯甘甜的美酒,悠长、清香、淡雅又令人回味无穷。
黄耿辛(北京《世纪收藏》杂志主编)
曹明求的牡丹,是将某一题材画到极致的又一例证。在中国现当代画坛上,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都是如此。聆听着曹明求牡丹世界所散发的山水清音,想象牡丹纵向的发芽、长叶、开花、凋谢的生命轨迹,横向的日月山河、风霜的承接和感受,我们的生命无疑会在惊喜中获得升华,在快乐中获得顿悟。我想,这就是曹明求牡丹画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聂雄前(《深圳女报》总编、教授)
首先祝贺曹明求艺术展举行。我曾经看曹明求作品照片的时候,觉得他的作品很有视觉感,很新鲜,今天看画展这种视觉感更强烈了。他的画大气、奔放、热烈。先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感想。一是曹明求先生是一位全才。他的作品有中国画、油画,中国画又有工笔、写意,除跨画种之外,他还跨行业、跨领域,这在中国美术史上是少有的,最重要的是他能将每个种类都处理得相当到位、非常专业。二是他的画大气。他的画充满了阳刚之气,同时还有文气。三是他的作品很精到。不管是中国画、油画,还是艺术陶瓷,每一样都精到,我仔细看过他的画,画的边边角角,从起笔到收笔都很认真,油画在渲染时染了很多层,每一层都精益求精,反映出他严肃的创作态度。四是他的画有很高的文化品位。红、黑、蓝是中国画的三种基本色调,他用现代人的眼光和情趣将这三种颜色的文化内涵发掘了出来。
刘士忠(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著名美术理论家)
我惊叹地认识了这位来自中国的现代美术名家曹明求先生,他所绘制的传统与现代的花卉画激发了人们对生命的感受,蕴含着人们美的梦想。
他像似把自已灵魂注入了水墨画中,在其中表述了人生的真谛,我荣幸地看到了人的灵魂在画中荡漾,希望这样的作品绘制成壁画。
迈莲·汉诺(法国画家)
……他的工笔画追求清秀淡雅,着色素净,细化静美;他的写意风格,着意于红与黑、润与焦、圆与方、柔与刚的对比。一反前人牡丹画那种雍容华贵、妩媚娇滴的传统画风,而注入一种极高尚的思想,赋予牡丹一种新的精神。
钟增亚(原湖南省画院院长)
我是第二次看曹明求的画展,这次在中国美术馆展厅内六联通景屏的牡丹给我印象非常深刻,这样画的工笔牡丹画,国内很少有达到这样一个气势的。曹明求画的牡丹格调高,工笔画达到这样的一种气势,这样庄严肃穆,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孙克(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秘书长、著名美术理论家)
这幅画的主要意义不在功夫而在艺术,在万象归一的严谨结构。
结构疲软是形象复杂的大型中国花鸟画的流行病,这幅画以超常规模和超常复杂向这种流行病进行了挑战。作品看似写境,实为造境,画家将丰富的空间层次统一在主景和衬景两大层次之中,两大层次在平面结构上进行了精心的布阵列势,又在平面结构中塑造出复杂的团块结构和空间层次,如果色彩结构和动势结构能提高一个层次,此画乃入极品。
刘骁纯(中国当代著名美术评论家、博士生导师)
辛未初春,余生一念,欲绘一前无古范,后不知有否来者之巨制工笔牡丹。为集素材,重上洛阳、再赴荷泽写生。数易其稿,其间甘苦自知。
甲戌仲夏,正式勾线施彩,间中不满已成,又三改其稿;日与笔墨为伴;夜拥丹青共眠。食不知味、寐不竟夜;殚精竭虑、物我两忘。
丙子金秋,画已告成,但见几百花头、数千枝叶,云集一纸、无一雷同。其势恢宏壮阔、其度旷远幽深,真巨制也!
屈指算来,起稿成画,寒来暑往,两度春秋已过。揽镜自照,两鬓初染霜雪,开门出见亲友,相视默默无语。丹青何能?让我钟情于斯!
曹明求《神州涛声》题记
……曹明求把牡丹作为主题,从红·黑·蓝三个方面表现,黑是在水墨的技法上有探索,画的大牡丹,花、叶子都有气势,比较厚重;他具有开拓的心理,将工笔画、水墨写意画结合后,发展到油彩画,使作品有抽象和半抽象意味,根据牡丹花的发展来处理色彩变化,这是一个很好的探索。
孙克(中国美协中国画艺术委员会秘书长、著名美术理论家)
……曹明求的作品,既有纯正严谨的工笔,也有放笔直抒的写意;时而用与墨兼容的丙稀,时而又用粘稠的油彩。他悠游于不同的材料之间,漫步在不同画种的边缘地带,他是在“此地”与“彼地”的“临界点”上展开他的艺术主题,在墨彩与油彩之间寻找他心灵的归宿。
贾方舟(著名美术评论家、策展人)
……《大花系列》使曹明求现代构成的才能和对绘画中音乐性的敏感得到了更加充分、更加自由的释放。它内含悲情,但总基调却是生命的欢乐和胜利交响乐。
刘骁纯(中国当代著名美术评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他在现实中遇到了理想中的美好东西,由此激发不可阻挡的激情,向自然学习。他赋予牡丹更多的意义,有文化的意义、诗的意义、哲学的意义。牡丹在他心中形成了心象,他的作品画出了对牡丹的认识、感受和哲学意义上的牡丹。
王宏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理论家、博士生导师)
……曹明求在牡丹花的创作上有继承,更有创造。他以古人“以兴比人”,“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为起点,但他的“比兴”,显然具有浓厚的现代文化色彩,通过牡丹的生发枯荣,展开现代人对宇宙的联想和对生命的思考。他以花朵为生命的意象,在富有戏剧性的演绎中,不同生命阶段和处境及至生命的高潮都表现为惊心动魄的生命片段。……就像天空中的彩霞,璀璨地横空而过,让黯淡的尘世获得片刻的华丽光彩。它们的色彩如流水,如火苗,变动升腾,在生长动态之中带来永不消逝的希望和兴奋。……他以风景画家对待云霞明灭的长空、激浪澎湃的大海、幽深邃密的山林那样对待那些花朵,赋予它们激情的畅想和渴念,静观的澄澈和觉悟。以薄涂或厚积的色彩,构成坚实的肌理和悠远的空间,传达情调的高亢和克制、冲撞和平衡、激越和敛息之间的翻转变动;形成或写实、或抽象;或象征、或神秘;或简洁、或明朗、或幽暗的意向。他从牡丹花想到浩渺的宇宙和深邃的人心,抓取永恒的瞬息。
水天中(中国当代著名美术史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致明求兄
——贺《多元体系与当代中国画研究》出版
把酒三呼大手笔 细读更赞一丰碑
志存高远行如铁 揽月摘星信可期
张九桓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泰王国特命全权大使)
曹明求君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画家,他的绘画创作涉及面很广,有国画、油画,写实、写意……两年多前,他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个展向人们展示的是中国画作品《大花系列》,洋洋洒洒上百幅,或用工整笔法,或用兼工兼写法,更多地用大写意法,呈现牡丹花的各种形态和情致,以抒发他内心的感情。他的绘画艺术富有才情,个性风格鲜明,且有强烈的现代意识。
他钟情于绘画,但他不愿做一个“只是一般意义上的画家”,他心目中的当代艺术家的首要条件“是应该具备自己创作的艺术观”。看来,曹明求作画有明确的思想指导,甚至于他选用的绘画体裁,采用的技法、技巧,都服务于他对绘画问题的思考。……
……我在阅读曹明求这部书稿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作者认真、执着的研究精神,他用三年时间写作,在此过程中八易其稿。作者的知识储备是充足的,修养是丰富的,视野是开阔的,思维是敏捷的,观察和分析问题是辩证的。他提出的问题有现实意义,他对问题的分析与解答,对人们的认识与思考有所启发,对问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会起推动作用。我想,这就足以说明这部书稿的价值了。……
——摘自曹明求著《多元体系与当代中国画研究》序言
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
C. 关于赞美牡丹的诗句
赏牡丹
唐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开花时节动京城。
牡丹诗
唐 徐凝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颖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牡丹诗
唐 唐彦谦
颜色无因饶锦绣,馨香惟解掩兰荪。
那堪更被烟蒙蔽,南国西施泣断魂。
牡丹诗
唐 殷文圭
迟开都为让群芳,贵地栽成对玉堂。
红艳袅烟疑欲语,素华映月只闻香。
剪裁偏得东风意,淡薄似矜西子妆。
雅称花中为首冠,年年长占断春光。
牡丹
唐 薛涛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牡丹诗
元 李孝光
富贵风流拔等伦,百花低首拜芳尘。
画栏绣幄围红玉,云锦霞裳涓翠茵。
天是有各能盖世,国中无色可为邻。
名花也自难培植,合费天工万斛春。
牡丹诗
唐 李山甫
邀勒东风不早开,众芳飘后上楼台。
数苞仙艳火中出,一片异香天上来。
牡丹诗
宋 谢枋得
兰佩蓉裳骨相寒,山中何日鼎成丹。
春深富贵花如此,一笑尊前醉眼看。
红牡丹 王维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白牡丹 韦庄
闺中莫妒新妆妇, 陌上须惭傅粉郎。
昨夜月明浑似水, 入门唯觉一庭香。
吉祥寺花将落而陈述古期不至 苏轼
今岁东风巧剪裁, 含情只待使君来。
对花无语花应恨, 直恐明年花不开。
惜牡丹花二首 白居易
一
惆怅阶前红牡丹, 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 夜惜衰红把火看。
寂寞萎红低向雨, 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 何况飘零泥土中。
二
寂寞菱红低向南,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赏牡丹一首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牡丹吟 邵雍
牡丹花品冠群芳,况是期间更有王。
四色变而成百色,百般颜色百般香。
参考资料:http://..com/question/25560143.html?fr=qrl3